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讓未成年人參與到對臨終老人的照顧中嗎?
如果孩子有參與的意願,老人也歡喜,該不該讓孩子參與到老人的死亡經歷中去?這對孩子,對老人來說是好事嗎?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有備無患的老年人生,更多「老年心理學」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大家在這個問題中可能關注的是接觸死亡,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影響。
講到對死亡的理解,其實兒童對死亡的理解和成年人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在他們小時候會有所謂的個人神話,即自己不會死。而自己的親人離世恰恰是其自我神話破滅的時候,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人類開始有了死亡恐懼(death anxiety)。讓兒童接觸死亡,了解死亡對於他們緩解死亡焦慮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具體怎麼做,推薦大家看美國臨終關懷基金會的網站
https://hospicefoundation.org/End-of-Life-Support-and-Resources/Grief-Support/Children-and-Grief
裡面有一個QA就是關於如何對兒童解釋親人離世的,我摘錄幾條
兒童直到8、9歲才開始對死亡有比較成熟的認知。而那之前,他們把死亡當作是暫時的,他們甚至認為死者在不久的將來還會回來(活過來)。因此在給兒童講到死亡的問題時,我們需要考慮他們的年齡和理解能力。
盡量用精確的語言描述死亡。英文中人們常用「lose」,中文用「沒了」,來代表死亡。但兒童會從字面意思去理解,認為亡者還會被「找回來」。我們應當盡量準確的告訴他們,死亡意味著身體停止工作了,而且是無法恢復的。
給兒童選擇權。告訴他們可能在醫院、葬禮上見到什麼,聽到什麼。讓他們自己做選擇是否去照顧病人,並最終參加他的葬禮。
因為兒童的情緒、情緒調節能力還很不健全,他們無法處理長時間的悲傷,他們可能在葬禮上開始玩耍,這些都是正常的,並不代表他們不愛亡者,也不能說明他們對亡者缺乏尊重。如果發現兒童的行為模式反常,家長們反而要注意,這可能是(親人)死亡所帶來的影響。建議可以求助專業人士。
我想我可能有一點點發言權。
從姥爺失憶,卧床,大小便失禁,直至去世,正值少年的我,全程陪伴參與。其時居住面積並不大,姥爺病床在客廳,姥姥因為出身嬌貴一生不會烹飪事只能隨行,我的卧室姥姥居住,我自己則在封閉陽台的行軍床上,湊合著睡了三年整,從未覺得半點委屈。
父母沒有將姥爺送去養老院或醫院老人病房,甚至最艱難的時候,也沒有假手外人,而是分工安排好,於忙碌公務教務之餘,堅持親自照顧。
過程不提,父母真的很辛苦,有目睹或親身體驗的同學,應有各種深度感觸。我自己平日學習,父母實在錯不開時間時,會提前交代我,我按留言或留書所列事項,給姥爺喂飯,喝水,吃藥,擦身,照顧大小便等等。
姥爺是財務專家,也受過傳統國學熏陶,寫得一手極漂亮的小楷,喜瓷器字畫,又是圍棋高手,身處西南卻訂閱了數十年的《新民晚報》(請許我扶個額),年輕時帥氣英俊,中老年則更顯睿智。但這都沒用,他的眼神依然和普通老人臨終前並無二致,逐漸暗淡下去,以前蘊藏其中的健康和智慧,氣質和才華,一天天一點點不可逆的星散無蹤,終於變得混濁無神,每天看著,對於小小少年,實在煉心。
我的名、字都是姥爺起的。幼年父母工作繁重,多由姥爺姥姥看顧,一丟丟大他就牽著我每日外出散步,途中講大江南北神州內外的各種軼聞奇事,遇見小動物小昆蟲也會挽袖捕來讓我細看體察,總角為我發矇,教會我欣賞詩詞歌賦不可言述的委婉或壯美,略大一些,又指導我讀史方略與圍棋精妙,等等等等。所以我和姥爺的感情,實在是非常深厚。以致親歷陪伺他生命最後一程的這經歷,實在是……生出諸多念頭與感觸。今夜行文之時,仍彷彿昨日之事,依舊畫面清晰,歷歷在目。
於我本人而言,此事之後,深刻理解了、並用各種合理合情的行動,實踐著自己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個人體悟。平素為人處世,雖也偶有激進衝動之舉,但對生命的敬畏,對「道」的敬畏,始終伴隨。或許因此錯過最美麗風景,但內心總是安然自若。心中有敬畏,行事不會輕易逾越底線,胡說八道時,也有原則隱現。
我很敬佩父母的舉動,也感謝他們的言傳身教,在我心底深處埋下了「孝」、「善」的種子,明白了「生」、「滅」的永恆至理。成年後,更慢慢體悟到堅持「行事無愧於心」,才能真正不懼而自信自強。感謝父母用三年時間,教授給我這一門名為「如何為人,如何為人子女」的優秀課程。
若孩童過於年幼,或許並不適宜。不過,終究見仁見智,根據家庭情況不同,而做出最適選擇就是,各有各的機緣,不可一概而論。
【附圖,1940s-1990s】
時光荏苒,從風華正茂,至步履蹣跚,從兩情相悅,至白髮蒼蒼,不過四張照片,彈指之間。【4】最後一張合影。
THE END
