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文單詞比漢語拼音好辨認?
在steam玩上一些不支持中文輸入的網路遊戲時。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玩的是國區,大部分都是都是中國人,但還是會用英語而不是拼音。我發現一部分原因是英文比漢語拼音更易快速辨認,但這是為什麼呢?
問題補充: 這是我在知乎的第一個問題,非常感謝認真回答的大佬們。這只是一個高中生突發奇想的一個問題,你們卻回答的這麼認真,我真的很感動,謝謝! @maX Zero @江湍 上 @Thinkraft @安定醫院在德勝門 @玉翱 @斯達那些說應該用音標和拼音對比的差不多得了,你們是不是連完整問題都沒看過就來回答了?你來告訴我我舉出的場景下打得出音標嗎?滿滿的優越感是哪來的?我不知道音標才是和拼音對應的注音符號嗎? 順便問一下那個說看到這種問題都有一種「英語比漢語好的」的感覺的。請你告訴我在我的問題里你怎麼得來的這種感覺?
1.漢語morpheme和word本身劃分難度高,這是重要原因。日常漢字書寫又全是等距離,一般人就更沒有劃分意識了。2.不標調會給準確發音推導帶來明顯困擾,接下來會給morpheme和word劃分帶來更多麻煩。
3.即使標調,也無法顯示正常語流的變調,推導運算依然量不小。
4.同音字問題,不同含義同音詞,有可能在是用在同一句話里都是符合語法的,甚至在一定範圍上下文中都是符合語境的,糾錯更難。5.很多漢字我們其實不清楚準確發音,但是熟悉其書寫形式和含義,如果以發音標記,也會看不懂。那些在回答里說要把英語用音標寫出來才跟漢語拼音平級的,估計根本不知道IPA也能給漢語注音……
漢語拼音是漢字普通話讀音的拉丁化轉寫,與其他語言所使用的阿拉伯字母、希伯來字母、西里爾字母、諺文、假名之類的拉丁化轉寫沒有區別。
還有一點是因為拼音有音調的問題吧
比如
HAHA你猜猜是什麼意思?【滑稽】
我來從語言的編碼角度強行解釋一波。
當我們看到「拼音」和「pinyin」時,大腦中的處理流程不一樣。
我們可以直接識別「拼音」兩個字的的形狀並進行處理,而看到「pinyin」這玩意兒還得先跟大腦中儲存的圖像比對一番,轉化成「拼音」後再進行處理。
可以這樣認為,我們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是直接把「拼音」這兩個方塊圖形編碼為「一種表示漢字發音的符號系統」這樣一個意義儲存在大腦中的,我們對「pinyin」並沒有進行直接編碼,而是把它跟「拼音」進行了聯繫。調用的時候同樣多出來一個步驟。
再舉個栗子的話,比如我告訴你der Hund的是狗的意思,如果你並沒有長期接觸並形成聯結,那麼,當你看到「狗」這個字,你腦子裡立馬就浮現出狗的樣子、習性、叫聲等等一系列相關的東西(激活-擴散),而當你看到der Hund,你必須首先浮現出「狗」這個漢字,然後由此為橋樑想到與之有關的東西。(經常有英語培訓機構大叫,因為你要先翻譯成漢語理解,所以英語才慢。其實這很正常,用得多了見得多了聽得多了,自然就能調整過來。當然,具有具體事物的名詞,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直接編碼而不藉助母語,自然是更好的。但對於抽象事物,這樣的要求就有些難以達到了。)
綜上所述,我們對「漢語」「Chinese」這樣的東西,都是直接進行處理的,而對於「han yu」,見得太少了,遠遠無法達到自動加工的程度,自然費時費力。
其實如果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英語句子,或者滿是不熟悉的單詞的英語句子,無法進行直接處理而必須藉助漢語來理解時,其理解速度就會慢於全拼音組成的漢語句子了。所謂「英文單詞比漢語拼音好辨認」的情況,也只出現在你熟悉的英文單詞上。
