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本質是什麼?從哲學,生物學,物理學闡述。


想到了神盾局中的一段對話。小科學家被沉入深海,面臨死亡的恐懼。"宇宙中的能量不會被製造出來,也不會被毀滅。這意味著我們體內蘊含的所有能量,每一個粒子,都會成為別的事物的一部分。而現在構成我們身體的每個粒子,都曾經是別的事物的一分子。成千上萬的美麗生物,就像我們一樣懼怕死亡,我們賦予它們新生。"


生物學,物理學意義上不用回答,大家都知道。

哲學上可以回答。但回答了等於沒回答。


死亡的本質是意識的消失。


我認為死亡的本質是情感交流的斷裂。

曾經有段時間我得過抑鬱症,整晚整晚的哭,一度想要自殺,但是一直沒有那麼做,不是因為我害怕窒息前的痛苦,害怕血肉分離,而是因為每當想到我死後的父母,我將無法承歡膝下,他們將沒有人可以寄託。想到他們看著我被火化,他們哭的撲倒在地的時候我什麼都無法做,甚至看都看不到。他們將再也感受不到我,我也無法感受他們。這種無助和痛苦超過我當時生活中所收到的所有的壓力。

感情都是交互的,也是多向的。當一個人和你的感情交流為0,其實他活著死了和你沒有影響,那他對你來說和「死」有什麼區別。


都不太懂,但是哲學方面解釋的話推薦一個yale的公開課,Open Yale Courses,名字就叫death,一個很有個性的老師,剛進大學的時候看的,覺得很有啟發。


我瞎說的,沒啥科學的依據

生物學:由心臟停跳定義為死亡發展到現在的腦死亡(一是大腦功能受損意識永久喪失,二是腦幹中維持生命的中樞神經受損)

物理學:我們的存在是能量和粒子(也許也是能量,我瞎說的)的某種有序結合,死只是這種有序結合被破壞了

哲學:或許就沒死吧,假設你現在的生活類似於在做夢,死亡或許只是從這個夢中醒來。

最後,其實吧,死亡是人們對生的反面描述,人更多的去定義了生,也就是我們在這個世界所保持的狀態,有了正面常態化的生,自然也就要定義反面的死,死對人來說依舊是未知的,一切的描述也只是猜測或暫時的肯定,個人感覺,死不是生存在這個世界的人所能觸及的問題,人無法看破死的本質,看破的人已不在此世,或許看破的也不該叫人了,思考死或許會是認識這世界的一個很好的途徑,若有一天真的看清死,那一刻的選擇,我不知道算不算重要。


死亡的本質。意識的消失而已!


即人格解體

死亡是人的說法 另一個角度看不過是物質循環

以上是唯物主義 不排除唯心觀點


簡單的來說吧,當然我這裡有點兒以偏概全了。

哲學:思想被施放,重獲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生物學:生命的消逝

物理學:支撐生命存在的軀體死亡


一元論,也即是物理主義的觀點。認為人只是一個單純的肉體。人死了就是死了。

二元論:人由肉體和靈魂組成。靈魂不朽要依靠載體,它不可能無緣無故的不朽。如果人是肉體和靈魂的結合體。如果死亡,就代表這一對關係的終結,也就是我的靈魂將不復存在。而如果要證明靈魂是存在的,即要證明人是靈魂,不是靈魂加肉體。人只是靈魂而已,可以一直存在。但是靈魂能一直存在嗎,當b1到bn代表肉體的終結,而是否靈魂也有從s1到sn的過程直到消亡呢,也許人的物理消亡過程帶動了靈魂的消亡過程。而非物質的靈魂是否在空間某個位置存在呢(如果靈魂是非物質的又怎麼能有存在的位置呢?)。或者靈魂根本就不存在,靈魂是否被肉體所蒙蔽呢。靈魂是一種無形的實體,一種獨立存在的東西,但不能保證靈魂會在肉體死亡後活下來。大多數人關心並感到好奇的是:靈魂能在我們肉體死亡後能否存在?能存在的話,有能存在多久?它是否會永遠存在?柏拉圖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柏拉圖《斐多篇》,該哲學著作中所有對話的目的,都是要論證靈魂不朽。《斐多篇》將場景設定在蘇格拉底臨死前的那一幕。蘇格拉底被人指控,以教唆雅典青年的罪名,被判處死刑。也許罪名還包括和青年們討論哲學。獄卒把毒芹汁端給他,他一飲而盡,然後生命就此終結。這是一個歷史性事件。蘇格拉底有一大群朋友和學生和他討論哲學。柏拉圖是他的學生之一,柏拉圖本人通常並不在自己的對話篇里出現。即使出現了,也僅僅是個次要角色。在書中以蘇格拉底來代表柏拉圖的立場)。對於《斐多篇》,它的主題,如前所說,被設定在蘇格拉底受死當天。一點也不足為奇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他都在和朋友們,探討靈魂的不朽性。最令人驚嘆的是,蘇格拉底並不苦惱。他根本不擔心自己即將死去。反而以某種方式迎接死神的降臨,因為他堅信靈魂是不朽的。所以支持靈魂的存在和不朽的論證,以一個感人至深的死亡場景告終。可以說,這簡直就是西方文明史上,最偉大的死亡場景之一。

