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周金濤?
英年早逝的悲劇性讓大家對他的評價加高了一層,我認為是一個努力有獨立思路但是文筆表述有很大硬傷的首席。個人覺得如果認真讀過周金濤30篇以上的報告,就會知道周金濤的觀點並沒有那麼準確,但是他的工作態度、研究思路確實值得學習,比起某些黑粉一味的拔高和神化,認真客觀學習他的報告,取其精華是一種比較有涵養的態度。
樓上有人評價文筆不好,我個人覺得,初讀周老師研報的確讀上去較為晦澀難懂,這也是圈內大家共識,說實話這個特點作為賣方研究員並不討好。
但是不亮眼的文筆就能掩蓋思想的光輝了嗎?之前周老師的傳說就不贅述了,挑個近的說:各位可參看周老師微信公共號2016年1月5號與6號兩篇文章《再輪迴與再平衡——2016年周期運行和大類資產報告》《2016:論資源的持久戰》,如今年關將至,再看此文是不是字字珠璣?2016年如果按照此思路做大類資產配置,絕對收益是20倍呢還是30倍呢?
再請對比一下2015年最紅新財富分析師任澤平老師同時期喊出的「春季攻勢」這種討好市場與買方的雄文,再請對比下一些研報諸如《和尚,你又在與哪個女人糾纏?》《粉紅當道,宅腐盛行》,再看一下方正研究所清華才女兔子君視頻直播讀研報推了中興通訊然後因為還未取得從業資格被監管機構處罰,但是卻仍然在16年新財富評選中被方正研究所力推等等等等……在這個出名就是收入的圈子,高下立判。
周老師的研報每一次復讀,每一個不同的時間段復讀,都會有更深的體會,並且結合現實里對預測的一步步印證,進而對蘊含在其中的樸素思想恍然而悟,驚嘆不已。
周老師可貴之處在於,身處賣方研究這個大染缸,不忘研究初心,踏踏實實做出自己想做的東西,然後提出鮮明的觀點和論斷供後人品評,而不是成名後打打太極明哲保身。我覺得不需要拿周老師和學院派的大拿doctor們比成就或者比較在經濟學上的嚴謹性,畢竟初衷不一樣,周老師的所有研究都圍繞著一個樸素的問題:如何在周期中進行全球範圍內大類資產配置從而使資產保值增值?這是一個實操性很強的題目。梳理一遍周老師的研究歷程,從研究世界經濟史、研究中日對比經濟學到研究康波周期,從論文合集《結構主義的薪火》到今年年中大病入院前對2017年資產配置的真實展望等所有工作,只會讓人對其研究態度肅然起敬,對其對資產配置的合理預測感到震撼,正是這樣才會讓懂的人有種他窺探天機,天妒英才的感覺。
個人覺得沒有很認真讀過周金濤老師30篇以上研報的後輩就不要妄加批評什麼了,對於一個你並不太了解的已故前輩,僅表達慰問是一種比較有涵養的姿態。
可能周老師作為一個南開大學碩士研究生,並且終歸於賣方思路研究的歷程,註定不會在經濟學史上留下太多的名號,但是這並不阻礙像我這樣或與其做過同事,或聽過他的講座,或者在投資歷程上受過他影響的一群人對他的緬懷與記憶。
一路走好!如果沒人說得罪人的實話那我來吧,他的周期理論是典型的data mining,基本上無法指導實際投資。做投資分析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奧卡姆剃刀原理,邏輯越簡單越可能正確。他所謂的各種大小周期,周期領先關係,周期嵌套,完全是先有結論,然後內心擬合出來再去解釋的。做量化模型的都知道,如果一個模型的參數太多,過度擬合,做出來的結果再好也沒用。經濟確實存在周期,我也是周期論支持者,但每個周期不可能完全相同,都有當期的特點,指標之間的領先滯後順序完全可能變化,所以需要根據當期的特點去相機抉擇判斷拐點。做宏觀研究需要的是模糊得正確,而不是精確的錯誤。
能準確指出08年16年這種大型行情的,算是泄露天機了。
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周金濤因病去世,享年44歲,天妒英才。
人物簡介:
周金濤,2016年新財富最佳策略分析師第五名,2008-2012年連續5年新財富策略研究最佳分析師。其在2007年因為成功預測了次貸危機,即所謂的康波衰退一次衝擊而聲名鵲起。2015年之後,其成功預測了全球資產價格動蕩,並在2015年11月預言中國經濟將於2016年一季度觸底。是中國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他於9月14日發布了一篇研報《周期天王周金濤:2017年下半年將出現歷史大底》,文章開頭便提到5月至9月一直休病假,剛有好轉。
