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拼寫在「出納」一詞中不用隔音符號合適嗎?
01-12
「出納」一詞的漢語拼音是chūnà,但是這個漢語拼音會與「春啊」(chūn"à)發生混淆,但漢語拼音方案中規定不注隔音符號,這是不是設計缺陷?
我的意思是「阿歐」一詞的拼音ā"ōu標成āōu也完全沒有歧義,因為這個詞不會被理解成āo"ū,因為u無法自成音節。但是為什麼不那麼標?(這個和「泰安」那個問題一樣,「泰安」不會產生歧義,卻加上了隔音符號;而「出納」沒加上隔音符號卻會出現歧義。)再補充一點:?現代漢語詞典?的措辭是當音節界限發生混淆時才使用,而「出納」一詞明顯拼音有歧義。(但並未指出此時應當使用隔音符號)另有一個相關但並不一樣的問答可參考:「泰安」在用拼音拼寫時,要不要在中間加隔音符號?
特意查了一下隔音符號的用法:當a、o、e開頭的零聲母音節連寫在任何一個音節後面時,將隔音符號標在音節開頭字母ɑ、o、e的左上方。那麼這個樣子看來,要加隔音符號的是「春啊」而不是「出納」。因為a是零聲母而na非零聲母。因此隔音符號的設計是不存在缺陷的。
泰安的拼音是需要加隔音符號的。
我覺得《漢語拼音方案》中「當音節界限發生混淆時才使用」的措辭很不好。規則不明確,使用者容易產生多種理解。但事實上,隔音符號在且僅在非詞首音節為零聲母時使用。我個人建議《漢語拼音方案》修改其措辭。
漢語拼音方案是要求在零聲母前加分隔符號的。也就是Cháng"ān(長安)要加,Tónglíngé(佟麟閣)不加。
即在無分隔符號的情況下,默認每個音節分配一個聲母。
或者理解為「"」代表零聲母。
所以即便因為普通話中沒有tiā這個音,「天安門」寫作Tiānānmén也不可能讀成Tiā-nān-mén,但「天安門」還是要拼寫為Tiān"ānmén。Tài"ān同理,雖不會混淆為Tà-iān,但因為ān是零聲母,也要在ān前加「"」。但是因為從左至右的一維閱讀順序,加上-ng很常見,使得Tónglíngé容易先被讀出Tónglíng,然後發現é前面沒有分隔符號,再去將剛才誤讀成-ng的g挪到第三個字上用作聲母,這樣讀起來會變成:
「佟鈴,哦不,佟麟閣」。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現在傾向於-n後面是g-的字,或-a/i/u/e/o後面是n-的字,雖然不是零聲母,也會加上分隔符號。
如北京佟麟閣路,路上較早設立的路牌是沒有分隔號的:
而在該路北口新設立的路牌中,「佟麟閣」的拼音就是TONGLIN"GE,是有分隔符號的:
所以出納拼作chūnà在現行的漢語拼音方案裡是沒有錯誤的,但是為了方便閱讀,大家還是傾向寫作chū"nà。僅適用於零聲母開口呼音節外頭,你把隔音符號理解成喉塞音(?)就可以了,即在n的前面不使用隔音符號的原因。
其一,隔音符號沒有放在聲母前面的,只放在a,o,e的左上方;其二,如果在出現兩種歧義的時候都標註一下,樓主不覺得累贅嗎?
正詞法(隔音符號使用規則)有設計缺陷。ng在很多語言中都視作一個組合字母,但正詞法規則卻是需要分開為n/g的時候不用加隔音符號,這不符合語言習慣。
「韻母優先」可能會更好。即,韻母i/u之後接a/e/o應當隔,a/e/ia之後接n應當隔,-n之後接g應當隔Xianan 咸安,Xia"nan夏楠,Xi"an西安,Xian縣Jingan靜安,Jin"gan金柑,chu"na出納,chuna蠢啊佟麟閣路,其實應該拼為Tonglin-ge Rd. 佟麟閣本身就是地名,通名應當用連字元分開。這是漢語拼音方案的悲劇------方案出來,大家很少能完全寫對(容錯性太爛)推薦閱讀:
※為什麼漢語各方言聲調的調值五花八門?能否總結出一個聲調上的譜系樹?
※如何理解當今普通話的韻律,吳語四聲八調、粵語九聲、潮汕八音,哪個更接近古漢語的詩文韻律?
※「小姐」「哪裡」等詞中,第二個字是三聲還是輕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