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知乎總有一些高贊的講故事回答?
人們是否更容易接受一個故事或者一段經歷帶給自己的爽/共鳴?
因為大多數人除了販賣自我經歷,真的一無所知,蒼白而無趣,既無思想,又無學識,還無邏輯。
販賣和過度消費自我經歷是一種強答刷存在感的最簡單最省事的方式。題主哄過孩子么?能聽懂話的孩子。
孩子鬧的時候,你說寶寶乖啊,寶寶乖啊,寶寶快睡覺覺,媽媽喜歡乖寶寶……有用么?
對於他們來說,「喜歡」太難理解了,現在的喜歡是多大程度呢?喜歡我容忍我一直鬧下去么?
不過你要是能講個故事,比如,從前有個小孩,不好好睡覺,後來就被大灰狼吃掉了,這時候小孩會自動帶入,分分鐘入戲,或者你講的故事裡的乖小孩會有獎勵,孩子也會把自己帶入,從而去理解你想要傳達給他的信息——乖寶寶有獎勵,鬧的寶寶會被吃掉,然後收到你的信息後,他自然會做出相對的反應。
你們的溝通依託於故事完成。
不僅僅是小孩子,成年以後的很多溝通也是如此,因為語言的局限性,太多的限定詞會很麻煩,很多時候都要用到故事。
雖然我們用著同一種語言,但是我們聽到同一個概念的時候理解並不相同,而故事,就是以通用的,簡單的語言包裹住抽象的概念,從而使更多的人能夠理解。而且故事有足夠的解讀空間,也就是彈性和趣味。
試想下,如果不講故事的話,小學語文課本上印幾個字就夠了。
小朋友們肯定不樂意呀。
BTW,大家都喜歡看故事啊,而且很多問題無法直接給出答案,但是包裹在故事中呢,就可以引發代入感,讓讀者共情,從而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然後得出自己的答案,這不正是知乎有趣的地方么?
故事遠比乾巴巴的大道理要形象生動,融資啊路演的時候,要沒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誰記得住你啊,誰會感興趣啊。唱歌的參加海選的時候,要是父母雙全,沒睡過大街沒沒得過病都不好意思說話。
一個老師帶著幾個人創業的故事,遠比他空洞的講什麼「發財的幾大要素」要有趣的多,人們對於空洞的東西缺乏想像力。
比如說,我有錢,我怎麼個有錢法呢?我不管你能不能理解,我就是有錢,這麼著你肯定理解不了我多有錢,但是你喜歡車,那我給你說個車的故事你就懂了——我喜歡買倆勞斯萊斯對著撞,哎,好玩,就這麼有錢,你看,一個有錢又傻逼的人物形象是不是就躍然紙上?我把錢的概念在故事中替換為你熟悉的車,你理解起來就容易的多。
那遇見一個對勞斯萊斯沒啥概念的人呢,我們假如他是個物理學家,那我就跟他講另一個故事。
我有錢,多有錢呢?我建了倆大型強子對撞機,哎,對照著做實驗,他一聽大概就能理解站在他面前的這個傻逼到底多有錢了。為了讓更多的人理解,媒體經常會把一些複雜的概念用到日常報道中,導致我們的網友代入感極強,不是感動就是憤怒,哈哈哈哈哈哈哈~
試著對比一下「誰不聽我的話,我弄死誰」和「從前有個人不聽我的話,後來他死了」的區別,哪個更有代入感,哪個傳達的內容更明顯。
所以,故事不可獲取,把一個或者多個論點「翻譯」為受眾能夠理解的語言,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這是我們千百種溝通方式和溝通劑量中找到的平衡。以故事載道不如以道載道。通過具象的故事明白抽象的道理問題在於太低效。
前些年逛知乎,隨處能看到諸如 幽默=智力+善意+反相情緒 這種高度的話,現在全是故事。講二十個關於幽默的故事都未必能有這一句話表達的這麼精準,以及有用。
一個熱愛故事的知乎還不如一個抖機靈的知乎。後者只是說明這個社區變得不夠嚴肅,前者直接表示這個社區變笨了。
就群嘲,不服打一架。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問題:當我講故事的時候,我到底在講什麼?
