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的意義在哪裡?
即將入學純數博士,聽很多已經開始讀博的學長學姐都說,其實博士畢業後大部分人是在學術界拿不到教職的,很多人也沒辦法把自己博士期間的工作繼續進行下去,最後只能轉行。所以讓我不要有太大期望,還是踏踏實實做好自己。
聽完他們的話,我就在想,讀博的意義是在哪裡?完完全全就是篩選出適合繼續做科研的人,然後淘汰那些不適合的人嗎?這樣是不是顯得真的太殘酷了點?我也會害怕自己將來拿不到教職,畢竟做的是純數,只能一條路走到黑。正題:如果真的那麼多人博士畢業沒辦法拿到教職,沒辦法繼續自己的研究,這樣中斷了這段經歷,那麼讀博有什麼意義?
謝邀。
我覺得讀博被淘汰其實跟找工作然後因為經濟不景氣或者別的什麼原因被裁員,或者創業失敗什麼的,也就是一個性質的事情。讀博呢,就要認識到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讀博這種事情本來就只適合冒險或者不在意挫折失敗、不在意別人的眼光的人做的。至於讀博有什麼意義?我不知道。人生有什麼意義?我也不知道。我不太喜歡去尋求什麼意義,我只知道我現在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現在我還不想quit,還抱著僥倖心理以後能在一般般的學校找個教職就可以了,反正我對物質生活要求也不高。實在不行,那轉行干其他的算了。說句實在話,我不想給自己戴高帽子,不想聲稱「我搞科研是為了提升全人類的幸福指數」,權當科研是遊戲人生,那又如何呢?
可能因為我有一個好的老闆,又有一個好的sponsor,這三年博士讓我如同活在夢裡一般。
這三年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呢?簡言之就是包括我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都在為我著想,無需為別人打工,每一分每一秒都花在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這件事上。這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好的一份「工作」嗎?
從開始讀博的那天起,感覺所有人都在想盡辦法幫我拿到這個學位。學校提供最好的學習資源,系裡提供最好的實驗設備,導師提供最直接的學術指導。學到的知識,是我的;鍛鍊出來的能力,也是我的;發出來的paper,名字還是我的。更過分的是,我的sponsor還要替我交學費、給我生活費讓我無憂無慮地充實自己。讀博這三年,我問自己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怎麼就突然有這麼多人跳出來幫助我?他們到底圖什麼啊?
這就是科研,它不在乎當下,它只關乎未來。沒有利潤的要求,沒有業績的壓力,你只需寫出一個能自圓其說的故事,你就是一名優秀的「員工」。也許我的成果在我有生之年都不能轉化為生產力,但大學和sponsor願意為這一份潛力買單,願意為我承擔這一份風險。
我感到很幸運自己能有資格做關於未來的事情。
讀博讓我養成了很多「壞習慣」,無法接受固定時間上下班這種事情,更無法接受我的勞動是為了替別人賺錢再拿工資!希望到老了,我能自信地說:我這輩子最驕傲的事兒就是沒上過一天班!讀博的人,都是自己的老闆。
好的工作是越干自己越強,它成就你;壞的工作是越干自己越累,它透支你。
所以讀博有什麼意義啊?就是你不讀你都不知道竟然還有這樣一種人生啊!肯定要讀的啊,不讀沒有錢用啊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
做生意又不會,只有靠讀博這種東西,才能維持得了生活這樣子
進實驗室感覺像回家一樣 在實驗室里的感覺比家裡感覺好多了!
裡面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
哎我超喜歡裡面的!
我覺得吧,像我這種雖然PhD能做下來,但是絕對沒有那種一流數學家天賦的人,真的能在數學上做出什麼不可替代的工作么?或者說數學上少了我真的會有那麼一點兒ε的影響么?
我覺得我沒有自信說這個話。
所以這麼看起來,我做PhD似乎。。。只對為自己有意義,
那麼如果沒有讀博,我會怎麼樣呢?
