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互聯網金融?

比較虛的問題 ,可能會淪落到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層次!但這本身何嘗不是一種探索!希望更為實戰派 學院派 及打醬油的童鞋 能給一個 耳目一新的解答,特別希望解答能夠簡短精悍!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都零零星星接觸過一些互聯網金融的產品和業務,但到底要如何建立全局性感觀呢?有點無從下手。有些答案直接就從傳統金融入手解讀互聯網金融了,這樣其實把題目的範疇擴大了,並且涉及金融這個複雜的學科就更難用一個回答說清楚。在這裡我提供一個視角去理解現在的互聯網金融,這個不完善的觀點會在以後接觸得到更多信息後進行更新。

從三個維度去理解互聯網金融:

1、互聯網滲透到金融業務里,產生新的互聯網金融形態。

互聯網+傳統金融業務產生各類互聯網金融模式。新的金融業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結合傳統金融產生出現在的各類金融業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互聯網金融各模式本質上提升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效率提升和降低成本;符合惠普金融:通過互聯網加快信息傳播的廣度和速度,服務於更廣泛的群體。

2、金融市場去監管化帶來新的行業變革。

李豐在談到互聯網金融時說:「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只是互聯網技術單輪驅動,大機會只出現在技術對傳統金融效率的提升;而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是由去監管化和去中心化雙輪驅動的。」互聯網金融誕生於美國,歐美國家的金融體系也相對完善成熟。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兩大決定性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一是傭金自由化和金融混業經營開放,促進了競爭機制活化和金融創新;二是互聯網技術發展成熟,並投入商業化應用。

再看看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隨著金融政策寬鬆,其體量一步步增大的。金融抑制導致利率無法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傳統金融機構無法覆蓋長尾市場需求,互聯網金融有利於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政策、技術、需求(中小微企業及個人投融資)和供給(居民財富收入增長),四大推動力加快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

3、互聯網金融模式分類。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2015年的研究報告把互聯網金融分為9種模式:P2P、眾籌、金融網銷、供應鏈金融、互聯網銀行、第三方支付、徵信、消費金融、虛擬貨幣。

看完這個,應該能夠對互聯網金融有個全局性了解。


-結束- 先點贊,再下載 互聯網金融行業前景及展望


自己寫的一點心得,可能有點晦澀,大家見笑了。

有任問題可直接回復,在下知無不言。。。

歸根到底,人類這幾千年來所有的奮鬥都歸結為一點,更好的生存和生活下去。其中生存是生活的前提,生活是生存之後的奢侈性的體驗,隨著社會進步,前人的生活體驗可能會慢慢成為後人必要的生存要求,這樣生存生活的遞推前進,就是人類發展邏輯。

相對於生存和生活這一目的,互聯網和金融兩者本身都是工具,而兩者的結合點在於信息。互聯網本身就是起源於信息技術,是信息的一種傳播和彙集方式,而金融起源於交易和貨幣,其本身是對現實財富的名義化和虛擬化處理,從而為財富交易降低成本,本質是財富信息記錄和交易體系。個人認為互聯網金融的主體核心還是在金融上,只是互聯網對於信息傳播和彙集方式的改變必然會影響到財富信息的記錄,從而影響財富交易,進而改變金融的運作模式。

那金融本身對生存和生活有什麼貢獻呢?

人類生存和生活問題最終歸結不過是稀缺和不確定問題,其實也就是生產效率和消費穩定性問題,在金融上其實就是收益和風險問題。金融的宏觀意義就是使整個社會的資源流入到生產率最高的地方,同時使風險在不同主體間的分散和平衡。從微觀來看,每個主體進行金融交易的目的自然也是收益和風險的平衡,但是要使金融交易合理穩定,核心在於交易的信息透明和交易主體之間的信任。信息這東西大家都明白,其實信任背後還是信息,或者其本身是信息的積累。一個社會的信任度本身是和社會中信息流動與人口流動匹配度相關的。當一個人的歷史信息與其自身綁定,並且能被其交易對手識別,那麼違約成本就會很高,信任就會逐步建立。

金融本身早已有之,只是在不同的社會運作模式下表現不同,如果從過去的金融開始分析,或許更能看清楚今天的金融和未來的金融---互聯網時代的金融。

本文嘗試按照人類歷史不同階段,並結合不同階段下社會信息和人口流動模式,分析金融的演變邏輯。

1、原始社會:

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極度低下,所以在部落內基本上採取完全平均的方式,因為這時的物質水平如此接近生存水平,受不了一丁點的波動,所以只能採取風險完全分攤的模式,這一模式其實也是最大限度消化非系統性風險的邏輯[1],以維持整個部族的生存延續。由於這時基本上相當於計劃經濟,交易和市場還沒有出現,除了風險完全分攤以外,其他也算不上金融的邏輯,在此不做分析。

2、熟人社會: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部落開始擴大,國家出現,群居的規模擴大,並且有了定居的地點。隨著生產剩餘的可能,交易開始出現並擴大。但由於物物交易成本太高,於是就出現了貨幣,貨幣本質上是大家都認可的一種財富記錄,通過這種財富記錄方式,市場交易就避免了交易主體不一致[2]和主體消費時間不一致問題[3]

隨著社會定居群落的擴大,但是又由於自然條件和交通技術的限制,群落也不可能太大,並且群居的人一般都會有血緣和信仰上的紐帶聯繫,一個熟人社會就這樣開始出現,在中國過就是鄉土社會,而且這個社會持續了相當之久。

熟人社會典型的特點就是信息和人口都是不流動的(指跨區域流動),在這種社會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呈現的是重複博弈的關係,同時信息在群落內部傳播得很快,從而面子很重要,也就是違約成本很高,社會信任度也會隨之較高。

在這種社會模式下,金融行為分為顯性和隱性。顯性的金融行為就是借貸,而且借貸都是點對點的,因為借貸雙方知根知底,所以信息不對稱問題比較小,不需要第三方機構來做中介,這樣銀行和錢莊之類的金融機構難以出現或者難上規模。

