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木堡看明朝的軍隊數量?
明朝那些事說土木堡20萬明軍主力被殲滅就導致無兵可用,于謙的北京保衛戰還需要從各地調兵,那麼明朝的軍隊數量是多少?相比其他朝代是多還是少?
1、洪武初年京營有四十八衛,約二十萬人。全國總兵額約百萬。
京營……內外置大小二場,分教四十八衛卒,已又分前後中左右五軍都督府。洪武四年,士卒之數二十萬七千八百有奇。成祖分京衛為七十二」。
「計內外武官及兵馬總數在京武官二千七百四十一七員,軍二十萬六千二百八一卜八人,在外武官萬三千七百四十二員,軍九十九萬二千一百五一卜四人」
2、至永樂朝全國總兵額和京營兵額都有很大的擴充,《明史》卷《衛所》部分敘錄洪武二十六年,全國內外衛共為三百二十九個,至永樂年間增至四百九十三個。按每衛五千人算,,約二百四十六萬五千人
「成祖在位二十佘年,多所增改」;雲「後定天下都司衛所內外衛四百九十三」。-《明實錄·成祖》
3、從英宗正統到神宗萬曆年間,由於朝政日壞,士兵逃亡相踵,勾補或召募新兵收效不大,因此營伍半空的記載累見。但軍籍所載以至關飽的人數財不僅沒有減少,相反甚至比明前期任何時候還多很多。
4、生於永樂末年而死一於成化十年的葉盛說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前,明「五軍都督府並錦衣等衛官旗軍人等三百二一卜五萬八千一百七十三員名」,除去錦衣衛隊及親軍一類不屬京營的二十九萬人,五府全部兵力仍有二百九十六萬四千零五十六員名,則全國總兵額仍接近三百萬。
5、據《水東日記·卷二二·府衛官旗軍人數》中記載,「土木之變」中錦衣、親軍及五府兵都是死亡一半,所以剩下的五府兵是一百四十六萬四千六百三十八員。
明代的歷史不太熟悉,但既然撞上這個問題了,就隨便吹幾句。
咱家估計土木堡之變里的20萬人應該沒有被全部殲滅。
理由很簡單,明軍裝備比較好,物資輜重比較多,雖然遭遇敵騎衝擊,損失很重。但敵人一定會在衝擊之後忙著搶掠輜重,不可能把二十萬人全部斬殺乾淨。至少應該有相當一部分部隊在丟棄輜重之後退出戰場。到底能保存多少,要看敵軍是否次日或者當晚發動追擊。
如果發動追擊的話,還要看追擊的力度和規模,戰果可能很大,也可能沒有抓住潰退的主要方向。如果沒有發動追擊,而是繼續打掃戰場的話,那麼存活者應該很多。
例如,在富平會戰時,宋軍全軍約20萬人(戰兵無此數)潰敗之後,因為金軍追擊的力度太弱(只有不到一萬人進行了有組織的追擊),結果戰後幾個月收攏整編,竟然還有十幾萬人保存了下來。
但無論是土木堡還是富平,從戰場潰敗的潰軍肯定都失去了組織架構,需要重新整編,甄別,裝備才能投入戰鬥。
還有一個例子,例如拿破崙征俄時,最終撤退的人數雖然還有相當數量,但其中有幾萬人都是沒有系統組織,不以軍隊形態存在的潰軍。這些人跟隨還有組織的戰鬥部隊行動,但他們的行動不受控制。
以至於最終撤離的時候,要毀掉橋樑之前渡河,屢次派軍官去喊話,要求這些不成組織的軍人跟隨前進,但這些人大部分都只是站著烤火,不願意走。
也就是說,作為軍隊組織而言,部隊已經不存在了,但人員可能還到處流竄有很多。如果能進行收攏的話,應該還能保存相當一部分力量。
但敵軍隨後即直奔北京進行攻擊,明政府可能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對潰敗的部隊進行收攏、甄別、整編。
所以當務之急,自然是直接調集有組織的整編部隊前來北京參加作戰,而把整編潰敗部隊作為次要工作了。
所謂的無兵可用,應該是從這個層面上來理解才是。
搭車問幾個問題:
土木堡事變前後的會戰組織,表現極度拙劣,真心看不懂。
幾十萬人的運動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都要盡量選擇並行的道路來行動來提高運動的速度。
這次事變的會戰組織值得從軍務作業的各個層面(指揮、野戰勤務是重點)深入研究一下,坦白說,不該犯的錯誤全犯了,感覺不像有一個有經驗的高級將領在協調指揮。
駐紮在土木堡的時候,駐紮的地方沒有水,而敵人進攻的時候,軍隊正在就水的過程中。
這說明附近是有水源的,那為何前衛部隊沒有保障起來?
