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術非常辛苦嗎,即便是到了四五十歲?
樓主本科物理專業學生一枚,跟老師做項目發現院里的老師工作時間很長,晚上十一二點回家是常事兒,雙休日也呆在學校,在科大的同學一次在實驗室呆到十二點多,回宿舍的時候遇到一大群院長副院長啊教授什麼的下班回家,是不是做學術都這麼辛苦?只有理科是這樣嗎,其他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因為以後打算從事學術工作,但想到四五十歲了還得每天十一二點鐘回家,沒時間陪家人,也沒辦法做其他熱愛的事情,是不論是客觀還是主觀原因,都有點接受不了,希望知乎里的大神可以聊一聊自己了解的情況
學術這條路,越老越辛苦。
怎麼說呢?只能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做學術做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你所要負責的就絕不僅僅是你一個人,而是你的整個團隊,整個學科甚至於整個院系的發展。
當然,還有一堆啥都不會還整天洋洋得意爛泥扶不上牆的破弟子……
我導師,今年快七十了,依舊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晚上十一點睡覺,工作十個小時以上,全年無休。他手裡永遠有兩位數的專著要出,國家級課題每年至少申一個。
罵起我來半個小時不打磕絆……
拒絕雞湯~
做學術的人也是人,熱愛工作到廢寢忘食的人在這所有領域都有,不應該在此問題的討論範圍內。所以,題主的意思是:是否學術圈的生活就是這樣辛苦,無論你是否熱愛?
所以答案也應該是普適於所有工種的——危機感越強的人越拚命!!!
首先,這和經費寬裕程度關係很大。應用導向的項目經費來源比較寬裕,所以教授們往往強調工作方法而很少加班熬夜;純科學導向的項目經費來源比較拙計,所以競爭比較激烈,大家都怕被T出去~因此不但自己很累,而且常常對學生也很push~
所以我們會發現~當上了院士經費花不完的大教授或者自己開公司賺錢的教授們,無論是搞什麼的一般也不會再學術上特別拼了~當然排除掉熱愛這份工作的……
另外,還有很多雜七雜八的因素~
比如,工程研究可預期性比較強,往往不需要拚命幹活;而生物化學實驗物理這種東西不確定性太強,而且說實話智商的作用比較奇妙,所以很多時候只能拼工作量以便增加中獎概率(一個典型的例子:轉貼-----回憶我的導師鄭南峰(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才女研究生的悲劇與解脫))。這個從不同學科研究生的生存狀態上可以得到比較準確的反應。
-----------------------------------------------------------------------------------------------------------------------------
不過考慮到學術圈中偏執率遠高於平均,以及優越感比較強~所以無比熱愛工作的人的比例的確偏高~~啊~~
------------------------------------------------------------------------------------------------------------------------------
根據自己觀察得到的結論,也許有很多問題,歡迎大家指正~
-有些知友我還是很贊成的,不過還是補充幾句。
一般來說每天做多久研究是看你自己的,如果你有任務有deadline,必然泡在lab效率高,周邊都是和你一樣的同領域的人,可以交流。再一個一般的情況下在lab的時間是你自己選的(我是搞CS的,不知道別的行業),我們實驗室就沒有硬性規定,一般都是10點前到就好,不過會有打卡。敝人就是早上7點半起床,8點半到lab,忙到11回去。我覺得能有這麼一個機會在lab做事很幸福。
