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位教師上課好壞的標準是什麼?
每個人都遇到老師 在他的課之後 你會有你自己的一些看法 對於這個 你評判的標準是什麼? 或者說 你希望你的老師或你孩子的老師是怎樣的? 特別是中學教學!!
這不能從老師的頭銜、職稱,而只能從他讓學生學到了什麼來判斷。
按教學內容和要求,多數學生獲得了按課時需要學的東西,是比較稱職的老師,如果講究方式方法,還能照應到差生,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到應學的東西,是稱職的老師。
如果不僅能給學生講授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想像力,讓學生具有了探索和勇於創造的精神,懂得走好人生的路,還和健全的人格有關,則不僅稱職,還是比較好的老師。
如果不僅做到了上述所說,而且他還將他在人生中的許多感悟,他總結的許多學習的規律和獨到的體驗,用精彩生動的語言,告訴了學生,乃至學生在若干年後,還能經常想起,甚至構成學生智慧和人生中燈塔中的一些要素,則不僅是學生當時的老師,更是學生終身的老師。這樣的老師,不管是小學的、中學的還是大學的,都堪稱老師中的巨人。是否讓學生感到,這個領域很有趣。
簡而言之,就是「因材施教」的老師是好老師。當然我也比較贊同「傳道授業解惑」的說法。但是太過籠統,好老師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結果決定標準,教育的成果是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所以衡量好老師的標準應該看他(她)畢業的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教師本身!好的老師應該是根據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施教。而且作為一個老師,其責任重大,所以責任心非常的重要。本人曾是一名大學老師,其實老師最大的滿足感來自於學生的成功!
1.首先我很關心的是怎樣去評價一個老師上課的好壞?
最常見的就是去聽課,但請注意,一旦課堂變成公開課,它就不是再是一堂課,而是一場表演了,它的性質變了。
評課實質上是對老師的一種傷害;它只會把一種古板的模式往老師頭上套。
無論怎麼樣,一堂課都不能客觀地評論一位老師的好壞。如果可以,通過多次視頻錄像去綜合評價一位老師是比較理想的。
2.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永遠不能作為課堂的重點。因為對於已經有興趣的學生來說,你那些激發興趣的工作是在浪費時間。你不可能整節課在想著怎麼樣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習最大的樂趣在於知識本身;如果一個人對知識沒有渴求,你很難讓他在課堂上體會到多大的樂趣,除非你不在談論知識。
3.學會方法同樣。俗話說得好:「教是為了不教」,「最好的教學是讓學生學會學習」。
但老師不可能一直在教學生如何學習,教學習方法。這些都是在平時的教學中隨意間告訴學生的。傳播學習方法不應該是課堂的重點。4.知識的傳授永遠是教學、是課堂的重點。
我認為一位老師對知識點講得好不好,關鍵在於老師能不能給學生帶來新的認識。這些新的認識包括對課本內容的獨到解釋,以及相關知識點的拓展。自己獨到的理解很重要,袁騰飛老師的歷史課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聽,為什麼評價那麼高?他沒有在教學習方法,也不是在有意地激發學習興趣,他只是在用自己的理解去給學生講解知識。
我認為袁騰飛老師的講課方式可以作為大部分中學課堂的追求;他沒有去搞什麼分組討論,小組學習等所謂的新課標的教學方式;他只是在「講授知識」。
當然,你會發現這樣的課聽起來好像很有趣,於是」讓教學變得有趣「的目的又達到了;但是,我仍然要說:」有趣「不應該作為課堂的重點,它應該是在知識傳授的同時伴隨產生的。
把知識講好,興趣會伴隨而來,學習方法只需要適時地給予一定的點撥就可以了。首先建議將問題中的「上課」二字去掉,一個老師之所以能夠成為好老師,取決他的教育理想,也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有些不同,但大體上有共性,即希望學生對生命、知識、世界充滿熱情,具有較好的閱讀能力,熱愛思考,並樂於將知識應用於實踐,幫助學生體驗到創造的快樂、自豪,懂得欣賞自然界、文學、藝術的美,有責任感,關心別人的痛苦。古往今來,真正的教育家莫不如是,孔子、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葉聖陶……
老師上課好壞的標準是什麼?