一個單純的故事是不存在的,故事的背後必然有支撐其的倫理觀念。這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敘事性倫理,是我直接從Stanley Hauerwas的代表作The Peaceable Kingdom中提煉出來的一個詞,narrative ethic.
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圉於某些敏感話題和本土視野的局限,主要集中在小說的敘事倫理中。國外對這方面的研究,是建立在對神話和宗教早期倫理的基礎上開展的倫理學討論。
人類早期的道德觀,就是由神話故事構造的。不管是堯舜禹的聖人偉業,還是奧林匹克的眾神生活,當這些傳說廣泛流傳的時候,人類在整體無意識中就獲得了一個朦朧的三觀。
到了宗教產生的時候,有了更為具體的載體,叫做narrative character——馬克思·韋伯也把它們稱作克里斯瑪(charisma),但我覺得,韋伯在對克里斯瑪做結論的時候,過多地強調了由上而下的「支配」,而缺少了對由下而上的「模仿」的強調。
小孩對大人的模仿是本能,人對神的模仿是本能,普通人對聖人的模仿也是本能。在基督教誕生早期,核心是耶穌基督,祂曾經用許多個經典寓言故事闡述了基督教的核心思想,但祂的生平故事,才成為後來基督教立教的根本——「像基督一樣生活」;佛教的始祖釋迦摩尼,同樣留下了無數個經典的故事,無論是祂所宣講的還是祂自身放棄紅塵明悟痛苦的故事,都成為佛教教義和倫理的源頭;儒家為什麼認孔子為聖人?《論語》說到底不過是孔子的日常起居注,卻完全可以代表儒家的精神,後世儒者莫不從聖人言……這些人才是一個宗教,一個思想流派興起的基石。
乾巴巴說教的行為效果,遠遠比不上,你拋出一個敘事型的案例。政黨是最懂得敘事性倫理的。雷鋒被造神,是現代性改造narrative ethic最成功的案例。你告訴大家:「我們應該愛黨愛國。」說了等於沒說。但如果你告訴大家:「有一個普通的同志,叫雷鋒,他為了保護國家的水泥,冒雨奮鬥,他在火車站遇到丟了票的婦女,自己掏了錢給她補票,他的行為得到了國家的肯定,領袖為他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效果就出來了,你看了雷鋒事迹,心裡就懂了愛黨愛國的具體內涵,而且你還知道了,像雷鋒一樣做事是會得到褒獎的,潛移默化之中,你就會像雷鋒同志一樣,愛黨愛國。最近幾年,故事講的比較好的,在百姓中反響比較大的,是早期的《感動中國》。可惜到了後來,因為各方利益的雜糅以及沒跟上輿論變化,《感動中國》越做越爛,並沒有起到比較好的教育作用,可惜了這麼好一台節目。
故事是具象化的倫理,是流動中的倫理,但也是模糊化的倫理。
具象化是指,當你教育孩子「不要說謊」時的指稱是十分空洞的,而當你給他講一個故事——「如果你說謊了,那麼你的鼻子會變長」,就有了具體的內涵;
流動性是指倫理本身是一個因果條款,當倫理指向「正義」、「勇敢」等美好品質的時候,我們就會閱讀到以下故事——「一個少年,殺死了一條惡龍,娶到了公主」,而這個故事,實際上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因為這個少年堅守正義、勇氣可見,所以他得到了獎賞。因為龐大而複雜的故事充滿了太多的暗喻,我們也可以認為,故事就是一個pro版的比喻,所以它又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模糊性」,可以擁有不同的解讀。而這種模糊性,才是故事最獨特的魅力。因為倫理本身就是模糊的,它會根據每個讀者自身的經歷,在不同的大腦中衍生出不同的解讀。