以上。(如果贊超過一百了我再講講為什麼我會這麼選擇)當你覺得所做的科研高於生活,生活高於生存的時候,就是只要有了科研啥都可以不要不要的時候,你才是真正適合做科研的。
比如我的導師,他就是你所說的那些每天11點下班的50歲教授,一個人吃飯堂住員工宿舍,沒有寒暑假,但他每天都過的很快樂。
他一家子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父母是教授,兄弟姐妹和老婆在國外做科研,女兒在英國當醫生,他自己也是英國國籍的,在英國呆了很多年才回來,年輕的他絕對可以稱作是高富帥。
孩子出生後,二十幾年,一家子幾乎沒在同一個國家生活過,他在國外的時候老婆孩子在國內,等老婆孩子出去了,他又回國了。他的辦公室里擺滿了家人的照片,師母長的神似鄧麗君,他的手機里就全是鄧麗君的歌。
他平時討厭飯局,討厭旅遊開會,每天去游泳,每周去學校禮堂看電影。他看重每一個認真做實驗的學生,不管你是本科生還是博士生,一視同仁。
如果你能感受到他的快樂,而不是唏噓他對科研的投入,那你才算是真正和科研對上眼了~不是的。
四五十歲,各種中年危機,回去更煩。
到了那份上,只有做學術能帶來安全感和成就感。什麼是熱愛的事?做的好的事。比如我的老闆和一堆小老闆們,一起出去泡溫泉,居然在池子里討論學術問題。。。。真愛啊。。。。提問者你好!我也是科大的,看到樓上一堆有情飲水飽風格的答案,我都點了反對+沒有幫助。想給你一點建議。無論什麼,包括搞科研,首先得生存下去,日子過的舒心,才談什麼人生追求,學術夢想。科大一堆理科工科教授副教授,絕大部分都是國外專排前十的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副教授職位(厲害的直接教授),好一點的有自己實驗室,找一些能力中上的學生幹活;混的差的大實驗室當個小boss。每天十一點下班,為了一千塊經費能和別人打一個小時電話吵吵,一大堆三四十歲晚婚晚育的。有很多細節你可以早點加入某個感興趣實驗室多看看,認真思考下這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我能給你的建議是,科研不是生活的全部,你也不願意有個糟糕失敗的家庭生活,只有平衡二者之間的關係,才能去談科研理想。
樓上有個匿名答主講的不錯,我比較認同他的觀點。現在的時代不是那種埋頭苦幹,奉獻一生的年代了。學生時代的戀人,有情飲水飽,等你進入工作崗位,發現並不是這樣,人都是很現實的,生活也是。科研是團隊的協作,50歲之後牛人都是掌握大把資源,把握好方向,很少會著手一些具體的東西。
所以說,還是要多看多想多思考,這是我眼中的科大人缺少的品質。大多數人都幹嘛幹嘛了那我就非得和他們一樣嗎?這是我想要的嗎?那我自己到底想要怎麼的生活?這都是值得細細思考的問題。望三思。
祝好。科研這個行當,跟當官,和做公司沒什麼兩樣,關鍵是看層次。
1. 大部分人是搬磚工,有些人到了五六十,仍然是搬磚工的思維,必然是辛苦的。所謂搬磚工,就是衝殺在寫論文寫代碼做試驗的前線,赤膊上陣,這種人很多,但是沒有出路,也能搞到基金,但比較累。
2. 搞科研,最重要的管理,而不是研究。想輕鬆一點,你要自己當老大,能拿到各種錢,有錢了才能請牛人,有了牛人,才能出好論文好結果,然後才能積累更多的資源,進入正向循環。到這個時候,你不必寫親自論文,但必須能搞到錢,拉到好學生和牛人進組,然後把握大方向正確,然後關鍵是,能讓別人服氣願意長久跟你干。
2.1 年輕時發幾篇牛論文。進入圈子,積累聲譽。拿到初始資源。 2.2 用錢和名,招一些好學生,招青教,把握大方向,繼續出論文。 2.3 必須當各種期刊審稿人,每年的比較重要學術會議組織成員,單位的行政副職必須有,國家各種學會職位必須有。掌握資源。2.4 搞錢,同時讓下屬搞論文,搞聲譽。
3. 這個流程,跟打遊戲是一樣的,沒任何差別。實際上,一個星際爭霸的高手,只要把經驗轉化一下,完全就是學術大牛的路數,本質上沒查別,懂了嗎?核心就是資源,資源,資源,把資源轉化到人力+論文+聲譽,然後再帶來更多的資源。