版權申明:作者保留對本文文字及配圖的一切合法之權利,非獲書面授權之商業轉載,而無論載體介質,傳播渠道及任一理由,均構成對作者合法權利之侵害,作者將視侵害程度,保留進行追索侵權者過失及維護自身合法權利之權力,包括但不限於訴訟等。若友好協商後,雙方未能就各自訴求達成一致,則訴訟管轄法院,為作者戶籍所在地具備相應管轄權之人民法院。但非商業非盈利性個人及組織將之用於非盈利用途之轉載,不受本申明所限,但不可對文章內容進行改編、改寫或引至任意具備牟利特徵之出版物。特此申明。對於孩子參與到臨終老人照顧中需要參考以下幾個因素:1. 孩子參與過程中是否有一個情緒穩定的成人的引導;2. 就本身這個事件而言,作為醫療輔導師的我是鼓勵的,對於孩子成長也是很重要的一課,但同時我也會擔心,其他成人不穩定的情緒會影響到孩子,甚至有創傷;3. 孩子對於死亡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他的概念是不同的,那作為一個引導他的大人是需要學習和理解的。總的來說,如果有這樣精力和時間帶領小朋友完成這樣的一個人生課程,是值得鼓勵的,但也是需要家長花時間準備的。另外也是鼓勵家長尋求專業輔導師的幫助。
謝邀。這個問題涉及面太廣了,我看到很多回答的關注點都集中在生死或者死亡教育上,但這個問題絕不僅僅關乎生死或者死亡教育。家庭成員的死亡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絕對是一個重大的危機事件。從社工的角度來說,我們會把這樣的一個重大危機事件放在整個家庭里去考慮,重要的是這個家庭怎麼去面對危機,讓孩子去參與照顧,不僅僅是孩子和老人的事,也是整個家庭的事。如果僅僅把這件事情看作是對孩子的死亡教育,那麼未免功利了些,也狹窄了些。
我先回答該不該,再說說具體怎麼做吧。
一、該不該讓孩子照顧,首先應考慮家庭關係
其實這個問題里,生死不是最重要的,反而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要不要讓孩子參與到臨終老人的照顧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孩子和這個老人是什麼關係?要看外在的關係,是否近親,是否同住?更重要的是看心理的關係,孩子跟這個老人是否親近,彼此是否有特殊的連結?越親近,越有讓孩子照顧的必要性。
比如孩子是老人帶大的,那麼老人對於孩子就是一個童年主要照顧者,對孩子的安全感有重要意義。或者老人很有學識,經常點撥孩子的成長,那麼有可能老人對孩子有類似精神支柱的意義。如果老人對於孩子來說是這麼重要的人,那麼當然不能把孩子排除在老人的臨終過程之外。可以想像,一個對自己很重要的人走到了人生最後的時刻,自己卻毫不知情或者無法為TA做任何事,那麼等老人離世,這會成為孩子一生的遺憾。
題主提到「孩子願意」、「老人歡喜」,很明顯孩子和老人關係是好的。那麼孩子去照顧臨終老人,不只是對老人有重要的意義,對於孩子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對老人的意義
從老人的角度,孩子也一起加入到照顧自己的過程,表示家庭系統是接納TA這個臨終過程的。臨終之人要面對的心理衝擊非常複雜而矛盾。他們一方面會有對死亡的恐懼,另一方面有對生命的留戀;同時從關係的角度,他們一方面會擔心給身邊的人帶來困擾和負擔,另一方面又會擔心身邊的人嫌棄自己。這時孩子如果加入到照顧中,會帶來生的力量,看到孩子就像看到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延續,這會極大地減輕老人對於死亡的恐懼,以及能夠滿足他們對生的留戀。同時這也意味著孩子和周圍的家庭成員都能夠接納老人,並不會因為TA臨終了就嫌棄TA,這對老人來說很重要。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會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回顧,對自己的生命歷程賦予意義。而當老人在回顧自己人生的時候,有一個孩子在,老人會更願意也更自然地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遞給孩子。就會有助於老人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一個總結,並對自己的一生賦予積極的意義。同時,孩子可以傳承老人的人生經驗,對老人來說也是一種莫大的安慰。
對孩子的意義
從孩子的角度,除了前面說的,生命中一個重要的人要離世,孩子參與照顧的時候,會感覺到自己有能力為自己重要的人付出。並且在這個照顧的過程中,孩子可以有更多的和老人直接交流的機會,表達他對老人的愛、留戀和不舍。這些情感交流引導得當,會有助於孩子更好地接受生死,並把跟老人告別的過程拉長,心理上有一個緩衝。如果死亡不可避免,離別不可避免,讓孩子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告別過程會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哀傷。同時,孩子能力有限,主要照顧老人還是家裡的成人,那麼孩子參與到照顧中,也會看到大人是怎麼照顧老人的。父母對老人的照顧,對孩子來說是言傳身教,也是感受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支持的重要經歷。
二、如果讓孩子照顧臨終老人,需要注意什麼?
