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清末八旗與洋人沒打過什麼大仗啊怎麼就沒了,清廷後來怎麼幾乎只有漢人軍閥可用了?

雖然八旗多是戶籍制度但在我的理解里八旗就是中央軍的感覺,(跟漢人軍閥比)

漢人軍閥從訓練到指揮各自都很獨立,甚至財政上很大程度上都是自籌。

並且 八國聯軍,英法聯軍的軍隊規模並不大啊。


鴉片戰爭前,清朝有八旗兵20萬,綠營60萬。

回頭看英國,正規軍14萬,國民軍6萬。

看上去拿人海都能壓死英國人了,但是看看清軍編製。

八旗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10萬人,駐紮為北京附近。駐防也十萬,分布於全國各地。

再看綠營。

除了京師巡捕5營共一萬人外,大多也都部署各省。

清軍為什麼這麼分散呢?主要就在於他們所擔任的職責最主要的任務是維持治安。退一步講,當時人口4億,配了80萬警察,拿今天來說這比例也不算高。一是分散,二是被束縛各地,所以鴉片戰爭的清庭幾乎沒有一支可機動部隊能夠作戰。

且不說八旗腐敗,就以主要武器鳥槍來說:

各地駐防八旗改造時呈給咸豐帝奏摺中提到鳥槍使用年限很長。其中最早者稱「康熙時征剿俄羅斯由部頒來」,如此推算,已達166年之久。

再說大炮。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為改善虎門防禦態勢而新制大炮 40 位,結果在試放過程中炸裂 10 位,炸死兵丁 1 名,炸傷 1 名,另有 5 位火炮還有其它問題。關天培檢查炸裂的火炮,發現「碎鐵渣滓過多,膛內高低不平,更多孔眼」,其中有一空洞,「內可貯水四碗」!

……

由於在 18 世紀內,西方火炮樣式並無重大變化,至 19 世紀鴉片戰爭時,與英軍相比,清軍火炮在樣式及機制原理上大體相同,兩者的差別在於製造工藝引起的質量問題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鐵質差。工業革命使英國的冶煉技術改觀,鐵質大為提高,為鑄造高質量的火炮提供了良好的原料。清朝的冶煉技術落後,爐溫低,鐵水無法提純,含雜質多,鑄造出來的火炮十分粗糙,氣孔氣泡多,演放時很容易炸裂,自傷射手。清軍針對此問題主要採用兩策。一是加厚火炮的管壁,使清軍的火炮極為笨重,數千斤巨炮,威力反不如西方的小炮。二是使用銅作為鑄炮材料。由於當時銅資源缺乏,銅炮十分罕見,視為利器。此外,對於已經鑄成氣孔氣泡較多、容易炸裂的火炮,清軍則減少火藥填量,這又降低了火炮的威力。  

二、鑄炮工藝落後。英國此時在鑄造上已採用鐵模等工藝,並使用鏜床對炮膛內部切削加工,使之更為光潔。清朝此時仍沿用落後的泥模工藝,鑄件毛糙,又未對炮膛進行深入的加工,致使炮彈射出後,彈道紊亂,降低了射擊精度。英方此時因科學的進步,對火藥燃燒、彈道、初速度等方面已進行研究,火炮的各種尺寸比例和火門的設計,比較合理。而清方對火炮只是仿製,不懂得身管/口徑比例、以及火門位置在火藥燃燒中的實際意義,結果,許多火炮的比例不合,絕大多數火炮的火門口開得太前、太大。  

三、炮架(炮車)和瞄準器具不全或不完善。炮架(炮車)是調整火炮射擊方向和高低夾角的器具。清軍對此不甚重視。至鴉片戰爭時,清軍的許多火炮沒有炮架,只是固定的。一些炮架只能調整高低夾角而不能左右活轉,限制了射擊範圍。已設的炮架,大多用粗劣木料製成,演放後,炮架震松,難以使用。讓人吃驚的是,淸軍的許多火炮竟無瞄準器具,或只有「星斗」(用以確定射擊方向)而沒有「炮規」(用以確定高低夾角)。士兵們主要靠經驗來瞄準。  

