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年輕人加速向世俗社會靠攏?

據英國《衛報》9月4日報道,一項調查顯示英國國教聖公會(編者註:基督教新教的一個宗派)的年輕教徒數量正在大幅下滑,僅有15%的英國成年人認為自己是國教徒,53%的成年人沒有宗教信仰,創歷史新高。英國正加速向世俗社會靠攏。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85418


我覺得,真信宗教的人從來都是極少數的,在現代文明排斥宗教的大背景下,可能這些人占宗教信徒的比例比以前還少,因為正規的接觸宗教的渠道減少了(比如今天極少有以傳教為目的的正規的傳教士了),但他們本來就是極少數,如今的情況對他們的衝擊並不算大。

在古典晚期,因為社會處在崩潰狀態中,許多失去生活的希望的人加入了基督教,他們中當然有真願意相信耶穌基督的,但更多的是類似如今的中國農村基督教,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史學界對此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絕對不是「啊,全體羅馬人都看到了真理,集體加入了基督教」),君士坦丁大帝解禁基督教,又給予基督教各種優惠(比如神職人員免稅),許多人就為了得到這些優惠加入了基督教。

在中世紀的西歐,基督教不僅是宗教,也是承擔了很多政府職能的,同時又提供了幾乎是僅有的教育,在這種情況下,當然絕大多數人都是基督徒。

從近代開始,教會的理論一次又一次的被顛覆(不是說跟自然科學有關的那些,而是說政治,文化上的),教會被逐漸邊緣化,基督徒的身份更多的變成了一種家庭傳承,「我是基督徒因為我父母都是,每周去教堂因為社區的人都去」成為了絕大多數基督徒的現實,同時傳統家庭和社區也在瓦解,快速的人口流動使得過去那種生活方式變得不可能,於是基督徒身份的重要性越來越小,在如今幾乎成了西方右派身份認同的凝聚劑。

但是如果財富集中和科技發展速度降低的趨勢繼續下去,可以預見的是肯定會發生宗教復興的,在那種情況下大部分年輕人就又會向宗教靠攏。


其實這非常正常,本來就是這樣子的!

知乎上面的小朋友,老是以為宗教就是黨,天天有一個老大哥在看著你,其實正好相反,信仰是發自內心的,你如果心裡沒有上帝,那強迫也是沒有意義的

好比你的父母,你很小的時候,他們是你的天,他們是你的地,天上地下,再沒有比父母更重要的人。但是你慢慢長大,學校的老師,相愛的戀人,公司的老闆,他們漸漸的取代了你的父母,彷彿他們在你的生活中無足輕重。最後,有一天,你終於明白,這個世界上,什麼財富,什麼工作,都比不上父母的愛,那個時候你才知道自己多麼愚蠢,自己多麼幼稚,這個叫做生命,生命是不能強求的,信仰也是

在基督教歷史裡,從猶太人的舊約聖經時代,猶太人就一直對上帝起起落落,有為上帝熱心的時候,有拋棄上帝如同垃圾的時候,有痛苦悔改的時候,有墮落放蕩的時候,後來新約時期也是這樣,中世紀也是這樣,宗教改革也是這樣,二次大戰也是這樣,到今天還是這樣

我們沒有辦法逃避這種輪迴,因為這就是人,人就是這樣,只有自己真正得救之後,才知道以前自己何等愚蠢,在那之前,沒有人願意相信上帝,因為依靠自己,是人的本能。但是上帝依然為王,上帝可以潔凈,上帝可以復興,在歷史裡上帝派許多先知,許多傳道,在最墮落的時候,訴說真理,你可以去找找第一次大復興,第二次大復興,全球宣教等歷史事件有關的資料,裡面太多上帝親自動工的記錄

所以基督徒人數總是起起落落,因為我們從來都不是靠自己得救,都是上帝自己拯救基督徒,不需要為那些不信的人擔心,因為原來就不是我們讓他們得救,我們做好自己,好好傳福音就好,剩下的上帝自己會完成

『我 們 現 在 所 知 道 的 有 限 , 先 知 所 講 的 也 有 限 。等 那 完 全 的 來 到 , 這 有 限 的 必 歸 於 無 有 了 。我 作 孩 子 的 時 候 , 話 語 像 孩 子 , 心 思 像 孩 子 , 意 念 像 孩 子 。 既 成 了 人 , 就 把 孩 子 的 事 丟 棄 了 。我 們 如 今 仿 佛 對 著 鏡 子 觀 看 , 模 糊 不 清 ( 模 糊 不 清 原 文 作 如 同 猜 謎 ) 。 到 那 時 , 就 要 面 對 面 了 。 我 如 今 所 知 道 的 有 限 。 到 那 時 就 全 知 道 , 如 同 主 知 道 我 一 樣 。如 今 常 存 的 有 信 , 有 望 , 有 愛 , 這 三 樣 , 其 中 最 大 的 是 愛 。』(哥林多前書13:9-13)


謝邀~

16年機緣巧合認識了一對香港中文大學讀神學博士的年輕夫妻。先生原復旦大學法律系,太太原中山大學中文系。據說二位都拿到了世界500強的offer,年薪50萬+,後來主動放棄,兩人一起去宣教。

那時和他們一起參加了一個基督教的佈道活動,地點台灣台北。二位出席活動的時候先生穿著白色的襯衫,斯斯文文;太太穿著粉色的連衣裙,樸素端莊。

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們互相分享了自己的信仰觀和人生觀,以及自己在信仰中的經歷與思悟。

談論過程中,先生有一段話我特別有感觸:

我認為活著的意義,是為了創造價值。這段多年,我們一直在為追尋一個永恆的突破點,最終在信仰里找到了答案,找到了愛,找到了在自我實現之上的他人實現的途徑。如果要為誰做些什麼不枉此生,我們相信,上帝就是最終的答案。

記得小學課本里蕩氣迴腸的一句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小時候當真了,大了覺得,什麼都沒賺錢靠譜。

或許真像北大教授錢理群說的那樣,我們的學生,如今都是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如果不出意外,這對夫婦現在應該身處非洲某個地方做宣教領袖,願上帝祝福他們,一切安好。

——————————————————

你這麼可愛,不如點個贊再加個關注唄 好嘛好嘛 ( ???????? )


謝邀,非基督徒觀點,基督徒請繞行。

開宗明義:基督教只是一個適合猶太民族這樣一個苦難民族或被命運虧待的個人信仰的宗教。為什麼這樣說呢?第一,牠講原罪;第二,聖經記敘的故事裡充滿苦難;第三,就是應許,簡單的說就是畫餅。實際上從這三點我們看到,整部聖經里處處透露了對現世的不滿和背叛。而精神共鳴的快感是信仰的一個大前提。

再看看現在的社會面貌,尤其是北歐、英美系這些國家,受現代科學精神、消費主義和希臘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實用主義哲學大行其道,人們普遍生活在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很少有極端痛苦的處境了。再也生不出群體性的原罪感、多數人體會不到聖經里那些故事的苦難、甚至不禁會想這個世界還不賴為什麼要到天堂才能享受,真是豈有此理。新一代很難與聖經產生共鳴了!

