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中國商店標價不標稅費?


更多關於發票與稅務的知識,可參閱趙欣的「知乎?鹽」自選集:《讀懂發票》。

閱讀地址:Kindle | 豆瓣 | 多看 | 百度閱讀 | 蘋果 iBooks

好吧,在熱心知友 @李笑天和另一位@不出來的朋友指點下,我發現我又跑題了,所以做了修改。

我認為原因有三

一、中國的流轉稅稅制(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都是圍繞著生產和銷售方設計的。很少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比如同樣一件商品,在不考慮上游環節時,在大超市稅是價外的17%。在小賣店的稅就是價內的3%。這與消費者的身份無關,只和銷售者的身份有關。

二、中國廣大消費者對中國稅制不清楚不了解,以為稅離自己很遠。他們認為,交稅是企業和有錢人的事。他們不知道自己交了多少流轉稅。如果哪家商家對他們說,這個商品我賣100,你要額外交17元的增值稅。消費者肯定不幹。如果如果哪家商家對他們說,這個商品我賣117,稅都是由我交。消費者反而會欣然接受。

三、為了不流失客戶,企業不願意當出頭鳥,率先標註稅款。一般願意在售價上標註稅額的大多是外國企業。

以下是我的分析

標價,如果理解為商品標籤上的價格。這個是工商局和物價局管的,他們兩家不管稅,自然也對標價含不含稅不做具體規定了。

稅務局,只關心商品的最終成交價格,至於商家標籤上寫多少,一般跟稅沒關係。舉例,服裝店進了一件批發價20元的襯衫,標價1888元,打完折900。經過侃價,小明以200元的價格拿下。稅務局關心那個數字?當然是進貨價20和最終銷售價200啦。

再比如麥某龍超市。確實它是為數不多在國內標籤標明稅款的超市。

但是,在中國沒有形成相關的制度的時候,它這種行為只能算作一種姿態。稅收多少,還得看發票。如下圖

兩隻青芥辣標價不含稅價格13.25,增值稅稅率17%,增值稅2.25。價稅合計15.50。

而收款機打出的發票卻是17.99元。你說稅務局按什麼收稅?所以標籤上標註稅款也未必就是消費者實際繳納的稅款。稅務局不會為標籤上的稅額背書的。

對於絕大多數銷售或者經營行為,稅務局都默認買賣雙方確認的成交價格是含稅的(除非合同上另有說明)。這個價格要以實際開具的發票為準。稅,也是要由銷售方繳納,即便是購買方負有納稅義務的(如消費稅),那也是要由銷售方代扣代繳的。稅務局檢查的話,一般要從合同、往來賬目、資金流動、發票等入手,不會去看吊牌的。

肯定會有朋友說,那超市呢?超市一般是不能侃價的,標籤價也就是成交價。為什麼不註明稅款呢?

其一、超市不能侃價,但是超市賣的東西在能侃價的地方都能買到。哪家超市先推出標註有稅前價和稅後價的商品標籤。消費者必定罵娘,它就離倒閉不遠了。(麥某龍是個特例,因為他家的銷售模式主要還是面對單位消費者的。)

其二、實際中,納稅人類型很雜,有企業、有個體、有一般納稅人、有小規模納稅人、有增值稅納稅人、有營業稅納稅人、有查實徵收的、有定期定額的。稅種、稅目、稅率、減免稅額、代收費,價內價外都不盡相同。十分複雜,難以套到單個的商品之上。即便開出發票也是。

大家最常見的是下圖顯示的發票,通用機打發票。國地稅都有,其格式都是由省一級稅務機關固定,一般沒有標註稅額。

當然,作為企業,如果你想在自己家開出的發票上寫清稅額,也是可以的。稅務局不反對。你可以申請自己企業的冠名發票,在格式上加入稅額也沒有關係。但很少有這麼乾的。

此外,中國是有標註稅款的發票的。主要是兩種,增值稅專用發票和增值稅普通發票。這兩種票都是由開票者使用同一台稅控機開出,票面信息包含價格(不含稅),稅率和稅額,還有價稅合計。區別是專票是一般納稅人開具給一般納稅人,普票是一般納稅人開具給其他客戶(含個人)。

增票為什麼要標註稅額呢?因為客戶需要增票一般是要抵稅的。一張票抵多少稅當然要寫清楚了。

增值稅普通發票不能抵扣,為什麼也要註明稅額呢?因為納稅人只有一台稅控機,只能列印出固定的格式,所以,為了計算銷項稅額,就和專票用一個格式了。

增值稅專用發票

增值稅普通發票

國外的發票什麼樣,我沒見過。道聽途說過,美國的州政府徵收的銷售稅(Sales Tax),可以在聯邦政府徵收的個人所得稅申報中做稅前扣除。所以美國的發票要標註含有的銷售稅。歡迎親歷者介紹。

此外不清楚VAT、GST、Sales Tax、Excise tax、Consumption Tax區別的知友

可以戳這裡→→消費稅是什麼稅?