1、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狀態
其實家裡有老人臨終及離世,不管孩子是否參與到臨終照顧中,都會對孩子造成心理衝擊。想減小對孩子的心理衝擊,前面提到的關係就是很重要的緩衝因素,家庭成員之間的支持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是,這時家人往往關注點都在老人身上,而忽略了孩子可能有的恐懼、焦慮、悲傷等情緒。所以不管孩子是否參與照顧老人,家長都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狀態。盡量保護孩子不要直面會造成強烈心理衝擊的事情,比如血淋淋的傷口、家庭成員劇烈的情緒波動等。對老人即將離世的描述,也要考慮孩子的思維發展程度和承受能力,在不迴避也不粉飾死亡的基礎上,給孩子一些易理解且不太沉重的解釋,比如用故事、圖畫、遊戲等幫助孩子表達感受及理解死亡。跟孩子解釋死亡時,應注意賦予一些積極意義,比如老人會一直活在親人的心中,之類。
如果發現孩子出現異常行為或者情緒不穩,家長要更多地關注孩子,必要時應及時求助專業人士。
2、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作用
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家長讓孩子做一些簡單輕鬆的外圍照顧,有一定的參與感就夠了,不要讓孩子做太多事情。這些簡單輕鬆的事情,因為涉及到複雜的情感,很可能已經需要孩子付出很大的心力。這時家長要注意肯定孩子的努力,告訴孩子TA的努力對老人、對大人很有幫助。同時可以給孩子一些偏精神支持的努力安上一個「任務」的名頭,比如每天陪老人聊天就可以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讓孩子覺得這些都是正式的任務,那麼TA在做的時候會更加投入,也可以避免孩子在實際照顧上能力不夠產生的挫敗感。小學四年級,差不多十歲的樣子。外婆肺癌去世。
我家和外婆家車程兩小時半。外婆去世前兩個月是暑假,我陪了兩個禮拜。時隔近二十年,依舊記憶猶新。瘦。極瘦。瘦到只有一副骨架。話說不出來,眼神渙散,無時無刻不在痛苦地呻吟。
我回家的時候,趴在她耳邊說:我還要來的。外婆沒辦法點頭,眼淚順著眼角流。再見已經是頭七。
因為我期中考試,父母沒告訴我外婆已經去世了。我爸在家陪我,我媽回了外婆家。我爸說我媽加班。我沒有見到外婆最後一面,到今天,也是極大的遺憾。從那時候開始,我和父母的話少了。
小時候內向,心裡恨,不知道怎麼說。只能用沉默代替。兩年後,我小升初。
外公肝癌。當時我不懂,只覺得外公沒以前精神了。也不帶我去釣魚了。
為了我考試,父母騙我,外公只是年紀大了。外公承受不住肝癌的折磨,投井自殺。為了我小升初的考試,一樣的場景重現。現在的我年近三十,每每想起依舊會流淚。
我的爺爺奶奶嫌棄我媽不是本地的,從小沒疼愛過我。從上學開始我就是自己走回家,颳風,下雨,都和他們沒關係。學校離家十分鐘,都是農田,夏天常常躺著一條蛇阻斷去路。膽小的我,只能在那兒等著,等蛇走了再心驚膽戰地跑過去。父母忙著工作,出差。小一些,鄰居讓我進門吃飯。大一些,自己踩著板凳做飯。唯一開心的就是暑假和寒假,可以去外公外婆家。外公是個大煙鬼,但每次看到我,立刻就滅了煙,笑嘻嘻地瞅著我:帶你去釣魚!外婆總是單獨把我帶進屋子,從高高的櫃檯上掏出兩個果凍:吃吧!外公外婆家境不好,靠種田賣水果為生,為了迎接暑假才能去的我,花了好多錢買了一台小小的黑白電視。
那電視橘黃色的,兩根天線一長一短地岔開著,一根圓圓的鐵絲卡在它們中間。信號那麼差,兩個老人帶著我看的那麼津津有味。有些事啊,會記一輩子的。我爺爺去世時我大概13、4歲但是在我7、8歲他就患病前期還好,可以自己活動最後一年基本下不了床了我爹、我、我哥輪流照顧他說照顧,也無外乎就是擦身體、端痰盂、接尿,除了在醫院,在家就是我們輪流伺候。老爹身體力行,當兒子的有樣學樣。最重要的是,爺爺去世後,我就明白我要善待身邊的人,多陪他們。對年齡大的人,你陪他們一天,就少一天。今天脫下鞋來睡覺,明天起來不一定能穿上。孩子的世界,並不是一點殘酷都不能見的。現如今我三十歲,已經認同衰老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且爺爺輩的早晚都會離去,我從現在便開始做好心理準備,我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麼,我尊重死亡,我珍惜他們活著時的每次相見、陪伴。所以如果我的孩子,我會牽著他的手,去告訴他這一切,去引導他認識這一切。因為生命的任何階段,我們都無法逃避。
既然「孩子願意,老人也喜歡」,有什麼不該的?不懂。。。生老病死人人都要經歷的。。。
有個親身經歷的故事,從小一直跟隨,外公,外婆,長大,在18至22歲,經歷了,外公與外婆的相繼去世,在兩個老人,最後的時日,給予作為孫女,盡最後的孝道。首先要說明的是,如果作為親人,晚輩,你是一個脆弱,不成熟,內心不夠強大的孩子,建議不要去觸碰這一塊,對於自己,對於老人來說都是好事。我深刻的記得最後我外婆走時,褥瘡潰爛,為了避免再次發生感染不得不把她的手用絲巾綁在床上,以免她觸碰抓爛傷口,而每一次的對望,我都強忍住淚水,因為此時此刻,不能夠哭泣,唯有鼓勵老人繼續對抗病魔,所以不能夠露出絲毫的感覺不舍複雜的情感。而我想說的是,在那樣的一個年紀過早的明白生命的脆弱以及自然的規律,對以後的人生客觀來說,會過早的理解生命的常態孤獨以及事事無常。 所以希望再次看到這樣的題目的時候,盡量在人性化的角度考慮當事人的情況以及對自己真的要這樣做,對自己未來的影響。為人子女,孝字當頭,但面對人生百態,需要一顆溫暖而強大的內心。
謝 @劉柯邀。
問題有點兒大,偏哲學層面了,能力範圍內盡量作答。先表態,我支持,欣賞,喜歡這個提案,但是希望是廣義的臨終關懷,也就是未成年人參與照顧老人,「臨終」時間,可以看做走到盡頭之前的二十年。
去年的這個時候,一個哈佛心理學成歸來的好友,興高采烈的找到我:親!我也想做兒童教育,可我要繼承家族企業,是養老院,但是,我覺得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看,並不矛盾,你看,西雅圖就有一個幼兒園開在了養老院里!
