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巨額國債到底是怎麼回事?

  「1008.6281萬億日元,這是日本財務省日前公布的最新日本國家債務規模。日本國債總額首次突破1000萬億日元大關,相當於日本國民人均分擔792萬日元,再創歷史紀錄。同時,按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來看,日本已高達247%,遠高於深陷債務危機的希臘和義大利,位居世界各國之首。歐債危機仍然硝煙未盡,日本是否會成為下一個希臘,進而引發新一輪債務危機?日本前所未有的超高債務引發國際社會憂慮。」

所謂的安倍經濟學是怎麼回事?有何風險?前景如何?


這個問題要分兩部分來回答,1、日本巨額國債。2、安倍經濟學。

1、日本巨額國債來源

首先我們必須弄明白國債是什麼,【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係。】

按照經濟學來說,當國家財政支出不足的時候,將考慮以國債的形式作為補充,一般來說,一段時間內財政收入與支出的差額越大,國家發布的國債也會越大。

日本經濟騰飛于越南戰爭期間,80年代甚至叫囂買下整個美國,但是自從簽訂廣場協議之後,就淪為被美國割羊毛的對象。從1965-2003年日本國債規模圖來看,1993年之前國債都是溫和增長,1993年-1997年開始提速,1997年之後突然變成急劇增長,這一點跟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息息相關。

(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的事情我就不詳說了,自己可以查到。)

在經濟泡沫破裂之後,如果要短時間內大量降低失業率,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增加財政支出,以建設或者僱傭的方式吸收失業人員(參考希臘)。這也會帶來嚴重的後果,那就是財政赤字大幅度增加。

在經濟泡沫破裂之後,日本政府沒能重振製造業,這給了日本經濟致命一擊,造船業被韓國超越,家電業被中國超越,導致日本政府的收入增加完全跟不上支出的增加,這種情況下,要怎麼彌補?國債唄。

2、安倍經濟學

安倍經濟學的核心是貶值,意圖通過日元貶值降低成本增加產品競爭力。

不過日本產品內銷外銷比例是4:1,也就是說,在日本國內生產的產品大部分內銷,而汽車這種產業通常都是在海外投產,根本不受日元貶值影響,那麼日元貶值只對其中20%國內生產的產品有影響。

那麼這種貶值成效如何呢?我用個公式來表達。

(簡易版)成本=物料成本+人工成本

對於內銷,貶值相當於物料成本增加(日元貶值導致購買力下降,而日本大部分物資需進口),所以對日本人來說,貶值會使國內商品價格上升,也就等於生活質量下降。

對於出口,貶值降低的是人工成本,由於日本是進口物料加工出口,那麼相當於物料成本沒有下降,只是人工成本下降,這種價格降低理論上是低於貨幣貶值的幅度的。

同時需要考慮到日本老齡化、年輕人不願意從事理科工作、日本技術人員總數已經連年下降等方面的因素,日本製造業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安倍經濟學並沒有什麼實際的作用。

綜上,安倍經濟學是一種飲鴆止渴救命方式,通過降低國民生活水平,暫時減緩了財政壓力,同時沒有解決製造業衰退的難題,赤字和國債還將進一步擴大。


  首先,這不是日本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歐美日都陷入了債務困境,只不過日本的數據最嚇人,但先出問題的卻是希臘等其他國家。這個局面,2004年出版的《利潤與私有制經濟問題》早已預測到(參見第299頁和第150頁)。

  其次,要相信歐美日的執政者和經濟政策制定者,已經是他們國家的最高水平,他們也掌握了現有的西方經濟理論(當然不包括本文的理論),他們更知道債務持續增長的危險,如美國的政府債務上限,就需要經過國會的批准,手續齊全。

  最後,問題的關鍵,執政者既然不昏庸,也知道危險,為什麼還必須要持續增加政府債務?(執政者昏庸,是大部分學者論述中國王朝衰亡的借口,現在歐美日實行民主,執政者昏庸不應該是借口了,但結果也好不了,因為這是經濟大興衰問題。)

  導致歐美日政府債務必須持續增長的根源,在於實體經濟利潤不足,導致整體投資下降和經濟危機,財政的虧損(赤字),能彌補投資者利潤不足,從而穩定投資和經濟,但財政赤字形成政府債務。

  當實體經濟利潤持續不足時,要麼不管,讓經濟危機發展為災難(自動均衡只是烏托邦),要麼持續實行財政赤字為經濟續命,後果是政府債務持續上升,債務危機是遲早的事。

  也就是說,歐美日執政者,是在經濟危機和債務危機之間作選擇,兩害相權取其輕,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那麼,實體經濟的利潤為什麼會持續不足,之前又為什麼能實現經濟繁榮呢?