而隱性的金融行為是一些倫理道德習慣,在中國就是孝和禮。

孝這種道德要求,穩定了社會養兒防老的模式,也就是不同年齡階段人的資源互換,從而實現了個體在不同生命階段的資源跨期配置。簡單來說,一個人小時候是沒有勞動能力的,從而需要父母的撫養。在其到青壯年時,其有勞動能力,其勞動成果一部分需要遵循孝道贍養父母,同時由於在金融市場不發達的條件下,其勞動成果過難以直接儲存[4],所以這時候通過養兒子的方式將自己中年的一部分勞動儲存在後代身上,等到自己年老時再通過被孝的權利獲取回報。通過這種孝道模式,一個家庭和家族就能得以完整延續,每個個體就比較順利的將自己青壯年時候的勞動力合理地配置到整個生命周期進行消費。

孝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財富在生命周期的配置問題,但是沒有解決生命過程中的風險問題。人生總會有一些意外的事情要發生(生喪嫁娶病之類),而在生產力一般的情況下,一個家庭難以承受一些意外的財富支出,這時候互助性禮金的作用就會很明顯,其實在中國的鄉土社會,這種禮金風俗本質上一種隱性保險,大家都遵循一方有事八方來助的精神時,個體間的非系統性風險就能夠相互抵消。另外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地主對農民一些救助和補貼措施其實也是一種隱性的保險制度。

不管是上面的私人借貸,還是孝禮等道德風俗,其要起作用的前提是熟人社會,也就是人口流動性比較低,這樣每個個體就能的歷史信息就能積累起來,從而形成區域的信用體系,進而區域的簡單顯性金融交易和隱性金融制度得以運行。

3、陌生人社會

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人口增加,群住區域不斷擴大,尤其是在交通運輸技術有所突破之後,人口的流動性大大增加,但是在信息技術取得突破之前,個體信息還不能隨著個體的遷移而擴散,跨區域信息擴散和積累機制不能運行,從而熟人社會的信用體系也就失靈,社會進入陌生人社會。

如上所言,陌生人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口是流動的,而信息的流動效率卻相對較低,那麼所有的隱性金融邏輯只能在很小的家族範圍乃至某些有共同標籤[5]的圈子中起到局限作用,但不能滿足真箇社會的資源配置和風險分擔的要求。

一定程度上,人口的流動是伴隨著生產的區域化分工,如果地區間沒有分工貿易,人口流動的需求是比較低的。但人口流動本身又帶來了交易主體間的信息不對稱,同時,在人類社會生產開始出現法人主體模式的時候,交易主體的信息與個人信息的相關性降低,信息不對稱進一步加大,從而開始需要一個第三方機構將不同主體聯繫起來,這個中介機構一般起到了信息收集和處理功能,在現代社會中的典型就是傳統金融機構和律師實事務所。

正是由於在陌生人社會中的信息不對稱性很強,所以需要專業化信息處理機構來消化和處理信息。同時個體間由於信任問題難以直接進行金融交易,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大型中介機構將所有交易主體綜合起來,中介機構本身主要是收集和消化信息,在把眾多個體綜合後分散消化了風險,從中收取交易傭金,同時也可能主動承擔一定的風險以享受超額收益。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

換而言之,這些傳統的金融結構本質上都是基於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而產生的信息處理和風險分擔的專業化機構。而信息不對稱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人口流動導致的信息流無法累積成信用記錄,從而單獨個人之間無法直接進行交易;二是,在交易主體法人化後,信息的複雜程度超過了個人能處理的能力範圍,個人也難以直接與法人直接進行金融交易;基於以上兩種原因,就出現了當下社會的種種金融機構:銀行、保險、券商、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擔保公司等等。

但是似乎以上兩種存在的理由都在因信息技術的改變而改變,金融開始步入了互聯網時代。

4、准熟人社會

互聯網的本質在於信息傳播超越了時空,而信息是所有交易的前提和核心,尤其是金融交易。

從物理上來看,互聯網社會中人口流動沒有太大變化,但是由於藉助信息技術的發展,交通技術也日益進步,人口流動的頻率在加大,似乎社會的陌生程度在加大,但是同時由於信息科技的發展,個體跨時空的交流極其便利,這樣就形成了人口流動同時,信息也伴隨流動並在互聯網上形成信息積累,在這一社會特徵下,物理上的陌生人社會開始進入了准熟人社會,也就是個體間雖然不認識,但是很容易通過互聯網上的信息積累,以及社交網路的六度空間理論形成相對準確的認識,這樣社會個體間的信息不對稱就大大降低,基於信息積累的信用體系也開始建立,同時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易由於虛擬性變得更加便利。

這種信用體系和交易虛擬性最開始顛覆的是一般的商品和服務交易市場,最典型的就是淘寶對於實體店的衝擊,以及大眾點評對於餐飲行業的顛覆,其之所以能顛覆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交易的信息被記錄下來,並跨時空傳播,從而解決了交易主體之間由於虛擬性(淘寶)和人口流動(大眾點評)帶來的信息不對稱,無形中將很多單次博弈擴展成了重複博弈,從而形成了穩定的品質承諾體系。

隨著信息安全技術的進一步提高,貨幣開始虛擬化和網路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網路交易的前提。前面提到貨幣本身是財富的記錄方式,或者體系,其核心在於信用,也就是大家共同認可,而貨幣信用的核心在於真實和安全,其實也就是貨幣記錄體系的安全性,這安全性一方面是和之前紙幣時代相同,就是貨幣當局不能放任發行導致失控;而另一個方面是就是電子貨幣記錄體系本身的安全性。

互聯網金融最開端就是電子支付和電子貨幣。

就現有的銀行體系和第三方支付系統而言,其實都是財富記錄的虛擬化和交易的線上化。但是電子貨幣對傳統的中央銀行法定貨幣體系有一個潛在威脅就是,在網路社會中,信任和認同可能會呈現去中心化趨勢,只要足夠安全,貨幣信用可能不需要國家背書,甚至國家的強制功能都會失效,典型的例子就是比特幣的火熱。

