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混得好鄰里替他高興,混得不好大家同情;現在混得好遭人妒,混不好遭人鄙視」。這是為什麼?
這是我奶奶的感覺,她在某背景下曾反覆對我說。
她說:「感覺過去大家挺樸實,我爸上個大學全村都來道喜;現在現在混得好遭人妒,混不好遭人鄙視。」說話背景如下:
前年有遠親聽說我拿工資去出國讀博(德國精英大學計劃內的),那臉拉的,一聲長嘆,那個遺憾如同諸葛亮聽說葫蘆谷下大雨司馬懿跑了一樣。By contrast,此遠親他兒子專科畢業,回家鄉了,現在在幹啥也不知道。
謝邀。
題設這句話,是典型的錯覺。
態度的差異,更多與環境有關。
過去人混得好大家替他高興,混得不好大家同情
誰說的?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這是三國時的話。是「過去」的事了吧?蘇秦微寒時,嫂子不管他。等蘇秦拜了相,嫂子郊迎拜地不敢仰視。蘇秦問她為何前倨後恭,嫂子以面掩地而謝曰:「見季子位高金多也。」
戰國,是過去的事了吧?類似的例子,我可以一直舉下去,不過懶得了。
混得不好遭人鄙夷嘲弄,混得好招人嫉妒或垂涎,自古之理。《史記》原文: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及復用為將,客又復至。廉頗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自古以來,不計貧富、雪中送炭都是美談,是因為類似的淳樸,實在太少了。
至於題設所謂「過去人混得好大家替他高興,混得不好大家同情;現在混得好遭人妒,混不好遭人鄙視」,是個倖存者偏差錯覺。
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可能是因為這句話的主體,「過去」,可能生活在一個較淳樸、閉塞、不大流通、資源相對充裕、人際關係因而質樸的環境里。而「現在」生活在一個較為開放、現實、資源競爭激烈、相對自私自利的環境里。這和「過去」與「現在」其實沒多大關係,更多是環境的變化。
因為從歷史長期來看,趨炎附勢、氣人有笑人無,是一直存在的。我在上海住時有位鄰居,某個鄉村來的,在城裡打工。還跟我感嘆過「小時候鄉下窮,在鄉辦工廠做工,大家吃東西都跟搶一樣;現在在上海,吃東西倒都和和氣氣的」。這是環境的區別。而非時代的區別。
大致如此。應邀!
緬懷過去,美化記憶的傾向和初戀那麼完美相聯繫。
過去環境和現在生活環境確實也變化大。奶奶一定有很多體驗感觸或者事情讓她這麼說。題主自己聽了激發了哪些感想?
好奇嗎?贊奶奶能這樣講出來,題主聽到還用心了。可以請奶奶說,是嘛。
怎麼說?以前發生了哪些好事?
等聽的時候可能發覺奶奶把記憶時間混淆但是按好壞分也正常。
題主覺得呢?可能只是大家比過去直率了一些。
在過去的體制下,人與人之間競爭不激烈,沒有利益衝突,社會發展慢但人際關係容易相處。
在現在的體制下,人與人之間競爭激烈,處處都是利益衝突零和博弈,社會發展快但人際關係極難相處。
說了歸齊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集體主義的泯滅,個人主義的猖狂
交對的朋友。
過去: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現在:只要你過的比我好,那就...過去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一些,街坊鄰居、親朋好友都會相互提攜,你混的好周圍的人也能沾光,所以他們會「為你」高興,今天人們之間的聯繫不再緊密,你混的再好別人也無法沾光,自然就只剩下妒嫉了。
應該是——混的比別人好一點,遭人妒忌。混得比別人好很多,招來崇拜;混的比別人差一點,遭人鄙視,混的比人差很多,遭人同情。
奶奶到了這個年紀,已經退出了激烈競爭,看破了人生。忘記了自己眼紅別人過得好,瞧不上別人過得不好的時候。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真正因為你過得好而為你高興的人少之又少。
真實的情況是:
如果你們在同一起點,只有當你過得再好也比對方差時,對方才可能為你高興。如果你原來的條件比對方差太多,卻比對方過得好,對方就會妒忌你。如果你原來的條件比對方好很多,卻比對方過得差,對方就會鄙視你。千萬不要想太多,人性經不起考驗。
原問題問的是『為什麼奶奶說』把奶奶去掉題目就完全變了媽蛋!
