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棍棒教育」?
關於「棍棒底下出孝子」之類的話是否是一種文化畸形?
有一個原則必須遵守:罰必有法,罰不可辱,法必周知,法必有理。
可以打打孩子,但是必須是你已經制定了某個規則,並且這個規則孩子是知道的和認可的。
有的父親經常無厘頭拿孩子撒氣,偽裝的還好,客人來的時候笑語盈盈,客人一走立刻暴揍一頓,理由變化不停千奇百怪。
這樣只會毀掉孩子對世界的認知:不知道做錯了什麼,不知道為什麼被罰;
然後我保證:這種父親必然吃他的自己種的苦果,也毀掉自己孩子的一生。
罰必有法:懲罰孩子必然是依據某些不更改的原則;
法必周知:孩子知道這些原則;可以做成表貼在牆上;加減都申明,孩子大了之後,甚至可以討論法條有無道理、刑罰是否過重;
法必有理:這些原則必須是符合社會規範和兒童成長的——如不可偷盜、不可罵人等;但不應該是不可控制的(孩子還小無法做到)或者主觀的和很難量化的(如說話太吵)
罰不可辱:懲罰和人格侮辱區分開,不能一邊刑罰一邊辱罵對方人格,我覺的用雞毛撣子無感情的打幾下,比辱罵一個小時強上萬倍。
總而言之:上述法則很多家長做不到,很多人就不配養孩子;又或者上輩子他孩子殺了他全家,這輩子過來還債的。
==========
另外說一句:人各有命。小孩小時候偶像和學習對象都是自己父母,父母自信尊重他人,孩子也學壞不到哪裡去;相反,你自己就暴躁、不知道自己幹什麼、情緒化用事,你就會發現你孩子和你一樣暴躁不可控;
家暴家庭長大的父母,很多都把自己童年習得的那一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不自覺的。任何人教育都有兩個上限:第一個:你自己的修養水平——你超越不了自己,就算你理論學得天花亂墜,你還是做不到比自己更強;第二個:孩子自身的運氣——這個是完全不可控的;最關鍵一點是要認清:人這輩子會犯下很多錯誤,入錯行啊、嫁錯郎啊、看錯人啊,但獨獨有一個大錯不可能犯下——那就是選擇出生在什麼家庭,選擇不了。
所以,人家也不是哭著求著做你子女的,孩子本身是無辜的,而你擔負著保護和教育對方的義務,未來還會得到上述行為的審判:幸福收益或者痛苦無奈;因此,努力去教育和影響對方、尊重和愛對方,總不是最壞的選擇。
===此文隨意轉載,不需私信,微信原創授權不給,因為這樣別人也可以發,謝謝======棍棒底下打出的不是孝子,更有可能是無情的, 麻木的,不懂得去愛的,自卑的,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的,一個個表面上正常,實際上內心非常彷徨迷茫沒有安全感的孩子。
時間流走,長輩早已忘了他打過你多少次,也從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任何的不妥,然而這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一生都無法抹去的陰影和記憶。
可能多年以後你跟他提起來,他會說那都是為了你好,作為父母,打你是愛你,你怎麼能記仇呢?好像什麼都是你的不對。
然後你會跟他們越來越疏遠,他們還疑惑你為什麼要逃避與他們的接觸,認為你應該越長大就越「懂事」,把以前的事都一筆勾銷。
身體上的傷痛是一時的,心理上的創傷是永久的,那些你被打時的害怕,驚恐,他們向你吼出的那些惡毒言語,就像一刀一刀割在了你心上,可能你這次的傷口還沒有自愈,他又會毫不留情地撕開你的舊傷疤。
他們憑著認為自己行為的正確性,從不會表達一絲抱歉和愧疚,後悔和安慰,這些像消炎藥一樣的東西你都無從獲得,他們天真的以為你還會厚臉皮的跟他們嬉皮笑臉。
於是那些疤你大概永遠都好不了了。看了很多回答發現不光是做錯事被打,還有的是因為傷了自己而被打的,這個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了。你說孩子摔倒了你打他幹嘛,奇了個怪了,這樣出什麼孝子,出什麼孝子,出什麼孝子?
摔倒了被打一頓
磕破了牙打一頓被車撞了打一頓這……這是什麼鬼思維,打一頓時光倒流?打一頓忘記疼痛?打一頓增加感情?這個邏輯不太對吧。孩子做錯了事,父母削他,這個只能說下手重了,教育教育還是要的;但是孩子受傷了,這個時候削他,教育什麼?要在孩子的腦海里建立「只要你敢受傷我就讓你十倍疼痛」這個邏輯嗎?家長覺得這樣會出個大孝子?好變態啊,厲害了我的家長。
評論令我想起了一些影視作品的情節,一對小情侶因為某些原因(地震、海嘯、外星人襲擊地球等)把對方走丟了,最後找到的時候往往會先打一巴掌(一般是女的打男的),再相擁而哭。這時候的「一巴掌」,或…或許是表態愛意(⊙o⊙)?棍棒教育的問題不能單純以一種教育方法而論長短。(任何教育方法,如果不考慮其產生效果的條件,如果不考慮其成功案例和失敗案例,都是耍流氓。我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教育方法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當然,反過來說不一定成立,但我帶著做一根攪屎棍的精神,嘗試著姑且辯一辯。)
兒童工作的三種模式
我們姑且將兒童工作區分為三種模式:教育培優模式:由父母、老師和社會機構承擔,對所謂正常兒童進行發展性訓練;特殊教育模式:由專業人員和機構,如心理諮詢師、社工、醫生、特殊教育老師為發展存在困難的孩子提供彌補性發展訓練;司法模式:由國家暴力機關對存在反社會行為的兒童進行強制矯治。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孩子的行為,並非必然存在明顯的劃分依據,可以讓人們看出這個孩子未來的成長傾向,所以在這三類模式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灰色地帶。
比如,兒童存在攻擊其他同學的行為,到底是營造社會關係的能力不夠,還是利益性驅動? 王曉明打了同學,是因為他覺得對方出言羞辱自己; 王曉明打了同學,是因為他想搶同學的文具盒(他純粹就是為了霸佔別人的東西)。假如王曉明打了同學,是因為他想搶同學的文具盒,我們該如何處理呢?在正常的兒童輔導模式中,我們會儘力依賴自然後果來讓兒童自行見證行為的成效。比如孩子冬天不肯穿衣服,結果被凍得很慘,他下次就知道要穿衣服了。但假如王曉明打了同學,搶了同學的文具盒,他的身材又比同學高大,同學根本不敢回擊他,我們該如何處理王曉明的問題呢?
這個時候,我們幾乎都會引入更有權威的第三方來處理問題,這個第三方可能是老師、王曉明的家長,或被打同學的家長。那麼,這個第三方會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呢?說服教育么?如果王曉明是因為利益而打了其他同學,通常他面臨的就只有處罰。為什麼不能採用更為友愛的輔導策略呢?