拼音化後信息量的減少造成的歧義增加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比如,現在如果我把字母表倒過來拼寫單詞,比如Z=A,Y=B……這種,給你一個單詞wlt,信息量沒有發生減少,但你拿給英語母語的人照樣一臉懵逼,因為從來就沒編碼過這玩意兒。同樣,即使把拼音加上聲調,反應時間依然會長於直接用漢字。不過箇中理由其實還是更複雜,畢竟我們腦中對一個辭彙的記憶並不是孤立的,根據激活擴散理論,每個辭彙其實在大腦里都擁有許多的連接點和相關的圖式、意義,比如看到「車」這個字,你並不是只意識到這一個字,而是車的概念、車的類型、車的部件、車怎麼動的、車的動力來源……等等一系列東西,而看到chē,你必須得轉變成聽覺信號(也就是它的發音發出來),然後和相應的漢字比對。還有語法的影響、環境的影響等等。不過就其根本原因,就是你編碼程度不夠,需要額外的時間進行轉碼和解碼。而漢語本身的同音異字情況,又進一步加大了這個難度。
針對有疑問說我們平時並沒有少接觸拼音,順便介紹一下語言發生的生理學基礎,主要涉及大腦的布羅卡區,威尼克區,視覺中樞,角回,聽皮層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布羅卡區和威尼克區
布羅卡區可以理解為主要管語言的輸出,而威尼克區則主管語言的理解。也就是說,大腦中產生語詞後,要通過嘴巴或文字進行輸出的時候,布羅卡區會相對更活躍;而當我們看到文字或者聽到言語時,要對他進行理解則是威尼克區更為活躍。
舉個栗子,當我們看到「A」這個字母並且要把它讀出來時,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首先,"A"的圖像進入視網膜,視網膜產生的神經衝動通過丘腦傳遞到枕葉視覺中樞,接著被傳導的顳葉後的角回,在這裡跟大腦中儲存的聽覺編碼進行比對,一旦匹配聽覺編碼後傳遞到威尼克區,在這裡進行進一步編碼和解釋,接著傳遞到布羅卡區,由它轉到運動皮層(中央回前部,如果你還記得高中生物學過的那個腦部那個變形小人的話,就是這兒了),最後由運動皮層控制唇、舌、喉以及相關的肌肉發出聲音。就把這個字母讀出來了。
可以看出,語言的輸出和輸入,活躍的主要腦區是不一致的。
既然 @Mon1st 同學邀請了,只好尬聊一波。首先我同意 @Mon1st 的意見,這不僅僅是熟練度的問題。即便一個火星人用同樣的時間練習漢語拼音和英語,最後仍可能會在steam上使用英語。
這其實是一個書寫系統的問題。漢語是語素文字(logograph),每個字位就是一個單獨的語素(word),我們可以從偏旁部首猜到一些詞義,比如同是提手旁的打、扔、扒、推等,字義相近,但讀音毫無關係。英語是字母文字(alphabet),每個字位表示一個音符(phoneme),比如bag, beg, big, bug, 讀音相近,但字義無關。這就是大家通常說的漢語表意,英語表音(雖然這個說法很不準確,漢語也有表音的成分)。
既然是表音文字,為了區分讀音,英語一個詞可以有很多音節,比如「international」,有5個音節。而漢字已經用字形區分了詞,所以一個詞只有1個音節。設想漢字將「打」讀作「international」,而「扔」讀作「establishment」,那我們估計永遠學不會漢語了。
再來說漢語拼音,實際上是1958年國家為了推行普通話而人為創造的使用拉丁字母的轉寫系統。然而強行把語素文字轉化成字母文字,造成的後果就是即使加上聲調,也有很多同音字,這就給我們的閱讀造成了困難,看得再多再熟練也比英語難辨認。
因為字母本來就不是我們的書寫系統啊。
只是習慣了而已。
越南語拉丁文不是用的好好的?
東干語西里爾文不也用的好好的?主要我們看漢字習慣了。無他!
