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喜歡比倒霉,比悲慘?這是什麼心理?
我發現有些朋友,他們出了些不太好的事情,安慰他時,他會據理力爭說自己最悲慘最倒霉。或者他看見別人倒霉的時候,會說自己以前遇到更倒霉更悲慘的事情,誰也沒他慘……請問這是什麼心理?
讓壞運氣為挫敗境遇買單,囊中羞澀也無需丟掉自尊。
問題中提及了「比慘」這個概念,我們不妨把它們分開來看。
1. 關於「起點」與「終點」
我們生活中常見到這樣的兩種情況。
小明和小強家庭條件相仿,都出生於普通的工薪階層家庭。小明覺得,在天朝這樣的環境里,沒有關係、沒有出眾的家庭背景,就很難最終能夠出人頭地,家庭不能為自己提供什麼,就囿限了自己的發展,不過他也知道自己應當努力,所以他像大家一樣,上著普通中比較好的學校,畢業後在一個還不錯的企業工作,可以自足溫飽,生活中有著平淡的溫暖。小強也不知是打了雞血還是怎樣,拼著一種「要做人上人」的信念,對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要死磕,要讓自己的生活盡善盡美,他學習成績出眾,畢業後做了銷售,雖然辛苦,但是他自己不斷揣摩與人打交道的技巧,不斷練習工作的技能,竟也拿到了出眾的業績,最終雖是辛苦,也賺了不少錢,有著不錯的人際關係和口碑,變成了大家眼裡的「成功人士」。如圖1。
那麼問題來了,小明和小強,你覺得誰是你的榜樣。
我們常常會在書店看到這樣那樣的所謂「成功人士」講自己工作或人生的心得,我們覺得,像他們這樣,出身一般,但是憑藉著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出人頭地的人,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
我們有時候也會看到另外一種情況。
小明就是前面的那個小明。小明在辦公室遇到了一個同事小剛,小剛家裡條件不是很好,父母沒上過學,種了一輩子地,家裡有幾個兄弟姐妹,生活比較拮据。所以小剛從小就想出人頭地,於是發奮學習,在學校里每每都是第一名,後來考上了不錯的大學,借一藉助學貸款,或者有時候也能拿到獎學金,也就讀完了大學,然後便到了和小明同樣的公司,做起了同樣的工作,不過拿到的錢至少也能貼補家裡,能供弟妹讀書,所以小剛的生活過的也算是風生水起。如圖2。
那麼問題又來了,小明和小剛,你覺得誰是你的榜樣。
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出身條件稍微差一些的人,他們歷盡了千辛,終於得到了還不錯的生活,我們會覺得,哎呦這些人的生活真是好勵志啊。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小明和小強的出身家庭條件相仿,小明和小剛現在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相仿,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小強、小剛更加勵志一些。
從圖1及圖2中,我們不妨定義,小明和小強相同的點為「起點」,小明和小剛相同的點為「終點」,定義從「起點」到「終點」之間的距離為「付出」。
人們常常不是拿「起點」或者「終點」來比較的,人們會衡量這個過程中「付出」的多少或者得到同一個終點的難易程度,以此來作為比較的依據。
2. 為什麼我們要「比」慘
我們先將「慘」定義為,「處於低起點」。
在此我們也暫不論「比」這個行為是否合適,不做這個道德上的評判,我們只說這樣的行為是出於怎樣的心理。
2.1人們對於此的情感是怎樣的
我們不妨自己閉上眼睛體會一下,我們身邊有一個鄰家的青梅竹馬小強,我們兩家條件差不多,關係很好,從小一起長大。只是小強他比較認真,做什麼事都希望做到最好,自然而然地他在班上名列前茅,考了個好一點的大學,最後也有個很好的工作,收入不錯。我們對於小強,是不是覺得「哎呀你好努力,好棒啊」。我們班裡還有一個從農村來的孩子小剛,他家裡條件不太好,可能還稍微有點自卑,他天分不高,很多可能學的可能也有些吃力,所以他很努力,最終考上了也還不錯的大學,有了拿得出手的工作,掙了一些錢。我們對於小剛,是不是覺得「哎呀這孩子真是不幸」。
