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其實完全沒有童話,那麼為什麼兒童的啟蒙讀物都是童話故事,這不是誤人子弟嗎?


(安徒生說道:)「跟您說什麼好呢?去年夏天我在日德蘭半島,住在一個熟悉的林務員的家裡。有一次我在林中散步,走到一塊林間草地上,那裡有很多菌子。當天我又到這塊草地上去了一趟,在每支菌子下面放了一件禮物,有的是銀紙包的糖果,有的是棗子,有的是蠟制的小花束,有的是頂針和緞帶。第二天早晨,我帶著林務員的小女孩子到這個樹林里去。那時她七歲。她在每一支菌子下找到了這些意外的小玩意兒。只有棗子不見了。大概是給烏鴉愉去了。您要是能看見就好了,她的眼睛裡閃著該是多大的喜悅啊!我跟她說,這些東西都是地下的精靈藏在這裡的。」

「您欺騙了天真的孩子!」神父憤懣地說。「這是一個大罪!」

不,這並不是欺騙。她會終生不忘這件事。我敢說,她的心,不會像沒體驗過這個奇妙的事情的人那樣容易變得冷酷無情。而且,大法師,我還得向您聲明一下,我不習慣聽那些我不要聽的教訓。」

——巴烏斯托夫斯基《夜行的驛車》


因為童話符合兒童認識世界的方式——好的童話都是從兒童的視角來寫作的。

說童話不真實是錯誤的,那是一種與成人視角不同的,屬於兒童的「真實」。


有一回,我下樓去小區的超市買東西。快走到門口時,我看到兩個年輕的媽媽從超市裡出來,後面跟著兩個四五歲的孩子,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各自抱著自己的吃的。我剛走到他們身邊,那個小女孩就開始搶奪小男孩手裡的薩其馬。見小女孩扯拽自己的食物,小男孩主動把薩其馬交給了她,並跟小女孩說:「不要拽了,給你了...」,說完,小男孩跑到他媽媽身邊,跟他媽媽說:「媽媽,我把薩其馬給xx(小女孩的名字)了,這是我給她的禮物,我要當聖誕老人..」。

看看,多麼單純和慷慨的孩子。但一般來說,四五歲左右的孩子佔有慾是很強的,如果一個孩子搶另外一個孩子的食物、玩具,這個孩子會用行動、哭聲捍衛自己的財產。所以如果不是父母循循善誘、教育、哄騙,四五歲年齡的孩子是不會把自己的財產交給其他人的。

但是,這個孩子卻十分慷慨,這緣於他口中提到的「聖誕老人」。作為童話故事的主角之一,聖誕老人有他不能被忽略的意義,他教給我們慷慨和善良(在聖誕節前為孩子們贈送禮物),這也是童話故事的意義。

童話里有很多騎士、英雄剷除邪惡的國王和惡龍的故事。這些故事看似不能指導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懲惡揚善,卻會內化為孩子的勇氣、善良。當孩子們長大了,他們有的會成為對抗疾病的醫生,有的會成為衝鋒在火災現場的消防員,有的會成為和邪惡勢力作鬥爭的公安戰警...而童話故事的隱喻力量,會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給予他們勇氣和能量。

童話里都是騙人的,但童話里展現出的正能量卻不是騙人的。總之,Fairy tales teach us right from right or wrong.


  1. 孩子天真無邪,正是向其傳達事物本質的時候,而本質就應當去除太多繁雜,將複雜事情的每一個面抽象成獨立清晰的理想化模型,這就是童話。
  2. 孩子理解能力有限,閱歷不足,沒有掌握系統的分析問題的方法,此時直接將複雜的實際事件展示給他也不能讓他得到什麼領悟。與其給複雜的事情然後慢慢解析,不如將一個事情的每一面抽象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故事,讓其一個一個理解之後建立自己分析各種問題的能力,剩下的就交給他自己處理了。我們的學習過程基本如此,先學公式定理,再做一題一公式的簡單題,最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難題。
  3. 童話故事多是正向價值觀,即便故事是悲劇一般也會有治癒的結局,如果有黑暗面也會在對孩子講述的過程中刻意忽略。孩子處於心智還不健全的成長期,正是塑型之時,容易受到自己接觸到的任何事情的影響,多接觸世界好的一面有利於培養一個健全的人格,建立完善的心性。待到其成熟之後,方可自知自覺,不受負面事物的污染而變得迷茫或墮落。童年的影響對一個人而言是伴隨一生的,好的培養可以終身受益,壞的影響一旦定型也會一輩子難以改正。


.

