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背後,對越自衛反擊戰為什麼會被輿論淡化?


回顧二十世紀的中國對外戰爭,除了庚子國難(嚴格來說,這場戰爭爆發時的1900年,應該屬於19世紀)外,一共有四場:抗日戰爭、朝鮮戰爭、中印邊境戰爭,以及這場中越邊境戰爭。從輿論宣傳角度來說,這四場戰爭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抗日戰爭和朝鮮戰爭,此二者屬於高調宣傳,大張旗鼓紀念。另一類則是:對印和對越兩場自衛反擊戰,二者在輿論上十分低調,大規模、公開的宣傳和紀念幾乎沒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其實從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來剖析,就很好理解了。

所有人都知道,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換句話說,戰爭是從屬於政治、服務於政治的。這種主從關係,不僅體現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本身,也同樣體現在對戰爭在認知層面的延伸利用。

無論是抗日、朝戰,還是印戰和越戰,毫無疑問都是維護中國國家利益的正確之舉。但這種有利於,主要是針對戰爭本身,所以是基於當時時代背景的。而在時代更替以後,對這些戰爭的價值的延伸利用,就必須要結合現下所處的時代環境來考量。

而就是在這一點上,作為第一類的抗日、朝戰,與後來的印戰、越戰,出現了巨大的差異。

抗日和朝戰之所以仍有巨大的影響力,被反覆的宣傳,除了當時業已產生的重要意義(保衛祖國)外,也是因為,這兩場戰爭,擱到今天,依然對中國有著巨大的利用價值。

首先,這兩場戰爭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抗日自不必說,中國作為五大國之一的江湖地位,由此一舉奠定;而朝戰,也讓中國具備了獨立自主,乃至於與西方分庭抗禮的本錢,並奠定了今日東北亞地緣格局。

而更重要的是,在情感認知方面,以當下國際形勢,宣傳抗日和朝戰,依然有著巨大的宣傳意義。

抗日與朝戰的對手——日本和美國,時至今日依然是中國崛起道路上最強大的兩個競爭對手。

中日之間,即便拋開歷史,單從現實角度來說:地緣格局上,中日可以說是註定的對手——中國要實現大國崛起和從大陸文明向海陸複合型文明的轉型,就必須完成對西太平洋的主導和征服。而日本,無論是從自身體量還是地緣區位,都是這個區域唯一能對中國構成實質性阻礙的國家。而在現實國力上,日本也是整個西太平洋,僅有的能夠與中國勉力抗衡的一個。

這是從中國角度來看的。而從日本角度,日本的邊緣小島的體量和格局,決定了其之國家和文明崛起,光憑日本列島是很難實現的,必須入主東亞大陸,以這個世界級地緣板塊為依託;而換一個角度,東亞大陸作為一個世界級地緣板塊,其之原生文明一旦走上正軌,其強大地緣影響力將天然輻射到日本列島,進而將日本和大和文明納為己方附庸——這是現下的日本所決不能接受的。

這也就是說,無論是基於地緣還是現實國家利益,中日不僅是當年,而且至今依然是戰略上的生死對頭。這種關係的最終解除,絕不可能是基於什麼合作共贏,而只能是此消彼長,一方將另一方的馴服。這是一場零和遊戲,在技術上可以舒緩,但戰略上沒有調和的可能。

而美國的情況也差不多。雖然中美之間並不存在中日那種你死我活的完全零和關係,但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的崛起,不可避免的會在政治上造成美國的全球霸權的相對衰落。美國好不容易才壓倒蘇聯,成了單極獨大,如果又退回到與中國雙極並列的情況,肯定是不樂意的——但美國稱霸全球的現實,決定了中國大國崛起,拓展地緣影響力的過程中,又不可能對美國完全避開。所以中美在政治上,也確實有一些很難調和和衝突存在。

對美和對日,中國的崛起,都需要扎紮實實的侵蝕到他們的現有利益空間。而在實力對比上上,無論是國家實力,文明整體規模還是文明發達程度以及影響力號召力,中國都無法與美日為代表的西方勢力相比。這種情況下,中國要想實現逆襲,就有必要凝聚人心,營造出與美日競爭(抗爭)的社會氛圍,以激勵國民。而抗日和朝戰,這兩場針對美日,最後也都以勝利告終的戰爭,無疑就成為發動民眾、凝聚人心的最好歷史素材。

而對印度和越南,則又是另一套政治邏輯:首先,印度與越南,無論是自身潛力、與中國的地緣格局、現實國力還是文明規模和發展水平,都明顯處於下風——換句話說,中國僅憑硬實力足以應付,無需精神層面的組織發動。

