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應該如何應對後輩對憶苦思甜教育的質疑?
中國近幾十年來整個社會從經濟結構到道德風俗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長輩們仍然會用「吃不飽穿不暖」這樣的事例教育後輩珍惜現在的生活並更加發奮努力。但是獨生子女往往很難深刻理解長輩的苦難,甚至會發出質疑,例如:「並不是只有我們一家吃不飽穿不暖,溫飽是全社會的問題。」「當年困擾你們的是溫飽,現在困擾我們的問題有更多。」言下之意,是長輩能提升全家的生活水平,無非是借了改革開放的東風,而長輩口中所說的「個人奮鬥」並沒有在苦難的環境下套上光環。
要如何應對後輩的這種質疑,才能讓他們真正體會到苦難的價值?
苦難沒有價值,思考才有價值。
對於老一輩來說,不要說獨立思考能力,文化程度都很成問題,反智宣傳無時不刻浸潤,一些非常簡單的常識都不能明白,非要靠現實給自己抽無數耳光才能明白那麼一點點,對他們來說,只能感謝這些耳光,否則連那麼點簡單的東西也接受不了。
但是他們的下一代和下下代不同了,他們接受常識的阻力沒有那麼大,也許看看書,想一想,就明白了。有些聰明人不但能明白常識,還能深入想明白常識背後的根源和本質。這是進步。從這一點來說,老一輩人吃苦並非全無價值,他們做了後輩的墊腳石,從這一點來說,要感謝他們。
但是苦難還是沒有價值的。不管有人多麼崇拜苦難,這並不必要,也無需對後輩不接受而耿耿於懷。關於苦難的價值,還有待商量。
請先看這個熱門問題:苦難有什麼價值?然後,雖然很不想說「這是從小沒教育好啊。」但是,這就是「從小沒教育好啊。」
小時候的一點一滴,無論好的壞的,都像是種子,等你發現不對的時候,已經生根發芽,你的孩子會這麼說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另外,言傳遠遠不如身教,身教遠遠不如切身體會,這種時候想著怎麼應對,省省心吧。
等他遇到苦難,他自然會知道。若他不遇到苦難,這是好事啊,難道你還咒他?最後,其實有時候孩子並不是不知道苦難的價值,只是在最親的人面前承認是多麼掉面子的一件事情啊,逆反心理而已,我相信你也必然有知道自己錯了但是在孩子面前依舊嘴硬的時候。所謂「憶苦思甜」,就是無法建立長期的統治合法性的情況下試圖對革命合法性進行維持延伸的措施之一。其邏輯就是「你們現在能過上這樣的安穩日子,是因為我爺爺流的血,我爺爺在死人堆裏頭解放了你們的爺爺。所以你們要感恩,不要質疑我們的合法地位。」
偶然搜了下「憶苦思甜」,發現看到了幾年前的問題和評論。評論也沒細看,但對於第一條評論的幾個支撐觀點真的不敢苟同。
1、不否認老一輩很多人的文化程度並不高,但卻不認同老一輩無獨立思考能力。你所謂的思考,無非就是系統的學習理論知識,提高見識水平和知識能力,培養自身的分辨能力並且形成相對自主的價值觀。但是題主應該反思一下,一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否取決於文化程度的高低呢?固然有一定的關聯,但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2、題主所謂的現代人聰明,我想反問舊時代就沒有聰明的人?你以為當代和舊時代不同,殊不知你的思維仍然受限在當代固化的思維模式中,我只是想告訴你,每個時代都是每個時代的固化思維,你看清了上一代的固化思維,是因為前人通過經驗總成創造了一個新的時代,而你局限在新時代的固化思維中卻不自覺,等你覺悟的時候時代卻又變了。
回過頭來討論一下題主關於憶苦思甜的問題,首先我要申明一點,憶苦思甜並不是政治問題,應當屬於教育範疇。
1、長輩們出於什麼目的進行憶苦思甜教育?或者說憶苦思甜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當你的長輩對你說,舊時代吃不飽穿不暖,衣服縫縫補補的時候,是否要求你也要吃不飽穿不暖、打補丁呢?我想這是否定的,在目前中國基本解決溫飽的情況下,大部分家庭都已奔小康或者走在奔小康的路上,你們的父母難道看不見時代的變遷嗎,當然這也是否定的。既然他們呢看得見現代人們都在追求潮流和時尚,為什麼還要這麼說呢,我認為長輩們是要讓後代學會【珍惜和感恩】,珍惜眼前來之不易的一切,不因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經濟水平的增長而盲目的追求一些不該追求的東西。畢竟大部分人都不是靠「時尚」吃飯,希望後輩們把資源和經歷放在更有意義的地方,因此而產生的對後背的一種告誡和警示。【憶苦思甜在這裡充當的是一種教育的途徑而非目的,這種教育途徑的目的是『 珍惜和感恩 』】
2、是否一定要採用憶苦思甜的教育途徑?或者說長輩為什麼都喜歡採用這種途徑?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教育的形式有許許多多,教人學會珍惜和感恩的途徑也有千萬種。至於為什麼長輩們都喜歡選用這種途徑來進行教育?主要是因為這種憶苦思甜教育的成本低、較為便捷,並且是以自身的經驗和總結,不收文化水平的限制,人總是最容易被自己感動,他們只是希望把自己最受觸動的經驗來告訴我們。因為這種教育途徑的特性,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廣泛的存在於大部分長輩身上。
3、從接收者的角度來看憶苦思甜是不是能夠起到效果?