初中物理的例題,也會註明「忽略空氣阻力」的

.


你覺得童話很純真?

童話里充斥著酷刑、毒藥、吃人、巫術……還有各種隱晦的葷段子(還好小孩子理解不了)。

作為人生啟蒙已經夠黑暗了。


現實生活沒有童話,是因為你過的是成年人的現實生活。

按照兒童文學的標準,真正的童話(不算民間故事和寓言那些常常被誤解為童話的文體)、好童話不遵守成年人的思維方式與邏輯,是非常正常的。

想了解兒童的思維方式與成人是多麼的不同。可以看下這部動畫的wiki百科:親親麻吉。它講的是孩子在寂寞時,虛構出來的小夥伴,對於成人來說這是根本荒謬的,而在孩子中卻蔚然成為一種被(遲鈍的大人!)觀察到的現象,甚至作為動畫的題材。

跟我一起念:

1、孩子不是縮小的成年人,不是預備役的成年人,也不是完美無瑕,優於成年人的「人性烏托邦」(想了想,還是把這條加上了)。

相關閱讀:

2、孩子是具有特殊心智和身體條件的,一種不同於成年人的「人」,他們現階段具有享受生活的權利,提高自己的權利,不受無故惡意損傷的權利。

相關閱讀:

3、童話作為兒童文學,首先以滿足兒童的要求為第一要務,這就需要以現代的兒童觀看待兒童,即2和3。

相關閱讀:

以上圖片內容來自朱自強先生的《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


現實生活沒有童話,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有一顆純潔的心。


他在兒時不知俗世倫理的約束,和至親至愛的姐姐發生了超越親情的關係,但是任憑皇族可以為了純真的真龍血脈而亂倫,貴族卻被冠以通姦之廉恥。

在他十五歲的時候,身邊的人都如新鑄的長劍,鋒利而明亮。他因為在剿滅御林兄弟會的戰鬥中英勇表現,被幼年偶像亞瑟·戴恩爵士封為騎士。

當他揚名天下之時,國王喚他加入御林鐵衛。他為了遠在首都的姐姐,同時也為了近在咫尺的理想,毅然決然的穿上了白袍。卻並不知,榮耀只是國王禁錮他的枷鎖,愛情只是奴役他的皮鞭。

他更沒想到的是,自己政治不成熟的舉動觸怒了任職於首相的父親,一廂情願的盡忠只會換來事與願違的結局。當父親帶著姐姐回歸家鄉的之時,他第一次意識到了誓言與現實碰撞的痛楚。

後來國王發了瘋,他的騎士精神被現實如寄生蟲一樣的逐漸侵蝕。他眼看著國王處死了一個又一個的弱者,開始忘掉了曾經神采飛揚的少年,變成了一個麻木不仁的青年。

直到最後,劍聲四起,面臨即將淪陷的首都,國王選擇了焚城瓦碎。面對著數十萬無辜城民的生命,他終於背棄了曾經的誓言,放下了榮耀,用利劍終結了國王的生命。

從那一刻開始,他徹底殺死了心中那個還在掙扎的男孩。也從那一刻開始,他被曾拯救過的數萬群眾唾棄,「弒君者」、「背誓者」,一頂又一頂的帽子把他釘死在命運的十字架上。

從那之後他就放棄了對命運的抵抗,卸下了道德的約束,也不屑於辯解。當他的姐姐再度回到首都,當他們在塔中偷歡被一個孩子發現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將孩子推下了高牆。

但是命運沒有停下殘酷的玩笑。

戰聲再一起響起的時候,他依舊沖在第一線。和以前不同的是,他在人生中第一次嘗到了失敗,即便是在地牢之中他依舊笑對命運。

他曾經是一個揚名天下的劍客,一個勇猛無雙的騎士,他如今的一切除了建立在良好的家境之外,更是依仗著執劍之手。而在他用性命籌碼換來的歸鄉途中,他失去了建立這一切的基石。

在後來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這個不可一世的男人變成了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殘廢。他所疼愛的兄弟被敬愛的親父、親姐所迫害,他卻無能為力站在比武擂台上保護弟弟。當他放走的了弟弟的時候,弟弟也因此弒父。

