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裡的動物幸福嗎?

Ta們遠離自己的故土、親朋,來到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地方,除了吃飯就是睡覺,然後對著柵欄外的另類動物發獃。

還有的動物們需要被訓練成演員來配合演出。

Ta們沒有廣闊的居所來活動身體,有些還沒有適宜的氣候環境。

動物園裡的動物們幸福嗎?

什麼是幸福?


不同意 @黑色光碟機 的說法。

誠然在野外的動物有其痛苦,飢餓、疾病、求偶競爭……但這些痛苦是大自然的安排,是它們與生俱來就要與之鬥爭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在這個動物的生理與解剖學上都做好準備面對的問題。它們生而適應這些為生存而奮鬥的代價。

動物園裡的動物是否幸福,取決於動物園本身的設施與規劃管理。可以說,很多動物都是不幸福的,因為它們的生存環境違背了它們的天性設計。這不是空口無憑的哲學之爭,這是有科學依據的。早在幾十年前動物家就能用行為學(ethology)來科學地衡量一個動物的行為是否出現異常,以衡量其精神上的痛苦程度。在不適應的環境下,動物會表現出顯著的行為障礙、固化動作、幻覺動作、甚至抑鬱、攻擊、嗜子、自殘。這些動作在每個物種上都表現出特定模式,記錄其發生頻率就能精準衡量動物的「幸福度」。當動物出現異常行為時,科學家發現,改變一些關鍵性的環境變數,就能非常有效降低這些異常行為的頻率,因此證明環境確實極大影響動物的精神狀態。(當然,我們還有更先進的方法,就是驗血來檢查動物在不同環境下的應激激素水平,但是野生動物不是那麼方便操作……)

其中最關鍵的因素自然是活動空間範圍,其次是活動內容與社交,還有一些關鍵器材,比如貓抓板之於貓,樹之於猴子。舉個例子,我曾看到一頭關在水泥籠子里的狼,一整天除了吃飯喝水就是不間斷地順時針繞圈。這個現象出現在大多數貓科與犬科動物上,如果有足夠的室外活動空間就不會發生。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頭狼是不幸福的,而且它自己也感到不幸福,所以它瘋了。

家畜之所以是家畜,就是因為他們比野生動物在身心上更能適應小環境高密度的圈養而不會出現行為異常,當然也是有限度的,比如完全籠養雞就會自殘與在空想的浴沙里洗澡,因為我們祖先馴化它們時只是把它們馴化成圈養而非籠養。還有過早母子分離、喝桶裝奶的小牛,長大後經常會不停地左右甩舌頭與拋灑飼料,也是幼年口舌慾望沒有滿足後形成的行為異常,所以現在提倡給小牛用特製奶嘴喝奶。

對於社會型動物來說,滿足社交的重要性非常高。具體可以看看系列恆河猴實驗。單獨飼養的靈長類、鯨類與中、大型鸚鵡都會出現非常嚴重的心理問題,鸚鵡拔毛症就是其中之一,它會不停地拔自己的毛直到變成全禿。這些現象在大自然里縱使殘酷的競爭下也不會出現!

這麼說來,人工環境下的野生動物這麼不幸,然而動物園起著重要的科普與科研作用,我們也無法取締它,那我們能做什麼呢?這就是動物園規劃的學問了。比如說用百鳥園、天鵝湖代替鳥籠,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前幾個月我去過一次改建後的萊比錫動物園,發現他們的設計有很多非常精妙的地方。比如說,大量的跨物種混養,熊和猴子共用一個空間,所有非洲稀樹草原的食草動物共用一個非常大的園區,還有獵豹和猴子和犀牛共用一個區域……這種組合一來符合地理規律(本來就是同一個地區的物種),同時互相不會捕殺造成壓力,反而能增添更多的活動;二來去掉了園區之間的隔離,這些動物瞬間就獲得了幾倍於之前的空間,活動範圍得到大大提升。另外所有的動物園區不再是簡單的山+室內水泥玻璃,而是盡量設計成與該動物棲息地非常接近的地貌,該叢林就叢林,該濕地就濕地。猩猩區過去是個三面有牆圍繞的假山,一面是玻璃供人觀看,現在這個地區只用作幼兒保育,而成年猩猩全部搬到室外的仿雨林棲息地(很多樹!),用河圍繞起來,中間也有一條河把大猩猩與黑猩猩隔開,遊客就從河面上搭建的九曲橋上通過來觀看動物,猩猩幾乎是在完全開放的空間活動。當然,植被增加會導致動物有更多隱蔽的藏身地而難以被遊客看到,所以那個動物園裡所有的遊客通道都是非常蜿蜒曲折的從一個個棲息地之間穿來繞去,大大延長了遊客的訪問時間,而且有大量架空的樓台(空中走廊),動物可以從底下通過,遊客也更容易發現動物。