但個人不是很看好比特幣的前景。比特幣最大的兩個特點就是去中心化和匿名性。所謂的去中心化不外乎是無政府主義的訴求,但即使是絕對的無政府主義也需要一個中心機構來進行社會組織,提供公共品,尤其貨幣這種具有規模效應的公共品。所以我認為恰恰相反,現在的貨幣的中心化反而不夠,當然中心也不一定是國家,超主權的貨幣應該是一個趨勢,或許很長期,但應該比絕對的去中心化要短。另外對於所謂的匿名性的優點,其未必是優點。貨幣的非記名性本身是物理貨幣的無奈之舉,而且正是貨幣的非記名性方便了洗錢從而降低了很多犯罪的成本,瑞士銀行的巨大負外部性就是表現之一。所以我認為,恰恰相反,未來貨幣應該走向可能是信用記錄化,因為流通貨幣本質上是對於過去生產的一種記錄,這種記錄的痕迹化或許對於這個社會的犯罪勢力有所抑制。此外,在這個大鏈接的時代,每個人的行動越來越公共生活化,其外部性在一步步增強,隱私的範圍必將一步步縮小,這是社會的趨勢,無所謂人權和倫理,貨幣和交易亦如此。

基於以上,個人認為貨幣電子化是大趨勢,並且交易記錄後台實名化也是大勢所趨。

互聯網金融的深化就是對具體金融交易的影響,也就是對於借貸、債權、股權等交易的影響,進而影響整個傳統金融機構的生態體系。

首先從借貸來看,如前文所述,借貸在之所以中介化,主要原因是信息流動沒能跟上人口流動和法人主體信息的高度複雜性。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由於信息傳遞的跨時空性,個體間的准熟人關係使個體間直接借貸成為可能,尤其當雙方都是非法人主體而且個體信用記錄完整真實的時候。至於涉及到法人主體的借貸,互聯網由於其分散化的信息處理成立,也讓點對點(P2P)直接借貸有可行之處,但是從短期來看,傳統金融中介機構的專業化信息處理能力仍有其比較優勢,未來中短期內應該是銀行網路化的高潮,但技術在進步,信息處理完全由互聯網平台承擔,傳統的銀行機構消失的可能性未嘗不存在。

再從債權和股權交易來看,由於交易空間的虛擬化,資金需求雙方的接觸門檻大大降低,參與交易的主體越多,自由撮合使交易成交的可能性越高,而且個體能夠自行分散投資而消化風險,從而傳統的交易中介的傭金模式將難以延續,這對券商乃至PE、風投等機構的運作模式都可能是巨大衝擊。

以上互聯網衝擊的金融交易主要還是財富的不同主體配置,還沒有涉及金融的另一個功能,就是風險分擔功能。與此功能對應的傳統金融機構就是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之所以存在就是由於在陌生人社會,分散的保險需求主體自由聯合成完整的保險主體的可能性比較低,這時就需要一個相對有公信力的中介機構將不同的個體聯合起來,抵消掉個體間的非系統風險,並收取一定的風險差價收益。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首先保險業務的互聯網化已經是毫無疑問的了,但是互聯網對保險影響可能是對傳保險機構存在本身的衝擊。一個設想是,大家依據自己的歷史信用記錄,健康信息等大數據,在某種網路平台下,各自對照標準的保費費率進行出資,形成一個互聯互保的自由人的自由聯合。這種情況下,傳統的保險機構必然會消失,或者就完全被平台化了。

當然,以上種種對於互聯網金融的設想都是基於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並且伴隨著法律制度乃至社會意識的普及才能實現,畢竟傳統的金融體系的既得利益太強,他們必然會通過法律制度來守護自己的利益。而且任何新生事物本分都會尤其不足,也會被某些不良群體利用,互聯網金融亦然,當下P2P的亂象便是具體表現。但是歷史前進的步伐是不會因為某些勢力的阻礙和某些新生瑕疵而停止的,未來的社會是互聯網的,金融也是。

[1] 對於不相關的個體,在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抱團比單個生存的穩定性要大很多,在投資上來看,其實就是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面的邏輯。與非系統性風險相對應的是系統性風險,這個是指所有個體同時要遭遇的不確定性,這個無法通過抱團來分散。

[2] 物物交易需要雙方都需要對方的東西,但在交易擴大化以後,這種條件很難滿足。

[3] 很多消費性財富是難以儲存的,但是人的消費是持續平衡的,貨幣的出現使處於不同消費需求階段的主體交易更容易實現的同時,也使個體消費通過貨幣儲存的方式實現了跨期配置。

[4] 勞動是最難儲存的,因為其本質是時間。其實即使在金融市場發達的今天,人類只是從小家庭的孝中解放出來了,金融市場還是沒有解決勞動直接儲存的問題身,只是通過金融契約將整個社會的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口的勞動能力打通而已。但金融市場要想實現個體的生命周期仍然需要社會的合理的人口結構,畢竟貨幣和金融資產本身是不能直接消費的,如果要保證今天的金融資產的未來價值,就必須保證未來有足夠的勞動人口,也就是必須保證今天有足夠的小孩和年輕人,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口結構為什麼那麼重要的原因。

[5] 老鄉、同學等


目前互聯網金融的運作模式主要有電商平台金融生態圈、網上金融超市、P2P、第三方支付以及眾籌平台等幾種。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短期內爆髮式地發展,主要與中國的國情和市場環境有關。但是,互聯網企業是無法對金融產品的風險進行信用擔保的。比如,餘額寶類的金融產品,只要資金不斷地流入,這種產品的投資就不會有問題。因為不斷流入的資金可以保證對先入者支付也不易導致擠兌事件。如果後續流入的資金突然中止或發生嚴重的擠兌事件,那麼這些互聯網金融企業就無能力來保證剛性兌付,即當前互聯網金融存在嚴重的信用風險。當前不少互聯網金融產品正在利用海量資金瞬間聚集的傳銷式的辦法支付先來者的收益,即先進入投資者收益由後來者來支付。只要資金一直源源不斷地流入這個產品,那麼所有風險都可能掩蓋起來。如果這種海量資金流斷裂,那麼所有風險都會暴露出來。而當前投資者還理所當然地認為如其他金融企業或產品一樣,目前互聯網金融的信用仍然有政府擔保,即出了問題找政府。也就是說,由於沒有確定的信用擔保,它們一定會以高收益吸引投資者,但預期收益不履行又是大概率事件,因為它們不用承擔其不履行承諾之風險。這就是當前國內互聯網金融巧妙之處,一般民眾是沒有能力識別的。這些互聯網金融產品有可能如比特幣一樣,投資者都看好這種投資工具時,那麼投資者會湧入這個市場。這個市場的資產價格也同時會快速上升。當收益率遠低於銀行存款利率時,投資者遠離的概率就會抬升。這時互聯網金融火爆情況也可能消失,風險也立即暴露出來。


