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2017 年許多高頻交易公司倒閉?目前仍在盈利或者發展平穩的公司還有哪些?

KCG,Teza等很多公司倒閉,那tower、jump這些怎麼樣呢?聽說tower這幾年也不如前幾年是鼎盛時期了。


本問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2017 年度盤點」,更多討論歡迎關注。


我認為主要是兩方面。一是高頻交易領域本身競爭越來越激烈,現在沒有sub 10 micro很難和巨頭競爭。二是今年市場波動性太低。VIX都到8,9。原先賺錢的市場,今年基本就沒什麼像樣的波動,日內的波幅更小。原來一個公司能靠預測幾個tick的波動來賺錢,今年一天可能就一兩個tick的波動。那意味著如果沒有有利的queue placement,這些信號都沒法賺錢了。而要有好的queue placement就必須比別人快。這兩點疊加在一起就意味著,在當前市場條件下,如果波動率還維持這麼低,那高頻交易的利潤絕大部分都給這個行業里最快的那幾個巨頭給分了。其他的眾多公司只能撿大公司吃剩下的一點點碎末末,怎麼吃得飽呢。。。


我覺得主要原因是高頻的技術漸漸被傳統資管認識,開始用自動下單策略武裝自己,降低了高頻捕獵策略(taking)的效力。好像以前是手榴彈對全自動步槍,現在增補了防彈衣和半自動步槍,那些拿全自動步槍的高頻公司雖然還有優勢,但沒有以前那麼多了。

另一方面因為技術的成熟和第三方工具的日漸充實,許多傳統的經紀商加入了高頻做市的競爭,壓縮了高頻做市策略(making)的利潤空間。

--

長期來看,馬太效應繼續發揮作用。行業會漸漸整合成幾家大公司,競爭優勢會回歸到傳統經紀商的套路上去,主要集中在客戶資源的競爭。不過同樣需要注意到的是,客戶們也在漸漸地充實自己的高頻知識。加上近年來監管的加強,未來的客戶資源競爭會從傳統的請喝酒請看球請摸小姐的套路,逐漸轉換到依靠掌握高頻知識的銷售團隊、針對客戶進行具體的流動性定製的套路上去。對於小客戶來說,我覺得人工智慧、自動化流動性定製會是一個方向。

高頻捕獵策略一直會存在,養活十來個百人級、一兩個千人級別的公司不成問題,但會因為技術成本的提高而漸漸淡出人們的午後(酒後)話題。


以Virtu為例,高成本未能換取足夠高的收益

「Virtu Financial—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computerized trading firms—made money every trading day last quarter. The problem is that it made less of it than in the past, as volatility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 has dried up in recent months. Big price swings are good for high-frequency trading strategies, as machines can swoop in and take advantage of market shifts.

While many high-frequency trading shops are secretive about their results and plans, Virtu is listed in New York, so its required updates provide a view into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y. The company』s profit from trading fell in just about every category last quarter, with net income from currencies and commodities taking the biggest hit, each declining some 30% versus the same quarter last year. The company』s share price fell by 8% in early trading.」


個人想法。

  1. 競爭激烈。國內現在做高頻的私募越來越多了,長期來看還是會向美國的方向發展,即散戶逐步退出市場(至少是市場份額的少數),大多數交易由機構對著做,肯定越來越難,比割散戶的韭菜難多了。
  2. 大公司病。國內其實還是有挺多玩高頻的個人大神以及名不見經傳的小團隊,活的都挺好,收益率很高。能被關注到的都是出了名的大公司,遠不如小團隊務實靈活,模型失效後的調整也比較慢。
  3. 技術能力。高頻交易有其優點也有其弱點。一般來講,如果技術能力一般的前提下,想要抓住大趨勢有時候就要低頻,否則趨勢開端一個小回調模型就容易發出操作信號,後邊的趨勢又沒發出新的交易信號(主要看模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水平一般的模型在頻繁震蕩的市場階段很容易虧損,所以看團隊的建模能力。
  4. 每一個模型都有資金的有效承載能力,很多實力不夠的團隊都是用第三方的平台進行操作。問題在於你的操作都是被第三方平台完全監控的。第三方完全有能力跟單操作,甚至組織一個團隊進行模型的反編譯。外部大量資金一旦進來馬上會突破模型的承載能力,致使模型有效期縮短。團隊辛辛苦苦研究出來能用一年的模型,現在只能用三個月,損失會很大。