我看有基督徒類比「人窮思父母」,倒有些道理,但根本還是不一樣。人富(儒家說的窮的對立面)了也會思父母,但絕不會思基督教的上帝了。

結語:現代教育、實用主義哲學、商業文明等一起對基督教形成了合圍,使對現實世界充滿不滿和背叛的基督教失去了土壤。如果說基督教還能回歸到人心,那要等人類遇到群體性災難。不過隨著社會進步,到時候人類或許可以用更科學、現代的辦法體系治療人類的精神創傷了。


這是時代的進步,是理性的勝利。基督教肯定是騙人的,這是可以簡單清楚地證明的。信仰基督教,是良知和理性的自我閹割。

舉例兩個證明如下:

~~~~~~~~~~~〉〉例一:

1)根據「聖經」,所有動物、飛鳥都是吃草的。證據:

創 1:30 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它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

2)根據「聖經」,基們的主子耶和華/耶穌說的話是不會改變的。證據:

詩篇 89:34 我必不背棄我的約,也不改變我口中所出的。

瑪拉基書 3:6 因我耶和華是不改變的,所以你們雅各之子沒有滅亡。

3)如果基督教不是騙人的,那麼,顯然,所有的動物/飛鳥現在應該還在吃草!

======〉〉〉事實:獅子老虎吃肉,小鳥吃蟲子。

結論:「聖經」和基本事實矛盾,證明基督教是騙人的。

~~~~~~~~~〉〉例二:

基督教的「聖經」裡面有個諾亞方舟的故事。大意是:人們在地上作惡多端,基督教的「上帝」發大洪水淹沒了世界上所有的山脈。不過,在發大洪水之前,基督教的「上帝」讓一個叫諾亞的人造了一艘大船,並且把所有的飛鳥種類各帶七公七母上船,地上的動物「潔凈」的各帶七公七母,不「潔凈」的各帶一公一母上船。這些船上的動物就沒被洪水淹死,其他所有的沒進方舟的飛鳥和陸地上的動物就被淹死了。大洪水完了之後,基督教的「上帝」說:

創 8:17 在你那裡凡有血肉的活物,就是飛鳥,牲畜,和一切爬在地上的昆蟲,都要帶出來,叫它在地上多多滋生,大大興旺。

Bring out every kind of living creature that is with you--the birds, the animals, and all the creatures that move along the ground--so they can multiply on the earth and be fruitful and increase in number upon

it."

並且,基督教的「上帝」耶和華/耶穌說過的話是不會改變的。證據:

詩篇 89:34 我必不背棄我的約,也不改變我口中所出的。

瑪拉基書 3:6 因我耶和華是不改變的,所以你們雅各之子沒有滅亡。

這裡:

1)耶和華/耶穌說過的話是不改變的。

2)諾亞方舟的那場洪水之後,耶和華/耶穌說要所有地上的動物和飛鳥「在地上多多滋生,大大興旺」。

3)實事是:許多生物滅絕了。

結論:基督教和基本事實矛盾了,這就證明了基督教是騙人的。


英國的去基督現象不是一天兩天了,尤其是二戰以後變得非常明顯。如果題主提供的數據符合事實的話,我倒覺得情況沒我想像的那麼差,竟然還有15%的人自認為是國教徒,再加上天主教及其他新教,比例還不小,估計能超過1/3。一個社會的任何團體能超過1/3,就能對社會文化制度發揮一定作用。但基督教影響力減弱的趨勢是明顯的。

預測:1.左派的進一步興起。因為基督教是右派的基石。多元文化主義進一步興盛。

2.伊斯蘭教的攻城略地。因為基督教是與伊斯蘭教纏鬥了一千多年的死敵。目測不少無宗教信仰者很快會被伊斯蘭教吸引。同時,多元文化為伊斯蘭的發展提供屏障,左派與伊斯蘭進一步結盟,直到伊斯蘭取得優勢地位。呃,按照穆斯林的戰鬥力,這裡所謂的優勢地位,只需要10%的比例就夠了。


謝謝邀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會完整的審題,「一項調查」的結果是否等同於事實,我覺得是可以討論的,因為這個問題的標題是默認了這項調查可以代表社會現實情況,我個人認為這種「默認」需要再慎重一些。

另外,按照題主的問法,既可以理解為what do you think of something, 也可以理解為how should something be seen,前一種問法是默認了問答雙方對事件的「解讀」是一樣的前提下尋求答主的看法,而後一種問法是尋求答主對事件的解讀(默認問答雙方對於事件的解讀可能不一致),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問題,通常只有明確了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才可能問第一個問題。所以我不太清楚題主想問的是哪一種,按照正常的邏輯,我們首先應該先解決第二個問題。

我如何解讀這件事呢?因為我對「一項調查的結果」是否有能力支持一個全社會範圍內的普遍性結論存疑,所以我不能基於這項調查得到「年輕人加速向世俗社會靠攏」的結論,我也就不可能以這是一個事實為前提對它發表看法。但我可以做的是,提供一些我知道的信息,幫助別人從更豐富的角度去看待這項調查內容所涉及的一些概念,我們可以慢慢了解,不必急於給出確定的看法。

我就先說一下,我作為一個目前持有基督教改革宗信仰立場的普通的基督徒,如何看待聖公會,尤其是英國的聖公會。各位可以通過一本書《自由的崛起:16-18世紀加爾文主義和五個政府的形成》對英國國教的形成過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在我看來,英國「當年」成立的聖公會(即英國國教)算是一個歐洲天主教的英國本土版,它雖然認同宗教改革的一些觀念,但它在樹立一個人作為地上教會的權柄這件事上,與天主教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把教宗換成了英國國王,算是一個的混雜,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混雜,是因為英國國王不願意放棄自己既有的權利,但又無法阻擋清教徒對社會的影響,是雙方互相妥協的結果。當時主張英國國教的是英格蘭,由於英格蘭對大不列顛的統治地位,所以把它稱為全英國的國教,事實上當時的蘇格蘭對英國國教的「以國王作為地上教會的權柄」這件事是非常反對的,蘇格蘭算是宗教改革理念的傳承者,他們主張的是兩個國度的觀點(來自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即世俗國度和屬靈國度,世俗國度里國王是權柄,屬靈國度里教會的權柄是耶穌基督(即上帝),而國王和子民都是耶穌基督在地上的臣民,可見世俗國度和屬靈國度並不是平行地位的,二者的權柄也不是對等的。