怎樣論證靈魂是否存在。我們肯定不僅僅是那些物質實體。人,不是機器,因為機器不能推理。機器沒有它自己的思考,也不能思考(老師一開始的思考推理能力,後來是行為層面的情緒,再到感受層面的情緒,再到意識,到創造力,到自由意志)。這看上去並不是一個令人信服的論證。畢竟,會下國際象棋的電腦似乎是會推理的。它們對我的戰術瞭然於胸。它們擁有極力實現自身目標的慾望。它們推算需要怎樣才能夠打敗我。你可能認為,一台下棋電腦的工作就是這樣:計算出所有可能的下法,以及與之對應的各種可能的棋局。然後它再斟酌一下:「恩,這些清晰下我能勝出」。所以只有它能夠預見到自己接下來20步得以制勝的棋路時,它才會繼續往下走。但國際象棋的程序並不是這樣工作的。原因很簡單,棋局的潛在變數相當之大。那麼下棋程序是如何工作的呢?它們的下棋方式同你們如出一轍。它們會想,哪些棋子的威力更大,需要重點庇護。它們會想到,採用哪種策略,獲勝幾率更高,以及策略會帶來哪些風險。如果你正在玩一個不錯的下棋程序,要想通過推算出程序下一步的著數,而對遊戲程序進行全方位的研究,似乎並不是個有效方法。這些程序的設計者,很可能本身就棋藝高超。這些設計者在玩他們設計的棋局遊戲時。心裡並不會想:既然這個程序是我編製的,所以如果我把皇后移到這裡,它就會出相。這種想法根本無用。因為程序會不斷依據過去,有效和無效經驗修改其策略。當程序員或其他人玩這個程序時,比如一個優秀的棋手在玩。戰勝它們的最好方法就是:問問自己,現在怎樣走才最為明智?推算計算機接下來最可能的動向才是制勝關鍵。將計算機視為一名象棋健將。事實上,最棒的象棋程序已經是老辣的棋手。儘管一度曾經出現過強勁的象棋程序無法戰勝頂級人類棋手的情形。但那種局面在幾年前,以象棋程序擊敗象棋大師而告終。

我們暫且把這些思考擱置一邊。稍後對其繼續討論。現在我們思考:「機器有創造力嗎?」我先亮出自己的觀點,顯而易見這個問題正好能夠對國際象棋程序作出解釋。於是我們便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機器能推理嗎?雖然還未出現最具推理能力的機器,這一點相當明確。但彷彿,機器在某些領域具有推理能力是在自然不過了。所以,人不是物理對象,這一觀點似乎並不能站穩腳跟,因為畢竟之前我們認為:我們人能推理而機器不能。但現在:不,現在機器是可以推理。但這引發了靈魂辯護者的一個迥然的進程。也許論證不應該是:我們必須相信靈魂,因為所有的物理對象都不能推理。而應該是:我們不得不相信靈魂,因為所有物理對象,所有機器都沒有感覺。我們人擁有感情,會彼此相愛,會心生恐懼,會擁有煩惱,也會歡欣愉悅,還會沮喪消沉。所以,或許這個論證應該這樣表達。對,思考,機器可以思考,我們稱之為思維機器。但是感覺能力,卻是任何機器都不具備的。

