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把所有的介面和插頭都做成一個樣子?會不會有一天實現?

如題


大家都指望USB-C以後一統天下。。。

但是,90年代USB被發明出來的最初目的不就是統一所有的介面么。USB什麼意思?Universal Serial Bus.

在USB的時代里,依然有大量不同的介面被發明出來。就算USB自己,也有大大小小多種不同版本,mini USB就有兩種口。

USB-C到底能不能做到final say,還是要再觀望吧。雖然大家都這麼希望,包括我在內。


完全統一介面基本是不可能的。

鹵煮你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介面或插頭只是一個形式,內在的本質是不同硬體/軟體之間的數據交換。而數據傳輸的根本需求其實只有兩個:傳輸速率和傳輸質量。因此,統一介面在是完全不可能的實現的,因為人類的數據傳輸需求是指數級增長的,今天發明的「完美的介面」,到了明天可能就無法滿足數據傳輸需求了。(就比如某名人說「640K內存足夠所有人用了」)

就算是到了無線傳輸時代,也只能是介面更新速度減慢。因為一個無線數據傳輸也是要依賴於硬體的,雖然短時間內,無線傳輸可以通過軟體更新來實現傳輸升級,但是這種升級最終是有極限的。當達到天線的傳輸極限後,硬體的更新也勢必無可避免。


單論電腦的外部介面可能還有戲,如果type-c足夠強大,應該可以統一了。

可是這個插頭……220V交流電的電插頭,怎麼能和通直流電的介面通用?就算電路上能解決,那也不能耳機拖一根4平方電源線吧?


不能的

想想電動棒能直插發電機的後果吧

氣錘就賣不出去了喵


不行,不同用途接頭即使防差錯要求也會故意設計成不一樣的。把380和220接頭搞成一樣的得出多少安全事故啊


哈,那還賺啥錢


不同接頭或者介面是有專利的。

你用,總要給錢吧。

再說科技公司自己弄個介面還是可以的,又不用專利費。

不過,那是以前。

現在安卓手機遍地走,介面也是統一的,和谷歌還是挺有關係的。

蘋果方面嘛。

你看現在很多安卓新品開始用type-c介面,還有蘋果筆記本也是開始用的type-c了。

iphone估計也是遲早的事。

所以,最終介面統一是大勢所趨。


隨便答一發

沒有任何意義,舉例說明:

1.小電流弱信號……杜邦口

2.射頻信號……按功率和工作頻率劃分,子子孫孫無窮無盡也

3.大電流……按具體情況又有各種各樣子子孫孫

4.高耐壓……按具體耐壓要求子子孫孫無窮無盡

……

除此之外還有要求防水防潮耐插拔絕緣屏蔽耐雷劈等等等等等……

插頭的形式是工程應用、技術背景、市場需求共同決定的


英特耐雄耐兒,就一定會實現。

-《國際歌》


不可能,每種介面都有它特定的用途,兼容性和成本問題不可忽視,無論是物理上的還是邏輯上的。

我不是相關產業工作者,但是我見得太多了,有這個必要,告訴你們一點人生的經驗。

拿電腦內部磁碟驅動器最常用的SATA介面來說吧,企業級的SAS介面由其發展而來,但卻並沒能在消費級市場上取代它,因為其中的很多協議對桌面平台來說都是多餘的,而SATA的速度也完全能夠滿足當時的硬碟需求(同代SAS介面速度是SATA介面的兩倍,支持全雙工,SAS磁碟控制器向下兼容SATA硬碟)。

後來SATA想要走向外設,便推出了eSATA介面,原生SATA匯流排的採用讓它的速度與內置硬碟無異(相比之下USB介面的外置存儲設備4K讀寫速度感人,時至今日即便是有UASP加成的USB 3.0和3.1仍然如此),然而eSATA並沒有自帶供電功能(USB優勢之一),再加上USB介面的外置存儲設備早已普及,最終逐漸消亡。但是大部分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的內部硬碟仍然是SATA介面,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將是這樣。

