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華語電影大多質量不高?
大家都說電影審查,那為什麼國外的好電影可以經過審查依然引進到國內,依然是好電影?
豆瓣當年有過一個投票,在此分享。你認為當下制約國內電影發展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因素是什麼?A 電影從業人員不學務術、素質低下,既無能又無恥,一味急功近利、毫無藝術追求
B 審查機構官僚作風嚴重,管的過嚴、抓得太死,遲遲不肯設立電影分級制,涉嫌藉此謀利。
C 主流觀眾品位不高、心態不正、立場不堅定,熱衷跟風起鬨、易被忽悠,客觀上縱容了爛片泛濫投票結果:57%的人覺得是B。A和C平分秋色。個人認為這三個因素互相影響導致惡性循環。其實上映的影片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比一般人想像得都要大,作為對電影缺乏特別熱忱的觀眾把他們所看到的當做目前電影界的全部。其實各位電影卦仔細回想,在沒有看過好片沒有明確自己的喜好和影視審美前,你不會覺得自己在看的是爛片。現在的大陸觀眾群體也就處在這個狀態。更多人把電影當作娛樂(那也沒有錯)而非追求更高的審美藝術甚至思想層面的體驗。觀眾對電影業如此的定位標準也決定了製片和導演盲目追求票房,而消減了提升電影水準的incentive.這個不多說,大家都知道蒸蒸日上的港陸合拍片的經典os「內地人傻錢多,速來」。從某種程度上也直接影響了曾經輝煌的香港電影業。而上面兩個因素都和制度因素脫不開干係。一方面可能利益驅使不分級,一方面又大大限制了觀眾原本可以與佳片接觸的機會。官僚作風在「唐山大地震」的宣傳當中尤其顯著。這個得得細細兒說:
1.體制限制了發展。你想想看一個2,30年前連親嘴兒這樣的外國人司空見慣的小事都不能表現的國度,你能希望它現在的電影達到一個怎樣的高度。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的消費不是一種好商業,盆中不育萬年松,要想圖發展,最根本的是要有好的體制來引導,並給從業人員寬鬆的創作環境。2.從業人員普遍的水準不高。一個比較權威的學校每到考試時考生就人山人海,說明這些學生的選擇不多,這個學校不錯,更說明了競爭極為激烈,可人家一年就收你1,200個,你能保證這些人是最有才得嗎?還有不經過大世面的歷練,在黨某人的領導下,護航下叫1,200號人來說幾當某人的好話然後就走人的電影,有幾人願意看,有幾人又能拍出好東西來。3.觀眾也存在問題。國人自古以來就是沒有娛樂精神的一群,走路要正,坐要整襟危坐,這麼嚴肅的意識形態下電影這樣娛樂性非常強的東西遭冷落也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了。
4.電影票偏貴,盜版猖獗,正版買不起也是不可小覷的因素。
但是,近年來大批國人浩浩蕩蕩地去香港看《色戒》看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鑒》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不缺好製作人員和觀眾,只是在目前這種情況下,要享受這種服務需要高昂的消費罷了!因為寫劇本的拿到的錢還不夠買導演家一平方米瓷磚。
而且導演們自己也不怎麼讀文學作品了,導演身邊的人更不讀從而木有人給他們推薦好作品。以前至少還知道把好小說改吧改吧拍出來就算視覺聽覺上磕巴至少故事動人,現在好了,他們基本傾向於自己思考。導演一思考,觀眾就發笑。詳見《趙氏孤兒》。中國電影的悲哀在於觀眾不上進,不是電影人不努力。中國電影的票房主體是從來不上網看影評,不罵電影人的,他們上網只會玩遊戲。他們看的電影叫熱鬧,他們去的電影院叫烏漆嗎黑。這就像你買了腦白金送禮是看中它的包裝與廣告攻勢,那麼誰還會在乎腦白金是不是麵粉做的呢…
問題中「大多」兩字是重點啊,這個是普遍問題,普遍問題的話一定是產業鏈的問題了:
1、產業還很年輕,大陸電影產業化才幾年啊,大陸電影產業化之後,整條產業鏈完全重組了,自然產出的東西有些差了。HK的標準產業鏈也在本世紀初的時候被合拍片所摧毀了,台灣的電影產業一直就不大。華語電影自然就起不來。
2、HK的產業鏈本來是最完善的,可惜明星的身價、後期成本都迅速抬升,現在純粹拍攝一部只在HK上映的電影,成本就很小了,無法拍攝出大卡司的片子。所以只能看大陸的了。
3、大陸的電影市場則需要更多讓子彈飛、馮氏賀歲片這樣的電影來引導產業發展。馮氏賀歲片創造了賀歲檔,如果多幾部讓子彈飛,一定就會有投資人願意投資好劇本+好導演,而現在的資金流向是名導+名演員。