更多關於發票與稅務的知識,可參閱趙欣的「知乎?鹽」自選集:《讀懂發票》。

閱讀地址:Kindle | 豆瓣 | 多看 | 百度閱讀 | 蘋果 iBooks

拖拽至此處上傳


對這種籠統問題簡直就沒法下手。

題主問問題的目的可能僅僅想引起大家對外國圓月亮的注意,而不是想得到一個正確答案。

對這個問題我先說4點:

1、沒規定說價簽上要標稅費。

2、即使要求標,商店也算不出商品所含的全部稅費。因為商店最多只能把自己要繳的稅算出來,其他納稅人交多少稅是保密的。

3、大家說的17的稅點,那是增值稅不是消費稅。況且也不是所有商品、所有納稅人都必須按17%交。

4、消費稅的徵收大多集中在生產銷售環節,況且絕大部分商品不徵收消費稅。徵收消費稅的貨物里只有金銀、鑽石飾品的消費稅在零售環節繳納(稅率5%)。

再以偏概全的忽悠大家一下:在我國只有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貨物才有可能適用17%的稅率。而在國內能叫做商店的絕大部分是個體工商戶,作為一個個體戶,如果請不起會計,那麼它不可能會被認定為一般納稅人,那它就只能適用3%的增值稅徵收率。如果它自己還不能建立賬簿、準確核算收入,那麼它只能是一個增值稅定期定額戶。主管稅務機關會給它核定一個月銷售額,然後要它每月繳納月銷售額乘以3%徵收率的增值稅,如果這個定額不超過20000,這筆增值稅還免徵。

想像一下,當有一天你看見一個商店裡貨物的標價簽上的稅費寫著0,你再抬頭看看----外面的夜空,有一塊彎彎的月餅。

哈哈。


不利於維穩。

說真的,就不怕那些菜錢算錯3毛錢都可以跟你急上半天的市場大媽拿個小本把每天交的增值稅都記下來然後去政府大門口跟保安嘮叨上一個月嗎?


現在購房合同是這樣的

2.按建築面積計算,該商品房單價為(人民幣)每平方米10000元,總金額(人民幣)九千九百九拾九萬九千九百九拾九元整。

如果要標稅

2.按建築面積計算,該商品房單價為(人民幣)每平方米6000元(稅金4000),總金額(人民幣)六千六百六拾六萬六千六百六拾六元整,稅金(人民幣)四千四百四拾四萬四千四百四拾四元整。

卧槽

又想到一點,即使政府鼓勵卻不強制的話很多商家也不會標稅吧,一旦要標稅,商家們最愛的先漲價再促銷怎麼玩→_→

========================陰謀論的分割線===========================

05年左右(具體不記得了)看過《讀者》的童鞋應該有印象,封底的dell廣告都是標稅的,持續好幾年,忽然有一天就沒有了。

以前電腦城買電腦不開票可以省5%,或者說開稅票要自己多掏5%,現在不知道怎麼樣了(六七年沒去實體店買電子產品了)。

我仔細思考了下,覺得應該是政府和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

對於國家,大宗商品交易偷稅漏稅很難(我意淫的),主要的稅都能收上來;對於零售商,做一點手腳相對容易許多,就比如剛剛說的買電腦,稅的存在有時還能增加額外收入(比如你按開票價賣一台電腦但是只開了張收據)。消費者都是實用主義,當他「覺得」稅收不到我頭上的時候哪裡還會在意稅收多少呢?