他的人生就像是俄底浦斯的悲劇,無論是多麼善意的舉動,現實回報給他的終究是殘酷。

所以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他沉淪頹廢的時候,他卻悄悄開始了蛻變。曾經崇武的他,開始用智取的方式平叛收復失地。面對著父親勸說,放棄榮耀回歸家鄉繼承爵位的時候,他毅然的選擇了榮耀,即便被千萬人唾棄。

他身上的玩世不恭和憤世嫉俗慢慢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仁慈、淡定、從容。他盡忠盡職,用圍魏救趙的方式化解了遠在敵營弟弟的計策,為國家運來了狗尾續貂資金。

直到巨龍盤旋在他的軍隊上方,烈火吞沒了他的將士的時候,他才會想起來他曾經是一個屠龍少年,直到被現實逼迫成為惡龍的一員。但是在他策馬挺槍沖向巨龍的一刻,那個死去多年的騎士再度復活。

後來異鬼壓境,在權力的遊戲中狂歡的姐姐選擇了和多年前瘋王一樣的行徑。最終他褪下了白袍,一襲黑衣,騎著黑馬,做出了手刃瘋王時候同樣的決定,為人類中的善意而戰。

真正的「成熟」應該是一雙看過蒼夷大地的眼眸深處,仍然透露著一股嬰兒般的純真,而不是掙扎在漩渦之中的麻木。

你們看,比成人世界更黑暗的維斯特洛大陸,都崇尚著赤子之心。更何況我們呢?


賣火柴的小女孩死掉了可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啊...


童話是什麼?正義戰勝邪惡,王子打敗巫婆?童話的世界裡,主人公們都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最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現實世界是多元化的,不排除它也有如「童話「般美好的一面」。

不太清楚是否」兒童的啟蒙讀物都是童話故事「。我分不清」啟蒙讀物「和」啟蒙教育讀物「的區別,可能兩者根本沒區別。我相信現在的父母在選擇孩子的啟蒙讀物是會儘可能的全面,可能不局限於童話。還有古詩,科普讀物之類的。

我覺得童話作為啟蒙讀物是很好的,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同時還可以擴大孩子辭彙量 = =,寓教於樂什麼的。而且在我看來,童話其實是入世的。正所謂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大人「的世界要一點一點的懂。不用擔心讀」童話「長大的小孩會很naive。

和《假面的告白》里的主人公比起來,其他小孩讀童話的方式簡直弱爆啦 &>&<


這個問題仔細想想是很好的。我們很有可能自己也沒有真的看懂童話。在自己沒有理解甚至在懷疑它的價值時,又怎麼能對孩子講好呢。童話作品浩如煙海,我想用大家最熟悉的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來舉例說明:

如果有閱讀聖經,有一點基督教知識背景的話,其實會覺得以前完全沒有看懂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這個故事尤其明顯:它並不是一個悲劇。

海底世界無限瑰麗豐饒,但是花不香,鳥不叫。美人魚應有盡有卻沒有靈魂。

——海底世界象徵著人類的造物。

——海面以外的世界,象徵著神的造物。

【太6:29】 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人魚公主的姐姐們,在觀看過神的造物後仍然選擇了回到海底家,象徵著人類的渺小和短見。因為神的國是窄門。神揀選人進入神的國度:

【太7:13-14】你們要進窄門。

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祖母:

「我們可以活到300歲,不過我們在這兒的生命結束的時候,我們就變成水上的泡沫了。我們甚至連一座墳墓也不留給我們心愛的人。我們沒有一個不滅的靈魂。我們從來得不到一個死後的生命。我們像綠色的草一樣,只要一割斷,就再也綠不起來了!」

「相反地,人類有一個靈魂;它永遠活著,即使身體化為塵土,它還是活著的。它從晴朗的天空升上去,一直升到閃耀的星星上!正如我們升到水面,看到人間的世界一樣,他們升到我們永遠不會看見的那些神秘華麗的地方去!」

基督教認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接受審判,由你的靈魂承擔。它強調人類最寶貴的就是靈魂。因為擁有靈魂,所以人類背負著贖罪的使命,並向死而生,整個生命都在為靈魂的去向做準備。