如果在英國「年輕人加速向世俗社會靠攏」這件事是事實的話,上述信息至少可以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天主教存在的一些問題,聖公會也會存在,而這些問題可能就是引發年輕人遠離教會的原因之一,具體展開的話內容就無法估量的長了,總之聖公會問題的根源在於樹立一個人作為地上教會的權柄。為什麼要將英國的聖公會與英國以外的聖公會作區分?因為英國以外的聖公會,對於英國國王作為其權柄的主張隨著時間已經慢慢變淡了,畢竟它們不在英國了,逐漸地趨同於新教的其它宗派。

那麼。如果在英國「年輕人加速向世俗社會靠攏」這件事是事實的話,我會怎麼看待它呢?我的看法是,並不奇怪,因為「日光之下並無新事」,這種事情自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就經常發生,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也不是第一次發生在大不列顛,上帝所揀選的人必然一個都不被丟棄,上帝不揀選的人也必然會被毫不猶豫地丟棄。

補充:

當時天主教與英國國教雖然都是樹立一個人作為地上教會的權柄,但不同在於,當時的天主教教宗已經不是一個世俗政權的首領,而當時的英國國王卻同時兼具世俗政權首領的身份,這也引發了英國關於政教分離的討論,(也才有後來清教徒陸續離開英國去北美,就是因為政教分離的主張在當時的英國行不通)。可見,這一討論的背景是,一個世俗政權的首領要奪取教會首領的頭銜。所以,同樣地也存在很強的反作用力,英國國教在英國社會的影響力也直接與英國國王在英國世俗社會的影響力的變化緊密相連,這是它與天主教、天主教宗、天主教徒之間關係的不同之處。隨著英國國王在現代政權中的重要性逐漸降低(原因在於近現代歐洲的人文主義、自由主義哲學是完全由人自身利益出發,不但衝擊基督教有神論,同樣衝擊高普通人一等的王權政治,就好像左打輪後矯正方向盤,矯正大了就會變成右打輪),必然會對這個原本的世俗政權兼屬靈教會的雙重首領的角色的權威性造成影響,這也正是樹立一個人作為地上教會的權柄的危害所在。假設「年輕人加速向世俗社會靠攏」這件事是事實的話,至少這是一個分析這件事背後原因的切入點之一。

雖然這一個調查根本不能揭示太多東西,但畢竟它是發生在英國,畢竟它針對的是聖公會,所以不能簡單的將這個問題跨過聖公會不談而直接聯繫到整個基督新教甚至基督信仰上,尤其是當地的英國年輕人,他們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要比一個英國以外的人想像得大得多。


《最後一夜》 (喬·克魯斯 牧師

序 言

莫腓特博士用以下的話語翻譯了聖經中最震撼人心的經文之一:「一災接著一災,主耶和華如此說:永恆……臨近了!結局已經勢不可擋,它正在搖撼你,末日的時刻到了!你的審判到了!」(結7:5-7)[根據莫腓特博士譯文直譯]

這段駭人聽聞的經文,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了人類有史以來聞所未聞的最嚴肅的信息。它是一個警告,關乎到今日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每個人。因為每個人都將經歷人生在世的最後一夜。那麼,我們人生最後的24小時,將會怎樣開始呢?

或許你曾聽說過龐培城,那是很久以前座落在古義大利維蘇威火山腳下的一座城市。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猛烈異常,剎那間,數以百萬噸的熾烈熔岩一瀉千里,傾倒在龐培城上,將之全部掩埋。其上所有的居民,無一倖免。

我的一個朋友曾行走在那堅硬的火山灰和浮石上,至今這些殘存的岩漿仍覆蓋著被挖掘出土的古城遺址。聽朋友描述說,那些遇難者,雖然身軀已經腐爛,但他們所佔踞的空間,卻被澆鑄成一個模型,使他們死亡之前的扭曲姿態,被完好地保存下來,如同石膏像一樣栩栩如生。

我在想,如若街上的石頭能開口發言,它們將如何講述這座城市最後一夜的悲慘故事呢?當我這樣思考時,整件事似乎清晰地展現在我的眼前:一座住滿了百姓的城市,事先毫無警覺,卻在霎那間遭遇了滅頂之災。無論人們是否作好了準備,那一瞬,都被定格在了永恆之中。這經歷實屬非常!

朋友們,倘若你我面臨同樣的經歷,情況又將如何呢?那時,我們還會固執於習慣性的罪惡而不放嗎?許多人,正在犯著很顯然的罪,就被死亡的洪流突襲而去,定格為永遠的滅亡。

毫無疑問,龐培城中的許多人,都曾聽到了火山最初噴發的聲音,在他們被熔岩吞噬之前,都有時間抬頭看一眼那可怕的烈火岩漿。對於他們當時的想法,今日的我們一無所知。但從屍首的姿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判斷,在那個時代,罪惡已經成為人們的一門學問。在那一時刻,正在思考死亡或來生之事的人,就算有,也只是寥寥無幾。

我不知道,當使徒保羅將恩典的福音傳給龐培城的居民時,他所感受到的是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保羅在向羅馬帝國的主要城市佈道過程中,一定訪問了這個惡貫滿盈、臭名昭著的中心城市。極有可能,這座沿海城市的居民毫不歡迎他,掩耳相拒。甚至可能,他們將保羅驅逐出境。在離開時,保羅不得不將腳上的灰塵跺掉!

