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上,覺得有用的就認真學,沒有用的課就混,這種心態有錯嗎?
現在覺得有用的就去學,不管是課內的還是課外的,覺得沒用的就不去學,等以後覺得有用了再去學。
學什麼都是有價值的,但是有句話叫做學海無涯啊!!!這種心態我知道很功利,但是我想知道的是,學習上,功利的心態有什麼不好的?也許會失去一點興趣,但是我覺得有用的東西學起來就很好玩啊,因為我明顯的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增強了。
我的老師告訴我一句話很讓我受用:你覺得這門課沒用,是因為你現在還沒有到達用這門課的層次。
沒有錯,只是有很大的風險性,因為一個人對於「有用」和「沒有用」的判斷往往過於主觀,很難做出理性的決斷。而在我看來,一個足夠自信能夠做出理性抉擇的人,是不會上知乎來問這個問題的。
舉例來說,當年我的爸爸媽媽上大學的時候,由於當時的英語老師整日干私活不認真教書,很多人都認為英語「沒有用」,所以學的時候也非常敷衍。而事實上呢?英語的重要性想必我無需贅言了
。尤為諷刺的是,他們當時的英語老師正是俞敏洪。所以在你很難做出正確判斷的時候,盡量多學些東西是一種最保險的做法,也是大多數人選擇的方法。而劍走偏鋒的方法只適合於那些內心和能力都很強大的人。記住台灣作家劉墉的一句話:「這世界上可能有投資而落空的事,卻沒有白做的學問。」
我大學是學新聞的,除了新聞采寫,報紙編輯,廣播電視新聞學等新聞專業課之外,我們還開設了公關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課程,當時我們想,我們到大街上採訪,在實驗室裡面剪輯視頻,在會議上做會議記錄,怎麼會用到人類學,社會學一類的東西呢,採訪街頭大媽他們也完全不懂啊。大三下學期我去《人民日報》實習了一學期,帶我的老師是優秀的記者,也是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專家(側重於長城,京杭大運河,四川蜀道等的保護),在他的帶領下,我參與進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項目,項目中的人大都是名校研究生,文化遺產保護界專家,央視/人民日報等傳媒界的大咖,而我一個普通二本的小吊絲混跡其中。
印象很深的是有次開會,大夥在討論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東西,他們用的全是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和專業術語,可惜我以前覺得這些東西沒什麼用,都沒有好好學,在會上,我連插嘴的機會都沒有,連他們的話都聽不懂,我感覺自己和他們完全不在一個次元,完全不在一個層次,我像一個土鱉,像一個沒見過世面的人。老師問我的意見的時候,我也只能尷尬地支支吾吾搪塞過去,臉紅撲撲的,心裡也是砰砰砰直跳,那份尷尬就別提了,恨不得快點死在那裡。可是,怪誰呢?還不是自己當初自以為是的覺得有些知識有用,有些知識無用,自己當初完全沒想到無用的很可能是大用。
後來我到某周刊求職,過五關斬六將終於開始了試用,最開始進入的是文化版,和幾個同事閑來無事聊天時,扯著扯著就到了一些經濟學相關知識,扯到了邵飄萍的新聞思想,扯到了胡適的作品,又一次,我插不上話了。天啊,經濟學我們是學過的呀,可是為什麼他們提到的很多辭彙我都不知道呢?邵飄萍可是新聞史裡面的重要人物啊,我對他怎麼這麼不了解呢?還不是又是當初自己思想太狹隘,不知道擴展這一些以為沒用的知識,以為自己投身新聞界,能接觸到的就是街頭大媽。我又想,假如現在立馬讓我去採訪某些知名企業的老總,某些文化界名人,我能勝任嗎?我不好說。