採用友愛的輔導策略其實是有一個隱含的前提的,就是:他還需要對方,或者說,他內心是需要愛的,或者說,他能體會到你的友愛中的善意。 王曉明因為對方羞辱自己而打了對方,那是因為王曉明希望得到對方的尊重和重視。如果我們咬文嚼字一下,我們也可以說:每個人都需要愛。然而,迷失的太過了,你就需要考慮到周邊環境的支持力度。 王曉明搶了同學的文具盒,也許是他覺得有個自己喜歡的文具盒,會讓自己看起來更酷。 然而,這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常識。社會不太可能接受一個對自己的家人有愛心的搶劫犯,除非他有一個絕對堅實的理由來證明他的搶劫是不得已的。以上,主要是說處罰的問題。處罰的兩種形態:精神處罰和體罰
處罰包含兩種形式:精神處罰和體罰。這二者可以在一個處罰行為中都具備,也可能是分離的。精神處罰可能包括:貶低性處罰(羞辱、貶低)和中立性處罰(隔絕自由、罰時)體罰可能包括:直接體罰(毆打)和間接體罰(罰跪、罰站、罰寫作業)
出於對兒童人格發展的保護,我們通常會推薦中立性的精神處罰,如禁閉、限制自由、罰時。然而作為處罰的本質是不變的:讓兒童為其行為付出代價。而這個代價是由權威的第三方來決定的。很多人認為這是代替直接體罰的良策,然而實際上也並非如此,後面會談到。處罰的危害
本人並不純粹反對處罰,也不純粹贊同處罰。畢竟條件太複雜了,所以不能一概而定。但我想提提處罰的危害,可以給大家做參考。書上引證的東西就不說了,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其實未必合理。因為目前引證的很多材料都提到處罰是有危害的,但具體的危害因子卻沒有明確的提及。這樣就很難解釋: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案例。我認為處罰具有的危害有二:1、無規則的處罰:包括兩個情況,家長沒有明確處罰條例、以及處罰量刑不公。這取決於家長的隨性,也就是說,家長處罰孩子並不純粹是為了教育孩子,而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怒氣或其他情結。兒童因此面臨這樣的處罰時,既不能明確自己為什麼被處罰了,也不能明確自己今後怎麼做可以避免再次被處罰。因為家長比較情緒化,心情好,可以大事化小,心情不好,雞蛋里也能挑骨頭。2、施罰者的沉迷:一般講處罰時,很少提到處罰對於施罰者本人的影響。事實上,打人是很爽的事情,通過暴力發泄自己的情緒都是很爽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施罰者很難停止對兒童的直接體罰。同樣,喋喋不休地貶低人也是很爽的事情,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貶低性處罰也很難被更替。因為處罰對施罰者的毒害作用,所以過度和不適的體罰就變成了家庭教育中一個麻煩的問題。間接處罰和中立性處罰雖然也會讓處罰者得到權威感的滿足,但相對毒害作用要小一些,容易引發施罰者的關注和警惕,但顯然並不是絕對的。即便是罰寫作業這種相對溫和的處罰,也仍舊會有施罰者深陷其中。心理安全的處罰這個提法可能有一定的爭議,也有一定的問題。但這確實可以解釋處罰的教育效果。兒童對體罰的回應,取決於兒童對體罰行為的心理認知,而不是體罰行為本身。當然,這種心理認知必然會受到體罰行為的影響。有些孩子會說:如果我做錯了,我寧願父母打我一頓,而不是整天嘮嘮叨叨,這樣我心理反而會好受一些。
當然,這個案例不好。因為這是讓兒童在兩個不好的損害性結果中選擇一個,他寧願選擇體罰而不是貶低性評論。這個案例的另一種可能是,兒童選擇接受體罰來消除內疚,承受代價。我想應該有不少人會有類似的感受,有時候如果我們被適當處罰一下,內心反而會得到彌補。所以,所謂安全性處罰的條件是:兒童確實認為自己做錯了;兒童承受嚴重的內疚和恐懼;兒童認為接受一下處罰可以平衡自己的內疚和恐懼;兒童認為施罰者並不是針對他的貶損而是寄之以希望。最後一點尤其重要,就是那種「揮淚斬馬謖」的感受。家長於心不忍,但不得不打,而孩子也能認同家長的兩難處境。或者雖然孩子暫時不能理解家長的處境,但孩子能體會到家長是於心不忍的(是真的於心不忍,而不是裝的)。 所以,體罰行為對體罰認知的影響就出現了,如果家長的體罰是過度的,或者無規則的,那麼孩子就會因惶恐和怨恨體罰本身,而不可能去體驗父母的動機和心態。當然,我不是說「兒童確實認為自己做錯了;兒童承受嚴重的內疚和恐懼;兒童認為接受一下處罰可以平衡自己的內疚和恐懼」時家長一定要體罰,其實有更好的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但如果孩子的行為確實需要通過處罰來讓其付出代價,那麼家長也需要認識到:這是不得已而為之。任何處罰(包括精神處罰和體罰)都是很有力的工具,當我們掌握這種很有力的工具時,千萬不能喪失警惕,更不能覺得大權在握沾沾自喜,而要時刻警惕自己:不要被權力蒙蔽住自己的心性。棍棒出孝子?沒見過幾個小時候經常被打的長大後和父母可以融洽溝通的,不出現兒子兇老子的情況就萬幸了。我小時候經常被打,大部分情況是嘴上喊著我不敢了心裡一陣懵逼「誰他媽來告訴我一下我剛剛是哪一點錯了」,某些情況下被打完會萌生「我一定要離開這個家」「等你們老了不養你們」,嘗試過離家出走(然後被抓回去了因為壓根沒離開過小鎮,如果我當時理性一點走的時候順便帶上錢就算只到隔壁鎮也夠他們懵逼的了),小學四年級的暑假在深圳親戚家過,根本沒有想過家,有想也是想一下一起玩的小夥伴,大學選擇珠海是因為那裡是珠三角內唯一一個親戚都沒有的城市,徹底逃離監管。很自然地不會主動聯繫父母,這道牆是他們親手砌的。很喜歡周杰倫,但是每次幾乎每次隨機到《聽媽媽的話》都會切掉,聽這首歌會渾身不自在,偶爾聽完是為了聽Rap。記得那次「離家出走」不知道該去哪,夏天太陽還沒下山,跑去同學找他玩,沒跟他說起自己的事,等到他媽叫他回家吃飯,我看著他可以抱著他媽媽互開玩笑回家,我眼淚出來了。然後他媽媽說:「那誰,留我們家吃飯唄」,我轉身忍住不哭,回答道「不啦,我也該回家吃飯了」然後走了,不知道該去哪,在小鎮裡到處晃,就是不走近家周圍。晚上了還剛好停電,到哪都是黑漆漆的,太遠的地方又不敢去,在鎮裡唯一一條馬路晃蕩,突然被我媽抓到了,回到家電也恢復了,迎接我的是一頓胖揍。,並沒問我為什麼不回家,只責怪我讓他們擔心、一桌碗筷因為我一直還沒洗。那我那天為什麼要離家出走?深層原因是長期只有棍棒沒有教育和關心,直接原因是那天是六一兒童節,我在學校和同學玩了之後去奶奶那裡姑姑給我一個山竹,我不會剝,弄得衣服有點髒,回到家之後被臭罵了一頓打了我幾下。別人六一有的是歡樂笑聲,有些父母會跟同學說節日快樂,會說去跟同學出去玩吧,而我在兒童節挨罵挨揍,那件衣服有多髒?我又不是去滾泥潭,不過是因為不會剝不小心染了幾處黃色。我衣服弄髒了知道罵我打我,我考年級第一名的時候可有誇獎過?當時我心裡面想:這種父母要來幹嘛?