公元70年,提多將軍攻陷耶路撒冷城的惡行,正是從龐培將軍那裡徵調了許多的士兵。或許,就是從龐培來的某些人投擲了燃燒的火把,將輝煌壯麗的聖殿燒為灰燼。

然而此時,那些參加戰役的士兵返回家鄉,在放縱無度中消磨著他們的時光。漸漸地,罪惡之杯將要滿盈。在一個尋歡作樂、醉酒放蕩的非常之夜,滅命的天使從龐培街道上的低空掠過。不難想像,上帝是怎樣在最後一夜向每一男女老幼發出最後呼召的。在慈憐的天使合上翅膀之前,聖靈在每個人的心門外迫切懇求。歌舞消停片刻之後,人們在床上輾轉反側,強大的良心譴責使他們掙扎不安!但是最終,他們心中這種聖靈的感動,被一個接一個地拒絕、否定了。為滿足情慾,他們甚至希望有更多的刺激,更多肉慾的喧嚷聲,來把聖靈的聲音淹沒……龐培城的厄運就此註定了。

躊躇不前

聖經在創世記中,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有關世上最後一夜的驚人例證。一個城市將要因為它的罪惡邪僻而被完全棄絕,徹底毀滅。就在該城傾覆的前夕,羅得最後一次去看望在註定遭劫之城中安家的女兒和她們在所多瑪城中的丈夫。但是他那急迫的懇求,卻遭到了強烈的譏誚,並被視為是杞人憂天。

聖經記載說:「他女婿們卻以為他說的是戲言。」(創19:14)當這個老人為他們的漠不關心而哀哭時,他們竟然在嘲笑他。倘若他們知道,這確實是一道從上帝而來的審判的信息,那該有何等的不同啊!他們若真正相信這是自己在世的最後一夜,一定會急切地作出回應,並速速逃離那行將毀滅的所多瑪。

但他們不知道,也不相信。當人生中生死攸關的時刻來到時,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是毫無察覺的。許多人沒有得到絲毫的警告,就在突發事故中被死亡吞噬了,更不用說提前24小時發出預警。但是,假如你確知自己的生命還剩下整整兩個月,或兩周,或兩天,你會怎麼做?

我曾聽人說:「哦,如果我能未卜先知,就能很容易地放棄自己所有的壞習慣,並下定決心全然跟從基督。」當然,事情或許是這樣。但事實是,我們沒有人能了解那一信息,而對於許多正在讀這文章的人來說,那最後一夜業已日益逼近,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近得多。

撒但是何等的狡猾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清楚自己生命結束的具體時間]所以,他正在利用我們心中這片未知的領域,進行他毀滅的工作。他很清楚,使人「耽延」是致人喪亡的最佳武器。決志的時間拖延得越久,就越容易想再多等一段時間,直到遲延的過程最終演變為致命的沉溺。隨著人的主動性逐漸被拖延所侵蝕,意志力也就變得越來越薄弱了。最終使得一個人在為時未晚之前採取行動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

聖經在講論對上帝的呼召躊躇不前的題目中,運用了一些令人警醒的事例。當保羅與腓力斯談論公義和審判之事時,我們知道,那巡撫覺得甚恐懼,並答應等他更「得便」時再叫保羅來。(徒24:25)但那個更好的時機並沒有來到,就我們所知,腓力斯在他生命的終了,在不信中進了墳墓。當亞基帕王聽到保羅關於基督的見證時,也深深信服。他喊道:「你這樣勸我,幾乎叫我作基督徒了。」(徒26:28)不幸的是,儘管這些羅馬統治者恐懼戰兢並深深信服,但他們無一採取實際的行動去順服他們所知道的真理。我們要知道,只有「幾乎」是不夠的。

有時,一個人所面對的,是必須在短短几分鐘之內作出抉擇,而這一抉擇將會影響他未來生活的整體方向。在這些稍縱即逝的罕見機遇面前,(其實並非我們想像得那麼罕見),我們能掌握的黃金時機,只在寶貴的一瞬間,之後就會永遠消失。很顯然,腓力斯和亞基帕遇到了一個最重要、最有利的機會,可以選擇以永生代替滅亡,但他們卻坐失良機。他們耽延得太久了,以至心中的信服逐漸削弱,繼而全然消泯。

今天的男女們,正在重蹈覆轍。他們等待著更加便利的情況出現——換一份工作,退休或資金安全時,他們向自己和別人許諾,一旦時候合適,自己就會降服基督,順從真理。但是另有一位——撒但——一聽到這些承諾,便立即開始幕後操縱,使那合適的時候永不出現。那些人一直在等啊、等啊、等啊,他們中的許多人,一直等到了水變為血、等到了恩門全然關閉。無怪乎聖經宣稱:「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6:2)

當洪水來到、方舟之門關閉時,那一刻,人離方舟無論遠近,都不重要了。那些與方舟一步之遙的人,和相距千里之外的人,同樣都是滅亡。在長達一百二十年的呼籲之後,上帝的靈從地上收回了,祂的手關閉了方舟的門,世界的厄運已經註定。這件事與今日我們這些方舟中八個倖存者的後裔所要面對的景況有關係嗎?當然有。因為耶穌說:「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太24:37)

基督所指的,正是我們所生活的末時。祂說:「也要怎樣。」今日的文明和生活方式,與洪水前的情況是否相似呢?聖經告訴我們,人「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創6:5)這是對洪水之前人類的評價,它是否也能適用於當代挪亞子孫的邪惡景象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看一看報紙和電視新聞就都清楚了。邪惡猖獗,犯罪失控,恐怖分子的襲擊不斷刷新著我們的震驚程度。毋庸置疑,邪惡的思想收穫了暴力和不法,這正是給當今這個時代烙上了撒但的印記。

除此之外,有無證據可以證明,聖靈仍在極力爭奪人心,並向眾人發出最後慈憐的邀請呢?作為一個傳道人,我可以見證,現在正有一場激烈的戰鬥在每個人的心靈迸發。一些讀此文章的人,正處於生死抉擇的邊緣。同時,撒但也正在利用你毫無根據的對今世生活的恐懼,來竭力阻止你將自己完全獻上。像腓力斯一樣,你正在遭受試探,讓你去等待一個更「得便」的機會,但這樣的機會永遠不會出現。一個人現在躊躇不前,就會重蹈先前被洪水毀滅之人的覆轍,他們正代表了耶穌再臨時,那些未曾做好預備的人。

約旦河邊

試想,在約旦河邊,如果祭司在上帝下達命令時猶豫不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那時約旦河正是水勢泛濫的季節,(書3:15)洶湧的河水漲過兩岸,怒濤翻滾,湍流咆哮。