興趣使然,我查了一下。確實,美國西雅圖的一間養老院里,有一個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Center,我們稱之為隔代學習中心。在這裡,每一周有五天的時間,老人們會教孩子們念書,給孩子們講故事。孩子們會陪老人們吃飯,製作三明治,畫畫,跳舞等等。溫馨,美好,其樂融融。促膝長談幾次,發現推行此事,困難重重。再之,他離不開瀋陽,我離不開北京。暫時作罷。後來,看了一個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大衛芬奇導演用倒敘的方式描寫了人的一生,新生兒是身體機能走到盡頭的衰老身心,而百年之後卻以襁褓中的嬰兒形態離開人世,這個角色被布拉德皮特完美詮釋了出來。
觀之,如飲陳年佳釀,厚重醇香,回味無窮。突然意識到,所謂輪迴,起點終點,其實是在一起的。說說問題。
為什麼我支持這個提案?1.老人和孩子,是主要社會舞台之下的兩個龐大群體,資源是被分配的,是需要被照顧的。2.孩子多的是精力,少的是經驗。老人恰恰相反。各方面互補,可以各取所需。說說「需」。
老人需要什麼?愛和關懷。孩子需要什麼?學習愛和關懷的能力。因此,合適。說說細節。
孩子,由於生活經驗少,對一切都有興趣,一切都是學習。就像我常常跟家長說的,獎勵可以是「幫媽媽刷碗」。是的,大人和孩子眼中的「有趣」和「無聊」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老人,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也許他們的思想和戰略眼光已經與時代完全脫節,但是生活經驗無疑是豐富的。比如,「製作三明治「的步驟,沒有人敢說,比老人的方法好一個數量級的吧。
因此,老人不無聊,孩子也不無聊,合適。為什麼會有幼兒園?為什麼會有養老院?
因為孩子和老人的家人要工作,要為社會創造價值,沒有時間照顧和陪伴。那麼幼兒園和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可以替代孩子和老人給互相帶來的快樂嗎?
可以。但很難。因為這只是一份工作,不是原生的愛。老人對孩子,有工作人員難以企及的打心眼裡的喜愛。老人對孩子,有工作人員難以達到的耐心。孩子對老人,啊,那種無法言喻的喜愛,你們懂的。也因此,孩子能獲得更多的試錯機會。最後一點,不能沒有工作人員,就像完美建構下的蒙台梭利園一樣,工作人員是觀察者,是指導師,會在任務偏離計劃之時,給予最低限度的協助。其實,幼兒園和養老院的混編,可以看做是蒙台梭利「混齡編製」的擴大版,極限的「混編班」。分享個我自己的經歷吧。我差不多十歲的時候,外婆去世了。我可以說是外婆帶大的吧,我從小很受她的寵愛。我很調皮,她很溫柔,她就像春風一樣拂過我幼小但敏感的心。因為我的緣故,她摔壞了腿,不能出遠門,只能憑仗高板凳移動。小時候聽她家鄰居講,她每周都會在家門口等我去她家玩,等著我去向她要零花錢,等著我去吃她存的點心。那天晚上天很冷,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晚了大家還要在她家呢。一個關係不是很近的表哥陪我在一個小房間看電視,有人陪我玩,我很開心,被電視樂的哈哈大笑。後來有長輩叫我去外婆屋裡,外婆躺著床上對我說「好好學習,聽你媽媽的話」。我非常不好意思地點點頭,我還是有點害羞,那麼多人圍著我倆。外婆和我說完話後,我又連忙跑去看電視了。那天夜裡,外婆走了。我其實那時候不太明白人死是怎麼一回事的,外婆發喪那幾天我並不傷心。因為來了好多小孩,我和他們每天都玩得很開心。但到發喪的最後一天,我看著外婆的骨灰入土,大人們一杴一杴埋土的時候。我好像突然意識到,外婆再也回不來了,我趴在土堆旁邊,一直哭一直喊,至那時,我才可能意識到死這件事情。在之後的幾年裡,我想念外婆的時候總覺得像做夢一樣。她真實存在過。我再也見不到了。我總在想等我也死去了,外婆就會從世上真正消失了吧。我父母阿姨從來沒有說過外婆的故事,直到去年我去探望一位遠方姑姥姥,才聽得外婆的一生。她這樣一位溫柔、隱忍、受盡苦難的女人,我想用筆記錄下來,我不願讓她消失在塵埃里。
我覺得孩子願意就好。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明白了死亡的含義才能產生對生命的敬畏和珍視。
老人走了,親情還在,悲痛的時候我們盡情的哭,哭完以後生活還得繼續。
好好活著,帶著那份傳承和思念。多大的孩子?孩子與老人之間的親密程度到底如何?這兩個問題很重要,都會影響到最終的結論。