SATA III在2011年Intel的Sandy Bridge平台(即通常所說的二代酷睿)上得到了原生支持。然而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存儲市場的新寵兒——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便逼近了SATA III的理論上限6Gbps(實際約550MB/s)。在嘗試進一步提升SATA介面的速度時,發現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繼續提升速度會導致功耗增加,不如採用速度更快、功耗更低的PCI-E匯流排(當時作對比的是PCI-E 2.0 x2,理論速度10Gbps),也能降低研發難度、縮短開發周期。於是便在SATA 3.2引入了SATA-E介面,這一介面需要佔用兩條PCI-E通道,在Intel當時的Haswell平台中,這恰好與兩個SATA介面佔用的LANE相同。在外觀上,SATA-E被設計為兩個並排的SATA介面加一個專用的小介面,既可作為SATA-E介面使用,也可以用作兩個獨立的SATA III介面。這一設計最早出現在Z87主板上,並在Z97主板上得到進一步普及,到了Skylake的中高端100系主板上,這一介面變得更加常見。

然而,採用SATA-E介面的硬碟少之又少。早期的SATA-E工程樣品甚至只是一塊SATA-E to PCI-E的轉接板,還不如直接選擇PCI-E插卡式的固態硬碟。

此時,同樣採用PCI-E匯流排的M.2 B Key介面已經憑藉小巧的外觀得到了廣大主板/硬碟廠商的青睞,並在100系主板上得到了廣泛普及(包括筆記本)。

縱觀近幾年誕生的新興介面,最受歡迎的當屬USB Type-C。2012年,蘋果在iPhone 5上首次配備了Lighting介面,它的一大亮點便是不分正反,比USB介面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於是,在USB 3.1規範中,引入了Type-C介面。不同與台式機上常見的Type-A和印表機上常見的Type-B介面,USB Type-C的尺寸與Lighting介面以及之前的Micro USB相近,最大亮點同樣是不分正反。這便是吸引消費者的要素所在了。

然而,USB Type-C真正的優勢還在於其與雷電3的「兼容」。前兩代雷電介面採用的是Mini DP介面外形,因為各種原因,都沒能流行起來。而這一次,雷電3搭上了USB Type-C的順風車,出現在了更多的電腦上(主要是筆記本)。雷電3介面速度高達40Gbps,與PCI-E 3.0 x4可以相互轉換,在幾家業界大佬的參與下,為許多輕薄型筆記本外接高性能顯卡提供了可行方案。

注意:USB Type-C介面不一定支持雷電3,也不一定是USB 3.0或3.1,USB 2.0同樣可以採用Type-C外形。

很多台式機主板上跟風搭載的USB 3.1 Gen1 Type-C只是USB 3.0的馬甲,速度只有5Gbps。只有USB 3.1 Gen2才是10Gbps速度。

不更了。


我敢說最終所有的一切都是無線連接的。


記得有個空難的原因是自動駕駛儀的接頭兩個一樣。但是控制的東西不一樣。維護的時候插錯了,然後飛上天后開啟自動駕駛儀就掉下來了,後來就設計成插錯插不進去了。


天下大同,USB type-c


你是在說 usb type-c 么?


除了數據傳輸和外形設計等原因,請問,您知道什麼是防呆設計嗎?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rca,3孔4孔平衡,3.5 6.25單雙聲道,看現在音頻科技發展停滯的狀況,怕不是要用到人類滅亡。


其實還是可以實現的,usb和蘋果轉接頭,dp和hdmi轉接頭。

大部分都可以,然而,蘋果說,我就要用自己的介面,我也不讓別人用我的介面。(日常任務1/1)

還是專利和壟斷企業對市場的操控導致介面種類的多樣,其實一類電子產品統一下沒問題。


未來絕大部分使用場景應該不會有介面和插頭,需要的地方又很難也沒必要使用統一的介面/插頭。


我相信有一天是會沒有線的

那樣算不算大一統?

希望我能看到那一天

不……我還年輕 我肯定能看到的


推薦閱讀:

你會買新出的huawei watch嗎?
我想養牛,需要具備哪些知識?
為什麼科技的發展沒有使電子樂器超越傳統樂器的地位?

TAG:科技 | 家用電器 | 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