四十年的曠野征程已經結束了。此刻,上帝命令約書亞,吩咐祭司引領數以萬計的百姓立即穿過約旦河,去佔領迦南地。

他們既要踏入咆哮的水中,則必須全然信賴上帝的保護。倘若那些祭司迫切要求召開緊急會議,為要商議那叫全營進入顯然是死亡陷阱的極端命令是否合理。百姓面對洪流的怒吼本已是魂飛膽喪,只要祭司這方顯出絲毫的猶豫,都將導致眾人陷入極度的恐慌,並拒絕前進。此時可謂一髮千鈞!河對岸的迦南人正在觀看這一幕。如若上帝的百姓流露出任何一絲膽怯的跡象,都會促使迦南人士氣大振,並發起總攻。

祭司來到岸邊,河水並沒有分開。在當時,踏入這洶湧的洪流無異於自殺,但祭司們仍然前進,直到他們的雙腳踏入水中,(書3:15)就在那一刻,湍急的水流驟然而止,全營百姓如履乾地,步入迦南。

今天的你是否正站在波濤洶湧的約旦河邊?貌似有一千個理由可以說明下決心向前走是愚蠢的。因為這意味著完全的委身,以及甘心樂意遵命前行、義無反顧。這並非易事。你是否想說:「給我打開道路,我必前進。」但上帝的計劃恰恰與此相反。祂說:「往前行,我必給你開道路。」當我們憑著信心往前邁動腳步,神跡就會出現。

我實感欣慰,因為當摩西命令他們向前下到海中時,隊伍的領頭者擁有堅強的信心。正像海水確實在他們腳下分開一樣,今日,當上帝的百姓順從地往前走時,環境中那可怕的攔路虎也會消失。要注意,在摩西的日子,下一步要怎樣走,完全是由百姓自己來決定的。這對於那些脫離了靈性捆綁的人,也是一樣的。上帝不能,也不會替我們作決定,但只要我們邁出了順從的第一步,祂就會使我們被力量充滿,去克服所有的險阻。

有些人可能會反對說,你給那些猶豫不決,正處於進退維谷之地的人施加了太大的壓力。你可能對我強烈勸你當機立斷跟從耶穌感到不悅。但請記得,我所說的,正是針對那些有可能正面臨著他們在世最後一夜的人。我不認為順從上帝還有嫌太快的,而且我也不認為天庭會因我這樣清楚、簡明、急迫地呼籲他們而責怪我。我之所以如此急切,是因為我看到了拖延太久的悲慘後果!

我在這裡,可以講述許多令人悲傷的故事,故事中的人們遲遲不肯降服,直到他們的心變得冷漠,麻木了。此外,我也可以列舉那些經常參加佈道會而頃刻間被突然的意外或事故奪去生命之人的姓名和住址。我一次又一次地呼籲人們作出決定,即使我當時並不清楚,對哪些人,這是他們人生中最後一次承受救恩的邀請。

如此之少

但是,為什麼響應順從號召的人是如此之少呢?難道只有像求爺爺、告奶奶似的,人們才肯進入救主榮耀的恩典之中嗎?我想用一種你們永遠不會忘記的方式,來回答這些問題。甚至連耶穌也曾證實,只有少數人願意走窄路,進天門。絕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那引到滅亡的寬路,而那條路正是當今大多數人正在行走其上的。

我們來看看剛才已經提到的,主所作的驚人言論:「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太24:37)在那全球性大災難的日子裡,有多少人獲救了?只有八個相信上帝的話語而被關在一艘巨船中的人,——他們是僅有的倖存者。那麼,在「人子降臨的日子」又能有多大比例的人可以存留呢?所有的人都承認,這是有關世界終了和耶穌再臨的事。

我曾聽到這樣的話:「唉,我若生活在當時,一定會和忠心的挪亞一同進入方舟。」但只是嘴上說說我們會在過去的某種特定環境下做些什麼是何其容易。另有些人,在談到中古黑暗時期那些因信仰之由而成為高尚的殉道者時,他們慷慨激昂地保證,自己也會為真理的緣故滿懷喜樂,並且不惜犧牲性命。

如今,或許確有一些人會為真理而將生死置之度外,但鮮有人知的是,在那些可怕的日子裡,為基督站立意味著什麼!那些被綁在火刑柱上焚燒、被投給兇猛的野獸或被關在中世紀的地牢中受折磨的英勇的男男女女們,他們只要簡單的一個手勢便可以拯救自己的性命。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他們表示願意放棄自己的信仰,就會得到特赦並立即重獲人身自由。所以,當眼見乾柴在自己身邊堆起時,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選擇意味著什麼。他們可以選擇在刑罰的火焰和濃煙中窒息,也可以選擇歸回家庭和親人重享安舒。不計其數的人們,英勇地選擇了在烈火中被活活燒死之痛,而不願否認自己的救主。

你所熟識的基督徒中有多少人經歷過如此舍己的信心與愛心呢?有哪些人願意循著殉道者的足跡,走向火刑柱和斗獸場呢?但有一點是我們可以確定的:只有那些寧死也不違背上帝神聖律法之人,才能印證即使在嚴酷逼迫的歲月里,他們也會忠心於主。

不幸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安逸、寬容的時代,舍己的精神已如此決絕地退出了舞台。在當代宗教普遍寬鬆的大氣候下,真理已經變得可以通融了。人們非常歡迎多元主義,以至於申請入教的人在信什麼與不信什麼的問題上被賦予了寬泛的自由。即使有爭議,也只是極個別的教義問題引起了人們某種程度的重視,辯論一下而已,根本談不上為之獻出生命。當然,也確有一些顯著的例外,但這些例外卻無不被視作另類,已經不屬於所謂的正統的基督教信仰之列了。

傾其所有

舉個例子,每當聽到人們為自己不能跟從耶穌到底而找借口時,我就想到了薩迪克。那是1955年12月25日,我在巴基斯坦的拉合爾的家裡,突然傳來一串震耳欲聾的敲門聲,我急忙答應著去開門。一位穆斯林著裝的鄉民從我身邊衝進屋子,喊著說:「馬上給我施洗!現在就給我施洗!」稍微冷靜下來一點之後,這個弟兄開始向我講述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故事。他叫薩迪克,住在靠近阿富汗邊界開伯爾山口的部落地區,政府對那個地方的控制十分薄弱,甚至沒有。每個擁有刀斧或槍支的人都可以執行穆斯林的法律。

薩迪克有份不錯的工作,家庭幸福美滿。他還是個忠心的穆斯林,每天面向麥加朝拜五次。但他最近開始去聽我的一個傳教士朋友的證道,我這個朋友當時正在他住的那個地區主持一場帳篷會。每天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薩迪克都會站在帳篷外邊的暗處,如饑似渴地聆聽著那震撼人心的福音真理。但他不敢進到裡面去,因為怕被人當作異教徒殺了。當台前開始進行獻身呼召時,他只能在心裡獻上自己跟從了耶穌。

