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生信人員需求大?
知乎上好多說生物信息學相關的職位啦,人員啦有缺口,有需求。這種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可信度高嗎?
謝謝邀請。很不幸的告訴你,生信工作市場並非你或很多人想像的那樣火熱。
美國的生命科學最發達,一般世界包括中國會步其後塵。那麼美國的bioinformatics的工作市場怎麼樣呢?數據說話,美國著名的人力資源網站recruiter一個統計數據:生信的評級為F,幾乎可以說是非常糟糕了,本身的市場容量就小,且每年的職位還在遞減。
再橫向對比一下其他行業,來自Investopedia網站的數據:
最火的依然是計算機相關,生物科學類的最慘。用事實說話,獨立思考。
bioinformatics 市場整體不樂觀,但並不代表這個對這個領域有興趣的個體不會成功。結合客觀的環境,以及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方能做出理性的選擇。一直在做生信工作,公司也一直在招生信崗,忍不住想來回答下。
觀點:缺少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成熟生信,新手則沒有太大需求。
生信其實是個很不成熟的工作,目前能不能稱為行業都要打個問號,感受很深的幾方面是:
1. 工作內容和人才培養無法標準化
因為生物問題的多樣性,生信的很多工作都是碎片化的,不具體的,而不能像 IT 那樣精細分工。這就要求生信從業人員儘可能掌握整個生信分析工作的每個細節,包括但不限於:
- 問題的背景調查與分析
- 合適切入點的選擇與執行方案的確定
- 分析工具與方法的掌握
- 基於數據結果,關聯與解釋問題(對數據與待解決問題的理解)
- 歸納總結與泛化推廣的能力
能夠做好這些,基本上是對優秀碩士生和合格博士生的要求,這對生信人員自身的素質提出了一定挑戰。
因此,實際生信工作中很容易出現「二八現象」,80%的工作要靠20%的人來解決,新人一定時間內都不能對工作產生特別大的幫助。
2. 人才流動相對依賴人脈,而不是市場
不同於 IT 這樣的成熟行業,幾乎拍出什麼樣的價碼就有什麼樣水平的應聘者,生信的人員流動相當原始。以個人為例,至今沒有因為找工作主動投遞過簡歷,領英也是停留在學生時代,一直沒有更新過。
沒有成熟的人員流動渠道,既不利於公司,也不利於工作中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個體,反而是新手在閉塞的環境中受益最多,享受了一定溢價。
既然行業不成熟,為什麼我還說缺少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成熟生信?
這得感謝奧觀海畫的那塊「精準醫療」大餅,最近兩三年,朋友圈各種融資新聞。比如,去年碳雲智能(~70人)按照約10億美金的估值,融了約10億人民幣(人均一億),今年已經在深圳拿地準備蓋樓了。又比如,就在昨天安諾優達融了7億人民幣。
有項目,又有錢,團隊擴充自然也不能落下,不得不說,資本確實是最好的春藥。
說到這裡,必須提一下華大基因。有學者質疑華大科研論文的學術價值,其中有他們的道理,但是作為從業者,也是曾經的BGIer,得為老東家說一句:華大當時的那些科研項目培養了大量的從業人員,這些人中很多已經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相信如果不是華大的存在,國內短期內是無法培養出這麼多經驗豐富的從業者的,國內的基因行業/生信工作可能完全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還是之前的觀點,行業缺少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成熟生信,新手則沒有太大需求。
未來生信人員的需求大不大,要看行業的發展,不敢妄下結論。如果對生信工作有興趣/有情懷,或者覺得行業有可為,可以試著了解下,反之,出門左轉,CS 真的很不錯。
缺口是有的,但是不缺學生物的,缺學計算機的。至於計算機人員缺乏的生物學知識,只需要低價招聘一個生物千老去當生信行業的【產品經理】就行了。
嗯,我確實說過這個,確實就是基於自己的主觀臆斷。
作出這個判斷的原因是,我之前在招人的時候,很難招到「生物信息學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是「生物信息學相關專業」的學生,都是半路出家轉向生信的人(我自己也是)。
而且我自己跳槽的時候,也覺得滿地都是機會,哪哪都缺人。
另外兩位答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godfinger 說這幾年風投瘋狂給精準醫療砸錢,催生了大量生信崗位,這是事實。
@徐光啟 說美國的生信崗位總量不大,這確實也是我朝未來的趨勢。然而我朝和美帝相比,生信崗位的種類有所不同。我朝有非常龐大的生信科研服務市場(對就是收錢給研究生做實驗、出生信文章的那種),美帝的情況則更偏重於醫學。前者需要更高的生物學背景,後者則需要更多的AI背景,所以未來我朝的生信人員的路多一條,就業情況會比美帝要好一些。
綜上所述,我認為我朝的生信人員需求總量不大,但現階段人才缺口很大。
誒不是,你們學計算機的就別往我們生物的火坑裡跳了啊。