個人覺得高頻會越來越難做,主要還是入場的團隊太多了,現在主要還是拼模型拼策略,以後估計也會像美國一樣拼硬體拼設備了。


謝邀。僅在亞太交易,歐美今年的情況不太了解,國內的市場也不熟悉,所以只說亞洲各大市場的情況。

Equity現貨最活躍的一直是nikkei,但是這兩年比起曾經流動性少了不少。而且自從他們縮小了tick size之後,在每個價格上的流動性就更少了,當然mispricing也跟著小了很多,所以不管是預測一兩個tick的microstructure trader還是做套利的利潤都少了很多。

衍生品的話nikkei依然是亞洲的leader,不過流量也是少了很多。韓國從2014-15開始就一直一蹶不振了(尤其是調整了tick size之後)。

NIFTY一直是一個錢倉,應該大家都有從那穩定的賺到。

EM的PnL一直不太穩定,但是因為競爭很弱,成本自然很低,也就算是放著賺點零錢。

總結下,旗艦玩家一直沒變少,流量和價差變小了好多,IT的成本一直在上漲,大家的利潤變少了好多,bonus變少了好多。KCG什麼的不是做不下去了,而只是覺得這點收益不值得去每天工作而已。


目前現存的在盈利公司不明,但是HFT確實在走下坡路,至少之前的有一部分盈利模式正在失效。

高頻交易(HFT)的發展具體可以分為2009年之前和之後。從2002年開始,HFT在歐洲及美國流動性高的市場高速發展,在2009年達到頂峰。頂峰時期,大約60%的美股市場交易來自HF交易者。金融危機之後HFT的市場份額開始穩定並開始下降,具體參考下圖:

具體下降的原因有:

其一:分蛋糕的人變多了。極高的設施投入和維護費用使HFT收入降低,並且大量的新創立的HFT公司使得市場上的投資機會更快被發現,也更快被HF交易者吸收。HFT就是一場速度的競賽,速度越快的人越能夠在市場中反應可賺錢的訂單並且獲利,提升速度的方法包括且不限於:將公司設立於交易所伺服器旁,購買高速光纜的使用權,在公司建立專用信號發射站,以及購買交易所提供的高速交易通道。具體收入參考下圖,可以看到收益從2009到2014年收縮了將近80%:

其二:蛋糕變小了。由於HFT干擾了股票市場,基本面或者low frequency trader沒有辦法得到對應報價的股票,很多投資人開始選擇在其他交易平台上進行交易(ATSs),也就是暗池交易(Dark Pool)。暗池的興起源於人們希望以一個約定價格成交股票的需求。 截止2016大概有40個以上的暗池在美國以及15個在歐洲。對此感興趣的可以參考Brad Katsuyama的演講,他創建了一個暗池,將到達各個交易所的交易命令根據所在地到交易所的距離,以不同的時間間隔發送交易命令,使HFT無法獲得時間優勢,進而使HFT的策略無效化。

其三:高頻交易土壤消失:政府監管以及政策開始收緊。有證據顯示HFT促進或者有時候導致了股票指數「閃崩」(Flash Crash),政府推出 MiFID 2去監管每一位交易參與者的交易模式以及准入標準。此標準正在美國和歐洲強制執行。其他手段包括並不限於降低交易速度以及提高訂單提交的間隔時間等。

參考文獻:

  1. Kaya, Or?un, Jan Schildbach, and Deutsche Bank AG. "High-frequency trading." (2016).
  2. Brad Katsuyama Speech in PRI: https://youtu.be/N9hoqFpDjVs (2015).


