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產戰爭電影很少表現戰爭的殘酷性?
01-12
戰爭電影的主旋律反戰是從越戰電影開始的,而後蘇聯也經歷了阿富汗,士兵不知道為了什麼而打仗或者打輸了的時候才會真正的醞釀起大的反戰情緒。而二戰電影的反戰情緒多出現在德國日本等戰敗國電影中,戰勝國的大部分電影都很少出現反戰,因為贏得勝利的就是英雄。中國的戰爭大部分發生抗擊外敵的情形之下,外敵入侵不打仗就是亡國奴了,自然反戰情緒不會成為主流
首先,戰爭殘酷性這個東西,你影片看的多的話就會發現,80、90年代以前的戰爭片,不管國內國外,都是可以迴避戰爭殘酷性的。一槍打下去就掛了,沒缺胳膊少腿也沒內臟滿地身上開個大洞什麼的,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在那個時代電影製作還是更被認為是一種藝術作品的,相對於真實地再現這種令人反胃的殘酷場景,導演們更醉心於拍攝手法的運用和劇情人物的設置,畢竟是要考慮主流觀眾的感受的;另一方面,那個時代的電影導演們很多都是經歷過戰爭的人,過去殘酷的場景在他們心中留下了不可消除的陰影,因此在用影片來回顧歷史的時候,他們不願再重新那樣的場景來傷害到觀眾。
當然,在戰爭片發展過程中,也逐漸產生一派,稱為「戰壕真實派」,就是希望通過表現基層士兵遭遇的殘酷場景,真實的展現戰爭,這時他們的目的已經不是珍惜和平反思過去,而是純粹從試聽角度考慮,想拍出高度還原的作品,使作品具有震撼力。這時很多B級片的拍攝手法就很自然被吸收到戰爭片在,比如《大兵瑞恩》里開頭的腸子開膛啊等等,其實,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我國的一部分戰爭片也是在按照這個思路拍攝的,比如《黑太陽731》里的各種受刑、《紅河谷》里英國士兵被劈掉半個腦袋、《把一切獻給黨》里主人公拆炸彈把自己渾身炸爛等等,就是喜劇片《三毛從軍記》里,也是飛來一隻斷手臂,這些都是小時候嚇到俺的。
不過捏,進入20世紀以後,我們知道那時有一個流行語叫」和諧「,同樣影視作品也要倡導和諧,所以這些手法也就暫時銷聲匿跡了。10年代後期,漸漸放款,在大製作上逐漸回歸,比如集結號里的指導員被炸成半截等,但在中小成本作品上還是罕見,這也是有原因的,這些導演拍片更像是在完成領導指派的任務,拍著像就行了,哪裡還會去追尋真實度(弄得太假肯定也不行吧?太假還不如不弄)。當然,畢竟殘酷鏡頭只是一部戰爭片的少部分的,即使外國電影也一樣,如果你希望整部片子都是斷手斷腳滿天飛的話,我建議你還是去看《德州電鋸殺人狂》吧根據個人經歷斗膽推測——因為依據真實的來,尺度未必真的算大,但多數人接受不了。
強調太祖等領導人的偉大光榮正確這類的就不提了。尺度方面從觀眾角度,說兩件親身經歷的事:
第一件,十九歲那年,大二第一天,下課之後聽人說我們宿舍樓有人跳樓,事實上是墜樓,我當時有事沒回宿舍,在公交車上路過宿舍樓外的時候看見地上一具紅了一半的屍體,當時寒毛倒豎,那種感覺比在電視上和電影院里看見血肉橫飛要震撼的多,胃裡一陣翻滾,頭腦一片空白,半天說不出話,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也依然找不到恰當的語言能貼切地形容那種感覺。隔壁物理系有一哥們是墜樓過程的目擊者,聽說是當天查了補考成績,發現過了,很是興奮,沒想到剛到宿舍樓下就看見了這一幕,聽見一聲類似木門被鑿碎的巨響(其實是頭骨破碎的聲音),當場就嚇呆了,我們宿舍這哥們的同鄉說在聚會聊到這個事情的時候,他從頭到尾一言不發。