現在,我們對意識了解甚少。還不知道是否能使用物理的方式對其進行解釋。每當我想到這種情境時,總會聯想到一個類比。想像一下,比如14世紀人們試圖去理解生命,理解植物的生命。一株植物是一個有生命的實體。我們問自己,能否從物質的角度來解釋生命呢?當我們回想14世紀時期,有著各種機器。試著想像一個生活在14世紀的人在面對一株植物可能只不過是一台機器時,會怎麼想。然後我們腦海里就會浮現,某種齒輪構成的植物,對吧?齒輪開始轉動,隨即花蕾綻放:噠,噠,噠,噠,噠(像鐘錶一樣地機械地運作)。有人就可能會說:天哪,那不可能是個活物!所以很明顯,機器不可能是具有生命力的。物質實體都不具有生命力。要解釋生命,我們必須訴諸原子以外的其他東西。他們那時還不知道原子呢,也就是僅僅略高於物質層面的東西。還需要藉助某些非物質的,高於並超於物質的東西來對生命進行解釋。但那是在14世紀,那樣有可能是錯的。我們還不能用物質去解釋生命,但不表示我們永遠做不到。意識(consciousnes)還是一個迷,物理主義者還不能解釋,但是沒有理由相信只有靈魂才能解釋。因為現在的情況就跟14世紀一樣,我們不能那個從物質角度解釋生命,所以我們訴諸靈魂,但是這可能是錯誤的,錯誤的緣由因為我們還無法理解而已。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這是一個關於靈魂存在的新論證。為什麼我不認同自由意志是靈魂的制勝利器。這論證的想法大概是這樣的:1.我們有自由意識;2.任何服從決定論的實體都沒有自由意識;3.所有純物理系統都遵守決定論。所以,我們既然有自由意志,我們肯定不只是純粹的物理系統。但是,前面三個假設都是全部為真命題嗎?

笛卡爾的論證嘗試證明:我的心靈肯定和我的身體是不同的。這個論證令人吃驚的就是它完全只靠思想實驗。前提是,如果我能想像一個東西獨立於另一個存在,那麼這兩個東西肯定是不同的。所以我的心靈肯定不是我的身體。我的心靈和我的肉體肯定不是一回事。因為如果我的心靈只是談論我的心靈,只不過是談論我的身體的另一種說法。那麼要想像心靈存在,而身體不存在,就像是想像沒有身體而身體存在。卡氏理論似乎證明了,心靈是獨立於身體,不同於身體,不能稱作身體,也不是「我身體」的另一種說法。所以心靈肯定是超出身體的額外東西,是靈魂。這是笛卡爾要證明的。迄今為止,哲學家對這個論證是否正確很有爭議。我認為它不正確,現在給出一個反例。之後我給你們一個與之相似的論證的例子。這個反例是這樣的:天黑時第一個能看見的天體——昏星。還有天快亮時能看到的晨星。當然是在每年的特定時段能看到。我們所在的世界既有昏星,也有晨星。但嘗試想像在一個世界裡昏星存在,而晨星不存在。這看來是很容易的,不是嗎?清晨我起來,看到天空中沒有一顆星。但是到了快到晚上時昏星仍然存在。如果我能想像昏星存在而晨星不存在,就證明了昏星和晨星肯定是兩個不同的天體。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昏星和晨星是同一個天體。它們是顆行星——金星。所以不可能有一個世界裡昏星存在而晨星不存在,因為那就意味著金星存在而同時金星不存在。所以不可能存在一個世界裡晨星存在,而昏星不存在。金星只是在白天沒有出現。笛卡爾給出的論證:我可以想像我只有心靈而沒有身體。笛卡爾說這就證明了,我的心靈和我的身體是不同的東西。如果把卡氏論證運用到天文學是失敗的,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類似於那個心靈和身體不同的論證必然是失敗的。把卡氏論證用到天文學上,它行不通了。但是很難說我們哪裡錯了?它怎麼會出錯的?為什麼會出錯?有哪些可能性?我可不可以說,我可以想像一個我的心靈存在,但身體不存在的世界?我上次講的那個小故事,我認為我在描述一個我心靈存在,但身體不存在的世界,而不是真的想像出那樣一個世界。在那裡,這麼說好像不是很有說服力。因為我確實想像出來了。我可以想像一個有獨角獸的世界,但並不代表我認為獨角獸真的可能存在。我這裡所指的,是邏輯上的可能性。可以推測,獨角獸在邏輯上是可能的。想像似乎是可能性的嚮導;也許想像是可能性的一個有缺陷的嚮導。是的,我可以想像在一個世界裡我的心靈存在,而我的身體不存在。但那並不表示是真正可能的。也許論證就錯在這裡。另一方面,想像是通向邏輯可能性的最好的嚮導嗎?我可以想像,獨角獸在邏輯上不矛盾的原因,不正是因為我能夠輕易的想像它們嗎?還有另一種可能。也許我們應該說,A和B可能不同。比如,可能A存在,而B不存在,這是它們明顯的不同之處。它們可能不同,並不意味著在現實世界裡它們也是不同的。也許這個論證就錯在假設了同一性,即當A等於B的時候,它總是等於B,無論情況如何。也許同一性,就像哲學家喜歡說的,也許同一性是偶然的。也許在某個邏輯世界裡,A會和B是同一個東西,但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完全不同的另一個邏輯世界裡,A和B不是同一個東西。我認為,無論證明靈魂作為一種非物質的東西而存在,還是證明心靈,這個意識的處所獨立於肉體,我認為這些論證都不成立。但我想有人可能會不同意我的看法。