政府不希望民眾太過關注「稅」這個概念,是因為一旦你關心交了多少稅,下一步可能就會關心稅交到哪裡去,用在什麼地方,怎麼用的,用了多少……真的全民普及稅務知識對於party其實是件挺可怕的事情,雖然現在會有人在網上喊喊「我們是納稅人」,但那也只是說說而已,生活中有幾個真把自己當納稅人的?提到繳稅都是一副「就當喂狗了吧」的神情。如果多數人的納稅人意識真正覺醒,社會形態估計要發生巨大變化,起碼貪污腐敗不能這樣明目張胆。

而在所有商品上都標註稅值多少無疑是最好的納稅人宣傳科普活動。

經提醒,肉蛋類是不要繳增值稅的。


我在美國的時候聽到過一個回答,

標稅費是為了時刻提醒本國的消費者這個政府是被你所納的稅養著的,不經意間提醒你國家政府本質上是人民選出來為人民服務的機構,所以人民有權利對它不滿、發表意見,甚至換一個政府

(就像你花錢買了東西,東西不好你可以抱怨,可以退換貨,實在吃了虧,下次堅決不買一個道理)

所以歐美國家基本是人人吐槽政要,人人罵政府的狀態,但人家心理忒健康了

至於中國??????

也算是換一個另類角度解答吧,供參考。


崔永元說, 領導交代節目中不能出現納稅人這個詞,問為什麼,領導說:

不能讓納稅人知道他們是納稅人。

你只要提到納稅人這個詞, 小粉紅自干五就會跳起來問你個字多少交了多少個稅, 並告訴你,市政馬路都很貴,你幾乎沒有交錢就享受了政府恩澤,似乎政府的錢天上掉下來的。

根據財政部網站,主要財政收入是增值稅,除此之外還有企業所得稅, 消費稅,印花稅什麼的一大堆.你買衣服鞋子iPhone手機電腦等, 你都交了至少17%增值稅, 可是買衣服商場不標稅, 買鞋子超市不標稅, 但蘋果官網買iPhone標稅了, 到Dell買電腦也標稅了.

地稅就更繁瑣了,其中很大一塊就是土地出讓金,財政佔比各地差異比較大.反正你只要知道,街邊吃完面20元,起碼有大半是房租,房租大半是稅費地價

所以, 找任何理由不標稅費都是洗地.目的只有一個,不能讓納稅人知道他們是納稅人, 防止公民意識


這樣你就不會產生權利意識,有利於國家安全。


1.標稅需要成本,同時不能帶來收益

從賣方看,標籤提供的信息中最重要的是價格或者折扣,這是標籤中最吸引消費者的,其他的東西越多,越分散注意力,價格法要求標註品名,產地,等級,規格,單位,價格等,已經很多了好不好,再加東西就太影響銷售了。而且不管加什麼都需要改標籤格式,招人添注,沒有法律強制,又不能擴大銷售(加個會員價就能吸引辦會員啥的),標上稅款幹什麼?

從買方看,標了稅款有什麼特殊的價值嗎?不能,提升納稅意識?會嗎?也許有一點點,但是消費者自己並不關心,所以沒有動力要求賣方標註。標籤上的東西是要促進消費者做出合理的判斷的,稅款能嗎?不要看我賣得貴,我的產地在國外,喜歡國外的就買了,不要看我賣得貴,我的規格更高檔,追求高規格的就買了,不要看我賣得貴,我交的稅比較多,誰會買??所以說標上稅款不會促進消費。正好相反,影響消費,如果標價100,稅款17,消費者會花時間判斷這個貨到底100還是117。為了不影響判斷,標價都是實際銷售價117,旁邊再寫個17,即便如此,消費者一樣被干擾了。

所以,商家很少願意標上稅款的,消費者也不是太想看到稅款的。

2.真算不出來

標稅的國家都是零售環節徵稅的國家吧,網上搜了下,法國也沒標稅的說。增值稅不好標啊。
增值稅所說的17%是一般商品的銷項,完全不是企業實際繳納的稅款,也不是一個商品所含有的全部稅款,即便形成了完整鏈條統一稅率的營改增也不是。

舉例一看,國外零售環節8%的稅,賣價100,8塊稅,標籤就這麼寫沒問題。

國內商家90買進某商品,100賣出,17%稅率,銷項17,實際交稅1.7。標哪一個好呢?為了實現讓消費者知道自己買這個商品到底直接為國家交了多少稅,應該標商品實際含有的全部流轉稅。那17和1.7就都不對了。本環節的1.7商家知道,之前全部環節是不是15.3呢?如果有農產品,13%,而且實際並沒有交,如果中間有普票,還會有重複交稅,現在營改增了,運輸,技術服務也進來了,這個帳就更難算了。