這個問題很複雜,簡單的說,好課=內容好+形式好+人格魅力,如果非要量化:內容好(20%)、形式好(30%)、人格魅力(50%)。而「好」的效果標準五個遞進層次「聽的懂、喜歡聽、記的住、用的上、有意義」。一堂好課不但要讓學生知道學了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學,並把學習的願意和能力潛移默化到骨子裡,堪稱好課了!這樣的老師也堪稱聖人了,可以和萬世師表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一起吃冷豬肉了。
一、內容好:
1、能達成教學目標:熟悉班級學生狀態,能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讓每個學生和自己的昨天比較,大家都能得到進步。而大家經常提到的「因材施教」這個是原則,不是方法,更不是標準,需要去再落實才行。
2、邏輯嚴謹:老師有自己完善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完整的知識體系。
3、激發興趣:通過課程引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對學習方法的興趣。下課後還能主動過來和老師交流,而不是恨不得畢業馬上撕書。
4、引發思考: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團隊精神,正確的三觀。在未來的工作中,能用的上課程的內容,用課程的內容實現自我價值。
5、與時俱進:能把最新的前沿知識帶給學生,給學生與社會發展對稱的信息,最新的行業發展動向告訴學生,不至於學生學到的教材內容都已經淘汰了,老師還在當成重點來講。當然這點很難,需要老師不斷的學習,到社會實踐,到企業實踐。
二、形式好:
1、靈活的授課方式:傳統的教學宣講方式目前還是主流。雖然不斷的教學改革,改的只是方法,而不是教學體質。教學形式變化,教學目標不變。素質教育要抓,科舉方式不變。老師們只能在「分組教學、反轉課堂「等形式里疲於奔命,副作用就是讓老師們更加討厭教學改革,不去深入研究更多更好的授課形式。加上學生安全等因素,導致45分鐘只能老老實實的讓學生們坐著。當然,這不代表不能增加授課方式,很多小的方法和技巧經過驗證都是很好的授課方式。好的課程就是好老師要不斷的研究授課方法、技巧,從而積累經驗。
2、颱風良好:著裝得體,表達能力強,普通話這些都是基礎。講師要配合必要的手勢,不要一直站在講台後面。
3、深入淺出:講課內容邏輯和層次清楚,能通過舉例等方法,能用學生已知的內容導入新知識。比如最難的技術問題,二進位,我上學的時候就沒聽懂,經過深入的思考,終於用最簡單的辦法能給學生講清楚了。
4、會講故事:講好一個故事會讓學生明白許多道理,勝過千言萬語。
5、能結合課程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老師比學生年紀大,還是應該有一些經歷和學生分享的,如果有傳奇經歷當然更好,不過要注意和課程結合,這樣才能讓學生喜歡聽,我聽說有個老師,從學生一年級就開始講自傳,到學生畢業才講到「上山下鄉」,這就太離譜了。
6、有讓學生自己實踐的時間:在我的授課過程中,我會對學生們進行演講、發言的相關訓練,後期可以請學生自己上台講課。達成「教是為了讓學生會學習」的目標。通過課程提高的是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若干年後,學生們早就忘了老師講的內容,但是上台發言的舉手投足,已經成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會使用工具呈現:比如電腦、投影、PPT等,這個貌似簡單,推廣和普及了很多年,其實已經成為了現在很多老師的障礙了。當然,板書,簡筆畫這個也得會。
8、留下必要的答疑時間:在課程結束前,有一個「答疑解惑」的時間,如果學生們都沒有疑惑,可以做相應的小測試,用以檢驗學生理解程度。如果發現問題,及時改善課程。
三、人格魅力:
1、有親和力:老師對自己的定位是「與學生是朋友關係」,這樣才會有親和力。當然,下課是朋友,上課是老師,這很重要。良好的親和力,可以和學生打成一片,活躍課堂氣質。當然,需要下苦工練習的時候,即使微笑也能「鎮」的住學生,讓學生們認真練習。
