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代鞋子一般都用什麼材料做的?特別是鞋底

突發奇想,古代沒有橡膠這麼耐磨的神器,那豈不是很容易磨破?


不謝邀。這個問題看起來很小,答起來可是有點太費力了。

中外鞋子的歷史介紹

世界上最早的鞋。

中國境內最早出現鞋的形象是,新疆阿爾卡特草原上的石人像(公元前3000年)足登高筒皮靴。

在全世界發現的第一雙鞋是新疆樓蘭孔雀河出土的羊皮女靴(約4000年前左右),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嚴格來講是屬於真正意義上的鞋了,堪稱世界第一靴。因為當時先民的生活以狩獵和採集為主,鞋子當然是就地取材,以皮子為主了。

一、鞋子的起源階段

商周時期

商周時期,有了文字,鞋子當時的叫做

當時屨有皮質、草質和布質。就以當時生產力發展來看,也是只有這幾種材料了。商周是「禮制」社會,所以鞋子也分了等級。

舄」

《周禮.天官》:屨人掌王及王后之服屨,為赤舄黑舄。屨人就是專門做鞋的人,他為天子做的是紅舄,為王后做的是黑屨。

舄,金文的寫法是

《說文》指出這個字同「」,就短尾鳥。其實舄,就是以鳥的羽毛為面,下層用木的鞋。通常用於祭祀、朝會,當然是與祭服相配。一般直至有王和貴族才能穿。這樣一雙鞋穿在腳上真是舒服又好看。鞋面用鳥的羽毛編織也只有周天子等少數人能享受。大小貴族們只普遍地穿著絲紡織的了。因為在殷商時,人們已熟悉地掌握了絲織技術,絲織品做鞋面也開始流行,可是一直沿用「舄」的稱呼

當然老百姓只能穿草屨和皮屨

下圖就是長沙楚墓出土了一雙用皮縫製的鞋。經簡單鞣製的皮革作幫底,並以皮線手工縫製而成。鞋面由前蓋、前尖、後尾三塊皮革部件組成。鞋頭呈方型。款式為無帶的套式。這說明當時製鞋設計工藝已具較高水平。

與此同時的古埃及

古埃及地處熱帶,全年氣候炎熱,古代埃及人為了腳部舒適一般穿涼鞋,鞋底只能是由皮革、紙沙草和木製鞋底,在鞋底上綁上鞋帶。雖然很簡陋,也只有神職人員可以穿著,一般平民只能光腳了。這鞋的樣式雖然簡單,但是也屬於奢侈品,代表身份的,當時也只有法老王,皇宮中的妃子,神職人員,貴族才穿涼鞋。平民是光腳的,即使有一雙涼鞋.也提在手中,以免損壞。軍人作戰時,打勝仗就沒收戰敗一方的涼鞋作為戰利品。這樣一比,中國古代的平民就太幸福了。

多倫多的貝塔鞋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鞋類博物館,其中展示古埃及金字塔出土的鞋。

下圖為古埃及的用棕櫚葉做成翹頭鞋(這麼新,當然是仿製品)

穿衣也是能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就從鞋子考古來看,古埃及的文明僅從這點好像不能體現比我們華夏文明燦爛許多了。

二、鞋子的發展階段

春秋戰國、秦漢魏晉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鞋業飛速發展時期。鞋子的開始專門的分類,有舄履、屐、靴和屣(xǐ)等幾種。

履,是最常見的一種。我們都知道「鄭人買履」的故事,可見履就是當時人們主要穿的。戰國時期中國已經開始種植棉花,履一般都是棉布和絲織品做成的,形狀是由舄發展而來,人們穿鞋開始講究柔軟舒適和美觀。下圖就是出土的戰國時期的履。