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昨天我在這個問題下面發了個飈,噴了一堆人,有人回復我說我高高在上,秀優越,炫耀,沒有同情心同理心,不理解他們。
其實這種事情我也是第一次和人爭論,原因就是我寫的那個,我看到了我差點兒可能變成什麼樣,當初要是本科畢業了在家那幾年,沒咬牙下那個決心回到學校里來,我現在真和這個劉汗青一樣,弄不好還不如他,我生氣主要是對我自己,對我荒廢掉的那幾年,對我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變成的樣子。
就像郭德綱說過的(沒錯,我又要引用郭德綱了):
恐懼的最高形式是憤怒。
所以,沒有變成那個樣子,這就是讀博對我的意義。
今天我聽了一句話:
你看每一本書都會有回報嗎?你買的每個東西都會有用嗎?你投資的每一筆錢都會有翻倍嗎?你的每一段感情都會修成正果嗎?每一個創業都會成功嗎?這不是成人的邏輯, 也不是這個殘酷世界的邏輯。
雖然不同的決定要付出的成本不同,要承受的代價不同,但是基礎的邏輯是一樣的:它們都會有風險,沒人能給你保證。而成人的邏輯是:評估風險,做好覺悟,承當風險,用心去做。博士自然比上述所有決策都要困難得多,但是道理是一樣的,大家讀之前要做好覺悟。我個人一開始就做了和 @Yuhang Liu 同樣的覺悟,看了他的答案也就覺得不需要重複了。
你需要清楚自己為什麼讀博士,讀博士對於你的目標多重要,能多大概率提高你終極目標的成功率,如果你想進入大學進行科研工作,讀博士無疑是最大的一個概率,即使那只是把概率從萬分之一變成百分之一而已。沒有博士學位,這件事你連資格都沒有。如果你只是想輕鬆過上安逸的生活,我有一說一,這件事可能性不太大,博士基本要脫一層皮,後面道路也非常艱難,不要抱著輕浮的心理來做這個重大的事情。當然了,美國很多數學博士畢業不一定是走向科研的額,而是走向銀行等等。 很可惜,對於後者我沒辦法給什麼建議。
我一德國同事說,他們去找工作根本不在意你博士的具體研究方向。關鍵是你有能力獨立承擔項目。這包括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以及負責籌劃的能力。在博士期間鍛煉的這種能力,是年輕人將來作為國家社會頂樑柱最重要的素質。社會需要這種人才。
當然,這種能力也不一定非要讀博士才可以獲得。或者讀了博士的人也不一定能獲得這種能力。但是讀博一定是獲得這種能力最佳的方式。也是最可能成功獲得這種能力的方式。
以上是原答案。
個人經驗上來看,不一定全,一些切身體會。
1. 會下意識懷疑任何別人給出的判斷,是否正確,或者在什麼範疇正確。不會因為沒發生過就認為不合理。沒有從眾心理。如果從眾,就永遠無法做開拓者。
唯一從的就是自己多年建立的自己心中的理論框架。這也是去判斷,去思考的基礎。
2. 相信存量比不過增量。
博士練就的這個能力給你的是一個強大的增量能力。你博士出來,可能不如一個高中畢業就進入某個行業的人的十年積累。但是未來十年,因為你的強大的增量能力,一定超過大多數增量低的人。
3.在某一領域的某一小方向,超越全世界所有人。做過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事情,有捨我其誰的體驗。這會讓你日後敢於做別人從來沒有做過、但是按照你的推斷合理的事情。
這個東西可以類比到創業裡面。個人認為創業和讀博需要的能力很像。你創造出來的東西獨一無二。從來未曾存在過,但是你依靠已有的經驗、理論發現這麼做也可以。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
4.教授之所以稱為老闆,是因為他們和創業公司的老闆很像。他們都是善於改造,或者引導這個世界的走向。有些事物沒有對錯,甚至沒有答案,但是他們仍然能夠給出利弊權衡下最好的解決方案。從而讓大多數人類受益,接受;並在人類文明進化歷史畫下重重一筆。
5.反觀國家的運行。國家就需要這種能夠獨立全面思考的人才。國家走向這麼複雜,這麼特殊。沒有先例可以參照,只能夠去自我思辨,判斷,需找到那一條從來都沒有人走過的路。可以參照鄧當年的改革開放。
許多人想過當國家領導人。沒獲得這種能力之前去做官純粹是禍國殃民。
多數人是非常優秀的執行者,但是博士完成後的標準是,你知道該去完成什麼。換言之,解決問題已經不夠了,你得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提出問題才會影響人類的發展方向。套到公司里,那就是,我們公司未來要怎麼發展。什麼有價值!
