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很多自動化設備生產廠家的產品都這麼粗糙落後?
唔,這個問題其實挺大的。但是抓住重點就好理解了。
其實題主的問題可以歸結為品質問題。那麼品質都有什麼構成呢?人機料法環唄!那麼產品所對應的這些要素都是什麼呢?首先是人,國內對自動化有需求的一般可以看作是兩種客戶:第一種是從人工操作升級,以適應訂單需求。本身在自動化實現之前,產能有限,自然賺的也就有限。這種情況下很難投入大筆資金的。而且很多時候,企業主對自動化這種「新玩意」還是普遍具備戒備心理。錢砸下去萬一賺不回來,那不是虧了么?所以就得一步一步的走,就像車企。大家都說電動車吼不吼啊?一片都說吼!結果呢,實際操作還是得混合動力開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實際上主機廠對於自動化產線可能都用了很多年了。他依舊對產品自動化存在戒心。所以很多時候,自動化的產品,第一步都是試用品。那麼試用品就別指望像iphone之類的給你弄得像個工藝品一樣的。能達到功能機時代已經是相當給力了。很多時候連個外殼、保護罩都能省則省。雙方心知肚明,這玩意就是玩玩看,真沒必要搞太好。第二種是舊型改造,這是客戶對現有產能之類的不滿足,希望得到提高。權衡之下升級產線的成本低於買地皮之類的成本。同一個廠房,原來每日1k產能,升級後達到10k,增加點供電,還能節省人力,何樂不為?這類客戶本身對自動化有一定信心,但是對供應商不一定有信心。所以又要試車,各種改進。甲方不好伺候啊……所以徹底定型前是沒辦法做的特別好的。
其次是機,這個不僅僅是自動化廠商賣給客戶的機,還包括了客戶原有的機電方面的基礎。引入自動化的問題就是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這箇舊式廠房很難滿足。但是很多時候下大量的廠商,廠房可能都是租的。自己能把握的有限。免費給房東裝修這種事情……真心不好貿然決定。所以這也是自動化供應商沒辦法把握的事情之一。更別說還有舊設備淘汰的問題。心力都放在這些雜七臘八的事情上面,產品自然會下降水準了。=。= 到底這個話題有沒有人關注啊……突然沒動力了,好餓。
強推一發,每日推送科普姿勢與3D列印內容一分錢一分貨,好東西你是沒見過。不是很清楚你說的國內算到哪裡,建議你來珠三角或者長三角轉轉。
之前看過一個公司同事去展會拍回來的視頻,一個藥廠用的自動包裝線。自動折包裝盒、自動把成板的膠囊和說明書放到藥盒力,然後把包裝好的葯輸送走。所有機構只有一個電機動力,整個機構設計簡直是TM的藝術品。自動化設備的開發,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客戶沒需求的話,你開發出來也沒用。我們也是做機加工的 你要有需求看看我們
的產品再下結論 粗糙 1 機器不行 2 工藝不合適 3 操作人員不過關 4 你給的價格沒法好好乾其實你錢沒給夠,有錢你也不會買國產機了。國產機就是為錢少又想實現功能的客戶服務的。同樣品質的國產機價格沒有優勢,也沒人買。
低價競爭,四個字概括
這兩天看到牛津研究院的一組數據,說目前中國製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已經逼近了美國,數據說從2003年至2016年,美國製造業單位勞動力生產率增長約40%,超過德國(+25%)和英國(+30%)。儘管同期印度和中國的產生效率已經接近翻番,但相較而言,美國單位勞動力的生產率仍然要比中印高出80%到90%。但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們目前僱傭勞動力的成本已經接近美國水平,是印度的兩倍還多,明顯高於中國台灣和墨西哥還有日本。
「如今在美國平均花1美元生產的東西,在中國需要花費96美分」。報告稱,中國依據生產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在過去10年增加了兩倍,從2004年的4.35美元/每小時增加到去年的大約12.47美元/每小時。而在美國,按生產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從2004年至今增長了不到30%,達到22.32美元/每小時。換句話說,如果單純比工資,我們確實還很低。但如果加上工資對應的產出,並進行調整之後,得到的結論就是這個。我們生產的東西,成本跟美國人差不多高。
中國製造業的成本為什麼那麼高?