屐:就是木屐。「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踐泥。」這是為下雨天而準備的鞋。

下圖為東漢末吳國的木屐

木屐的產生還有一個傳說,《莊子·異苑》:「介子推抱樹燒死, 晉文公伐以制屐也。說的春秋戰國時期,晉公子重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無食,飢餓難忍,隨重耳一同逃難的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的肉,煮湯讓重耳喝了,重耳很感動。十九年後,重耳返國,稱霸諸侯,號稱晉文公,賞了和他流亡的人,但卻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滿帶老母跑到綿山隱藏起來。後來,別人提醒晉文公,晉文公去山裡找不到,並叫人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沒想到介子推母子二人抱樹而被燒死。於是每年的這一天晉文公不再熱食,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而第二天就是「清明節」。晉文公把介子推抱的大樹製成木屐,讓嗒嗒作響的木屐之聲時時提醒自己,不重蹈覆轍。晉文公稱死去的介子推為「足下」,這也是「足下」一稱的由來。

漢代和魏晉是最流行穿木屐的時期。漢代漢女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當時人們無論身份地位,都穿木屐。當然貴族穿木屐就不一樣了,下圖為有名的「謝公屐

靴:就是高到踝骨以上的長筒皮鞋。

一般是游牧民族的穿的鞋。周朝的士兵就穿著有銅釘的皮靴。

皮靴的發展流行歸功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武靈王為了和秦朝對抗,進行了軍事改革,穿上胡人衣服,訓練騎兵。最後使趙國強大了。從此,皮靴便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鞋飾的一部分,並一直沿用今天。

屣:用草或麻編製的鞋,被為賤物,所以古人常以脫屣、棄屣比喻事情之容易或對人事看得很輕。

在這幾種鞋中,「履」是最常見的,也是最舒服的。地位僅次於的「舄」。「屐」則被社會各個階層所喜愛。「靴」因為是皮革做的,很便宜的,為廣大士兵和下層人群所接受。秦漢的時候,士兵們都穿靴。「屣」的地位就不用說了,只有最底層的奴僕和囚徒才穿。

當然這幾種鞋子絕不是僅僅只有一種質地。「履」不僅有了布履,還有皮履,如秦始皇兵馬俑兵俑穿的;還有皮履。屐,還有皮革做的屐。靴,不僅有皮靴、布靴,還有布靴、銅靴、木靴,到了隋唐還有玉靴等等。

我國考古發現的著名的鞋:

西漢青絲履

  「細軟青絲履,光明白毛巾」——杜甫《大雲寺贊公房》。湖南長沙西漢馬王堆墓出土的青絲履,履面用棕縷編織而成,平紋織法,緯線較粗,履底用麻線編織,平紡,淺絳紫色,履幫為穴字紋組織,鞋的前端昂起二小尖角,別具特色。

東晉織成履

  「錦履立花紋,綉帶同心苣」——晉 . 沈約詩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北區出土。履底用麻線編織,其它部分用紅、黑、黃、藍等九種色絲,按履的成型,編織花邊和「富且昌宜候王夫延命長」漢體銘文,由中心向兩邊對稱排列,每句各織兩遍。鞋尖織有變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收藏)。

如何您要穿越回這個時期,穿鞋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穿鞋不分左右,又叫「正腳鞋」,也叫「直腳鞋」。因其製作材料非常柔軟,相對寬鬆,尺碼比較大。因為,人的左腳一般比右腳稍長一些,會先伸左腳,只要左腳合適,右腳就不用試了。兩隻鞋必須一樣,不一樣的鞋是賤民穿的,那可是被人瞧不起的。