大部分媒體/分析人士所說的「互聯網金融」的定義都不是很明晰。

答案直接搬運之前的一個回答:

互聯網金融具體分支有哪些?可能的爆發點是那種業務? - 肖璟的回答

--------------------分割線--------------------

……各大媒體只要逮著互聯網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或是金融機構提供互聯網服務,都會把它們被歸為「互聯網金融」。很多媒體人或分析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謝平教授與鄒傳偉、劉海二在其後的著作《互聯網金融手冊》中也重新梳理了互聯網金融的構成。在我看來,它們大多未能覆蓋互聯網金融的全部。依託著 MECE 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不重不漏),本文將從最基本的金融需求出發,用簡潔明了的圖表,為讀者繪出互聯網金融的全貌。

金融的需求

互聯網思維的一個關鍵要素,就是從用戶的需求出發去思考問題。那麼我們不妨首先思考一下,用戶的金融需求是什麼?

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出發,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其實沒什麼差,一樣是為了滿足用戶的三大基本金融需求:投資、融資、支付。

  • 投資:資金充裕的人想讓錢生錢(存款、保險也是投資的一種)。
  • 融資:缺乏資金的人需要錢,融資則要付出成本(如借貸的利息和手續費),其實是用錢買錢。
  • 支付:金錢的流動。

上述的語言定義也許有點簡單粗暴,下面的圖會給大家一個更直觀的解釋:

投資和融資則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投資是資金盈餘者想用錢賣錢,融資是資金短缺者想用錢買錢,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個交易總是要有買賣雙方才能順利達成。

相對的,支付可以獨立於投融資活動,自立自強。舉個栗子,我們平時日用品網購的支付,整個過程並沒有涉及到投資或融資活動。

搞清楚這三個基本金融需求後,我們來發掘互聯網金融的全貌。整個投融資的流程如下圖所示。資金盈餘者將錢給予資金短缺者,資金短缺者之後返還本金及投資回報或虧損。(圖中箭頭僅表示投資資金流動方向)

傳統金融機構通常被稱為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tes),負責為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比如銀行,資金盈餘者將錢存入銀行賺取利息,銀行將款項放予資金短缺者,融資者支付利息。

傳統金融機構雖然被叫作金融中介,其實也被包含在最簡單的模型中。

以銀行為例,在資金盈餘者存款的交易中,傳統金融機構是資金短缺者的角色。在資金短缺者融資貸款的交易中,傳統金融機構則是資金盈餘者的角色。

在最基本的投融資流程的基礎上,有時候由於信息不夠透明,需要投融資雙方以外的第三方介入,以促成供求信息配對,完成投融資活動。

此外,由於投融資活動承受著各種風險,且每個投融資的主體有著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信息顯得尤為重要。

以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sk)為例,投融資本身受到很多市場因素的影響,如政治、經濟、社會、科技以及行業本身的影響。這些信息將更好地讓投資者了解不同項目的風險及回報,讓融資者清楚不同融資渠道的成本。它們將直接影響資金盈餘者的投資決策,以及資金短缺者的融資決策。

看到上圖可能有些讀者會疑問:傳統金融機構是不是屬於上圖中的第三方?針對這個問題,我進一步解釋一下第三方在投融資流程中的角色。

第三方並不吸收資金或出藉資金,而是僅作為媒人,撮合投融資雙方,投融資雙方是一一對應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擁有資金池的所謂 P2P 借貸平台其實不是第三方,而是資金盈餘者或短缺者。

傳統機構也有可能是第三方:以銀行代銷基金產品為例,基金公司是資金短缺方,零售投資者是資金盈餘方,銀行則是第三方。用金融行內的術語來講,第三方只是一個「通道」。

弄清楚了投融資的流程,下面我們要介紹的是:

投融資領域的三種業務模式

一、自有產品

在第三方缺席的投融資過程中,自有產品是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玩法。

由於大部分投融資產品(包括存款、貸款、基金、信託、保險等)都需要傳統金融機構的牌照去設計、打包、生產。互聯網金融的自有產品主要是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即媒體常說的「金融互聯網」。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互聯網公司、電商企業殺入傳統金融業:阿里巴巴、蘇寧、百度、京東、歐浦紛紛設立小額貸款公司,蘇寧註冊了「蘇寧銀行」打算進軍民營銀行業,阿里巴巴和騰訊參股的民營銀行也接連獲批。在這個領域裡,表現出眾的是互聯網 / 電商系小貸公司,而民營銀行因為剛剛起步,還沒有太大的成果。關於民營銀行我們會在後文進一步探討。

更有不少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密切合作、相互融合,共同開發互聯網金融產品。如阿里巴巴收購天弘基金 51% 股權,以及 2013 年鬧得紅紅火火的「三馬賣保險」,賺足了大家的眼球。

稍作總結,自有產品這個領域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

  • 金融機構互聯網化:金融機構所架設的在線平台,既提供投資產品也提供融資產品,如電子銀行、保險網銷。
  • 互聯網公司金融機構化:要做金融產品的製造商,互聯網公司必須獲得相關牌照。在這個範疇下有兩個亮點:一是互聯網/電商系小貸公司,藉助電商平台收集交易數據,從而挖掘在線商戶的融資需求,並利用大數據控制信用風險,進行小貸業務,如阿里小貸。二是互聯網公司參股的民營銀行。
  • 金融機構與互聯網公司合作開發: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在股權層面進行合作,建立合資企業並獲得金融牌照,共同設計、打包、生產投融資產品,如眾安在線。