嘆息,惋惜。
下文致敬這位可敬的分析師。
原文《黃金屋白菜鋼-致那些大周期里的小「我們」》,作者:@麒麟財經程鋒
皆因周期而起
2009年以來,一線城市房價大概上漲了兩倍,而鋼鐵價格大概下跌了七成。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北上廣深,千萬富翁是標配,他們可以因為一套房子而平民變大戶,買遍全世界。
在東北山西,千萬負翁也是標配,他們因為煤炭鋼鐵的凜冽寒冬而輸掉全部身價,一夜脫富致貧的案例比比皆是。
折射的是千萬富翁和千萬負翁的巨大反差,大概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光怪陸離但又觸手可及的故事了。
作為當事人,他們的得意和懊悔其實毫無意義,因為
——這樣一個持續八年的時代大潮,和你的智商天賦及勤奮努力全無關係。
你的得意,只因為你恰好那個年頭來了上海,因為結婚買了婚房。
你的悲傷,只因為你不幸那個時點子承父業,守著鋼廠一路沉淪。
經濟周期
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周期」這個關鍵詞。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周期——作為經濟概念的周期,作為投資理念的周期,以及,作為人生哲學的周期。
所謂經濟周期, 一般是指經濟活動沿著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所經歷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和復甦四個階段。
形象來說,GDP、CPI、房價、股指這些離我們生活最近的指標隨著周期的波動而起起伏伏,衍生出財富的緣起緣滅和人生的光怪陸離。
如果你還記得電影《無極》里的圓環套圓環城,周期也是同樣道理,大周期中嵌套著不同類型的小周期。
按照經濟學的經典分類,大致有基欽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具體的原理咱不細說,通俗地講,一個基欽周期約3-4年。
一個朱格拉周期約8-10年(或者為期20年的庫茲涅茨周期),一個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約60年,省去鬼也記不住的老外人名,我們分別稱之為短周期、中周期、長周期。於是,按照圓環套圓環理論,3個短周期構成一個中周期,數個中周期構成一個長周期。
這些周期和我們の關係
簡單來說,短周期是供需不平衡帶來的階段性波動,中周期是產業交替帶來的全局性改變,長周期則是技術革命帶來的大歷史變遷。
一個短周期往往由小擾動引起
站在今天,我們很容易看到2004、2008、2012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三個重要節點。
房地產市場的真正市場化始於2000年後,2004年因為SARS和宏觀調控,全國房價有一次短暫的低迷,隨後一路漲至2008年金融危機前。
儘管2008年風聲鶴唳,但在四萬億後全國房價再次一路高歌,終於迎來了2011年史上最嚴厲的調控。消停了近兩年,2013年開始一線城市再次飆漲,並在2016年達到極致。
今天,我們記得的全是SARS、金融危機、限購限貸這些新聞事件,但每次波動的核心原因只有一個——房地產庫存的供過於求。
2012年之前,全國每年的地產銷量不到1000萬套,而中國的人口高峰為1990年,全年出生了2600萬人口(約1300萬對適婚人口),這意味著房地產需求登頂的時間大致在2015年左右。
於是,在此之前的所有調整都是插曲,和你看多看空沒有半毛錢關係——客觀規律就擺在這裡!
一個中周期往往由大時代引起
還記得煤老闆最風光的日子是什麼時候嗎?大致是2010年前後,因為那兩年出了煤老闆7000萬嫁女的新聞。這,同樣是一個新聞殺豬榜的好案例。
我們第一次聽聞礦難頻發是什麼時候?