這是萊比錫動物園的百鳥園,裡面還有一些溫順的小型食草動物,人工氣候常年保持在30度熱帶雨林濕度。遊客可以走各種弔橋與坐船在下面的水域里觀賞動物,像這樣:

非洲混養區。大概有6種動物混養吧,大多數時候相安無事,偶爾也會有找其他物種對象搗蛋的。

大象區,沒有圍牆了,不過還是夠不到咱,誰讓你鼻子不夠長,呵呵。承認動物們的不幸,我們才能想辦法讓他們盡量地重感幸福。當然,鯨豚類對活動空間與社交的要求過大,我不認為目前有非海洋開放式的動物園能承載它們的精神需求。


先別提幸不幸福,這個太抽象。

題主我給你說說動物園裡的動物能不能好好活下去。

開動物園的目的是什麼?!保護救治動物嗎?!當然不是。他們是為了盈利。那就可以想見了,如果動物生病了,到底是花人力物力去救治方便呢還是隨它自生自滅死了再買一隻來得方便呢。

不說遠了,因為我很喜歡爬行動物,又身在上海,所以我是上海動物園的常客。上海動物園在國內也算是很好的動物園了。可是對待動物的方式還是讓我看不下去。

因為我喜歡爬行動物,我就說說爬館的情況。

我記得我第一次去時,爬館裡有個比較大的區域,混養著各種蟒蛇(目測都是從玩家手裡收回來的),在裡面我看到了一條眼睛看起來已經嚴重到幾近失明的緬甸蟒,還有關在盒子里狀況很不好的球蟒。過了幾個月再去,這兩條蛇沒了,這區域里多了幾條之前沒有的網紋蟒。至於這兩條蛇去哪了,呵呵。那條眼睛有傷的緬甸蟒,一看就是沒接受過治療的。

除了蟒蚺這些較大型較貴重的蛇,爬館裡還有個區域飼養的是一些常見的國蛇,不難知道這些蛇價格都不貴。這箱子里混養了好多種蛇,我也不忍心吐槽他們把有食蛇性的蛇和一般的蛇混養在一起了。可是讓我很驚訝的是,每次去動物園,這箱子里的蛇都不太一樣。後來我算是想明白了,死一批換一批嘛,也算正常。

上海動物園尚且如此,國內那些二三線城市的動物園更是慘不忍睹。別說幸福了,能不受虐待好好活著對動物們來說都已經很艱難了。


如果從大自然的角度來看,它們並不幸福,因為它們不屬於動物園,動物園不是它們的家,把你關進籠子里,這輩子都在一個你出不去的範圍里,這不就是監獄嗎,比監獄更慘的就是你每天還得供無知的人類觀賞,熊孩子們給你喂一些無法消化的垃圾,一些動物園甚至剋扣食物預算,你吃不飽,孤苦伶仃,你想申訴,但是你根本就無法說話,這輩子就那麼過去了,請問這幸福嗎?

如果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它們還算幸福,因為它們被保護起來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人類的侵襲,它們不再擔心在野外無法生存和覓食,它們有定期的身體檢查,有工作人員照顧它們,它們如果有長得很萌的,說不定還可以成為網紅,成為全世界的焦點和關注,請問這應該還算幸福吧?