人們對於小強一類「得到高終點」的人通常表示出「敬佩」的感情,對於小剛一類「處於低起點」的人通常表示出「同情」的感情。如果有一個小強和小剛的複合體,他既「處於低起點」又最終「得到高終點」,那麼我們對於這一類人會覺得既「同情」其出身又「敬佩」其努力。
在此我們迴避了關於「敬佩」與「嫉妒」之間的關係,這可能就涉及到另外的話題了。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如果產生這個情感的對象侵犯到了自己的利益(此處可以換為任何希望得到的東西),對自己構成了威脅,那麼就傾向於產生「嫉妒」的情感;如果這個對象離自己比較遙遠,與自己的利益無關,那麼久傾向於產生「敬佩」的情感。
2.2處於這樣情境中的人們渴望得到什麼
有一種想法,因為我個人比較排斥,所以之前我也從未考慮到過。有一天我在刷知乎看到一個問題「怎樣安慰XXX」下有一個回答說「跟他講自己怎樣怎樣更慘,反正我看到別人有比我更慘的心裡就好受多了」。這種想法存在即是合理的,題主說不討論這種情況,便只把這個問題擺在這裡不細究下去了。
那麼當我說「我很慘」的時候,我渴望得到什麼。
如果我們的「終點」是相同的,那麼我希望大家把我當做小剛一樣的人,我們雖然有著同樣的「終點」,但是我的「起點」比你低,你需要給予我「同情」;如果我們的「終點」不同,甚至我的「終點」還比大家的高,我希望大家大家把我當做小強和小剛的複合體,不管我承認不承認我「終點」比你高,總之我的「起點」是比你低的,你願意不願意「敬佩」我都行,但你要給予我「同情」。
大家可能會發現,不管「終點」是怎樣的,我都是期望大家認為,我的「起點」是低的,這樣我就理所應當得到「同情」。
那麼我又為什麼渴望得到這個「同情」。
2.3弱者天然有道理,我與雞蛋站一起
我個人對於「政治正確」這個詞不太明白是怎麼定義的,只胡亂借用一下。我們一直有一句「政治正確」的話:弱者天然有道理,我與雞蛋站一起。我們認為,雖然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但弱者也該受到相應的尊重。這與我們對於「平等和正義」的定義有關。如圖3。
當我說我很「慘」的時候,我認為自己是圖中最矮的人(即「處於低起點」),但是心裡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即使我不能努力長高(即「付出」很多),也希望大家,或者社會能因為我的「低起點」而給予我「同情」,這樣天平就會自動向我這裡傾斜,我便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達到我想要的「正義」。
從群體的角度來看,不管是出於「穩定」或是什麼的考慮,應當達到圖3中的「正義」,這對於社會來說無疑是平衡了所有社會資源,使得人群儘可能得到最大的利益,經過很多年的傳承與積澱,形成著這樣一種集體無意識。
對於個體而言,出於人性中的「利己」或者其他的因素,個體會利用這種集體無意識,傾向於將自己變成一個「弱者」,或者「受害者」,國外的譯著中常用「殉道者」,不管是「實際就是弱者」,還是「實際不是弱者而偽裝成弱者」,這樣的策略無疑都可以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人們反覆地使用這個策略並且屢試不爽,只要站在「弱者」這個陣營里,就能得到「同情」,從而得到「獎勵」,「獎勵」反過來又不斷地刺激個體使之強化,這樣便形成了人們「無意識地就要讓自己成為弱者」這個信念。
所以,你看到了嗎,「慘」不一定不是好事,正相反,「慘」的處境、「弱者的身份」可以為其帶來所想要的,不論是社會資源,抑或是人群的幫助,這種可以將虛無的「身份」轉化為「實質的滿足」的事情,又不需要付出什麼,為什麼人們會不願意去做呢。
2.4渴望得到肯定和認同
有些時候,「慘」的「弱者」身份,可能不一定能夠得到「實質的滿足」,可是依舊有人會渴望這個身份,那又是為什麼呢。
心理上的事情啊,真的是很玄妙。
我們再重新聊一聊小明和小剛的故事吧。