最小的公主最美麗最善良也最沉默,她愛思考,選擇了用愛一個人類的方式去追尋靈魂,無論要經歷多少痛苦。甚至在她明白自己將心碎而死,化作泡沫的時候,她仍然沒有把尖刀插向王子。她在靈魂之路上遭受了最為嚴酷的試煉,但她仍然選擇了靈魂。

小美人魚用整個生命去愛一個人類,經歷了踩在刀尖上走路的苦痛,失去了嗓音,又經歷了王子的背叛,失去了300年的生命,仍然化成了海面上的泡沫,卻使自己有了一個獲得靈魂的機會。這其實是一個充滿憐憫的結局:

「『300年以後,當我們儘力做完了我們可能做的一切善行以後,我們就可以獲得一個不滅的靈魂,就可以分享人類一切永恆的幸福了。』 小人魚向上帝的太陽舉起了她的光亮的手臂,她第一次感到要流眼淚。」

如果能夠認識一些真正的基督徒,會發現他們認為苦難和幸運是沒有本質區別的。所以當他們去看望患上絕症的教友時,不會抱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命運,而是一起歌唱,讚美神的安排。會平靜安寧地等待死亡的降臨。

基督教承認人性的軟弱,憐憫人性的索求無度,因為亞當和夏娃在被趕出伊甸園時,已經註定了因罪死亡的結局(像美人魚一樣),生命本身的所有收穫都沒有意義,只有是用來彰顯神的作為並贖罪,為死去而活著,才是有意義的。

有了關於靈魂的這一點背景知識以後,再去看《哈利波特》里,關於魂器(伏地魔將自己的靈魂粉碎裝入8個器皿成為魂器)的設定,也會豁然開朗。——分裂靈魂是所有邪惡里最為邪惡的一種,也可以由此獲得最大的力量,來自魔鬼的力量。

而鄧布利多告訴伏地魔,要想獲得救贖,需要真正的懺悔,那是及其痛苦的。伏地魔拒絕了他。

所以鄧布利多常說,「你的問題在於永遠都不曾理解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對小美人魚來說,靈魂才是生命最好的禮物,王子不是。

如果不理解靈魂的珍貴,這些故事不僅令人疑惑,甚至是不可理喻,甚至有些是恐怖的。

了解了這些以後還會發現,《醜小鴨》並不是一個勵志故事,它和《海的女兒》一樣,是一個救贖靈魂的故事,《堅定的錫兵》也是如此。這三個故事裡,並沒有悲喜劇之分。

《紅舞鞋》講的是魔鬼的誘惑,一個孩子(人類)因為軟弱而貪婪地穿上紅舞鞋,深陷魔鬼的吸引,去了恐怖的地獄。

《自私的巨人》【王爾德】是一個福音故事。講自私的人類,通過自省和啟示,打開門迎接天使,重新獲得甜美的生命。

  • 安徒生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不理解聖經就不可能理解他的故事。

  • 作家從自己的信仰里汲取養分,創造出悲憫而深邃的作品,我認為這是他雋永的原因。

  • 許多童話故事的主角都是神。

閱讀基督教背景下創作的文學藝術作品,都有必要先讀一讀聖經,可以說那不僅是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它們,甚至那是理解這些故事的開始。

否則,我們是不是會感到剩下的解讀方式多少都有些勉強呢?如果為孩子們講故事的人不理解聖經,那麼這些故事,不管它是好有好報,還是好有惡報,無論從精神上還是從實用性上來說,它都沒有什麼價值。因為童話里的故事並不會真的發生。

但理解了它蘊含的信仰後,一個孩子就可以從這些故事裡,自然的開始思考應該如何度過一生,選擇用什麼姿態迎接死亡。那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p.s.我這裡舉到的例子只是基督教背景下的童話作品。其他類型的作品,我挖個坑在這裡以後再討論。時間太晚了。


現實生活中有善惡吧,現實生活有希望,現實生活中有愛。

這些東西都是童話裡面所倡導的,就是希望在兒童之時埋下一顆種子吧。

就好比我們可以去說沒有聖誕老人,但那些信奉有聖誕老人的地區還是會延續這個習俗,因為它所代表的東西更為重要


題主的問題理解起來有兩種:

①童話中的幻想成分誤導小朋友科學地認識真實世界?

②童話中體現出的單純美好的情感誤導小朋友天真地活在陰暗的現實世界?