2、有幽默感:胡適在講課的時候,講了孔子,就寫「孔說」,講了孟子,就寫「孟說」,然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就寫了兩個字「胡說」……直接提高了1%的親和力,這個就是幽默感,當然,這個需要另一篇文章來論述了。
3、對學生公平:我上學的時候就經常困惑,為什麼有的學生遲到,老師不管?後來發現,好學生和「差學生」老師都不管。這樣可能會影響老師的公平性,所以有些問題就應該一視同仁。在紀律上如此,在授課知識上更是如此。當然,遇到資質好的學生,可以多加指導或者推薦一些課外書以擴展其知識。
4、能和學生談心:對認出學生,叫出學生的名字,這都是基礎老師必會的。有時下課能和某個學生談心,這樣才能控制上課效果。否則一個學生可能影響幾個學生甚至一堂課的效果。事實證明,很多學生課後和老師認真的溝通後,都會提高聽課效果,好課功夫在課外啊!現在的孩子其實也非常需要有人交流,尤其是父母情況比較特殊或比較忙的情況下。
5、有共同語言:學生現在流行玩新的高科技?玩什麼遊戲?看什麼書?聽什麼歌?看什麼電影電視劇?看似個小問題,其實就是代溝,並且老師不願意主動跨過去的鴻溝。其實這些並不難,在課下問問同學就可以,難的是老師回家同樣有自己的柴米沒鹽醬醋茶的生活難題。當然,這個也不是沒辦法解決。比如流行某電視劇,老師看看第一集前半集,再看最後一集後半集,中間的腦補就好。當然,這兒還有一個難點,就是所謂的「最流行」在我們現在的學生中,最多受眾也只有10%左右,因為現在學生的焦點都不太一樣。
6、說話算數有威嚴:在不體罰的前提下,如何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有威嚴?前提還是和學生能成為朋友,這樣你生氣的時候,學生才會在意。上課你需要學生傾聽時候,他才認真的傾聽。
7、有個性:有個性,有激情,對於有一些觀點要敢於表達。讓學生認識到激情的力量,讓學生知道老師熱愛生活,熱愛職業,熱愛學生們。比如有次我上課時,把鞋脫了給大家看,同時發表演講,就是因為連學校其它的事務太多,導致襪子磨破了,但是並沒有因此遲到或者降低課程質量,相信學生們會有感觸的。
8、有神秘的才藝:比如會唱歌、會跳舞,或者有其它能展示的才能。偶爾上課表演一下,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緩解學生疲勞,還能增加學生中的人氣和人格魅力指數。
9、只指導,不指責:這個是我的授課經驗,指責就是說某某做的不好,指導就是某某事情應該怎麼做。一味的指責只會讓學生失去尊嚴和信心。只有通過正確的方法指導學生,才能讓學生建立起信心,從一個一個小的成功中蓄勢大的功能。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小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會批評(現在叫輔導)、會表揚是老師的基本功之一,好的老師輔導和表揚都會讓學生重新找到自信和動力,達成目標。
10、有耐心:「教不嚴師之惰」如果老師放棄太早,而學生根本不會堅持。學生不會做老師期望的事,只會做老師檢查的事。所以在學生沒有形成自主的管理能力之前,老師一定要不厭其煩的指導學生,從「規定」和「循循善誘」雙重入手,直到學生養成習慣。比如學生髮言後,要學會說「謝謝大家」。老師就要反覆提醒學生,直至養成習慣。
11、老師錯了要承認:老師和學生是平等關係,老師也不是聖人,老師錯了要主動和學生承認,尤其是遲到、讀錯字、寫錯字這類的問題,不但要承認,還要公開認錯。比如我「氛圍」讀成「憤」了,而不是「分」,把「拈花一笑」寫成了「捻花一笑」,學生髮現了就主動承認,回去自己多加練習,別死要面子不承認 。
12、以身作則:老師遲到要罰站或做俯卧撐,用行為影響學生勝於說教。比如在上課時說「請XXX為大家分享一下……」,「謝謝,請坐」。這樣同學們上台才會如此做主持。還有,老師進到教室,看到地面上有髒東西,直接撿起來。學生們都會不知不覺的養成好習慣。有時候學生沒意識到,老師只需要點撥一下就能達到效果。當然,負面的「為人師表」案例更是數不勝數。
因為老師的終極目標是「傳播人類文明」。培養學生的目標是能獨立生活、熱愛學習、積極樂觀、能獨立思考,勇於實踐的人,所以教學目標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培養學生的時候「渡人就是渡己」,學生成功了,老師也就成功了。當然,老師還要記住「施惠勿念」即使學生過年不發微信拜年也不要生氣。
能做到這些的人,基本也成聖人了,誰又見過活的聖人?雖然沒有聖人,但總好過沒有好老師的目標吧!