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大大的滿足了普通中國人心裡的皇帝夢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很多父母並不愛自己的孩子
只不過大多數人不敢承認罷了。
對於父母來說,承認自己不愛自己的孩子,和社會普世道德相悖,會受到譴責,所以會美化自己的行為,比如打是親罵是愛,更有甚者「現在打殘了以後我養」,「死了好,免得以後在社會上受罪」。總之,何患無辭。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承認「父母不愛自己」有兩點,
1、導致自己顯得「不孝」。因為傳統孝順教育孩子必須美化父母。
2、會讓自己更沒有安全感。大多數孩子並沒有可以信賴的朋友或可以依賴的伴侶,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基本上都是很功利的關係,然而因為從小教育的原因,大家鄙視利益交換,所以必須找個可以依賴的人作為「支撐」,在這種情況下,就算父母虐待他,他也必須說父母的好話。毆打,是一種簡單的方式,使用簡單的方式,意味著這個人不願意在對方身上花費任何精神成本去思索更加有效的方式。說白了,這些父母,根本不愛自己的孩子。同時又要求這些孩子必須認為他們愛他。這會導致孩子對於「愛」這種情感極其畸形。例子我就不舉了,反正你們明白一點就好,生了孩子,不代表他們就愛孩子。
很多人除了自己,誰都不愛。
其實現代已經比起過去好多了,原因有2,1是社會道德開始注重自由主義,對個人的人權,個人利益的看重,相比而言比以前犧牲個人成全集體那種思維,自然是更保護「現階段無法為集體提供利益」的孩子們的。2,現在每家的小孩少了,一般只有一個,相對而言,一種資源越少,人們就會越珍惜。體罰對於孩子來說真的非常可怕,無論我什麼時候回顧都感覺像是噩夢。我是有長期被體罰經歷的人,從三周歲開始被父母體罰,一直到上了高中,想起來都是不寒而慄,本能的深惡痛絕,並且對體罰時父母的言語和行為有著強烈的憎恨。
第一次被體罰是三周歲,至今還記得前因後果,在幼兒園我沒有按時完成繪畫的作業。回到家裡就是被打,打的我鬼哭狼嚎,我的父親還警告我如果我哭就繼續打,打的更厲害。我當時的恐懼到如今想起來都是一身的雞皮疙瘩。
後面就開始了無底洞式的體罰時光,整整十二年。吃飯挑食要被打,小時候沒有私有觀念拿了別人的東西,考試成績不好要被打,做作業有題目不會做要被打,做作業寫的慢了要被打,貪玩更要被打。打的方式有用手,用拖鞋,用書砸,用傢具砸,用雞毛撣子,用晾衣叉,用鋼管,甚至用牙咬,被打的時候要跪在地上大聲喊我錯了,還要被強加以「下等人」的言語羞辱,要寫重新做人的檢討日記,有的時候要被扒光衣服打。有的時候要被扇耳光,要被踹臉。經常鼻青臉腫的去上學,被同學嘲笑。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小學四年級放學,下了暴雨,我淋雨回家後問媽媽為什麼不接我,我媽立刻就是一頓暴打,懲罰我這個不懂事的孩子。當時非常委屈,抱著頭一邊哭一邊責問自己為什麼要生到這樣一個家庭。當時哭到心臟都作痛,盤在地上抽搐。
想起被打的經歷,我都感覺到歇斯底里的憎恨,我不憎恨我的父母,但是我憎恨體罰我的時候都他們。他們是高級知識分子,理應溫文爾雅,他們對待外人也是非常溫和友善的。
但是我感覺不到親情。我以後會贍養年老的他們,但是我覺得這只是他們在我年幼的時候給我吃穿的等價交換。
我每次被打的時候都在發誓,我以後絕對不會體罰自己的孩子,不能讓他體驗到和我一樣的痛苦。
我覺得,體罰本身就是對親情的破壞,用體罰來教育孩子是最最失敗的選擇。體罰只能證明父母的愚昧和愚蠢以及幼稚,更何況很多時候孩子被體罰的原因並不是犯了錯誤。
願天下沒有體罰,我離開學校後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呼籲更多人抵制體罰,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
以上。
——補充一點吧——
評論里有人問我現在情況怎麼樣,我回答一下。我今年大四,念的是提前批次的本科院校。畢業後基本要在這個行業上干到退休,選擇這個學校的原因是父母逼的,並沒有在意填什麼專業就被調劑到現在的專業。。。人生理想是寫一本能夠大賣的小說,一輩子遠離我未來將要從事的工作。
三觀正常,相當傳統,不過不太擅長和人深交,也許原因是不夠自信。大一時候因為受不了學校的環境不好得過差不多一年半的抑鬱症,後來自己調節自愈。
(抑鬱症的那段時間想強顏歡笑所以做了很多我覺得蠢到極點的蠢事,想起來渾身尷尬)有時候會挺灰心,覺得自己的這輩子「就這樣了吧」,畢竟我以後的工作算是鐵飯碗,餓不死人也發不了財。我從兩歲起。就開始挨爸爸的打。
無論求饒也好,
無論哭泣也還,無論承認錯誤也好,無論拒絕承認錯誤也好。無論是我錯了。還是我摔倒了。還是他心情不好。還是他犯傻被戳穿了。我永遠挨打。渾身青腫,無法入睡。
在八歲的時候,我偶然發現了一個現象。只要我和他對打。那麼我就可以減少攻擊打到身上的次數。
於是我開始研究。如何對打。躲閃。躲藏。攻擊。偷襲。永遠不會害怕。因為害怕只會得到更多的打。
不欺凌。
然後戰鬥。這就是家庭暴力給我帶來的。
我覺得其實還挺好的。堅決反對。作為一個常年挨父親打的女生,說下我受到的影響。
1.單純對一些很man的男生有暴力傾向,對女生和文靜柔弱的沒有。
這個是我上初中時,班主任發現的,我愛打男生。也多虧了她的發現,告訴了我爸,我才脫離苦海。2.缺愛。更喜歡一些善解人意,內心情感豐富,甚至比較娘的男生。對肌肉男,魯莽的沒有好感。
3.叛逆。
這三點是最明顯的。當然也有其他方面,基本都是負面影響。我爸打我後常常會說:「以後有你感謝我的時候。」我現在快成年了,抱歉,我恨你,不感謝你,我現在回憶起來還是會哭。謝謝。比棍棒教育更可怕的是
打孩子不是為了教育
純粹只是為了泄憤
什麼棍棒教育,無非想找個由頭美化自己的行為罷了作為一個在落後鄉村,被父母打過不下百次,還活著的人兒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生活中,父母如果經常對孩子施以高頻率的暴行,大多會讓孩子產生適應,這個時候的「棍棒教育」就會失效。
即使,「棍棒教育」能夠讓孩子有所改變,大多都是非常短暫性的,只是害怕懲罰而做出來的應激形式。換句話說,他們只是學乖了,而不是變乖了。就像把酒鬼送去戒酒中心,他可能會有所改觀。但是一旦離開戒酒中心,回到了生活之中,大多數人都會再犯。而「棍棒」本身也是一種壓力,當撤去這個壓力的時候,孩子還能保持一個好的行為還是個小概率事件。
太多父母藉以「愛」之名施以「棍棒」,實際只是在展現自己的無能。正如成熟的政治家都是將暴力作為最後的選擇,而不是一上來就打算大打出手。而開口就訴諸以暴力,正是一個國家沒有實力的表現。同樣的,暴力也是一個人低能的表現,他們缺乏足夠的知識,不懂如何尋找其他更為有效地解決辦法。
父母對孩子的物質付出,往往成了父母肉體上傷害孩子的理由。正如我經常會聽過這樣的話:「我養你這麼大,你就是來氣我的?」、「我每天供你吃供你喝,對你不好了?」。
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只重物質不重精神的表現。父母過度注重於他們的物質付出,並且在傷害我們的時候成為了一種「道德許可」,讓他們打得更為理直氣壯、冠冕堂皇。這種不對等的類比,就像我們只給老人錢不去看望老人一樣,老人還會感到孤獨無助,是不會滿意的,他們需要的也是關懷。父母對孩子的物質付出不應該成為對孩子施以「棍棒」的借口,但是,現實中卻大多如此。
另外,棍棒教育的副作用很多。低齡孩子的學習大多通過行為習得,一個被父母打過的孩子長大後更有暴力傾向,以後他對你們的孫子施以家暴概率會更大(那是以前造的孽)。如果這種「棍棒」還是長期且像不定時炸彈的話,部分人會因此變得極端敏感,進而更為神經質。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實際上都是不利的。一個長期生活在恐懼之下的孩子,往往會發生思維的窄化效應,他們缺乏更多的思維能力,對其他事情的熱愛程度會更低。因為他們的腦子裡想的不是如何擴展自己,而是如何保護自己。
人大多有一種系統化的傾向,會忽略環境對孩子行為的情景作用。心理學家羅斯將這種根深蒂固的傾向稱為「基本歸因錯誤」。我們的孩子在犯錯的時候,我們大多都是直接責怪孩子的品性,加以指責,卻很少考慮環境對孩子這個不良行為產生的影響,也很少反省自身是否存在造成孩子當前行為的因素。
當孟子犯錯的時候,孟母選擇的是搬家而不是過度責備孩子,實際上就是看到環境對人行為的塑造作用。孟子偉大不是偶然,而是有一個懂得教育和有思想的母親。而我們生活中,大多人忽略孩子未發育出成熟的大腦自控系統,更沒有足夠的記性去記憶自己所犯的錯誤,非常容易再犯。與其採用「棍棒教育」,倒不如從環境的改變上入手,讓孩子在一個好的環境中生活,更有利於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和改變孩子的思想觀念。