所討論的二元論的觀點是一種互動的觀點。也就是認為靈魂可以控制肉體。是靈魂使我的手指動起來了。同時肉體又可以影響靈魂。我戳我的身體,我的心靈能感覺到。因此,心靈,即靈魂,和肉體明顯是緊密聯繫的。所以很有可能,儘管靈魂是獨立於肉體的——但是,如果肉體死了,靈魂也就死了。正是這個問題引發了斐多篇中的談話。我們有什麼理由去相信,靈魂在肉體死後仍能存活?確切地講,我們有理由相信靈魂不朽嗎?蘇格拉底相信靈魂是不朽的。所以他試圖捍衛他的觀點,並試圖說服,那些懷疑這一點的學生們。值得注意的是,你們讀這篇對話時,會發現裡面並沒有多少的篇幅明顯地論證靈魂的存在。大多數對話,都將靈魂存在看作是理所當然的。柏拉圖作為一個二元論者,理所應當地把蘇格拉底塑造成一個二元論者。對話篇中哲學討論所圍繞的問題並不是,靈魂是否存在。而是,靈魂是否在肉體死亡後存活?

靈魂是否是不朽的?蘇格拉底認為首先,靈魂是存在的。在肉體死後仍會繼續存在而且靈魂是不朽的。更重要的是,當然前面幾點也很重要,他覺得他有理由相信,他死後他將去到一個我們通常稱為天堂的地方。他認為有一個地方,住著眾神,也許還住著和他志同道合的哲學家的靈魂。如果你打理好你在塵世中的一切,等你死了,你就能去到那兒了。為什麼他認為他死後將會去那兒呢?為了能夠理解蘇格拉底關於靈魂存在的想法。我們應該去了解,去注意的是,他關於肉體所能做的事情的看法,也就是哪些事是肉體負責的,哪些事靈魂負責的,蘇格拉底和我們今天的人的看法是不同的。但蘇格拉底認為所有這些肉體上的感覺都是由肉體來負責的。而現代的二元論者認為需要用非物質的東西來解釋肉體上的感覺,但蘇格拉底不這麼想,他認為肉體負責所有肉體上的感覺,所有的慾望,需求,感情,感覺和渴望。靈魂負責什麼呢?蘇格拉底認為靈魂負責思考。從本質上說,靈魂是理性的。靈魂負責與思考有關的事情,那麼靈魂都思考些什麼呢?當然了,靈魂能思考任何事,但是,在靈魂能做的所有事情中,有一件事是柏拉圖論證靈魂不朽的基礎,這件事就是,這裡引用一個哲學術語,有時我們稱為理念(ideas),有時我們稱為型相(forms)。他的想法是,靈魂能夠思考純粹的概念,或者說理念,比如正義本身,或美本身,或善本身,或健康本身。公正本身是不會變的,美本身也是不會變的。而小丑鴨可能會變成天鵝。


