如何每天進行碎片信息的接受、整理、消化和吸收?


如何每天進行碎片信息的接受、整理、消化和吸收?

每天會花一定時間查看微博、微信及RSS訂閱或郵件訂閱的信息,就像無特定目標的逛街,目的在於接收新鮮的信息。雖然是無目標,但因為一定程度的個性化訂閱使得這種逛街也具有選擇性,比如訂閱的公眾號里大部分都是與自己的日常興趣關注點有關。

在查看這些碎片信息過程中,最常出現的情況是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就會沿著主題進而搜索相關的信息,從而注意力越扯越遠,形成一種「注意力遊離」的狀態,半小時的時間就變成了一上午的閑逛,到頭來也不知道自己都接收了些什麼。另一個問題是,瀏覽的同時,雖然會將一些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文章收藏至印象筆記,但常常是如同被放進一個抽屜,而再也不會去打開。

要解決上述問題,可以嘗試兩個方面的整理工作,一是對信息本身的整理,而是對大腦中關注點的整理。

對信息本身的整理

首先是對信息本身的整理,有很多方法和工具可供選擇,但自己最合適和最習慣的才是最好的。

一個原則——根據重要性、易讀性、時效性來安排具體的行為:

  • 不屬於當前關注主題且長篇大論信息,延後閱讀;

  • 時效性強的文章,即時快讀;

  • 最近關注的,即時快讀;

  • 利用標籤或批註,作為以後的提示

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段閱讀碎片信息源(關於碎片信息源的整理,見後文),例如微信、微博、RSS、郵件訂閱等(需要把訂閱郵件與工作郵件區分開),控制時長在半到一小時之內(定時器,或者午飯後一小時);

接收信息時的行為

對關注點的整理

其次,是對關注點的整理。大腦容量有限,一段時間內關注的焦點最好不超過5個(長期情況下,利用http://Doit.im進行項目式管理,見後文)。

在每天的碎片信息接收過程中,會自動根據近期關注的焦點來篩選信息。利用這種大腦的特性,瀏覽一遍碎片信息源之後,即刻回憶印象深刻的關鍵詞並在日記本上寫下來,並根據關注度進行分類分析。

根據關注度,大腦里儲存的關注點如下:

  • 近期關注(創業)

  • 長期關注(戰略、互聯網、零售、移動技術)

  • 新知識點(未知的)

以今天為例,2.13 回憶今天關注到的幾個點:引力波、Quartz、Nokia、韓都衣舍。對這些知識點進行分析:

博文鏈接:碎片信息整理——如何每天進行碎片信息的接受、整理、消化和吸收?


有本書叫《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提供了一種方法:

文章鏈接: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值得一記的流水賬

曾經的摘抄、剪報、知識點記錄,甚至各種課堂筆記,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幾乎從來沒有回頭翻過?

感覺記了也是白記,更別說堅持下去了。

既然如此,記筆記還有什麼意義?

但是看了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多少令我改變了固有觀念。

這本書一開頭的幾頁彩圖就已經讓我耳目一新了,像是突然推開了思維世界的另一扇門。

書的結構條理十分清晰,又配有很多插圖,讀起來很輕鬆。

全書的主旨,簡單概括起來就是:「手邊常備一本筆記本,所有信息不必分類,按照時間順序記下即可,即便筆記雜亂無章,只要抓住一點線索,之後便可取用了。」

對比手賬

作者特意強調了此種筆記跟手帳不能不能劃等號:首先,他不需要每年換新;其次,比起格式相對固定的手帳來,僅僅是單純紙張的筆記本才能隨時變更,「成為萬能的知識生產載體」。但我以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筆記還是可以歸為手賬中的一種,只是更偏重於知識和素材的收集。

有很多看過的東西再也想不起來,很多靈感一閃而過。這時你就很需要擁有自己的「知識生產素材庫」——筆記本。

記錄的好處

總是覺得自己沒創意,或者想法簡單的人,或者想要堅持寫作卻苦於靈感枯竭的人,不妨試試此書中推薦的技巧。

書中介紹的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可以幫助你:

· 找到加速思考進程的線索

· 得到新視角和切入點

· 獲得靈感和想法

· 將想法變為成果

記錄規則

作者提倡用一本筆記本記下所有不分類別的信息。因為我們的思維本身就是雜亂無章的,這樣做更合乎習慣。

在記錄時,要遵循以下三條規則:

  1. 一元化:不做分類,隨心記錄
  2. 時序化:6位日期記錄法幫助定位
  3. 索引化:切口標號與重點信息數字化

但,學會記錄並不意味著事無巨細,什麼都記。記的應該是將對你造成極大觸動的信息。

用什麼筆

奧野宣之覺得,靠不同顏色的筆來分類,並不適合他。「為了能夠輕鬆簡單地堅持記筆記,我不想增加任何多餘的規則。」每天帶一堆筆在身上是個很大的負擔。

因此,他想出的解決辦法是「讓各種筆各就各位」。比如,課桌前用鋼筆和鉛筆,正式外出時用油性圓珠筆,非正式外出時帶顏色鮮艷的簽字筆之類的,隨心所欲就好。這樣,重讀時,也能知道是在哪裡,什麼情況下寫的了。

進階:生活日誌

教人怎樣積累知識和素材,將信息納入筆記本之後,奧野宣之又介紹了可以將素材筆記本變得更有深度的一種技巧,即記錄「生活日誌」。

「生活日誌,顧名思義,是指對日常生活和人生感悟的記錄。」

你也許會質疑,居然連每天吃的飯菜和睡眠時間這種瑣碎的事情都有資格被記錄,這樣做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奧野宣之的卻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

· 消除選擇帶來的壓力

如果你連吃飯睡覺,這種可記可不記的內容,都記錄下來的話,自然就會覺得寫什麼都可以,從而產生一种放松感,消除追求完美的心理負擔。

· 順便啟動思考

當你在早上記錄睡眠時間的時候,也會把昨晚做過的夢,或當時想到的靈感記錄下來。與此同時,無意中看到前面記下的想法,也有可能產生新的思想火花。

· 促進深入寫作

記錄的多了,你可能會發現有非寫不可的東西必須付諸筆尖。不是因為感覺強烈才寫,「實際上是因為在寫才有了強烈的感覺」。

創意的生成

想要產生創意和靈感,首先要明白:創意的本質是既有信息的重組,並不是從無到有憑空造出一個毫無根據的全新事物。

根據每日記錄的「流水賬」,有以下5個步驟可以幫助你獲取創意:

步驟1:收集——積累常識與作為研究課題的知識 步驟2:咀嚼——閱讀、回想、深入思考積累的信息 步驟3:發酵——脫離課題,在潛意識層面思考 步驟4:頓悟——創意的誕生,突然之間驚呼「明白了!」「找到了!」

不過,說了這麼多記筆記的好處,然而,在數碼產品包括儲存媒介如此發達的互聯網時代,繼續在紙上記錄筆記還有必要嗎?

為此,奧野宣之也在後記里寫下了自己的一番思考。

「一個原因是,我喜歡手動手書寫和粘貼。而另一個僅次於此的原因是,模擬的方式更能促進思考和創意的產生,即作為本書討論對象的知識生產活動。再加上『筆記本可以自由書寫,無須向任何人展示』這一私密性,我更喜愛使用筆記本的原因是理性與感性兼具的。」

有道理。雖然各種記錄軟體,計劃及清單app盛行,我還是最喜歡在一張小紙頭上記下購物清單、工作備忘等各種To-do List。方便、快捷、不累眼。

不過,儘管本書「煽動力」極強,我仍然要忠告一句: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同一種方法。

像作者這種需要搜集大量信息以激發相關靈感的媒體人,也許事無巨細地連續記十年筆記是必要的。但對於信息需要集中專註,或者非創意行業的人士,也許這樣記反而成了沒必要的負擔。