其次,與中國的崛起,勢必剝奪美日現有的利益(政治上將美國現有的全球霸權削奪近半,經濟上基本抽干日本的支柱產業)不同,對印度和越南,中國的發展,並不會對印、越的現有利益造成特別嚴重的損傷,中國對他們的傷害,最多也就只是剝奪了他們的想像空間而已(印度的獨霸南亞——印度洋,越南的所謂「印度支那」聯邦)。這也就意味著,中國與印度、越南的矛盾,其實並沒有嚴重到必須通過一番你死我活的較量,才能見真章的地步。

雖然現階段,由於中國國力增長和地緣影響力擴張尚未到位,印、越之流還心有不服,甚至懷有期望,所以依然會有所反抗。但只要中國未來能繼續壯大,當中國的身軀已經強大到讓二者絕望的地步時。那二者完全有可能認清現實,進而通過與中國的戰略妥協,換取中國的利益回報——畢竟融入中國主導的合作共贏經濟體系,同樣可以獲得利益,而且這種利益還會隨著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擴張而不斷增強。雖然這種融入是以承認中國主導權為代價,但在形勢已經明朗,己方已註定無法改變這一事實後,識時務者為俊傑,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收穫現實收益,就會成為印度和越南之流必將做出的理性選擇。

中國有壓制印度越南的硬實力,又沒有與印度、越南之流爆發嚴重衝突的絕對必要,這種情況下,中國犯不著針對印度、越南之流煽動國家民族主義情緒。

當然,不煽動是一回事,淡化又是一回事。為什麼對印、對越這兩場戰爭,中國會選擇淡化呢?

這跟印、越兩國的國家實力、與中國的地緣關係,以及與中國崛起尚在半途的客觀現實有著直接的關係。

中國現在雖已貴為全球第二大國,但大國崛起之路尚在半途。內部依然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地緣影響力的釋放也剛剛開始。同時,以美日為代表的西方既得利益集團,依然在整體實力上對中國有著明顯的優勢,且竭盡全力的壓制中國的崛起。這即是說,中國現在的大國根基依然是不充分、不穩固的。

這種情況下,中國必須為自己爭取儘可能多的戰略空間和時間——和平環境的保持,能夠讓中國得以集中精力繼續經濟建設,將自身潛力釋放充分;地緣影響力的順利拓展,可以讓中國更加充分的整合外部資源,為自己的國力增長加速。

而在這個層面,印度和越南之流,就有了綏靖的價值。

印度和越南,既是中國鄰國,又是南亞和中南半島兩大板塊的的主要大國,而印度洋——東南亞,又是中國地緣影響力拓展的主要戰略方向。這種地緣格局決定了,印度和越南,雖然不像美日那樣,對中國大國崛起構成根本威脅的能力,但卻依然能對中國的地緣戰略,構成不小的掣肘——正所謂制華則不足,牽華則有餘。這種國家,如果存心搗亂,也確實是能夠讓中國不勝其煩。

而與此同時,印度和越南雖與中國有積怨,但這種矛盾並非嚴重到完全無法調和的地步,而且中國在綜合國力上的絕對優勢,以及地緣格局上對兩國的壓制(西藏高原對北印度平原的壓制;雲貴高原對北越的壓制),決定了二者雖深恨中國,但又不太敢輕舉妄動——這就給中國的政治羈縻,提供了操作空間。

當然,如果中國足夠強大,那也無需羈縻。只不過中國雖有壓制二者之優勢,但並無完全收服二者之勝勢;加上美日在全球層面的戰略優勢,可以給印、越提供一定的戰略支撐,所以至少在中國崛起尚未完全到位的現階段,二者依然有充當中國與美日之間戰略第三方的本錢,中國也依然不得不對其持羈縻戰略——說的更明白點,中國有必要通過一定的籠絡與安撫,讓他們不給中國的地緣擴展戰略添堵。

而政治上對中越、中印戰爭的淡化,就是這種綏靖與安撫之一。雖然現有格局下,二國也不會輕易與中國生隙,但這種不會,更多的只是基於無機可乘,而並非基於自身徹底絕望——這意味著中越、中印之間的和平局面並不牢固。一旦來自中國方面的壓力過大,他們也並不憚於跟中國較量一番——雖然大規模國戰是肯定不會,但像癩皮狗一樣把中國纏上,讓中國不能安生的發展經濟,發展海上絲綢之路,這個他們還是有能力,也有動力去做的。

現在,中國的這種國家民族主義思潮,主要指向的是美日(韓國前段時間也中了標),但如果指向印度和越南,那兩國勢必十分恐慌。鑒於國家民族主義思潮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並不完全受政治權力控制,相反還可以影響政治權力。這種情況下,如果印度、越南也成為中國國家民族主義思潮的針對目標,那二者必然會對自己的未來安全產生嚴重的擔憂。這種情況下,他們會更傾向於在中國現實國力尚未完全到位的現階段,對中國強力堵截,以免將來中國不可複製後,自己將束手待斃,被其吞噬。