1、人的成本水漲船高
中國依據生產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在過去10年增加了兩倍,從2004年的4.35美元/每小時增加到去年的大約12.47美元/每小時。而在美國,按生產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從2004年至今增長了不到30%,達到22.32美元/每小時。
2、房租成本巨大
現在北上廣深的寫字樓價格已經跟紐約差不多了,隨著房子逐漸漲價,製造業的廠房成本極大。工業本來就要佔地面積大,所以受傷也最嚴重。再加上工人也需要住房子的,所以你錢給的少,他連租房都不夠,他也就不會進城打工了。這就造成了一方面大量勞動力無事可干,一方面企業招工難招工貴。
3、稅費太高
之前營業稅再加增值稅,再加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還有一個五險一金和最低工資標準,讓企業僱用一個人,實際上要付出1.5個人的成本。這還不算亂七八糟的各種額外的費。
4、技術落後造成的生產效率低下
很多企業甚至工人都是今年用完了就遣散,明年用的時候再招。所以這就造成了生產效率低,熟練工人匱乏。設備也落後的局面。當全面競爭的時候,就發現劣勢明顯。
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紅利逐漸下降,企業經營環境變化很大,面臨生產成本增加,勞工缺乏,等種種問題,市場需求呈現小批量,多樣化.使得企業經營日益困難,獲利下降,如果企業本身對生產管理機制,生產方式不做相應的改變的話, 遲早難逃被淘汰的詭運。當前某些傳統的民營企業的轉型是生存倒逼之下的轉型。只有加快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才能使民營企業真正擺脫困境,並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
今天我們從建築五金配件製造業切入,來講講中國企業如何更好的導入自動化,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建築五金的生產工序複雜,涉及到的技術就包括鑄造、衝壓成型、機加工、表面處理、注塑、組裝、檢驗包裝、物流倉儲等。早期澤宇的建築五金非標自動化設備主要出口國外,與歐洲大型企業接觸較多。在與國內外建築五金企業合作的十餘年中,我們對比了國內與國外門窗配套件企業在內部質量管理和生產製造過程中的差距,從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國內企業普遍自動化程度不高的原因。
一、我國建築五金配件行業存在的問題
1、技術管理水平落後,設備老舊,還有大部分是手工作坊。
這些工廠內部品質管控及要求低,公差管控不嚴謹,產品精度差,產品尺寸誤差大。
2、惡性競爭導致產品質量難上台階。
由於消費者不做性價比挑選,生產者就追逐價格競爭,置質量於不顧,為儘可能降低成本,於是簡化工藝結構,改變材質降低檔次。
3、定製產品佔比大。
小批量,多樣化,同類產品種類繁多,不利於規模化生產,也不利於有效的品質管控。結果是投入的模具多,庫存大,導致成本上升。
4、缺乏統一標準導致發展滯後。
我國門窗五金配件的產品的生產和質量標準還不夠完善,即使是至今通行的配件,結構已成定論,卻至今還無標準可言。或者國家行業己經有產品標準,同類產品在不同廠家的標準不一致,或者標準執行不嚴格。
我們幾年來與國內企業合作過程中發現,不只是門窗企業,很多國內企業普遍在生產工藝公差管控,產品標準及行業標準這塊意識比較薄弱。要導入自動化,產品標準不一致,質量管控不到位是很難實現的。
企業如何能順利的導入自動化設備,澤宇自動化創始人康懷旺總結了幾條經驗:
1.在自動化實施的前期,公司中高層要做好意識行為的引導:領導的目標、需求要清晰,開好動員大會,上下行動要一致。
2.建立專業職能部門:如新技術應用部門對市場(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做好調研工作,對工廠現場問題收集統計/比對/分析等,(可由使用單位提問題/安全問題突出的/環境問題突出的/費人/費料/費時的優先)收集後做分析、討論並確認工藝/自動裝備初期技術解決方案
3.初期技術解決方案出來後尋找(新工藝/或裝備供應商一起討論制定出最終的解決方案,確認導入裝備或工藝的驗收技術指標、核算投入產出比,制定好導入時間計劃。報由主管領導審批。
4.審批(審批條件:安全問題/環境問題/立即批、產品周期二年期計算可在6-8月回收成本的立即批十二個月以上的視情況可不批,超之無意)由採購部門進行採購動作。除主管領導與採購部其它部門不得參與採購的商務談判。
5.新工藝/自動裝備導入後,對新工藝或自動化生產應用結果要進行檢驗和總結,找出新工藝或新裝備導入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加以修正,不斷經驗沉澱,進一步提升。裝備需要定期檢驗與維修:品質部要對於裝備生產出的產品進行檢驗,裝備維修部門要對工藝或裝備生產的產品檢驗不合格的情況下極時做調整。
6.後期產品研發部在新產品設計研發過程中,應與工藝或自動裝備公司充分互動協作,讓裝備供應商參與到公司產品設計中來,盡量把產品設計得適用於新工藝及自動化生產。
製造業流程複雜、不易整合,各區域製造業型態也有所差異,所以因地制宜、在地化的標準協議仍有必要。中國製造業應積极參与國際標準制定並爭取發言權,避免落後於世界潮流而錯失商機。
只有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標準,加上自動化大規模生產,才能幫助中國企業轉型升級擴大規模,樹立品牌,走出國門!實現製造業全面轉型升級這不是一時能夠完成,這是長期艱巨的工作。展望未來,製造業者任重道遠。
既然來了這個帖子。視覺自動化我們有做。歡迎諮詢。
自動化設備生產廠家的產品粗糙落後有兩種原因:
1.生產廠家不具備做精細產品的能力
這個和廠家的設計、加工整體能力有關。
一些非專業的公司,設計人員的理念,機械加工零件精度,表面處理,細節等地方考慮不周,會導致產品比較粗糙。
2.客戶沒有給出相應的價格
這個和客戶有關,廠家報的方案是精細的,客戶不採納,只需要滿足基本功能,價格低,這樣從需求側導致產品粗糙落後。
都喜歡便宜的
本公司從事的自動化設備研發設計的,可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不同種類的產品,只要你想要,沒有做不到。廣州茂迅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原青田科技)專業為各行業提供最優的整體自動化解決方案,專註於非標自動化設備、非標自動化裝配、智能檢測與加工設備、智能機器人、工裝夾具設計與加工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