還有,孩子也是一個很容易接受暗示的群體。如果我們想要讓孩子更好的發展,那麼讚美往往是最有效的。因為讚美的本質是一種貼便簽的行為。當孩子接受了這個標籤,他們往往會產生內在的動力讓自己的行為去貼近這個標籤。就像一些孩子到了學校在老師面前會乖一些,本質是在做自己的形象管理。而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標籤是「低能、搗蛋」之類的,他們不會有維護形象的衝動,也不會有羞恥感,因為他們感覺在我們面前沒有形象需要維護。
總之,「棍棒」是對孩子教育的最終武器,而且威力最大的時候依然不是使用它,而是用以威懾。
相關回答:為何我可以和同學老師朋友相處得很好,但一放假回家和父母每天都要吵嘴? - 衛藍的回答 - 知乎
——————————
不到一天飯錢,卻可飽食一生的自我提升類書籍《反本能》銷售中,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點擊購買鏈接:《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為常(衛藍)》- 噹噹圖書
棍棒毛線,父母根本不講理。並不是你犯錯了他們打你,而是純粹的在拿你發泄而已。我小時候真不知道我犯了什麼錯,他們總是動不動打我罵我。你覺得他們會講理?你覺得他們會賞罰分明?做夢吧!!!他們永遠都只是在發泄,隨隨便便發脾氣,隨便打人,隨便扔石頭扔菜刀,等到孩子長大了也會滿身的負能量。拿棍棒的父母根本不講理。他們絕對不會是因為你犯錯了他們才打你,而是他們不高興了他們就會打你,你只是個發泄的工具而已。
我小時候在部隊的軍區大院長大,院里差不多大的孩子有一些,又是男孩子多,狗都嫌的年紀,別提有多淘,底線內底線外的壞事沒少干。孩子太野,很大程度上是家長造成的:一方面因為家長們工作忙,大院里又安全,所以大部分時候都在放養;另一方面,當時大院里的軍爸軍媽們,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首長們,嘴上說著這群猴孩子欠收拾,但似乎都還挺喜歡這種比較野的孩子,可能覺得軍人後代就得有活力點,調皮搗蛋那都不叫事。
這就造成了我們那時候經常闖禍,闖完禍之後就會被家裡一頓揍。部隊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小時候沒幾個沒挨過武裝帶的。我發小,那時候他爸的武裝帶直接就掛門後面,用來提醒他別搞事。其他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講清道理我不知道,反正最後往往都會打一頓,妥妥的「棍棒教育」。現在回頭想想,當時部隊大院里的棍棒教育,也是跟職業性有很大的關聯吧,感覺那時候大院里有很濃重的「不打不成器」的畫風,尤其是對兒子,覺得男孩子皮實,敲敲打打利於長進。
我算是半個棍棒教育下長大的。之所以說半個是因為我當時是跟著姥姥姥爺生活,我媽往往是事後很多天才知道我犯了錯,她想揍我的時候一是兩位老人攔著不許,二是我一看她拿傢伙就撒丫子跑,等她走了我再回家。但我確實也被她的棍棒教育過,有兩次打得特別狠,抓了我直接關房間里打,擀麵杖直接往我屁股上招呼,誰叫都不開門。
一次是大院里有個塘子,立了不讓靠近的牌子,家長一再告誡我們不許去那裡,但因為沒人站崗看著,我們還是會偷偷跑去玩。那次就出事了,有個小孩掉塘子里了,還不會游泳,一堆孩子大叫,引來了巡查的PLA。PLA叔叔們也沒給我們好臉色,直接把人揪過去,管理處的領導黑著臉把我們一個個送回家去,當天在場的熊孩子通通被家裡揍了。我幸免於難,只被姥姥口頭教育了。我媽隔了很久才知道這事,溝通失敗後,直接就把我拎過去打了一頓。
另一次是我初一的時候,因為無意中撞了一個女生道歉反而被罵,要求她道歉無果後反而被她打了一巴掌。班主任知道後讓我忍,因為那女生她爸混黑的,捅過人還安好無事,班主任大概不敢惹,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特別委屈,放學一路哭著去姥姥家。當時大院里小夥伴上的是旁邊的擁軍共建學校,跟我不同校,他們知道我為什麼哭後當時就炸了,第二天組隊去我學校幫我揍了回來。當時鬧得有點大,跨校打架啊,通通叫家長。我不敢跟我媽說,打了姥爺的電話讓他接我。我媽是第二天知道的,溝通失敗後,又是對我一頓打。
我闖過其他也許比這兩次更嚴重的禍,比如把院里誰家的花盆通通摔碎、偷了辦公樓的椅子劈了當柴燒等等,可我媽就只因為這兩次狠打了我,並且是真情實感絕沒有手下留情得打。二十多年過去了,現在想想當時發生的事,設身處地代入了一下我媽的角色,好像真的除了打沒有別的辦法了。
首先,因為種種原因我當時是跟在姥姥姥爺身邊,隔代親隔代親,兩位老人確實也比較寵我。溺愛我覺得算不上,因為我做錯事他們還是會很強硬得糾正我。只是因為姥姥姥爺都是軍人,有些東西他們覺得不是錯,比如性子太野這種,所以不僅不拘著還縱著。在這種情況下,我媽可以說是天天電話問情況,隔三差五過來看我,每次知道我犯錯之後,就會問我知不知道哪錯了。我要是說知道,她就讓我保證下次再犯如何;如果說不知道,她就一字一句跟我講明白哪裡錯了,什麼應該什麼不應該。
坦白說,我媽是個非常講道理的人,還是那種很有耐心跟你講道理的人。她那兩次打我,都是在跟我講道理失敗、我死不認錯之後才動手的。第一次我不認錯,因為我覺得我什麼都沒幹,我連水都沒碰,就是放個哨而已;第二次我也是死活不認錯,因為我覺得雖然是我撞的她可我道歉還被打,雖然小夥伴在學校打架了可他們是出於兄弟義氣主動要幫我報仇的,又不是我拉著他們去打架的。
我死不認錯,我媽在特別生氣得跟我說理無效後,最終選擇了動手。很多年後提起當年被打,我媽說她當時是又氣又難過,覺得她怎麼生了這麼個孩子呢,處處逃避責任。她打我也不是單純為了獨立事件,而是以往發生的很多事加起來讓她覺得我最大的問題是老愛找借口推卸自己犯的錯,要麼推到別人身上,要麼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按現在的話來說,可能應該叫白蓮婊吧。
後來我也確實因為她這兩頓打,犯了事之後第一反應不再是找借口,而是找錯誤。一開始是不敢,後來慢慢地就成了習慣。
所以棍棒教育對有這樣的經歷我來說,是非常有用的。我個人對棍棒教育不會持否定態度,等以後我有了孩子,也許碰到一些原則性問題說不通的時候,我也會選擇動手。
討論棍棒教育前我覺得需要明確幾個問題:
棍棒是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不是。
棍棒是不是對任何人有效?不是。棍棒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不能。棍棒能不能上來就用?不能。棍棒是不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的。首先,棍棒教育和家庭暴力是兩碼事。一點小錯就揍,不問緣由,不顧後果,這不是教育,這是家暴。尤其是對於學校成績方面,我反對任何由於成績沒有達到家長預期而引發的所謂棍棒教育,哪怕是搞個什麼三次不達標就要挨捧的家庭約定。在我看來因為成績對孩子動手,極容易對孩子造成心靈創傷。成績的不合格有很多種原因,也許是貪玩,也許是分神,也許是跟不上課,甚至也許是智高不夠。家長第一反應不是試圖找出原因而是上來胖揍一頓的,請不要給自己戴上「教育」的帽子,這是對教育的侮辱。
教育孩子最主要的是要有張有弛,對於原則性的問題,講道理說不通的時候,動手是可以的。原則性的問題在我個人看來是那些對於性格、三觀養成的問題,成績不屬於此列。大部分時候,成績的提高更多的是需要耐心的引導,而不是簡單粗暴得糾正。很多家長所謂的棍棒教育只是因為沒耐心去尋找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以及沒耐心去和孩子進行言語交談。很多人覺得自己是父母所以自帶權威,他們不懂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也是需要溝通需要講道理的。
另外,棍棒教育有沒有用,其實有非常大的家庭因素在裡面。有的小孩性格敏感纖細,這種並不適合走棍棒教育路線。而有的孩子性子野神經粗,就像當年我和我的小夥伴們,言語教育根本沒用,左耳進右耳出,犯了大錯的時候,單純講道理並不一定有用。這種情況下,只有讓他痛才能讓他記住。
說到底,打只是一種形式,目的是讓孩子改過。如果本身沒有錯、如果通過打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那打孩子除了能讓家長泄憤外,還有什麼意義呢?