我不知道別人寫故事時是出於什麼目的。
但當我編一個故事時,我實際上是借用一種浪漫主義的手法再現一種困境。而現有的道德和概念又無法充分解釋這種困境,而藉此來引發讀者的思考。
比如我很久以前,講過一個故事:聽說每逢七月中旬,陰陽交混,人鬼不分,陽世之人可偶見陰世。七月十五前後三天,山野之間更有鬼市出沒。
那天,小道士路過城郊,適逢鬼市,謹記師傅囑咐,匆匆而過,卻看見了極其不堪的一幕,回去就義憤填膺地說給師傅老道長聽:「我瞧見一女鬼,恁不知羞恥,頭髮花白,牙齒稀落,還勾著一俊俏少年郎放浪調情!」老道聽後,竟是一嘆:「你不知道……那原是對恩愛夫妻。丈夫去得早,奈何橋口等了數十年,三年前才等到妻子,得以相逢在橋邊。又怕轉世之後失散,故甘願當了孤魂野鬼也要再次廝守。」
講這個故事是為了回答一個問題:喜歡的女生名聲都不好,怎麼解決? - 人際交往
如果我直接告訴大家:名聲也會有誤傳嘛,了解一個人的時候還是要結合自己的親身接觸。大家肯定會覺得,切。於是我就設置了一個情境,裡面有人有鬼,一個自詡正派的小道士,和他心目中荒淫無道的女鬼,最後由第三者老道士來說出真相。
我還在這個故事裡隱藏了第二層意思:這個小道士呢,非但不是個壞人,還是個正派,親眼所見女鬼香艷場景。如果你是小道士的朋友,聽他這麼一說沒準你就信了呢。如果沒有老道士,可能女鬼的名聲就會毀於小道士之口。更何況生活中人心叵測,難免有在背後惡意中傷的人,而且大家都開不了上帝視角,如果拿著名聲judge別人,很有可能就會產生很多誤會,對別人造成無辜的傷害。所以名聲不可輕信,不可全信。
其實我還隱藏了第三層意思。但這些層層疊疊的意思,如果不用這個故事,可能大家就會覺得又臭又長,沒耐心看,接受效率也低。但用故事一講,是不是就簡潔明了?
故事,就應該講給願意懂的人聽。因為大部分人都缺少以理服人的能力,用知乎的話說就是缺少乾貨,只能靠講故事和灌雞湯來同化受眾,尤其是一批營銷號和寫手。
不知道你看過聖經嗎?聖經在這方面可以說是絕佳的典範。這本全世界銷量最大的多人合作完成的玄幻小說沒有一點點乾貨,但靠著講故事的能力硬是籠絡了為數眾多的人點贊,不管是科技的發展還是醜聞的披露都未能減少它的影響力,論講故事的效果比知乎高贊答案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更重要的是對大部分讀者來說,判斷一個故事是否精彩比判斷一串數據是否真實容易多了。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與其做一個學者不如做一個讀者,隨手給一個文筆尚可的答主一贊永遠會是一個普遍現象,被詐騙的也不在少數。在此我也只有寄希望於乾貨貢獻者能夠不吝嗇不藏私,繼續提高自身的姿勢水平,為知乎多元化做一點小小的貢獻,能夠吟兩句詩對抗故事會就是最吼的啦~因為答主根本不知道怎麼回答問題,所以只要先講故事,越長越好,看到最後你都忘記當初這個問題是什麼了。
人越年輕越喜歡聽故事。
謝邀!
這有什麼問題嗎?這個世界哪個角落不是屬於「有故事的人」。
成為一個真正有故事的人是一件很難的事。他們獲得的「贊」,不就體現了「故事」的價值嗎?