6.細節上的東西再說
總結,每一個領域,行業,獲得這種能力的途徑不同。但是對於大多數人文、技術、科學相關的專業,讀博是獲得這個能力最快的方式。
如果你無需讀博都年紀輕輕獲得了這個能力,只能說你真的很厲害也很幸運。
這個能力的是有強弱之分的。最弱到你可以獨立思考判斷哪一個餐館的菜更好吃,最強可以到主導複雜萬千的國家的走向。
讀博就像給你創造一個遊戲小世界,讓你學會在小世界裡經歷整個超越和稱霸的過程。隨後在更廣闊更複雜的世界做開拓者。
讀博的意義和賭博一樣,籌碼就是你自己。讀出來少說28了,再做個幾輪博後,就30了,然後家未成,業未立。縱然成功了,以後進業界期望能混個中上,失敗了就真的萬劫不復了。尤其是數學這種學科,編程水平至多一般碼農,還是考慮了搞計算的;社交能力無限趨近於0;常年格子衫運動褲還丑,配不上中國女性;理論水平半瓶子醋,還老是想著嚴格化證明,導致想應用都不行。所以讀博的意義在哪裡呢?可能是出於人好賭的本性吧!跟口渴了要喝水,肚子餓了要吃飯,春天來了要papapa是一樣一樣的。也是為了滿足一種需求,一種追求多種可能的需求:
余面東而卧榻,欲之樓下胭脂店,則履拖鞋,著睡衣,攢二三錢足矣。欲之西市易日用之具,則青衣束髮,駕驢馭騾,攜一錢袋足矣。而欲之名山,當仙衣道袍,乘鯤鵬,踏祥雲;煉體魄以越險阻,備詩詞以詠綺麗;非期年成行,乃十年之功也。話說竟然用了成功這個詞,很不勃學。
不說了,揪著淺色床單哭泣去了:青燈墨筆故紙堆,窮盡韶華顏色衰。問君失敗似何處?淺色床單冷月回。somewhere in between who I used to be and who I"ll be tomorrow.
前幾天看到奶爸在微博感嘆,大概是講:健身學習定製西服,都不能讓你跨越階級,那些只是富了之後的休閑——大概是這個意思,我的思路在看到第一句話時,其實就已經發散了。
奶爸是位很聰明的人,在他的年紀,我未必能達到他的成績。看到那段話,第一層感嘆是,奶爸的底色定是難得開心。我母親小時候就對我說過,男人心太細、想太多,容易不開心。
第二個念頭是,奶爸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與我一樣,呵呵。悲天憫人時,更多的順便在哀悼自己、反省自身。
「學習」本就不等同於金錢、權力,充其量可以講「學習」是獲取金錢、權力的路徑。然而,獲得金錢、權力的路徑有很多,「學習」是最辛苦的一個。此外,「學習」語境下包含的學習內容、學習形式更是繁雜。
想要賺錢,就該去學「經商」。您問我如何「經商」?我回答不來,知乎上有朋友談過——如果迫切想要金錢的、卻無人指點的青年,應該去義烏、廣州、青島這些城市走一走。這就是一種學習,「去走一走」就是一種學習。
當然,如果您家中有長輩指點,您可以跟隨他們腳步去模仿;如果您從高校相關專業畢業,您可以去大型企業實習;如果您家中有產業為基礎,那更可以親自上手——這都需要學習——這些學習的路徑,可以直通「賺錢」這個目的。
學英語、多看書、勤鍛煉、注意儀錶——這些只作用於你本身,並不能很「直接」的轉化為「金錢」,短見點講——或許會利於你相親;長遠看——或許利於你更加國際化。但終究,這些都不是直接作用於「金錢」、「權力」。
學習,依上述,自然也可以分成「短效」、「長效」之用學習。
如果單純追求金錢、權力,或者一份教職、一份實驗室的研究崗位——首先,您要確定自己的目標;而後,去參考前輩的經驗——那些已經實現了你的夢想的前輩的經驗,去學習他們的路是如何走的;最後,從中探索出一條適用於自己的、最簡便直通夢想的路。
——————
對於攻讀博士學位本身而言,其實僅是一種個人的、人生選擇。我其實不太明白,為何總有人認為讀博是難以理解之選擇。有人喜歡同性、有人喜歡異性,這事如今都被人們「想通透了並報以理解」了,讀博作為一種人生的選擇,難道還更神秘不成?