4. 如果做不到3,就是天天苦逼看論文自己寫論文,熬到50歲生個病然後掛掉。北京市的高級知識分子平均壽命五十多歲,遠低於普通人,就是因為被人忽悠了,沒認識到這其實只是一個星際爭霸的遊戲。上當了,只好拿 學術精神 遮臉,安慰自己一下。
5. 至於說學術精神,求真求實,也有,但不多。但這批人會真的很辛苦,你真搞學術,就必然在爭奪資源上花費時間少了,在搞聲譽上少了,也就拿不到太多資源。當你把工作當作畢生事業來投入熱情的時候,怎麼樣都辛苦,但是甘之如飴。
如果只是為了追求物質生活,有錢有名有地位,也許不會那麼辛苦,但是一旦追求形而上的東西,勢必就需要付出全部熱情。
學術行業也許競爭更加激烈,因為大家都是聰明人,三天不看paper就沒sense,五天不coding你可能就跟不上時代潮流了。所以投身學術之前,我總會建議人們去想想韋伯的話:
「學術生涯是一場魯莽的賭博。如果年輕學者請教一些做講師的意見,對他給予鼓勵幾乎會引起難以承擔的責任。如果他是名猶太人,我們自然會說 「Lasciate ogni speranza 」(放棄一切希望).你對每一個人都要憑著良心問一句:你能夠承受年復一年看著那些平庸之輩爬到你頭上去,既不怨恨也無挫折感嗎?
沒有這種被所有局外人所嘲諷的獨特的迷狂,沒有這份熱情,堅信「你生之前悠悠千載已逝,未來還會有千年沉寂的期待」——這全看你能否判斷成功,沒有這些東西,這個人便不會有科學的志向,他也不該再做下去了。 」
在我看來很多學界人是保有韋伯說的這種志向的,所以你覺得的犧牲與辛苦完全是不辛苦,身體會累,但是心不會累。心永遠年輕。我爹,牛棚出來發配到郊區的台站一晃就是將近20年。
平反後一腦門子扎進速報,用那個年代的計算機,靠譜不靠譜的地質數據,不斷優化演算法,憑著幾個台站的不知道準確與否時鐘也不見得完全同步的數據,在90秒內做到速報,為決策提供關鍵依據。
累不累?肯定累。但我看他那段時間是人生中最快樂的年代!
本來想匿的,後來想想這有啥見不得人的呢?驕傲還來不及呢。說實話這個問題下答案都有點看不下去了
我們學校經濟學系主任是日本人
今年68歲 男每天早上五點回家睡覺 下午起床工作有一次 凌晨回家時發現被別人佔了車位
回家報警破獲一起特大販毒案
扯遠了
累不累?
想累就累 想不累就不累四五十歲的發考題都是有鐵牛的不做事也沒人煩你事實上 我們系的老師實行教一學期課休息一學期的政策鐵牛在 也沒科研壓力只要不涉足行政你能想像那種生活么?一年放假半年 上班只教一兩門課
沒有任何被辭退的風險一年十萬刀以上的工資收入還可以做諮詢賺外快當然 這是混日子
但凡還是有點追求的 都很累比如上面那個日本老頭68歲了誒所以做學術是得到一種選擇的權利可以累 也可以不累當然拿鐵牛的過程是異常艱辛的
老闆馬上就要評到了院士,仍然一字一句的給我改碩士論文。我覺得這就是對學術的熱愛,即時面對的文章shit一樣,哈哈哈
做學術辛苦嗎?我可以負責地大聲疾呼:無論做什麼都很辛苦!富二代白富美高富帥女神女王御姐也各有各的苦。
說回學術,不僅僅是苦,做學術是小學初中高中甚至本科學習的延續,當然,學術型碩士博士是真正進入了學術界的象牙塔。學的越高人數越少,這時,學者面對的不僅是辛苦,更多的是孤獨。我的本科教師和碩導最長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要耐得住寂寞。辛苦來自於兩方面:
一是帶學生,當然,這要達到一定的資質。學生問你要看什麼書,你得前思後想給個書單。學生中期要發第一作者的文章,你得把關。學生的學位論文開題,你得把關。學生作文過程中頻繁來找你研討,你得給其修改論文。學生論文答辯,你得把關。
二是你手頭得有立項得有課題。做課題說是給學生去碼字也好,碼農也罷。總覽和修改建議你得提,單純妄想學生包攬一切的題都不太好過。遇到需要攻堅克難的問題,甚至茶飯不思,較勁腦汁。一個名校的教授在我開題時說過一句話:做學問就是腦筋體操。這話一點不假。這時候你覺得還有誰來幫你嗎?頂多是幾個老傢伙坐一起聊一聊,但都不會有實際結果。什麼樣的題會聊出結果?上級領導機關,衙門口甚至中央要求你的課題,首長等著要的大的研究報告,有些是要聯合攻研的,那就有意思了,幾個老傢伙坐一起唇槍舌戰,一個字一個字推敲,討論爭論辯論。辛苦嗎?不用我說了吧?我有幸看過幾個類似這樣的研究報告,不要說廢話,一個多餘的字,多餘的標點都木有啊!真是佩服。