上述內容,我會在後面的章節一一詳細展開。

二、金融服務中介

金融服務中介,是投融資過程圖中「第三方」承擔的角色。

其實投融資的過程和實物交易的過程無異,需要有買家(出錢的投資者),有賣家(賣股權、債權或其他權益的融資者),有商品(股權、債權或其他權益)。

在研究金融服務中介之前,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電子商務領域裡面都有哪些主要市場參與者:

上圖的這些概念其實已經被大部分人所熟知。我也不多廢話了。B 端是企業,C 端是個人。

在這裡還是需要稍微花點筆墨解釋一下圖中的 B2C——

B2C 在這裡指的是非自有品牌 B2C,主要有兩種:

一個是平台 B2C(B2B2C),即可以讓商家進駐、並向 C 端客戶出售產品的電商平台,比如天貓、轉型後的京東商城等;

另一個是非平台的零售商 B2C,從別人那邊進貨然後向客戶銷售,自身不負責製造商品,比如轉型前的京東、一號店等。

我們只研究這兩種 B2C,像凡客等自有品牌的 B2C 網站在此就不討論了(前文我們提到的阿里小貸之類的自有產品其實就可以類比為自有品牌 B2C 網站)。

導購網站則從用戶需求出發,匹配適合用戶的商品,把流量引導至賣家處。

了解了電商的業務模式後,我們還必須意識到金融市場和電子商務市場有兩個很大的不同點:

  • 一是金融產品不是消耗品,且價格會發生波動,所以金融市場需要可以讓市場參與者進行交易的流通市場(也就是金融業界常說的「二級市場」)來滿足交易需求,這個角色通常由交易所(Exchange)來承擔。

  • 二是金融的二級市場通常需要有經紀(Brokers)的參與來提高市場效率或為交易方的信息進行保密。經紀還可以為投資者提供融資融券等額外服務。

順帶一提,除了經紀外,交易所還有一個角色——做市商(Dealers)。中國的 A 股市場暫時還沒有做市商機制,但新三板(試點中)和其他 OTC 市場(櫃檯交易市場)已經有做市商機制的存在。不過做市商並不是第三方,它需要自己將金融產品買下再賣出,低買高賣賺中間差價,它在交易過程中扮演的是資金盈餘者或資金短缺者的角色。

因此,我們便可以順利成章地把圖中的概念拓展到金融服務中介來。

F 指的是金融機構(Financial institutions)。

N 指的是非金融組織或個人(Non-financial organizations/individuals)。

(要說明的是 F2F、F2N 這些亂七八糟的術語,只是作者隨口編出來的,在業界並沒有很高的辨識度,裝逼者請慎用。)

下面,我將進一步解釋上圖中的六種金融服務中介:

  • F2F:金融機構間的交易大多一對一直接進行,但也有不少交易平台存在,比如銀行間交易市場。由於 F2F 模式大多都由監管機構所主導,或以交易所(如陸金所的 F2F 業務 Lfex)的形式存在,我在後文也不再詳細展開。

  • F2N:包括平台 F2N 以及非平台 F2N,零售用戶可以直接在 F2N 上購買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進行投資理財。平台式F2N是一個在線的金融產品市場(Market place),金融機構可以進駐該平台並直接向客戶銷售金融產品,金融機構作為直接銷售方,如淘寶基金、淘寶保險等。最有名氣的餘額寶僅僅是其中的變種。此外還有微信公眾號,不少金融機構也進駐微信,以服務號的形式提供內容。非平台F2N銷售的產品不是自己生產的,它只是做代銷工作,一般以從金融產品的生產商(基金、保險公司等)收取傭金的方式賺錢,如天天基金網、銅板街等。用戶除了購買投資產品外,還可以申請貸款產品,如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模式:電商平台與銀行合作,為電商平台的供應商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目前京東商城、蘇寧易購、eBay 等已經與銀行合作,開展了這項業務。原本打算在 2014 年 3 月由騰訊、阿里巴巴、中信銀行合作推出的網路信用卡,其本質也是信用卡產品銷售渠道的新拓展,只可惜這個計劃被央行叫停了。

  • N2N:以眾籌平台為代表,有融資需求的個人 / 機構可在眾籌平台發起項目,以股權、債權、或預售 / 團購等的方式向投資者募集項目資金。要注意的一點是,P2P借貸平台其本質是以債權為基礎的眾籌平台,這個我們也會在後文詳細解釋。國內的市場參與者有天使匯、大家投、人人貸、拍拍貸、陸金所、點名時間、眾籌網、追夢網等。

  • 導購網站:即金融流量分髮網站(也被稱為金融垂直搜索),根據用戶的金融需求,金融流量分髮網站會匹配適合客戶的金融產品(目前覆蓋貸款、信用卡、理財產品等),國內的市場參與者主要有融 360、好貸網、我愛卡、百度貸款搜索、24 財富等。

  • 交易所:供用戶交易金融產品或大宗商品的二級市場。除了兩大股票交易所,大部分讀者可能都不知道,國內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所在 2013 年多達近 100 家(2012 年高峰時候,國內交易所甚至超過 900 家,後來在商務部、央行和證監會的聯合整頓下,國內交易所的數量才被控制下來)。與此同時,在北京、重慶等地存在著近 20 家金融資產交易所。而互聯網交易所也在慢慢崛起,如各 P2P 平台的二級交易市場、陸金所旗下的 Lfex 等。讀者可能會注意到,在圖中交易所把前面的幾種交易類型都裹住了,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交易所也承擔了一級市場發行的功能。

  • 經紀:在股票交易市場中,經紀的角色是由券商來承擔的。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我將會探討互聯網券商的發展。

三、信息供應與分析

談完自有產品和金融服務中介這兩種主要業務模式,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投融資領域的最後一種業務模式——信息供應與分析。

這個領域的市場參與者通過為客戶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及分析以促成投融資活動,如挖財記賬、彭博、財經門戶、騰訊操盤手、雪球財經等。如果你懂得運用,它們並不比私人投資顧問差多少。

