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日本電影《海街日記》中的色調是如何後期的 ?
01-12
電影屬於非常典型的日本鄉間小清新 色調自然美好 讓人看了十分舒服溫馨 有一種淡淡的恬靜 本人是攝影愛好者 非常想請教一下如果要將一般照片調成這樣的感覺 後期思路是怎樣的?
剛看完海街日記,看到這個問題想答一下。
貼上imdb給出的數據:Camera
Arricam LT, Zeiss Master Prime and Angenieux Optimo Lenses Arriflex 535B, Zeiss Master Prime and Angenieux Optimo LensesNegative Format
35 mm (Kodak)Cinematographic ProcessDigital Intermediate (2K) (master format) Super 35 (source format)Printed Film Format35 mm (spherical) (Kodak) D-Cinema
整個片子是非常典型的日本風格,甚至清新的有點過頭,色調上對膠片來說其實是很自然的,不會讓人覺得有調色的痕迹。
整體採用略微過曝的方法,後期把對比壓低,但是暗部不變,典型膠片曲線。還在柯達膠片的基礎上根據場景增加了青色和黃色。照片調色的話一定要注意膚色不要受影響。對海街日記的喜愛,不請自來,獻個丑。
對於模仿類調色,需要先分析本身的色調風格。知道特點後才可以針對性的去調。海街日記的膠片風格,略微過曝,但高光並無太多溢出,整體上很平衡。整體低對比度,較低飽和度。細節處,暗部對比較高,中間調加了青色,黃色。
了解這些,差不多可以開始了。
恰好最近走訪了一躺《海街日記》的取景地。找到了姐妹四的老宅子。Raw原圖:
1,ACR里基礎調整
主要調整準確曝光,低對比度,暗部細節拉出來。因為要做膠片後期,清晰度,自然飽和度得適量。調完基礎的下面就可以進PS,正式調色了。2,PS調色
PS調色的工具真的是個萬花筒,曲線,可選顏色,色彩平衡,顏色查找等等。但,使用工具的原則一是用方便的,二是用自己最順手的。效率很重要。在這裡,推薦可選顏色工具。在這麼多調色工具中,可選顏色算是容易上手,又功能強大。絕大多數情況都可以搞定。回到正題,可選顏色調色。這張照片用的參數:
這張照片里樹比較多,那重點調整的在於黃色與綠色面板。還有調整整體色調的白灰黑面板。膠片那種輕微過曝,高光不溢出的感覺,只需在中心灰面板,將黑色滑塊往左滑動就可以獲得。可選顏色調整後:
膠片的色彩感覺已經有了,但還差一點膠片特有的顆粒感。3,膠片顆粒濾鏡
PS濾鏡庫里正有膠片顆粒濾鏡,效果還湊合。
4,裁切這步一般不需要了哈,但是自己這組圖是要還原電影場景。當然得裁切一下咯。1.85:1 或者16:9比例, 最終結果如下:具體的照片中內容不一樣,調整的重點也不一樣,有思路就不怕。至於人像的,調整,思路一致。但是需要考慮的是皮膚,整體調整完,還需要對膚色進行單獨的調整不至於偏色。
其它的原場景的還原圖可看這篇文章:鎌倉|《海街日記》取景地朝聖之旅
以上電影的色調很有富士400h的特點,清新淡雅,沒有柯達的暖調感,對比度適中,特別舒服,寬度度大,高光細節很豐富,陰影也沒有死黑。不知道電影用的膠片還是數字,個人感覺如果是數字拍的,那調色水平簡直太高了。個人感覺國內攝影師豆腐君的片子比較接近這種風格,直方圖特點是細節基本都集中在中間調,高光到中間調再到陰影,是一個比較平滑的過渡
推薦閱讀:
※後期如何調出這樣微電影風格的片子?
※屬於中國攝影的風格是什麼?
※現在攝影為什麼都要後期?
※怎麼盡量避免後期痕迹而讓後期之後的照片顯得自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