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們去博物館看真跡(尤其是繪畫)的和在書本、網路上進行研究,意義有何不同?


看真跡的advantage

1. 細節

所謂細節,包括筆觸,技法和色彩不失真。

2. 質感

高水平的博物館對於打光是非常非常考究的。不同的打光效果帶來的視覺震撼是不一樣的。另外,有些繪畫,你通過不同的角度看,質感是不一樣的。比如Yves Klein和Piet Mondrian,如果你背著光從畫的側面看的話,你就會發現絕非你看到的jpg那樣普通和乏味,絕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3. 空間感

很多大尺寸的畫作,是要你切身實地地融入畫作所在的空間才會有震撼的感覺。我第一次有這種體會實在馬德里的Prado看Velasquez的宮娥。Prado將這幅高度達3米的作品展在一個很大的空間內,你獲得的美感和震撼取決於你和這幅真跡的距離。加之畫面的每個物體與實物同等大小,這些正顯示出了Velasquez高超的技法,畫家將每件物體都刻畫得相當到位,毫不敷衍。質感、形體、空間、明暗的處理更是讓人拍案叫絕,畫家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時間片段的塑像。當然這都是你看jpg時無法體會到的

4. 對話感

我在之前的回答中不止一次表達了這一觀點。看圖說話。

&" dw="2048" dh="30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204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2d09b62b682f3aa41954d2adaf579368_r.jpg" data-actualsrc="//i1.wp.com/pic4.zhimg.com/50/2d09b62b682f3aa41954d2adaf579368_hd.jpg">

這是我去年12月在紐約的MoMA拍的照片,我當時給這張圖片配的文字是:I was admiring Rothko"s No. 3/No. 13 from afar when a lady in black came into my sight in MoMA the other day. And I was starting to feel Rothko"s Clour Field paintings because of the tranquillity that the presence of that very moment exuded. The magical power of art itself... :-) 你要是碰到此情此景,你能不動容么?


簡而言之:

1.在博物館場館中進行的研究,可以是接觸性的,即傳說中所謂的「上手」,亦可以是在展覽中的非接觸性研究,本回答所指的博物館研究,不加說明均為非接觸性的,且默認是在展覽中的。研究的實施者默認為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

2.場域差別:在博物館中,物的呈現方式是相對固定的,人處於場域權力結構的被動一方;而在書本和網路中正好相反。

但是,博物館對物呈現的方式,大多是和物原生環境的呈現方式密切關聯或者趨於復原,而在書本和網路中則改變了原生環境的呈現方式,這樣會造成更大的信息衰減,因為原生環境也是物承載的信息之一部分

3.真實性差別:博物館中的物呈現於櫥櫃和人工燈光之下,書本網路上的圖片呈現於當時所在環境之下,所以博物館中的研究受制於展覽用光和櫥櫃的半隔絕,手機、網路上的研究受制於圖片的攝製技術和專業程度(有沒有配比例尺和色卡)。但是有時候專門為研究而攝製的圖片可能會超越肉眼,譬如局部放大圖、X光圖等等。

4.工具差別:在博物館中的研究,由於環境所限(即展覽本不是專門為研究所準備的),所以能依靠的「工具」便只有人的大腦記憶和五官感覺,最多手持部分材料或者藉助於手機、平板電腦;相對在書本和網路中的研究往往發生在家或者工作場所,其環境為研究所優化過。

所以,如果我們把對物的研究定義為對無所承載信息的解讀與獲取的話,最好的手段還是接觸性研究,非接觸性研究一般都會受到某種局限,但為專業目的超越肉眼的不在此列。


推薦閱讀:

在家怎麼做晚餐適合?
晨練之前需要吃早餐嗎?
如何重新適應一個人的生活?
金錢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嗎?
怎樣才算真正地享受生活?

TAG:生活 | 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