說遠點的話,我們漢語不是不能用拼音文字,只是因為我們用了幾千年的漢字了,改革的成本太高。是成本與收益之間權衡的結果,並不是絕對不能改成拼音文字。一切說不能的,去了解一下東干文就會無f*ck可說。
.無他,唯眼熟爾。
正常中國人在小學中高年級以後就不再接觸全拼音閱讀了,而英語閱讀最起碼伴隨你到高考,閱讀量的差距決定了總體上你閱讀英文比閱讀拼音會輕鬆一些。
注意這個結論有幾個重要前提:第一是「閱讀」,你不訓練閱讀,光是打字用拼音,打得再熟練也沒用;第二是「簡單英文」,你覺得英文好辨認,是因為那幾句英文沒超越你的知識範圍,碰上你不認識的詞就懵逼了;第三是「不常見拼音」,有些拼音辭彙或短句特別常見,眼熟到可以跟漢字一樣瞬間看懂,例如「wocao」「nimabi」之類的。
具體到遊戲上的交流,到底用英文多還是用拼音多,得看社區情況和遊戲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的個人經驗是,通常只有特別簡單特別常見的英文辭彙能夠在國服流行起來,稍微複雜一點就吃不開了,會被玩家自己山寨的拼音方案壓倒。
拿魔獸世界舉例子,「MT」「OT」「RL」「DKP」「Buff」這些英文縮寫詞之所以能夠被國服玩家廣為接受,就是因為它們拼寫足夠簡單而且曝光度足夠高。早年我們從外服搬運翻譯攻略時,有些詞因為嫌譯起來太麻煩是直接照搬的,然後玩家被迫去學習認識這些英文;而職業縮寫、包括遊戲中的城鎮地名等等,大部分會直接採用中文官譯替換,就沒有這個特殊待遇,於是玩家就不知道它們的英文是什麼,但打漢字交流又麻煩,然後就自發拼音了。而且中國玩家還有一種大殺器叫做「拼音縮寫」,例如「SB」「CNMB」等,用途甚廣。
所以你基本很少能看到國服有人說「Instance」或者「Dungeon」的,一般他們都管副本叫「FB」。包括FS(法師)、SQ(聖騎)之類的,總之中國玩家就是有一套自己的鬼畜縮寫系統,你公聊喊「mage」「pal」,他們真的不認識。
——————————
PS:遊戲里發拼音有個大問題是信息失真——本來同音字就夠討厭了,再消除聲調變化,相當於丟失了兩層信息,溝通上不定會出什麼偏差。災難事例可參見 @GOUKI 講過的放fang手shou一yi搏bo。
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或者認為拼寫、分詞等有錯誤,請在評論中指出。
Xíguàn le éryǐ. Rúguǒ nǐ chángcháng yuèdú xiàng zhèyàng biāo le shēngdiào, fēn le cí de Pīnyīn wén, nǐ de yuèdú sùdù yě huì jiànjiàn de kuài qǐlaí.
Qíshí, yǒu hěnduō wàiguórén zài gāng kāishǐ xué Hànyǔ de shíhou, dōu shì tóngshí xué yǔfǎ, cíhuì hé Hànzì de. Tāmen zài xué huì zúgòu duō de Hànzì zhī qián, dōu shì yòng Pīnyīn lái dú hé xiě de. ér xiàng zhèyàng de Pīnyīn wén, gěi tāmen dú de huà, bìng bù bǐ dú Hànzì wén dú de màn.