最後再次強調:
(1)要不要打,先搞清楚自己孩子的性格;
(2)先講道理,講不通或者多次警告無效後,可以考慮掄棍棒;
(3)怎麼打也講究,打要打得痛,不痛小孩子記不住,但千萬不能打傷,避開筋骨。我媽說當年為了打我特意跟人請教過怎麼打人又痛又不傷orz講個小故事。
我家在古運河以西,是眾湖環繞的一座北方小城。
恰巧又是梁山腳下,民俗彪悍,長輩教育子女的方式也大多簡單直接,不善言傳。
我爺爺大抵就是這麼一個嚴厲的長輩。
幼年時,天還未亮,我便被爺爺叫起練毛筆字,從《三字經》到《百家姓》,寫夠滿滿三張,再誦讀上幾遍唐詩,這才放我去上學。
記得剛練字時,爺爺常備一根戒尺。
說是戒尺,也不過只是一根光滑的木板,正是用來拍打我的手掌,且從來不打掌心,只打手背。
脆生生的聲響,帶著火辣辣的疼,到今天依然讓我記憶猶新。
原因無他,自然是我初背古詩時安不下玩心來,口中吞吞吐吐,斷斷續續,一行詩恨不得拆成八句背,時常惹的爺爺很是氣惱。
雖然當年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但場景大概如下:
那時爺爺站在亮堂的客廳里,手握戒尺瞪圓了一雙眼睛,不消多說,我就知道下一刻要做什麼。
攤開雙手,又反過來。
一下,兩下,三下而止。
爺爺放下戒尺,厲聲問我:「哪兒錯了?」
我撓頭想半天,回答說:
「兩個黃鸝鳴翠柳,後面應,應該是一行白鷺上青天。」
「你背成什麼了?」
「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鳴翠柳。。」
「吃飯光長肉不長腦子,重背!」
如此這般,來來複復很多遍,直到爛熟於心,背誦如流,爺爺這才和緩了臉色,替我把書包背在肩上,再扔給我兩個鋼鏰,早上的功課便就此圓滿。
一直到後來很多年,我都時常回憶起爺爺打我時的臉色。
威嚴,肅穆,與往日的和顏悅色簡直判若兩人。
而背詩還僅僅是小事,有一次我跟般大的孩子們學了髒話,和奶奶吵嘴時,竟然脫口而出。
奶奶心腸再軟,也將這事兒告訴了爺爺。
好嘛,戒尺直接換成鞋底。
而且還是奶奶一針一線親手納成,瞅著就賊厚實。
這次雖然也是一下,兩下,可三下卻止不住。
正巧隔壁的劉三爺在樓前養了母雞,我捂著屁股鬼哭狼嚎,惹的滿院雞飛狗跳,旁人見了都勸,但我爺爺一生氣最聽不得人勸,他氣的脖子上青筋暴起,下手卻是更狠了。
那是我童年最深刻的一次挨打經歷。
從此再也沒對家人說過一次髒話,不僅是髒話不好聽。
也是我不敢。
雖然爺爺已經去世很多年,那根戒尺卻依然在儲物櫃里放著,有次我翻舊書無意間找到,還捧在手心裡打量了幾眼。
長約二十厘米,寬約三公分,握起來倒是挺趁手。
於我而言,一瞬間勾起了兒時的回憶。
從四歲開始練毛筆字,到十八歲成人,期間無數次挨過爺爺和父親的打。
我也曾不理解過,也曾拚命抵抗過,甚至一度怨恨怎麼會有個暴力的爺爺加父親。
一言不合就打兒孫,我問是不是親生的,他們竟然統一口徑說我是核桃樹上掉下來的核桃娃,要不然老錢家哪有這麼不懂事兒的熊孩子。
後來想想,年少時很多事我做的都不夠好,準確來說是極差,而我父親遵照我爺爺的教導方式,又都會在打完我之後問:「知道哪兒錯了么?」
雖然我表面上點頭說知道錯了,心裡卻依舊充滿費解與怨恨。
現在我明白,他們那時是想讓我悟。
但說來不怕大家笑話,我爺爺和我父親的文化水平,在他們那個年代裡都不算低,甚至還要比很多同齡人要高出不少,所以對於「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道理究竟是好是壞,我長大後也和他們爭論過,可結果往往是我無力反駁。
然而從戒尺到掃帚疙瘩,再到拖把棍,我經歷過最少不下三種觸腚的殘酷責罰,但父親和爺爺每次都有個度。
手法單一,只打屁股。
目的明確,簡單直接。
為的是讓我「悟」。
小學時頭天晚上挨了打,屁股疼到第二天早晨,得挪著步子去上學,還要跟小夥伴強撐起安然無恙的笑臉兒,著實彆扭的很。
初中時叛逆,學了些烏煙瘴氣的壞習慣,我爹每次打我都會指著滿牆泛黃的獎狀,咬牙切齒的讓我撕下來,雖然他從來都只是說說,不曾付諸行動過一次。
而我每回被打的痛哭流涕,還得強忍著心裡的委屈站在牆角,以為自己比竇娥還冤,明明只是孩子們經常會犯的小錯誤,為什麼要上綱上線,擺出一副天地所不容的架勢,非得要將我家法處置?
是否把我看成一塊百鍊鋼,非得要千錘百鍊,才能帶著一身傷痛成就非凡前程?
我當時想不通,到現在想通了一點兒。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孝往往是評判一個人好不好的標準之一,而能否讓子女變得孝順,很多家長都是靠打,也演變成一種複雜的教育手段。
但我認為,靠單純的打,並不會讓一個人真正領悟到孝和理。
這其中,能讓人領悟的,只有度。
打的時候,有度。
打完了,得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挨打。
這才是觀念里的「棍棒底下出孝子。」
而不是單純的以一句「棍棒教育」為借口,故意去泄私憤。
於己來說,有失父母的威嚴,會讓孩子心生怨氣,而不服。
於孩子來說,更是不妥。
但最好還是不要打,要用行動感化頑劣的孩子,畢竟溝通才是王道。
否則打著打著,自己就打糊塗了。
最後,作為過來人我還想說:
真的很痛啊喂。。近些年的父母,普遍都開始反思體罰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可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做到零體罰?又有多少家長,在體罰完孩子以後,一邊在心中暗暗起誓絕不發生第二次,一邊又在未來某個憤怒、煩躁的時刻抬起了巴掌?即使有的父母沒有打過孩子,但有多少人能避免自己對孩子惡語相向?
別高估了自己在憤怒時的自控力,打孩子這件事,也並非只是中國人的傳統。
▼
我們都知道,體罰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不過,科學家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很多被人們歸類為心理問題的疾病,其實都是由於大腦損傷而引起的。
只不過大腦損傷一般難以用肉眼察覺,一旦出現明顯癥狀,就說明實際損傷已經存在很長時間。尤其對於孩子,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出現持續的大腦損傷,那結果就是不可逆轉、無可治癒的。
多國的研究都表明,長期體罰、語言暴力,會改變孩子大腦結構,從而引起智商下降(主要為兒童)、自控力減弱,並增加孩子攻擊傾向、反社會人格、抑鬱症、焦慮症、物質上癮以及精神疾病的發生率。
在科學研究中,長期體罰被定義為「至少每月一次,持續三年以上,且體罰工具包括皮帶、板狀物等」。而體罰對孩子大腦的傷害,最明顯的階段在5-9歲,童年時期造成的大腦損傷,通常會在青春期顯現出來。
▼
體罰降低智商
你也許知道,12歲以前是兒童大腦的「黃金窗口期」,此時大腦最敏感,也最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正面、負面影響。
加拿大Children"s 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 in Ottawa研究發現,童年時期頻繁的體罰,會導致孩子大腦前額葉中灰質的減少。
大腦灰質往往主導著人類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也包含感知能力、語言能力、肌肉控制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和記憶功能。簡而言之,灰質減少預示著智力降低、認知遲緩、感覺遲鈍以及語言、記憶發展緩慢,因此與正常發育的孩子比起來,大腦灰質少的孩子自然會呈現出智商的落後。
▼
體罰削弱自控力、自我認知
大腦灰質是自控力的關鍵,而灰質所在的前額葉片,就是幫助你理性分析問題、做出正確決定,並在你衝動時幫你回歸理智的部位。大腦灰質水平正常的孩子,權衡利弊、預想後果、控制行為的能力強於灰質不足的孩子。
一項匹茲堡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學的共同研究中,22個平均年齡14歲的女孩,和10個同齡男孩被邀請進入了大腦實驗室,他們被要求聽三段各自媽媽對他們的評價,評價分別是中性的、表揚的、批評的。
研究最後發現:孩子們對於媽媽負面的批評,表現出更強烈的情緒波動,以及更弱的自控力和認知過程。
也就是說,當這些孩子聽到自己被媽媽批評時,會有消極的情緒反應,而且他們理性思考能力減弱,並不能真正將批評的話聽進大腦里去。更意外的是,這些孩子聽到批評時,甚至失去了方向判斷能力,無法判斷媽媽的聲音是從哪個方向傳來的。
所以,長期經受體罰的孩子,不僅智商容易降低,自控力、判斷力也會不足。這就導致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無法專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想玩、想逃避的心。
家長越是因為孩子自控力差而打他,他卻越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自控力差的孩子,日後會成為自控力差的成年人。他們有了孩子以後,自然也會因為難以自控而打罵自己的孩子。這些家長其實自己都無法意識到,他們面對孩子錯誤行為時的失控表現,正是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歷史遺留創傷。
在從小被體罰的過程中,孩子是沒有能力逃走的,他只能在內心不斷告訴自己「被打是合理的,愛我才打我」,從而將暴力行為合理化。
他會認為「愛就要打罵」,並在未來將所有受到的打罵和虐待合理化。女孩習得「愛等於暴力」,從而飛蛾撲火般追隨渣男;男孩習得「欺凌即合理」,成為家庭暴力的主導一方。
▼
體罰引發抑鬱、上癮以及精神疾病
前額葉片中灰質不足,會導致前額葉的功能不健全,所以遭遇壓力、挫折時候,人的自我修復能力就會不足。
體罰、虐待、漠視,除了導致大腦灰質的減少,還會改變大腦海馬體的結構。而海馬體受損傷,也會讓人在日後應對逆境時更加脆弱,更容易罹患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面對體罰時,孩子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他受到的壓力會使大腦釋放出壓力荷爾蒙,正如有些動物面對強敵時會出現汗毛豎立、面紅耳赤的狀態一樣,大腦會通過壓力荷爾蒙告訴你「快跑」,順便啟動了應激機制,幫你快速從緊張的情緒中擺脫出來。
可是如果頻繁挨打、挨罵,孩子大腦中的壓力荷爾蒙就會持續走高,讓大腦壓力系統永久性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這種狀態不僅會增加成年後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的患病概率,不正常的壓力應激機制還會增強焦慮、恐懼、憂鬱情緒,此類情緒會讓人想藉助酒精、毒品來逃避和發泄。這也是為什麼小時候經常遭受虐待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毒品、酒精上癮的原因。
喜歡打罵孩子的家長,你希望孩子的精神垮塌在未來人生的小挫折上嗎?