———————
奶爸教育二十歲左右的青年——不要有節點思維。我理解奶爸的意思,是在批評「考上大學就輕鬆了」、「還有一次六級報名機會了,要趕快學英語」此類思維。
我同意奶爸的觀點,風物長宜放眼量,年輕人的視野要寬廣,未來的日子很長,起碼要以五年安排計劃,而非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為短暫分界點,彷彿越過了點就變質了。
人生的意義在於你在這些時間裡做了什麼,而非這些時間流過。具體到學習,「掌握了一項技能」的意義遠大於「學過此項技能」,我們不能人為的給學習加之一個期限,如果真的要有一個期限,那一定是一生——也就是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
哈哈。
不過,這些年來,我也更意思到,人生要有節點思維。
上班後,五年、八年,短暫非常,就如同小河淌水般,根本讓人不能察覺,忙來忙去,彷彿入職還是昨天,就已經過了三十歲。再向前看,在一個職位上耽擱八年、甚至一生,都是常事……
有天,我忽然意識到,有些中年人的懵懂,更勝學生。不然他們也不會感嘆,總盼著孩子長大了,可以省點心,終於有天他長大了,發現自己也老了……
於是,我告訴自己,工作後,一定要有節點思維,三年要邁一個台階,要定計劃、要驗收反省——不能以孩子的成長來紀年。
可工作後,想三年一個台階,何其困難?無數為人打工的崗位,都會在不同時期陷入努力無門、干或不幹同樣待遇、活兒永遠干不完、很辛苦也不升職……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境地。
有天,朋友們閑聊,是滿30年工齡、還是熬到65歲再退休,我忽然慶幸自己參加工作很晚,反正如今也不會按工齡分房子了,呵呵。
我給自己定計劃,盡量不因環境改變而興廢——其實重在定期總結、反省——三年如果不能上一個台階,那就三年實現一個目標、換一種心境吧!
比如,本職工作陷入循環了,就把心情多側重於家庭;五年後還不順利了,就做點生意去;八年後還不順利了,就跳槽轉行。這期間,閑來無事,可以練字、健身,英語更是不能丟;再閑了,就用三四年時間把CPA考了;還是閑的話,把這些年故事寫本小書來賣,或去學學唱戲、鋼琴。
我以為,這種心情,都是在讀書時養成的,或者說是熬出來的,當然,也是因為讀了書,才想明白的。
—————
讀博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無需回答,只需要「比較」就好了。在您面臨選擇是否讀博的時候,您還有更好的選擇嗎?如果有,大可不必讀博嘛……
以上。將來墓碑上得有個Dr.
博士學位設置的本意是培訓一個人,使其具備基本的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如果把讀博看成一筆投資,那麼合格的博士只能保證獲得以上能力作為回報。如果你希望獲得的回報是財富,我只能說讀博不是一筆很好的投資。我們之所以看到很多成功人士具有博士學位,我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可能他們的研究課題碰巧順利地延伸到後面的工作中,所謂學以致用,其實概率較低;二是讀博過程中訓練的發現問題、統籌規劃、解決問題等能力,是成功職場人士的必備條件。
每個人讀博的原因都不一樣。就我個人而言,我還年輕,我希望在自己智力、精力最巔峰的時候投入到充滿挑戰的學術界中,看看自己的潛力究竟有多大。這份經歷對我來說實在是難能可貴。
如果沒有想好這個問題,我建議緩緩再做出讀博的決定。
看下教職數量,和每年畢業的博士數量,就發現做教職的必然是少數。而即使做了教職,能繼續做自己博士做的東西的人也很少,一般都是做什麼能申到錢就做什麼。如果你覺得讀博的意義是在於以後可以做教職,那麼你多半會失望。不過我個人一直覺得,讀博不是為了把路越走越窄,而是把路越走越寬。以前在某個問題下回答過這句話,一堆人跑來質疑。不解釋,懂的人自然懂。
從成功的角度來說,讀博的意義還不如買比特幣。。
讀博的意義在於 無論你有多聰明 在science面前還是得默默耕耘才能收穫那一點點的成果。不管以後從事什麼行業 永遠會對真理保持謙卑的態度。
我覺得讀博的意義可以等你畢業的時候再總結。現在,你還是先確定一個你覺得有意思的方向吧。
想讓我說難聽點嗎?