記得小時候班裡筆記記得最詳細整齊的同學,在老師那裡總是很討巧,經常被老師誇獎,筆記本也成為同學借閱的香餑餑。但奇怪的是,這種同學,卻往往不是班裡成績拔尖的,頂多也只能算中上等。

現在回想起來,也許精益求精記筆記及死記硬背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功夫,他們放在更有效率的學習上的時間自然就變少了。於是,本末倒置,工具變成了目的,結果反而跑偏了。

總之,還是根據個人需要量力而行吧!

------------------------------------------------

相關文章鏈接:博覽群書一定是有技巧的(高效快速閱讀)


從去年開始,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每月的花銷狀態,我在手機上嘗試安裝了N個版本的記賬軟體,用了一段時間後便發現記起賬來太繁瑣,卸載直接換下一個。如此反覆換了5個軟體有餘。最後,我終於不再和自己較勁,卸載了手機上所有的記賬APP,直接用電腦Excel ,製作了最簡單的賬目表格記錄每日花銷。從此之後,每日更新賬目數據,一直堅持到現在。

過後,我反思為什麼反而最簡單的Excel表能成為我堅持最久的那個工具,答案很Simple, 至簡至極。就是因為Excel足夠簡單,短短几個條目,不用燒腦的分成N個明細且表格就放在電腦上,隨時可以記錄,反而成為最有效的消費記錄方式。

信息整理也是相同。現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當道的年代,信息來源極度膨脹。微信收藏夾,網盤裡,存了幾個G的信息,但真正需要素材時,反而無從下手。最近閱讀了《如何有效的整理信息》一書,就是為我們信息整理提供了最為簡單便捷,也是最為有效的信息整理方式。

讀完書後我已經開始我的筆記本信息整理之路,慶幸終於給碎片信息找到了一個正確的打開方式。

《如何有效的整理信息》一書,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最為有效而簡單的信息整理方式分別為 「一元化」,「時序化」以及「索引化」

一: 一元化

首先介紹「一元化」的工具,筆記本一個,筆一支。無論何種樣式規格的筆記本均可,只要自己記錄的順暢,無需考慮其他。將所有的信息,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的點滴,全部記錄在一個筆記本上。

開會時的小點子,生活中的小感悟。工作中的注意事項,PPT的素材,生活中和孩子在一起的美好瞬間,只要你想記錄的都寫下來。全部記在一個本子上,不需要分類只需要記錄。這樣的好處是方便、快捷。在靈光一現的idear還沒有消逝前直接記錄,不放過任何一個思維的亮點。不用細化分類到所謂的財經,工作,政治,生活,因為在做這些分類的過程中,你可能已經把轉瞬即逝的亮點忘記了,所以不要過多的分類,直接記錄即可。

一個普通的日記本,一個普通的中性筆,配備兩者足以。這個本子隨時拿著,開會隨身帶著,下班放在包包里。如果在地鐵上,遇到有趣的事情,隨時記錄下來。有紀念意義的晚餐,難忘的旅行,將消費憑據留下來,貼在本子上,讓追憶有的放矢。一段時間過後,你信手翻起來會發現,哇,原來孩子上幼兒園的那一天,我開始了新的企劃案。滿滿的生活和工作的印記,毫不費力便將所有信息收集起來。

二:時序化

記錄的脈絡和分類只有一個,以時間為序。在每個記錄前寫上幾位位數的時間代碼(4位數的年代2位數的月份2位數的日期)。 不需要做過多的分類,按照時間為軸,記錄時間的點滴。每一本筆記完結後,在立面標上序號如001號,182號等。用不褪色的Mark筆標記,相比經常崩潰的電子文件要耐用許多。

以時間為序,還可以更容易地找到相對應的內容,比如,印象中在參加萬聖節活動的那一天,我參加了公司的Town Hall Meeting , 參加活動的時間為10月31日,要想知道當時公司開會的內容,可直接找到那一天的筆記,詳細閱讀當天的記錄,馬上獲取信息點。