孩子的成長速度跟成年人是不一樣的,你會發現哪怕只有一歲甚至幾個月的差距,未成年的孩子之間表現出來的理解能力是相差非常大的。所以不要真的認為「也不差那麼一半歲,孩子能理解「就輕易讓孩子接觸成人都可能理解不了的死亡。對死亡的恐懼是本能,理解死亡是閱歷和認知進步之後的事情,不要倒過來。我的三叔就是在我弟弟7歲時候去世的,他們父子關係非常好,跟我的關係也非常好,在從殯儀館出來的時候,家裡人非要讓孩子去看父親的最後一面,結果,你知道,如果有這種經歷的人都會知道有時候去世的人的遺容會在最終的日子裡發生變化,這是正常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簡直就是極為恐怖的存在,我弟弟到現在(早已成年)依然有心理陰影,我們都不願意提及那段往事,甚至都不提他的父親。所以不要覺得至親去世,就讓孩子去硬生生接受,對親人對死亡的認識每個人都會明白,只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差異,千萬不能硬來。馬東回憶他父親的時候說過,他夢到他父親來跟他說:高興與你做一世父子,有緣再聚。這是他才真正放下了父親離世的心結。一個成年人還如此,讓一個孩子在不諳世事的時候去接受死亡,太殘酷。
再說孩子與老人之間的親密程度。很多大人理解的是,孩子跟老人親密了,在老人最終的日子孩子都不去陪伴,太不孝順,往往還會說什麼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白親你了,你都不去看看之類的話。這在我看來簡直就是活著時候不孝順,死了之後孝順給鄰居看的典型表現。親密的關係可能會讓老人在最後時間看看自己可愛的孫兒,但同時也可能會有老人不願意讓自己給孫兒留下的最終印象是一個目光黯淡,氣若遊絲的樣子。他們可能都沒辦法表達這種意願,那怎麼又能用親密程度來要求孩子來陪伴老人最後一程呢?非誠勿擾2裡面李香山在最後時候都不願意他的女兒和摯友看到他每況愈下的狀態而選擇了獨自一人走向深海,不就是為了給想念他的人留一個還算光彩的形象嗎?
如果真的是為了讓孩子明白生命的周期,不如從養寵物開始,一個寵物的降生,成長,死亡的過程完全可以讓孩子明白生命的循環,比非要在他們未成年的時候去接受至親的死亡要人道得多,也合理的多。老人病重期間,可以帶孩子一同前往看望,在很多情況下,去世前看看孩子也是老人的心愿。但是料定老人隨時可能去世的病危狀態下,不建議13歲以下的孩子前往。他們的心智發育不夠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死亡是一件過於嚴肅的事情,老人死亡的場景可能對孩子帶來終身的陰影。當然,如果老人非常平靜的、像睡著一樣的去世,對兒童影響較少。但是事先很難預測老人去世前最後一段時間的表現和反應,一切皆有可能。一個人年輕時親身見證死亡,有助於心智的成熟,甚至重塑自己的人生觀,但不能年齡過早。
我覺得孩子懂事的時候就該讓他正確了解死亡 這是人生在世最應該明白的事
無論你是不願意麵對,又或者是害怕去面對,但是人總是要死的。
我是被動接受的臨終教育,但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觀,算是一種好事,雖然我認為代價太沉重。
臨終教育對少年的成長是否是必要的,我不敢說得這麼肯定,故事就擺在這裡,看官自行體會。
-------------------------
許多年前我還是一個初中生的時候,本來風平浪靜的生活裡面突然就來了一個小插曲:外公說他吃飯的時候感覺有點噎。我外公,是我到目前為止見過的最多才多藝、性格最和善、懂得知識最豐富的人,雖然說他的也有很多缺陷,但在WG中,他作為學校校長卻沒有立下任何仇家,可見一斑。
當年的我不明白我母親那種慌亂的眼神,在外公檢查完身體之後我媽回家都有些魂不守舍的。幾周之後外公就住院了。
那個時候我在外公家裡住,當時我還有些網癮,喜歡玩電腦、網遊之類的,有些時候我就在想,外婆又去醫院看外公了,我就可以多玩一會兒遊戲了。
現在,每每想起我當年的這個想法,我就會產生深深的罪責感。從此以後,我再沒有了對網遊的熱情。
--------------------------外公在做完手術之後,少了4/5個胃,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就回到了家裡。化療,我不知道改如何評論這種療法,也不太清楚這種療法的原理,但是對老年人來說,恐怕是一個非常折磨的過程。本來就有些謝頂的外公的頭髮更少了,皮膚也變的蠟黃,身體也明顯看出瘦的不行。
外公說,「我還行,感覺比以前好了。」,然後戴著眼睛繼續看書,那個時候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說不定外公很快就好了吧?大概又是幾周之後,原本在醫院的爸媽都回來了,我感覺很奇怪,「外公呢?誰在醫院看著呢?」,我媽起初還很克制,跟我講外公還不錯,但是後來她也忍不住了,跟我講:
「不要忘了世上還有過這麼一個愛你的人。」我哭了很久。
--------------------------人的天性,只能在發生了一些巨大變故之後才會有本質的變化,我深信不疑。1、我原先是很記恨我父母的,他們沒有給我留下太多美好的記憶。我一度想過將來一走了之,把他們甩了。但是我發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活著本身就是很美好的事情。所以在極其有限的生命當中不如多見幾面。
2、所謂成功與地位等等這些身外之物,和生命比起來完全不值一提。
3、生命非常短暫。管好自己的事情已經很不容易了。不太政治正確地,我已經非常看不起所謂正能量了,你們的那些愛恨情愁在死亡面前實在是很蒼白。
4、人類的,特別是中國的,科學和醫術其實還是很落後。
---------------------------------以上就是最後得到的一部分感悟。又過了幾年之後,我自己也搭了個胸腔支架,體會了一把瀕臨死亡的感覺。
臨終教育,我想還是有點必要的。不過我希望人們還是少一點這樣的機會,多一點相隨相伴的幸福。
就說這麼多吧。
對了,那些身為中國人最後非要像個日本人一樣來一句「以上」的乎友。你們真low...有種全程日語答題啊?每次看見你們我都尷尬不已。在生命的開始就見證生命的終結需要技巧吧。好好誘導和恰當安排,對孩子和老人都好。
2005年,我小學畢業,同年,爺爺查出食道癌。
這年年夜飯的時候,爺爺還只是習慣性的總是打嗝,為此我和表妹還覺得頗為有趣。很快,爺爺總是在飯後打嗝的習慣變成了飯量減少,體質衰弱,經過多次檢查後確診為食道癌。因為身體太過瘦弱,醫生建議調養的胖一些再做手術。由於不好進食,爺爺需要靠每天掛各種營養液增加體重。一段時間以後,各項指標達到了手術的最低要求,手術日期排定了。醫生說手術依然很危險,於是家裡帶我和表妹在手術前去了爺爺的病房。那天,平時很少說話的爺爺對我和表妹說了很多。手術日,家裡大人都守在了醫院,從早到晚。我也在家裡的電話機前從早守到晚,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奮戰,醫生成功的完成了手術,爺爺被轉入icu。隨後的十天,爺爺就躺在icu病房中,病房外是輪流看守的大人們。這十天也是我最最難熬的十天,因為被告知爺爺隨時有可能出現新的情況。終於,十天的鏖戰後爺爺被轉入了普通病房,不久後便出院回家了。爺爺在手術中被切去了全部食道,因為不能進食,鼻孔中插了一根管道直達胃腸,家裡人需要每天定時用針管從管道打入營養液。很快大人們也教會了我和妹妹如何打入營養液,這是我記得很清晰的,先打一管營養液,再打兩管溫開水防止營養液凝結堵塞管道。爺爺這樣的一頓飯通常需要半個小時。同時,為了防止反流,爺爺每天基本只能坐著。如此幾個月後,爺爺開始需要不定期的化療。2006年新年剛過,另一個消息傳來,患病已久的姥爺去世。後來聽媽媽說,舅舅在05年年底從國外趕回來的時候已經神志不太清楚的姥爺見到他的第一句話便是「你什麼時候回去?」2006年之後的日子,我和表妹多了一項任務-隔天推著輪椅送爺爺去校醫院打針。由於病情的緣故再加上久久不能正常進食,原本就很瘦弱的爺爺體質直線下降,於是需要頻繁的打胸腺五肽以增強抵抗力。路上偶有碰到爺爺的老友便會停下來誇我和妹妹孝順懂事。若論我當時的想法,我只希望我們做的一點小小的努力都能儘可能延長爺爺的生命。這段時間,上初中的我有了一個習慣,就是每天中午都要回家一小會兒。那時家裡人都奇怪為什麼在學校訂了飯的我中午還要回家,待不了多久又要趕回去上課。我表面上說著回家歇一會兒,其實我是怕爺爺有突發情況,奶奶白天一個人會應付不了。爺爺一直是個很樂觀的人,我們都認為正是他的樂觀使他能夠在如此困苦的情況下出現了一絲絲好轉。2006年年底,爺爺的病情有了些許好轉。轉眼2007年春節剛過,爺爺的病情急轉直下,後來出現了渾身疼痛的癥狀,痛的厲害的時候需要靠安眠藥方可入睡一小會兒。醫生說那是癌細胞擴散了,是癌痛,於是開了嗎啡,後來嗎啡的劑量越來越大,直到有一天當我中午回家時,媽媽已經在家裡了,她對我說爺爺已經被送去醫院了,是急救車送去的。此後的三天,我在學校如坐針氈,一放學便騎車飛回家裡。5月30日,當我回到家中,家裡只有奶奶一人。奶奶的行為有些異常,只能發出哧哧的聲音,見我回來,奶奶便打手勢示意要去醫院,我問奶奶要不要陪她一起去,奶奶強硬的拒絕了我。後來聽守在爺爺旁邊的姑姑說,奶奶先是去看了爺爺然後就獨自去打點滴了。那晚8點30,我接到了姑姑的電話,爺爺去世了。我想奶奶突然不能說話大概正是爺爺在召喚她吧。