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耳機創新似乎進入了一個集中爆發的時期?

耳機最主要的功能當然是聲音,但是,創新不僅僅是為了發燒友,改進音質,還可以有其他的眾多創新。

國外的kickstarter諸如the dash、Earin等,國內的vow耳機等,耳機行業很長時間都沒有大的變化,為什麼近期會進入一個創新集中爆發的時期。


我覺得「耳機創新」沒有進入集中爆發期。

但是「打著耳機創新的旗號製造渣耳機」似乎有集中爆發的跡象。


人為什麼創新?

  • 因為他們發現有商機

為什麼發現有商機?

  • 因為他們發現 Beats by Dr.dre 這種幾乎只管外形的耳機也能大賣

於是創新在哪?

  • 大多都在與耳機聲音無關的部分

當一個東西已經偏離了原來的意義的時候,耳機能帶給自己的不再是對於音樂的熱愛而是另外的東西的時候。像我這種二缺就會十分噁心這種所謂創新。

Beats by Dr.dre 將耳機行業領向了一個新的所謂「高度」,更多的人開始僅僅用外形和價格來衡量耳機,至於對於音樂的喜愛?早就拋之腦後了,這就是現階段所謂耳機的創新。


耳機進入了營銷概念的集中爆發期,這麼說就沒什麼問題了


這是可穿戴設備的的創新,不是耳機的創新,發燒友根本就不 care 這些東西。


這話對也不對,相對過去的十幾年來說,耳機確實進入了一個創新爆發的時期,然而呢,由於你可能更為關注耳機,造成了樣本上的一些偏見,事實上,不僅僅是耳機進入了一個創新爆發的時期,而是整個硬體,有人把這個稱為「硬體復興」。

復興這一說法,對應的是上世紀70年代個人計算機(PC)的誕生:那個時期,喬布斯、沃茲等等同時代的大批極客們都在用自製硬體的方式來組裝計算機。當時矽谷最酷的職業是硬體工程師,利潤最大的來源也是硬體,而比爾·蓋茨的軟體則被認為是硬體的贈送品。但在隨後的歷史中,個人PC產業則在微軟、英特爾所建立的Wintel模式下,完全走向了以軟體為主導的,硬體通用和標準化的模式。硬體成為低利潤的標準產品,除了晶元之外,硬體廠商成為軟體的附庸。

這一情況一直延續到近年來的移動設備大爆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興起後,在小小的移動設備上,更加省電和高效的定製硬體顯然是更好的選擇。定製帶來多元化,多元化帶來更多創新。包括定製晶元、感測器、存儲器在內的諸多硬體創新越發普遍。

當然,蘋果的軟硬體一體模式的巨大成功,對軟硬體結合創業創新有了很大的激勵。不過,不單單是因為蘋果一家公司的成功效應,更有賴於整個智能手機產業鏈帶來的推動效應:在硬體方面,智能手機代工廠和組建硬體企業的發展和創新為新一代的硬體製造奠定了基礎;軟體方面,開源的安卓系統成為樣板和很多智能硬體系統開發的起點。

不僅僅是耳機,基於眼鏡、手環、手錶形態的各種智能硬體設備蜂湧而現,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手機硬體創新似乎要停滯了,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大家都是被逼的。雖然這不是直接的激勵因素,但是間接使資本市場成為一個重要激勵因素。

那麼,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智能可穿戴設備已開始緊盯手環、手錶,又是什麼因素導致將目光轉向耳機?

一開始各個團隊不在耳機上面想辦法,很大一個原因是受限於耳機的體積,體積又限制了電池。但是,相較於手環手錶,耳機的穿戴成本更低。到底什麼是智能可穿戴?應該分為兩部分,智能可穿戴=智能+可穿戴,那麼兩者哪個更為重要?個人認為是穿戴,只有人願意穿戴上去,那麼才能談智能,有些設備穿戴上去,人顯著傻傻的,他會穿戴么?此外,人感知外界世界的兩個重要途徑是視覺和聽覺,所以,從此看來,耳機也確實是一個較好的入口。

不過,以上都不是最主要原因,很多團隊轉向耳機創新的很大原因,其實也是大家都是被逼的,手環手錶創新玩不出花樣,投資人也漸漸趨於冷靜。其實呀,目前的智能可穿戴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採集完了數據以後呢?數據對個人來說意義不大,數據轉化為信息,繼而為知識,才有價值。能不能實現實時干預,從而對人的活動產生指導?