永遠的喪失。


量子糾纏產生時空。量子糾纏和量子相干形成DNA的雙螺旋結構。DNA是生命輪迴的載體。周而復始,生死死生。一生一世太短暫。


本質即通用的定義,對於任何概念都非常難。更不要說死亡這種、思考的時候免不了帶入情緒的潛意識自欺欺人的話題…不過,我自覺找到了還算自洽的答案,歡迎大家來討論交流:

如何定義一個事物的消亡?

1. 【亡】

一旦一個事物的概念固化下來,它對應了固定的表現形式的時候,它就消亡了。

比如說,當我們可以清晰定義出「藝術」是什麼的時候,它就固化了,因此也就死亡了。入土為安,堅硬確鑿。

這種狀態側重「消亡」中的「亡」。事物失去了生長變化的可能性,達到了再也不變的狀態。

2. 【消】

如果一個事物概念的外延越來越大,你用它涵蓋什麼東西都沒有什麼不妥的時候,它就消亡了。

比如,當先鋒藝術成為藝術、而且任何人們無法歸類的不理解的東西都可以歸為先鋒藝術的時候,藝術就不存在了。因為藝術這個詞變成了任何事物的同義詞,它作為一個概念不再具有價值。?

這種狀態側重「消亡」的「消」。事物彌散稀薄,不具邊界,直至與萬物融為一體。

於是引發一個問題:太確定導致消亡,太開放也導致消亡。那要如何是好?

不知道呀,也許任何事物本就是死路一條。

原文出自我的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26750490


關於「什麼是死亡」的問題,估計我窮極一生都無法給出準確的回答。這也是N多哲學家想要搞清楚的問題。而對於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教育的人來說,已經習慣了從直覺和感性的方式考慮問題,想要更多從理性和邏輯的方式重新考慮死亡這個問題,就更有難度了。所以一開始我希望先學習西方關於死亡的哲學思想,盡量融入一些西方的思維模式。

今天的問題大多是從謝里卡根在耶魯大學的公開課程《哲學:死亡》中獲取的靈感,謝里卡根這個公開課應該是死亡哲學的啟蒙課程,雖然在學習過程中感覺這哥們有點啰嗦,但要把哲學問題深入淺出講好確實不是容易的事情,至少大的脈絡對理解西方哲學對死亡的看法是有益處的。

  • 怎麼看待死亡的含義?

按照度娘的說法:死亡指喪失生命,生命終止,停止生存,是生存的反面。哲學上說,死亡是生命(或者事物件)系統所有的本來的維持其存在(存活)屬性的喪失且不可逆轉的永久性的終止。

這裡有兩個有意思的地方,第一個是死亡的定義並不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比如什麼是蘋果,什麼是數字這些都相對明確,而死亡是用另外一個名詞即「生存」的反面來定義的,也就是「生存」的終止叫死亡。

另外一個地方就是死亡從哲學、生物學、醫學、法律角度會有不同的解釋,而不是唯一的,比如上面這個概念是哲學上的死亡,醫學上有臨床死亡或腦死亡,生物學上有生物學死亡(臨床死亡基礎上的細胞功能停止活動),法律上有宣告死亡等。

所以給死亡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是比較難的,在柏拉圖的理論中有一個詞叫型相,英文是Form,比如「美」這個詞就是一個型相,因為我們並不能定義出什麼是美這個定義,而只能通過世界上的東西給美畫出等級,但沒有一個東西會跟型相中的美完全一致,個人理解就是那些抽象的概念定義就是型相,所以我們姑且也把「死亡」這個概念用型相來解釋吧,至於合理不合理要以後繼續學習才知道。

  • 怎麼看待靈魂的含義?