上面大多數人都回答的第二種,那我就說一下第一種吧。

童話的長處在於故事性,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培養小朋友積極的情感和意志(愛心、誠信、勇敢等),

其中一部分童話有幻想成分,常見的如下:

特殊能力的生物,非人如仙女、幽魂、精靈、美人魚等,人類如巫婆、法師等;

——你不是,你身邊的人也不是(沒問題了吧)

可使用的有特殊能力的物品,阿拉丁神燈,馬良的神筆等;

——你沒有,你身邊的人也沒有(沒問題了吧)

動物的擬人化,會講話的各種動物;

——小動物也像人一樣有感情有想法哦,所以對小動物要像對別的小朋友一樣(沒問題了吧)

非生物的擬人化,小錫兵,小意達的花兒等;

——你沒有,你身邊的人也沒有(沒問題了吧)

以及,認知是科普讀物來做的,可以晚點介入…


童話是簡單化的世界,但並不是現實的悖反。這一點符合兒童的認知,所以不僅不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證據就是那些看了童話的孩子們,長大後並沒有被「迷信」而不通事理,反倒是他們的身心狀態都隨著年齡增長了,到那個時候,童話也自然沒有用了。

補充一句:「童話」如果作廣義看,就是一種對現實簡單化和片面化的概括。這其實不光小孩子需要,大人也需要。我們接觸一個新事物、新領域的時候,一開始總喜歡那些形象、情緒、意思清晰的,簡單可辨的,然後一步步再去深入,去了解複雜的——這個認知過程就是從童話走向現實的過程。舉例來說,我們聽音樂,一開始肯定先聽流行的,後來聽爵士,再後來是古典;古典里一開始也挑那好聽的、短小的、表意明確的,再後來才聽貝多芬或者布魯克納或者德彪西。我們大人看「某某入門」「某某指南」(比如《聖經故事》《債券讀本》《釣魚指南》),其實就是渴望簡單化的童話的心理需要,因為我們先要將事物簡單化,以後才能理解複雜的。如果說這是人性之所需,又談何「誤人子弟」呢?


你是要給孩子一個善良、美好的世界,還是跟孩子說今天你吃的玩的多少多少錢?

沒童話進行性格上、對世界認知上的教育,孩子得成什麼樣?

培養一批勢力、陰沉的孩子?

誤人子弟指的是做得不對的事兒。

而童話從來不算錯事兒,只不過用另一種方式解釋現實。


題主的淺薄無知,讓我不屑一辯。為我自己回答

—————————————————————————————————————————

《天使》——安徒生

在地上,每當有一個好孩子死掉的時候,神就一定會派遣一個天使,從天上下來迎接他。天使會擁抱著死去的孩子,展開大大的白色翅膀,帶領孩子在他生前喜歡的城鎮上空盤繞飛翔著,雙手捧滿著摘來的花朵。當這些花朵被帶到神明的住處時,花朵就會更加盛開,開放得比在地上的時候更加美麗。神明會將一朵一朵的花兒抱在胸前,並親吻其中最美麗的一朵花。這時候花兒就會發出聲音,那是她們一起高興地唱出歌聲。

就在那裡,天使引領著死去的孩子前往天國的路上,將一切毫不保留告訴孩子,孩子在睡夢中,迷迷糊糊地聽著天使的訴說。不久,他們輕飄飄地飛到孩子生前最常遊玩的城鎮,飛越開滿美麗花朵的花園。天使問孩子,你想摘下哪朵花到天國去種呢?孩子看看,正好有一條細嫩優美的玫瑰花枝。但似乎有人在這裡大肆破壞,把剛要綻放的花蕾折毀,帶來枯萎。

孩子看著花朵說。好可憐哦,把這樣的花放在天神的身邊,還能綻放嗎?天使取下花後,親吻孩子。孩子似懂非懂地半瞌起眼。兩個人一起摘下美麗的花朵,連被當成野草輕視的金盞花、三色蓳也一併摘下。這樣花就準備好。孩子高興地說著話,天使也點點頭。但兩個人還沒到天神那裡去。

這兩個人,在偌大的城鎮里,穿過堆滿雜草、灰塵,和各種破舊雜物的小巷。那天剛好有人搬家。那裡棄置著殘缽、石膏藝品的碎片、殘骸和舊帽子等,沒人要的廢物。在這堆垃圾之中,天使指著盆栽碎片和泥土所混凝的東西。泥土從栽中掉出來,根部完全被土包覆,花草也已經乾枯,因而被丟在人來人往的馬路上。天使說,把這株花也帶走吧,飛行的途中,我再告訴你為什麼。