得到這些教訓後,我都是近乎瘋狂的看書,看以前的課件,問老師一些問題,拓展自己知識面。但是畢竟現在還有現在的事情要做,時間特別緊迫,弄得自己也很累,但是為了自己別那麼無知,為了自己當初為了「有用」「無用」而犯下的錯誤,只能認了。所以我感覺,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同,各行各業所需的知識也不同,但真的沒有白做的學問,現在學一些東西,不僅僅讓你以後有談資,更重要的是讓你的知識體系更加健全,能有一些安身立命的本領。你這樣區分知識有用沒用,的確是個功利的,目光短淺的,有害的,狹隘,土鱉的行為。你現在應該思考的,並不是哪個知識有用沒用,而是在現在接觸到的這些知識都有用的前提下,如何安排時間調動精力學好他們的問題,你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有多大,能用到的知識有多麼多。如果你只是想做個遊戲宅男,學會泡麵,學會打怪升級就夠了;你想只是做個耕作的老農,學會耕田除草日出而作就夠了;你想只是做個你的職業領域的單純的「工匠」,學好一些專業技術就差不多了;如果你想立足自己所在行業,成為精英,成為融會貫通的「大家」,那有用沒用的東西,還有很多要學呢。
上面有句話很多人贊同,「你覺得這門課沒用,是因為你現在還沒有到達用這門課的層次。」我也深以為然,強烈贊同。沒有錯。
每個人的時間有限,精力也有限。
也有錯。
很多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只是在給自己偷懶找借口。
他們覺得有用的東西就是那些他們覺得做起來簡單不費腦的東西。更現實的是,抱有這種想法的人通常在他們覺得有用的事上根本做不到他們想像中的認真。
不要老是找這種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去原諒自己的無知與懶惰。誰能告訴你錯沒錯呢反正你對自己負責
大學課程過多,必然有所取捨。
每個人有各自的取捨標準。你的取捨標準未必適合別人,但是並不算錯。堅持自己的選擇。以功利的心態去學習,沒什麼錯的,怕的就是自己覺得有用的知識還不去學習,那就無話可說了。凡是鼓勵你認真對待每一門課的人,他們看似說的有道理,但是沒有操作性。你可以問問他們有沒有認真的對待每一門課。以下皆出自《歌德談話錄》。大文豪的經驗要比理論來得強。
今天午後一點鐘去看歌德.......他對我說,"你趁著寫那篇評論的機會研究了一番印度情況,你做得很對,因為我們對自己學習過的東西,歸根到底,只有能在實踐中運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記得住."
我表示贊同,告訴他說,我過去在大學裡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對於教師在講課時所說的話,只記住了按我的實踐傾向可以用得上的那一部分,凡是我不能在實踐中運用的東西我全忘了.我說,我過去聽過赫雍(阿.赫雍(A.Heeren,1760—1842),格廷根大學歷史教授.)的古今歷史課,到現在對此已一無所知了.但是如果為著寫劇本我去研究某一時期的歷史,我學過的東西就記得很牢固了. 歌德說,"一般地說,他們在學校里教的東西太多了,太多了,而且是些無用的東西.一些個別的教師把所教的那門課漫無邊際地鋪開,遠遠超出聽課老的實際需要.在過去,化學和植物學的課都屬於醫科,由一位醫生去教就行了.現在這些課目都已變成範圍非常廣泛的學問,每一門都要用畢生精力來學,可是人們還期望一個醫生對這兩門都熟悉!這種辦法毫無好處;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要丟掉那匹.聰明人會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專心致志地去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
首先反對這句話:你覺得這門課沒用,是因為你現在還沒有到達用這門課的層次。
因為總存在你沒有到達的層次,也就是說你永遠也不能判斷哪些課是有用的了。
我們總不能什麼東西都學;我們需要對自己學的東西作出選擇,關鍵是怎樣選擇的問題。對於課內的,尤其是專業課;我覺得你要做的不是不學那些覺得沒用的課程;而是去看一下還有哪些有用的課程是你們專業沒有開設的。
前面有位說了自己的經歷,作為一個學新聞的,竟然把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認為是沒用的課程,我不知該說什麼。但是,即使是認真學了,實踐中也可能會感覺自己在某些知識領域有所欠缺,因為新聞本來就包涵很多東西;你學的時候要有一定的方向,在某些自己喜歡的細分領域多投入時間,同時專業內基本的概念與歷史那些都是要有所了解的。除了學校開設的專業課外,你還可以去看看別的學校,尤其是好的大學裡的同一專業開設了哪些課程,有哪些是你們學校沒有開設的,你可以試著自己去學一學。