大家來知乎,不就是為了看更大的世界嗎?「有真故事」是需要付出很多代價的,
所以有人費勁心思,去製造故事,所以有人鋌而走險,去編造故事。無論你是在冰天雪地怒濤湍急的激流中,用一葉孤舟創造故事,
還是在鍵盤上編造故事,
都不是那麼容易的。故事有風險,下手需謹慎!1,
知乎上講故事的回答太多,但高贊的其實並不多,之所以很多人以為講故事的高贊答案多,是因為關注的領域問題。若關注的領域多一些,你會發現,確實還是講故事的高贊答案多啊。
好冷,我先去拿衣服……
2,
我經常寫小故事,所以認真的正面回答一下。提前預警,可能略長,太長不看的,直接關了吧。
首先我覺得講故事沒問題。
近來,我看到太多對於講故事的人的惡意,就如同有些人喜歡攻擊導演和編劇一樣,認為導演傻逼,認為編劇是吃了腦殘葯才能寫出這麼爛的本子。
我不會說 u can u up,因為說了也沒用。
當一個人醉在自己的世界裡,你是叫不醒他的。
他不會知道,一名導演,尤其是不知名的,拍一個片子到最後能上映有多難,他又把怎樣多的情懷和抱負植入到了電影的每個細節。
也不會知道,那些他們罵到狗血淋頭的垃圾編劇,在業內已經是佼佼者,更不會知道,人家根本就聽不到他的聲音,也不屑他的聲音。
他在批判的自High中高潮,然後甩甩手,進入賢者時刻,而那些他所罵的人,可能正在熬心苦研,琢磨著提高。
而且就批判的水準來講,也太低了些,明明是釣魚的,偏偏教人怎麼寫代碼,這不扯淡么。
就不說別的了,知乎歡迎每一個人寫答案,有在評論區撕逼折騰的時候,您倒是寫個正經答案出來啊。
說別人拉的都是屎,可你連屎都拉不出來,很痛苦吧。
3,
知乎是一個開放式的問答網站,有人問,有人答,不樂意看,可以取關,再不行可以拉黑,如果丫的實在太火,被別人點贊又推到時間線,那可以把推的那個人也拉黑,我相信三天下來,絕對能夠耳根清靜。所以我不明白那些聲稱被回答毒害了的朋友,是怎麼回事,是不是不太懂使用知乎啊,請看右下角的知乎指南。
就在一兩年前,很多人嚷著,不好,乳臭未乾的大學生來了,知乎藥丸。
然後,不好啦不好啦,高中生和非精英也進知乎了,知乎藥丸。
我就不曉得那些人的優越感是哪裡來的,知乎的初心是什麼?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當我搜索知乎時,我看到的是:
知乎-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有些人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經驗不多,見解淺薄,但人家到底是認認真真的來學習來分享了,而另一些人呢?
把知乎當成了垃圾桶,當成了網吧里看黃片專用的角落,當成了撒泡尿圈領地的地方。
而且,知乎倡導的另一點,是在這裡發現更大的世界,就是叫花子,也有發現更大世界的權利,為什麼那些被嘲笑為LOW的用戶就不行呢?
4,
說回到為什麼講故事的高贊多,很簡單,因為有人喜歡。就像抖機靈的高票也很多,也是因為有人喜歡而已。
我雖然不擅長抖機靈,但從來不反對抖機靈,而且沒上知乎前,最愛看的,就是日報的抖機靈。
一個社區,是需要每個人來維護來愛護的,同時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喜歡故事,沒關係,知乎為你準備了反對+沒有幫助。
我看到很多人格分裂的人,一邊為大胸長腿點贊,一邊熱衷於撕逼大戰,為一方加了油,也不忘了給另一方點個火,填把柴禾,他們共同的願望是:把事情搞大!然後,嘆著氣說知乎越來越水了,藥丸啊。
我還看到很多不怕冷的,天天站在道德的高地上(真不怕冷的,請穿著單衣來這兩天的東北),我在各種論壇上總是看到無數的正義戰士和勇士,不由生出自豪感,我泱泱大國,人才輩出啊。
然而,現實中呢?
有一句話,我很認同,每一個字,連標點符號都到位的一塌糊塗,分享給大家:
連看見雞鳴狗盜都要躲著走的愛國者,偏偏膽氣粗豪地對遠方的列強說不!