四、炮彈種類少,質量差。英軍此期使用的炮彈有實心彈、霰彈、爆破彈等品種;而清軍只有效能最差的實心彈一種,且有彈體粗糙或彈徑偏小的缺陷。  

此外,清軍火炮在管理上亦同鳥槍,並無定期造換制度。由於平常並不使用,許多露天擱置在炮台、城垛等處的火炮,日晒雨淋,炮身鏽蝕。至鴉片戰爭,這些火炮的使用年限大多已經很長,清初鑄造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是前明遺物。若不蒸洗試放,誰也不知能否使用。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儘管中英火炮樣式大體相同,但因質量的差距,使之具有射程近、射擊速度慢、射擊範圍小、射擊精度差、射中後炮彈威力弱等缺陷。這些缺陷中,哪一項不是致命傷?  

鴉片戰爭中的絕大多數戰鬥,是清軍的岸炮與英軍的艦炮之間的炮戰。按常理說,海岸炮依託堅固的陸地,可不計重量、後坐力等因素,而製作得更大,射程更遠,威力更大。實際上清軍的岸炮一般也重於英軍的艦炮。但是,在戰鬥中,雙方火炮的威力卻發生了逆轉。當戰場上硝煙散盡之後,我們不得不驚愕地面對悲慘的事實:清軍在戰爭的全過程中未能擊沉英軍的一艘戰艦或輪船,而自己的。陣地卻被打得千瘡百孔。——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至於兵丁,可以看看馮玉祥的回憶:

「有一次,營中出了一個缺,外人還不知道,管帶苗大人就說:『這回補馮大老爺的兒子。』  「旁人就問:『馮大老爺的兒子叫什麼名字?』  

「這一問,苗大人也怔住了。接著那人就說:『讓我問問去。』  

「這時苗大人生怕他去一問,耽擱了時間,缺額又被旁人搶去,所以他隨即說:『我知道,用不著問。』於是他就隨手寫了『馮玉祥』三個字。  

「本來我們的名字是按照族中『基』字排行取的,家兄叫基道,我叫基善。這次補兵,因為苗大人隨便一寫,以後我就沿用下去,沒有更換本名。這就是我的名字的來由。我補兵的這年,是光緒十八年,西曆1892年,我才十一歲。

「補上兵之後,我沒有隨營操練。除了發餉時到營中應名領餉外,其餘時間我仍在家中過活 ……」

中英廈門海戰死了9人,年齡最小二十二歲,最大五十九歲。這九人全都是號稱精銳的福建水師提標。清兵基本上都是每月去固定領糧餉,然後再該幹什麼幹什麼,當兵完全成為一種第二職業。

再說武官。

本身的武舉考試形同擺設。武舉名次集中與一項,比膂力,就是拉硬弓。更有甚者連斗大字都不識。

武官搜刮更為嚴重,一吃空餉,二克兵餉,三貪贓枉法危害社會。以至於曾國藩一針見血:

「國藩數年以來,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不喪盡天良!」

八旗兵更為嚴重,營內設賭,回家大煙,僱人代替操演。兵營中貪腐極其嚴重,甚至於如果有旗兵干正業都要被嘲諷,只能搭笑說:「玩玩。」

至於水師,能出戰的戰船不足總數三分之一,更有講戰船租借給商人用來運糧。堂堂水師連海盜都打不了,還要僱傭民團等民間武裝剿匪。

連茅海建老師都不忍再考證下去:我為了研究結論的公允,曾千百度地尋找光明,但光明始終遠我而去。我不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本是一個難得見到光明的黑暗世界。


一個流傳已久的謊言

2017-12-08 羅馬主義

來源於公眾號:灼識有真知

很久以前,我曾經在中央電視台上看到一個節目,老舍的兒子作家舒乙回憶他的祖父,一個清朝神機營的滿族軍人,在庚子之亂中,守衛北京的悲壯故事。

舒乙說那些清朝的軍人,大部分都是用的大刀長矛和弓箭,他的祖父武器稍好,使用的是抬槍,一種落後的黑火藥武器,有兩個人操作,射擊速度極慢,由於每次射擊的時候,都要把火藥從槍口倒入,總難免會灑出一些來,結果戰鬥的久了,周圍到處都是散落的黑火藥,最後不幸被一顆流彈引燃,導致他的祖父被黑火藥燒傷。

