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統治時期,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男性是否需要剃髮易服?
眾所周知,清代初期的剃髮留辮等改漢人習俗的政策受到激烈反抗,最終變成了十從十不從,那少數民族的狀況如何?要知道很多少數民族先前受漢族影響,其髮飾衣著亦帶有漢化色彩。他們是否也要剃髮易服?
謝邀。
我對這塊歷史資料總結甚少,所以我就大體說一下:
清朝的剃髮易服所對應的「漢人」並不僅僅指漢族,還包括諸如水族白族回族等今日我國諸多少數民族。
所以此問題有歧義。
按題主問題來的話:是,他們需要。
因為現在中國的很多少數民族,清初一律按「漢人」來對待的。
那,我猜,題主真正想問的是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這些民族在清朝的情況吧?
維吾爾族(包括生活在現在新疆的其他幾個民族)的話:四品伯克及其以上者(其實最高就到三品)需要;平民無強制規定,隨意。
蒙古族的話:蒙古八旗必須剃髮易服;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的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等部皆不剃髮易服(包括在現新疆當時准部的厄魯特);漠南蒙古的王公皆需要剃髮易服,平民我不知道........
藏族的話:所有藏軍皆要剃髮易服;由於前後藏、青海、康區此前屬和碩特漠西蒙古部,因此上層活佛、噶倫、王公們均不剃髮易服;平民無強制規定,隨意。
反正新疆、西藏、蒙古徹底被清朝中央政府管控也是乾隆時候的事情了,剃髮易服的高潮已經過去了,皇帝開始玩更高級更血腥的文字獄了...........
還有一類特殊的,就是朝鮮人:凡加入八旗(一般都是漢軍旗)的朝鮮族均要剃髮易服;生活在清朝的不在旗的朝鮮族,若為民籍也要剃髮易服,若仍是朝鮮國籍則不用(我其實不清楚哪裡有記載這類既不是旗籍又不是民籍的朝鮮人的事情)。
另外,台灣的高山族和平埔族群在清朝,一直被實行「番漢隔離」。由於清朝在台灣建省之前一直都未完全控制全台。再加上「畫界封山」政策,因此對於台灣原住民,政府是不管剃髮易服的。
綜上,我這方面的知識儲備稀缺,一大堆不知道的.........
少之又少。
男從女不從:男子剃頭梳辮子,女子仍舊梳原來的髮髻以及保留原有的服飾。生從死不從:生前要穿滿人衣裝,死後則可服明朝衣冠。陽從陰不從:像做佛事超度、描繪死者遺容等,都仍按漢族傳統佛道教習俗辦理,不從旗人習俗。官從隸不從:官員須頂戴花翎、身穿朝珠補褂馬蹄袖的清代官服,但役隸依舊是明朝的紅黑帽打扮。老從少不從:孩子年少,不必禁忌,但一旦成年,則須按旗人的規矩辦。儒從而釋道不從:出家人不變,仍可穿明朝漢式服裝。娼從而優伶不從:娼妓穿著清廷要求穿著的衣服,演員扮演古人時則不受服飾限制。仕宦從婚姻不從:官吏管理按清朝典制,婚姻禮儀保持漢人舊制。國號從官號不從:國號由明改成清,但官號沿用明代的六部九卿,總督巡撫等。
役稅從文字語言不從:差役稅捐,悉從滿制。但文字語言不改,仍用漢語。高能上線,先看,滿族皇帝如何「剃髮易服」
宮廷畫師郎世寧(義大利人)繪的《平安春信圖》,畫中的雍正帝與乾隆帝可以看到腦袋上的頭髮都統統剃掉了。「十全老人」和他老爹偏愛漢服,常穿漢服在圓明園中玩耍據傳說順治也穿明朝皇帝衣服玩耍過,陳名夏看到後大概說若回復漢服,天下不至於大亂。這讓他死敵寧完我聽見了。最終陳名夏同志果斷悲劇了。另外我所知道的就是蒙古厄魯特與喀爾喀不用;維吾爾族四品以上的伯克才要;藏族就只有藏軍需要。這是籠絡少數民族上層勢力所需。西南一帶不太清楚,不過想當年苗人也遭到過大屠殺,應該很多是被剃了的。
題主說的應該是十從十不從吧,這玩意兒是否存在尚待考證,不過出土過很多漢冠漢服的清代人士,想必是有「陽從陰不從」之說的,章太炎祖上據說都是這樣下葬的。實際上就算在漢地,剃髮易服也未必就貫徹落實了。下圖是清代《劉閬春繪農村演戲圖》,從中亦可以看到,平民百姓皆露頂椎髻,並沒有人結髮辮,同時可以留意到大量非滿式的服裝
清初宮廷畫師焦秉貞所繪的《康熙耕織圖》,圖中農民同樣皆露頂椎髻,並且依然穿著明代流行的衣著《康熙帝南巡圖卷》治理黃河的場面,可見大半數穿著漢式服裝的勞動者和穿著滿服的官員,沒有人結髮辮。剃髮易服是我們尼堪的特權,是萬歲爺的恩寵,表示滿漢親如一家,別的民族趕緊哪涼快哪待著去,別跟著湊熱鬧
很多回民,乖乖喲,辛苦操勞的半輩子,萬歲爺可憐見,賞了個金錢鼠尾,終於和我們漢人平起平坐了
不僅僅是剃髮易服,其他少數民族根本沒資格自稱「奴才」,剛開始我們漢人也沒資格自稱奴才,後來隨著滿漢親密,我們也順著叫奴才啦,這可不是貶稱啊,這表示咱們是皇上的自家人
李宗仁:啥子是壯族?
推薦閱讀:
※努爾哈赤起兵的兵力和裝備從哪兒來?
※清代對宗室參加科舉有什麼規定?是否禁止取宗室為殿試一甲?那麼覺羅呢?
※清朝時伊徹滿洲和佛滿洲的待遇具體有哪些不同?試舉例分析。?
※宗室中過繼承祧兩房到底什麼意思?是什麼樣的形態,有禮制規定嗎?
※清朝時滿族平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尤其與漢人平民作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