  根據《利潤的來源與經濟大興衰,及世界經濟形勢》的分析,利潤來源總公式如下:

利潤 = 投資者消費 + 經濟增長 + 政府赤字 + 工人赤字 + 國外利潤 + 短期利潤

  戰後初期,資本少而分散,又要恢復生活水平,因此,投資者自身消費與其資本形成高比例,加上經濟恢復性高增長,兩者形成高的正常利潤率,促進經濟繁榮。

  但隨著資本積累和集中兼并,投資者自身消費與其資本的比例逐漸下降到可忽略不計(明斯基的利潤計算就忽略了資本家消費),經濟增長也逐漸下降到自然增長率,當兩者形成的正常利潤率下降到低於投資者最低期望盈利率(約為5%)時,整體投資下降,經濟危機。

  正常利潤率下降導致經濟危機後,資本還將繼續集中兼并,經濟增長也不會回到高增長,因此正常利潤率還將繼續下降,即正常利潤率不足將是持續存在的,並日趨嚴重,這是理解歐美日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後經濟問題的關鍵。

  投資者為了獲取期望的利潤率,或政府為了穩定投資和經濟,只能以非投資者的虧損來彌補投資者的利潤不足(日本和歐美有效的經濟政策,都與利潤公式的後四項利潤有關,否則難有成效)。

  政府虧損(赤字),正是彌補投資者利潤不足,從而穩定投資和經濟的重要方式。因此,歐美日從七八十年代開始,政府債務持續上升就不足為奇了。現在已經知道會導致債務危機,但仍然以不見棺材不落淚的精神持續增加債務,說明歐美日執政者在經濟危機和債務危機的抉擇上是多麼的困難(當然,他們掌握的理論里,沒有本文的邏輯,只是知道這招有用,至於為什麼有用,為什麼必須用,則不甚了了)。

詳細分析請參見:你不知道的債務危機形成機制,及主要國家債務水平

附圖1:工人和政府的支出大於收入(虧損或赤字),形成投資者利潤(收入大於支出)

附圖2:日本家庭和政府債務佔GDP比例增長趨勢(1990年日本、2008年美國、2010年歐洲的家庭債務相繼達到極限,政府債務負擔更重)


實際上日本國民已經買不起國債了,大部分國債靠央行印錢購買,債務貨幣化已經在進行中。這些債最後只有靠央行鉤銷,日元將淪為廢紙。


1、日本國債總量

日本在二戰期間濫發國債導致經濟崩潰,因此戰後定下鐵律,除了特定公共建設發行的國債以外,要發行其他國債必須由國會批准才能發行。前者稱為「建設國債」,或者叫做「4條公債」,後者稱為「特例國債」。日本自1965年第一次發行特例國債以來,到1990年前都沒有出現大幅增長,政府債務對GDP比率低,處於比較穩健的財政階段。

到1990年,由於日本處於泡沫景氣,政府稅收大增,甚至有一年沒有發行特例國債。但好景不長,90年代初期日本史上最大的經濟泡沫破裂以後,財政收入出現下滑,而日本政府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實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對策,公共建設開支飛速增長,財政支出猛增。而這一增一減,差值全部由國債補償。因此進入平成年代以後(89年以後),日本國債的總量就開始像暴增起來。1996年以前,主要是通過政府投資的公共建設事業來刺激經濟,因此建設公債的發行量猛增。而1997年以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政府不得不出資穩定瀕臨破產的企業和金融業,加上社會福利負擔日益加重,97年以後特例公債開始飛速增長,至今已經需要每年新發行超過40萬億日圓國債來維持財政支出。

可以看出,日本國債問題,是由於日本瘋狂增長的財政赤字所引起的。

日本國債規模推移,圖來自維基,其中紅色的為國債,黃色為短期證券,藍色為借款和短期借款

日本財政收支狀況,來源於日本財務省

2、日本財政赤字

日本財政赤字的由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支出的增加,一個是稅收的減少。總體來說,兩方面都是在不斷惡化的。

先看支出的問題,數據來自財務省

可以看到,日本的支出在90年代中後期主要是由於公共建設事業的支出所致。也即是日本當年大規模實施的經濟對策。而社會保證費用則從2000年以來佔到大頭,成為政府財政負擔的主要來源。可以看到,日本的支出在90年代中後期主要是由於公共建設事業的支出所致。也即是日本當年大規模實施的經濟對策。而社會保證費用則從2000年以來佔到大頭,成為政府財政負擔的主要來源。