Dāngrán, xiànzaì de Hànyǔ hái lí-bù-kāi Hànzì, yīnwèi yǒu hěnduō tóngyīncí. Wǒmen zài yǐqián zàocí de shíhou jiù méiyǒu kǎolǜ bìkāi tóngyīncí. Dànshì xiànzài, jiùsuàn pāokāi shūxiě xíngshì zhī zhēng, guāng shì wèile kǒutóu jiāoliú fāngbiàn, wǒmen yě yīnggāi bìkāi tóngyīncí. Qīnghuá de shùxué lǎoshī dōu xǐhuān bǎ "複數" dú chéng "fǔshù". Zhè běnlái zhǐ shì Běijīng děng dì de kǒuyīn, ér wǒ què zěnme yě gǎi bù liǎo zhè dúfǎ le, yīnwèi biāozhǔn de dúfǎ "fùshù" hé "負數" yìmúyíyàng, hěn róngyì yǐnqǐ wùjiě. Wǒ rènwéi bǎ "complex number" fānyì chéng "複數" shì bù hǎo de. Wǒ nìngyuàn duō shuō yí gè zì, guǎn tā jiào "複合數". Yǔqí bī wǒmen dú cuò, bùrú zài zàocí de shíhou jiù bìkāi tóngyīncí.因為習慣問題。
例:
我星期一也不去上學校。Wo xingqi yi ye bu qu shang xuexiao.q jtad g bn i fcu h ipsu.以上三句都是漢語,但是閱讀難易度顯然是不同的,越常見的版本顯然閱讀速度越大。在以前的漢語拉丁化運動中,詞語是有在文中體現的。
比如題目中fa pinyin qi shi li jie按照「拉丁化」規則 應該是fa Pinyin qishi lijie一個詞語的音節應當是黏在一起的如果再把聲調加上fa Pinyin qihshih lisjies(h第二聲 s第三聲,臨時編的。)當你熟悉這一套規律時,拼音直接轉語義就會搞笑起來。反觀題中,包括他們在steam遊戲中,一般來說是不會刻意這樣去做的吧?在遇到並沒有成常用詞時(如高票答案所提的sb cnmb)我們閱讀時,就應當是 :舉個例子
ju ge li zi這是拼音→菊哥里資→不對啊,聲調怪怪的→繼續搜索對應漢字→編碼完成→語義如果能形成固定的詞語,像題中英文尤其是搜索漢字很累這是英文→英文意(非複雜英文我本人不用轉成中文就能懂)→中文意實在省力歡迎指正同樣是注音用的音標,估計外國人看見下面的內容也會抓狂的吧
["ri:d??] [e?] ["fo?n??gr?ms] [?z] [m?:(r)] [?d?f?k?lt]
因為現代華語的許多辭彙是本末倒置的,不以音韻為基礎,而是以方塊字。
比如在英文中,印歐語詞根的音派生出來的各個辭彙,都能夠在邏輯上還原理解。stable, stone, stalin, stand 等詞,都有 st 這個基本音韻為它們定性,於是現代英語(和多數的拼音字母語言)都能在拼音字母的構詞結果中,辨識出該詞「固」的屬性表達,用西文字母拼寫不影響它們的語言表達。
而華語是基於方塊字而存在的,同樣的音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如「試劑」和「事迹」;反過來說,具有類似含義的辭彙,也有可能在音韻上不存在任何關聯,而只有在方塊字里才能看出聯繫,如「眼」和「眸」。
Bopomofo 拼音作為一種「文字」方案,是一個失敗品,因為它不是建立在音韻關聯之上,而僅僅是對方塊字的對應描述,它只能對對方塊字學習起一個輔助作用,永遠無法成為一種文字表達。
回到題主所說的「英文單詞比華語拼音好認」的現象,原因就是英文單詞是一種文字,而華語拼音是一種方塊字映射。想理解前者,你只要讀下去就可以了;而對後者的理解,必須在腦內過一次對它方塊字原型的回顧,效率要慢得多,而且還要受華語方塊字同音多詞的干擾。
多說一段關於華語拉丁化的看法。如果想通過西文字母的方式表達華語,就需要對許多現有的華語辭彙進行重構,因為許多口語用詞,其實是先有方塊字書面、再有華語讀法的,這些詞是拉丁字母或其他注音字母直接表達華語的巨大阻礙。