記憶就是由一個個小點,連接成串。簡單的以時間為序,讓記憶在無形中穿成線。

三:索引化

很多人對於這種一體化的記錄存在顧慮,這樣真的可以讓我們最為迅速的找想要的信息么?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每個信息的記錄以時間為序,用分割線分割每日的內容。每日的記錄一目了然。一本筆記完結後,在側立面標註上改本筆記的序號和時間軸,很明確的記錄每個筆記的時間。

一本筆記完成後,製作筆記索引。用Excel表格的形式存儲在電腦上。需要的時候,直接打開索引查詢,直接對應到找到相對應的筆記本,確定日期,迅速檢索。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這本書》除了教導讀者如何用最簡單快捷的方式進行信息記錄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導讀者積極的生活態度。對身邊一點一滴信息的記錄,用最簡單的書寫為記錄方式,在一筆一划的記錄中,讓人浮躁的心安靜下來,這就是書寫的力量。

每當打開一本已經用完的筆記,看著上面自己書寫的文字,回讀時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印記。那一年,那一刻發生在生命中的點滴,瞬間湧現。回歸到最原始的筆墨紙硯,讓記錄更簡單,讓信息斷舍離。只留下我們真正想記錄的生命瞬間的精華。

我自己讀書的習慣是一般在讀書完畢後,會有一段小時間的感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時的小感慨,小激勵也罷,都會慢慢隨著時間消逝。

唯有這本書,掩卷後,我立刻找到家中閑置的筆記本,開始記錄。真正的去將書中的所講應用於自己的生活且隨著記錄時間越長,越能感覺到收益良多。

不需要多華麗的工具,就是簡單的筆記本和一支中性筆,就開始了我的生活和信息信息之旅。從讀完書開始記錄至今,時間雖短,但當翻開筆記本的時候,一頁頁的翻起當時的記錄,筆墨香都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


這幾年,整理術越來越火。

《斷·舍·離》、《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等等都受到了很廣泛的歡迎。

除過物品整理,信息整理也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最近幾年,知識付費越炒越熱,得到,知乎,分答,公眾號,各種乾貨圍繞在我們眼前,剛開始還有時間一篇一篇讀,時間長了就讀不動了,只能把這些乾貨一律點收藏。也正因為此,很多收集整理的工具也應運而生,幕布,石墨,即刻,印象筆記,為知筆記都是相關軟體。

不過,無論哪種整理方法或者整理工具,一個基本原則是,將信息分門別類進行存儲以保證整理處理的高效性。

分類,當然有他的好處,通過有效的分類和整理,確實能夠很大程度提高我們信息處理的速度。但是,分類整理的方法也有他的弊端,就是一旦信息進行分類之後,我們思考的問題就會被局限在這個領域中。拿著鎚子的人,看什麼問題都像是釘子,同樣,一旦將信息分類之後,我們就有可能被被分類的框架束縛住思考。從管理信息的角度確實很好,但是,簡單的分類卻很難真正發揮信息的價值。

如何讓不同領域的知識發生聯繫,創造真正的好知識,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很大的挑戰。

而奧野新之的新書《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

很多人知道奧野宣之可能是通過《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在豆瓣評分8.1,而且是1700多人的共同評價,受到這樣的廣泛好評,作者的水平也可見一斑。但是,在日本,奧野宣之最廣為人知的不是他的讀書方法,而是他的」智慧創意法「和「信息整理術」,雖然很多人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能力,不過,這其實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因為對於奧野來說,他的創意正是通過有效的信息整理產生的,在經過反覆的實踐中,他總結出一套」一元化筆記整理法「,這也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核心內容。

所謂一元化筆記整理法,簡單講就是通過一個筆記本,構建起一套創意生產體系。而要想產出創意,讓不同的知識之間構建聯繫,最重要的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信息的再加工。

記錄有趣的而不是記錄有用的

大家可能並沒有記筆記的習慣,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有點收藏的習慣。

公眾號看到一篇乾貨,收藏了!