印越的這種擔憂,對現階段的中國來說是個較大的隱患。但中國政府又不能完全壓制國家民族主義思潮(畢竟在面對美日為首的西方時,依然需要這股精神力量的加持)。所以中國政府能做的,就只能是對國家民族主義思潮加以引導,盡量避免讓其指向印度、越南。基於這種邏輯,能夠勾起仇恨情緒的對越、對印兩場自衛反擊戰,也就只能是在官方層面淡化處理了。

當然,有人要問了,同樣是維護自身國家利益的戰爭,為什麼美國可以在大肆宣揚二戰的同時,又把日、德收拾的服服帖帖呢;而中國卻要對印、越束手束腳?

答案很簡單:美國夠牛X!美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和文明影響力,決定了就算其狠狠蹂躪了日德、二者也只能服服帖帖(這就是雲石君上文中提到的,在對現實中的反抗徹底絕望之後,不如識時務者為俊傑,通過順從獲得現實利益),而現在的中國,遠沒到美國的份上,並不具備徹底馴服印、越的實力,相反他們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給中國添堵而不遭受嚴重報復的戰略空間,這種情況下,中國為了更大層面的整體國家戰略順利推行,最大程度的維護國家利益,也就只能一些較小層面——比如對印、對越兩場歷史戰爭的銘記與緬懷方面,予以犧牲了。

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現階段的中國的有限實力,決定了中國並沒有足夠的政治本錢。要想在大國崛起過程中避免不必要的現實資源消耗,中國就只能在歷史情感方面予以自我遏制。

這的確是中國屈辱的無奈,但是,中國要想在有限資源的基礎上,實現大國崛起這個宏大戰略目標,就免不了在過程中有所取捨,這種取捨不僅體現在對部分現實利益的放棄,同樣也體現在一些珍貴情感的剋制上頭!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中國大國崛起所不得不承受的代價!

當然,特殊的時代環境,決定了現階段不得不淡化對越自衛反擊戰。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場戰爭並不會被永遠淡化,更不會被遺忘。到特定的歷史階段後,那麼,究竟到什麼時候,這場戰爭才能夠走出禁區呢?屆時的這種走出,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政治邏輯?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君,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海外風雲系列1777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君,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文章。


敏感。據說跟某年代末有些關連。什麼妨礙中越友好可能都是表面文章。畢竟有些事情老戰士參與其中。

這點不如抗美援朝,抗美援朝老兵回原籍後,最不濟兵役局安排你去當民兵連長。記住那可是50至70年代民兵連長。權力可不是現在能比的。可以說是基層三把手

真月月打實彈訓練。

現在有嗎?


因為中越戰爭的本質有兩個:

1,冷戰的一部分,中國作為西方陣營的新盟友打擊東方陣營的當紅辣子雞越南;

2,中國為了自己地緣政治的利益需要打破越南統一中南半島的幻想。

這兩點沒有一點在道義上是無懈可擊的,所以就不宣傳了。


@雲石 自問自答, 分析了那麼多,其實就一句話,黨國政治需要!

不是被輿論訪談,而是我黨根據政治需求,要求輿論淡化。


越南與中國的關係類似於中國與蘇聯的關係,批判越南是白眼狼的同時讓人聯想到另一隻白眼狼那就不太好了


稍微歪一下,感覺越南小弟對本朝的感情和本朝對日本的感情很像,帶有強大敵意;而日本對於本朝和本朝對越南和印度的感情蠻像的,鄙視為主,但不算很強烈


首先申明立場:對越自衛反擊戰是一場為了全國人民福祉而不得不進行的戰爭,期間湧現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性質是正義之師出征,結果是凱旋而歸。

但是……自衛到人首都,兵臨城下了,確實不太好過度宣傳,畢竟和平和發展才是世界的主流。不管怎麼宣傳,快到人首都了,地不好洗啊!

只能說,中國陸軍太強勢了,專打「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當年的越南不長眼非得捋虎鬚。


要感謝一位長者


雲教主又來自問自答了


推薦閱讀:

越南人如何看待這次馬航 MH370 失聯事件?
越南目前最火的本地流行樂隊是哪些?
如何看待奧巴馬訪問越南並解除對越南的武器禁運承諾?
如何評價越南阮朝末代皇帝保大皇帝?
「胡志明小道」到底是存不存在?

TAG:越南 | 中越關係 | 芳華電影 | 芳華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