讀博以後,你的地位和社會層次就不一樣了···················(我一個朋友就是清華的女博士,現在除了老公是個死胖子之外,其他都堪稱完美···)
我是碩士,我愛人現在在讀博,你知道她同學、導師都是什麼人嗎?
我同期的同事裡邊,博士剛參加工作就能得到的東西我要趕好幾年好吧·····
我現在就怕我愛人畢業了就把我甩了啊·····
糾結啊···
她這論文要不我就不幫她寫了?
對於我自己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是通往學術理想的必經之路而已。
PS:大齡博四一枚,勸退黨勿擾讀博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在這個挑戰過程中,你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挫折,承受無意義的壓力。在你應對這些事情過程中,你所鍛鍊出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會使你終生受用。一個博士學位不僅代表你這個人在這個學科裡面已經具有獨立從事科研能力。而且也說明你這個人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必定有了嚴格的訓練。
這是一段寶貴的經歷。不管它是痛苦還是快樂,不管是顆粒無收還是碩果累累。給未來以啟迪。女生的話……每次面對性別問題的話,可以跳出「女性」這個圈啊,畢竟博士不分男女
以上玩笑話,讀博士這件事,首先它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給你尊嚴(現在這個社會很「反智」,很多人會說,博士有什麼了不起,確實沒什麼了不起,都是人,但是你的內在會更知道自己的意義)
其次 實際點說,會有更多在這個學科上的機會,參加會議,有更好的學術資源,出國的機會。
事情都是兩面性的,同樣是博士,有些人很水,有些人學術真的非常好,博士這個頭銜頂的也不虛
博士和本科不一樣,也不是研究生,讀博士是有一定難度的
本科不用思考,研究生有人帶著你,博士的話就是自己挑大樑,往往從實驗室的小跟班變成了實驗的策劃者,然後領著碩士生小跟班……
是個修為自己的過程,寂寞的去探索去研究一個問題,然後得出一個結論
這個過程大概就是讀博士的意義,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里的「修身」
期間也會有很多人不理解,會問你有什麼用,也有些盲目仰視,也有人「不以為然」,
這是個關乎於自己的過程,是你和科學之間的信仰,和信仰之間的對話。
大概能多年之後,我回憶起讀博的日子,也不會後悔,不會後悔沒有早早結婚生子,不會後悔沒有早點工作,而是用青春去給自己的學業一個交代,在26-29歲(目前26)這段時間裡能專註的做一些事情,能給自己一些做想做的事情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經歷和時光。
雖然發論文,出成績壓力也很大,其實也有需要享受生活。
讀博一般情況都是一種智力密集的工作,而不是體力密集
儘管不忙,但是還是有壓力的,估量你自己的能力,如果能夠承受還是應該去念博士的。
共勉。
最近清華/武大的2位非常年輕的原校長被提拔為正部級幹部,而且是在年底大會之前。
我想以後這樣的博士(是正兒八經博士)以上學者高官會越來越多,為啥呢?因為博士之前的教育缺乏一些很關鍵的東西,導致以往的知青/工農兵幹部,本科/研究生學歷人才不能勝任將來的高層崗位,不管是在政府部門還是民營企業。(假如你自己鍛鍊出來了那另說)
博士之前的教育缺什麼?——沒有引導學生培養想像力/判斷力/創造力/綜合分析能力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學生的目標是贏得考試拿高分,而看看高考試卷就知道,這些考試的題目只著重引導學生培養了大腦的低段位能力,包括計算/反推/強行試錯/記憶/模板運用/邏輯推導能力。而沒有培養高段位的想像力/判斷力/創造力/綜合分析能力。