2001年前後。這一年,中國經濟開始逐步擺脫97年金融危機的低迷,進入重化工業和地產經濟的新時代。這一年,只要你有煤礦、鐵礦、有色礦,都將進入一個坐等升值的10年周期。
原因無他,就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從1984-1997的輕工業時代,進入了2001-2012的重化工業時代。
鋼鐵取代了紡織,地產取代了貿易,只不過那些財富輪迴和霸主興替的故事已經被時代所淡忘。隨著地產開發席捲縣城,高速公路遍及城鄉,這個時代在2012年無可避免的結束了。
一個知識經濟和金融經濟的時代迎面而來,BAT的聲勢和徐翔們的事迹也正是這一年開始佔據頭條。我們的一生中,這樣巨大的產業變遷至少會有3-5次,To be or not to be,的確是一個決定財富人生的關鍵變數——但,試問又有幾人能看清趨勢呢。
一個長周期往往由大革命引起
18世紀末蒸汽機的發明,19世紀中電燈的發明,二戰前後計算機的發明,深刻了改寫了人類歷史,也真正的決定了財富流向。
近幾十年來,真正影響人類生活和財富格局的,其實就是計算機和全球化這兩個關鍵詞。我們熱衷討論的半導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等,不過是這個大時代中的小進步。疊加上蘇東解體和中國改革,後發國家的工業化和全球性的信息革命成為近20年來的增長紅利。
眼下,這個紅利遇到了瓶頸,互聯網+、共享經濟等時髦概念不過是對現有體系的小修小補,再也難以製造一場席捲數億人的財富大潮。但,受制於民意的政治家們又無法告訴大家這個事實,只能用印鈔來尋求增長。
於是,股價漲,房價漲,菜價漲——除了勞動回報不漲,金錢永不眠就是這個理。可以說,全球都在呼喚新的技術革命,它可能是癌症的攻克,也可能是能源的不竭。總之,將是一場徹底改變你我他的巨大革命。
所謂周期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
也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也就是福禍相依,否極泰來這些傳統中國智慧。但是,人生至多經歷一個長周期,3-5個短周期,而人生的黃金年華卻最多30年。所以,凱恩斯說:長期,我們都會死去。也就是說,能否認識周期,踩准周期,將決定人生的路徑和品質。
在股市和樓市裡,尤其如此!
股市起起落落,無非兩項因素:一是股票所代表公司的興衰起伏,二是股價所代表溫度的冷熱交替。
2009年以來,鋼鐵股最多跌了90%,對應的就是鋼鐵從緊缺物資變成另類白菜。決定因素就是這麼簡單。媒體人看到的是一個普通武鋼家庭的故事,股民看到的就應該是一個產業和企業無可避免的衰落。這和K線無關,和莊家無關,和政策無關,只和你的眼睛、耳朵和常識相關。
2015年6月5178點時,A股的PB中位數為7倍,是歷史峰值。這是什麼概念?就是隨便一家上市公司,都要以7倍凈資產的價格才能賣給你,這個價格,基本也是古今中外的巔峰水平了。
更通俗的說,一個朋友投資100萬開了家餐館,每年盈利10萬元,現在用700完盤給你,你用70年來收回投資。
在生活中,這事估計打死你都不幹,但在股市,打死你你都追著要去買。道理就是這麼簡單。這和K線無關,和莊家無關,和政策無關,只和你的眼睛、耳朵和常識相關。
人生的周期 從苟且到田野
? 高曉松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 有人說,生活如果沒有眼前的苟且,哪會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 他們說,你以為有了眼前的苟且,就一定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話說回來,能在眼前苟且與詩和遠方這兩個選項間費思量、做選擇的人,一般就是還有心思和時間思考苟且和詩歌的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時代的中產者、大多數。
如果做個畫像,「我們」的年齡在25-45歲之間,從事著一份相對體面的主流職業,領著或賺著從5000-50000不等的穩定月薪。我們上溯一代都來自鄉土中國,最多是洗腳上田的第二代城裡人,脫離物質匱乏、追求精神生活也就是這十年的事情。
我們從肥皂劇和新聞聯播中獲取這個時代的脈動,但更多的智慧來自菜場的討價還價和身邊的人情世故。我們自認為是這個時代的經濟中流和意識砥柱,但搶鹽潮和搶房潮都少不了自己的身影。
如果用眼前苟且與詩和遠方來刻畫,小「我們」的人生分為三個周期:
? 20歲後,走上社會,詩和遠方散發著迷人的光澤,大可揮揮衣袖,窮游上路。
? 30歲後,成家立業,眼前苟且成為繞不過去的坎,還可自我激勵,直面人生。
? 40歲後,幾經折騰,發現苟且不可逾越,詩歌早已忘卻,人生的意義早已讓位於謀生的算計。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小「我們」。這個群體,就是這些大周期里的你、我、他,因為周期而苟且過活,也因為周期而詩和遠方。
歡迎有獨立思考習慣的朋友關注公眾號:麒麟財經 ID:i70caijing
原文鏈接:致周期天王周金濤,致那些大周期里的小「我們」
從人生髮財靠康波談一談圖形模式妄想症
康波到底是個啥?