比如「顧」、「雇」、「故」三個詞,除了被「看」、「聘」、「舊」所替代之外別無他法,而這些替代物又可能波及到「姘」、「舅」等詞,於是需要又一輪的大改,最後形成一個完全基於音韻的辭彙體系,才能實現華語的拉丁化表達,而那時的「華語」可能就不是我們正在討論的東西了。當然如果可能,我還是會對這種「音韻華語」的建構保持興趣。
正常人在讀拼音時 怎麼都會下意識的拼一邊再整句去讀 才能把拼音轉換成漢字 畢竟漢語里有很多的同音異義字詞 不結合整句上下文而言 很容易想到不同的詞(你隨便打個詞試試)另外 拼音是用來標音的 英文直接表意 真要比較的話 你讓外國人打音標試試
高票回答有點本末倒置了:漢語拼音不常作為書寫載體,是拼音難以閱讀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容易測試:經過同等訓練後,英語仍會比漢語拼音更容易辨認(←這裡是一個猜想)。
這主要是因為英語中同拼寫異義的情形,遠遠少於漢語拼音。
你把英語寫成音標才和拼音對等
個人認為,純粹是你看英語比拼音多,英語是一門語言,而拼音只是輔助漢字讀音的東西,不應該這麼比,你想一下是拼音好辨認還是音標好認呢。
來來來題主你看下下面這兩個,你哪個認得快:
[??s?ta?l?k??li?n] [yǐ xiān dǎn jiǎn]
拿英文單詞和拼音比太不科學了啊,你得拿英文音標和拼音比。兩個都得看完讀音才能想起對應單詞,而且由於漢字一音多字對應的情況導致要想更久。
音標→發音→想起單詞→想起意思
拼音→發音→想起對應有意義的漢語片語→想起意思
如果是英文單詞和漢語單詞對比,兩個我看到腦子裡第一反應幾百毫秒之後都是下圖,並沒有明顯快慢區別
Acetylcholine 乙醯膽鹼
乙醯膽鹼(英語:Acetylcholine, ACh,分子式CH3COOCH2CH2N+(CH3)3)為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中常見的神經傳導物質,於自主神經系統及體運動神經系統中參與神經傳導。乙醯膽鹼由軸突末梢釋出之後,會穿過突觸間隙和突觸後神經元或運動終板的細胞膜上之受體做結合。
在體運動神經系統,乙醯膽鹼在神經肌肉連接處是控制肌肉的收縮;於副交感神經,乙醯膽鹼為節前及節後神經釋出的神經傳導物質;於交感神經,乙醯膽鹼則為節前神經釋出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作用因被乙醯膽鹼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分解而中止。乙醯膽鹼是自主神經系統(ANS)中許多神經遞質中的一個。它同時作用於周邊神經系統(PNS)和中樞神經系統(CNS)上,並且是軀體神經系統運動中,使用的唯一的神經遞質。乙醯膽鹼也是所有自主神經節的主要神經遞質。引自維基百科
因為你最開始記憶時就是以這種形式記入的
而漢字與拼音明顯需要二次映射。另外有人說漢字同音不同義,那韓文呢,韓文就相當於韓國人民每天看韓語拼音啊
很多人都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英文跟拼音並不對等。
英文和中文是兩種文字,所以是對等的。英文單詞和中文文字都都有具體含義。
拼音跟英文不是對等的。跟拼音對等的是英文音標。
舉個例子,你給美國人寫Apple,他知道是什麼,你寫 ["?p(?)l] 他就得想一想,甚至有人根本不認識。
對中國人來說就是「蘋果」跟ping guo的區別。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部分玩家的拼音還沒有好到一長串打出來完全沒有錯誤的程度。
事實上,很多玩家的拼音都是帶有口音成分甚至拼音水平十分蛋疼的,加上戰況激烈,經常性的打出一串晦澀難懂的字元串。
比如:dei man de gb nima za le.
看到這樣的一串拼音,我選擇死亡。
而英語就不同了,就算有很多錯誤還是能果斷分清的。
fvck haker mom boooom.
這樣我一眼就能看懂講的什麼意思。
推薦閱讀:
※有什麼既是漢語拼音也是英文單詞的詞?例如 Guanxi, Dama?
※為什麼問距離的時候大多數用多遠而不用多近來問?
※現在漢語拼音使用的是英語中的26個字母,那麼目前漢語的發音與古代是不是因此有了差別?
TAG: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