當然了,幸不幸福,也只有動物園裡的動物們自己知道了,但是,它們不會說話,我們都無法代表動物們的想法。

最後,它們幸福不幸福,就取決於人類看待動物園的角度和對動物的態度了。


倘若你將這些被困於方寸牢籠中的動物和那些自由自在的野生動物比,那麼它的生命是極其悲慘的。

就拿虎鯨(因為稱作orca或者是killer whale)來說吧:這是一種在各大海洋公園都能見到明星動物。海洋公園也常常用這麼一副廣告來吸引消費者。在藍色背景下,孩子和鯨魚隔著厚重的耐壓玻璃,歡樂得互動。然而,在這個看似和諧場景後面,則是非常血腥的產業鏈條。

在水族館裡

在商業捕鯨的活動中,捕鯨船常常會將一小群虎鯨一網打盡,然後將這些來自同一種群的虎鯨們送往世界各地的商業水族館。在捕捉和轉運的過程中,不少虎鯨就因為掙扎和不適應環境,很快就死亡了。

圍捕lolita和她族群的過程中

1970年,商業捕鯨者在美國華盛頓州外海捕捉了著名的虎鯨洛麗塔Lolita 在內的8隻活的小虎鯨。抓捕活動直接導致了一隻成年虎鯨和四隻小虎鯨的死亡。洛麗塔被送到了邁阿密的海洋水族館(seaaquarium),幸運地是在水族館裡和她作伴的是她的同族Hugo(它們來自同一個族群)。然而其他7隻被分別送往德克薩斯,日本,法國,澳大利亞和英國水族館的小虎鯨們則沒有那麼幸運。不到五年的時間,這七隻虎鯨就在孤獨中陸續死去了。

2003年俄羅斯在堪察加的捕鯨活動中,一隻虎鯨在掙扎時死去,另一隻虎鯨在轉運中死亡。

只有少數虎鯨能夠存活下來,比如洛麗塔。不過這只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虎鯨在野外的平均壽命是30-35歲,有的年長者可以活到60歲以上甚至更久。然而,在海洋館中的虎鯨的平均壽命只有20歲。狹小的空間讓虎鯨很難適應。特別是對於巡弋型虎鯨,這類虎鯨時常會在極地到回歸線間的廣大海域活動,幾個游泳池大的水族箱就和長期禁閉沒有區別。

虎鯨被迫在狹小的水池中為人表演節目以求生存

同時,虎鯨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在野外,同一群虎鯨會有自己特殊的叫聲和交流方式。不同虎鯨群間很多時候不僅無法交流,也從不相互接觸。強行把不同組的虎鯨放在一起之後,會發生衝突。

海洋館時常會掩飾這些虎鯨的死亡。讓人們誤以為他們心中的明星還在那裡好好的。

還是在」洛麗塔捕捉事件"前三年,在同一地區人們捕獲了一隻小虎鯨shamu,被人送到了邁阿密的海洋公園(Sea Park)。它的媽媽在捕捉的時候死於魚叉傷口感染。shamu在海洋公園生活表演了6年就死了。然而海洋公園之後陸續抓了不少其他小虎鯨,也被陸續命名為shamu。因為觀眾根本分不清到底那只是shamu。

失去族群的虎鯨的性格會變得很奇怪,甚至會表現出強烈的攻擊性。 2010年,一頭雄虎鯨就把一名四十歲的女飼養員拖下水淹死了。而且在殺人事件當天,整個海洋館的虎鯨全都不聽從訓練員的號令。而在野外,雖然被稱作殺人鯨,但在人類的記錄中,從來沒有發現過虎鯨殺戮的記錄。它們是一群體型龐大,攻擊力很高卻從來沒有攻擊過人類的野生動物。然而,動物園的牢籠讓它們也變得古怪嗜血。

所以,你還會覺得這樣的場景很美么?

所以,你還會覺得在動物園的動物幸福么?

References:

Orcas deceased in captivity

Welcome to Orca Network


題主,您好像已經回答了自己的問題呢~我也是這麼認為的:顯然,我們剝奪了他們享受自由的權利,也剝奪了他們未來的多種可能性。尤其是動物園也分環境好一些的野生動物保護園區,和環境惡劣以盈利為主囚禁動物的動物園。更不要提有的動物園竟然還有的動物表演情況。所以他們的幸福從哪裡來?如果說「不用擔心被狩獵、還能天天不費勁就有食物吃」,那麼這種現象和人類蹲監獄有什麼區別?