當小明不知道小剛的家庭條件不好的時候,一直以為小剛是一個與自己各方面都相仿的人,但是有一天,小剛突然告訴小明,其實他家裡是農村的,家裡經濟條件很不好,父母勤勉勞動供家裡的孩子們讀書,他自己雖然天分不高,學習起來甚至還有些吃力,不過這些年的努力還是換來了這樣還算不錯的結果。這個時候,小明心裡有著極大的落差,他突然意識到,小剛原來與自己的「起點」並不是一樣的,於是對小剛產生了原本沒有的「同情」和「敬佩」。
而這種「同情」和「敬佩」小剛覺得很受用。他覺得自己得到了肯定。
小剛感受到,自己這些年的付出,這些年的努力,得到了別人的認可,這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
他自己想一想,究竟為什麼別人的「肯定」對他來說是這麼重要的事情。
小剛從小家庭條件不太好,從小同學們就總是嘲笑他,自己總是很自卑,自己成績也不好,所以回家後也總會被父母批評,所以這麼些年,從未得到過肯定,自己也總是認為自己很糟糕,只有不斷努力,才能擺脫很糟糕的樣子。
小剛從未真正地肯定過自己,所以當別人給予他肯定的時候,小剛會覺得很受用。
接下來我們把這個故事中的小剛換成剛才說的這個「弱者」。
「弱者」原本可能在別人眼裡並不是一個弱者,但是這個「弱者」卻出於對現實的虛無的焦慮,從未肯定過自己,所以他需要一個「弱者」的身份,這個身份可以給他帶來他從未得到的群體的「認同感」。
3.我們應當怎樣對待這樣的「弱者」
「弱者」,或者說看上去的「弱者」其實在我們身邊非常常見。
魯迅筆下有一位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人物叫祥林嫂,她逢人便說自己的孩子怎樣怎樣,自己的孩子被老虎叼走啦,自己如何不如意。她是一位將「弱者」這個身份運用得不那麼高明,以至於人們一眼就窺透她內心的空虛,進而引起反感的人物。
我們在學校常見一些學習成績很好的人,她們常常在考完試之後焦慮地說,哎呀這次考得真糟,什麼什麼題都沒有答出來,好擔心這次會掛啊怎麼辦啊。大部分人會反唇相譏到,哎呦學霸還會掛科那我們這些學渣該怎麼活啊。這些學習成績好的人需要分兩部分來看,有一部分她們的焦慮是真實的,她們真的認為自己考得不好,對於成績有著不合實際的非理性的焦慮,她們並不是在嘩眾取寵。也有一部分是在藉助「弱者」這個身份,縮小自己因為「高終點」而與群體產生的距離,從而尋求群體的一種「認同與肯定」了。
另外還有一種人,她們常常會說,「哎呀你看我為你付出了多少啊」,「你怎麼能這樣對我呢」,這樣也是對於「弱者」,或者這時候叫做「受害者」這個身份的無意識地運用了,因為我是「受害者」啊,所以你理當對我這樣啊。
生活中啊,其實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喜歡帶著一些面具,很多時候呢,玩著開心就行,幹嘛非要因為知道人家長什麼樣就要把人家的面具揭下來呢,你說是不是。這種人我上次在知乎碰到了。心情非常不好。所以打了一個比方:
看到有人說自己吃屎很難過我就跟著評論表達了下自己吃屎的悲痛之情。緊接著就有個人跳出來指責我說她餓著肚子連屎都沒得吃,而我有屎吃已經很幸福了,然後描述了一番她餓肚子的艱辛說世人都只道吃屎的悲傷又有誰理解她餓肚子的痛苦呢?
我只想讓她趕緊去吃屎!!!╮(╯▽╰)╭大部分情況下,其實就是想鼓勵一下你,見不得別人哭
我就是想告訴你,希望在明天,會好的,沒事的,你看我不是也熬過來了……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或者顯得自己倒霉下還能『成功』更牛逼?
這是一種想知道別人比自己更慘然後找心裡安慰的心理,鑒定完畢
人為什麼痛苦?覺得自己悲慘啊。
你沒有鞋穿,很慘,你怎麼不去看看那些沒有腳的人。
我們大多數人,都配不上「悲慘」這個詞
可以安穩度過比別人更倒霉的時期也是一種可以拿來炫耀的成就吧 真正倒霉悲慘的人都在偷偷吃紅葯
沒逼可裝的人也是想裝點啥的啊!
推薦閱讀:
※男朋友愛逛街,愛香水,愛聊天,經常修眉,說眉毛對相貌很重要,衣著品味不錯,能看出自己的淡妝?
※你心中有過負罪感嗎,你敢坦露你曾經干過的壞事嗎?能列舉一些嗎?
※為什麼我白天睡覺醒來後看到天快黑了,心裡會感到極度的絕望,絕望到想自殺?
※看到別人倒霉,自己高興這是什麼心理?
※童話創造之初的目的是什麼?是面對最深處的恐懼嗎?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