這是我這兩天被微信朋友圈強行科普教育後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康波全稱叫做康德拉季耶夫長波 (Kondratiev waves,或作kondratieff waves),也叫長周期或者超長周期理論。簡單地說就是有一個被斯大林肅反肅死的蘇聯經濟學家,叫康德拉季耶夫,他研究了一些經濟數據之後發現,不得了,我們的經濟處於一種 以 50年 到 60 年為一個周期的循環波段之中,分為春夏秋冬四個階段;在此之間繁榮與蕭條交替出現,天道與倫常皆無出於其左右也。網上吹康波理論的文章已經汗牛很衝動了啊,我就不在這裡嘚吧嘚了。通過下圖我們大概能夠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但康波理論真的有效嗎?
作為人類,我們大家都有一種絕症,叫做 apophenia。此病中文沒有對應詞,但我認為可以翻譯成「圖形模式妄想症」,是指我們傾向於從一堆實際上沒有關聯的錯綜亂麻的數據里硬看出某種模式或者某種圖形或者某種關聯。比較生動的例子就是星座,比如那啥白羊座啊水瓶座啊,星星都是無辜的彼此之間又沒有誰愛上誰的半毛錢關係,但通過我們的圖形模式妄想症就可以講出各種神話故事。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彩票預測(我可沒有在影射股價走勢圖預測喲)——用大數據的某種圖形去推演下一個雙色球的開獎號碼——當然這個肯定依然有人深信不疑。
但是請不要誤會,apophenia是一種高智商病,你看低智商的小動物是絕壁搞不出星座與卜卦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弱小的人類為了能夠在四伏的危機里生存下去,就必須有能力在無關聯中意淫出關聯,在無圖形中腦補出圖形,不然就沒法活。比如你的祖先正在茫茫的草原上徜徉,而他的面前橫亘著一個高高的草叢,此時他發現草叢裡出現一陣不祥的抖動;當然這可能僅僅是因為一陣風刮過,但你祖先會本能地意淫出草叢後面有群獅窺伺,於是他拔腿就跑。
但如果我們先冷靜一下先不跑,理性分析個一兩分鐘,我們可能會發現實際上這「草叢抖動」與「其後有獸」之間可能並無關聯;可是為什麼我們的祖先要如此不蛋定呢,為什麼人類就是要去相信這一種妄想型的關聯呢?道理很簡單——因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如果是陣風我逃開了又沒一根毛的損失,但如果是禽獸而我又不跑我就要變成禽獸不如了。
用統計學的行話來說「如果沒有禽獸而我跑了」叫做第一型錯誤(type 1 error),意思是說不應該拒絕的零假設(草動與有禽獸沒有關聯)我拒絕了,false positive;而「如果有禽獸但是我沒跑」叫做第二型錯誤(type 2 error),意為應該拒絕的零假設我沒有拒絕,false negative。我們人類的本能在設計上就是更容易犯第一型錯誤:因為第一型錯誤犯幾次可能無傷大雅;但第二型錯誤只要犯一次我們的祖先可能就狗帶了。
於是我們從不吝嗇於一邊心懷感激一邊無中生有地看出各種關聯和圖形,因為如果我們的祖先們當時要是不能看穿這一切,我們這些後代們TM就尷尬了。
但是這種生存本能帶到現代社會可能就會適得其反:我們不僅僅是面對風拂過青草叢了,我們面對的是一些無比複雜的現象和無比龐大的數據,而這個時候我們的程序設計決定了我們還是更傾向去犯第一型錯誤——也就是沒事找事地找圖形找模式找關聯;但是更可怕的是此時我們犯第一型錯誤已不再是無傷大雅,很多人甚至因為犯了這樣的錯誤而傾家蕩產。
著名的賭徒謬誤(也叫蒙特卡洛謬誤,gambler"s fallacy)也是圖形模式妄想症的一個顯例:如果連續十次硬幣的正面朝上,那賭棍們一般會認為下一次拋背面朝上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在他們的心中已經妄想出了一個拋硬幣的圖形模式——正面和反面出現的分布應該是均等的。除此之外,陰謀論分子其實也是這種心理狀態,很多事件其實根本是隨機的——也就是說這個事件在歷史上可能發生但也完全可能不發生——但其發生了之後總會有人會用陰謀論來給這類隨機事件強加一個能讓他內心滿意的圖形模式,比如有人認為美佬政府策划了911事件。