我們的「就業情況好」指的是比其他生物學方向的好。但是和你們計算機任何一個行當比,我們生信的情況都是不咋地的
沒看出生信崗位有多缺人。事實上,搞數學的自己做模型推導公式,搞計算機的自己寫演算法寫程序包,而生物信息大多是"調包俠"。
個人研究生是生信,現在博士算是統計遺傳/定量遺傳吧,在北京生物雲平台公司工作過一年。
對於目前的就業市場恐怕不太了解。於是我去拉勾網搜了一下,全國在拉勾上招生信的公司也就十幾家吧。比It肯定是沒法比。
之前我回答過類似的問題。我說的是,這個崗位是缺人手,而不是人才。生信這個崗位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大上,大多數情況下,你甚至不需要親手寫代碼。最近我發現,新進來的很多生信從業者,perl,R或者Python根本就不會,但是他們依然能夠從容應對日常工作。這不能說是從業者素質下降了,而是說明這個行業的很多分析方法和內容已經日臻成熟,應付一般的問題毫無壓力。但這不是一個好現象,如果希望能夠在這方面有所建樹,還是需要靜下心來好好學習。
其實一般,只不過相對於生物磚工來說好一些,跟其他的專業相比,還是差很多。
我今年博士畢業,做的是生信相關的課題,找的也是生信相關的職位,說實話找工作的難度和搬磚的工作差不多,純搬磚的碩士今年去葯企做實驗什麼的,8000-9000的樣子,而我面試的一些生信職位,博士給的薪水是12000-14000,比不上工程類專業的博士,感覺比發酵那邊的博士都低一些。
只能說比起搬磚的那種絕望和無聊,做生信的話可以看到一絲絲亮光,畢竟工作中會有星星點點的成就感,而且不用那麼辛苦,本質上還是屬於生物行業,不會有多麼光鮮。
我已經做好乾半年回歸自己專業去的準備了,這半年就相當於湊一撥生物的熱鬧吧。
感謝@帶孩子的旅人的贊,我就再說點。
現在很多小公司都是大公司成立的子公司或者是臨時拼湊的草台班子,2017年初成立了一大批,市場需求最大的也是這類公司。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生信畢業生太少,因為國內火起來也就這兩年的事情,而即使碩士進校就直接接觸這個方向,今年也才剛畢業,大部分的人還在學校里,所以感覺上缺人,而缺人的也正是這些初創公司,正兒八經的大公司還是不好進。
我朋友在信息學院,說實話現在的趨勢和當年VR的趨勢一模一樣(個人感覺),野雞公司太多,也許一兩年後就崩了,畢竟熱度下降太快。15年的時候我院博後做生信的某生物本碩博講師兼職給公司分析NGS數據,據說年薪30萬,而現在全職應屆博士的待遇也很難上2萬。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流程的完善,估計現在入場的人還沒反應過來就要面臨下一波洗牌。
如果不想做科研的話,生信不是個好的職業方向,因為未來高端的需求確實沒那麼大,但對於想要跳出搬磚坑的本科或者碩士,是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小公司目前都還在招人,而且要求很低。
我們招了一年也沒有招到一個合適的人。
其實我之前就說過,生信所謂好就業、待遇高只是相對於純生物專業而言,是給沒有完全下定決定離開生物這行的人的一個退路,如果你下定決心要棄生物轉行,然後投奔了生信,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主要是最近幾年,基因測序成本急劇下降,精準醫療之風盛行,從而催生了很多精準醫療的從業公司,公司自然需要生信人才。而由於前些年生信生就業不易,所以選擇生信專業的人並不多,從而導致了今天的需求缺口。所以有缺口的結論還是比較靠譜,但並不意味著這個行業所需的人數一定像程序員那麼龐大哈。
我說下終端市場吧,畢竟商業化運作後就要看市場規模了,現在主要集中在臨床領域,又以生育領域和腫瘤市場最為主流,市場很大,算是處於野蠻生長的階段了,所以從這個角度需求是很大的,但是有個擔憂,就是價格也來也低,現在的基因三方企業也很難,未來會有寡頭企業做主市場。
可信度不高。我在國內高校某生物信息學中心待了多年。就科研而言,生信的優點是如果有樣本,則出文章還是挺快的,缺點是技能單一,比實驗學科不如做實驗,做實驗不幹了起碼還能搬磚,但是生物信息學去企業不知道幹啥。搞計算機的基本上比不過學計算機科班的。
認識一個老闆。
最近出了很多牛文。包括Cell,Nature子刊一堆。這種文章大部分都要掛他們組唯一一個做生信的博後為共一。
這樣高產,有錢的實驗室,是有很多人申請的。
這個老闆比較Push,人也很狠,罵起人來不留情面。生信那人不是華人,吃不了這個苦,跟老闆大吵一架。老闆直接發郵件給全組,暗示生信的博後主動辭職。博後不能忍,就準備辭了。
老闆多大脾氣,所里冉冉升起的新星,升職飛快,肯定不能忍啊。過了一個月,體現生信吃香程度時候到了。手握千萬經費,不愁沒人的老闆慫了。低頭認錯,加薪留人。這要是別的工種,替代人選一抓一大把,老闆用得著低聲下氣用真愛挽回么?
就目前來說,各家公司基本有完善的標準分析流程,甚至高級分析,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我的意思是連linux都沒聽說過的人,都可以在一個月內勝任生信分析員的工作。另一方面,各家公司推出的雲平台,零生信基礎的都可以把握高通量數據,包括多樣性,宏轉錄,宏蛋白,lncRNA等。所以你覺得有缺口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