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落最初的狀態可能是什麼樣的?
最近在看《鄉土中國》,突然想到這個問題。
由於原住地人口負載過高,一群人遷居(或者像費孝通先生說的開拓「家族殖民地」)到另一個地方,在開荒之初這個村落的狀態和遷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應該是怎麼樣的?現在,會不會仍然有剛剛萌芽的村落
肯定有。
國民黨統治時期,抓壯丁很可怕。所以農民們往往會利用政策上的漏洞,比如生了倆孩子,老大就果斷離家失蹤,留個老二養老,避免被抓丁。我爺爺就是離家失蹤的老大,孤身一人來到一片真·鬼不下蛋的荒山野嶺,然後開墾一點田地,過原始人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在民國時期的我們這裡很常見,俗稱「坐山莊」。
運氣好的,沒被政府抓走,陸陸續續就會有其他人也溜過來,然後就會逐漸繁衍成一個小村莊。運氣背的,比如我爺爺,逃到了鬼不下蛋的地方還是被政府找到了,然後麻繩一捆送到了軍隊,麻繩一捆丟進了戰壕。然後就果斷投了解放軍。
如今我爺爺曾經「坐山莊」的那一片鬼不下蛋的荒山野嶺,已經繁衍出一個自然村了。
這個村子怎麼來的,我不知道。這才三代人哦哦哦哦哦………………我們家坐山莊的不止我爺爺,還有個三爺爺。三爺爺找到的地方……那是真荒涼,別說鬼不下蛋了,簡直就是不適合人類生存,根本沒有土地可以耕種,只能在懸崖上挖巴掌大的土地種點番麥洋芋,主食只能是野菜。至今只住著幾戶人,而且都是老人,前幾年還有毒蘑菇事故,幸虧搶救及時。
為什麼都是老人呢,年輕人都下山去好一點的村子安身了。只有堅持守祖業,能忍受原始人生活的老人才蹲得住。當然如今面對城市化的大潮流,這種新形成的村子會越來越少的。最原始的狀態,我們這叫獨家村。
是獨家村,不是度假村,就是只有一家的村子。現在還有。沒有電,燒煤油;
沒有自來水,喝山泉;房屋是從茅草屋開始的。一開始是茅草屋,隨便找了幾根木頭,搭個架子披上草,人就住進去了。白天忙著開墾屋前屋後,晚上太陽一落山就睡覺。夏天出門就能見到蛇,冬天寒風呼呼往屋裡灌。山坡上種的是玉米紅苕,水田裡種的是水稻。每隔幾天就是鎮上趕集的日子,
想要去趕集就得天不亮起來走幾個小時山路。慢慢著幾年過去了,基礎打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忙著升級了。
砍倒一顆顆松樹柏樹,陰乾挑回家裡,大的留下當梁,小的留著鋸成木板。請來岩匠採石,請來木匠架梁,一個夏天過去,一棟苗家小屋就出來了。原先的茅草屋改造一下,成了極好的牛棚豬圈。再過幾年,家裡的幾個兒子長大了,成家立業總不能還擠在一棟屋裡,
於是父子幾個又是一陣忙活,又是幾棟新屋樹起來了。再然後,老村子裡出來的人更多,獨家村附近的也搬來了幾家人,漸漸地,這裡的人煙多了起來,幾家人一合計,村裡沒電太不方便,於是到政府一申請,政府一看,哎,確實該解決。電線可以給你們拉,但是電線杆子得你們挑山上去。就這樣,小村子迎來了電。
幾家人又一合計,大家都出一點錢,到鎮上買了幾百米膠皮管子,引來山上的泉水,終於不用挑水了。………………平靜是因為沒有能力改變,勤勞是因為沒有條件改善。獨家村的生活並不美好。四周都是荒山老林,有成熟甜美的野果,也充滿吃莊稼的野豬和吃雞的夜貓黃鼠狼。開荒是可怕的,陳年的灌木叢,得拿柴刀砍倒,燒光,樹叢里會有黃蜂,有荊棘,有各種叫不上名的蟲子動物。地下到處是盤錯的老根,鋤頭都撬不動,得拿斧頭劈。地開出來了還得圍籬笆,防野獸。不然苗長出來就給吃掉了。一場大風,一場大雨都可能沖壞新開的土地,颳倒剛長成的油菜。當然,無聊是最可怕的敵人。長時間都見不到別人,開始碰見個撿柴的老鄉能聊上半天。但是後來適應了孤獨以後,反而害怕和別人接觸了。
晚上只能蹲在門前看著遠山發獃,冬天的風颳得林子嗚嗚響,野人、山鬼、弔死鬼,總能想起這些祖輩相傳的故事。小河旁有個傳說是解放時槍斃土匪的地方,前幾年老元蓋了個棚子養雞,一個人住在那裡。晚上聽得雞群不寧,公雞叫得像孩子的哭聲,住了兩年受不了不幹了。後來地方給阿全做養水獺的地方,每天晚上放幾個鞭炮,五毛一個有手臂粗的那種,水獺驚了就不敢吱聲。不然會嗚嗚地叫,聽著瘮人。我們村子在兩百年前不知道什麼樣,沒人知道,書寫歷史的人更不會寫道。因為現在我們村的所有人都是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外來移民的後代。
