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方面的「品味」有何實際意義?如果沒有高低之分,它的意義又何在?


謝邀!

說音樂「品味」沒有高低之分是安慰那些沒有品味的人的。


品味有高低之分,音樂品味當然也有。

@Captain 君說,誰都沒資格說別人品味低,這話在禮貌層面成立,就好比你不應該對一個女生說「你挺漂亮的,就是鼻子大了點」。但資格,爲什麼沒有?品味是習得的(acquired),不是天生的。我比你學習努力,不應該就此看不起你,但我有資格說,你不努力,所以我通過努力獲得的某些東西——品味,你還沒有獲得。

關於音樂有沒有品味一說的爭論從未中斷過。人們不會懷疑欣賞美術作品的能力和品味有高下,甚至也不會懷疑欣賞古典音樂的能力和品味有高下,但古典音樂以外的各種音樂,總是給人以「我喜歡就好」的幻象。

原因並不複雜。諸多藝術門類當中,音樂的身體性最強,和人類本能的肉慾衝動最接近。這種切身的東西,最容易讓人產生「我懂得判斷其價值」的感覺。食物便是一例,大部分人不會羞於表達自己喜歡吃某樣東西,因爲那快感是真誠的。

但只要是人做出來的東西,就有好壞之分。兩個人做同一件事也不會一樣。這就可以比較,比較之後就有了價值判斷。所謂品味就是這比較之後做出的價值判斷。

但需要再次強調,品味是需要學習的,不是生來就會的。因爲上面所說的好壞,本來也是人類賦予的。所謂的學習,就是去學這些人類發明並賦予之的規則。

如果你對此不爽,覺得我爲什麼要讓別人發明的規則來主導我的好惡,那麼你可以去打破舊規則,發明新規則,那樣你會成爲最強的人,就像貝多芬、蕭邦、李斯特、瓦格納、John Cage、Beatles、King Crimson、Kraftwerk、Yellow Magic Orchestra 那樣。

有人說,聽音樂就是娛樂,何必那麼認真。但看畢加索的畫、讀《尤里西斯》也是娛樂而已。玩也有會玩不會玩的分別,對吧?


品味就象口味,當然有高下之分,一個美食家和一個普通人的口味顯然有高下之分。也就是說美感是有不同層次的。品味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的養成。


品位本沒有高低之分,直到和類似品位的人產生交往。

比如打dota和打高爾夫,本無高下之分。但是經常一起打dota的,無非是碼農小職員;一起打高爾夫的,往往是xx首長xx總。品位的高低在於依賴它組織的人際關係網。


每一個覺得音樂沒有品味之分的人,我都想跟他們說,先跟我一樣品夠了再聊有沒有味。


More is good.

這個和其他消費是一樣的,消費的越多,其中你喜歡的也會越多。我覺得品味的形成更多的是個豐富的過程,而不是越來越挑,最後只能聽一種了。

既然這世上有好樂手和平庸樂手之分,那麼品味也當然會有區別。但是並不是以「好或者不好」來作為判斷標準的,一段清唱也能表達體驗(現代音樂的功能),甚至有時會比加上不夠融合的配樂更動人。但是再聽一遍呢,再聽一遍呢?你可能會煩,無聊。不如加些配器吧,編配和弦,加入更豐富的織體,研發更切合更新穎的節奏型。而這麼做的原因只是:

音樂家無聊了,聽者無聊了。

如果一段音樂的曲式我之前很熟悉了,歌詞和我之前聽的相差無幾,旋律發展也不能讓我耳朵一亮,那麼我為什麼要聽這個歌?我的時間很寶貴的好嗎?