把自己的人生閱歷結合自己的專業,感染學生。這樣的老師太少,很幸運,我在大一遇到了我的微積分老師:楊志鴻
不請自答。今年快畢業,正好總結了這個問題。但那篇東西找不到了,簡單把框架這下來,談談自己的看法。一個好的老師,最基本的是要上好一門課,這便如一門手藝,一項絕活。首先,不坐著講課,一定要有漂亮工整的板書,輔以簡單明了的ppt,或者更本不用投影。其次,講課內容層次清楚,脈絡清晰,吐字清楚,深入淺出,有關概念、法條可以脫口而出,一字不差。對有關技術、理論的最新發展能介紹得出來,並說明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程度,以及不能解釋的問題所在,能推薦出該學科當下最值得掌握的學術作品。再次,布置作業 精當,有針對性,認真批改。考試從嚴不放水。最後,不點名。此外,如果還能做到以下這些,我認為可謂錦上添花。能叫出每個同學的名字。【很遺憾大學裡沒見到】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能用自己牛逼閃閃的經歷鼓舞學生風趣幽默,舉止端莊正確、全面、不裝逼地把自己所了解的行業狀況真實反映給學生。
1 B級老師
不考試不簽到,還有不少人來聽。
2 A級老師懂得如何用最少的話有效控制課堂秩序,引導學生自學。3 A+級老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對第二段話的理解,有一點是大家公認的,就是求解「疑惑」要重於求解「句讀」。
但另一點,理解這段話的時候,有人以「學生」為主體,即學生主動向老師求教或「句讀」或「疑惑」,前者愚鈍,後者明大義。但我堅決不認為韓愈的這段話主體是學生,而是老師。即韓愈的這篇《師說》里不僅論述了學生要有「師道」,老師亦要有「師道」。學生的師道是「不恥下問」,而老師的師道是「傳道受業解惑」,且重「解惑」而輕「句讀」。這很經典。
現在老師有三種:
第一種,句讀型。弄個幻燈片一用好幾年,還都是教材里的。從不在黑板寫字,只是拿著滑鼠在PPT里翻頁劃線。基本上不作為。
第二種,傳道型。努力傳授知識,解決學生問題,教會學生所有該會的東西。不過有一點,學生學習的時候總是迷迷糊糊,有時感覺枯燥和困難。
第三種,解惑型。告訴學生身在學海的哪裡,前沿在哪裡,岸在哪裡。告訴他們知識間的層次,坐標,界線,目標,剩下的交給學生自己。
為什麼解惑型要好於傳道型?因為學生大多都能很好地吸收或者自己獲取知識,但很少有學生能不迷失在學海里。就像我們上過了大學看高中,就會覺得當時無限的知識大網也就是幾條線而已,如果回過去重新學習,幾天就把教材看完,然後不停地找題做就行了。這並不主要是因為學會的知識更多了,能力更強了,而是因為看清了當年學習的東西的範疇,不過是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體系里的幾個節點。傳道型老師時刻陪著學生穿過未知森林,直到學生穿過去的那一天,大多學生才會說,「這樣就過來啦?也不怎麼難嘛。」而解惑型老師卻帶著學生不時坐上直升飛機飛到森林上空,指給他們看來時的路,現在所處的方位,還有出口,學生時刻知道自己在進行著怎樣的行軍。
基本上,只有大學裡才會出現三種老師的分化。而小學、初中、高中90%以上的都是第二種,限於學生的精力和能力,老師也很難帶著學生到達「見樹木且見森林的高度」,這也已經足夠了,因為高中生只有一個目標——高考。同時,也很少有高中老師不作為,大家都很賣力工作。