似乎跑題嚴重,樓主問題其實第一段就回答了。

最後,附上一張圖,智能眼鏡,這種穿戴方式你感受下:

參考:

1、硬體創新+軟硬結合 三電子行業望爆發性增長

2、創業觀察:從手機創新停滯到智能硬體的爆發

3、2014年硬體創新將迎來爆發期


不以音質提升為目的的耳機創新都是他媽的扯淡


怎麼可能。技術30年沒有大創新


討論電腦的硬體比如處理器內存顯卡音效卡之類的 妹子的印象是:只會打遊戲看小電影的屌絲

討論耳機的 妹子的印象是:懂音樂的文藝男青年

分分鐘高下立判


我們不能以固有的思維看問題,時代在變,手機已經分為智能機跟功能機了,耳機為什麼不可以再作細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雖然在高端的HiFi和專業監聽層次可能這些走邪門歪道的東西永遠沒有機會逆襲,但是在面向我普羅大眾的中低端呢。兩個市場孰大孰小?普通消費者需要什麼?更方便,更好用。

拼音質也就那樣了,你再厲害能幹過積澱了幾十年的一線大廠不?如果一個新興品牌為了迎合HiFi階層去主打音質,面對的將會是一批高端耳機的圍剿。這些廠商有底蘊(大批死忠),有技術,有規模。品牌在那裡,出同樣品質的耳機,估計價格低三分之一都不見得有人會搭理。

而這些順應數碼時代發展的另類產品則不一樣,他們乃大勢所趨,會很有市場。因為手機功能的逐漸增多而增長的很多需求是可以在耳機上做文章的。

藍牙已經逐漸成熟,電池電量也逐漸夠用,為什麼不順勢甩掉線材。跑步的人腦袋一直晃,有幾個還能順便聽出音質的差別,為什麼還要鑽音質的牛角尖,把研發的費用花在更好的體驗上不是更好么。自帶播放器,音質還過得去的小耳機和附帶幾百克的耳放的耳機放一起,你會選哪個去跑步?

上街的時候本就嘈雜,你會戴個歌德PS1000再定製個隨身耳放到處顯擺么?弄個降噪的不是更護耳方便?外觀更炫一點是不是更有逼格?你有魔音鑽石,我耳機帶LED顯示屏!秒殺你幾十條街呢。方便就是最好的,為什麼非要講究音質上的突破呢?有多少人用著iPhone自帶的EarPods就因為音質尚可(在他們眼裡),使用方便。把目光對準這些人的錢包設計耳機的新功能,怎麼就不能叫做創新呢。

創新的路上一直少不了衛道者的譴責。iPad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說配置太差只是玩具,你看現在筆電的市場萎縮到什麼程度。Intel都開始擠牙膏了有木有。

當然也會出不少賣噱頭的,小米耳機解剖以後我對這個號稱創新的公司真的厭惡到無以復加,魔音也是這樣,但你架不住人家的營銷。請相信我,定位在那裡,這些沒有做出真正的有品質的HiFi耳機品牌的永遠都是土豪和屌絲的朋友,是不會和白牙愛科技歌德森海之類的站到同一個高度去的。


我覺得不是耳機進入了創新期,而是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傳統的商業模式發生了改變。

從原來的量產製造、庫存銷售逐漸轉變為了體驗式的、定製式的商業模式,新產品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來源於對於客戶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主要是因為做手機殼的公司做不下去了..改作移動電源...移動電源賣不動了..於是改做耳機音響...


怎麼想都是HiFi的錯


耳機界一直在發展,最簡單的:音質提升,價格下降,外觀也在提升


在怎麼創新都動搖不了r10,stax009等一票耳機的地位


耳機創新似乎只進入了噱頭期而不是爆發期吧,就像兩年前有個女孩跟我說過生日想要個Beats studio,可我覺得那根本不是耳機,我還是送你個BO吧,但她卻莫名其妙的跟我生了氣一樣……


其實!技術是成熟的。創新的只是外觀。以前關注的人少,後來關注的人多了,加上市場的放開,就顯得明顯起來。


推薦閱讀:

你對英雄無敵 4 如何評價?
小米現在有品牌溢價了嗎?
論《奔跑吧兄弟》的本土化創新?

TAG:音樂 | 創新 | 耳機 | 電子產品 | 智能可穿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