還有就一些交叉學科的東西也可以了解一下。對於專業課,我建議做加法,而不是減法。當然,公共課的毛鄧三之類的課程你覺得沒用不想學我也沒什麼意見;有些專業對英語要求不是很高的,這個你就自己看著辦了。英語同樣是可以讓你走得更遠的一個工具,當然如果你不用英語也能做得很好那也可以。另外,這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沒用的知識,你只能去學那些比較有用或者說最有用的知識。
怎樣判斷有用沒用,可以參考一些那些過來人的意見,參考下專家的意見,結合他人的意見,自己再作出判斷會比自己盲目地憑感覺作出判斷要好。
樓主講到功利,我的理解是比較接近技術技巧層面,直接告訴你」怎麼做「的知識與技能,我覺得這些東西確實是每個人都很需要的;但要走得更遠,你還需要學習一些沒那麼功利的,比較基礎但卻是更為深層的知識。很開心看到@Athen Xie 這樣的評論,很用心又平和的評論。是的,如你所講,確有些偏頗,且事出有因。但我美且無用並非不被人理解。 (本因在電腦上修改,因為少用電腦看知乎,便忘記了。) 我大學時,也曾不怎麼學馬克鄧論等,英語與工作無關,便也只過了四級就興趣缺缺。 但我的工作恰好又是政治教師,回答這問題時,我已經與孩子們(學生)激烈討論過「學習無用」「政治無用」的觀點,用了差不多一節課。我們這裡,這樣的觀點很風行。許多孩子並不是很清楚,只是受大眾情緒影響,且那時有重點尖子因為這而退學。 事實上,當你不是處在當下,已經確定了以前「無用」真的無用;而是處於過去,那麼現在對於過去是未知的,那麼哪些有用哪些無用會比較難確定。比如,過去不學好英語,今年去雲南旅行,就無法好好地與半路遇見的外國人聊天,在過去,我以為英語與我工作無關,我也不會怎麼有和外國人說話的機會,所以判它於我無用。 喜歡《森林狂想曲》嗎?最近看《大自然的饗宴》才知道,它的起由,是風潮老闆叫製作人去跟師傅前輩錄少數民族即將失傳的音樂,然後叫她順便錄點自然的聲音。後來,本地人帶她去錄了莫式樹蛙的聲音。再後來,她無意泡溫泉泡出了創作靈感。於是,她慢慢愛上了一個人去錄音的感受。 我很喜歡這個視頻。也是我想表達的。 有時,無意中,無用的東西卻能給自己帶來莫大的用處。如書法之於喬布斯。 人,該是為了有用無用而讀或不讀,還是其他的?我想,一,目標明確的,比如以後我很可能做會計,那麼,讀與之相關且有用的,是很好的。二,時間不允許,那麼只好把有限精力放在目的清晰的有用上。 三、工具性和操作性強的需要。那麼是可以的。
但是,我更傾向於,我們讀有興趣趣的書,非有用之書。
如果有限的一生中,只讀有用之書,是否比較枯燥無味?只為了目的性去讀,是否折射出功利主義?(我們孩子們,覺得政治無用,要麼強要求自己學是很難受的,要麼就直接不學。我不希望他們這樣,高中更多是學常識。PS這事我也順利解決了。) 那麼,在「有用之書」上添加一些東西吧,把它們的總和叫「有興趣」,非單純實用的功利,變得有趣起來。因為我們並不知道,現在所學,哪些以後絕對有用,哪些以後絕對無用。那就憑興趣去讀吧。 或許,哪天就用上了。
或許,關鍵在於,彼此對「有用」「無用」的理解。我理解的是,我不喜歡但有利於我,為「有用」;我喜歡但暫時看不見它的物質效應,為「無用」;我不喜歡且無物質效應,且給我帶來危害,為「垃圾」。同樣是垃圾,如馬克,於你或許是「垃圾」,於我是「有用」。如經濟專業性的書籍,於你或許是「垃圾」,於我是可能「有用」,但一定「無用」。我為了興趣而看,非有很強烈的目的。
———————————————————————————————————————————
怒答。
先不說眾人給出的理由,我會先懷疑,哪天遇到這類型的人,他和我打交道,是不是因為我於他有用,無用了直接丟棄?!
先不說,因為現在它沒用,卻在以後「書到用時方恨少」。
先不說,「無用之美」,
先不說,「有用無用的效率」
先借問:作者的生活有趣否?你可是有趣之人?
最後:不是在人身攻擊。私以為,為有用而奮鬥,目標明確,效率高,理性,是不錯的。但,人總是得有些感性,有為之身心愉悅的東西,有無用之美。
有用沒用不是你現在能知道的,舉幾個例子:
經濟學的本科生常常會覺得數學以後沒用,結果一不小心讀了碩士,發現尼瑪到處要用數學,會不會後悔本科時沒有好好學數學?
自己去的是民營企業用不到英語,結果公司不斷壯大出現了出國外派的機會,面對自己寒磣的英語你好意思申請么?會不會後悔上學時沒有好好學英語?不少學理工科的人覺得語文沒有用,結果工作後總要寫彙報,升職了還要做演講,你說語文有用沒用?
