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初學的鋼琴的孩子來說,究竟「手型」是不是必須要強調的?
作為一個曾經彈到手顫後來大大改善的人,我想借這個問題來總結一下我對手型的觀點。
先專門針對這個問題來說。對初學鋼琴的孩子而言,我比較傾向於強調拉伸關節(包括橫向和縱向)、放鬆身體和雙手、尋找重力感,而不是手型。原因很簡單,所謂的「合理」的手型不應是儘力保持的。相反,它應該更多地處於活動或發力之前的狀態,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偏平攤而不是半球形的樣子。
很多半球形手型的支持者都認為這樣的手型是最容易發力也最放鬆的狀態(在這裡就暫時引用一下@Fazioli 的結論了),在空手狀態下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考慮到動作最終的落實是對琴鍵的驅動,這就意味著空手狀態下最適合的姿勢在彈琴的時候未必合適。
初學者用手指的時候最擔心什麼?最擔心琴鍵不聽自己使喚,這是要用力摁、以至於造成了緊張的最主要動機。在教學中,教師為了減少初學者的緊張,希望開發一個最適合發力的方式來說服學生:你按著這個方式做,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發現自己已經不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了。但是,一旦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依然發現琴鍵不能依據自己的需要來驅動,他對於所謂的科學彈法實際上是會產生懷疑的:既然最適合發力的方式都摁不響,為什麼不大力出奇蹟呢?這個和教學產生根本性衝突的矛盾是很少被意識到的,光靠一個勁地向學生傳達正確的手型也不能解答ta的疑惑。只要這個疑惑是不能根除的,那麼初學者用力不合理的可能性就會一直存在。
我們來分析一下按照空手狀態最合理的狀態在按琴鍵的過程中會出現什麼問題。首先,琴鍵本身是有一個向上的彈力的,當你用空手狀態觸碰琴鍵的時候就能感覺到這一點:你受到了阻力。作為初學者,你的手指活動沒有被開發出來的時候,克服手上阻力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畢竟你沒有動一根手指就能克服阻力的經驗。那麼你最有可能的方式就是拿整個手往下摁,從而對鋼琴施加了多出的壓力,正是多施加的這個力把彈奏者的手的平移限制住了。但是為什麼不能減少這個力呢?因為當整個手往下摁的時候,手指的關節都要撐住,如果你減少摁的力氣,鬆弛的手指關節很快就會被琴鍵的彈力所影響,導致琴鍵會摁不住。在這個過程里,不管你的手型有多麼適合發力,總之這一系列的反射和本能沒有消除,就一定會存在(因這個原理而導致的)用力不合理的危險。這也是我不建議使用「手型」的最重要理由:所謂的「最容易用力」和「最放鬆」,是要結合手指力量和琴鍵彈力的平衡來考量的。在平衡點發力效率最高,這也就構成了我認為初學鋼琴要建立的彈奏的基本概念。
拉伸關節和放鬆雙手會成為這個思想首要關注的地方。所謂的放鬆雙手,並不是尋找一個合適的彈奏手型,而是讓手和手臂處於完全不發力的狀態,然後搭在琴鍵上,手的重力會使琴鍵出現凹陷,同時手指上的關節因琴鍵阻力發生輕微變形,感受這個平衡的狀態。我們可以使用這個訓練方式對每個手指都培養感知,然後活動該手指的掌關節,感受掌關節直接控制琴鍵深度的感覺。這種訓練的好處在於,它的起點根本不在於要把鋼琴摁響,只要能感覺到「鍵隨指動」就是勝利,當已經找到平衡點了之後手指逐漸擴大活動範圍,要按響琴鍵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顯然,拉伸關節的意圖就在於訓練關節的敏感度,使其對平衡狀態感知更細膩,能適應更多跨度而不用硬撐。
在這個基礎上,所謂的尋找重力感,就是手臂的重力下落,靠手指掛在鍵盤上不往下掉。首先要訓練的是手臂在沒有發力狀態下的重力下落,此時因為手臂是要稍微前伸夠住鍵盤的,沒有發力的狀態下手一定會從鍵盤滑落往下掉,先由著手掉,直到習慣了掉的感覺之後再訓練用手指掛在鍵盤上,這樣就完成了用最小能耗完成落鍵的基本訓練。
這裡還需要強調手型在演奏中除了@Fazioli 說的跨度、觸鍵的另一個局限。我們不能忽略鍵盤是有地形,固定的手型無法通用於不同的地形,這就需要很多運動、角度的連接,以及很多指法的設計,這就是下一步的事情了。
最後,對我而言,相比起關心手型而言,更重要的是培養帶著鍵盤的手感活動的感覺。
謝邀,關於手型之前寫過,過了這麼多年依舊保持原來的觀點:
普通學生,尤其初學要保持「比較圓」的手型,因為這是幾百年來鍵盤演奏史總結出來的最容易發力的手型。這個手型也是最放鬆的手型,正常人雙手自然垂落在身體兩側,絕大多數手都是成這個形狀。
這個是最基本動作,就像寫字必須先學楷書,然後才能學行書,草書一樣,掌握了這種基本動作,才有可以學習更高級的觸鍵方法的能力,才可以用其他的手型。並且,我教授直到現在還建議我們彈古樂派跑動的時候,保持球狀手型,離手掌最近的關節發力。
當然,對於准專業和專業的學生來說,手型不是一成不變的要「一直握個球」的形狀,在遇到比較大的和弦/音程,顯然無法保持這個形狀。再高級一點,手型和觸鍵是有直接關係的,不同的觸鍵需要不同的手型,彈大多數古典樂派以及之前的作品,大多數時間都要保持這個手型,尤其是跑動,音階。比如在慢版樂章和浪漫派以及之後的時期風格,經常要用到手放平,更多的用指肚觸鍵。在一些特殊的Artikulation,比如兩個音用一個小的連線連起來,需要彈得很軟,手指需要很慢的離開琴鍵,否則太突兀,這種情況也可以用指肚觸鍵。再高級一點,一隻手也要做到有的手指用指尖,有的手指用指肚,來突出某一個音,產生不同的色彩。
當然,這些都是是很高級的觸鍵方法,只有到了至少准專業水平才會用得上,初學者還是老老實實按照老師的要求「成握球狀」。不過,中國很多老師只知道這個手型,知其表不知其源,盲目的要求學生只能用這個手型,當然也是錯誤的。
另外,只知其表盲目模仿大師也是錯的,至少要知道大師為什麼用這種手型,這種觸鍵。就算知道了為什麼,也不要輕易模仿,很多時候大師做的不一定對普通人適用,更有甚者是錯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古爾德,他的坐姿非常奇怪,其實是因為他有心理疾病,只能用那一把椅子,所以只能坐得那麼低。由此導致他首先很難彈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之類的曲子,後來小臂疼痛難忍,他自己也多次在日記里提到,並且,他只活到了五十歲。。。
手型,觸鍵,怎樣發力,這些並不是玄學,都是現代醫學,解剖學可以解釋的,甚至有一些用初中物理就能解釋。德國有些音樂教授是學醫出身(我原來學校就有一個),也有不少音樂家後來學了醫學。並且德國有專門給音樂家看肌肉類病的診所,還有一個專門的學科叫Alexander Technik,就是研究音樂家怎樣發力,放鬆的 。
推薦閱讀:
※0基礎應該如何自學音樂製作。?
※鋼琴的音樂遊戲配件對學習鋼琴有幫助嗎?
※《爆裂鼓手》真的會出現那種敲到鮮血飛濺的情況嗎?
?
※兒童學鋼琴的正常進度是怎樣的?
※彈吉他如何能夠開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