前面說了死亡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釋,靈魂通常是與哲學層面的死亡相關的一個概念。依照目前的學習,我覺得靈魂通俗來講完成兩個重要使命。

第一個使命是作為人類生存的延續,從而對抗死亡。也就是針對人類個體雖然肉體死亡了,但靈魂還可能繼續活著,或者可以通過靈魂延續到來世。

從科學的角度,人類肉體喪失機能後再復原的幾率微乎其微,正是因為對死亡的恐懼,我們需要為死亡尋求一個更容易接受的說法。所以死亡更多承載的不是「消亡」這個概念本身,而是對「恐懼」本身的合理解釋。

例如針對蘋果落地這一現象,我們可以接受牛頓的解釋,哪怕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出現之後,我們仍然可以接受在宏觀層面繼續通過牛頓的定律解釋這一現象,但針對「死亡」這個概念時,即使從生物學和醫學角度已經明確了一系列腦死亡標準,但大家仍心懷恐懼,寄希望能夠找出對「死亡」這一概念更合理的解釋方式,在此之前每個「生存」中的人類都會給「死亡」一個更適合自身的解釋方式。

第二個使命是解釋我們在物質層面無法解釋的問題。比如人精神層面的思想、情感、感情等問題。正是基於我們希望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而又暫時無法得到其確切的答案,所以我們訴諸於靈魂來暫時進行解釋。

例如前面說的型相這個概念,本身現實世界是並不存在「美」這個概念的,但人類卻能給出其定義,這個無法通過肉體來進行衡量,那麼哲學家就可以用靈魂層面來暫時解釋。

  • 哲學意義上的死亡與靈魂?

因為死亡從其定義來說,就是通過「生存」的對立面來定義的,按照一些哲學家的觀點,死亡這個問題的核心也就在於人類的「生存」到底是怎麼定義的?更通俗一點就是人類是依託什麼來「生存」的?人類是純粹物質的還是由肉體和靈魂共同組成的問題。

假設認為人類肉體機能無法正常運轉了就叫死亡,那麼就是一元論,目前生物學、醫學、法律角度對死亡的觀點應該都屬於一元論,只是無法正常運轉的定義略有不同。

另外一種假設是,即使肉體機能無法正常運轉了,但是人的某種特質(靈魂)仍然能夠脫離肉體的停止運轉繼續存在,這是二元論,即人類是A,肉體是B,靈魂是C,那麼A=B+C,人類是由肉體和靈魂共同組成的,肉體和靈魂之間具有雙向反饋機制,比如我們的眼睛看到一個異性,並不知道什麼「美」,但是靈魂卻知道,並作出相應的反饋。

那麼基於二元論的死亡命題本身可能存在一個bug點,如果說A(人類)定義為死亡了,那麼必然B(肉體)和C(靈魂)都要死亡了才行,但如果靈魂還在運轉,怎麼能說人類就算是死亡了呢?

所以基於不同假設,怎麼定義死亡就需要建立在是否存在「靈魂」這一前提的基礎上。而由於靈魂本身是非物質的,我們並無法真實在物質世界感觸到,按照謝里卡根的觀點只能說對於我們看到的現象,哪些用一元論解釋更合理,哪些用二元論解釋更合理,如果某一現象只能用靈魂才能解釋,那麼就證明靈魂的真實性。

舉個例子,比如靈魂附體這個現象,有人確實感受到了並非自己經歷且不可能知道的事情,用二元論觀點,我們可以解釋為一個人的靈魂通過某種方式進入了另一個靈魂;用一元論的觀點也可以解釋為所謂的靈魂只是肉體在自然界的生物磁場,每個人的生物磁場間可以進行信息交換。但由於目前科學也無法證實信息交換的理論,那麼兩種觀點我們並不能說誰對或者誰錯。

所以對於靈魂的認知可能很難直接通過證明的方式得出結論,在後面需要繼續研究,今天先提出一個相對現實的小問題。

問題:如果有一天人類大腦中的意識和記憶可以像數據一樣被保存下來,那麼一元論中死亡的定義會不會被改寫?