而大學裡就不同了。一是學生到了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高度,二是大學裡完全是開放式學習。因此三種老師出現了,第一種太多了,基本某些不太高深的專業課和不太篇理科的基礎課老師都是這樣。第二種也不少,他們跟高中老師授課一個風格,OK. 第三種我沒遇見過,主要怪我自己水平不行,基礎都沒打好,談何跟老師「談笑風聲」,Naive. 由此看來不論哪種老師學生自己努力學習才是最基本的。依據課前、課中、課後三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專業性進行判斷。第一、課前第二、課中第三、課後
學生能否聽懂,是否可達成備課中設定的教學目標。
一個上司給我說,一個好老師最重要的技能應該是「溝通」,要會很好地和孩子,家長溝通,引導孩子喜歡上這門學科。因為老師教給孩子的知識永遠都沒有書本權威,要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與家長溝通,能更好的在學生的八小時課堂外學習。
能夠讓學生在輕鬆寫意的情況下不由自主的對這本課程感興趣。
我說說我的老師吧。今天上世界近代史課,老師說 :我只是比你們多讀了幾年書而已......我要教你們的是方法,是被時間之水沖刷之後的——觀念。這位老師讓我對歷史這個專業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及讓我相信大學還是有認真教學的老師。記得她說:思想的種子是微小的,可它會生根發芽......我覺得她就像個冬天的播種者。覺得她上課不是在工作,而是做她本應做的,在分享,在指路。
從教師的職業看,首先:作為一個教師,他應該明白一個道理「教不嚴,師之惰」,學生學的好不好,關鍵在於老師教的方法。一個能夠調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能夠把他自身知識自然的轉入學生的思想,這是很難得的。其次:一個老師上課的好壞取決於他自身知識的淵博程度,在他所教的課程方面有豐富的積累和經驗。最後:教師不能對學生有好壞之分,應該公平傳授,不能讓任何學生有我很笨、我不會的念頭,也就是要給所有學生建立自信,這個是作為教師的基本道德準則。除了以上這些,就看這個教師是不是熱愛自己的這個職業,俗話說「為人師表」,就是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學生的道德觀念,讓學生崇拜你,敬仰你,以上這些足夠了。
看下面有多少同學在玩手機。
高中時候第一任生物老師,她的講解非常好,說不清楚哪裡好,反正就是讓一個課前不預習課後不複習的我考試能考90+,滿分100。當然只是個人觀點,其他同學感覺如何沒有做過交流。
你要看他的師態,是否親切自然,語言通順流暢,通俗易懂,能否把難題講的透徹,化難為簡,知識點抓的是否準確;
上課時能否駕馭課堂,處理好突發事件,營造的課堂氣氛是否和諧融洽,上課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使用的教學方法易於同學的接受。
看他平時評改作業的認真情況
私底下對你們的關心程度
提問時是不是專挑那幾個同學
上課有沒有接電話啊
上課管的嚴不嚴啊
有沒有說一些傷人的話啊
列如、誰回答不起問題就打擊他、侮辱他等情況
從這些方面應該就可以了
我剛剛踏上美術教師的工作崗位,因為美術課不同於其他學科,如果能在輕鬆愉快的環境當中,儘可能多的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美術方面的知識、技能,當然是最好不過了。
推薦閱讀:
※葉聖陶說「教是為了不教」,這是真的嗎?
※生小孩後辭職在家還是繼續工作呢?
※有多少老師還在向孩子灌輸對立和仇恨的狹隘民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