太平天國戰爭後的廣德縣移民在我的印象中,只知道我們那兒有個地方叫楊祖墳------很久以前本地楊姓人的祖墳。這兒以前是個很好玩的地方,小時候,那地方是大片大片的草地,而且有著些起伏,像一個天然的高爾夫球場;旁邊的溪流經過,清脆的鳥鳴不絕於耳;因為相對海拔高度也挺高,所以有一種更接近於天堂的感覺,是一個活脫脫的世外桃源。現在想想也不足為奇,兩百年前,楊家肯定是大戶,祖墳自然風水好。學齡前跟我爺爺一起去那裡放牛,在草地打過滾,在山坡上騎過牛,在溪水裡洗過小手……
現在那裡是一片灌木叢,而且修了一條慘不忍睹的路,而爺爺再也爬不動山了,早已物是人非。現在我們整個村子的人都是太平天國以後到二十世紀初從湖北隨州遷過來的。在那之前,我們整個縣的人大概幾十萬,後來太平天國與清軍在我們那兒展開拉鋸戰,並且發生鼠疫,死了就剩下大概六七千人。才有了後來我們鄂豫居民下江南的事兒。
我家就在我們縣裡最高的山下面。我們的自然村現在有兩百多人,全部是最近五代(沒幾個六代)以內的人。下面就講講我爺爺(我爸爸的爸爸)告訴我的故事(一些是他的親身經歷,一些是他爺爺告訴他的)。
(這就是那個山,當年我們住在山腳下,我爸出生前一年,我們搬了下來。)
我們老家在隨州,我爺爺的爺爺的爸爸(六代中的第一代,以下簡稱老老太爺,兩個老),在老家是一個教書先生,後來迷戀賭博,輸了錢,剛好那時候清政府從河南跟湖北兩地召集人馬來填補我們這個江南小鎮的人口缺失,他就帶著他的其中一個兒子(我爺爺的爺爺,以下簡稱老太爺,一個老)一路乞討來到我們這裡,在山腳下定居。初來此地,為了防止其他地方的移民、本地抵抗力強的土著民以及流匪的襲擊,他們都是枕著鋤頭入睡(隨時都可以抄起傢伙就干),就這樣為了安全,他們還是選擇了孤山野嶺落戶,因為他們只有父子兩人。稍微穩定後,我的老老太爺他就搞起了老本行,一邊教書,一邊賭,江南風水好,他贏了好多錢,也在十里八村樹立起了威信,然後他就買了好多田。我爺爺告訴我,那時候咱家有許多放水不響的田,什麼是放水不響的田呢?因為我們那裡是皖南山區,江南腹地,蘇浙皖三省通衢,所以稻田大多是梯田,梯田有起伏,耕種與灌溉都比較麻煩,田與田之間灌溉放水,因為地勢有起伏,水聲會很響,所以不響的指的就是那些地理條件好的,一馬平川的田,而不是梯田。就這樣,我的老老太爺買了好多田,可是耕種了還不到三代,就要解放了,再加上後來一直兵荒馬亂,不能休養生息。所以,我們家最終最終還是沒混上地主的地位,後面那些惡霸強搶民女的故事自然也沒能在我身上發生。但就因為我老老太爺錯誤地估計了時局(這把大的沒賭贏),沒有套現,投資了地產,給他的後人帶來了不小的災難我太爺(我爺爺的爸爸),我大爺(我爺爺的哥哥)在文革時被戴上了地主的帽子,我爺爺去當兵也不要,我大姑他們上學還被老師罵地主婆子。其實根本沒有到達地主的程度,還是住的草房,家裡的錢大子兒沒有一個,沒地主大院兒,更別說其他的,就是滿屋子的糧食堆著而已。所以,選擇很重要,蝴蝶效應,你的一個選擇可能會影響到你後面的幾代人。
我的老太爺(我爺爺的爺爺,老老太爺的兒子同一個人)來到江南後,不久就改了行了,不跟老老太爺一樣干著教書的正業,順便來點兒賭博的副業賺錢,他去幹了道士。這下老老太爺急了,覺得他去當道士,太丟人了,既然你不聽我的話,那就別回家吧!他最後客死在了山那邊的的那個村,也埋在了那裡,死也沒能回家安葬。上初中的時候清明節我還去祭奠他了(踏青的路上很美好)。老太爺還有一位兄弟,當年聽說他的哥哥跟老爸在江南創業發展不錯,就背著家裡的一百吊銅錢來江南跟父兄一起創業。可是,一百多吊銅錢帶在身上,多顯眼啊!兵荒馬亂的年代,別說一麻袋銅錢,就是一麻袋蘿蔔,都會引發學血案。就這樣,他在坐船過長江的時候,被船夫給殺了,沉江了。自此,五代的兩位下江南祖宗祖宗也沒了。