前面的答案比較感性,等我有時間我回來用理論補充我的回答~


那不就是死宅嚮往的生活嘛?


昨天剛寫了篇動物園的文章,剛好符合這個標題,發過來看看

動物園(Zoological garden)是搜集飼養各種動物,進行科學研究和遷地保護,供公眾觀賞並進行科學普及和宣傳保護教育的場所。這種科學普及通常出現在人們的幼年時期,動物園便自然而然地成為成年人帶領孩子前往參觀學習娛樂的場所。

我是動物狂熱分子,從小到大養過的活物不勝枚舉:貓、狗、小白鼠、松鼠、倉鼠、鴨子、小雞、兔子、鳥兒、刺蝟、蛇、魚兒,這些大小傢伙們要麼越獄逃跑失蹤了,要麼死了,要麼就是送人了。據說動物園的雛形來自於歐洲的高宮廷院,源於古代國王、皇帝和王公貴族們的一種嗜好,從各地收集來珍禽異獸圈養在皇宮內玩賞,如同珠寶首飾般,這些稀奇動物是他們財富和地位的象徵。這麼看起來,要是把我養過的所有動物集中起來,也能跟皇親國戚扯上些許關係(偷笑)。

動物園走過漫漫歷史,其作用也逐漸改變著,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世界之際收藏了不少珍禽,其建立的動物園傳給了埃及國王Ptolemy一世,Ptolemy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座有規劃性的動物園。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出於好奇和了解在那裡觀察、研究過,並最終寫出含300多種脊椎動物描述的《動物的歷史》。

現今社會科學中早就出現了「動物學」,而日常生活中大小動物們也成為人類的好夥伴,溫暖著人心,但動物園呢?它還蝸居在每個城市的角落中落落寡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小不點兒,很快被遺忘,逐漸死於「更多的娛樂方式出現而變得不再重要」。落日之際的仰天長嘯,被淹沒在汽車的鳴笛聲中……

很多人印象中的動物園是一個個隔柵,動物被間隔囚困在灰色的水泥牆和滿布銹屑的鐵欄杆之中。受困動物孤獨凄切的神情曾出現在數不清的影視作品當中,並在人們的腦海中囚出一股子苦悶勁兒。

這裡引用《動物園探趣》的話:許多人來到動物園,就是為了與動物近距離地接觸,他們想親眼見到活生生的動物,聞到它們的氣味,如果有可能的話,人們還想親自撫摸它們,這些都是動物園無可比擬的優勢,因為人們在觀看野生動物紀錄片時,根本無法擁有這樣的感知。然而,現在的動物園逐漸失去了這種娛樂和學習的功能。由於人類的影響,全世界每20分子就有一種生物滅亡,動物園逐漸成為這些瀕危生物的諾亞方舟。動物園裡的動物學家們會對這裡的一些珍惜物種進行研究,還會為新生的野生動物提供野化訓練的機會。

重回動物園

2012年我鬼使神差地打算去十幾年未踏足過的廣州動物園瞧瞧,接著驚喜地發現,動物園中藏著另一個世界。那是我成年後第一次去動物園,彼時的廣州動物園和腦海中構想的一樣陳舊腐朽,夾雜在鬧市區中的這片綠洲似乎也如鄰近街區般覆蓋著一層灰,但兩隻白鷺展翅而過詫得我似是跌入夢境。

這才發現原來孔雀霸道欺軟怕硬愛招搖,走過一棵樹,頭頂突然傳來大聲鳴叫,抬頭一看,一隻孔雀昂頭站在樹枝上,凡是有人經過必定扯起嗓子要做焦點;走到黃麂的區域,一隻碩大的孔雀站在裡面,翅膀一扇把膽小的黃麂們嚇退就去搶食物;你沿著小徑走啊走,一隻孔雀就橫在路中間一副「此路是我開,要想過此路,必交買路錢」的痞子相。