很多事情,說一遍的時候別人左耳進右耳出,說兩遍了還毫不在乎,說三遍四遍也不能為之動搖。但是這件事情可能會在受眾腦子裡形成一種固有的印象,無法抹去。譬如說,小時候父母也常常跟我講這些道理,我也一直毫不在意,曾在學生時代為了網遊花了數萬元,從當時的角度來說這種教育的效果是極其差的。但直到我參加工作後,每個月領著微薄的工資,想起父母經驗的教誨,才逐漸明白父母的苦口婆心,因為腦子裡有父母灌輸的意識,當遇到困境的時候便逐漸明朗起來,咬咬牙也就忍下來不至於向父母伸手。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教育還是成功的。
應對質疑,說不上應對,但是有不成熟的看法有:
1、不力求見效,重在灌輸思想。我想我的父母屬於比較開放的人,雖平時常在也常在耳邊嘮叨,兒時也是經常頂撞不以為然。但他們卻不強求我立馬要怎麼做怎麼做,唯一的要求就是他們負責說,我不能發脾氣、不能頂撞、也不能甩手走人,只要負責聽就行。後來想想,也許這就是洗腦吧,通過持續的強調,在我腦海中逐漸形成了這方面的意識,這也就是成功運用憶苦思甜教育的方式吧。
2、話題新穎性、增加對比度。後背對於憶苦思甜過於質疑,可能是因為一些經驗性方面的東西與當今時代相差太大,令後輩覺得過於老舊和誇張,也缺乏對比。比如說「吃不飽穿不暖,縫縫補補又三年」便會令後輩覺得無語,不妨換一種說法「我10歲的時候鄰居就穿著XX,而我還穿著補丁的衣服;直到20歲、XX歲才穿上一套沒有補丁的衣服,可是那時別人都已經西裝筆挺;你想要在服飾上和別人接軌,可是別人卻在努力著XX更有意義的事」
總的來說,憶苦思甜是一種教育途徑,並非必要但是卻也重要。只要有更靈活的教育途徑和方式方法達到目的,也是可以被代替的;重要的是希望後輩能夠銘記歷史以及老一輩的不容易,畢竟這也是長輩能夠最便捷開展的教育方法。
有人說這不是缺點嗎,不是應該憶苦思甜嗎?其實不是。看看古今中外的一批批貪官,哪個不是窮人家的孩子出身。受過窮的、又很有出息的人,也就是我們說的「鳳凰男」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對地位和財富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甚至是無底線的。沒有受過窮,沒有吃過苦的孩子的最大優點就是有夢想,有追求,不會為五斗米折腰,不會為了掙錢而掙錢,不會為了出名而去干自己不喜歡的事。對於他們來說,工作的第一重要性是帶來快樂,而不是掙錢。可惜我們社會這樣的工作還不多,於是在社會磨上兩年,讓這些年輕人知道沒房沒車沒老婆的痛苦,就變成那種只是為了掙錢而工作的人了。西方年輕人,由於好幾代人都不缺錢花了,所以西方年輕人以工作純粹為了掙錢為恥,在西方,如果你的朋友就是你的同事是十分丟人的事,因為朋友是那種完全和利益無關的人,所以朋友不能是同學,同事,親戚,朋友就是朋友。在德國,公司總是會拿出20%的資金和精力去做一些不是為了掙錢,純粹是為了好玩兒的事,所以我們中國有些公司覺得外國公司好神經病,開公司不是為了掙錢是為了啥,其實真的是為了好玩兒。德國年輕人很嚮往中國市場,因為他們覺得這個市場很大,可以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然後還可以掙錢,也就是對於西方年輕人,存在感是生活,工作的第一追求了。
西方國家為什麼有那麼多塗鴉,那些塗鴉,警察看見是要管的,要抓的,而且那些塗料還非常貴,可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還是要去塗鴉,就是希望別人誇他畫功好,那怕這種表揚不是當面的,那也爽。
為什麼德國之翼的那個年輕的飛行員要開飛機撞地面,雖然是個極端的例子,其實社會大背景就是因為年輕人希望有成就感存在感,而西方社會由於200多年的發展,什麼都要論資排輩,所以碰上這種神經病,就會出現這種極端例子。
倫敦的騷亂事件讓西方國家反思,他們認為之所以發生騷亂事件,就是年輕人讀了很多書,卻由於全球化,大部分工作機會到了發展中國家,但是這些讀了書的高學歷人才,不願意去發展中國家工作,當然,作為英國來說,也不願意他們去發展中國家實現人生價值。可如何給他們表現很牛逼的空間呢?
當然每代年輕人有自己新的苦,長輩是無法理解的。要自己解決的。譬如讓你做那麼難的題你試試,現在通信科技那麼發達了,那種看幾本書,知道點知識就算牛逼的事兒,現在小孩沒有了。事實,網路上一查就能查到,要想顯得牛逼更難了。
總之,沒有必要思什麼苦,憶什麼甜,屁用沒有,生活永遠是充滿甜蜜和痛苦的,想想怎麼享受目前的甜,解決目前的痛苦吧。
推薦閱讀:
※如何調動爸爸參與育兒這件事?怎麼才能讓隱形爸爸多陪伴孩子?
※家裡熊孩子亂塗亂畫的東西都堆成山了,我不是囤積控啊,但丟了又可惜,該如何處理?求大神指教
※母親覺得談了男朋友就該花男友的錢,我的工資應該省下來匯給家裡,我很為難怎麼辦?
※孩子偷偷拿父母的錢消費,怎麼教育?
※該不該給小孩買 3DS ?買的話,應當如何合理控制遊戲時間,避免影響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