————————
以前的社交網沒有現在錯綜複雜,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
身邊認識的人就那麼幾個,關係親近,有出息自然會替他高興。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人們接觸的信息認識的人都越來越多。
微信里社交網路上的『朋友』八成沒什麼深交,態度冷漠正常。再加上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來就變得更加有距離,利益衝突與競爭日益激烈,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心境普遍變得浮躁,也就大都失去了那種淳樸的,感同身受的特質。
就像流行了很久的一句話,『以前的人東西壞了想著修,現在的人東西壞了想著換。』都是人心浮躁的表現。對待事物如此,對人也是一樣。據我回憶,20年前,因為財富帶來的親友間關係比現在操蛋的多,而現在人們已經能稍微淡定一些了。
但是更操蛋的事情還在後面,在過去,都那樣了基本你親友還是那些你根本沒得選,再操蛋的關係你都得在裡面熬著甚至一輩子熬著。
而現代,再見,誰離了誰都一樣,沒有哪個朋友或同事是甩不掉的。
不要盲目美化過去。美國有人中了樂透1億美元,我沒有感覺。可是如果我下鋪的室友中了彩票1000元,我會睡不著覺。
生活中有太多鄙視上進的人了,不是怕你混得好,而是怕你混得比他更好。
看過三傻大鬧寶萊塢的都知道,即便是激情四射的好朋友也就這樣的情形:他考試考得不好,我們不開心,他考試考得好,我們更不開心。事實上,我有時候也見不得有些人混得太好,當然這裡的有些人是我在乎的人,我只希望他和我是同一水平和層次的,因為混得太好了,會導致各種三觀錯位,想要維持你們的關係,幾乎就不太可能了,我也認同兩個人能否成為好朋友,更多的是相互在認知方面的認同和吸引,絕非道德式的自我感動。有些垃圾人是不分過去和現在的
即使在過去,他也會妒忌混的好的人,鄙視混的不好的人。遠離這樣的人。
別人混的好,我們應該祝福
別人混的不好,如果不能去幫助,最起碼能做到不去鄙視。前幾天有個朋友(也是老闆)說:我覺得大家紛紛離職是因為我混得不好,如果我賺了很多錢大家就不會走了。
我想說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取決於你怎麼去看待。雖然這話很老土很過時但確實是真話。每個人選擇離職與否,都有自己的利益判斷,再也不是且再也不需要保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評判標準。不論老闆做得好不好,員工都有選擇離開的權利。和題目比起來我的回復應該是跑偏了,但我覺得本質是相通的。正確的看待問題,就不會變成口出此言的人,身邊也不會出現這樣的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損弱補強。這是一個一直存在的定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講的是自然法則,此乃天道,損強補弱,維持平衡,不會有永遠的強,也不會有永遠的弱。自然法則講究「勢」這一說,很多物理定律也都是由「勢」而來。「勢」高則必受損,「勢」低則海納百川。
整個宇宙的「熵」是往增加的方向發展的,我個人理解的是「熵」是由「勢」轉化而來,淺顯一點來說,「勢」就是所謂的能量。
自然法則都是能量高的自然向能量低的擴散。
換一個哲學一點的說法,在物質世界裡,一切自發的現象,普遍都是損強補弱。
但,人心不是。
在人性存在的地方,普遍都是損弱補強。這個問題往深了討論,也會涉及一些哲學問題。比如「人性本惡」。
「人性」在沒有外界約束的情況下,普遍都是向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發展。生存法則都是趨利的,在一切沒有約束的情況下!而人心的想法,是普遍沒有約束的!所謂道德,只是後天發展出來為了順應天道的一種規則。
這就導致了為什麼大家看到的普遍都是「錦上添花」和「落盡下石」。也就是題主所說的後一種情況。
人性如此,但也不必太過傷悲,不是也有很多「雪中送炭」的故事嗎?過去大家一窮二白沒利益衝突而已
媽媽從小教育我說,別人比我們過得好,我們應該高興,至少當我們沒錢的時候有地方去借。
推薦閱讀:
※知乎上的「同性戀支持者」對同性戀的態度是真的支持嗎?
※怎麼看待知乎總有一些高贊的講故事回答?
※為什麼人們很難向具有「權力感」的人發出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