天使和孩子一邊飛翔,一邊說這樣的話給孩子聽。在巷子里的地下室,曾經有個孩子睡在那。那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一直體弱多病躺在床上。身體好一點的時候,他會椅著松枝枴杖,努力地在屋裡走來走去。有時夏天的時候,陽光也會照進地下室半個小時。這時候,孩子就會起來,一面在陽光下享受溫暖,一面看著自己枯瘦的手指。透過陽光,他看得到手指頭裡微微泛紅的血絲,然後他細聲說著。『啊!今天頗有血色呢。』

由於鄰居的小孩,拿山毛櫸的樹枝給他,他才開始明白何謂初春的森林。他把它放在頭上,在山毛櫸的樹枝下做夢。然後燦爛的陽光和吱啾的鳥鳴,全都浮現在眼前。某個春日,鄰居的小孩又再度拿一株小草過來。小孩把裡頭那株連根的小草種在盆栽裡面,放在床邊的窗戶上。小草自在地生長著,朝氣逢勃地吐出新芽,每年都開出花朵。對小孩來說,這是唯一的花園,也是他最珍貴的寶物。小孩幫它澆水,悉心照顧,讓它沐浴在窗下僅有的陽光中,不時為它牽掛。花兒只為小孩一人綻放,散發香氣,供他欣賞,連夜晚也要進入他的夢鄉。因此,當天使要來帶走孩子的靈魂時,孩子的臉仍然是面向著那朵花。

這個孩子啟程飛往天國之後,約莫過一年。而花朵在這一年間,被閑置在窗邊以至枯萎,最終遭人丟棄在路邊。就是剛才這株草。之所以要把它帶走,就是因為,它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比起女王花園裡美麗的花朵,它從那個孩子的身上,受到更多的喜悅。被天使帶領著到天國的孩子,在天使的懷中驚訝地問。為什麼你知道那麼多的事呢?

天使知道,他這麼回答。因為那個倚著山毛櫸,體弱多病的孩子就是我。為什麼把它忘了呢?此時,孩子完全睜開雙眼,看見天使美麗優雅的臉龐。同時兩人也終於來到充滿歡樂與恩惠的天國。天神抱著死去的孩子,像其他天使一樣,在背後放上翅膀。然後抱著天使所帶來的花朵。尤其親吻那株可憐的花。結果花朵發出聲音,和大家一起跟著幸福的天使,同聲合唱。天使們在天神周圍的廣闊天空飛來飛去。所有大大小小的天使都在唱歌。如今成為天使的孩子也一樣,和那些枯萎的花草,一道唱著。


我們人是依靠存在著的東西活下去的,

但卻是依靠著不存在的東西活得幸福。

讓下一代快樂不正是上一代的希冀嗎


以前也考慮過這個問題,簡單說一下自己的想法。凡事都講一個循序漸進,童話是對現實生活的抽象(簡化)表達,很多時候只表達某一個點。讓孩子理解某一個點的感情之後,才有可能去理解更複雜的感情。所以簡化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是正向和反向的問題。

童話有正向的,也有暗黑的,正向的是為了讓幼小以及弱小的心靈一些安全感,黑暗的東西灌輸太多,人也會變得黑暗,而現實世界黑暗的人格並不能讓人混得更好,你沒看到小指頭最後都死了嗎?

正向的世界是普世的追求,我們應該懷著善良的心去生活,規避一些可能的壞人,而不是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壞人。

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應該教育孩子一些壞人壞事,比如遠離猥瑣大叔,不給陌生人開門等等,這是規避風險,但也不是生活的主旋律。

現實世界裡,反向的情感的確在慢慢摸索和真實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領悟的。比如恐懼,痛苦和憤怒,其實無論成人還是孩子,很多時候都很難處理好這種關係。你能很好的處理以上情感嗎?