好吧,舉個完整的例子算算看商品里的流轉稅到底有多少。一個鎚子,鐵和木頭做的,鐵是直接進口的,木頭是山上砍的。買鐵40,買木頭40,中間找了個個人加工了下,給了5元,只有普票入賬,批發價90,零售100。鐵交了增值稅40÷1.17×0.17=5.81,木頭稅率13%,實際交了0,批發環節交稅=90÷1.17×0.17-5.81-40×0.13=2.07,零售環節1.7,還有個人交了不能抵的5÷1..03×0.03=0.15,實際包含的全部增值稅等,9.72,算完了嗎?基本算完,如果環節越多,上游出現農產品的可能越大,出現普票入賬的可能越大,計算難度也越大。而且相關因素零售商完全不能掌握好不好。

而且還有2個干擾因素,消費稅和附加稅,他們也是流轉稅,消費稅一般在生產環節收,零售商怎麼知道出廠價,怎麼算?附加?各地有差異好不好,零售商怎麼知道各環節的附加稅率。 所以標了稅額實際是個增值稅的銷項稅額,根本不是商品含有的實際上交給國家的全部流轉稅。

營業稅的情況要好些,在沒有差額徵稅的影響下,算出來是沒問題的。

3.關於國家

國家沒有強制要求標註是事實,但是不應當把這個陰謀化,說國家不希望老百姓知道流轉稅的金額。
我更願意認為,從改革開放伊始,國家更多地關注的是效率,而非公平,價格法的規定都是為了保證消費者更有效率地選擇,公平也好,銷售觀的培養也好,基本不考慮。還有就是稅總太弱,說話沒分量。

而且,增值稅真不好標,法國都沒標不是嗎?


匿了吧

看了很多關於稅制等等的

其實是還有很多東西是不含稅的你們知道么?

有很多工業品生產廠家根本就找不到一毛錢的進項可抵扣知道么?他們的產品有些是根本就不含稅的知道么?越往上游越明顯。

親愛的朋友,你告訴我,如果一個農民憑著他魚肉鄉里的本事霸佔了一個礦,出土的礦石含稅么?他根本連營業執照都沒有好么?

這些人的江湖根本就和稅毫無關係。

不說了,怕被叫去喝茶。

總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許多事情是你們坐辦公室里的人所不知道的。


如果知道了以下這些東西,是不利於河蟹社會的:

1.個人所得稅只是政府收入的極少部分,僅佔6%

2.七成的稅收來自的流轉稅,物價中,這部分標示出來,那還得了?

3.還有一個東西叫鑄幣稅,也就是貨幣貶值的本質來源,每年剪羊毛10%左右,大家都知道了,那還的了?


跟新聞聯播的幸福感保持一致。


在一個小作坊的實際環節是:工商稅務給你任務,你要交多少多少完成任務,然後你就開始問上游廠家要發票,他們有多就給你,沒有就自己買。和你做的業務金額關係不大(做飯這個層次),不過也是遠低於書面上要求的金額……


這是因為中國商店銷售商品時難於確定每個商品要繳的增值稅,只有在申報繳納時才能準確計算。


中國人的觀念佔主導。其次標價不含稅款並不代表不含稅款,像增值稅本身就是一種存在,說到底也是取自消費者,只是目前容易造成一種只與經營者有關而與消費者無關的假象。


這個不複雜吧,應該就是沒有這個習慣,往大里說是理念的問題。


一方面咱國家消費稅是價內稅,生產經營的層層納稅然後成為價格組成部分,消費者最後去承擔這個稅,然後 國家的稅雖然說涉及面廣但還是不全 所以國家有個原則 寧可錯收三千不能放過一個 主要也是維持國家經營什麼的 但是這樣一收沒有細節就會亂 細節出不來 消費稅就不明確 也沒法標明確 果然越說越跑題了


1.商家迫於競爭,國人少此概念。

2.使習慣性繳稅而不自知。

3.和中國特色稅務制度和發票制度有關。稅法基於企業角度制定,發票上不標註固定稅率(普通發票,普通增票,專用增票)


其實仔細看有些商場是有標含稅價和不含稅價的 不過很難發現就是了


哇,這個好便宜。

什麼鬼?還要收稅?

呵呵~


一般都由生產企業或者流通企業代付代繳了,不針對個人消費者


麥德龍裡面就有標17%的增值稅。看到後你就覺得,哇,怎麼多收這麼多錢,其實價格是一樣的!最後反而你不會把它放入購物車!我覺得這是商家的一種手段


推薦閱讀:

為什麼蘋果公司在日本補交了稅款,卻對歐盟的罰單態度強硬?

TAG:稅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