我們的這個apophenia 絕症非常容易被人利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受益群體就是作家。作家尤其是小說家的天性就是要強行捏造出某種圖形模式而將一些貌似毫無關聯的孤點給串接起來,以講成一個好的故事。他們頹縮在靠窗的座位上,看似漫不經心地打量街頭走過的各色人群,目睹著喧囂和嘈雜里的毫無關係的一個個紛亂的事件,然後織個網將這些「隨機」收入囊中。我們無比青睞於圖形模式,正如我們嗜讀小說愛聽故事,所以像《貨幣戰爭》這樣的陰謀論小說才能賣的那麼火。
而且還有一個有趣的實驗,證明在「喪失掌控的壓力之下」我們更會開動全力去召喚出圖形模式妄想症這隻神獸。在德州大學教授Jennifer Whitson的一個實驗里,她將受試者分為兩組,其中一個是對照組,而另一組她故意分配許多出奇困難的任務,讓他們很有壓力,恨不得讓他們瀕於失控。然後實驗人員將下面兩張圖給受試者看,在一般休閑放鬆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看不出左圖裡有什麼圖形模式,我們最多可以看出右邊那張圖裡中有一個類似於土星環的圖形;但在高壓失控的情境下受試者卻非常容易在左圖中看出根本不存在的圖形。所以這件事情告訴我們,你要是看K線炒股炒砸了心理壓力巨大,這個時候就千萬不要再看圖形啦,不然你會看到滿世界到處都是頭肩底、多方炮、多頭母子和十字啟明星。
同樣的,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當我們面對著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當下與未來這個複雜到爆的系統,我們是否也束手無策呢,抑或我們仍然無比青睞於從一些隨機的孤點來追尋人類大勢所趨的總規律?
康波理論要做的就是這件事。我先要說明我沒有說康波一定不存在,我想說的是即使它存在我們也很難證明。到目前為止它仍然是一個沒有被證明的假說。難證明的原因很簡單,這個理論動不動就要去扯淡一個甲子的數據(40-60年),我們沒有那麼長期而詳實的數據來給你這個理論做測試丫。你如果想要發現一個波形周期,你不得至少看個百八十個波再下結論啊?我想要知道倪小紅對我是不是有意思,我們不得四目相交多幾次我的心中才能有個譜?不然她才暗送了兩次秋波, 說不定碰巧是她在翻白眼捏。
千萬不要把一場隨機事件當成暗送秋波。
從統計的角度看康波的有效性是十分存疑的,它動不動就是一個甲子,但哪怕只是180年也就是三個甲子的有效準確靠譜的人類經濟活動數據我們也拿不出,所以從統計意義而言它就是沒有啥軟用的,更不用說有什麼預測力了。樣本數據太少直接導致了我們無法將圖形模式從隨機分布中區分出來。
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康波在西方經濟學中其實從者寥寥。康波理論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剛出來的時候還寂寂無聞,然後在動蕩錯亂的三十年代被經濟學大V 熊彼特一手點亮。在他關於商業周期的著作中熊彼特提到了康波並同意了康波在美國的年躉售物價(annual wholesale prices)上的有效性,於是康波小火了一把。但是學界其他弟兄們不怎麼買熊大的賬,原因還是前文提到的這才幾個周期啊下結論為時也太早了,於是康波理論就又歸於沉寂。然後這個理論在經濟又不球行的滯脹(stagflation,指經濟停滯同時通脹高企)的七十年代又死灰復燃,啊不捲土重來了。在七十年代蕭條之後康波就又消停了一段時間,到了次貸危機的時候又有人提。而最近兩年國內經濟出現了頹勢,同時國際商品市場也是熊到不行,於是,康波就又來了。
康波狂想症一遇危機就發作,而這是否又印證了前文提到的在「失控般的高壓之下」我們的圖形模式妄想症會更加嚴重的實驗結果呢?