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收藏了!

得到上聽到一期音頻,收藏了!

結果到最後,收藏夾都滿了,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收藏了什麼。畢竟,收藏很輕鬆,學習太痛苦。

奧野宣之也是一個愛點收藏的人,不過與你我不太一樣的地方是,奧野宣之全部都收藏到他的筆記本上。而且,他很少收藏那些讓人頭疼的乾貨,而是那些讓我們感覺有趣的點點滴滴。而能否被收藏,標準就是,我是不是願意重讀這些筆記。

所以在他筆記本上,有旅行日記,會議記錄,工作計劃,吃飯發票等各種各樣的內容,這些內容都是讓他發自內心感到愉快的內容。這些內容中讓作者受益最大的幾類內容是:日常生活中的靈感;生活中的點滴以及自己對筆記內容的思考

作家馬伯庸曾在微博中寫到,自己靈感最為集中的時候,就是早上剛起床但還沒有完全清醒的時間。這個時候總會有各種奇思妙想,是他無論如何苦思冥想都想不出來的。這個時候他都會立刻起床用紙筆把這些精彩的創意記錄下來。而奧野宣之要記錄的日常生活中的靈感就是這類內容。當我們對某個問題思考很長時間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多有趣的創意和靈感,很多時候,這些靈感都會與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相關。記錄下這些靈感,雖然當時不一定用得上,但是對我們的思考也會有很大幫助。

奧野先生另一個堅持記錄的內容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每天早上,奧野都會把前一天發生的事情簡要的記錄下來,吃了什麼,見到了什麼,讀了什麼書,看了什麼電影等等。

這些事情看似平凡,但是時間一長,你就能夠體會到時間對你的意義。這種記錄至少有三個好處,首先,堅持對日常生活進行記錄你才能了解到時間對你的幫助,人總會過高的評估短時間的作用,而忽視長時間堅持的價值。堅持記錄就是幫助我們擺脫這種偏見。其次,堅持記錄,筆記會成為另一個自己,我們在回顧的時候時常就會有」啊,原來我當時還做過這樣的事「的驚喜。不過可能對我們生活更有幫助的是最後一個原因,這些記錄的點點滴滴能夠成為我們寫作和交談中的創意,作者就提到,他在遇到一位朋友的時候,就把前一天晚上記錄的小故事作為談話內容,獲得滿堂喝彩~

但是,在我們收集內容的時候,更重要的是記錄我們對這些內容的思考,而不是簡簡單單的記錄事實。如果暫時沒有想法,可以提前空出一行來,以後重讀的時候再進行思考。

一元化、時序化、索引化

記錄這麼多內容,就該對筆記內容進行整理了。」一元化筆記整理法「中,整理要秉持的三個原則:一元化,時序化,索引化。

所謂」一元化「和」時序化「,就是按照時間順序將筆記全部記錄到一個紙質筆記本,並且要為每條筆記標註好時間。這是在收集階段就要做好的工作。

在整理信息時,重要的是」索引化「,也就是為筆記內容製作索引。

當我們有大量的筆記的時候,一定會遇到的問題是,找起來太麻煩,結果記得越多越沒用,製作索引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三種製作索引的辦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對重要問題製作目錄。對於一個筆記本上比較重要的內容,要在筆記本首頁用目錄進行標註,這樣無論什麼時候翻開都能立刻找到。要注意的是,只有值得反覆回顧的內容才需要製作目錄,一般內容就不需要了。

第二,利用標籤進行標註。重要的內容還可以在頁邊貼標籤,並在標籤上標註清楚內容,這樣便於查找。

第三,則是在切口上標註時間和順序。當筆記本比較多之後,就需要對每個筆記本進行排序。奧野宣之在188個筆記本的切口上,全部都標註了時間和順序,再加上之前的標籤和目錄,就構建起了一套檢索系統。有了這套系統奧野宣之能夠做到對每一個重要內容都能夠說出在哪個筆記本的哪一頁,重要的內容就能被反覆運用。