——分析一下高考前的應試教育缺在哪?————
你需要做大量的題庫,記住模式化的題型和對應的解法——考記憶力。
文綜的大多數題,理綜的生物題,化學的反應方程默寫,語文的前幾道選擇題和古文默寫等——考記憶力
數學的前幾道計算和幾何/代數小題和填空題——考計算/反推/拿選項回去試錯能力
化學的猜物質填空,數學的排列組合題——考邏輯分析能力
生物/化學/物理的小實驗,語文的閱讀理解和古文理解,命題作文——考模板運用能力
英語——更多是記憶力和自成體系的語言能力
純靠記憶力,你也能拿高分,但記憶力,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且在AI面前不值一提
————————————
其問題核心在於?————所有題目都給了你涉及到的素材(題干)和你需要尋找的答案(問題),所以學生只培養了找到這2者之前關聯的能力。
已知A,求證B————最關鍵的2個因素已經被給予了。於是學生可以純靠記憶力來只求高分,把前人做的創造性的提出B,尋找到A,再求證的過程省略為強行套模板。高分低能的人就是這麼出現的。
本科,研究生階段也一樣——導師給出你要搞明白的論題,你去找老模型擬合
所以博士之前的教育缺乏——————想像力/判斷力/創造力/綜合分析能力
博士階段就不一樣了——你需要自己去找到有價值的命題B,再去從知識大海里挖掘有關聯的素材A,還要論證AB是有關的,找出他們之間的聯繫。這是創造性的工作
為什麼高官需要想像力/判斷力/創造力/綜合分析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幫助你從社會/市場上紛亂的雜多中歸納/捕捉到關鍵現象,創造力幫助你在這些關鍵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別人沒提出過的觀點,想像力幫助你從世界中找到與這些觀點存在強關聯的因素,判斷力幫助你分析哪些因素與你需要搞明白的問題有關哪些無關。再運用計算/邏輯等能力去證明。證明出來對了,你就是市場的開創者,政策的制定者。
深圳特區,改革開放,農村包圍城市。都是這種能力運用的例子,而不是依靠單純的「智商,情商走老路」
為什麼以前不需要博士高官?————因為之前中國社會階段初期,政治體制和市場不發達,不用創造性的提出新的政策觀點,只需要證明/證偽美國/俄羅斯的路走不走的通就行了。不需要高段位的大腦能力,更突出在混沌初期利用情商和手腕執行政策的能力。
現在就不行了————社會高度分化,每個國家文化/經濟不一樣,每個新制定的政策/規劃都是全新的,需要博士階段培養的「自己提出命題,再去找因子,再去創造性的設計試驗證明」的能力。大的政策不可能試錯,必須要在出台前研究這個政策會導致人民產生什麼樣的行為,他們會不會接受。而博士階段開展研究的方式和培養的更高階思維方式,與高官的決策需要不謀而合。
每個人都應該發展這些上位能力————中國人對情商的強調忽視了判斷力的存在,情商只能在你知道這個場合需要運用情商+你知道要運用什麼手段的時候發揮作用,就是說你已經知道「問題」是什麼,你要找特定的答案(情商)。而大多數時候,你面對的都是未知的環境,你不知道你要回答的答案是什麼(比如這個人是敵人還是朋友?),不知道的時候,你無法運用情商,你必須先運用綜合分析力+判斷力,通過你知道的一切信息分析並判斷你的處境和對方對你的態度以及你接下來要怎麼辦對你最優,再運用情商去解決這個特定的問題。
Ps:在職博士和直博的有區別
推薦閱讀:
※如何打出漂亮的核磁圖譜,有哪些注意細節?
※剛開始讀博老闆跟人跑了是什麼體驗?
※洛倫茲吸引子是如何畫出的?
※2017年你所在的領域有哪些激動人心的成果?
※目前各個學科的科研中,透明和開放的程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