滿足支付需求的業務模式

比投資融資更廣泛的金融需求是支付,線上線下的消費都需要支付,甚至線上線下未來的消費都可以通過線上支付。仔細想想我們平時付錢的過程,你會發現支付的流程其實很簡單:

支付方使用擁有支付手段功能的媒介(即貨幣¥),直接付款給收款方,或通過第三方間接付款給收款方。

所以互聯網金融企業想要在支付領域下工夫,只有兩種手段:要麼成為第三方,要麼成為媒介。相對應的,互聯網金融在此領域有兩種可以實現的業務模式:

  • 電子支付:作為買家賣家以外的第三方,為用戶提供桌面端 / 移動端電子支付及轉賬、繳費等服務,如網上銀行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

  • 虛擬貨幣:以電子形式存在、於網路上流通、具有標價及消費等功能的非法定貨幣,如 Q 幣、比特幣、萬里通。

啰嗦了一大堆,最後九張圖合併在一起召喚出「神龍」:

值得注意的是,圖中的互聯網金融的各種業務模式是按實現的功能去劃分,現有的市場參與者也逐漸在往多個領域滲透。例如陸金所雖然是債權眾籌平台(P2P 借貸平台),但它也有交易所的功能為用戶提供二級市場交易的服務。


1789年法國發生了後來影響了整個世界文明進展的資產階級大革命,其內在本質原因是由於當時新興的工業革命與陳舊的農業革命之間內部強大的、不可調和的能量猛烈碰撞映射到整個社會上,最終表現形式為不同階層人民之間的矛盾快速激化最終產生(量變到質變)急劇的社會動蕩甚至戰爭,直到新興革命取得全面勝利,激化的能量完全釋放,這種社會變革才會慢慢結束(海洋文明本身屬性決定了只有通過激烈的社會矛盾爆發才能釋放能量)。在工業革命主導了人類發展200年後,從2000年左右開始,新興的互聯網革命與陳舊的工業革命之間的能量碰撞日見激烈,傳導到社會上的動蕩因素快速累積,原有在工業革命時代的大量既得利益者受到了代表互聯網革命的全新社會階層的猛烈衝擊,這種衝擊經過十餘年的孕育將集中在這幾年爆發。普京、特朗普、莫迪、杜特爾特甚至安倍都是這種革命衝擊產生的必然結果(都是從上到下的),隨之而來的將是新興力量對西方世界(民主制國家)的全面橫掃。所謂的孤立主義者(反對全球一體化)橫行的表面現象下面是新興互聯網革命勢力佔優的國家與傳統工業革命勢力佔優的國家之間的矛盾顯現。而互聯網革命(純粹精神寄託世界,人們習慣通過網路寄託信仰給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儘管這種寄託大部分時候是盲目的。大量商機也是由此誕生的。)本身呼喚英雄的特質將讓這個世界未來迎接起一大批「獨裁者」,眾多本國國民將以「鐵粉」的心態把拯救國家(他們認為陳舊的工業革命時代的所謂民主手段已經無法拯救國家了)的重任交給這些「獨裁」的英雄,然後盲目的為獨裁者提供所有他們能夠提供的資源(拿破崙時代的法國民眾就是這樣,即使後來拿破崙自封皇帝,他們也沒有改變。)~這種景象(中國人稱呼這種現象叫做:矯枉過正)直到新興革命能量完全吸收陳舊革命能量才會結束~世界大動蕩從2016年全面開始,未來10年都將是難以預測的十年,也許只有穩定的中國才能成為混亂世界中唯一的人類定心丸!儘管中美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但只要中國政府儘快完成核心發展思想去西方化的工作,強大中國的崛起態勢將不可阻擋。


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與傳統互聯網商業模式不同

從互聯網發展歷史及以上互聯網商業模式結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互聯網主要的盈利模式集中在三個方面,即廣告、遊戲和電商。

主要收入來源於廣告的有:搜索平台、門戶網站、視頻平台。

主要收入來源於遊戲的有:騰訊、網易等。

主要收入來源於電商的為阿里巴巴、京東以及其他垂直電商平台。

無論是廣告、遊戲還是電商,其收入主要來自於消費品和娛樂,因此,我們稱之為消費互聯網。

而互聯網金融是為消費提供金融服務的,屬於服務互聯網的一種。

從消費互聯網到服務互聯網是一種趨勢,其中金融服務是一種高端服務,未來在線教育的知識服務、在線醫療的健康服務等將構成服務互聯網的主體。從互聯網金融收入模式來看,其主要來自於提供金融服務而獲得的服務費、傭金或者增值收益部分。顯然與傳統互聯網存在差別。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產物。

傳統互聯網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聚集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在傳統的消費互聯網時代並沒有發揮其價值,而在互聯網金融時代,雲計算和大數據將成為精準營銷、風險管理及優質客戶資源管理的重要工具。一些傳統互聯網將不再依靠曾經的廣告、遊戲及電商收費模式,而是依靠通過大數據和供應鏈優勢轉化為互聯網金融服務,獲取更高的收益。比如,京東的戰略是金融服務將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依靠電商積累的大數據和供應鏈,京東金融將顯現巨大的金融服務優勢。


這年頭讀多一點IT水軍的文章,人人都以為自己是TMT分析師。自認是TMT分析師,就都覺得自己能分析金融了。網路上每天各種IT媒體人叫囂顛覆傳統金融,可一到最近的HOMS監管話題就全部噤聲。因為他們的知識儲備裡面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素材。這才是互聯網金融的硬話題,這才是金融分析師要研究的對象。

互聯網金融無非是渠道的革新罷了,產品理念上卻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互聯網企業引入了流量為王的思路,燒錢用渠道搶用戶再轉化為收益。這的確是大部分傳統金融企業沒做到的。以前擁有優質產品的行業(券商,基金),沒有渠道。擁有渠道的行業(銀行),沒有動力去提升小客戶的體驗。互聯網金融通用較小的成本完成渠道建設,這算是這些年來最大的進步。