。。。。。。這種例子實在太多了,我都懶得列舉了,很多知識到了用的當口再學通常是來不及的,不是有句話叫叫做書到用時方恨少么。而且真的很少有人是在學校不學習工作了以後突然愛學習的。
所以,你的問題不是有用沒用,而是:大學的課程安排效率低下,怎樣能夠有效學習?有些課明知道將來會有用,但是卻學不進去怎麼辦?怎麼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能夠最有利於個人發展?。。。。。。以上這些問題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我寫這個答案並不是要告訴你 「A是對的,B是錯的」。
更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不要讓別人扯到旁路上。
學習是什麼啊?增長見聞,捕獲知識,鑽研學問,反省內心,都是學習。學習有什麼好處啊?讓你成長,讓你從幼稚走向成熟,從無知走向開化,從混沌走向清醒。走到哪裡算是一站呢?你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終點,這個終點可以是你腳下,也可以無限遠——反正你的生命就那麼長。有人說「學無止境」,沒錯啊。有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也沒錯啊。問題是,你選哪個?這是你的自由,你的權利,你的責任。我想你應該有一個大致的目標,究竟是想畢業之後就工作,還是畢業之後深造,甚至是當一輩子學究。但是你可能一時弄不清楚,具體某一門課,對於自己的目標有多大幫助。你應該問問看自己的前輩是怎麼做的,比較一下他們的例子是否符合你的要求,然後針對問題作出具體的判斷。倘若駑馬良駒一概而論,怕是沒有幫助吧。如果只要前半句我認為這句話沒有錯
如果你是個學生,負責任的告訴你,在未來的生活里,90%學的知識不會被「用」到。以「有用」來評判的話,如你所說,在功利了。但是本質上,我們為什麼要學這些「無用」的東西?
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體系,並且各自的知識框架不盡相同,而你對於這類知識的掌握程度決定了你未來的思維方式,未來的言談舉止,甚至未來的秉性。你可能因此變得更加嚴謹,變得更加文藝,變得更具工匠精神,也有可能更加詩意,更加搖滾,當然也有可能更加無知無畏。你的整個世界從這裡起步,本質上你是不可能不去學習的,你說的第一句話,是從父母嘴裡模仿過來的,你第一次刷牙,是不熟練的,你在成熟,在長大,甚至變好或者變壞。而且,人生的一步一步向前並非呈平滑上升曲線,而是一個有一個折現組成的。你牛逼的數學能力讓你在分析市場數據的時候脫穎而出,你學的化學原理,在某詞不經意的侃侃而談而讓別人對你刮目相看。這個世界沒有沒有用的知識,但是,如果你極其討厭某個領域的知識,並且不覺得他很有用。那就學點其他的吧。話是這麼說沒錯,但關鍵是你的評價標準不權威,小孩子覺得上學都多餘,可你能說他們的判斷正確嗎?
以下內容僅針對專業課而言,非專業必修課程不要對號入座。
除非你在你的專業領域有多年經驗,否則以一個上大學才開始接觸專業內容的人來說,很難判斷哪些課程是有用的,哪些沒用。而且你認為沒用的課程,就不會去學。以後如果真的有用到相關的知識,也可能因為壓根就不知道而從來沒有往那個方面去想,最後還是會說這些課程沒用。
以我的經驗看,大綱規定的專業課基本都有用。你至少要了解這門課程有哪些重點,講了什麼。具體細節忘掉也無所謂,只要考試能過就行。
至於選修課,看興趣了。謝邀
如果你能明確的確認什麼是有用 那麼你就是對的 否則你就是錯的。
我的導師告訴我,
主課要 精通,不僅學完書上的,還多看看相關論文之類
附課過了就行,把剩下的時間花在前面一項
至於主次我覺得可以從前輩那裡取取經
也就是說,我希望有那麼幾門是我學到融會貫通,而不是每一門課都平平庸庸
實話說,知識這東西是不嫌多的,學習在我看來就兩種,一種是主動的,而另一種則是被動的,你可以說某某方面的知識你不喜歡,不想學,這很普遍。學有所成,大多都是帶有目的性學習的結果,即使是不喜歡,這很諷刺,不是嗎?可這也是事實所無法改變的,就拿老一輩的科學家來說,祖國需要什麼,他們即使沒興趣,也做出了驕人的成績,當然這於時代和個人信仰也有關係。他們能有成就,是這些人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想要什麼,應該如何去做。不喜歡可以不去學,可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到底是想要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的,這樣,才能不盲目,一味的學興趣所在,漸漸你會發現放棄了,一個更多彩的世界。知識的深度需要,但廣度也不可或缺,這樣的人生才有意思啊。O(∩_∩)O~