面對洋槍洋炮的八國聯軍,清軍將士,並不是作戰不勇敢,實在是器不如人,最終空有一腔熱血,卻始終難以報國。當時我看完後不勝唏噓,深感落後就要挨打,這個道理實在是太重要了。

實際上不僅僅是我,大多數的中國人,對整個滿清晚期軍事上一敗再敗的認識,都是歸結於武器落後,但是最近我才發現,這純粹是胡扯。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我最近發現在美國著名的春田兵工廠的博物館裡,有一挺諾頓菲爾特速射機關槍,上面寫著:「英吉利,諾頓菲爾特,敬贈李中堂」。旁邊的說明寫著,此槍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天津時繳獲,此戰役中共繳獲清軍上百把這種機槍。

當時我看到這裡,腦袋嗡的一下就響了起來。「什麼鬼!清軍居然還有機槍!而且在一次戰鬥中居然被人繳獲了上百把!不是說好了他們只有大刀長矛的嗎?!」

在這個刺激下,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特別是西方的資料。結果我發現,關於晚晴清軍真相,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都不是事實。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興起了一陣學習曾國藩的熱潮,其中關於曾國藩的帶兵打仗,有一個很奇怪的事兒,就是所謂的結硬陣,打呆仗,所有的書,都把這事兒升到了一個道德高度,意思是做事要踏踏實實,不要想投機取巧。

曾國藩的這種戰術,說白了,就是每到一個地方士兵就立刻挖戰壕,然後全部進入戰壕中,不論是攻城還是野戰,他都是這一招。而且每每以兩三萬人的兵力,包圍和全殲對方几十萬人。

這事兒看得我一頭霧水,當時我就在想,拿著大刀長矛的清軍,自己跳到戰壕裡頭,如果太平軍沖了過來,居高臨下,從戰壕上頭用長矛刺他們,石頭砸他們,這不是送死嗎?怎麼可能逢戰必勝呢?

呵呵,原來我們上當了。曾國藩的軍隊中,沒有冷兵器,全部都裝備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和火炮。我再強調一遍,你沒有看錯,沒有冷兵器,全部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和火炮。

事實上,曾國藩起兵後不久,就發現他們處於兵力上的弱勢,而且未經嚴格訓練的,臨時募集來的鄉勇,在殘酷的肉搏戰中,根本不是身經百戰的太平軍的對手。

就在這時,受李鴻章僱傭的華爾的洋槍隊,在戰場上的傑出表現啟發,曾國藩做出了一個決定,募集了大筆的資金,購買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發射米尼彈的前裝線膛步槍,12磅野戰滑膛炮,在主力部隊中,徹底淘汰了冷兵器。

這些武器是一個什麼水平呢?就是美國內戰中,北軍的標準裝備。前裝線膛步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由於它的槍膛內有來複線,所以射擊的準確性大幅度提高。

而米尼彈,是當時一個劃時代的發明,和當時的球型子彈不同,這是一種圓錐形的子彈,後面有一個凹腔,裡面有一個木塞,射擊時,在火藥的作用下,木塞向前推動,使凹腔完全契合膛線,讓射出後的子彈高速旋轉,距離更遠,在500米的距離上依然有準確的殺傷力!