由於從小接受的唯物主義教育,所以對靈魂的概念我們都有一些認識偏差,所以我這裡先偷換了一個概念,就是假設一個狹義的靈魂概念,靈魂是人類大腦產生的意識加上記憶。

生理學上認為意識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記憶是人腦對經驗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雖然具體意識是怎麼產生出來的,可能我們現在還無法完全解釋,但假設人腦的意識和記憶是可以保存的。就像電子對我們來說雖然是無法看到的,但是我們依然可以認為能夠保存電子一樣。

基於這個假設,如果一個人的心臟停止跳動,大腦已經死亡,細胞也已經死亡、而意識和記憶則通過某種方式保存了下來,那麼到底算不算死亡呢?

由於二元論認為靈魂是非物質的,如果意識和記憶能夠保存下來,那不就不是靈魂了么?所以我們還是不能證明靈魂的存在。

如果是一元論,那麼可能就需要對死亡進行重新的定義。並且同時就會出現很多倫理問題,比如如果將一個人的意識和記憶植入到另外一個人的大腦怎麼定義這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將一個人的意識和記憶直接控制另外一個人的身體怎麼定義這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甚至將一個人的意識和記憶植入到另外一個生物的身體呢?

今天就到這來了,隨著學習的過程,也許對死亡的理解和認知也會有變化,目前只是初步的想法,如果對死亡有學習興趣的,歡迎共同討論。

死亡研習社公眾號(貼不了二維碼,自己搜吧,哈哈)

死亡研習社小密圈(免費,微信已經改名知識星球)


自我意識的終結


哲學上,,,死亡既是新生,或者一本書的結束?

生物學,,,腦死亡0 0

物理學,,,不哉··


死的本質是生,因為從出生開始就在一步步接近死亡,所以死從生就開始了。若說我們在生活,還不如說,我們在死亡。


死亡的本質是重生


這個太難了,論述清楚了就可以拿諾貝爾獎了。


哲學給了生命一種「永恆」吧,死亡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的生。當然與生物意義上的意識消亡和宗教意義上的復活是不同的。哲學說到底是一種關懷,對人的生命意義的一種肯定。但要是純粹地說軀體死亡,那麼討論哲學是沒有價值的。哲學肯定了「知識」即「精神」的永恆性,將死亡這一阻隔人類價值的牆壁穿透,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死並非生的對立面,死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當然,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死亡給了生一個最為燦爛的註腳。至於美麗還是醜惡,這不是生者討論的問題。

最後,我覺得類似於「永恆輪迴」這樣的問題,也是很有趣的。對我個人來說,活著就好,因為道路還遠。

——————

再補充一下,唯物主義唯心主義雖然屬於哲學範疇,但僅僅只是本體論討論的東西,把哲學等同於唯物和唯心的鬥爭,或者唯物唯心的某一方都是有失偏頗的。唯物唯心在早期自然哲學的時候或許重要。哲學是不滿於「宗教」的簡單粗暴而開始的思考,從哲學的總體來討論死亡,離不開「終極關懷」。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等於哲學,更不是哲學的總結和集大成者。要是把哲學理解成一種線性的積累的學問,那隻能說明哲學還沒入門。


死亡的本質,前提是你活著,你認為你活著只是你的自我意識而已,或許在宇宙中這只是一種物質的運動方式而已,就像水流,就像高山的形成和消滅,沒有什麼不同,也沒有高低之分,很平淡,也很自然。既然從來就沒有「生」,何來「死亡」一說。

再問一次,你還確信你活著嗎?


生命主體意識的終結。


一進來首先被引導到了一個回答,電影截圖,說基本粒子,變成其他動物,或者超新星,這些都沒什麼意思,純化學角度的東西。

在此之前,先想一下死亡和睡眠又有什麼區別?睡眠和死亡對大腦思維連續性的中斷的客觀本質?

死亡是一種終結,睡覺不是終結嗎?