我在知乎給人評論,信奉一個原則,就是我對他說的話,我當著他的面,也敢說出來。
就這一個,舍此無它。
5,
昨天看了《雲中行走》,是一個簡單到讓人哭的故事,但將我深深打動,我感受到了故事的魅力,回來的路上,忽然有一些衝動,想寫出精彩的故事,寫給自己看,寫給大家看。回看過去寫過的故事,很多都不夠好,但也只不是夠好而已,並不是不用心。
我也為數學和科技著迷,為那些拍得讓人叫絕的照片流口水或無聲讚歎,感激於那些認真分享知識和經驗的大牛,也會為漂亮的抖機靈會心一笑。
在那些細分的專業領域,我不夠精通,因此也沒有乾貨可分享,所以就埋下頭學習,而不是不懂裝懂,胡寫亂劃。
在今天,我看到很多人對故事不屑,其實本沒必要說什麼。
我大可以舉點例子,比如蒲松齡熬盡一生,就是為了寫點好故事,還有四大名著,好萊塢大片,哪個不是故事?
有種的,就對那些也批判一番,不要總躲在「乾貨」二字里自High,擼多了人會傻。
天天的乾貨乾貨,曉得乾貨是什麼意思不?
不是只有數理化才是乾貨,不是只有金融互聯網才是乾貨,不是只有文章里出現一大片的專業名詞和英語才是乾貨。
認認真真,寫一點動人的小故事,這也是乾貨。
今天,我為所有寫故事的人,發一點聲音,我這樣說,是因為我相信你們中的一些人,必然會寫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厲害。
希望有一天,知乎能為你驕傲。
希望有一天,當大家聊起知乎時,第一想到的是,哦,就是那個誰誰誰呆過的地方啊。
乾貨分享: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 張兆傑的回答我之所以有這麼多關注,百分之九十九的原因是我去年講了一個故事,
直到今年,只要我答題,都依然有人逮住我,
根本不管題主問的是啥,也不管我答的是啥,就讓我講那個故事的後續或前傳甚至番外(里番)…
這充分說明了很多人逛知乎就是來看別人的故事(笑話)的。
人們愛看故事,故事講的好當然會得到很多贊;反過來有些人為了贊,逮住機會就猛講,也很好理解。
至於我講不講呢,全憑我樂意。
因為我也是來尋開心的,不負責取悅你們。
愛贊不贊,愛關不關,愛取不取。
以上,就是我和知乎的故事。
未完,待不待隨你,我不一定會續。因為我們喜歡以上帝視角看著故事中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知道即使故事中發生了任何事都與我無干。
也許會感動落淚、也許會憤恨不已。但,當故事畫上了休止符,我還是我,故事終究是故事。
因為贊同在不同的情況下有著不同的含義。碰到技術性的答案,贊同表示我懂這個並且我同意。如果我不太懂這個,我怕被自己的關注者發現我是不懂裝懂只好不點。如果我非常懂這個,我可能就挑出錯來點個反對。碰到科普性的答案,贊同表示我懂這個,或者我雖然不懂但是這個答案讓我覺得自己懂了,我覺得這是個好答案。碰到娛樂性的答案,贊同表示我覺得這事情有意思,對我胃口,我想傳播它。碰到站隊類的答案,贊同表示我站在這一邊,相應的,不贊同就點反對。最後,故事類的答案,贊同表示我有同感,或者我有相似的經歷,或者我同情答主,或者我覺得這個故事有趣,或者我想讓更多人知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或者我看好多人都點了贊我也湊個熱鬧。與此同時,除了「我看故事類答案不爽」外沒有反對的理由。其中,故事由於點贊門檻低,並且不容易挨反對,成為了其中的佼佼者。
遙想當年我去見梁惠王,那老東西問我:「我殫精竭慮為人民服務了這麼多年,比其他國家做的好多了,咋國內的人口就是不漲呢?」我笑了笑說:「你窮兵黷武,天天打仗。人口漲了才怪呢!」那老東西聽了之後臉刷的拉了下來,明顯不高興了。讓侍衛把我拖出去打了個半死,驅逐出境。到現在都不讓我進河南境內。後來我聽說,有一個姓孟的去跟梁惠王講了一個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明明是在用跟我同樣的道理譏諷他,卻沒被打,還沒羞沒臊的寫成書流傳了下來。真是沒天理!