後來,他向自己的妻子坦承,要作一名基督徒。第二天他下班回來,發現家中已經空空如也。他的岳父帶走了家中一切的東西和所有的人。他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妻兒。幾天之後,他被炒了魷魚,親戚們也開始插手攻擊他。接著,他被自己的家族成員伏擊、暴打,甚至幾乎喪命。為了活命他逃了出來,到了拉合爾熱鬧的城市,盼望能夠找到人以幫助他完成從伊斯蘭教信徒到基督徒的轉變。我欣然提供幫助。在那個聖誕節的下午,我們往洗禮用的大水桶里注滿了水,將這位勇士和他過去的主一同埋葬在水裡。

當薩迪克從水中上來時,我看到了他身上的傷疤。這是他獻身和犧牲的記號,將會伴隨他的餘生。他只要活著,為躲避親人的怒氣,就不得不流浪、逃亡。任何遇見他的人都把索取他的性命視為自己的義務。

當我主持一系列佈道會時,大多數的聽眾都會被很久以前我的薩迪克弟兄在帳篷外所學到的同一真理所折服,每每如此,我就經常想到他。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他那樣做出回應。他們沒有一個人需要遭受終身的失子之痛,接連不斷的死亡威脅,或是極端的身體迫害,而這些在薩迪克的餘生,都會一直如影隨形。

一些人可能要受到一點點錢財上的損失,甚或失去幾個朋友,他們便因此躊躇不前,為決志受洗所遭遇的艱難和犧牲而怨氣衝天。事實上,他們根本不明白真正的舍己和犧牲是什麼。除非人預備好可以為真理的緣故獻出自己的生命,否則根本不配進天國。

有時我們聽到熱心的聖徒宣稱:「我若活在耶穌的時代,必要成為祂的跟隨者。」但是我們是否明白當時與拿撒勒人耶穌的公開結盟意味著什麼呢?那時跟從耶穌的人,不管他們的地位如何,都會被立即趕出會堂。也就是說,他們的買賣會遭到聯合的抵制,在家中被剝奪繼承權,所有的朋友也會視他們為已死之人。如果說這些話的人們生活在兩千年前的巴勒斯坦,真的會有人履行自己的誓言嗎?一定會有,但只有那些在現今的環境中寧死也不願犯罪的人,才會在兩千年前加快腳步去跟從那個卑微的拿撒勒人。

如今豈不是和挪亞的日子一樣嗎?我們已經知道,只有八個人甘冒被責難與譏誚的風險而成為挪亞方舟教會的成員。今天會有多少現代聖徒敢於公然開展這一石破天驚的工程——在乾旱的高山旁建造一艘大船?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可能再無一宗教團體比挪亞和他的家人忍受過更多的冷嘲熱諷了。

最後一講

有一件事總讓我感到驚奇:很有可能挪亞曾雇了一些幫手來一同建造方舟,但後來這些人都滅亡了,因為他們拒絕了得救的特殊途徑——就是他們投入了人生的大部分精力所蓋造的那艘方舟。他們本是最有理由相信洪水要來的人。當老先祖日復一日地懇勸親友到方舟來躲避災難時,他們也聽到了這至為懇切的信息。聖經上稱挪亞是「傳義道的」,(彼後2:5)這表明他花在呼召人們決志跟從主的時間,要多於他把釘子釘進方舟的時間。

挪亞和他兒子們的懇勸是被聖靈所充滿,而大有力量的;不過人們的抗拒精神也同樣驚人。這當如何解釋呢?此事幾乎成了從眾心理的範例。因為害怕成為另類,驅使許多誠摯的人們無法把握自己,而拒絕聽從良心的呼聲和合理判斷的警鐘。在挪亞的日子如此,今日亦是如此。偏見和情感一經引發,其對某個決定的影響遠勝於世上任何合乎邏輯之真理的作用。洪水前的人們誰也不能否定動物們一對一對地走進完工的方舟時那令人信服的證據,但其他眾人的嘲笑卻提醒自己,要計算眾里獨行的代價。他們不敢與眾不同,不敢向那一小群不受歡迎的宗教狂熱分子表示任何支持。

我試著想像挪亞向一群好奇的旁觀者做最後請求時的情景。建造方舟的聲音已經止息,工具也已經收了起來,動物們都已安全入船,挪亞的家人也已經把他們的家當搬進了這個巨大的、沒有窗戶的船艙。在人類歷史所有的講道中,這是我最想聽到的一篇。當我們的主耶穌說:「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時,正是當時的情景再現。

另一次最後的呼召、另一場最後的講道,也將給予在這個同樣邪惡的世代中註定遭劫的百姓。這次的毀滅不是用水,而是用火。但是,將挪亞所傳的緊迫信息與當代忠心兒女大聲疾呼、傳揚世界即將再次被毀之警告的信息相比,兩者極其相似。

耶穌描述當時的人們對所得到的信息漠不關心。「那時侯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洪水就來,把他們全都滅了。」(路17:27)耶穌的評論,何等準確地道出了罪的麻痹影響有多大!人們仍一如既往地經營著自己的事業,而最後寬容時刻卻正在不經意間悄然溜走,一去不返。

曾否有牧師像當日的挪亞一樣在如此的精神重壓下講道呢?他當時要完全相信,再過片時,自己身後的這扇門將被永遠地關上,人類再無獲救的希望。對於每一個活著的人來說,這今生聽到的最後一次講道,句句意義非凡。聖經指出,這是基督藉著聖靈通過挪亞向那些被罪捆綁的人講道。(彼前3:18-20)

我相信在挪亞懇求人們和他一起進入方舟時,一定是淚流滿面、聲音哽咽的。聽眾中肯定有許多人是挪亞一輩子的鄰居,他很有可能一一呼喚著他們的名字,竭力地懇勸他們,當機立斷吧!當這個老人靜默擦拭淚水時,群眾們屏住呼吸,在這嚴肅的氛圍中他們也深信不疑。緊接著,當有一些人似乎躍躍然想要邁步加入挪亞這邊的一小群時,群眾中就起了不安的騷動,他們立刻被自己的親友伸手拽了回去。