總而言之我的意見是:在看待康波的時候一定要留一百個心眼;而如果這時候有人借康波之名來向你兜售個啥理財產品(黃金之類)要助你人生髮財的話,你可千萬要留一千萬個心眼,最好還能給他吃一記漂亮的迴旋踢。「人生髮財靠康波」,不如「人生髮財靠湯鍋」來得靠譜——賣賣湯鍋或許更加容易讓你勤勞致富。
本文行文倉莽,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海涵斧正。
轉載我是歡迎的,但請您署名陳達,在此謝過。
1.周研究冷門領域,而完全因為實際效果的驗證走人人們視野。
這是實力說話。
2. 這樣的人不會太多。
3.看到這裡有位答主 @陳達 糾結於長周期和統計學,甚至認為長期是不可預測和圖像幻覺,那就就多說兩句:
經濟理論有統計學的因素,但不完全僅僅是數字或者時間的統計。
經濟學上有很多短周期理論,容易而且可以經過統計學驗證的;
社會學上也有很多周期理論,經過統計學驗證的;那麼自然有兩個問題:1.短周期會不會疊加?如何疊加?2.社會學周期和這些經濟周期會不會疊加?如何疊加?長周期理論是回答以上兩個問題的。康波等長周期理論可以把一個圖表給你看作為周期驗證,但這個理論不是靠看圖表數看出來的。它作為理論,必須回答為什麼這些不同方面的短周期可以疊加成為長周期?這個長周期背後的社會經濟意義是什麼?
就像元素周期表,排列好的圖形是方便給普通人看結論的。背後的理論是原子核質子電子的運動規律。不要真以為元素周期表是門捷列夫玩撲克玩出來的。沒有背後的理論大家是不會承認的。
和炒股看圖表不一樣。股票的價格有其他因素比如博弈(博弈論是索羅斯反身的理論基礎之一)等非經濟的因素。股市測不準和規律自毀都來自於博弈這個重要的因素。
博弈論和宏觀經濟學的區別有多少,康波的圖片和股市圖表之間的區別就至少是這麼多。4. 預測到2019是不是算命?
前面說過了,若干短周期如何疊加是長周期理論要回答的問題之一。所以當目前的短周期明確後,長周期理論向後驗證是自然而然的。轉:康波尚未終結,驚聞隕星,賣方無人領周期;庫存如期回升,拜讀舊作,同行萬般皆宿命。
天妒英才。回頭去看,太多的預測已經得到驗證。一路走好,周天王!