當然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也是和這些年互聯網監管故意滯後,鼓勵創新的導向分不開的。舉個例子,民間借貸換個馬甲叫P2P,放以前絕對封殺,但現在監管部門是養著看看。P2P的出現大大降低了個人和小企業直接融資門檻。但按照現在行業慘不忍睹的風控水平來看,以後絕對只剩下銀行系的小貸能活得下來。另一個例子是各類寶。按照以前的監管要求,基金賬戶和結算賬戶能夠互通,以至於可以用作支付用途,是完全難以想像的。可以回顧一下在銀行光是做賬戶關聯要簽的合同和聲明,你就猜得到這裡的條條框框有多複雜。寶寶的突破基本上是先斬後奏。監管拿新產品刺激傳統銀行,尋找監管條例的發展方向。後來看風控也不難把握,才開始在一般公司推廣。但這也沒什麼顛覆一說。互聯網金融的體量實在太小,無非是在負債端迫使銀行把更多營銷資源放進同業,在投資端適當調整小貸的風控要求罷了。對於龐大的銀行資產來說,這點轉變微乎其微。

我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一個值得發展的新興事務,但對金融業的影響還是非常小的。如果說以信息連通作為是否互聯網化的標誌,那資本市場就已經是歷史上最早的互聯網生態圈。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得比我們快,但現在美國金融業的主流不還是傳統大行嘛。


一句話就是使用互聯網技術打破金融行業的信息不對稱為投融資各方提供更好的服務。


粗略寫過一篇針對互聯網金融的膚淺分析,供參考

別以為你有「寶寶」,就讀懂了互聯網與金融的愛


什麼是互聯網+ :

互聯網+批發零售=淘寶、天貓、京東

互聯網+通信=騰訊QQ

互聯網+KTV=唱吧

互聯網+電視=Netflix、樂視

互聯網+房地產=搜房、安居客

互聯網+汽車=汽車之家、易車網

互聯網+文學=起點、盛大文學

互聯網+手機=iPhone

互聯網+美食=大眾點評、美團

互聯網+相親=世紀佳緣、珍愛網

然後,什麼是互聯網金融呢?

互聯網+支付=支付寶、財付通

互聯網+借貸=陸金所、人人貸

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網商銀行

互聯網+基金=餘額寶

互聯網+私募=京東眾籌、淘寶眾籌

簡單說,互聯網金融就是互聯網這一通用技術與傳統金融結合、化學反應後生成的化合物

2015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規模超10萬億,這是一場值得擁抱的技術革命。

現在,更應該注意的是互聯網在向移動端轉移,互聯網金融變身移動互聯網金融:

移動互聯網+批發零售=手機淘寶、微商

移動互聯網+通信=微信

移動互聯網+房地產=房多多、丁丁租房

移動互聯網+二手汽車=優信拍、車易拍

移動互聯網+美食=美團、餓了么

移動互聯網+汽車=Uber、滴滴快的、嘀嗒拼車

移動互聯網+金融=手機支付寶、小米金融

移動互聯網金融,這是一個超過40萬億的市場,這是一個有著無限可能的世界,未來將出現千億市值的公司。

① 關注智能硬體/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

② 我的微信號:futureknowledge

③ 我的微博:Sina Visitor System


我來給一個簡短精悍的答案:

古代有一句話叫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傳統金融是錢由「分」到「合」再到「分」的過程,互聯網金融直接去掉了「合」的過程,這就是「金融脫媒」。資金依賴互聯網低成本的融通這就是互聯網金融。(聲明: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


當前互聯網金融格局,由傳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組成。傳統金融機構主要為傳統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創新以及電商化創新等,非金融機構則主要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金融運作的電商企業、(P2P)模式的網路借貸平台,眾籌模式的網路投資平台,挖財類的手機理財APP,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

取自百度百科


  互聯網金融或將大整合 剩下不會超過10家

  如今,互聯網金融正在瘋狂發展,好比打車軟體早期。在2013年5月,我旁聽了一場由多家打車軟體參加的沙龍,看到幾家打車軟體企業當面相互諷刺、映射,火藥味那是相當的濃!回去我寫了一篇猜測文章《打車APP一年內完成洗牌,僅剩5家!》,最終,我預估的洗牌大戰如期到來,可是最終結果卻更令人吃驚。2013年底-2014年初,快的打車、滴滴打車掀起了打車補貼的「燒錢大戰」,正好持續到2014年5月結束,打車軟體也最終剩下這兩個巨頭。據說,此次交鋒,滴滴、快的打車分別花了14億、10億元。

  反觀當今的互聯網金融領域企業,就好比我參加那場沙龍的時候,火藥味、資本味均已經具備。(宏民說:本文討論的互聯網金融,主要以P2P、理財產品、眾籌等為主,不包含第三方支付,這個細分領域已經相對定局了!)

  下圖是我在朋友圈搜集到一張圖片,詳細對比了最近互聯網金融企業大戰前儲備「彈藥」的情況。

  從圖中可以看出,短短半年時間內,P2P金融企業密集拿到融資,其中多家背後還有巨頭的身影。

  在經過幾波互聯網浪潮後,投資者和互聯網創業者都信奉了一條真理:在互聯網領域,必須要快!而提速的最好法寶就是「錢」,也就是拿錢可以買時間,甚至買市場。

  坊間傳言,前幾年,在京東拿到數億美金的融資後,投資者對東哥說:今年我不管你賺多少錢,哪怕是不賺錢,但是這筆錢你必須花出去!

  同樣,拿錢買時間、買市場的邏輯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也是行得通的!