▼
體罰讓孩子更有攻擊性
一項2010年的研究指出,如果對一個3歲的孩子進行每月超過兩次的體罰,則容易導致孩子在5歲時更富攻擊性。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Elizabeth Gershoff發現,兩歲是最容易學到攻擊性的年齡,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不知曉自己行為可能造成的後果,而且還沒法很好地控制自己。
如果此時父母經常用打罵來管教他,那麼他就會認為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攻擊,從而也會越來越具有攻擊性。
所以,從小經常遭遇體罰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因為他自小觀察到大人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暴力。
在孩童時期時,他們更容易與同學、老師、兄弟姐妹發生衝突。越是頻繁遭受體罰的孩子,越會隨著成長表現出反社會傾向。
體罰、吼叫看起來是最快速有效的辦法,孩子通常都會馬上乖乖服從,而且家長們都相信,事後的溫柔愛撫便可以將剛才的急風驟雨消滅得了無痕迹。
孩子或許並不明白被打的原因,也不了解怎樣才是正確的做法,自然無法實現家長體罰的目的,與此同時又可能對孩子造成潛在創傷。
▼
什麼方式比體罰有效?
當孩子不明白被批評、打罵的原因時,家長體罰孩子的目就無法達到。所以如果孩子做錯事情,不妨這樣做:
冷靜。花幾分鐘離開孩子,讓自己冷靜幾分鐘。
告訴孩子錯誤行為的後果。如果孩子還小,你需要一遍遍苦口婆心告訴他們,什麼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小孩子大腦發育不完全,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理解共情能力都比較弱,大人認為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他們可能很難明白,所以需要家長的耐心指導。
舉個例子,有一位專門研究兒童行為的科學家,當他三歲的兒子把牙刷扔進馬桶里時,他根據自己對兒童的了解和學術背景,並沒有像別的家長一樣立即開吼。
他明白,兒子正在進行自己的小實驗,想看看牙刷會沉下去還是漂浮在水面上。然後這位科學家耐心向孩子解釋,為什麼牙刷不能放進馬桶里,然後問孩子:「現在你還想讓爸爸把這隻牙刷放進你嘴裡嗎?」孩子說:「不想。」於是問題解決,沒人吼叫,沒人受傷,以後不會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如果你沒忍住懲罰了孩子:這時候可以平靜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你會懲罰他,指出他激怒你的具體行為。哪裡錯了,以及你是如何感到生氣。
並且,還應該就你剛才的失控行為向孩子道歉,告訴孩子,暴力並非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勇於認錯的父母,好過做錯了事情還將錯誤行為合理化的父母。
▼
結語
如果曾經你只知道體罰不好,想必現在你應該已經明白,體罰究竟為什麼有害,以及體罰會通過怎樣的機制影響大腦、導致抑鬱,甚至締造出暴力愛好者。
未來再遇到孩子令你生氣鬱悶的時刻,或許你會三思。
以上。
WX:HeyMom養育研究所,鑽研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深入一線做兒童觀察和父母調研,解讀並解決養育中你最關心的問題:入園焦慮、幼小銜接、習慣養成、情商培養、學習力提升……更多完整精彩實用內容請關注公眾號,更有機會獲得專家解答哦~
我從小就沒挨過家長揍。
我認為除了在家比較乖以外,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我和我的父親玩心頗大,但從記事開始,我的玩具更多時間都是我父親在玩……彈球……遊戲王卡片……小霸王……電腦……ps2……psp……以至於當時的我有一種錯覺,這個東西不是給我買的,而是我要從父親哪裡借?來玩………所以,很多時候我做錯事後的懲罰措施,就是父親先給我講了一堆道理後,很賴皮的說「今天你只能看我玩了」。
上小學時,很多同學被叫家長後都會被當面被家長揍一頓,我有幾次也被老師叫了家長,原因我記得很清楚:
1. 語文老師因為要去開會,為了不讓學生們撒歡,留了一個作業——抄語文書。我沒寫,老師叫了家長,我的母親來的,向我了解情況後,看了一眼交上來的字跡凌亂到不行的作業,拿起來,塞到包里,跟老師說,你這種行為涉及對未成年人的變相體罰,我考慮要投訴你。老師懵逼了,然後給當時我們那個小縣城的教育局局長——我姥爺打電話,警告了這個老師一番…………從此我就獲得了不用和同學們一起抄語文書的權利。當然………事後我媽給我報了一個書法班……寫的字比抄語文書多多了………
2.數學老師給我們講小數的時候,說0.9999………(9循環)比1小,我就開始和老師犟,我說這兩個數相等,犟到整堂課都進行不下去了,老師叫來了家長……有了語文老師的前車之鑒,這還他把我的父親叫過來了……接著我父親拿極限給他證了一遍後,數學老師一臉懵逼的也給了我一個不需要上課,按時考試就行的權利…………然後…………我就又被報了一個奧數班………
3.小時候淘氣,總和同學打架,被叫家長……這次爸媽都來了,表面上說了我一頓後………沒錯,又報班了……報的是武術班……原因是感覺我和同學打架沒打贏……然後給我定了個目標……三個月後再找那個同學打一架,把他打服………
ps:那些小學老師,怎麼說呢,那個年代當小學老師的文化水平真的不怎麼高,多數都是初中畢業然後找找關係就當了。
後來上初中後就搬家了,那個小縣城的教育水平確實不太適合我。然後就是上重點高中……也脫離了大多數人被家長揍的年紀,
總結一下,棍棒教育只是一種低級的激勵方式,有效是一定的,但給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創傷更大。
當年上大學的時候出去吃飯總是比慘大會,根本插不上嘴,而且,小時候被揍的嚴重的,父母想要彌補也很難,我知道的那個同學和爸媽打電話基本靠吼,現在和一個白人結婚了,居住在美帝,基本和父母斷了聯繫了………
希望天下父母都能找到一個比較好的激勵孩子的方式吧。
老爸老媽關注了我的知乎………為避免催生孩子………這段時間答案全都匿…………
—————————————————————————————
再寫一部分,看到別的答案有熊孩子要不要揍的問題,寫一寫我的感受。
從小作為最大的孩子,我有周圍有著源源不斷的小孩子,這讓我從小就對熊孩子有著獨特的改造方法。
比方喜歡搞破壞的,這屬於精力過剩,我小時候也搞破壞,不過我父親看到後給我買了個足球,每天帶我出去踢,………本質上就是我父親踢出去,我跑過去,把球踢回來,我父親再把球朝另一個方向踢出去,我再跑………(現在回想,感覺跟遛狗一樣………)整的我幾乎沒什麼精力和體力再搞破壞了………
嘴欠系列,這個我沒有過,周圍的小孩有,但這個和孩子本身沒任何關係,小孩的心性和思維讓他自己憑空說出這些話是不可能的,一定是家長的某些無意識的言傳身教導致的,比方說親眼見過某老師的孩子指著校長鼻子罵了一堆。
逃課出去玩系列,這個表示自己也沒有過,由於舅舅在電信公司當領導,家裡網速一直緊跟時代腳步。同時,網吧里的遊戲還沒家裡電腦多,遊戲廳的遊戲也沒家裡ps2的多,撞球廳也沒去過,家裡有撞球桌,老媽公司有斯諾克桌,但是………有一個遊戲迷的老爸是很痛苦的,我從來沒贏過他………那個時代的遊戲癮在我身上也不存在………誰見過那個天天被虐的人有遊戲癮……?