以下答案都是我的個人推測,如有不對多多海涵。歡迎指正。
「高贊的講故事答案」1。首先。贊同這種答案,並不是認同這個答案的正確性,而是覺得這個答案說的有意思,從而覺得有道理,但是再次強調並不是正確。就好像考試成績一樣(60分和100分都是及格就都能得到贊)
PS:這裡的例子其實也是為了便於理解。2。便於理解。從邏輯上來說,講故事屬於演繹推理。演繹推理就相當於數學中的公式推導。而講故事並不是為了嚴謹而進行演繹推理,而是為了便於理解。一個答案說了100句話讓你理解了一個主題和另一個答案只有1句話。請問那個答案你更會認可?
3.正確就一定被贊嗎?或者說正確就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嗎?不見得吧?
就好比現在最火的那個帖子。在 4 月 3 日「望京 798 和頤酒店女生遇襲案件」及類似的危險中,當事人女生應該如何正確自救? - 女性大量的人在那裡如同瘋了似的講故事,抨擊社會醜惡。這是這幫傢伙在搞營銷,我實在是不感興趣。經過了這幾天你們的討論。4月6日,我今天關注了一下。我認可是「賣X團伙」教育X女。。。「這個可能性是最高的。所以還跟我過去說的一樣。」賣X合法化「就能解決問題了。當然,我不敢自詡正確。但是這就是我的看法,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只有讓那些人(甚至於你看不慣的人)生活在陽光之下,你才有管理他們的權利。誒,就當我講了個故事吧。你知道我要論證我的看法是正確的,比那些講故事的傢伙需要耗費多多少倍的力氣嗎?
至少十倍吧?還不一定能說服更多的人。因為人們不覺得正確的是正確的。最後,咱們走著瞧。總有一天,我要把你們這些擾亂視聽的傢伙驅逐出去。知乎的高贊95%都是垃圾
垃圾中的垃圾
我覺得知乎上的人是世界上最好騙的人群之一
你信了這些垃圾答案
就是在用自己惡生命自殺
年輕自殺個幾次不要緊
年級越來越大,你就折騰不動咯
說白了,這是一個讀者和作者都喜歡的事嘛。
從讀者的角度說,人都喜歡直觀的,形象的東西,因為這樣的事物接受起來不用費腦筋去想;而抽象的,邏輯嚴謹的東西是需要動腦子思考的。所以,小說永遠比哲學和科學著作受眾多。
從作者的角度說,道理也是相通的。寫直觀的、形而下的事物要比抽象歸納、形而上的事物簡單多了。找個有點亮點的故事框架,加上點細節的填充,再有點文筆潤色下語言,看起來立馬高大上了。
說寫故事的答案都沒有乾貨,這樣還是太絕對了些,有些回答確實能看出來答主的真摯和感悟。
不過,我個人確實覺得知乎現在太多火起來的問題和答案都太不嚴謹,沒有深度,抖個機靈尚且還需要點靈感和功底呢,有些回答……
唉,不說太多了,要不會被人說成是「知乎藥丸黨」了。因為有故事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哦
故事可以從多個角度解讀,讀者可各取所需。
抽象概念不僅增加讀者負擔,還有因望文生義帶來的誤解。故事還獨一無二的地有代入感加成,多少可以彌補邏輯和理念上的單薄。道理我都懂,我卻沒過好這一生。
非常支持講故事。
但是,能不能不要講那些」騙人眼淚博人眼球」之類的毫無營養但特容易勾動人情緒的故事?利用挑動那些涉世未深的少年們的情緒,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或是利益,真是我見過的最惡毒的事情了。
那麼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講,武俠玄幻愛情風景歷史文化科技傳記,你也可以開開腦洞,甚至不介意你發毀三觀的故事。
但是有些人這些都不會講,也沒有什麼乾貨,就喜歡講些語言蒼白,內容枯燥的低級故事,利用煽動情緒吸粉,這和那些空間的「是中國人就轉」有什麼本質區別?
請勿用情緒武器,尤其是對無知的人,他們還是孩子。
真要講也行,也請多講講細節和體驗,還有你的感悟和見識,好不好?
也請各位看答案的,多多思考,多看細節,要知道這世上遍地都是故事,隨便找個大醫院,到處是與絕症抗爭的人們,都有更悲慘的故事,而這些,你從來都無視。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