而在此前使用火繩槍和燧發槍的球形子彈,子彈最多在50米內會保持直線運動,超過了50米,就不知道會飛到哪兒去了,全無殺傷力,所以曾國藩的湘軍,面對手持舊式火槍的太平軍,在武器上形成了代差。

而一隻完全是由現代步槍和火炮組成的軍隊,該怎麼打仗?當然是挖戰壕了!所以曾國藩是戰壕戰的發明者,西方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曾國藩哪裡是打呆仗?他是超級聰明的,西方人要50年以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才明白了這個道理。

由於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戰鬥中,享受了武器優勢帶來的好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極度迷信武器的優勢,而且成了清軍內部的共識。當時世界上只要有先進武器一發展出來,清軍就積極購買。

比如美國人發明的斯潘賽彈倉步槍,在美國的南北戰爭中,北軍嫌該槍貴,並沒有大量裝備,但是左宗棠一看到該槍,立刻拍板,大量購買。又比如加特林機關槍,清軍比美軍更早開始大量使用。

在左宗棠平定回亂,收復新疆的過程中,清軍的主力部隊,裝備的是被稱作七連珠的斯潘塞彈倉步槍,被稱為排槍的加特林機槍,後膛野戰炮。

大家知道,回民的騎兵是相當厲害的,紅軍的西路軍就是被回民的騎兵打垮的。但是左宗棠的軍隊,裝備遠遠好於西征的紅軍,他們不像西征的紅軍那樣缺乏彈藥,面對回民騎兵的衝鋒,他們使用的加特林機關槍和斯潘賽彈倉步槍的彈幕回擊,所以一路摧枯拉朽,輕鬆的就平定了西北叛亂。

不僅僅如此,在收復新疆的戰役中,英國軍官羅傑注意到,新疆阿古特的叛亂軍隊,雖然得到了英國上萬隻的單發步槍支援,但是在和左宗棠的軍隊作戰時,完全被對方的後膛野戰火炮,加特林機槍和彈倉步槍壓制的無法抬頭,一觸即潰。以至於他認為,即使當時的英國軍隊的裝備也不如左宗棠的西征軍。

不僅僅在內戰中如此,即使在外戰中,清軍也擁有了火力優勢,根據法軍在中法戰爭中的報告,鎮南關戰役里,裝備擊針後裝單發夏斯波步槍的法軍,在戰鬥中遭遇了馮子材指揮的王牌部隊,該部隊全部是用連發步槍和加特林機關槍組成的,對法軍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導致法軍大敗。

看到這裡,你會不會驚訝得合不上嘴?是的,這和我們通常被告知的歷史完全不同。由於受到使用先進武器獲得了一連串勝利的刺激,清軍不僅僅大量購買外國的先進武器,也開始了仿製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洋務運動。

實際上到了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前,清軍已經完成了陸軍的現代化改裝,全部都開始裝備最先進的現代化武器,其水平不亞於歐洲列強,海軍擁有了當時亞洲最先進的兩艘7000噸級的戰艦,定遠號和鎮遠號,號稱亞洲第一。你要知道,中國直到去年才再次造出了比這更大的戰艦,萬噸級的驅逐艦。

在清軍依靠先進武器,結束了內戰以後,清帝國進入了休養生息,經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以至於到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前,清帝國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可能。

那麼清軍的武器這麼先進,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甚至包括同時代的很多人,都認為清軍的武器落後呢?

造成這種印象的人,恰恰是那些擁有大量先進武器的洋務派大臣們。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在給朝廷的奏摺里,都是誇大對方武器的優勢,不提自己武器的能力,因為這樣才能從朝廷要到錢。

因為靠武器的優勢打贏了仗,並不能凸顯自己的能力,所以他們在每一次的勝利奏摺中,都把自己描繪成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甚至故意瞞報實際的戰場情形。

曾國藩從來不提他到底是怎麼打呆戰的,為什麼要挖戰壕。左宗棠和馮子材的奏摺中,絕口不提他們大量使用了加特林機關槍和彈倉步槍的情況,反而聲稱對方的火力極猛,武器極先進,而他們則似乎只是靠著大刀長矛之類的東西,就把對方打贏了,以凸顯自己的英勇和才智,萬一敗了,那也是器不如人。

所以在這一時期,中國的資料檔案和西方的資料檔案,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湘軍淮軍的實際裝備情況,和大多數中國人的認知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實際上,舒乙先生講的那個故事,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庚子之亂時,榮祿手下守衛京城的武衛軍,守衛天津的聶士成的武毅軍,是全部的德械裝備,德式訓練。他們裝備的是毛瑟1871和1884單發和彈倉步槍,每一軍都擁有上百門現代火炮,兩挺馬克西姆機槍,上百挺被稱為排槍的諾頓菲爾特速射機槍,即使是同時駐守在京城,裝備最差的甘軍董福祥部,裝備的也是馬蒂尼亨利步槍,是當時英軍的制式裝備。