走過圍著羊群的片區,一個個羊腦袋探出來夠著邊上的綠化植物吭哧吭哧地啃,走過去撿起兩片葉子,羊們就瞬間變成了狗,任摸任逗吃相畢露。袋鼠舉著兩隻拳擊手,好像隨時要跳過柵欄找人練一把,健美大賽似的朝觀眾們亮出磨練多年的塊狀肌。一群豪豬漂在小水池裡啃水果,望著天空好像在考慮「豬生」的意義所在。

今年再次前往廣州動物園,好幾個園區都在修葺和擴建,動物們的生存環境越漸完善,尤其是老虎獅子等需要廣闊空間的動物。小熊貓沿著牆根一溜小跑竄到大樹上看風景,大熊貓在玻璃房子里吹空調乘涼,一群環尾猴在園區里打架,從樹枝上滾到灌木叢中再滾下山坡。公獅子在籠子里不耐煩地吼叫,母獅子在隔壁籠子里不斷踱步轉悠轉悠著。

近幾年還去過的動物園有香港的海洋公園,以及倫敦動物園,前者無比豐富,除了海洋動物外還有不少陸上動物,充足的資金為動物們提供了值得稱道的生活保障,企鵝和雪狐的呆萌和活潑足以讓遊客忘記其籠中獸的身份。

而倫敦動物園更是踩著各種節日的「點」,策划出不少有趣的親子活動,六一兒童節時自不必說,萬聖節這種本應恐怖的日子也被設計得各種有愛,萌萌噠不可方物。不僅在海洋館裡設置了熒光繪畫牆,還在不同區域定了蓋章站,收集滿全部蓋章就可以呼叫神龍了!(哈哈哈,瞎說的,收集完了忘記可以幹嘛了總之我們玩high了就沒收集。)

動物園的現狀

《我家買了動物園》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忍受著妻子和母親離去的悲傷,男主角執意買下被遺棄的動物園,並帶著一雙兒女入住,在動物園的經營越漸好轉之際,男主也邂逅了新的戀情。

故事很溫馨,現實卻不易。這個故事的原型是叫做本傑明的英國人,他購入英國南部一座動物園,卻入不敷出。電影播出之際,動物園賬戶上僅有45英鎊(約450元人民幣),茶室里連供客人飲用的牛奶都買不起。電影播出後,製作方表示將拿出票房的5%幫助其度過窘境。這是一座動物園的故事,卻也是絕大部分動物園的事實。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動物園可以是這樣的:

也可以是這樣的:

惋惜動物在籠中的待遇,不如支持動物園的發展。每年農曆七月,台北動物園都會舉辦慰靈祭,為紀念過去為動物園做出貢獻的動物、悼念與自己朝夕相伴的動物而舉行儀式。

台北動物園

曾拿下嘎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電影《地下》中,在一次德國軍隊炸彈襲擊下,南斯拉夫一處動物園毀於一旦,動物管理員伊萬唯一救下了名叫宋妮的母猩猩。喜歡這部電影的人一定忘不了宋妮,她穿插在電影的多個角落中卻毫不突兀,甚至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並且這隻出現在開篇中的黑猩猩堅強地躲過了戰爭和對抗,活到了最後,和主角們一同幸福地生活在天堂。

它們伴我們走過了童年,希望它們也能度過完好的一生。


有一個專業名詞叫【籠舍丰容】。

這點上大概只有熊貓館做的還不錯(還是某一些園)

你看剩下的場館,那環境禿的呀,並不是人類覺得環境怎樣好看動物就喜歡什麼樣的環境,熊需要有洞穴,老虎需要磨爪子需要空地打鬧,一些鼠類需要足夠多的沙土挖洞生活。

哦還有,動物園的老虎熊神馬的總是在固定路線兜圈子你們看到了么?

你以為它是在遛彎么?