2、男女之分:男鞋前面要方正,顯陽剛之氣;女鞋前面要圓潤 ,陰柔之美。

3、顏色等級區分嚴格:履與衣服嚴格相配,所穿鞋子的顏色都有嚴格規定。

例如北魏規定:「士卒百工無過綠、青、白;奴婢侍從無過紅、青,犯者問斬」。

又如西晉規定,商人必須一腳穿白鞋、一腳穿黑鞋,這種鞋就是「鴛鴦鞋」。

同時期的古希臘、古羅馬

看看與春秋戰國同時代的古希臘人們穿的鞋。

按大多西方史學家的觀點,古代希臘文明是繼承了埃及文明,所以鞋子也繼承了埃及的鞋子的特點,以涼鞋為主。男子無論在家中還是在街上都打赤腳或穿涼鞋。

一般是用一根皮條從鞋底上穿過大腳趾與二腳趾之間,再連接另外一根皮條繞到腳後跟。後來,鞋子被比較複雜而舒適的式樣所代替。用麻或毛氈做鞋底,用皮革做鞋帶,繞在腳腕或腳背上,並配有多種裝飾。伯利克里斯時代男女涼鞋有時用金做裝飾。

士兵打仗的時候是穿皮鞋或靴子,或是在前面系帶,或是用皮條捆在腿上。

當然,這些皮革是牛皮,男人的鞋子用染成黑色或黃色的牛皮來做,女人的鞋子用染成白色或粉紅色或嫩黃、淺綠色的皮做。

說起來有點尷尬,古希臘文明給我們一個非常輝煌的印象。其實,在古希臘在考古上發現卻是很少,一是因為古希臘沒有墓葬,其次,這地方以後又多次被外族入侵被破壞,幾乎沒留下什麼。只是到了文藝復興的時候,那些文藝巨匠如達芬奇么,開始藉助文字記載,用繪畫、雕刻和建築等形式去復原古希臘的文明。但真正意義的古希臘文物相對來說真的很少。例如古希臘人穿的鞋,至今還沒有出土的實物證明。所以,只能靠複製和繪畫來表現了。

下圖為下圖是多倫多的貝塔鞋博物館展示的古希臘的鞋子的模樣。

與漢代同時期的古羅馬的人又是怎麼樣穿鞋的呢?

從羅馬的發展史看,羅馬文化與希臘文化有著密切聯繫。當羅馬人征服希臘人後,繼承古希臘的文化,因此羅馬的鞋子和裝飾比希臘的更加貴族化,更為奢侈、華麗,樣式也更多,但是都沒有擺脫涼鞋的樣式。

古代羅馬人,喜歡在室內穿拖鞋,用皮革或草席製成。外出穿皮鞋,腳跟腳面部分用大塊皮子做出

合腳形狀並用帶子繫結,腳趾露在外面。

貴族鞋用高級皮革製做,用金銀裝飾。鞋子的顏色一般是棕色。到共和國後期和帝國早期在色彩上比較講究,議員穿黑色鞋,貴族可穿紅色鞋。平民一般穿麻布和草做的鞋。奴隸就不準穿鞋。

下圖是多倫多的貝塔鞋博物館展示的古羅馬的鞋了。

所以,以後在看到相關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繪畫和雕像時候,請注意他們的腳部,就不要奇怪了天氣寒冷的時候也是光著腳和穿著涼鞋。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慶幸中國秦漢的老百姓穿鞋的待遇比起西方優越的同時,也會想為什麼會這大的差別呢?因為在工業革命以前,只有農業發達了,才能養蠶種棉,也可以解放更多的人口從事手工業,民間的手工業才能發達。中華民族的灌溉農業以前一直是居於世界之前,所以,在製鞋上就可以表現出來,不僅分類樣式多,而且數量多,人人都能穿上鞋。

三、鞋子的繁榮階段

唐宋到以後

隋唐是服飾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是用「鞋」來替代「履」。鞋這個稱呼才真正出現。

到了隋唐,這是政治的開明帶來了鞋文化的一個發展。唐代以前,官員進入宮殿是要脫鞋襪的的,這一傳統曾經影響著日本和韓國,至今對於亞洲周邊的一些國家(泰國、越南)還有影響。到了唐代以後官員都可以穿著靴子進朝廷。而且婦女也可以穿靴子,對穿鞋的要求少了。

