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遺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最近想到這個問題感到很費解。毫無疑問這是一種美德,但是意義究竟如何判定?是為了不讓原主人損失,不惹上麻煩,還是維持社會秩序,亦或是單純的,人應該遵循的東西?想到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中一段關於不在乎地上的小錢而導致無法做成大事的(章節名忘了。。)描寫,我就很糾結到底路不拾遺是怎樣流傳成這樣一種美德的
謝邀。
簡單的說一個故事,很多職場人可能都聽過,在各種「雞湯」中。某中國留學生在歐美某國,發現地鐵系統貌似無人看管,可以逃票,於是鑽空子,其間被發現過三次,也都是只補了個票就算了,於是他覺得逃票的成本很低,依然找機會各種逃票。直到畢業,到處投簡歷到處碰壁,有次志在必得也被拒,憤而找HR要解釋,結果這個公司的HR告訴他:我們發現你有三次地鐵逃票記錄,你不是一個守規矩的人。我們不願意僱傭你這樣的人,因為我們覺得麻煩,我們本來的規則很簡單,但是如果你進來了,為了防備你這樣的人,我們需要制定更繁雜的規矩,很不划算,管理成本要加大很多。
所以,「路不拾遺」的意義在於,它降低了社會運行成本,減少了內耗,進而提高了效率。一種同理心。
所以如果我不缺這錢急用,我下意識就覺得該還給失主。這真的是很單純的感受。
但你提到「不重視地上的小錢而喪失大的機會」,有句話叫「事急從權」。
令狐沖說:就算真是正人君子要來殺我,為了活命,也說不得了。(大意)
總之這是個同理心和自私慾均衡的問題。
至於成為美德,你要是丟錢有人願意不收報酬還給你,你開心嗎?會說他好話吧?
大家都說這樣的行為好話,當然就成為美德了。
地上有個錢包,第一反應是這誰掉的或者這誰的被偷了扔在這兒。第二反應是丟的人肯定鬱悶壞了。
氣質,重要的是氣質。我教育孩子拾金不昧的時候這樣說:如果你撿了別人的錢不還,就會 損害你的氣質,讓你變得猥瑣、可憐,失去很多很多東西。得不償失。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你自己良好的氣質。
我們學校的圖書館和自習室都是這樣,如果不是長時間占空位,只是出去吃個飯又回來的話,大家是會把書和一些東西放在原位的,我就還放過耳機和充電寶,我同學還失誤放過手機,也有些人會把重書厚書放到架子上,這些都是沒人看管的,所以大家就舒舒服服地來,舒舒服服地走,一派和諧。此時,如果有人打破了這個良性循環,拿了別人的書或東西,久而久之就沒有人再敢放書到架子上了,結果就是每個人包括順手的人都失去了輕鬆的機會。正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約而同的秩序,相應換來的和諧才能惠及到每個人。
父母應該都有教育過我們,路邊掉的東西不要撿,很有可能是騙局。
所以說到一個地方有很多條道路,有時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今天和朋友談到了這個話題。我是那種路不拾遺的人,一,我覺得你撿了之後能失主,其實是幾率很小的事情,除非是貴重物品可以通過警局來處理,那移交警局就可以了。二,如果我私拿了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我會有罪惡感,因為這個東西不屬於你。但是我發現很多人會說,你不撿人家也會撿,所以還不如自己撿。但是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何來這種「會吃虧」的想法呢?我一直很困惑,或許,真的只存在於理想國度呢。畢竟人的私慾是無限的,我也只是在路不拾遺這上面可以堅持。有點,不知道再說些什麼。
以前我也不明白為什麼在路上撿不到別人丟的東西就是社會大同了,直到有一次,在我家附近的超市看到了這樣一幅景象如圖,是一部手機,大家都知道,現在很多商場、超市內的休息區都會有USB充電口,隨時給我們的命根子——手機充電。我看到的這個,是主人把手機放在休息區,自己繼續推著購物車買東西去了,就這麼放心。附近絕對沒有人,為了拍照角度,我還去調整了一下手機的位置,也沒看到人。值得一提的是,超市也沒有儲物櫃,所有人都可以拿著各種各樣的包進出,嫌重可以放在購車裡,同樣在那天,我付款的時候看到一位父親正在教育目測不到5歲的女兒,原因是女兒太小,不知道超市的商品需要付錢,直接握著棒棒糖出來了。父親走出很遠才發現女兒在吃棒棒糖,於是特意帶女兒迴向收銀員道歉,並補交棒棒糖錢。早晚上下班高峰的時候,公交車非常擁擠,總有些人從前門擠不上需要從後門上車,前些年總需要司機認真看監控,數著幾個人上車,然後聲嘶力竭的喊後門上了幾個人,需要買票什麼的,近幾年再也沒聽司機喊過,所有乘客都自覺遞錢遞卡。也許這三件親身經歷的小事和路不拾遺的原意不同,但個人認為,道德水平就是文明程度高最好的體現。
大概有兩次看到錢包沒有撿,當時有兩種想法:1)失主會回來找的。。。2)撿了還得想辦法還給人家,麻煩。。。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應該是普遍富足並很有安全感的社會, 但很可惜只存在於文學歷史中。
推薦閱讀:
※為了幾千塊背叛朋友和為了幾百萬背叛朋友是否有本質區別?
※為促進階層流動和消解不公,政府是否應該鼓勵不同階層、種族的人生活在同一環境?
※每個人都不想被套路,但每個人都在學套路,這是為什麼?
※你覺得90後身上具備什麼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