zero sum game


第一,因為高頻本就是用高科技在作弊。對市場沒有什麼用處(做市商提供流動性的那部分除外),相當於另類的老鼠倉。可以參考巴菲特和蓋茨兩人對高頻的看法。

所以,非常不受機構和交易所待見。(國外交易所態度其實很微妙,有的反對,有的是支持的,但反對的人比較多,所以即使支持的也只能在中立的態度上要反對一點點,表一個態。但當初這技術一出來時,大家都支持的,但是無奈最後做高頻的這一塊的人實在太瘋狂了,玩的太嗨太大了。)

第二,高頻隨著前期大幅盈利,做高頻的公司比漸漸多了,最後所有的公司就淪落到比拼硬體措施上,最後發現盈利還不夠付硬體的錢。自然就倒閉了。

其實,第二點才是最重要的原因。第一點不過是一個大環境而已,只要有錢賺,那些不待見的未嘗不是對高頻那高利潤低風險模式的嫉妒。

高頻在新興市場上往往能大幅的盈利,因為新興市場做高頻的少。a股在上次幾個俄羅斯人做高頻獲利後就對高頻做出了限制。現在做高頻已經不好使了。所以你才會聽到當年很多做股指期貨的獲利多少多少,因為那個時候,高頻還沒受監管,現在是聽不到了。


高頻和自動化程序交易搞得市場有效性快速上升,以前一周走完的行情,現在5分鐘走完。所以走勢越來越像矩形框架,進場時機十分短。


為高頻交易層層設置障礙,提高手續費、增加延遲、限制交易量等等,不搞垮就怪了。


因為2017年,這些高頻交易公司不思進取,固步自封,閉門造車,敝帚自珍。如果他們能夠互相在微信群里稍微互通一些有無的話,他們肯定會認識到:

2017年2月份買eth

2017年3月份買btc

現在早就番10倍了。還會倒閉?歷史的車輪在前進,曾加靠著虛擬幣月入一個比特幣[1],比各位高頻交易員phd賺的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這些華人高頻交易員們互相防賊,怎麼能共同富裕?

我預測,2018年,各大fund的高頻交易部門裁撤;2020年,幣安,OK幣,gdax上的交易額將超過納斯達克交易所。2025年,證券市場將徹底消失,人類只存在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期貨市場。IT公司私有化退市,員工工資用比特幣結算。

這是竭澤而漁的必然結果。

[1] 見曾加的狀態回復


不基於問題本質的東西都是活不久的

高頻優勢是啥? 不就是速度嘛 所有東西都是基於速度來搭建的 最大化速度這個優勢

問題就來了 大兄弟 交易的真理和本質是速度嗎? 是手抖的快嗎? 人工炒單就是想像的手一頓抖?拼微操?

我計算機專業出身 曾經自學 糊弄了半年程序化 就知道這玩意兒是有問題的 特別是在計算機學習 神經網路什麼都要學的時候

妄圖計算機人工智慧在博弈市場博得一招鮮的 只怕石樂志

聽不懂?那是閣下還沒入門 ?? ???? ??


hft本來就是一種制度套利,一旦規則改變自然就開始失效了。而其他模式的超頻作為維度投影,由於今年流動性和波動率雙殺。投影下來賺的錢完全養不活一個團隊啊。哥的團隊也倒閉了,自己賺點零花錢還是可以的。


高頻早就不行了,現在留下的是最早的和最NB的那幫人,德邵基金都跑去搞化學實驗去了


預料之中。我答的第一個交易類問題就說過,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反對高頻交易,因為高頻交易就是用螞蟻搬家的辦法挖所有交易者的牆角,而且對市場真的沒什麼貢獻。反對的人越多,就會有行政性政策出台整治他們,這個大家有目共睹就不說了。

但是吧,我們還是有了解其盈利原理的需要,這樣我們就能想辦法不讓他們挖我牆角,減少損失。

至於策略失敗導致大批倒閉,原因比較多。但還有幾個比較明顯:

①因為針對的很大一部分是市場的恆量,也就是市場存在就一定存在的特徵產生的利潤。而所有針對恆量的交易方法的共同特徵是收益率會越來越小,因為發現機會的人會越來越多,並且現有交易者資金規模會越來越大,而盈利對象是有限的,增多有限,有時候甚至會減少,尤其美國市場,越來越多的人改變了交易細節,不讓或少讓高頻薅羊毛。由於這個特徵,資本收益率會一直下降,比如降到現在這樣,盈利空間一減少,集體資本收益率崩潰。

②同質化競爭。還是因為盈利對象是有限的。有一個億等著大家去賺,一億資金來挖可以有100%收益,100億資金來挖就只有1%收益,而成本可能是5%,那就集體虧4億。錢賺不到,而成本不斷累積,肯定要倒閉啊。

③盈利對象的突然變小。本來大家就利潤率不高,盈利對象還跑掉了一大部分,而且還是持續的,那就只有淘汰掉一部分資本,從而恢復資本收益率。


高頻如果有效,它就是一場屠殺,而不是博弈;

交易池子,不能抽水過猛,高頻也好,機構也好,都如此;


他們交易模式的本身不發現價值,除了一些依賴信息做高頻的除外,利用市場本身的特徵去賺錢,把對手盤吃光了,特徵消失,肯定只有倒下啊。

還有可能是,自己本身資金量太大,市場容不下了。

不過任何交易者,交易模式都會有盛衰周期,今年高頻的不好做,過兩年新的高頻模式出來,可能又好做了。


資金管理做得好的公司


其他的不清楚…jump應該活得很好,幾個月前去面試,了解到他們在大力開發比特幣的平台。比特幣的平台至少從去年上半年就開始了,這次又碰到比特幣大漲…不曉得是不是賺了很多。我問他們為啥要做比特幣,回答是,「趁著各種法律法規還沒完全完善,能多賺一點是一點…」倒是很誠實啊。

最後,hft的蛋糕就這麼大,賺錢肯定越來越不容易。相比很多其他領域,走兩步就有蛋糕撿,好多公司搶一個蛋糕總是比較累的。


1. 大部分高頻交易比較依賴波動率 今年全球市場的波動率整體不高 年景不好

2. 發達國家成熟市場競爭比較激烈 年景不好的時候有倒閉也正常 畢竟高頻也算一個細分 優勝劣汰而已

3. 有的公司在中國會低調的做一些 據我所知還不錯 雖然中國市場今非昔比 但它們在國內還是絕對碾壓

再補充一些吧 感覺好多人對高頻的理解就是看看媒體說的……

4. 關於硬體軍備競賽 首先高頻確實很依賴硬體 沒速度一切都免談 但硬體絕不是高頻的大部分 高頻策略的部分依然很重(高頻策略種類很多 純粹的市場間套利確實大部分靠速度 但其他的策略因素占很多) 交易系統架構層面的東西也很多 citadel tower optiver等比較強的公司都是上百人的團隊 硬體工程師佔比不多的。其次 交易所很多時候主要是為了公平性考慮 避免有人利用優勢提早獲得信息 高頻本身促進市場效率我覺得是好事

5. 高頻其實跟其他的量化沒啥本質區別 只不過爆炸的收益率和sharpe 讓人覺得很神秘 其實只是交易周期決定的 日線策略如果把一年的收益壓成一天看 也很nb

6. 所以問高頻公司倒閉 和低頻公司倒閉沒啥區別 如果宏觀波動性低了 低頻公司不好過 微觀波動性低了 高頻公司不好過


推薦閱讀:

2017年,哪些行業開始嶄露頭角?
固定收益從業人士的腦子是怎麼長的?是如何做到對數字中小數點後十位如此敏感?
專業人士如何看待餘額寶?這算不算非法集資?
怎麼看待《財經郎眼》上的激辯餘額寶這一期節目?

TAG:基金 | 對沖基金 | 金融 | 高頻交易 | 2017年度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