三是,三是,三是。以為我卡住了?才沒有。三是最辛苦的。就是前兩項是同時進行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在遇到難題時多次想去找導師,他都急促的回答:再說吧!我忙著呢。這下我就寂寞了。各種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姐啊!最悲催的是自己辛苦半天,導師終於召見:第一句話就是,你寫的什麼玩意兒?不行就推遲答辯吧!離答辯十五天,五萬字的論文想不被推遲怎麼辦?只能修改啊!經過一周通宵達旦(戒了多年的煙又撿起來了,悲催如昨),拿給導師,導師說:這個看著還有那麼點兒意思了。這已經是表揚我東方紅太陽升了!之後改錯字和病句,那個費勁。又心酸了。結果導師說,你改了幾遍啊?怎麼還有錯別字啊?論文把我看到吐啊!二十遍看下來就是一百萬字,樓主,辛苦嗎?畢業前,導師說,你回單位了要繼續學習,看書,看文章。看你複試,開題,答辯的時候同挺會說的,文章怎麼寫的,唉呀。學了三年,還不太會寫文章,辛苦嗎?如果我說,三年我把圖書館的書看爛了,辛苦嗎?
但為什麼這麼辛苦還要做學術,還有這麼多值得敬佩的人在默默做著學術?因為太愛了,太愛鑽研了,太愛閱讀了,太愛寂寞了。
看到這個題目很早就想來答,一直沒時間,今天混成手機黨來答一下吧,願題主滿意。祝好!我個人持一點不同的看法。我一直認為做學術不一定要意味著晚回家。至少數學就不是這樣。我在國內確實發現大家都很用功(主要指我熟悉的數學領域,其他的領域有過之而無不及),從老師到學生,晚上,甚至周末都呆在辦公室。我個人一般不喜歡晚上和周末硬座到辦公室工作的。我個人多少有點持懷疑態度,化這麼多時間在辦公室,是否真的在做科研方面的事情。
譬如數學,如果晚上工作的話,大腦一直處於運轉狀態停不下來(至少我如此),晚上睡眠就會很差。一般而言,睡覺前應停止過度的思考,這應該適用於任何腦力勞動者。這樣沒有休息好第二天就會狀態比較差。
當然在研究進展關鍵時候,這種狀態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多數時候可能是準備階段,個人認為可能不需要天天如此。我認識一位數學家,就說她晚上一般避免思考數學問題,因為會無法入睡。她數學做的很好,也因此會一旦開始思考,會更難以停下來。
做學術當然很辛苦,即使是數學或物理一樣需要長時間的思考和工作。但竊以為長時間的思考和工作,並不等同於整天整天的在辦公室工作。
還有如果真是進入狀態,時時處處都可以工作(主要指比較理論的領域)。不一定非在辦公室。其實吧,做什麼都辛苦。你覺得天天加班很辛苦,那你可以找個閑職做啊,少些名少些利,只要你願意。如果你又覺得沒名沒利的生活很辛苦,那你可以轉世投個富爹官爹,不過那時候你又有別的煩惱了,享盡榮華富貴的釋加牟尼就去做和尚了。馬雲馬化騰這些大富豪天天要擔心帝國傾塌,當官的天天擔心坐牢,貧民天天擔心吃飯問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一種生活都有人享受有人煩惱,你喜歡什麼就選什麼嘛。我是做科研的,我享受科研
要是我以後能不湊吃不湊穿,能讓長輩過得好,然後每天能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我會幸福死
你可以下午4,5點就回去的,在實驗室做研究也不是強制性的要求,而且在實驗室的時間也並不都是實驗,沒有那麼多實驗要做。做完實驗還得處理數據,寫論文 , 做實驗之前還得設計思路 ,開始項目之前還得有一些思路 規劃. 這些非實驗部分花的時間比實驗本身多多了,做科研的就是一直呆在實驗室做項目實驗早6晚11這只是大眾的認知. 我們本院(理學院)的老師說實話我是很少看到來實驗室的,一星期2-5次吧,一個是因為我們學校有兩個校區(但是另一個校區沒有理學院的學院樓和理學院實驗室)老師在那邊還有課,另外就是有些老師和企業有些合作可能會有其他事宜.