不~

那是一種精神問題,其實它也不想走,可是它控制不住自己,一到了那個環境它就緊張,它停不下來。

所以說【動物園】除了保護一些珍稀動物幫助其種族繁育,其實並沒有別的意義。

當然不否認有小部分動物園的環境和動物福利都做的很認真,但我國和真正的【動物福利】這個詞還相差甚遠。

說了這麼多大實話,如果點贊過百的話,我就匿了。免得不必要的麻煩。


貴乎的答案啊,常常脫不了想法亂且淺,圖片多而無趣,文筆差,不失絮叨。看看人家寫的,讀起來是多麼的令人心情愉悅,哪怕是瞎掰,邏輯上也那麼絲絲入扣啊。

我所聽到的關於動物園的荒唐說法與關於上帝和宗教的荒唐說法一樣多。好心但有誤解的人們以為生活在野生環境的動物是「快樂的」,因為它們是「自由的」。這些人通常想到的是大型的漂亮的食肉動物,例如獅子或獵豹(很少有人會抬舉牛羚或土豚的生活)。

想像這隻野生動物在吃了虔誠地接受自己命運的獵物之後,在熱帶稀樹草原上閑逛,散步消食,或者在吃得過多之後去跑步健美,以保持苗條身材。他們 想像這隻動物驕傲地濕柔地照顧自己的後代,全家在樹枝上觀賞日落,發出快樂的嘆息。他們想像野生動物的生活簡單、高貴、充滿意義。後來它被邪惡的人捉住 了,扔進了狹小的監牢。它的「快樂」被擊得粉碎。它深深地渴望「自由」,用盡一切方法逃跑。由於被剝奪「間太久了,這隻動物成了自己的影子,它的精神垮 了。有些人就是這麼想像的。

事情並不是這樣。

野生環境中的動物生活在一個有很多恐懼卻只有很少食物,需要不斷保衛地盤,只能永遠忍受寄生蟲的環境中。在一個無情的等級嚴格的群體中,它們所做的一切完 全是出於必要,被迫如此。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由的意義何在?實際上,野生環境中的動物無論在空間上、時間上,還是在個體關係上都不自由。在理論上——也就 是說,作為一種簡單的實際可能性——動物可以收拾東西離開,藐視它這個物種認為合適的一切群體準則和界限。但是這樣的事情比在我們人類成員身上更不可能發 生,比如一個有著所有常見的聯繫——與家庭、朋友、社會的聯繫——的店主,他不可能丟下一切,只帶著口袋裡的零錢和身上的衣服就從自己的生活里走開。如果 一個人,最大膽、最聰明的生物,不可能從一個地方遊盪到另一個地方,所有人都不認識他,他也不依賴於任何人,那麼為什麼性情保守得多的動物會這麼做呢?動 物就是如此,保守,甚至可以說極端保守。最微小的變化也會讓它們心煩意亂。它們希望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事物絲毫不變。意外的事物令它們十分不快。你 在它們的空間關係上能看到這一點。無論是在動物園裡還是在野生環境中,動物在它的空間里的居住方式和棋子在棋盤上移動的方式一祥——意味深長。一條蜥蜴或 一頭熊或一隻鹿所在的位置不比棋盤上的馬所在的位置有更多的巧合,或更多的「自由」。兩者的位置都說明了方式和目的。在野生環境中,一季又一季,動物因為 同樣迫切的原因,每次都走同樣的小路。在動物園裡,如果一隻動物沒有在慣常的時間以固定的姿勢出現在平常的地點,那麼這就說明有問題了。也許這只是對環境 中一個微小變化的反應。飼養員留在外面的捲起來的水管讓它感到了威脅。一個水坑剛剛形成,讓它感到緊張。一架梯子投下了陰影。但是這也可能說明更多的問 題。最糟糕的是,這可能是動物園園長最擔憂的:這是一個癥狀,是麻煩即將來臨的預告,是檢查糞便、盤問飼養員、召來獸醫的原因。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一隻鶴 沒有站在它平常站的地方!