敵人發動衝擊以後,警戒部隊和後衛部隊(如果有的話)沒有動作,就那樣被衝擊垮了,為什麼?
這次事變中的主力部隊為何都集中在一個很小的區域?隊伍到底展開了沒有?
不知道當時到底是誰在負責指揮工作?
《水東日記》:正統十四年未多事之先,五軍都督府並錦衣等衛官旗軍人等三百二十五萬八千一百七十三員名,實有一百六十二萬四千五百九員名,事故一百六十三萬三千六百六十四員名。《天順日錄》:明日於土木駐營,宣府報至,遣成國公率五萬兵迎之,勇而無謀,冒入鷂兒嶺,胡寇于山兩翼邀阻夾攻,殺之殆盡,遂乘勝至土木。明日巳時,合圍大營,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將午,人馬一二日不飲水,渴極,掘井至二丈,深無泉。寇見不行,退圍,速傳令台營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復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營中,積迭如山。幸而胡人貪得利,不事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
明代軍隊數量一直在變化,沒有固定數額,土木堡是短期京畿兵力不足。實際上相對於掌握東亞傳統農牧分界線的幾個大一統漢人王朝漢唐明來說,就邊境長度而言任何時候都兵力不足。
明相對於前代,最大的問題是蒙元之後只有蒙古……北方游牧有了統一ID以及名義或實際上的大汗家族,跟之前山頭變換大王旗的時代相比邊境壓力更大,所以無法用唐的邊境維持模式,在蒙古恢復之後轉去大規模軍事對抗的漢匈模式。
土木堡時代明人沒有完整的邊境防線,明長城九邊模式實際上是嘉——萬時代才真正形成。然而邊境線依舊過長,蒙古重點入侵地區有內外兩道邊牆對抗,然後在內外邊牆之間水源地進行大規模築壘要塞化,明蒙雙方這個時間段是互相進行掠襲戰,總體轉入防守反擊模式。
明代處於編製內的軍隊數量本身是嚴重不足的,衛所開始瓦解之後,除募兵外,大量次要地區實際上轉入臨時徵召民兵,明人有一套完整的正規軍、民兵搭配體系。在明末總崩之前這套體系異常好用,之前翻過明代現存各類縣誌。非邊境城市在有軍事威脅的情況下可以大規模徵召民兵,以至於日常一個縣可以只用幾十個巡檢司弓兵這種象徵性武裝維持治安。
我對其他朝代不了解,不知道有無明廷這種直接把民兵拉進正規軍里,日常還要進行協同訓練作戰,以至於民兵組織可以直接從官府申請軍事操演指導乃至到官給火炮。中後期經常可以看到有事臨時大規模徵兵以及徵召民兵,然後戰後解散。
但是就日常維持的正規軍而言,中國古代一直都不夠……次要邊境很多時候是依靠中國本身巨量的國體,潛在敵人畏懼報復這種依靠國家本身的威懾力,去彌補漫長邊境線上守軍不足的問題。你把中國周邊國家軍隊人數加起來遠遠比中國軍隊多。
舉個簡單例子:萬曆朝鮮役爆發之前,遼鎮當面朝鮮+日本軍隊數量超過60萬人,遼鎮本身還要面對女直以及蒙古,遼鎮三面加起來的武裝人數超過了整個九邊明廷軍隊人數。只是單憑遼鎮本身,從明初到明末都無力對抗這種等級規模的軍隊。避免多線作戰乃至拉一派打一派。萬曆朝鮮役戰前明人到了偷畫國王畫像,然後連續三番五次確認朝鮮國王是否真貨來確認雙方是否究竟聯合以決定下一步。。。從來軍隊就是不夠用的。古代周邊沒有被中國吃下去的主沒有一個是善茬。