  據我觀察,許多P2P金融企業已經逐漸上線「燒錢」行動。比如有利網只要註冊就送40元,充值再送10元。積木盒子最近也推出邀請好友註冊送10元現金的活動。百度錢包之前推出邀請「10元」活動,或許也是在響應百度旗下理財產品。翼龍貸打著「對不起,我們的活動來晚了」的口號推出「500萬超級大禮」活動。此外,陸金所,也按照投資額度返現50、100元不等。

  雖然這些活動可能要花費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費用,和未來某個時候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撕逼」大戰相比,這只是毛毛雨而已。

  當然,圖中顯示的只是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冰山一角而已,據坊間數據,截止2014年,中國P2P金融企業約有2000家,眾籌企業約有100多家。宏民認為,這個市場的體量足夠大,如果平均開來,這2000多家企業存活問題不大。但是用戶的選擇標準往往是唯強大者是瞻。好比銀行,主流的也就那麼幾家。因此,宏民預計,P2P金融企業經過整合洗牌,最終生存下來的有10家足以,而整合洗牌的時間或許就在這1-2年間。

  而整合的形式,我認為不外乎兩種:

  1,燒錢大戰,依託雄厚的資本打開局面。

  2,傳統巨頭深度入局,分得一杯羹。

  -------------

  趙宏民(微信公眾號:haipo1023),自媒體人,專註大互聯網領域資訊報道,現任速途傳媒上海辦總經理,微媒體聯盟上海辦總經理。


http://www.f3dai.com

&個人理財&


簡單來說,就是用互聯網思維做金融。一直以來,金融在大家的心裡,都是傳統行業,也屬於高大上行業。

而互聯網,可以說屬於屌絲聚集之地。那麼,互聯網金融嘛,可以看做是屌絲和高富帥的完美結合~


第三方支付是支付方式的重構,典型的創新是擔保交易;p2p是信貸模式的互聯網化,典型的創新是電商貸款模式;眾籌是股權的互聯網分銷,典型的創新是眾籌模式的交易所。前期更多是線下模式搬到線上運作,後期等到成熟期,會有數據挖掘、深度金融業務如資產證券化、銀行中間業務的創新模式出現。


其實題主的這個問題不是很虛,而是現在人們真正關心的問題。作為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來說,什麼是傳統金融,什麼是互聯網金融。其實,到現在來說我們從本質上面也不是能分清這兩者的區別。發展至今,互聯網金融看似已經脫離了傳統的金融行業成為了人們心中的一個新的產品,但是起初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個衍生品我們都不知道最終的發展路線是什麼。

很多人也會出現金融互聯網與互聯網金融有什麼區別

首先,金融互聯網就是將金融產品放在互聯網上面進行買賣,這是將互聯網當成了一種銷售的渠道;其次,互聯網金融就是用互聯網的思想、意識、形態作為基礎來做金融,核心就是利用互聯網的手段進行開發客戶、數據分析,從深層次的開發金融。

我們再來看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三個階段

言簡意賅的說互聯網金融發展應該產生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輔助階段,互聯網金融出現的其實原因就是輔助傳統金融,像我們所說的網上銀行,就是輔助線下的銀行產品。

第二個階段:相互獨立,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必備品,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將互聯網作為一個平台單獨獨立出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P2P行業。

第三個階段:攜手共進。不管是互聯網金融還是傳統的金融行業都不能一株獨秀。沒有了線下的配合,單純的線上操作會帶來一定的風險性;沒有了線上的合作,線下也不能有效的開展。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只用相互融合才能真正做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與金融的簡單相加。技術應用革命引發的商業模式革命,但這遠不是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經濟推動的「模式顛覆」應該包含雙重意義,首先是技術應用革命引發的商業模式革命,這僅是第一步,而最重要的是互聯網帶來的思維的轉變,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形成新業態,最終完成制度的重構。

如果說互聯網技術催生了互聯網金融,從而改變了傳統金融模式是金融業變革的第一步,那麼,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的最大影響則在於,它顛覆了人們對金融的認知,改變了金融業的思維——開始用互聯網的思維來思考解決金融問題,不僅僅是對於基於互聯網技術的金融企業,更是對傳統金融,特別是傳統金融銀行業提出挑戰,倒逼其改變固有的思考,進而改變金融生活方式和金融行為。個人認為,這才是互聯網對金融業最具有變革性意義的影響,同時也是實現互聯網與金融真正融合的根本。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添補傳統銀行忽略的一些「空白區」,改變了行業對金融鄰域及範圍的認知;另一方面,其潛在的無限可能性,在給傳統金融形成巨大壓力的同時,也為金融的發展開拓出更廣闊的空間,促使傳統金融業在變革中不斷創新發展。亦如中央財經大學蘭日旭教授所說,「互聯網金融不僅不會顛覆傳統金融,反而會促進傳統金融機構轉變觀念,形成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不能不說,在國有銀行佔據主導地位金融體系中,互聯網金融正發揮著其金融改革和效率提升的主要催化劑的作用。


需要的能力:

● 互聯網金融企業商戰沙盤模擬

● 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與主要商業模式

● 互聯網產業對金融業影響分析

● P2P

● 眾籌

● 移動支付

● 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分析

● 互聯網金融監管原則與思路解讀

● 如何規避互聯網金融風險

● 互聯網銀行

● 互聯網券商

● 互聯網保險

● 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用戶體驗

● 互聯網環境下的創新商業模式

● 互聯網金融與數據徵信(信用體系搭建)

● 大數據分析對互聯網金融的價值

● 大數據的商業技術分析與案例

● 大數據對傳統商業模式的革新與思考

● 大數據悖論與挑戰

● 大數據的發展趨勢與未來

● 金融產品頂層設計、規劃和優化發展的方法

● 互聯網金融工具、衍生工具和交易工具的應用

● 營銷思維的轉變——體驗性、溝通性、差異性、創造性與關聯性

● 新媒體營銷渠道與方式(自媒體、搜索引擎、微博、微信、APP等)

● 制定適合企業自身的品牌發展與營銷戰略

● 互聯網時代的品牌生存與危機處理

● 互聯網金融的行業布局與企業價值評估

● 資本市場深化與企業投融資戰略

● 企業投融資風險預測與管控

● 與上市相關的企業資本運作

● 從投資者角度看互聯網金融

● 公司治理與股權激勵

● 新金融時代的財務管理創新


推薦閱讀:

微眾銀行作為一個銀行,為什麼不主動吸收存款?
雖然現在困難阻阻,但是我依然不能停下腳步,金融行業花落知多少?
如何看待 2017 年許多高頻交易公司倒閉?目前仍在盈利或者發展平穩的公司還有哪些?
2017年,哪些行業開始嶄露頭角?

TAG:投資 | 理財 | 互聯網金融 | 金融 | P2P網路借貸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