日本的年金和醫療保險是支付轉移型的,也即是從現在的年輕人手裡拿錢給現在的老年人年金和醫療支出。(相對的是儲蓄型,強迫個人儲蓄年金進行金融運用,到老了可以從個人賬戶取錢出來)由於日本老齡人口的逐漸增多,人均壽命不斷增長,致使醫療和年金開支不斷上升。而企業一直實行60歲退休的制度,導致支付社會保障費的人群比例逐漸下降,再加上少子化的傾向,使政府從年輕人手中受到的錢逐漸減少。這一增一減,除去一部分過去留下來的年金資產收益以外,其餘全額由一般財政支出。

再看收出的問題,數據來自財務省

日本的稅收在21世紀初期因為經濟好轉有所增長,但是隨即又陷入了惡化的境地。主要緣由在於,日本原來的稅收主要所得來源是個人所得稅,而個人所得稅只能從有收入的人群中徵收,對於吃年金過日子的高齡人群是無法收到所得稅的。而日本從2000年以後家庭年均收入一直在下降,所得稅是不如以前了,甚至主體地位被消費稅取代。而消費稅雖然能從全體社會成員中徵收,但嚴重依賴於國內消費的狀態。經濟不景氣時,消費需求下降,也是導致消費稅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第三個主要來源是法人稅,但由於日企紛紛將生產轉移到國外,法人稅也在下降,還導致就業減少,總體也處於下降的趨勢。在所得稅、法人稅和消費稅全面下降的情況下,日本的財政處於非常嚴峻的狀態。日本的稅收在21世紀初期因為經濟好轉有所增長,但是隨即又陷入了惡化的境地。主要緣由在於,日本原來的稅收主要所得來源是個人所得稅,而個人所得稅只能從有收入的人群中徵收,對於吃年金過日子的高齡人群是無法收到所得稅的。而日本從2000年以後家庭年均收入一直在下降,所得稅是不如以前了,甚至主體地位被消費稅取代。而消費稅雖然能從全體社會成員中徵收,但嚴重依賴於國內消費的狀態。經濟不景氣時,消費需求下降,也是導致消費稅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第三個主要來源是法人稅,但由於日企紛紛將生產轉移到國外,法人稅也在下降,還導致就業減少,總體也處於下降的趨勢。在所得稅、法人稅和消費稅全面下降的情況下,日本的財政處於非常嚴峻的狀態。

此外,在這期間日本為了應對08年次貸危機發動了近55萬億日圓的經濟對策(按當時匯率約合人民幣近4萬億,想想中國09年的四萬億……),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也給日本財政帶來嚴重的負擔,政府發行復興國債,全部都算在國債總量裡面。

3、日本國債問題

日本國債之所以是一個問題,在於它的總量實在是太多,多到全日本不吃飯干兩年活都還不完。有人要問了,日本政府借這麼多錢,還得起么?按目前的情況短期內當然是還不起的。那麼日本政府為什麼還能借這麼多錢呢?為什麼不像希臘那樣破產呢?

日本政府能繼續借錢的理由,最主要的理由是日本國債的國內持有比率非常高,使得日本政府能繼續發債。2012年6月的市場報告數據表明,日本國債的國外持有比率只有8%,遠低於希臘等債務危機國家的國外持有比率。92%的國債由日本國內資產組成,而這些資產主要來源於日本銀行、金融機關、保險業、年金基金等,間接地由日本居民和企業的存款儲蓄買單。這部分國債是不可能大量賣出的,因為一旦出現拋售,國債價格將會暴跌,造成資產嚴重縮水,同時國債利率會上漲,增大政府違約風險,嚴重危及日本經濟,反而使自己蒙受巨大的損失。在如此高的國內持有率下,國外資本很難做空日本國債,使得日本出現了政府窮得要死還能不斷發債打白條給人民的奇怪現狀。對比希臘等國的情況,海外資本持有量非常高,而這些投資者和發債國沒有任何共同利益,該做空賺錢的時候就瘋狂做空賣出,引起國債大幅下跌,導致政府違約風險上升。