明朝並不是募兵制,中後期衛所徹底完蛋才大規模募兵,限於財力兵力有限。
明初朱元璋時期:所謂雄兵百萬,衛所除了邊境基本不打仗,主要重地。
再往後大量逃亡空額,衛所人數急劇減少,邊境可能還有些軍隊,內地不成樣子了
倭寇來時:江浙某衛員額5000多,其實就幾十。
但衛所以後逐步變成了一種行政單位:管理軍戶,種地收稅造兵器之類,軍戶和民戶共存
有些地方州縣和衛所並存各管各的
因此明朝軍隊實際:都是賬面上的數字,有多少衛,至於到底有多少?只有天知道
嘗試回答一下童貫答案里附帶提的問題
明朝前期的軍事指揮權,一直在皇帝手裡,負責具體戰役規劃的,除了皇帝本人,本來應該是大都督府大都督,但是多數時期,這個職務並無人擔任,那麼具體到每一次出兵,京軍歸皇帝本人,地方軍依靠中央派人會同各地的鎮守將領。而兵部尚書此時主要起一個管理軍令和後勤的作用,具體軍事指揮人員有時候會掛五軍都督府都督頭銜比如說土木堡之前的麓川之戰,具體戰役指揮就是派到雲南的蔣貴,王驥等人會同世守雲南的沐家負責,協同調度後勤由兵部尚書坐鎮兼任雲南總督負責這是地方作戰土木堡這種調動京營主力的情況就是皇帝本人聽從顧問的意見指揮了但是明英宗對軍事指揮完全是個外行好死不死他還很愛充內行,當時的體制還賦予了他這個權威這一點像極了建文帝朱允文,而且朱允文起碼沒有到前線去浪
這種王朝前期皇帝干預甚至直接指揮軍隊的情況是多數封建王朝的常態,不但軍隊出身的劉邦,劉秀,李世民,趙匡胤兄弟,朱元璋,朱棣這麼干,連劉徹這種長在深宮婦人之手的也曾經忍不住帶著十八萬鐵騎到長城邊去浪過一把畢竟王朝前期,政府和軍隊對朝廷畏於反亂的思維定勢還沒有養成,軍權直接掌握在皇帝手裡比較安全但是搞到土木堡這麼奇葩的還真罕見地方上靠著天高皇帝遠,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還可以依靠老將們的經驗實事求是越是皇帝眼皮底下,越由著皇N代外行瞎胡鬧其他人為了少做少錯,為了掩蓋軍事能力低下,為了和和太監和後面的皇權斗……能不管的事就不管朱祁鎮個豬頭還是那種除非死到臨頭不聽勸的貨色整個土木堡之役,明朝從情報,軍事部署,到軍事預備和備份都是一泡污,明英宗要負主要責任,其他軍事將領,兵部,到錦衣衛,都有責任,一個都跑不了畢竟朱祁鎮雖然人品壞是壞得流膿,後面看他,腦子並沒有蠢到家
要是能有情報告訴他,那麼多瓦剌人已經早就破了邊防,就在他行軍的路上,這個沒種的廢物根本不敢出去浪,出去了也早開溜了所以,根本上來說,當時明朝的軍事指揮體系還沒有完成轉型,沒有從皇帝軍國獨裁體制轉化為專業人士負責體制恰好瓦剌人的入侵打在明朝最脆弱的七寸上哪怕後來嘉靖崇禎明朝實力弱的多的時候,皇帝縮在北京堅城之內當烏龜,指揮交給文官武將,事後再根據表現算總賬都不會有皇帝被俘這種窩囊到極點的蠢事土木堡之變表現出來的明軍數量只是代表京營人數。書中說無兵可用應該指的是京師無兵,明朝本身並未收到影響,戰後于謙迅速調集兩京及河南備操軍,南直隸防倭軍將京營重新擴充至22萬人。 明軍數量的考證是非常困難的,不過明廷都是在每次大戰前徵集部隊,比如在1619年的遼東戰爭,明廷先後調集其它八鎮級南京,浙江及各土司一共七萬。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