其實,製作索引的過程,也是重讀筆記的過程中。製作索引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重讀是對筆記內容重新思考的過程中,跳脫出記錄時的情景,在新的情境中思考,有可能產生新的想法,新的創意,筆記的價值才能不斷放大。

陌生+熟悉=最好的創意

收集好大量的信息,我們就要想辦法把這些信息重新加工了。

在《創意的生成》一書中提到」創意,就是將信息的重新組合「,其實,在廣告行業有一個公式更能展現出如何產出一個好創意。

陌生+熟悉=最好的創意

所以,其實重新加工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將不同的內容之間進行聯繫的過程,很多看似沒有關聯的內容,一旦經過我們的創作產生聯繫,就能迸發出令人驚艷的創意。

那麼,我們該如何再加工吶?作者也提出了三種方法:分別是卡片信息法,A4紙移植信息以及複印件拼貼信息。

卡片信息法是構思文章,尤其是構思長文的一種重要方法。其實,很多長篇文章並不是一氣呵成,而是無數碎片信息組成的。卡片信息法就是將無數碎片信息用卡片呈現出來,然後重新組合,完成一篇長文的構思。大家如果了解開智學堂的話,就能知道,陽志平老師的認知寫作課就是按照這種方法進行教學。

而製作一張卡片的方法也很簡單。當你構思某個問題的時候,可以將筆記本中一些相關的內容用一句話總結,然後在寫在卡片上,標註好頁碼,這樣一張卡片就完成了,然後當你思考問題或構思文章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些卡片幫助你對信息進行重組和思考。

A4紙移植信息法則是將一個問題列在A4紙上。然後將筆記本中的相關內容謄抄到A4紙上,如果有新的思考,也可以一併記錄上來。這樣,一篇文章的血肉就豐滿了。

而複印件拼貼信息法則是一種介乎於兩種方法之間的方法。直接用卡片法記錄,只能確認結構,對內容的思考卻不深入,而且製作卡片本身也很花時間。而使用A4紙移植法則過於繁重。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關於想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內容全部複印下來,粘貼到一張A3紙上,這樣就能節省很多工作的時間。

為什麼一定是紙質筆記本?

其實,完成了上述三個步驟,我們的創意基本也就完成了,剩下的其實就是我們把它呈現出來了真正能夠提高我們寫作或者創意思考能力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寫作和思考。據說人一天能產生大概五萬條創意,但是真正能夠對我們工作生活有用的可能只有100多條。而真正那將這些想法付諸於實踐的,則更是少之又少。我們掌握了創意思考的方法,也要有能夠將想法付諸於實踐的能力。

不過,除了介紹這種方法之外,讓我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是否一定需要紙質筆記本。

作者堅持使用紙質筆記本有三個原因:

第一,降低啟動成本,隨時隨地記錄。無論電子軟體多麼發達,我們點擊收藏可能很容易,但是真的將其中的精華內容摘錄出來,並記錄我們的思考,手續還是比較煩躁的。相比而言,紙質筆記本並沒有這樣的阻礙,隨時隨地打開記錄,這樣簡單的操作,反而更有利於我們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

第二,自由自在的記錄,沒有容量限制。很多內容都有可能有容量的限制,即使是印象筆記,單條筆記的大小也不能超過50m。而紙質筆記本完全沒有這個擔心,你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買到筆記本,只要有需要,就能不停地記錄下去。

第三,只要保管好筆記本,沒有數據丟失的風險。奧野宣之曾經也嘗試過在電子文檔中記錄文件,結果一次不小心的偶發事故,就導致他全部的文件內容丟失,無從下手,而使用紙質筆記本,能夠很大程度上迴避這種風險。

我當然很認可作者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也很認可紙質筆記本的重要。但對於我這樣的印象筆記重度用戶,可能就更喜歡將筆記全部記錄到影響筆記中。那麼,是不是說奧野先生的方法對我就沒有用了吶?