4、美國電影產業核心是製片人+劇本,華語市場則一直是導演。製片人好不好是產業鏈按照ROI淘汰出來的,導演好不好是完全看個人天賦和個人審美的,所以更依賴於導演的體系自然會生產出更多不靠譜。華語電影產業如果不走注重製片人的道路,繼續強調導演的話,那就會很難複製成功的。什麼時候,國內的製片人可以按照劇本選導演了,按照預算選演員了,那就會靠譜很多了。
5、審查制度、弱創新和人文的教育體系、後期成本都是硬傷,尤其第三個問題,經濟環境導致根本就不可能在國內出來阿凡達和2012這樣的視覺系的片子。不過前兩個問題在某些程度上仍然是可以解決的。
6、觀眾水平我認為不是問題,問題是觀眾人數,再爛的片都有2億票房,就是咱們看電影的人太多了,所以是賣方市場,所以再爛的片都會有人買單。阿凡達、讓子彈飛、2012、好萊塢大片比單身男女、關雲長之類票房收入都證明了觀眾的審美水平是正常的。
其實還是積累不夠,大家所看到的霸王別姬、紅高粱,都是中國電影憋了30年出來的電影,讓子彈飛也可以認為是憋了20年的電影。卡梅隆拍了多少電影?諾蘭拍了多少電影?寧浩拍了多少電影?中國電影多些寧浩、姜文這樣主動憋自己的人,就會出好片的,只要產業會獎勵並且挖掘這些主動憋自己的人,好片就會越來越多的。1.拿第五代導演來說吧,他們曾拍出來了《黃土地》《紅高粱》《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等一系列具有衝擊性和高質量的片子。現在再看,他們真正還在繼續表現歷史現實思辨剖析的還有幾人? 當電影被割裂了時代背景,電影中的人物性格開始千篇一律,情節結構或者說劇本開始無趣起來,華語電影的質量當然令人堪憂。2.作為文學藝術的高質量和深刻意義體現在批判現實主義。眾所周知的原因不許批判。也就成為了這個時代的電影的悲哀。3.至於「 國外的好電影可以經過審查依然引進到國內」是因為國外的好電影的批判現實主義,飛屋的反拆遷與阿凡達的反侵略,國內的審查可以接受啊,襯托我們社會主義好麼~4.另外中國的電影行業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行業文化與行業規則都不完善,比已經處於高階段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電影行業各方面包括設備、技術、人員等都差很多呢~
因為現在爛片也能賺到錢
作為做電影這行的網站,跟電影這個圈子走的近一點、了解不深,看這個評論大家說的乾脆就說兩句:
1、國內的影迷看的一直都是世界的電影,欣賞的水平都是世界級的,回頭看國內的電影那就有些傷不起了;2、電影這個產業的真正發展也就二十來年,之前那一批乾電影的,像如今的張陳的從何種環境之下成長到現在,算不易了,從那時候起的電影人才就相對匱乏;3、產業的發展還在成長,從本子、製作到發行等,比國外都有很大的差距,這個是產業機制的問題,不是短期能快速提升的,除非非常的開放,但那是不可能的。這裡說說國內的電影環境也是有些惡劣的,投資人面對盜版收不回成本的太多,而且還有電影A3天出盜版、同檔期的電影B1天就出了盜版等怪現狀,不點明了,大家自己想;4、別說本子、意識形態的限制等等問題,一方面自然有產業機制的原因,另一方面不是說一定要觸碰到我D敏感的神經才能拍出好片子來,近幾年不一樣有不擦邊也賣座的好片么?5、國外的好電影能引進,當然是在符合某些特殊標準的審核過後能引進的,總有好片子能進來,在WTO之下也有對電影引進的約定;6、電影人從新一代看起來,還是能有拍出好片子的導演、能演出好電影的演員,如果說老一代的是收到成長年代的禁錮和固化,新一代的還可以看到些希望。當然,不得不說,商業化和電影的市場的開放是必然的,兩者的碰撞時間點和摩擦越來越嚴重,現在的爛片多是一個折射,在國內這種的社會氛圍之下,電影難免會受到影響。最近聽不少影迷在賣座網上罵《戰國》、《關雲長》等片,中國電影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長大,但同樣還是需要時間、支持和理解。我想回答下提問者在「補充說明」中說的問題:為什麼國外的好電影可以經過審查依然引進到國內,依然是好電影? 這可能才是提問者真正困惑的直接原因。
自我審查總是比審查制度要求得更嚴。為了不觸碰紅線,自我審查者會把各種有可能的敏感話題理解為一定敏感,然後進行閹割。
打個比方,一個是籠子里長大的孩子,一個是正常孩子被關進籠子了。你覺得誰的背看上去更挺。
華語電影分為大陸,台灣,香港這幾部分電影,最近十年來隨著香港和大陸的距離越來越近,很多香港和大陸的演員互相到對方市場淘金,整個社會形態的急功近利,導致華語電影的總體質量下降。但是,台灣電影一直以來還保持著較高的水準,儘管比起八十九十年代也有所下降,至少比香港大陸的電影要高很多。如果說整個華語電影下降的原因,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只看錢,不看人,更不看心。
除了房地產價格高,這片土地哪有幾個高啊,更何況電影乎?