所謂品味,就是為豐富生命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過濾器。

因此品味更多是和廣度有關。當然,在音樂複雜的織體之中,一般聽者會對帶詞兒的東西投注更多的關注,他就會提升對這方面的鑒賞能力。(所謂鑒賞,就是要花費心思去理解的,而不是像被人按摩一樣過一耳就可以了。)後來這方面差不多也煩了,他就可能去聽配器、和弦、調性、曲式、風格等等。他會去尋找新的音樂,好讓自己不那麼無聊。

話說回來,我覺得人活著不是為了什麼「更好、更高」,修鍊出一種高品味去裝逼(裝逼其實是一種非常原始的需求),而是真誠體會生活,儘力豐富生活,而品味能更好地豐富你的生活,這就是品味的意義。


對於言必稱音樂品味的,我只想路上絆他們一跤


知識可以習得,品味不行。

境界可以開悟,品味不行。

品味是鑒賞力/價值觀。固然和知識境界習慣經驗有關,但更多和選擇有關。

主動選擇的差異,決定了鑒賞力/價值觀,或者曰「品味」。

有點兒像生物的進化。不可預見。

品味有高低。

一個牛逼設計師,和一個平庸設計師,其作品之間的差距是顯見的。

蓋因二者的價值(並非價格)不同。

音樂的品位也當然有高低。

也是從價值去做判斷。

美感和思想即是其價值。也是「品味」的意義所在。

沒法說甲殼蟲比德彪西的美感少,也不能說德彪西比甲殼蟲淺薄。所以他們的品位高低無法比較。

但鳳凰傳奇和達明一派之間是可以比較的。


解釋這個問題顯然要先定義「品味」。所謂「品味」通常意義上我想應該便是指有高下之分的欣賞能力。與其談論欣賞能力有沒有高下,倒不如先討論音樂作品有沒有高下,甚至不僅是音樂作品,對於任何「藝術作品」,這其中都難免會涉及到一個問題:怎樣判斷一個作品的好壞。

首先顯而易見的是,每個藝術作品都是不同的。至於究竟是橫向的不同還是縱向的不同,這並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而純粹是評價事物的兩個維度。我們在談論搖滾樂與嘻哈樂的不同時,會說到搖滾樂的四大件和嘻哈樂loop式伴奏,這裡引入的是兩種音樂類型的特性,和彼此定義的差異,這是一種純粹描述性的判斷,並不涉及到某種價值標準。只有當我們引入某種具體標準時,才能構成對作品好壞的評判。怎樣才是好的,怎樣才算壞的。也許在某種標準里,電吉他就是好的,假鼓機就是壞的,由此引出的「搖滾樂比嘻哈樂更好」才顯得更順理成章,因為有了可參照的標準。

那麼同樣顯然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並且都難以完全相同。

如果你很喜歡某個作品,是因為它符合你好的標準(比如某首歌與你產生了共鳴);

如果你並不喜歡某個作品,但你依然覺得它好,是因為它雖然不符合你的標準,但符合你認可的某種其他標準(比如某部電影你覺得很難看,但對電影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標準本身之間無法比較好壞,除非再引入第二層標準。大多數情況下,標準只看它的流行度與認可度。比如「感人」就是一個簡單而又被大部分人認可的標準,「場面調度出色」則是一個專業的小眾的標準。只要有標準,人人都有資格評價藝術作品的好壞。但區別在於:欣賞作品數量較多的人或那些更用心的人往往習得了更多其它被公認的標準。有些人將它們轉化為了自己的標準,有些人雖然沒有卻也能在自己評價藝術作品時恰當地引入它們。我想,這便是所謂「品味」的內涵。


個人覺得,品位其實是一種感覺,可能跟所謂人的境界有關。

舉個例子,一個根本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精神世界的人,對他來說,根本就沒有品味的概念,而對一個中學生來說,他可能會覺得描述吃飯睡覺的歌沒意思,而描述詩酒花的歌會與他的精神嚮往比較相符,就會有品位高低的差別,而對一個學過音樂的人來說,他可能會覺得「你們在聽的歌都是沒有曲式沒有旋律沒有主題的歌」,因為它的精神跟普通人不一樣。