我認為不是。奧野看中的不僅僅是筆記本的便捷,而是能夠將便捷的將信息匯總到一起的價值。對於我說,《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給我帶來的思考不僅僅是如何做筆記,更重要的是,當大家開始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來記錄信息的時候,將所有的信息收集到一個地方來整理,是不是一種更好的方法。信息整理,真正重要的是不應該是如何整理,而是如何通過記錄促進我們的思考。我認為,這才是一元化筆記法更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碎片化知識就像那些誘惑的,對你而言還是琳琅滿目的零食點心。

主食才是關鍵,點心是怡人的一種消遣。大家往往就是xx吞棗。

那如何讓吃點心不僅僅是消遣呢?

一般我們點心只知道其味,但是點心背後的製作工藝一般就不解了。

目前我的思路就是,先屯著,但也不可囤得太起勁了。

用品的心態去面對。

品出激情,品出火花,品出品味。你就可以去看看相關牌子的產品了。也就是碎片化背後的知識線。

這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途徑。

切不可暴飲暴食。


我是一個喜歡記錄的人,經常寫日記、做工作筆記、摘抄或者拍照。遇到喜歡的句子、名言警句,或者有靈感的時候我都會記下來,有時候記在專門的摘抄本上,有時候記在電腦的文檔里,有時候記在手機備忘錄上。

但漸漸地我發現,每次準備寫文案想查找資料的時候,往往忘了之前把有關資料記在哪個地方,有時候即使知道它記在哪個本子里,本子卻不在身邊。於是我決定買一個小尺寸的筆記本,無論到哪裡,隨時攜帶在身上,感想、日記、摘抄通通都往上面寫,並且為了讓記錄更清晰,寫的時候先標上當天日期。

恰好,昨天看了一本叫《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書,作者奧野宣之講述的整理信息法與我剛剛講述的方法極其類似,只不過他寫的方法更詳細,比我的更優化。看到日本作者奧野宣之的這本書,我既激動又開心,因為我想出來的記錄辦法居然跟大師的方法如此相似,並且現在有了大師這本書的指導,我能更好地使用這個方法。

如果你經常想尋靈感而不得,或者你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充滿樂趣,亦或你想通過某件事物記錄自己一生的歷程,那麼,你一定要繼續往下看,奧野宣之的這種信息整理法能讓你更容易獲得靈感,並能記錄你一生的歷程。

我們都知道積累很重要,素材和靈感大多都來源於深厚的積累,但我們在積累的時候通常把很重要的一點忽略掉了,我們只是把書中覺得重要的內容記錄在本子上,卻把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點滴忘掉了,而這部分正好是我們靈感來源的沃土。那麼怎麼一步步做好積累呢?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出了這個方法:只用一本能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把你想記錄的一切都按照時間順序納入這個筆記本,它將會是你的素材庫與人生捲軸。

下面我來為你詳細講述此方法。

1 筆記本中應包含的信息

工作筆記、日常生活、電影觀後感、書籍讀後感、剪報、照片、名片、票據等等你能想到的事物。

2 筆記本中信息用於知識生產的步驟

做筆記——再閱讀·加工修改——素材組合/創新點子——成果

3 三條規則

一元化:把想到的一切納入一本筆記本,不方便時可先用紙條或其他工具記錄,之後再轉抄到筆記本里。這樣的記錄很輕鬆,而且找起信息來也很方便,堅持做也不費力。

時序化:按時間順序做記錄,如2017年10月30日記錄成六位數:171030。如果筆記本漸漸多了會難以尋找,因此還要標上冊數序號,可以在封面或者書籍切口處做標記。