周天王還留下一個預測:80後的人有一個大機會,2018年之後,2019年開啟一輪轟轟烈烈超級大牛市。對此,深信不疑。
周天王,讓我們一起去見證吧。逝者安息。我猜周天王的理論來源是這個:《經濟周期循環論》([美]約瑟夫·阿洛斯·熊彼特)【摘要 書評 試讀】- 京東圖書
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從去年開始拜讀幾篇著作,深有感觸。財富增長也好,職業選擇也好,都不能逆勢而為。
男神。
因為他的突然離世,才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而引起關注主要不是因為才華,而是因為年輕。在對他悼念的話中,不少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他導師尤其如此。至於周期理論什麼的,預測的準確度不高,個人的原創性也不夠。就好比我知道一年分四季,冬季會下雪,下雪要穿厚點,挺正確的,但沒什麼用。另外,分析師的報告大都是拐彎抹角把各種情況說一遍,好比霰彈槍打獵,總歸有中的部分。
去年,周先生在我們總行舉辦的經濟發展展望的會議上作了報告,當時聽的很入迷,會後就加了周先生的微信公眾號和微博。
周先生研究宏觀經濟運行周期在業內是數一數二人物,他成名於2007年,成功預測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之後在市場研究方面多有建言,2015年之後,其成功預測了全球資產價格動蕩,並在2015年11月預言中國經濟將於2016年一季度觸底。他多次入選新財富策略研究榜前列,哪怕是今年因病休養期間,依然帶領團隊獲得了新財富第五名的成績,周先生是靠真才實學掙來的江湖地位。
願周先生一路走好,願天堂沒有病痛。不請自來。《列子》有「察見深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這句話雖不是褒義,但對周期天王尼古拉斯金濤來說,應該是褒獎。他對康波周期以及熊彼特三周期嵌套的研究在國內應該無出其右,44歲離世是不幸,更是天妒英才。在第5康波轉進蕭條期,而世界已開始全球化倒退的當下,按以往歷次康波衰退~蕭條期必大戰的尿性。他的仙逝可能也是幸運的。惟願這一次,世界能扛到2030。
死後名聲大噪,一下子發現自己原來這麼落後,居然不認識他,沒讀過他的書,簡直不學無術、不寒而慄。但,事後想想,難得投資界就不瞎起鬨?最後,為死者尊吧,不許無端拔高,所謂的泄露天機,是我去年見到的最好的拍馬屁者用語。
我發現知乎上關注股票的人有個特點,對熱點人物有特殊的情懷。
剛聽說尼古拉斯金濤一周時間,正好趁游輪出遊通讀了其所有微信文章,看了上面的回答,作為一個四十歲略有人生經歷的人,我想說兩點:
第一,周期這東西確實不那麼熱門,經濟社會方面,凡是帶有預測性質的研究一般難以成功,因為什麼呢,博弈啊,人的行動會根據所知改變,個人認為,短周期反而可能不容易有太強的規律,或者說即使發現了規律,也會隨著人對預測的已知發生改變。反而呢,長周期我倒是傾向於會有效,第一周期太長不容易被一代人所認知,類似康波,而且對康波的解釋多為技術推動,如果是這樣,只從人性的角度,我假想它是這樣發生的:先從蕭條說起,蕭條期以及之前,實際上技術已經在儲備,只有其他生意都不賺錢,才有人願意尋找真正的突破,這個時期實際上是真正的脫虛向實,是卧薪嘗膽、韜光養晦,及至有朝一日突破,進入康波回升期,新技術形成的趨勢及其帶來的利潤是最強的,生產率大幅提升,供應充足而消費略滯後,表現為經濟高速增長而通脹低,到了繁榮期,新技術的突破越來越少,繼續研發的成本越來越高,生產率提升減速,但是回升期形成了大量的資本,此時必然推升資產價格,後面的走勢顯而易見,沒有瘋狂就沒有毀滅。
第二,個人認為金濤對周期的研究確實還是很深入的,各種指標間的關係和發生機制都有詳細的論述,當然存在一定的推斷,但試問,經濟理論作為一種社會學科,哪種理論不存在推斷呢?誰又能證明自己一定是對的?關於全球的周期關聯也分析非常清楚,從邏輯和論述來說,我只能說太透徹,起碼我沒看過其他所謂經濟學家以如此嚴謹的邏輯來論述自己的觀點,給人一種做學問的感覺,而不只是清談評論。
本人對金濤的東西非常感興趣,如有知友能分享更多他未公開在網上的內容,本人不勝感激
推薦閱讀:
※請分析美國加息後債市暴跌的原因,以及對銀行的衝擊?
※twitter上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經濟學大牛?
※請談一談您對天涯用戶「蠻族勇士」 《紙幣時代的終結—2015上半年經濟綜述》這篇文章的看法?
※下一個10年,什麼行業會賺錢,怎麼賺錢?
※為什麼說降低利率是去槓桿的一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