加上農業和種植業,各類紡織品如錦、絲、綾、麻等布帛很多,於是唐朝出現各種各樣的履。

現介紹最有名的幾種:

雲頭錦履:

用布帛為材料,鞋首蓄以棕草,使其高翹翻卷,形似捲雲。男女均可穿。

下圖,於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以變體寶相花紋錦組成,錦為淺棕色面斜紋,由棕、朱紅、寶藍色灑線起斜紋花,寶相花處於鞋面中心位置,鞋首以同色錦紮成翻卷的雲頭。

重台履:一種高頭鞋履。履頭高翹,為圓弧型。也叫笏頭履。穿這樣鞋就可以避免走路時候踩到袍、裙邊而摔倒。

唐代貴族男女此時開始流行著胡人的氈履,例如最著名的烏皮六合靴。它是皇帝及其官員穿的,當時盛行一時。也是從唐代開始,黑靴成為官員正式的場合的標準用鞋,影響到了以後朝代。直至今天在正式場合男子也要穿黑皮鞋。

宋代的鞋式沿用唐代用。加上宋代商品經濟發達,社會上開始出現專售鞋履的鋪子。

宋朝最有特色的就是 「三寸金蓮」產生。關於婦女裹腳的起源傳說很多,最廣為流傳的就是:南唐李煜喜愛音樂和美色,他令宮女窅娘用帛布裹足,使腳纖小彎曲如新月狀,並在六尺高的金蓮花台上跳舞,飄飄然若仙子凌波,纏足因此得名為「金蓮」。宋明時期纏足僅限上層社會,且這個時期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並不同,宋明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並不弓彎。

人們把裹過的腳稱為「蓮」,而不同大小的腳是不同等級的「蓮」,大於四寸的為鐵蓮,四寸的為銀蓮,而三寸則為金蓮。「三寸金蓮」是當時人們認為婦女最美的小腳。因為當時上層社會,男方從相親到洞房「只見腳不見面,只見鞋不見人」。追求的是一雙纖細的小腳,纏足鞋的尺寸和製作精美程度,成為女性是否心靈手巧、美麗過人的重要標誌,所以就成為女性的的審美標準。這種社會風氣驅使當時的女性以擁有一雙金蓮腳為榮。導致於以後裹腳愈演愈烈,直至成了病態的審美標準,婦女深受其害。康熙三年,康熙皇帝曾下詔禁止,違者拿其父母問罪。但此禁令僅頒布了四年就被迫撤銷了,不僅如此,旗人女子也開始東施效顰。順治皇帝曾下達「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的禁令,也未起到效果。

我國古代「金蓮」 有「鵝頭金蓮」、「柳葉金蓮」等三十多種類型。

明、清兩朝對穿鞋更有嚴格的限制。

文武各官及士可以著靴,而平民、伶人、僕從等不能穿靴。官員穿的鞋子必須染成黑色,俗稱「皂履」。鞋底用木頭做成一定厚度,
外塗一層白粉,因而又稱「粉底皂靴」。在京劇中我們是可以經常看到的。

而女鞋以尖形上翹的鳳頭鞋最為流行,鞋邊上還有精美的刺繡。皇宮的嬪妃、貴族婦女穿。

特別清朝時候出現了旗鞋:滿族特有的一種繡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花盆底鞋。鞋底以木製成,外裹白布,一般為7cm,最高的可達13cm,鞋幫飾花草是鳥等刺繡。有的鞋底上也有繡花圖案,腳尖處有針線編成的穗子及地,清代特別盛行,連慈禧太后也常著此鞋。現在清朝的宮廷劇經常出現就是這樣的鞋。

看看與此同時的歐洲的中世紀及其近代

中國養蠶的技術是唐代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域的,後來傳到了歐洲。在公元751年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大批隨軍的手工業者被俘虜,很多技術也傳到了歐洲。這無疑增加東西文化的發展。