死亡是整個生命周期的耗盡,睡覺是整個工作周期的耗盡。(不要較真午休了,午休何嘗不是上午的耗盡,你不覺得緊張只是工作累,沒空思考,同樣勞累狀態,晚上睡覺你也不會想太多的)

死亡會有遺憾,很多事沒做,這就沒了會。睡覺同樣會有這種緊迫感,會覺得今天這就沒了?(你強行不睡也不行啊,今天還是會過去)

我覺得如果你認真思考過,真的會認為睡覺和死亡一樣。本質上並沒有區別。恐懼死亡的人應該同樣會恐懼睡覺。說些更誇張的,睡覺你就確保第二天能醒來?太天真。。

如果把非睡眠態比作開機,睡覺和死亡都是關機,內存都會掉電,cpu都會停轉,都是連續思考和記憶的終結,只是前者有可能再被開機,從硬碟拷貝記憶到內存,延續以前的一切。

睡覺和死亡的另一個本質區別應該是延續性,就是你第二天起來,知道你還是你,記得你之前的事,有你之前的思考能力。

你之所以為你,只是因為你的記憶嗎?還是因為你的智力?或者是大腦神經元的整體架構?失憶算不算死亡?

你的身體不滅,從而你的靈魂不滅,是你睡覺區分於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吧?

那麼,你又能確保,第二天,同樣以你身體為載體,以你的大腦為載體的你的靈魂,第二天會不會被上帝用另一個靈魂代替?就是拔根網線,插根網線的事!說人話,把你記憶移植到克隆體,把你殺了,靈魂就轉移?你肯定不信!don"t shoot!

其實,這些都是共識了吧?

另外,好好考慮一下人工智慧的問題,還有未來我們的靈魂是以身體作為載體,還是計算機,這些都是眼下即將要發生的事情,可能比我們大規模探索宇宙來的要快得多。

參考資料

正經點的,可以去看看雪莉老爺子的公開課,哲學死亡,我雖然我沒怎麼看,但是感覺他和我想得差不多。覺得太嚴肅太累,也可以去看電影。

我們應該感謝好萊塢,在科幻電影大行其道的今天,即便你自己不能思考,導演和編劇也能啟發你。

the Prestige 這個一定要看,片中虛擬了一個特斯拉的黑科技,複製一個你,順便做個解釋,那個機器好像不是隨機的,是定向的,就是本體原地不動,在另外一邊生成一個複製體(這裡不用克隆這個詞,是怕這個低端的生理學概念侮辱了這個偉大的魔術)。金剛狼說每次都不確定自己將會從哪邊出現,這個好像只是金剛狼38號通過記憶自以為的,其實本體在第一次是表演就死了。第一次實驗,明顯主體原地不動,機器在另一邊產生了複製體,這個機器不能讓你穿越時空,你只能選擇被淹死。那麼每次魔術表演,就是金剛狼1號死亡,金剛狼2號活下來,金剛狼37號死亡,金剛狼38號活下來。怪不得這魔術要限量,活下來的那個人,積攢了無數次的瀕死記憶,太他媽恐懼了。現在,你理解the prestige的含義了?為了這個偉大的魔術,自己命都不要了

第六日,克隆你的身體,複製你的記憶,原來那個反一,難道就能轉移到新身體上?明顯不能,頂多能延續你的邪惡計劃,反1二號,反1三號。

克隆島,倒是不涉及嚴肅的記憶替代的問題,只是純粹克隆,摻雜一些記憶碎片?都忘了,只做為參考觀看。

未來戰警,黑客帝國,用神經接入虛擬世界就不算靈魂替換嗎?確實不算,但是還是能類比。

十三階梯忘了有沒有關係

宇宙追緝令,反面教材,當然也不是他獨創,剛好想起來了,把你打碎成基本粒子,在蟲洞的另一側恢復,你還是原來的你?當然我不是絕對否定這件事,也許就有什麼獨特的方式連接你的靈魂呢?假如你的靈魂真的是通過高維空間連線到你的身體。不過話說回來,那樣就不用通過蟲洞勞民傷財得傳輸了,在那邊造一個,把靈魂接過去就好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環球科學將「量子力學的超距作用首次得到嚴格檢驗」評為 2015 十大科學新聞之一?
電子如何運動的,自旋方向怎麼確定?
以現有技術,一張70gA4紙單面可以存儲多少位元組數據?
可能已經發現的第五種基本作用力對物理學會產生什麼影響?
熱輻射的機理是什麼?為何溫度大於 0K 的物體總會輻射出光子,並且為連續譜?

TAG:死亡 | 量子物理 | 宗教哲學 | 生物信息學 | 結構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