而維持如此高國內持有比率的基礎,在於日本極高的儲蓄量和國際收支的盈餘。下圖可以進行說明

數據來源於日本內閣府統計

可以看出,日本的個人資產還是多於國債總額的,因此可以負擔得起日本龐大的國債發行量。但由於日本老齡化加劇,儲蓄率年年下降,個人資產增長緩慢。而國債增長速度非常驚人,如果超過了日本居民的金融資產總量,則日本的居民無法直接或者間接地買得起日本國債,就會出現違約的風險。此外,日本從海外所得到的利益也在填充這一黑洞,但由於日本福島地震以後的能源問題,導致日本現在處於巨額貿易赤字的狀態,其海外所得甚至無法填補貿易赤字的總額,使得經常賬目也出現了單月最大的赤字,陷入了財政和國際收支雙重赤字的境地。

日本政府能繼續發行低利率債券的原因之二,便是由於日本長期經濟不景氣下,國債是一種安全、流動性高而且收益不錯的投資對象。因此日本從21世紀以來,國債一直處於非常低的利率水準,使得政府能低息借錢,用新債還舊債的額度也不至於太誇張,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國債增長的速度。

因此日本國債目前還不會出現違約風險,不會出現希臘等國的違約問題。但持續下去,有朝一日日本居民買不起日本國債的時候,就會出現國債問題。

4、安倍經濟學的問題

安倍經濟學的主要手段有三,第一是金融貨幣政策,第二是財政政策,第三是經濟改革。一個個來談一談。

金融貨幣政策,主要是由日本銀行擴大負債表,實行量化寬鬆,增大經濟體中的貨幣總量。手段主要包括在公開市場收購日本政府的中長期國債,還購買一些風險較高的金融資產,以求降低日本長期國債的利率,降低融資成本,刺激社會投資並進入經濟正循環。這一政策其實並非安倍首創,事實上在2000年左右,日本銀行實施過零利率政策,並實施類似的量化寬鬆政策,到2004年規模曾達到35萬億日圓,但效果十分不明顯。安倍經濟學之所以舊策重提,是因為看到了美國大規模QE帶來的成果,認為原來的量化寬鬆並非無效,而是規模不夠大,因此要實施規模更大的貨幣寬鬆政策。其效果,主要是降低利率,降低匯率,刺激投資和出口。負面效果是使得日本能源進口負擔加劇,引起貿易赤字和經常項目赤字。

財政政策,主要是由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安倍提出要實行「國土強韌化」計劃,加大公共投資力度,由政府牽頭帶動投資增長。但這一政策在90年代曾大規模實施過,效果不甚顯著。再次祭出是否能成功,還有待觀察。正面效果是政府投資刺激了建築業的增長,拉動了相關經濟和整體經濟的增長,負面效果則是政府赤字進一步擴大,加速國債問題的發生。

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放鬆部分管制,吸引內外資投資到相關領域,增加經濟體的活力。這一點是安倍經濟學最核心也是最吸引外界關注的部分。放眼歷史來看,日本在90年代以前實施過多次政府牽頭的經濟大綱,搞活了汽車、電子、半導體等數個行業,說明制度的力量是巨大的。但90年代以後日本政局混亂,到小泉執政時期才有一點突破性的進展。這次安倍政權能改在哪裡,刺激哪些行業,達到什麼效果,目前還沒有十分明確的說法。安倍將在今年之內提出更詳細的改革方案,劃定國家經濟特區,屆時再觀察。

總體來說,安倍經濟學是走在懸空的鋼絲上,在日本經濟長期處於緊縮狀態的時候,如何將這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推出緊縮的泥潭,是十分不容易的。前景是光明的,風險是巨大的,舍不著孩子套不到狼,捨不得媳婦套不著流氓,這個是全世界通行的真理。


國債發太多是因為人口老齡化,導致的財政支出,養老金啥的支出太多。而稅收卻沒多大增長。不過幸虧日本國債持有者百分之95都是國內的人,所以暫時沒什麼問題。但要是拋售日本國債的人增多,那麼利率就會加大,日本政府就很有可能會破產。不過日本企業,個人,政府的海外資產非常龐大,外匯儲備也多,所以可以抵消吧我覺得,只要日本人民愛國的話政府應該不會怎樣。


推薦閱讀:

日本能不能第三次阻止中國現代化進程?
本人在日本留學想做代購,可是從來沒接觸過這個,該怎麼入手?
日語中表示西方人名字中間會用到等號,這個奇怪的用法有無詳細出處?
從今天的角度看當年美國保留天皇制度,並且不追究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是否是合理的?
中國古建築(1912年以前)和日本古建築(1868年以前),在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有哪些區別和聯繫?

TAG:日本 | 財政政策 | 債券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