索引化:可以先給筆記本標上頁碼,用第一頁來做目錄。用Excel表格做索引資料庫,格式為:筆記本編號+日期+檢索標記+標題。如果筆記本里記錄的內容太多,只需把重要的信息錄入表格,因為不重要的信息以後一般不會被搜索。另外,可以在筆記本切口處貼標籤或者塗顏色,便於尋找。

4 高效記錄信息的書寫法

首字母略記:將一個詞語縮寫為首字母的組合,這種方法適合在做快速記錄的時候使用。

常記內容符號化:把經常使用的詞語或句子用自己熟悉的符號來標記,可以提高記錄效率。

蔥鮪火鍋式筆記:摘抄一段並在此段下面寫上自己的感想,如此交替,能讓印象更深刻,也會啟發更多屬於自己的思考。

靈活使用分割線:如果今天記錄昨天的內容,就可以在記錄完成的時候畫上一個分割線並在分割線後畫一個圓圈或者任意一個你喜歡的符號,表示記錄的內容是昨天的,如果記錄前天的內容,就在分割線後畫兩個圈。

附上標題:每一次記錄的內容都需要擬一個標題。

空一行:記錄完成後再空一行,以便之後補充、加工。

不同場合用不同的筆:比如在辦公時用鋼筆,在家用圓珠筆,這樣便於分辨記錄的內容。

在筆記本首末空出兩頁:這兩頁可以用來隨意發揮,可以畫上喜歡的圖畫,可以貼照片,也可用來製作目錄。

5 高效記錄信息的粘貼法

想不通就先貼上:重複閱讀的時候可能會有靈感。

用紀念品存儲談話內容:在咖啡廳或別的地方與人談話,可以將現場的糖紙或其他任意能帶走的紀念品貼在筆記本里,這樣之後翻到這一頁,你會很容易想起當天的談話內容。

原封不動貼A4資料:若有很重要的資料,可把A4紙三摺疊之後貼到筆記本中。

新聞只貼選段:只摘取重要部分貼到筆記本里,如「內容提要」部分。

重讀時做標記:重讀粘貼類筆記時要做標記,劃線、畫圈等。

還可粘貼照片、卡片等作為補充。

6 活用素材的技巧

信息重組產生創意:《創意的生成》里有一句名句,「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

重讀時寫下更多想法。

將總結出來的有關聯性的筆記標記貼在切口同一位置。

卡片重組法:將每一條與主題相關的信息寫在卡片上,將卡片以不同順序排列在桌子上重組,以便引發新思考,獲得靈感。

大紙張移植法:用A4紙或與此類似的大紙張摘抄與主題相關的內容,把這些相關內容聚集到一張紙上,以便引發新思考。

複印件拼貼法:將有用的筆記複印下來,同理,也是將有用信息聚集到一起便于思考、總結。

以上便是作者在書中講述的做筆記的方法和技巧。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想寫字,不想攜帶筆記本,我想在電腦上或手機上做記錄。但是,在電腦上做的記錄很多人都不會去重新閱讀,而且電子產品如果發生故障就不能查看筆記。如果你在筆記本上做記錄,可以動手做手工,還可以到文具店去挑選自己喜歡的本子和各種筆、尺子、膠水、膠帶等文具,這個過程也是一種享受。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里說的一句話讓我深有感觸:「在紙上書寫時鋼筆的分量、墨水的清香、筆尖傳達上來的感觸、形形色色紙張的質感、記錄時紙頁的厚度和手感······這一切都有益於我們思考。」

自己動手體驗感會更強,記憶也會更深刻。堅持用這種方法做筆記,一年後,三年後,十年後,回過頭來看這些筆記,不就是你的人生捲軸嗎?用此方法也可整理吸收日常的眾多信息。


推薦閱讀:

信息碎片化降低了人們的認知水平?
長閱讀的未來是什麼?互聯網的碎片化閱讀會使長閱讀走向衰落嗎?
碎片化的知識,如何系統化?
如何將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合理的利用起來?

TAG:知識管理 | 個人知識管理 | 碎片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