我只是看了出事之後的現場一眼,仍然有些陰影,目睹了整個過程的人會有怎樣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第二件,還是大學時候,在網吧通宵,當時有一個叫偶偶視頻的網站,我也不知道哪根神經搭錯了,點開了一個基地組織殺頭錄像的視頻,播放前提示的「該視頻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是否繼續觀看」根本沒當一回事,迅速點了是,馬上我就傻逼了——視頻內容是一個蒙面人踩在一個人的頭上,用刀割斷被踩的人的喉嚨,那個人發出像殺雞放血之後雞在臨死前發出的「嗬嗬」的聲音,視頻的結尾是滿地的血和一個提著剛割下來的人頭向鏡頭示威的蒙面人。看完之後全身冰涼,許多天都沒有回過神,甚至往電腦前一坐就會產生當時的感覺,要不停用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才能讓自己忘掉那種感受,從那之後我獵奇的慾望大大下降。後來和身邊的人閑聊提到這個視頻的時候,同樣看過的室友表示他的感覺和我差不大多,沒看過的多半表示不會去看這個視頻,有一些人則是連我的描述都聽不下去,當然,也有一個基友表示無所謂,和看演唱會的感覺並沒有明顯差異。這兩件事中我所看到的畫面放在任何一部電影電視劇里都不算太大的尺度,卻都給我留下了或大或小的陰影。影視作品畢竟不是紀錄報道,電影屏幕上血染戰袍的硬漢給予的是視頻衝擊,是藝術的表現,而真實的腦漿迸裂、斬首示眾並沒有什麼畫面渲染,也沒有背景音樂的烘托,但對生活在安穩的社會環境下像我一樣的普通人來說,卻是致命一擊,觀看真實的殺人鏡頭和看《殺死比爾》灑血漿時的感覺是大大不同的,真的不同。國產戰爭電影絕大多數都是主旋律電影,主要就是來展示我黨領導人的正確領導以及我軍戰士英勇作戰,本來就是不用來展示戰爭的殘酷的
因為目的不同,外國戰爭電影大都表現對戰爭的反思,對戰爭中人性的探討,其次再表現表現自己國家的英勇,因此必然要體現殘酷性。我國電影的主題就是表現我國軍隊的英勇,激發愛國熱情,自然殘酷不是第一要素,我軍的英勇最重要
相比而言,韓國的戰爭電影,很寫實,很硬朗,很鐵血,也更殘酷,我認為,表現出接近真實的殘酷,才能對今人起到震撼,達到一點和平的目的。我們的戰爭片,別說殘酷了,簡直就是過家家,有黨的領導,一切敵人都很容易被搞定。
旋律主不主和血不血腥殘不殘酷關係不大,拍黃繼光堵槍眼旋律不要太主,問題是我們國家沒有電影分級制啊,拍出來就是全年齡向,讓小盆友看人被打個稀爛你這不是討家長打么
在任何國家,大尺度的前提都是要有完善的審查分級體系作保證的。。。因為近代史是中國的屈辱史,近代史上的對外戰爭我們都是弱者,弱者即便是在相持中堅持到最後,也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在付出這樣的代價之後,我們作為後人需要對當初的戰爭做出肯定,所以即便是宣傳的時候,也不能讓廣大人民因為戰爭的殘酷性而畏懼戰爭,然後因為畏懼戰爭而否定當初的戰爭的必要性--畢竟和平時代的人、享受勝利成果的人很難體會獲取和平和勝利的艱難。
如果這都不算殘酷,還有什麼好殘酷!注意:以下圖片可能會引起不適。
因為有廣電總局
從前有個罪名叫資產階級戰爭觀,專治戰壕真實派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戶外電影《七十七天》?
※怎樣才能促使中國放寬或取消關於電影與遊戲等文化產業的審核制度?
※31年前經典回歸,你們要去電影院重溫《英雄本色》么?
※有哪些走心的spank小說/電影?
※如何客觀評價電影《螢火蟲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