那個和我奶奶總是吵架的老頭子,那個總是和我爺爺吵架的老太婆在這一天終於不吵了。07年下半年,因為奶奶的侄女來北京長住了一段時間,爺爺去世後一直抑鬱的奶奶終於有些放鬆了下來。07年年底奶奶的侄女回了上海不久後,奶奶開始頻煩的嘔吐,一開始只是自己服用些胃藥,再後來去醫院開藥,直到後來需要經常去校醫院掛藥水。08年上半年我和表妹為中考做著最後的準備,一直輔導我功課的奶奶便一直這麼拖著,直到我姑姑硬拖著我奶奶去醫院做了鋇餐和胃鏡。取結果的那天,姑姑只讓醫生在病例上寫了ca,回到家,奶奶叫我拿來英語詞典對著病例翻起來,那天晚上媽媽叫過我單獨跟我說奶奶得了胃癌,並叫我不要告訴奶奶,只說是胃潰瘍。那晚我躺在床上想一生精明的奶奶應該早就知道了吧。奶奶的手術定在了秋天,手術前奶奶模仿灰太狼的樣子對我說我一定會回來的。手術很順利,術後的奶奶直接轉入了普通病房。之後的一段時間便是康復治療,其實就是在醫院的走廊中散步。今天走三圈明天走四圈,每次我去醫院奶奶總要當著我的面再多走一圈。不久,奶奶便回家了。這時我已經如願升入了一所重點中學的高中部。家裡為奶奶請了護工,第一個護工不會做飯被奶奶氣哄哄的哄走了,奶奶說找護工不是為了照顧她,主要是為了放學後能讓我吃上一頓好的。後來的護工是個湖南人,做飯尚合胃口,奶奶便留下了她。雖然有了護工的照理,家裡人還是儘可能多的親力親為,周末或是閑暇有空的時候我便會陪著奶奶到樓下散散步,奶奶的體質依然很差,即便被人攙扶著最多也只能走一兩圈,要去稍遠一些的花園便需要坐著輪椅由人推過去了。高中的生活緊張而平靜,一如家裡照顧奶奶緊張而平靜。雖然高中離家遠了一些,也無暇每天中午回去歇一會兒,但我基本每天放學後都第一個衝出教室蹬著自行車回家,奶奶雖然體質虛弱,仍然時不時地親自給我糟個雞胗雞翅。高一高二,一邊是緊張的學習,一邊是為奶奶的病情提心弔膽。奶奶的病情雖時有反覆,每次化療住院前總不忘對我說我一定會回來的,然後比一個v字勝利手勢。2010年4月,我生日那天,當我回到家,奶奶把一個扣了鍋蓋的大碗神秘兮兮的端給我,揭開鍋蓋,她對我說今年做不動了,就下了點速食麵當是長壽麵吧。生日過後不就,奶奶已經被化療多次摧殘的身體消瘦的日漸厲害了,原本滿頭的銀髮基本都掛在梳子上了,原本微胖的身材也只剩下一層皮了,醫生說癌細胞擴散了,已經沒有什麼好辦法了。這段時間的生活甚是令人窒息,你知道她將要離開,卻又不知道到底在何時,你有時希望能再多陪她些日子,有時又希望能早點結束這種痛苦。日子就在這種絕望和希望交替中悄悄過去。大人們開始忙著聯繫醫院,抽空帶著久不離家的奶奶到四處走走。大醫院為了確保治癒率或是某些百分數不肯接收奶奶,於是一級一級的往下找,終於,一個離家並不近但離我中學十分近的醫院同意接收了奶奶。這次,奶奶沒有再學灰太狼說我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已升入高三,為了不耽誤我學習家裡平日里不讓我去醫院。每次放學時我便要拐個彎從醫院門前路過,想著這樣總能近一些再近一些。這個習慣保留到了我從那所高中畢業。那年中秋,全家是在醫院過的,奶奶見我和表妹來了醫院,從幾近昏迷中勉強抽出些力氣,大人說,我和表妹不在的時候奶奶幾乎都在昏睡。我和表妹在醫院的院子中拍了月亮的照片帶給病房裡的奶奶,奶奶眯著眼睛看了好一會兒。護工說,節氣更替的時候人也最衰弱,我不知道這是否科學,可是心裡驟然一緊。此後的幾天我如同行屍走肉在學校混著,書永遠擱在書包里以便提起就走。9月24日我回到家,家裡沒人,很快我接到了媽媽的電話,讓我和表妹趕緊去醫院,這一晚已經沒什麼好描述得了,後來大人說奶奶在看到送我和表妹回家的姑父回到醫院不久後便去了。從小學畢業到高三,或者再早一些,早到四五年級時姥爺生病反覆住院,這一段時期家裡老人接連生病又接連離開,這段時間家裡幾乎沒有歡聲笑語,大人們一邊忙著工作,一邊照顧老人,我和表妹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段時期是緊張的,甚至是壓抑的,有時也會想如果當初能再多做一些或許就更好了。如果能讓我選擇,我真切的希望能多一些一家人在一起的美好的回憶。這段往事我沒有向任何人體積過,以後應該也不會提及,有些事已經模糊了有些依然歷歷在目。如今每次給爺爺奶奶掃墓時我也只會獃獃的站在那裡,爺爺奶奶的合照也只是放在我旅行箱的夾層中不曾示人,但我想我是想念他們的。再過兩日便是奶奶的祭日了,心情不免有些波瀾,文不對題見諒。後記爺爺奶奶都是農曆2月4日生人,爺爺大奶奶一歲,以後爺爺奶奶生日去外面吃飯的時候店家總要為送出第二碗長壽麵懷疑半天。爺爺讀交大時是合唱團中聲部,我雖不記得曾聽過爺爺唱歌,然印象中小時候爺爺總是用vcd後來用dvd放著名交響樂團的錄像,雖然碟都是地攤盜版的,也總是卡碟,爺爺就在躺椅上閉眼享受著,奶奶便也坐在爺爺旁邊的躺椅上聽著。