(現在老爸已經在steam,爛橘子,戰網上投了好十幾萬了………個人表示很難受,因為管他借個號太費勁)偷家裡錢系列,我也沒有過,零用錢一直都非常夠用,為什麼要偷?再說也沒什麼時間花,從小由於興趣過於廣泛還有一些任性的代價,報的興趣班太多,如書法班,奧數班,武術班,鋼琴班,游泳班,繪畫班,編程班……………數不勝數………(鋼琴班和繪畫班由於沒天分,上了兩個月老媽就不讓上了……嗚嗚……)
被膩著系列,小時候異常膩著父母,後來被父母擰過來了,我把他們當時行為稱為……需求的過度滿足……我按照當初他們的理論也改了女朋友,也是現在的老婆的購物慾,具體方法如下:老婆特別喜歡逛街,我就在某一天,凌晨4點把她叫了起來,跟她說出去逛街,上午10點左右,她說走累了,要回家,我說不行,我的興緻剛起來呢,然後架著她,接著逛,接著試衣服,接著買,下午3點,她說真走不動了,我就把她抱起來,繼續逛,接著試衣服,接著買,晚上8點,店面都關門了,她已經累的不行了,已經在我懷裡睡著了,我才領著她回去,從此以後,她再也不提去逛街了,長痛不如短痛,花了我3萬多塊 嗚嗚嗚………(至於小時候爸媽怎麼折騰我的………太羞恥,自己腦補吧)
撒謊系列,說實話,當年有些不太愛去的興趣班,也因為不去而撒了不少謊……老爸老媽的措施大多是這樣的:
第一步,先分辨我說的是否為真實。第二步,如果是撒謊的話,考慮為什麼我會撒謊。第三步,某些童年時期的心理問題的話,不當面戳破,事後一段時間後點出,如果是由於懶的話,從謊言內容入手。第四步,(我當時總說自己病了)……他倆就領我去醫院,找他倆的一個醫生同學……然後拿那個最大號的注射器嚇唬我,拿生理鹽水打肌肉針(就是屁股)……當然這時候之前我就基本招了……最後就是如果我真的不喜歡,就不讓我去了……
所以現在我已經基本喪失在他倆面前的撒謊能力了………最後………答主的成長經歷雖然可以說是幾乎不可複製的…但是我希望,看了這篇答案後,能讓看到這篇答案的人對自身起到反思——其實有很多更合適,更有效果的教育方式,並努力給自己孩子更好的成長過程。
PS:至於某些核武器級熊孩子,估計家長也是核武器級破壞力的………………能躲就躲,實在躲不了,叫保安趕走,還撒潑的話…………文明人的報復方式是無聲無息又狠毒無比的……我個人認為棍棒教育不是文化的畸形
但是,我認為很多人對棍棒教育的理解有很大的偏見。 這裡的很多人包括棍棒教育的錯誤使用者,和盲目的支持者。
那如何正確的使用棍棒教育呢?
在我看來,棍棒教育的使用是有次數限制的。在孩子成長的階段中,不同階段應有不同的棍棒教育。這個不同體現在,要實施棍棒,就要穩准狠使用。 如讓孩子深刻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這也體現出了,棍棒是不能濫用的。
其次,不同也體現在處理孩子所犯問題的嚴重性上,大錯應用"大棍棒"。
為什麼說棍棒教育有次數限制?
這個次數限制主要體現在,棍棒實施之後所取得的效果上。 短期內,多次棍棒教育,帶來的可能是孩子的適應與習慣。俗話說,這個孩子被打皮了。(意思就是不害怕你的棍棒恐嚇之類的)。所以,很顯然,棍棒教育就像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各個方法中的大招。除了不發則已,一放必須鎮住孩子之外。 次數也是應當受限的。
在上一個問題提到了,棍棒教育是父母教育孩子方法的一個分支,那麼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嗎?
有,而且很多。 我個人認為最有效的是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榜樣,是他們在自己思想尚未成熟時不得不選擇的模具。(這個主要指孩子在生長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接觸的,能給他們教育的人,也可能是爺爺奶奶)
這裡就不長篇論述了。其他方法,在組織行為學或者心理學中,有一個強化理論,大體就是,一種「操作條件反射」理論,認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採取一定的行為作用於環境。當這種行為的後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後重複出現;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減弱或消失。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後果,從而修正其行為,這就是強化理論,也叫做行為修正理論。(摘自MBA智庫百科)
http://wiki.mbalib.com/wiki/%E6%96%AF%E9%87%91%E7%BA%B3%E7%9A%84%E5%BC%BA%E5%8C%96%E7%90%86%E8%AE%BA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做好事啦,家長應表揚??孩子高興,知道這是正確的事,下次努力。
孩子做不好的事啦,不是特別嚴重的錯誤,家長給予冷漠的態度??使孩子感到這麼做並不會得到獎勵。 下次不會再做這樣的無用功。
(簡單的舉個例子,可能不是特別貼切,大家可以自己詳細研究一下這個。總共有四個強化方面,可以結合使用。)以上所有觀點僅代表我個人,文中敘述並不嚴謹,僅供參考。
有很多方面可以更加的詳細的敘說,但大家可以自己嘗試思考一下。如為什麼一說棍棒教育,大家都覺得是孩子一犯錯就要挨打?
我目前只是一名學生,並無子女,所有的觀點總結於我父母對我從小到大的各種教育(打孩子就要一下子把他打服的觀點就是出於我媽媽。) 以及自己所學的微薄的心理學和管理學知識。 希望能對提問者的問題予以幫助。沒想到居然破五百贊了,非常感謝大家!
然後針對某些疑問,我回應以下兩點吧:
1、有關狼爸三個孩子走港澳台生高考渠道的說法,這沒錯;港澳台生高考上北大只需要600多分,這也沒錯!但知乎上有一個北大學生跟狼爸三女兒是同學,她回答過這幾兄妹就算在北大跟各省狀元去競爭也是不落下風的,甚至拿過北大獎學金,他們的成績排在北大的前15%!要看回答的請自行搜索。
2、某些評論說我在歌頌狼爸,沒有真的推翻狼爸。在這些人眼裡,要推翻狼爸案例,就得把狼爸全盤否定、徹底打倒、踩成泥渣!在這些人眼裡,世界非黑即白,沒有中間地帶,不是把人捧上天就是把人打下地獄!然後只抓著別人的不足去攻擊,對人家其他有價值的方面選擇忽略。對於某些想法極端的噴子,給他們再好的案例,也提煉不出什麼乾貨來!
================================以下原答案===============================
認為棍棒教育有用的人該醒醒了。
下面我要懟的是一個著名的棍棒教育者案例——狼爸。
四個孩子三個上北大,很多人認為這是狼爸的棍棒教育奏效,但其實這跟棍棒教育沒有一點關係!我敢肯定,哪怕狼爸丟掉雞毛撣子,老子不打了!幾個孩子也能上北大!因為狼爸的可取之處在於處罰孩子有明確的標準和原則,且對自我情緒的把控能力較強,而並不是因為他使用了「棍棒」!