挪亞轉過身去,最後再次把自己的全家聚集在方舟內。挪亞彼時的心情我並不能完全理解,但他向群眾發出最後一次呼召時所體嘗的那種孤獨,我能感同身受。每次在結束一場佈道會,並發出最後一次邀請時,我都有如此感受。我經常與聽眾中的一些正在和上帝的靈交戰的人們有個人的交往,他們相信真理,因自覺有罪而戰兢,並且幾乎下定決心往前邁進了。當挪亞轉身再一次苦苦哀求時,想必也是這樣。但最終他不得不離開他們的面,一邊號啕著一邊走進了方舟敞開的門。突然,那門的合葉開始扭動,很快地,砰的一聲重響,門關上了。

當門關上時,有些人發出了緊張的叫喊,緊接著,人們便開始興奮不已,滔滔不絕地聊起天來:「哎呀,你們這輩子聽說過這樣的事嗎?」緊接著蓋過這人的聲音傳了出來:「你們相信挪亞所說的洪水確有其事嗎?」另一個人問。但隨後是一片強烈的反駁聲,有些人指著萬里無雲的天空,大聲肯定著那自從方舟開工以來人們一直重複的話:「天從未下過雨,相信這種蠢事的人都是些狂熱分子。」

在接下來的兩三天時間裡,眾人一直都提心弔膽,尤其是在每天清晨去工作的路上,途經方舟緊閉的大門時。但到第四天,似乎對於所有人來說,挪亞的預言顯然是完全落空了,甚至那些因自覺有罪而深深不安的人都為他們過去的憂慮而感到不好意思。為了掩飾自己的懊惱情緒,其中一些人開始逢人就發出譏諷的評論。到了第七天,再也沒有一人對那與世隔絕的家庭表達絲毫的贊同之感了。

正在那時,洪水來了!烏雲翻卷,滿布天空,開始有雨點潑濺在饑渴的大地上。男女老幼都紛紛逃向任何一個可以避雨的地方,到處充斥著人們的尖叫聲和哭喊聲。但是隨後,大雨傾盆如瀑般從天而降。此外,有水從地下巨大的裂縫中噴涌而出。那些掙扎著逃到地勢較高之處的人們,也很快被大水所淹,而陷入了死亡的境地。然而此時,巨大的歌斐木方舟卻安然地飄浮在漸漲漸高的浪濤之上。

「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有一小群忠心的人,雖被看作愚拙和狂熱,但仍有勇氣堅守不合時宜的真理,並傳揚那特別的警告——末期近了,他們必得蒙拯救。你聽到了嗎?你抓住主在有關挪亞的講道中所闡發的教訓了嗎?「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沒有猶豫或猜測的空間,這裡基督十分肯定地說:「也要怎樣。」當天門大開時,每一個人都要經歷他自己在世的最後一夜,那榮耀的天軍僕役要鋪設一條耀目輝煌的大道,來迎接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渾然不覺之間,這件事就要成就,而對那些一直耽延、直到恩門關閉的人來說為時已晚。

時不我待

正如洪水前世界的寬容期限在大水來襲前七天就滿了,同樣,這個地球的寬容時期也將在耶穌再臨前七災開始時結束。聖經中說,在那使全地荒涼的最後七災期間,沒有人能進天上的殿。(啟15:8)人類再無中保。將有偉大的宣告發出:「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看哪,我必快來。」(啟22:11,12)

成千上萬的人們正在虛望中等待某件特別的事件發生作為信號,以便自己能速戰速決做好必要的準備迎見復臨的主。他們就像腓力斯一樣,打算去利用更「得便」的機會。當他們徘徊不定時,心就越發剛硬、意志力也就更加優柔寡斷。他們丟失了寶貴的判斷能力,以至於不能判斷自己的需要,不能從全局上辨識末世的兆頭。

在挖掘龐培遺址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一個女人的骨架殘骸,顯然她遇難時正在逃離一股從維蘇威山坡上傾瀉而下的洶湧岩漿。在她殘留的手骨中緊緊抓著的,是一副鑲有寶石的耳環。不難明白這個女人的經歷所真正暴露的是什麼。很明顯,她曾被警告毀滅正在迫近,接著她就沖回家去搶救她手裡的那兩個小玩意兒。但是遲延使她不能勝速于飛奔的死亡洪流,她被熔漿吞噬並埋沒。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那個女人錯在哪兒了呢?她在哪裡犯了大錯?答案很簡單。她以為「為時尚早」,但實際上是「時不我待」、機不再來。今天大多數的人們,也在犯相同的錯誤,而滅命的浩劫卻正在一步步迫近。世界上未受洗的、不願受約束的人中沒有一個不犯這種錯誤的。他們想要得救,並打算在某一天決志跟從主,但是他們估算自己仍有非常充足的時間來實現這一切。

你是那個推延決志的日子而遲遲不肯將自己的意志毫無保留地降服於主的人嗎?請聽我一言:有極小的可能性,就是按你所預期的,你或許還真有另一次機會——但那只是一種可能。更有一種可能,就是你的計劃根本無法實現!你在用靈魂的得救下賭注。你正在以自己的永生為賭注來玩一場致命的俄羅斯轉盤的賭局。日子一天天過去,賭注越來越高,你獲勝的機率卻越來越小。牌越積越多,都是對你不利的。為什麼要去賭自己將來可能還有機會呢?你不需要賭。現在就有一個機會擺在你面前!

方舟的門仍然開著,一步之遙的距離抬腳就可以跨進。為什麼不就在此刻下定決心呢?慈愛的救主渴望將祂的平安和保障賜給你,願你將自己的意志降服,並且對祂說:是的,主啊,我願意!

(耶穌再來會是什麼情形?末日審判又是怎樣的情形?未來天國究竟什麼樣?http://www.qimiaozhenxiang.com/sp.html?ejid=11 《神奇的聖經預言系列》)


從歷史上看大部分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人都是在世俗裡面,那時候的世俗就是教會。

真正信神,並且在生活中分別為聖的人應該是個很小的少數群體。


謝邀

說明了社會進步,有了宗教寬容。

還有就是英國宗教界偽信者和盲目跟風者在減少。。


伴隨高舉人性慾求抹殺神性超越性的人文運動、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恰恰走向了它的反面,那其實是開啟精神蒙昧的鑰匙。世俗化不再是個別問題,而是一個整體面目。先不說帶來超越超越天性價值的基督信仰在人類幅度逐步滑坡,單說以真善和愛來支撐的文化,已經剩下空洞的符號!中世紀的過去,擁有真正的財富!然而現代!時代!當下!……這眼前的一切看似宏大!其實不過只是通向未來的狹窄通道,狹窄到令人窒息,只有極少數頓悟人性本身不具有動力的人,才可以看到未來!