但是讓我花一點兒時間只對這個問題的一個方面繼續進行闡述吧。

如果你到一戶人家去,把前門踢開,把住在裡面的人趕到大街上去,說:「去吧!你們自由了!像小鳥一樣自由!去吧!去吧!」你以為他們會高興得又叫又跳嗎? 他們不會。小鳥並不自由。你剛剛趕走的人會氣急敗壞地說:「你有什麼權力把我們扔出去?這是我們的家。我們是這裡的主人。我們在這兒住了很多年了。我們這 就叫警察,你這個流氓。"

我們不是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窮窩」嗎?動物肯定就是這麼感覺的。動物的地盤意識很強。這是它們大腦的關鍵所在。只有熟悉的地盤才能讓它們完成野生環 境中兩件需要不斷去做的極其重要的事情:躲避敵人以及獲取食物和水。符合生物學原理的動物園裡的場地——無論是籠子、獸欄、四周有深溝的小島、圍欄、陸棲 小動物飼養箱、大型鳥舍還是水族館——只是另一個地盤,只不過大小和與人類地盤的靠近程度有些特別。這個地盤比大自然中的地盤小得多.這是合情合理的。野 生環境中的地盤很大,這不是出於喜好,

而是出於必要。在動物園裡,我們為動物所做的就是我們在家裡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我們把在野生環境中分散在各處的東西集中到一個小地方來。以前洞穴在 這裡,小河在那邊,狩獵場在一英里以外,嘹望台在狩獵場旁邊,在別的地方——所有這些都要受到獅子、蛇、螞蟻、水蛭和毒藤蔓的侵擾——而現在河水從近在手 邊的龍頭裡流出來,我們可以在睡覺的地方的旁邊洗澡,我們可以在燒飯的地方吃飯,我們可以把所有這些起保護作用的牆圍起來,讓裡面保持乾淨和溫暖。一座房 子就是一個縮小了的地盤,在那裡,我們的基本需要可以在附近安全地得到滿足。一座合理的動物園就相當於動物的房子(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沒有每一處人類住所都 有的火爐或類似的東西)。動物發現這裡有它需要的所有地方——陳望台,休息弋迸食、飲水、洗澡、梳毛的地方,等等——而且發現不必去捕獵,一星期六天都會 有食物出現,它便會像在野生環境中將一個新地方據為己有一樣佔據它在動物園裡的地方,仔細察看這個地方,用它這個物種常用的方式,也許是撒尿,把這個地方 劃歸已有。一旦完成了這個喬遷儀式,安頓了下來,動物便不會感覺自己像緊張的房客,更不會感覺自己像囚徒,而會感到自己是土地擁有者,它會像在野生環境中 的地盤上一樣在它自己的場地上活動,包括在地盤受到侵犯時竭盡全力地保衛它。從主觀上看,對於一隻動物來說,這樣的場地不比野生環境中的條件好,也不比野 生環境中的條件差;只要能滿足動物的需要,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造的地盤都僅僅是一個客觀情況,一個已知事實,就像豹子身上的斑點。你甚至可似說,如果動物 能憑智慧作出判斷,它一定會選擇住在動物園裡,因為動物園和野生環境的主要區另吐在於,前者沒有寄生蟲和敵人,有充足的食物,而後者卻有很多寄生蟲和敵 人,還缺少食物。你自己想想吧。你是願意住在豪華旅館裡,享受免費客房服務,可以隨便看醫生,還是願意無家可歸,沒有一個照顧你的人?但是動物沒有這樣的 識別能力。它們在自己本性的範圍內,靠自己有的東西湊和著過。一座好動物園是一個充滿了細心設計的巧合的地方:就在動物用尿或其他分泌物對我們說「別進來」的文獻里可以找到很多動物能逃跑但沒有逃,或者逃跑了又回來的例子。有這樣一個例子,一隻黑猩猩的籠門沒有上鎖,門開了。黑猩猩越來越焦慮,它開始尖聲叫 喊,一次又一次猛地把門關上。每次都發出震耳欲聾的噹噹聲。最後飼養員被一位遊客提醒,急忙去採取了補救措施。一座歐洲動物園裡的一群狍在大門開著的時候 走出了圍欄。因為受了遊客的驚嚇,它們逃進了附近的森林。那裡有一群野生狍,還可以養活更多的狍。儘管如此,動物園裡的狍還是很快回到了圍欄里。在另一座 動物園裡,一個工人大清早扛著木板正朝工作地點走去,他驚恐地發現清晨的薄霧中出現了一頭熊,正邁著自信的步子徑直朝他走來。那個人丟下木板逃命去了。動 物園的工作人員立即開始尋找逃跑的熊。他們發現它回到了圍欄里,它是像爬出去時那樣從一棵倒下的樹上爬進去的。有人認為是木板掉在地上的聲音讓它受了驚 嚇。