既然是問題就要找關鍵。我覺得主要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思想文化建設的原因,不如說是思維的創新不夠的問題。諸多方面的限制影響了影片整體質量。1、發展和製作等方面與成熟的好萊塢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2、電影人在取材等方面的偏離使得影片無法貼近觀眾,無法適應大眾的接受欣賞習慣。3、很多所謂的大片在奧斯卡都紛紛鎩羽而歸,票房和口碑出現了很大的斷層。這需要深刻反思電影人的個人理念,電影風格和作為導演在西方影壇的取得認可的程度等方面。4、在華語電影未來方面,不僅要在影片本身下工夫,在市場準確定位,拍攝貼近普通人生活的有真情實感的電影,更要以觀眾的心理為第一考量,兼顧藝術和思想性,才能使得華語電影更加健康與蓬勃地發展。
投資商的角度.只為迎合市場了,拍破片也能收益,何必費心呢.真正想要拍的人,手中卻無資金.
電影人太過浮躁,只想迅速把錢掙了,內地觀影人市場還不夠成熟,對爛片容忍度過高。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沒有分級制度和電檢制度的扼殺創造力和人性
這就好比為什麼華語音樂里鳳凰傳奇的歌這麼難聽還那麼多人聽一樣
現在的中國電影業,包括娛樂圈都太浮躁了。不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寫一個劇本,慢慢的拍一部電影。出現一個新的社會話題就覺得是熱點,就寫一個劇本,就兩三個月拍完,就上映了。電影無論從哪個方面都沒有辦法抓住觀眾的心
因為沒有:更多的院線競爭,更少的內容審查,更多的為藝術「獻身」
有那麼幾個點吧第一是審查制度的缺陷,好的作品無法展示出來,扼殺諸多精華。
其二是市場的不理智,大量資金湧入,一味追求大場面好特效,忽視了最打動人的電影的本質——故事。連故事都講不好的電影永遠不是好電影。
跟中國足球的現狀是一個道理,現行整體體系完全脫離市場現實,且運作過程關係混亂,編劇工會完全擺設(貌似中國的公會都是擺設),多年累積導致編劇萎縮(中國的音樂就是前車之鑒)。還有一個原因最可怕,就是電影人才的教育培養,太急功近利。
觀影人素質不高。媒體素質不高。演員素質不高(我實在是不明白為什麼很多超爛的劇本會有大牌拍?以至於讓人覺得大牌都是雜牌)
好劇本很多的,不知道是不是現在刪節太多,大部分電影都會看的稀里糊塗不明不白。
放棄華語片。太讓人失望了。去電影院根本不值票價,白讓看都覺得浪費時間。對於無論看什麼電影都能感動的流淚的我來說,有些時候我還很喜歡煽情電影。
我正在看《觀音山》,極力推薦。
電影,力求真實,反映現實,這才是最重要的。1.思維被束縛
2.行為被束縛3.眼光被束縛
總之,沒有辦法站著就把錢掙了~ 然後,主觀上 導演們自己底蘊不深厚 古人說 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一個導演自身有「氣」的華,再怎麼滴他都不能拍出很爛的片兒來~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世界主要電影市場只有中日韓印四國本土電影佔有率能過半超越好萊塢?
※電影《哪一天我們會飛》有哪些有趣的細節?
※華語圈最有說服力的電影獎項是哪一個?
※如何評價彭于晏的演技?
※周星馳電影《功夫》與《西遊》裡面的經典配角(比如何文輝)有其他穩定的工作嗎,他們是怎麼維持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