貌似我也解釋不清楚,人文沒怎麼系統學習過。

總之就是,品位這個東西是跟人的意識息息相關的,人的精神品質和境界有不同的級別,與之相符的音樂品位就停留在那裡。底層的人不會感覺到上層精神(品位)存在的意義,而上層的人回頭來看,則會看到明顯的級別,因此也就會給音樂分出不同的品位級別。


音樂上的品味,當然有。

它幫助你迅速地區分,哪些人和你會是一類人,哪些人不是。

當然,某些天天高呼別人「壞品味」的,其品味本身亦根本高不到哪兒去。

知乎上大部分用戶對於音樂的品味,依然還是在唱個高音就射了的階段——此話出自我的另一位朋友。可想而知,這位朋友,顯然是和我是一類人,至少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不會有政見不合的情況發生。

其實,這個問題和男/女朋友的音樂品味會不會成為擇偶的標準 有部分相通之處。


與其計較「品位」高低,還不如仔細聽歌,注重欣賞歌曲的編曲,一首歌通常有很多音軌,很多樂器伴奏,現在我們可能只關注到歌手唱的那一軌,可以試著聽它的伴奏,也許會發現更美的地方。


品味理解成偏好更加恰當。籠統的講,感官接受任何信息,需要一個解碼過程來還原其中的意義。解碼只有2種方法,1、重複的接受、體會。比如學語言的多說多練。2、系統學習,比如單詞、語法。

竊以為,人的感受器官都是如此,接受信息-&>解碼-&>加密-&>表述。回到音樂上,音樂的偏好或者通過聽不同類型的大量音樂比較,或者系統學習音樂書籍獲得。關鍵是聽眾的解碼程度到底如何,明白要表達的意思沒?否則談偏好都是扯淡,更別說品味。


品味是一種堅守,以及對堅守的深愛。但這並不妨礙對其他事物的了解和探尋,要永遠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和對新鮮的追求,兼收並蓄,品味才更有品味。


品味,taste,既可表示品的動作也可表示品的偏好。

品味沒有高低,它體現每個人選擇的自由。

在日常交流中,當音樂愛好者說自己覺得什麼更好的時候,主要的意思是:我更喜歡這個,這個更對味

品味的意義在於尋找同好,哪怕是臭味相投。

但是為什麼很多人隱隱覺得品味有高低?恐怕是因為邏輯的混亂。

品味的邏輯是:我覺得它好,所以我喜歡。(個人自由)

混淆的邏輯是:我喜歡它,證明它好。(綁架他人)

我們彼此綁架了太久,竟忍不住覺得品味應有高低之分,實在是一件憾事。


無法衡量即不存在。


冥冥之中聽歌品味確實有「高低」,但是誰都沒有資格去說別人的品味比較低。


我認為「品位」和僅僅是個人的喜好和欣賞水平的表現,很難說孰高孰低。

但其實我們對於品位還是有一個廣泛認同的高低的區別的。

我對這種現象的理解是:

人們對品位高低的界定主要受到社會中強弱勢的文化的影響,說到底是人們對於社會中強勢的精英文化的崇拜引起的。與強勢文化一致的一切都被大家從內心中冠以「高雅」之名,乃至符合強勢文化的品位被大家所追捧,形成了「高」的品位,而平民文化所對應的品位自然成為了「低」者。

其實對於我來說,品位只是個人志趣的一種體現,主要由個人的經歷以及生活體驗所決定的。

而評價品位的標準能反映主流文化的導向,這大概就是它的意義吧


這個問題想了很久才動筆寫

我的結論是:音樂沒有品味高低之分,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音樂品味高低是聽某類音樂的人群的社會地位高低使然,而這和音樂本身素質毫無關係可言。

隨便舉個例子,就以大家最為熟悉的《詩經》舉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9%A9%E7%B6%93

風、雅、頌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被普遍視為《詩經》最精華的部分。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有十五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間詩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風》在此可以指民間詩歌。