但是我不想堅持。我並不是要為動物園辯護。要是你願意,你可以把所有動物園都關閉(讓我們希望僅剩的野生動物能在僅剩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吧)。我知道動物園已經不被人們喜歡。宗教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關於自由的某些錯誤觀念使兩者都遭了殃。


小時候喜歡去動物園,長大了不敢去動物園。


話不多說,自己看圖

南寧動物園的紅猩猩

聽說已經被交換走了,去年年底最後一次去看它發現它在這個高度只有兩米的鐵籠里盪鞦韆


動物園是動物的監獄


動物其實和人一樣

原本可以仗劍走天涯

在草原上在森林間

為了生存和自由而奮鬥

現在卻蜷縮在角落任由人們肆意觀賞

原本可以背著行囊流浪遠方

一路走一路唱

去遠處的大海大江看一看

現在只能困在水池裡孤獨無助的想像

原本可以並肩藍天星光

昂著頭高傲的飛翔

飛向天空去看看波瀾壯闊的星光

現在也只是無奈的望望即將退化的翅膀

動物其實和人一樣

在不必擔心不扮演社會一些所需的角色

不去工作就會沒辦法生存的前提下

你願意日復一日過著舒適卻枯燥的生活

還是願意帶著夢想去遠方流浪

去看一看這個世界你未曾見過的風光

動物其實和人一樣

他們眼中也不光只有眼裡的苟且

還有森林草原大海和滿天的星光


我覺得一切讓人類(孩子 少年),東西失去天性的行為都是不幸福


還沒提動物園裡的候鳥,都是翅膀被修理過的已經無法高飛


即有為了生存向人類卑躬屈膝,被迫閹割和近親交配的動物,也有為了自由意志敢於向人類揮爪的動物。(雖然下場都很慘)

它們快樂與否,我不知道,但是它們肯定沒有幾個餓過肚子。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


以前看過的,搬運過來啦啦啦

···········································································································································

一位攝影師在澳大利亞悉尼的一間動物園裡發現了令人捧腹的一幕:兩隻貓鼬把另一隻貓鼬壓在背後當成坐墊,懶洋洋地曬太陽。這位攝影師說,當時,「坐墊貓鼬」本來是獨自躺著曬太陽的,誰知另外兩隻貓鼬逛過來之後,覺得是個不錯的墊子,於是一起把它壓到了牆根,直直地坐著,享受暖洋洋的太陽。一開始,「墊子」還掙扎了半天想脫身,可是不久就放棄了抵抗,老老實實地認命了。攝影師說,憑他對這種動物30年的觀察,這個倒霉鬼絕不是自願的,完全是被逼無奈。


動物園的夜晚 是精靈們做夢的時候

斑馬正在指揮交通 它堅信自己天生適合

猩猩建了一座沙城 裡面住著無數小人

大熊貓與劍齒虎擊掌 一起去捕獵猛獁象

企鵝脫了燕尾曬太陽 用力鑿開椰子暢飲

蜥蜴忙著挑釁響尾蛇一起比賽賽跑

響尾蛇自顧自在咬著尾巴

天亮了

長頸鹿柔情萬種的眼睫忽閃 彎下軟肋一次次相信孩子 費力傳遞天生溫柔

金絲雀在枝頭等待觀眾 演給他們自己的愛情獨角戲

憶起幼時馳騁天地間 東北虎打了一個哈欠 眼角有淚


當我看見一頭白色北極熊在不足四坪米的房間里幾乎走不了兩步就要轉身來回的時候、我決定以後都不會再去動物園


推薦閱讀:

侏羅紀公園(世界)採用的是什麼樣的運營方式?現實中有類似的主題公園嗎?
如何看待《侏羅紀公園》里尊重恐龍力量的觀點?
孩子是否都非常喜歡動物園?如果是,你認為是為什麼?
被老虎咬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作為一個 furry,去動物園參觀是什麼樣的體驗?

TAG:動物保護 | 自然 | 環境保護 | 動物園 | 動物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