這不是要給狼爸洗地,阿奶只懟「棍棒」的部分,而非全盤否定。一直以來,媒體都片面在誇大狼爸「打」這一方面,而忽視了其嚴格執行家規的一面。我們可以看看狼爸自己是怎麼說的。
狼爸的所謂「科學打」可以總結三方面:
1、三歲到十二歲可以打,十二歲開始堅決不打。這一條解釋了為什麼孩子長大後仍然與狼爸保持親密關係。明明小時候被打的孩子,長大後不但沒有恨父母,為什麼反而孝順了呢?其實十二歲前的打,在心理上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病態的依戀,這就是中國「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的由來。然而重點是,狼爸的孩子們從十二歲起,就再也沒有被打過,這既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保證了孩子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心理狀態是健康的。也就是很多打罵孩子的家長常會說的:「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事,還打幹嘛?」可有的極端家長,面對已經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卻仍然下得了手,這種孩子日後很容易導致性格和心態扭曲,是百分百會記恨父母的。
2、什麼情況下打、打哪裡、打多少下等,都有詳細規定並嚴格執行。這是狼爸打孩子收穫成效的核心,打,是因為孩子犯規了,不是因為自己被孩子惹怒了。吃飯掉了不撿起,打一下;弟弟妹妹犯錯,哥哥姐姐也要挨打,因為沒帶好頭......等等,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幾個孩子的軌跡都如此驚人的相似,完全按照狼爸的預設發展。因為狼爸就是家裡的皇帝、法律,幾個孩子猶如生活在一個「微型社會」中,你只能按照這個「微型社會」的規矩來行事,只能按照這個「微型社會」的成功標準來努力,只能按照這個「微型社會」的價值觀來做人。而狼爸,就代表這個「微型社會」的規矩、標準和價值觀。
3、所有規矩都在打之前已經講好,絕對不發脾氣。狼爸自己說了,他自己也反對打,反對家暴式的、發脾氣的打。
看到這裡,可以回想前文,為什麼我說哪怕狼爸丟掉雞毛撣子,老子不打了!幾個孩子也能上北大?因為狼爸有超乎常人的計劃和執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上北大!要培養學霸,自己就得先成為學霸。而狼爸自己就是學霸!狼爸在80年代高考時,以廣東省文科第8名的優異成績考上了暨南大學。不能否認,有些文化水平很一般的父母,也會有個學霸孩子,但這除了教育上沒走歪路外,還得需要運氣!真正的學霸知道學霸需要的是什麼,如何才能成為學霸。對於狼爸來說,「打」只是一種懲戒手段,假如文明一點,把「打」換成罰站、面壁、靜思,或者嚴肅對話,只要按照狼爸既定規則來,照樣「一門三北大」!只不過,狼爸也是個固執的人,他固執地認為孩子需要打,這和他的成長經歷有關,「打」是會一代傳一代的哦。
現實中有不少家長,看到別人打出個孝子、打出個學霸來,經常就把自己不合理的「棍棒教育」合理化,所謂不合理的「棍棒教育」,就是狼爸所說的家暴式的打、發脾氣的打!這不光是教育方法有問題,更是個人素質和修養有問題!我在幼教機構工作的時候,有次見到一個爸爸帶女兒回家,很趕時間的樣子,女兒光顧著看商場里的玩具店,沒有理會,爸爸幾下拉扯後,女兒手裡的雪糕掉到爸爸嶄新的鞋子上,這位爸爸臉色鐵青,揪起女兒後幾乎用盡洪荒之力猛抽屁股,女兒忍住沒哭,還沒消氣的爸爸氣不過來,又揮臂抽打幾下,女兒終於忍不住淚水,哇哇大哭。這位爸爸根本不是在教育女兒,而是因為鞋子被女兒弄髒了,所以要打女兒消氣。這就是普遍存在的家暴式的打、發脾氣的打,這樣打孩子,沒有任何教育意義,只有帶給孩子皮肉之苦!皮肉之苦是什麼?是古代懲治罪犯的酷刑起源,是冷戰時期嚴刑逼供的手段,講究人道主義的現代社會文明多了,只要不是犯下死罪,一般罪犯也就是被抓進監牢,限制人生自由。成年罪犯尚可以免於挨打,如今被打的孩子是要犯下什麼滔天大罪了嗎?其實根本不需犯什麼大錯,某些父母甚至會因為兩句頂撞猛抽孩子,因為施暴者是父母,只要情節不是特別嚴重,在中國沒人管得了。不是不想管,而是扭曲的觀念使然!試問一下,平日經常施暴的父母哪一天要是看到自家孩子在外被打會怎麼反應?還是會立馬衝上去:「我抽你丫的敢打我兒子?!」這就是我們的觀念,我家孩子我怎麼打是我的事,但我決不允許別人打他半下!我批評母校是我的事,但我決不允許其他學校的批評半句!我黑自己國家是我的事,但我決不允許一個外國人黑他半句!說白了不就是把小孩當私有財產嗎?我打輸遊戲不爽了把家裡電腦砸了是我的事,你一外人來我家砸一個試試?學校或國家損害我利益了肯定得罵他呀,你一外人罵我學校罵我國家就是罵我,損我尊嚴!在這種人眼裡,打孩子就跟砸台電腦、砸個鍋一樣的,最多事後心疼一下:哎呀這電腦也蠻貴的,這鍋也蠻好用的,孩子也蠻可憐的,下次要避免衝動了……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的父母是不會尊重和保護孩子的天性的,孩子就得聽話讓我爽,電腦用來打遊戲讓我爽,這鍋用來煮好吃的讓我爽,誰讓我不爽我抽誰,抽爽了為止!一般這種人的行為模式都是被自身情緒操控的,理智處於絕對低位,心裡更是沒有一把衡量是非黑白的尺。
社會發展到今日,很多育兒類的知識研究已經很先進了,某些為人父母的不但視而不見,不去學習、提升自己,居然還大談舊時代遺留下來的、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這不能不說是種悲哀。
查看更多內容,請掃微信二維碼,關注「阿奶育兒學」,微信號:wuxiaonai825
我很記仇的,我爸打的每一次我都記得。而且,我打心眼裡瞧不起他,也瞧不起任何體罰孩子的父母。如果知乎上的孩子們正在忍受棍棒教育,請聯繫我,我來幫你打。
正因為我瞧不起,所以很多時候對於一些輕微的傻逼行為,我選擇無視、漠視,只有真的會觸及切身安全的時候,我才會加倍奉還。大一的時候,有一次他懷疑我媽出軌,原因就是早上有一個陌生電話打進來,聽不懂對方說什麼,然後說了個打錯了就掛了。
結果,發展成為揭老底,吵架。我外婆出來勸架還罵我外婆作風有問題,所以我媽也這樣。我抄起小凳子就往他頭上砸,被站在我身邊的外婆攔住了。他說有本事你碰我一下試試。我就跟他打起來了。結果就是,我指甲斷了一個,嘴唇破了點皮。我那時候直接拽著他的衣領,然後把他的頭推出窗戶,要不是我媽和我外婆攔著,估計那天我就把他從7樓推下去了。現在25歲了,我照樣沒有把他當人看。而他最喜歡說的就是「不孝子」,我也懶得理他,真惹火了再打一頓就是了。
而且,跟很多答主的父母一個德行,很喜歡說:你小時候我多寵你!給你買的什麼什麼你忘記了?
帶你出去哪裡哪裡玩你忘記了?不孝子,畜生,還敢打老子?父母們總喜歡忘記自己做的惡,還把自己應該履行的義務當成自己的善來褒揚自己。小時候你養我,我老了也得養你啊,如果你明確表示老了不管我要一分錢,不管我要一份力,我自然感恩戴德的報答你。最可笑的是有一次,我都沒動手,只是跟他理論,他說,要把我說的話拍下來發到網上,叫警察來抓我,叫報社電視台來採訪,看看我這個不肖子孫。。。。
講真的,奉告一下廣大父母,或者未來要做父母的。
孩子也是人,也有記憶和感情的,不想老了以後沒人管,就管好自己的手腳。棍棒教育一時爽,年老吃虧別叫慘。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產生「灰姑娘效應」?
※人腦對道路的識記和什麼有關?
※如何去引導一個拒絕改變的人向好的方向改變?
※互聯網領域的「用戶研究」有哪些有趣的發現?
※為什麼看巨幅人像畫時會有無論站在哪個角度看,畫中人的眼睛都在盯著你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