某華人金融學者來學校講課,我第一次聽到有人管Robert Lucas叫Bob....他說他根本沒時間回國,每天泡在辦公室寫文章,因為他之前的工作被一群人攻擊,所以他天天想著如何還擊這幫孫子(我瞎說的...)。一篇馬上要發在JF上的文章,據說遭到Fama等人的質疑,結果沒發上去。Fama也基本每天在辦公室,這麼大年紀還寫working paper 還他媽是單獨作者的那種,好像還攻擊聯儲不能有效調節利率啥的.Fama那是身經百戰,什麼樣的人沒斗過,你看Harvard的Shleifer那比你們不知高到哪裡去了,我跟他談笑風生...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好多人都回答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因為有些人看著他們辛苦,有些人卻看著他們幸福。我虛長題主幾歲,也算是做過研究,說說我的想法。
先說說題主說的情況:首先我個人比較「羨慕」你說的那些副院長、教授等。What you do defines you. 他們應該大部分是非常熱愛自己事業,否則在高校裡面一門心思混也不是混不下去,他們選擇這樣做,我相信是處於對學術的熱愛,對自己能夠在這個行業有所貢獻感到滿意,換句話說就是自我價值得到了實現。而且學術界除非天賦極強,確實要付出大量的辛苦。而且有些學術研究單槍匹馬搞不了的(有些也是掙錢的項目,這個咱們就不展開了),合作起來時間自然由不得自己。至於業餘生活上面犧牲,也是不得已為之,算是個人選擇把。
再說一點遠的,題主想把問題推廣到「包括人文社科在內的所有研究」,其實還能推的更遠一點。在所有行業中,想做到卓越水平,這樣的「奉獻」都是能看到的。高校、研究所、很多很多的企業(大到Google、BAT,小到創業公司)、新聞、金融、地產等等,所有有所謂「人才」扎堆兒的地方想要有所建樹都是很辛苦的。這樣的人是常見的,也這些人在「拉動」社會進步,其他人也有貢獻,但是在"推"。拉其實費心費力,但是你看到前面的風景,你知道你在為怎樣的風景奮鬥。
是不是有點雞湯啊...知乎貌似不歡迎雞湯的樣子。真正熱愛科研的人是不覺得累的。
譬如我導師,將就70的老人,精力非常充沛,頭腦清醒,每次開會都把我虐得半死。
他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8點都在學校里。
不管你做科研還是別的事,想要成功必須犧牲或多或少家庭生活,當然你也要找到平衡點。
一個愛你並且支持你事業的妻子也是很非常非常重要的。
覺得辛苦,那還是別做了。
哎呦,誰砸我??~!,「:」吃飯還累人呢推薦閱讀:
※2017 年,數學界都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如何看待學術界聯合抵制 Elsevier 事件?
※法學領域有哪些著名的學術會議、期刊、論壇以及資料庫?
※如何看待德國科學家與出版業巨頭愛思唯爾 (Elsevier) 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