文藝復興,人類精神的流亡巴比倫!還要多久我們可以重溫中世紀的春風!?


在信仰路程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在曠野中曾經至少80%以上的人對上帝沒有信心,以至於上帝讓這些人40年在曠野倒斃後讓他們的後代進了應許之地。

美國曾經在20世紀50-60年代經歷信仰危機,很多人不信了,不去教會了,但70年代有信仰大復興。

基督教的信仰是神找人,神會找那些覺得自己靈里貧窮的人、為罪哀痛的人,如果一個時代或某個集體的人選擇不信神,神也不會強求人來信他。


問題與描述其實有一點出入,是基督教在英國或者說歐洲的影響力降低,但在全世界範圍看來宗教的影響還是在擴大的。

這是世界經濟決定的。

當然,全世界的範圍看來相當一部分年輕人是有向世俗加速轉化的趨勢,但也要注意到,也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年輕人是在向宗教化轉變,這種宗教化倒不如說是極端化。

這是因為世界各地經濟表現的好壞決定的。

這種分化最簡單的指標就是社會底層里的資源多寡,資源少,年輕人就極端化,就上街殺人。資源多,年輕人就熱愛工作,即使不熱愛工作也醉生夢死,沒有時間搞恐怖襲擊。

宗教只不過是極端化中的一桿旗幟,除了宗教,還有民族,國家,人種等等,在不同的社會環境里它們都可以作為旗幟凝聚極端化的年輕人。

總的來說,現在全世界年輕人不是加速世俗化,是在世俗化與極端化中快速分化,中間派會越來越少,也就是說溫和派???會越來越難見到了。


宗教在人類社會的存在是有條件的,也是一個階段性的東西,這是毫無疑義的。科學精神及理性智慧的不斷深化,宗教也一定會消失。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它在一定條件下也會逐漸衰落、消失的。

第一,宗教現象是一個歷史範疇的課題,考古學證實,宗教不是與人類社會歷史相伴而生的,其也就必然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社會現象。因此,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類不再需要宗教的作用和功能,宗教就會消失。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人類先民的圖騰信仰,圖騰對於人類先民組成的部落來講,這是非常神聖的東西,現在成為遺迹了,只有藝術家和歷史學家對圖騰感興趣。

第二,從民族發展角度來看,不是世界所有民族都有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也不都是讓宗教信仰成為主流社會意識。比如中華文明就被認為是缺乏宗教基因的文明,宗教一直不佔主流意識。實際上,在中國的帝王術上,宗教是手段不是目的,孔子就說過"神道設教",意思是老百姓願意信就信去,只要把握好限度就行了。在這樣的民族中,宗教也不會永遠存在的。

第三,從宗教發展歷史來看,宗教總的趨勢是兩個方向:一個是方向是全世界政教分離原則,宗教脫離對人類社會的控制,其逐漸成為一種純精神的東西;一個方向是世俗化,也就是宗教的某些東西變為習俗,可宗教的特徵逐漸減弱。

第四,人的精神需求是變化的,人還是在不斷發展的,從古猿到人是一個過程,即使發展到人這個階段以後不會停止,而人的發展必然包括人的意識和精神的發展,而宗教一旦提出一個信仰目標就不能變了,一個不變的東西是不會永遠滿足發展著的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謝邀。現在年青人見識更廣,自主意識更強。就說我身邊的幾個例子吧,燒香拜佛抽籤求平安也一起去,聖誕教堂活動也一起去,說起佛經聖經也是一套套的,這段有道理!這段不合邏輯!這段是放狗屁!討論完好的信不好的扔一邊。我覺得這個很好!如果教會也能這樣升級一下內容,絕對不會出現信徒減少的情況了。


我不了解英國的宗教情況。但以我了解到中國的宗教情況,中國並未加速世俗化。相反,宗教正在中國復興。


修改,有人說我答非所問,其實很簡單,因為從人性角度來說,任何宗教真正的虔信者都不會很高,否則這個世界早已大同。更多人是習慣,盲從或者自以為信徒。所以標榜信與不信並不是衡量世俗化的絕對標準,更可能是很多人沒那麼盲從或者說敢於說出自己真實想法而已。這比例會表明年輕人更崇高或更墮落?不,只是宗教氛圍相對良好而已。

這比例會對宗教有很大影響?從世俗角度來看或許,從虔信者角度來看,說不定反而覺得是好事。

我的觀點就是這樣。

謝謝邀請,但是我不是基督徒,只能從佛教的角度來試著談談我對宗教世俗化的看法。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件好事,證明了這些人終於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了。其實我覺得對於一個宗教來說,信徒最重要的品質就是不自欺,信就是信,不信就是不信,教義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因為正常的宗教最忌諱的就是打著紅旗反紅旗的偽信徒或者自以為是的狂信徒,即使有一時收益,從長遠來看不亞於飲鴆止渴。歷史上的佛教,道教,天主教,通通都吃過這種虧,當其全盛,可謂是信徒滿地,然而真的人人精進,變成人間天堂了嗎?無非是宗教投機者的天堂而已。

滅佛教者,非不信者,偽佛弟子也。其他宗教也是一樣。宗教並非是人生的必需品,我認為,無論信徒多少,只要能夠坦誠面對內心,自由選擇信仰,信者自信,不信者自不信,就是最好的宗教環境,因為信與不信,無非是個人機緣不同導致的選擇不同,既無關能力也無關品德,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在世俗中也是一種修行。


幾千年前就註定了的事

【提後 3:1】 你該知道,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

【提後 3:2】 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

【提後 3:3】 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凶暴、不愛良善、

【提後 3:4】 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 神,

【提後 3:5】 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這等人你要躲開。

【提後 3:7】 常常學習,終久不能明白真道。
【提後 3:8】 從前雅尼和佯庇怎樣敵擋摩西,這等人也怎樣敵擋真道。他們的心地壞了,在真道上是可廢棄的。

【提後 3:9】 然而他們不能再這樣敵擋,因為他們的愚昧必在眾人面前顯露出來,像那二人一樣。


調查基督教有啥用嘛,調查綠綠啊


謝邀!基督教在西方傳播了幾千年,可是基督為什麼從未走進過他們的內心?


所有人都活在世俗之中。


個人有個人的選擇

基督教大體上也在越來越世俗化的呀( ̄▽ ̄)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理科狀元流浪街頭,稱世俗生活很無聊?
世俗化穆斯林能做到多世俗?

TAG:信仰 | 多元化 | 宗教 | 無神論 | 世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