所以,舒乙先生的故事,顯然是他作為小說家杜撰的。清軍在甲午戰爭以前,就不再用什麼抬槍之類的東西了,沒人會拿自己的命去開玩笑。

那麼你也許會問了,既然這個時候的湘軍和淮軍已經都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為什麼會在甲午戰爭中敗得一踏塗地?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又如此的不堪一擊呢?

武器從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人和制度才是一切的關鍵。


王朝末期,裝備 訓練和組織度都是一落千丈,沒什麼奇怪的,黑點滿地都是,就跟人癌症晚期全身沒幾個零件是好的一樣。

清朝沒打成明朝那樣人數都劣勢就算不錯了。

印象里好像大萌在遼東大敗之後就一直人數在劣勢,逢戰就是以少打多,吃空餉和欠餉太嚴重,吃空餉就會缺員,欠餉就要先籌錢補一部分餉才開拔,主官還不敢管軍紀,走一路劫一路。

己巳之變時,皇太極十萬人入塞,大萌這邊大同總兵派了援軍5000,昌平總兵5000,宣府派了3000,遼西的主力據稱2萬回援,到場了9000,不知道是不是按補餉的多少算行進里程的,搞不好木有補餉的原地不動,補一個月餉的入關,補倆月餉的到遵化,補三月餉的到薊州,補四個月餉的跟著到北京,基本全餉的親兵跟著圓嘟嘟沖陣。就這樣明軍在自己皇城根下湊了大概5萬人,嚇得崇禎派太監和大臣家丁上城牆加強防務。

八旗軍被黑那麼久,打仗沒有聲音有啥奇怪的,是本歷史書都會說八旗軍領著鐵杆莊稼天天提籠架鳥,皇帝也知道不堪使用,早些年對付天理教造反啥的也沒啥動靜。不過大清好歹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除了拳民外還湊出了十幾萬軍隊,沒有上太監。

其實清軍不算炮灰兵外主力也經常是數量劣勢的,偌大的中國,堪用的新軍就湊出來那麼幾萬人。


八旗早就不行了,白蓮教起義的時候,就有八旗軍的軍官上疏反對八旗軍與綠營軍一同行軍,以防止綠營軍看到八旗軍的真實狀態後生起不臣之心。


八旗不行是吳三桂謀反的時候就不行了,平三番主力是綠營兵


)幾十萬軍隊平鋪到四億人口上面幾乎就相當於是警察了


難道軍隊就只有戰爭這種損耗途徑么?


滿人最後的名將勝保,外號敗保,只有起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太平軍最喜歡他了,賽尚阿死後他就是滿人里唯一的名將了,然而就他還這水平。


你還指望他們幹什麼?打仗,康熙年間都不行了,清末,八旗除了上層,都是窮鬼

清末八旗發餉:報紙洋人說,一群乞丐,拖著破刀片子,很多人連口袋都沒有,用衣服兜著發的米,轉手還債

民國:北京妓女一大半旗人

民國報紙大量新聞

王公命婦,格格墜入青樓,旗人把自己十歲女兒給人家一點錢就,慘不忍睹

胡適北大演講:北京城內十幾萬妓女大部分都是旗人,後面省略若干字

外國人說:旗人,都是乞丐和妓女。

報紙看不下去:應該想辦法幫幫他們,實在有礙觀瞻


推薦閱讀:

你對你們單位分下來的國防生怎麼看的?
當兵休假完畢,歸隊是什麼感覺?
國防生的前途發展?
女國防生在部隊的前景如何?要不要退?如何退?
為什麼那麼多人說上軍校或者讀國防生很後悔,沒有前途呢?不想待在體制內,為何要在知乎上問而不是直接退呢?

TAG:歷史 | 軍隊 | 清朝 | 軍閥 | 八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