開篇亮態度:題主,你沒錯。
看了下目前排名靠前的答案,發現他們的論點是基於這樣的假設——
1)提供知識的一方是可靠的;2)接受知識的一方做出的「有用」或「無用」的判斷不可靠;3)將來可能用到,所以現在要學。暫且按下不表,說一說我自己學習、工作、生活的體會吧,有三點:
1-反饋機制:題主「覺得有用的東西學起來就很好玩啊,因為我明顯的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增強了。」太棒了親,給自己點個贊吧。你選擇了一個方向,開始投入→取得成果→建立信心→更加投入→擴大成果→增強信心→。。。如此良性循環,這種正反饋會引導你持續前進。2-機會成本:「覺得沒用的就不去學」,完全沒問題。如果你現在有感興趣的、學起來得心應手的、回報不錯的其他項目,卻耗費時間精力去學「沒用的」,剛才這些「好的」、「有用的」就是你喪失的機會成本。覺得沒用,主觀上就沒動力,即使勉強自己,也是事倍功半。3-分工合作:舉例說明,你剛開始工作時專心技術,沒有學營銷,等將來需要做市場時再學不遲;實在學不會,就找一個懂營銷的人合作嘛。學海無涯,哪有人能無所不知呢?接下來開始吐槽:
1)提供知識的一方就可靠嗎?學校里有些課根本就是湊學分、為收費的好么?有些課老師自己都不懂好么?學校以外,有些知識就是營銷行為好么?暢銷書里有很多內容作者自己都不信好么?這種擺明了沒用的東西,學它作甚?2)「有用」、「無用」到底誰說了算?學習者對自己的情況是最了解的好么?學習者自己主觀,判斷不準確,老師、培訓機構就客觀、準確了?學習者真的聽了他們的話,「有用」、「沒用」的都學,最後一事無成,誰來負責?已經收了的學費、教材費、培訓費,給退么?賠精神損失費么?3)至於將來,學習者自己都看不到的未來,誰能看到?將來可能發生大災變,小強變身成超級怪獸,你要從現在開始未雨綢繆、學習昆蟲知識么?站在現在看過去,怎麼說都正確;問題是指導意義何在、「有用」嗎?
一不留神放衛星了,接點兒地氣,說「有用」的吧——
1-我欣賞題主有自己的主見,不過學習這事兒,還是謹慎為佳,做決定前,三思為好;2-我們難免犯錯、短視,結合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我推薦這樣選擇學習內容:擁有一技之長,可保生活無憂;提升各項素質,以備長期發展。用武俠來舉例就是,精通一門招式,修鍊深厚內力。符合這一目標的,就「有用」,就學。3-怎麼界定「無用」:不學是否有嚴重後果,如果有,就不能算「無用」。比如大學必修課,再不喜歡,只要你還想順利畢業,它就「有用」。以此類推。最後結個尾:
把功利當做學習動機,無可厚非。【附心得】
生存要義之一:功利心,有不少人如此:運動員學踢球不是因為喜歡,而是收入高;商人學擺攤不是因為興趣,而是生活所迫;政客學做官不是因為大義,而是家族原因;學生學知識不是因為理想,而是改變命運。生存要義之二:應變力
學習、工作、生活絕非一勞永逸;讀書、實習、察言觀色皆是學習;知識持續更新,學習當與時俱進。生存要義之三:協調性各人天賦不同,總有我不擅長的;既然此路不通,何必硬頭皮而上;善用他人智慧,優勢互補求共贏。我的老師告訴我們:你現在所學的任何東西,將來的某一天總會用的到,那天你會慶幸自己那是學習了。
我也總是告誡自己:學習就像在網魚,你的漁網輸密度決定你網多少魚。
道理很簡單,可是沒到用到的那天,你永遠不會相信我說的,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推薦閱讀:
※有嚴重的溝通障礙,在職場中沒有眼力見,不會來事就會埋頭苦幹。忙忙碌碌三四年沒有什麼進步,怎麼辦?
※白銀案嫌疑人的兩個兒子會有怎樣的結局?
※人生如何少走彎路?
※20 歲到 30 歲的十年人生能有多大的改變?有哪些不可避免的經歷?
※美高讀書,父母希望學成留美,周圍都是富家子弟整天吃喝玩樂,想靜心學術又不想跳出圈子,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