再近一點兒,就是我的太爺(爺爺的爸爸)。他是在自己的爺爺跟父親來到江南後,等他們安定了,後面下來的,下來時年齡也很小,還帶了個童養媳(不是我爺爺的媽媽,是我大爺的媽媽,大爺是爺爺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娶過兩任老婆,第一任老婆(帶來的童養媳),病死了;第二任老婆(爺爺的媽媽),後來娶的,在我爺爺三歲時也死了。他是一個很成器的農民,家裡屋裡的糧食堆得吃不下的時候,正是他主持家族的時候得來的。他很專制,對後代要求嚴格,而且有點兒重男輕女(沒辦法,靠體力生存的年代,再加上他接受的教育),他失手打死了自己的第二任老婆(我爺爺的媽媽,是吵架的時候誤殺),我爸那一代人都挨過他的打,除了我爸以外,因為我爸年齡太小了。他一身很辛苦,在外面開過礦,在家裡他還自己開闢了許多梯田(小時候我就老在他開闢的田裡抓泥鰍,捉黃鱔,現在又變成林子了,因為退耕還林了),後來因為殺了太爺奶還做了牢。他是一個接受了不錯的封建教育的人,擁有樸素精神的農民(當然,這不能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他)。
再說說我爺爺,一個老農民。我爺爺三歲喪母(他爸打死了,誤殺,國民黨時期做了大概一年多的牢)。想像一下,三歲的孩子,母親死了,父親坐牢,他怎麼活,沒錯,他活了過來。那時候,我的兩個小姑奶加上我爺爺,他們在自己的父親因為誤殺了母親被抓走後,他們的母親的屍體就這樣晾在屋外的大石頭上,他們就這樣在石頭旁邊爬上爬下,玩的不亦樂乎。他們餓得要死,可是隔壁屋裡都是糧食,卻弄不到嘴裡,他們當中,最大的孩子才七歲(虛歲)。但是他們熬了過來,活了下來。那段時間,太爺被抓走,隔壁村的人知道了,那些村裡的流氓惡棍明目張胆地在我們家裡搬糧食,一群趁火打劫的人,後來他們當中有一個人還參加了游擊隊,還來我們家住過,因為我們就在山腳下方便他們隨時躲進山裡。就是這個孬子,後來吃不了苦還跑了,被游擊隊抓住直接槍斃了,我爺爺高興的啊!
想當年從湖北下來的兩個人到現在的我父親那一輩七個兄弟,我們這一輩也七個兄弟,七個家庭。
六代人,兩個人變成七個家,在村子裡也算一個典型了吧!聽家裡老人說過,我們王村以前是一片淺湖。有三兄弟,也就是我們的老祖宗,住在湖的南邊,有一天,家裡走丟了一條懷孕的老母豬,老三便出去尋找,找了很久,終於在湖的北邊找到了,但此豬已經生產不便移動,老祖宗於是就地搭了簡單的棚子住了下來照顧母豬(那時候母豬是很重要的財產)。後來老三乾脆一直留在那裡,開墾種植,後來娶妻生子,子子孫孫一代代生活在這。最後變成了我們現在這個三千人口的大村落。
來自微博英國那些事兒
玩了我的世界就知道了。孤獨的開墾。
村裡祠堂寫著我村始於宋朝,唐朝從固始縣來的,老祖宗陳政陳元光因閩南動亂帶兵到漳州。
陳元光後人中一個生了幾個兒子,每個兒子又隔地建了一套房子,在我們村又生了七個兒子,每人又建一套房子,形成現在村裡七個家族,人口都好幾大千了,其他村情況也差不多這樣吧。你玩過「我的世界」么?
安利個小有遊戲 叫 放逐 玩了你就明白了 有幾種模式 比較正常的是開局有個倉庫 男男女女十幾號人 你要考靠刀耕火種把生活大大延續下去 基本上Gameover 之前我都能玩出近一百好幾十人 基本上自然村的規模吧 當然有個別大神打鬼畜模式 一對夫婦都能玩出這麼多人口。。。所有模式都沒有外來人口 沒有外來人口 沒有外來人口
突然想起馬孔多
我家在是從爺爺輩幾戶人家解放前搬過來的,因為之前住的地方人多地少。然後陸續又有人從外省搬遷過來,最後形成了一個幾十戶的小村子。據老人說搬過來的時候只有一戶人家一直住在這。大部分都是從外地搬過來的。現在應該很少搬遷了,除非是政策移民什麼的,比如庫區之類的。
轉載自微博「英國那些事兒」
可以參考美洲殖民地的建立與發展,比如詹姆斯敦,普利茅斯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是小米加步槍而不是高粱加步槍或者是其他的糧食作物?
※「中國在幾十年里取得了資本主義國家用一百多年取得的成就」,這一說法成立嗎?為什麼?
※歷史上王道士真的像道士塔里寫的那樣嗎?
※為什麼說「擁有世界級的博物館或美術館要比擁有原子彈的難度大不知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