既然大家都不能很好的處理,去教育孩子也顯得多餘,很多事情要真實感悟過了,你才能有真實的領悟。

所以做好的教育是一些普世的價值觀,和對一些風險的應對,危機的避免等等。比如痛苦,憤怒,校園欺凌,很多時候真正遇到問題時,也要和孩子共進退,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關鍵時候你也得出面保護你的孩子。

所以正向和簡化的童話是比較好的選擇,適當的也要考慮危機教育,遇到真實問題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共同進退。


小時候,當小夥伴們都在看文學名著的時候,我在看童話;他們在看歷史作品,我在看童話;他們開始刷漫畫了,我還在看童話。

一到書店,總是指著店裡的童話書:嗯,爸爸,我要這個。

「冰冰,吃飯了。」

我在看童話。

「冰冰,該睡覺了。」

我在看童話。

「冰冰,作業做完了嗎。」

啊,王子和公主就要在一起了。

那時候我是一個自詡為看過世界上所有童話書的人啊。

告訴你們,我的世界是這樣的。草是會笑的,動物是會說話的,窗戶上的斑點都是有自己的樣子的。看到一朵雲彩,會自動以為是那個誰誰誰派來的,然後自行腦補很多情節;看到河上一群鴨子,會自動以為它們在開會,然後會著意尋找頭頭是誰;看到月亮,那想到的就多了,一定會扒著月亮上面的紋路看啊看,這個不就是那個什麼山,那個人,那個兔子,那個酒,他們在幹什麼,幹什麼呀。看書的時候,腦袋也是自帶放映機的,「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從此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大灰狼再也不敢回來了」——啪啪啪,全在腦海里自動呈現,自動播放。我可沒有神經臆想,還寫不出愛麗絲夢遊仙境。但是現在翻起以前的童話書,還會驚訝地發現,天啊,我一直以為這本書是有插圖的啊。

哼,我可不是一個傻白甜的心靈雞湯喝到中毒的天真幼稚的女孩子。

我想,小孩子對這個世界的進一步認知,很多時候就是從死亡開始的吧。一歲不到的時候,姥爺去世,我還沒有印象。三歲,姥姥去世,我逐漸知道了死亡。十歲的時候,奶奶去世,我對死亡起碼是有了認識的了。我雖然看多了童話,但也是個科學少女。我們家也沒有那種傳統,會告訴我,死亡就是去了另外一個世界,死亡就是去其他地方旅行。雖然也不能分辨生物學上的死亡什麼全腦死亡,哲學上死亡什麼個體的滅亡啊,但是起碼有一個意識:死亡的人,就不會再回來了。

親人的離去,我會很難過。但是我就是會認準,姥姥說過,晚上的月亮會跟著我走,哦,那一定是她在後面藏著。奶奶去世那天,天上在月亮右下方的星星特別亮,哦,那一定是奶奶偷偷望著我。好吧,這就是一個童話少女的邏輯。

童話告訴我們:

have courage and be kind,就會遇見王子。

善良節制,就會有好報。

自信,就會有人來幫助你。

《聖經》:

溫柔,節制,沒有律法禁止。

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

所以弟兄們,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

童話是假的,聖誕老人不存在,沒有王子,連白馬都不會有。

可是我們還是需要童話。老爸還要在襪子里塞上禮物。

王子還是要站崗。白馬還是不能歇。

童話能讓我們感知到善良,寬容,自信,忠厚,

童話不是《聖經》,卻也成了一種指引。

記得看到過一個故事,

說一個人看了空城計,

效法諸葛亮,整天開著家門,結果家被偷了,

他怒罵《三國演義》,據說還把諸葛亮的名字從書上挖下來了。

童話是假的,歷史是真的,但是都不是幸福公式,也不允許一勞永逸。

這樣想一想我寫的答案恐怕也要誤人子弟了吧。

哦,還有我的臆想症,童話還真是功不可沒,

哈哈,別笑,我可因此又比你們多了好幾個可以玩耍的世界啊。

王子和公主生活在一起。

王子拋棄了公主。

公主劈腿了。

王子是個GAY。

公主是個蕾絲邊。

我們終將明白,他們依然很幸福。

「冰冰,快來知乎答題。」

「別吵,我在看童話吶!」


推薦閱讀:

求一個小男孩和一頭熊生活在森林裡,有一天小男孩厭倦了熊的口臭,熊說那你捅我一刀吧的故事?
《海的女兒》中的小美人魚如果告訴王子真相會如何?
如何改編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使其不變成悲劇?
安徒生的童話傳遞著怎樣的價值觀念?
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有什麼區別?

TAG:閱讀 | 文學 | 童話 | 童話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