爺爺奶奶也經常會看電視台放的江南戲劇節目,後來節目取消,爺爺奶奶也鬱悶了好一陣,去年在北京一家飯店吃飯的時候曾在一家店偶見有現場演奏,頗覺驚奇,也有些惋惜。爺爺下得象棋圍棋,卻又不像北京老大爺那般整日向人挑戰,故尚不知棋藝如何,我雖不擅長棋藝,基本規則卻都是從爺爺那裡學來的。爺爺大學畢業後分配來學院路上的某大學工作,據說那時奶奶也是放下上海不錯的教師工作來了北京。但是北京氣候太乾燥奶奶很不習慣,而且時髦的上海女孩來到北京後發現沒有燙頭的地方也頗使我奶奶感到不滿。不過奶奶還是安心的待在附小里直到退休。後來見奶奶年輕時燙著捲髮的照片,氣質與羅馬假日里的公主很是神似。以後聽的比較多的故事便是日本人來的時候如何逃難,文革時如何跳忠字舞,中蘇破裂如何帶著學生挖防空洞,唐山地震的時候又是如何用幾根竹條子搭帳篷。。。小時候跟奶奶爺爺一起睡,奶奶每晚都要給我念一段書,像是上下五千年或是一些自然百科全書,還有航空知識雜誌,以及兩本我不記得書名的書,我給它們取名一本叫加拿大,一本叫義大利,大體也都是科普書。後來快升入小學了,奶奶就會每天早晚為我補習一些數學課,還有語文歷史地理等。那時卧室里貼滿了奶奶編的各種學習口訣還有奶奶畫的中國地圖等等。奶奶睡前還常會哼唱一首歌,用上海話唱的,曲調歌詞尚都記得,卻從不曉得歌名。今天借題想到了從前種種,又不知從何談起,只知道這樣無憂無慮的日子是回不去了。晚安對於這個問題,我有自己的理解,我沒有一系列專業角度的分析,僅從親身經歷來闡述我的想法。六年前也就是我高二的時候,奶奶查出來得了癌症,因為年事已高醫生不建議手術,怕在手術台上就下不來,媽媽沒有親近的兄弟姐妹,無處訴說痛苦也覺得我應該有知情權,便告訴了我這個消息,在我們和家人再三商量下,我們決定瞞著奶奶,只告訴她是小病,堅持吃藥就能康復,奶奶不識字,也就瞞了過去。自此我們更加倍的對奶奶好,變著法買各種補品給她補身子,希望她保持心情愉快,能創造奇蹟,多陪我們幾年。我們都覺得如果奶奶一直不知道真相,保持心情愉快一面藥物治療病情就不會惡化,可是大二那年初,她開始頻繁的出血,並伴有疼痛,帶她去醫院檢查病情已經惡化,已經是癌症晚期,,,奶奶是個很迷信的人,周圍也有得過癌症去世的人,她覺得得了癌症不久就會死去,內心很懼怕這個,所以家人還是努力瞞著她,怕她想不開病情會更加重。隨著時間的流逝,她可能也察覺到自己病情不同尋常,央著我帶她去醫院看看,我內心當然知道怎麼回事,但是不能不帶她去,到了醫院,乘她尿檢空隙,給醫生說明情況,希望醫生能幫著一起再瞞瞞她,醫生看了病例後瞭然並和需要給奶奶檢查醫護人員打好招呼,這事兒又這麼瞞了下來……日子這麼一天天走著,奶奶身體越來越差,人越來越瘦,也已經吃不下給她燉的補品,最後的兩個月,甚至不能下床,我看著奶奶就這麼一天天瘦下去,我請假回家時奶奶抱著我的頭,說著乖孫女你終於回來了時,我就想著我一定要陪著她走過這最後一程……接下來每天就是家人輪流給奶奶按摩,揉肚子,給她說話,但後期她已經神志不清了,喝水喝不進,全會吐出來,內臟都已經衰竭,只能每天用棉簽蘸水給她打濕雙唇,蘸濕舌頭,擦身子,換尿布。我想,這就是我唯一能盡的孝心吧,奶奶捨不得我,後面只記得叫我的名字,我捨不得奶奶,希望她能別走。可那天早上六點多,她還是永遠離開了我們,雖然有心理準備,但是痛苦直達心底,但我又很欣慰,奶奶終於不用忍受痛苦,瘦的皮包骨頭……料理完後事的幾周,家裡人都是蒙的,坐著吃飯看著爺爺對面的空位子,彷彿她還在,耳邊似乎還聽得到她叫著我和弟弟的聲音,睡覺前不經意閉上眼就想到她,眼淚就這麼滑下來,現在夢裡也常常有她。想念我的奶奶,希望你在天堂安好……
一直在關注這個問題回憶起那段時間在想如果當時我媽有的選擇 應該不會在我快中考和高一一整年 讓我自生自滅好多時候 當一個家猝不及防的支離破碎那種措手不及 在以後的好一段時間 回憶起來 都會一陣心悸。偏題了 回家再補全我當然回憶吧。
讓孩子參與到對臨終老人的照顧中來,是一次讓孩子直面生死課題的機會,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凡人有一死,引導孩子樹立並強化認真生活,珍惜身邊人的觀念。
推薦閱讀:
※人們在虛擬生活中投入的精力是否對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有積極意義?
※為什麼周圍都是蘋果?
※先知道對電影的評價再看電影,會影響看完之後的評價嗎?
※在目擊證人提供嫌疑人相關線索時,有哪些方法可能可以降低無辜者被指認的可能性?
※這種宣傳牌有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