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為宴請賓客之音樂。《大雅》則是國君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戒的音樂。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間詩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讚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雅」在此可以指貴族官吏詩歌。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一般認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5篇,自古以來一直相傳是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所作,不過,目前學界則傾向於認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詩歌。「頌」在此可以指宗廟祭祀詩歌。

當時欣賞難度最高的是頌,最為上流社會所接受的是雅--------而那些能夠接受頌,欣賞雅的人,無疑按照現在很多人的觀點,在當時是品味高的人;而所謂只能聽』當地流行歌曲』『民間歌手』的風的人很可能就類似於我們今天那些愛聽網路歌曲,洗腦歌曲的『品味低』的人

但事實呢?那些『民間歌手』所唱的『流行歌曲』在千年以後的我們看來其「歌詞『的藝術成就,思想內涵,反應社會的廣度和寬度遠勝『雅』『頌』----------這充分說明了音樂本身的藝術價值可能和所謂的音樂品味高低之分沒有必然的關係,單純的認為只聽陳綺貞,張懸的人比只愛聽鳳凰傳奇、慕容曉曉的人音樂品味高其實是相當一廂情願的想法。

-------------------------------------------------------------------------------------------------------------------------------------

我有一個德國朋友,平時在我們周圍人眼裡他是一個愛泡吧愛喝酒的主兒,對任何舞曲幾乎都沒啥抵抗力,隨便哪個二流DJ都能讓他HIGH到不行---------就是這樣一個主兒,有一次我們去他家做客,看見有把小提琴放在鞋櫃旁邊,上面全部是灰,我好奇的問了這哥們『你還會拉小提琴?"

我們紛紛刺激他想讓他露兩手,他說已經好久沒碰小提琴了,一再要求之下,調了下弦,門德爾松的春之歌就緩緩演奏出來了。後來才知道,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古典音樂方面的教育了

就這樣一個從小受過良好樂理樂器教育的人,他能聽著某個場景下背景音樂是最炫民族風,居然』翩翩起舞『起來,並且事後問我』中國還有沒有類似的音樂,他覺得很動聽『

現在的他對古典樂已經完全不感冒,對所謂的獨立小清新也沒看出有啥興趣,但是卻熱衷於各類中國二流俱樂部音樂,流連於各類網路洗腦神曲,中國特色城鄉結合部民謠----------依據很多豆瓣用戶和知友們對』音樂品味『這詞的理解,這傢伙簡直低俗到沒有下限了-------但實際上,說不定你所喜歡的所謂古典音樂名段,人家都隨便拉著玩兒;你所展現的高深樂理分析,人家毛還沒長齊的時候就學過。你說人家品味低,人家呵呵一聲,心裡當你是傻逼。

----------------------------------------------------------------------------------------------------------------------------------------

其實話說到這裡,我的第一部分觀點已經表達的很明確了:那就是音樂本身根本沒品味高低之分(依據的是現在絕大所數人對』品味『一詞的理解)。很可能品味高的人欣賞的是被後世證明為無病呻吟的魏晉之作,而所謂品味低的人欣賞的音樂被發現是能真正表達藝術內涵,人類訴求的經典代表。

後半部分待補


與其說「品味」,不如說是「口味」。

你愛吃甜,他喜歡吃辣,並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情,更沒有高下之分。

只不過,這種「口味」,會影響到你接觸的人和事。當然了,本身這種「口味」的選擇也是被接觸的人和事影響出來的。

既然提到了人,就有了階級(不要否則),就有了高下之分(不要否認)。

所以,姑且把「品味」當作一種包裝自己的手段吧。


推薦閱讀:

每月預算1000如何提升穿衣品味?
有哪些穿著打扮細節是容易被忽略的?
「美國品質」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有哪些美國品牌可以代表美國品質?
一個人住,有哪些裝扮房間提升生活質量的方法?
如何看待男女朋友眼光不一致,品味不一樣的問題?

TAG:音樂 | 品味 | 音樂欣賞 | 音樂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