中世紀歐洲的首先是從拜占庭帝國開始的,因為其地理位接近於東方。拜占庭首先擺脫古希臘和古羅馬只穿涼鞋的傳統,有著強烈的東方色彩。特別是鞋頭一看就是有唐朝雲頭錦履的影響。鞋幫不高、淺口,也具有強烈的東方色彩。在鞋面上裝點著珠寶具有典型的拜占庭的特色。看起

是尖細秀巧優雅而豪華。游牧民族和歐洲北方一般鞋的特點都是高幫皮質的靴,與東方的特色非常明顯。

拜占庭製鞋業迅速發展,後來傳至整個歐洲,這也影響了歐洲的鞋式的特點。

當然,羅馬教廷在中世紀的歐洲具有絕對至高無上的權力,及其生活也是非常優越的。大小主教們穿的鞋也當然得要絲織品做的了,顯得更加的華貴。

下圖是多倫多的貝塔鞋博物館展示的宗教鞋。

相對於中世紀的廣大穿不起鞋的窮苦平民來說,羅馬教士的鞋真是太奢侈了。

我們可以從代表典型的中世紀繪畫風格的《奧托三世的福音書》(11世紀初, 現存於慕尼黑州立圖書館)的繪畫中,可以看到當時平民是不穿鞋子的,哪怕在勞動的過程中。

所以,鞋子只是在中上層人群中間流行。當時的騎士是穿具有歐洲特色的鐵質戰靴的。從下圖這件鐵質來看,當時中世紀的雖然在穿的上面落後,但是在煉鐵冶金方面,特別是打造盔甲上是領先的。

到了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歐洲資本開始發展,生產力迅速提高,鞋業發展非常迅速。這時候對比較而言,中國明清的鞋文化就開始顯得落後了。又因為當時歐洲國家眾多,生活習俗也不一樣,所以鞋的樣式也不一樣,風格各異,百花齊放。主要介紹一下高跟鞋的產生。

歐洲鞋發展最有特色的就是高跟鞋的產生。

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四「太陽王」(Roi Soleil),是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更是歐洲君主專制的典型。在位72年,是世界歷史上有確切記錄的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擴大了法國的疆域,法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文化中心。但是他身材不高,自覺的身材與威望不成比例,為了補救身材的不足,他便在足下做手腳,把鞋跟墊高。

作為一國之君,路易十四也是時尚潮流的領導者,他對高跟鞋的喜好同樣影響了達官顯貴,甚至流行到歐洲其他國家。後來高跟鞋在男人間逐漸失去歡迎,皇宮中的女人卻很是喜歡。

18世紀,法國皇宮中的女人皆穿著高跟鞋,在此之前女性鞋子基本上是跟隨男性鞋子的樣式,而後逐漸發展了不同款式的女性高跟鞋。

僅從高跟鞋一點就可以看出,近代歐洲的鞋文化已經深深影響了現在社會的鞋業發展及其審美方式。

當然鞋履文化的產生、發展、興盛受諸多自然地域因素、社會文化因素乃至個人審美因素的影響。對於整個人類歷史來講,不同民族的都對提升了鞋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產生重要的作用。人類文明之所以燦爛,就是不同文化融合的結果。

此篇文章獨家授權給《世界華人周刊》,請勿轉載或者私信聯繫。請諒解,謝謝!


這是一部分了吧。


一般人就穿草鞋。

有點錢的穿布做的。


普通人穿的一般是厚布千層底,農村婦女們錐子錐出來的。


棉布麻布千層底,有膠刷膠,沒膠刷米湯,一輩子還真穿不壞幾雙。


簡直不知道說什麼好,你不知道我們傳統婦女有個技能叫做納鞋底嗎?


推薦閱讀:

手術兩百年發展史上都有哪些有趣或感人的故事?
為什麼明朝沒有太后干政的事情?
明朝秉筆太監的出現和宦官不得干政是否矛盾?

TAG:歷史 | 服飾 | 鞋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