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咖啡產業『』上游『』的是什麼樣的? 考Q-grader能讓自己在「上游」混口好飯嗎?

說實話我自己看到了在所謂「第三波」咖啡潮流的下游中做一名咖啡師而發展的局限性,熱愛咖啡的我也想創辦自己的一番事業,我想鯉魚躍龍門,往上游看看,也許在上游能比在下游做咖啡的混得好些?

我現在已知的咖啡產業中上游在我認識里是這個樣子的:先是咖啡熟豆,便是咖啡烘焙的大坑,不光技術需要大量研究,器具(烘焙機)和材料(生豆)更是家當殺手。然後是生豆,這一塊對於咖啡師出生的自己就比較迷了,先撇開生產處理的另一個坑不說,我發現生豆國際貿易這一塊就很讓人感到好奇和有趣,也是《尋豆師》這本書讓我知道了這麼神秘和有趣的一個存在。

大陸這邊能接觸到的咖啡生豆零售商並不多(尤其是比較稀有的微批次等),這曾是準備去打手沖比賽的我對豆子素材選擇時讓我感到頭痛的事。我個人很希望國內也會有類似Sweet Maria『s這樣國內生豆公司自主品牌的存在。

同時,我堅信的一句話是:「更會喝咖啡是把咖啡做得更好的前提。」無論是做沖煮還是烘焙,乃至採購加工種植,畢竟咖啡最終是給人喝的。

所以我認為「會喝」咖啡非常重要,於是我捉摸著去考那些無論是做評委還是做採購的都會需要的Q-grader(我不知道我這的想法對不對).

記得2年前好像考這個證的培訓費用和考試費用加起來還要2-3W,現在1.5W左右。是這個證的價值縮水了嗎?

然後我想正式地進入一家做生豆進口的外賣公司做品鑒,不知道Q證是否必要,還有我還需要掌握些什麼其他技能和知識?

還有如果持有了Q證,我還能去些什麼樣的場合做咖啡品鑒工作?例如賽事感官評委一類的?

雖說之前一直被人教導:咖啡師考Q就是浪費,但人家是真的不想只做一個在下游游來游去的小鯉魚咖啡師呀!

如果還有更多經驗還請各位前輩多多分享下~在此謝過~


謝邀。

道理其實很簡單。一個行業的上游好不好生存。完全取決於下游是什麼樣的狀態啊。

現在下游的咖啡店不溫不火。其實是一片衰敗之勢。因為很多都在賠錢。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無論是上游的。生熟豆供應商。還是尋豆師。一定是更難做的。店面都不賺錢。賣不出去產品。供貨商怎麼能賺錢啊。

當然前兩年的咖啡市場由於出現了一次爆髮式開店增長。雖然店面依然不賺錢。但是開店的人多了。利用這份紅利上游的設備豆子供應商都賺了一筆。然而迄今為止人們還能保持當初那種開店熱情么?

所以上游的寒冬即將到來。我並不看好咖啡上游產業鏈。你的產品賣不出去。怎麼可能發展的好。考到Q也沒什麼用武之地。為什麼Q縮水了。因為拿到Q的人越來越多了。並且Q對於咖啡行業的發展並沒有作出貢獻。

前兩年從咖啡陪你開始掀起一股全國性開咖啡店的熱潮。打破了整個市場環境。曾經能苟延殘喘的很多店。直線被打出局。新的店也在促銷結束後無法立足而亡。這中間唯一獲利的就是供應商。而供應商之間為了儘快的獲得市場份額紛紛進行價格戰。雖然天天能賣好幾萬上十萬的咖啡機。但價格已經透明。並沒有太大的利潤。但畢竟還是賺錢了的。很可惜的是。供應商賺了筆錢之後。完全沒有意識到咖啡行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咖啡店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產業?怎麼樣才能盈利?開店的人一窩蜂的進來。供應商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告訴他們。你要跟別人比品質。你的東西好自然生意好。於是老闆們紛紛被忽悠買更貴的咖啡機。更好的豆子。在裝修上砸錢。結果就是一家接一家的倒閉關門。到2016年的時候大家終於意識到了不對。大家對這個行業開始敬而遠之了。沒人新開店。咖啡供應商營業額逐漸開始萎縮。這一切其實都是整個咖啡圈上游沒有把握住機會。只看到了眼前利益。殺雞取卵。造成了現在的局面。但凡上游好好去思索咖啡店如何能夠成功。如果你們支持下的店都能生存下去。你自己才能有飯吃。你非給店面推薦貴的咖啡機。貴的原料。一點點逼死了店面。沒了店面支撐。上游也逐漸萎縮。16年底這個現象已經開始出現了。

上面文字說的有點多。如果能堅持看到這裡的人。希望你們想一想。我們去咖啡店是幹什麼去了?為了尋找心中想要的咖啡口味么?星巴克沒有用最好的豆子。最好的機器。為什麼做成了最好的咖啡店。那星巴克把什麼做到最好了呢?我從進入這個行業開始就確定了走管理路線。咖啡店的最大問題就是一開始的目標設定不明確。你到底是為賺錢開的。還是老闆心情好開一個供自己朋友玩玩吹牛逼的地方呢?你開店賺錢賺誰的錢?人家憑什麼把錢花在你這裡?你提供了什麼?提供的東西人們認可么?所以我現在從一個個單店改善到現在做諮詢。就是希望能夠給大家一個新的思路。讓店面都生存下去。賺到錢。讓這個行業能夠慢慢起來。希望我能盡到我的一份力。


我身邊 有自己開精品咖啡店的 有自己開工作室做咖啡烘焙的 也有自己做培訓的,或者做生豆貿易的,他們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都去考了Q認證,在行業內大家還是比較認可的證書,就像我們這裡一家很厲害的做精品咖啡熟豆和店面的的企業,他們招聘 咖啡烘焙師的標準就是你要有 SCA的中級以上烘焙師認證和咖啡烘焙兩年以上經驗,同時也招品鑒師 要求就是要有Q認證,這是硬性要求。當然你和哪位老師學習這些課程也很重要,同樣的課程我身邊的人跟不同的老師學的,有的覺得不值當,有的卻覺得很值得還繼續報了這個老師的金杯大師課程,所以選擇課程的老師很關鍵。

Q的課程加考試大概是九天左右,通過這九天的魔鬼訓練,各種杯測,各種打分,各種魔鬼水評測,各種三角杯測,通過這樣的訓練,他們在杯測打分的時候會更客觀 ,因為我也會經常參加一些杯測活動,我沒有學習過Q的課程,和我一起打分的很多都是考過Q的,在打分的時候我發現,他們的打出的分數幾乎是一致的,這可能是受過Q的訓練,他們內部有個好與壞的標準,所以這也是我覺得Q很厲害的一個地方,他給這個行業提供了一個衡量一杯咖啡好壞的一個標準,而且通過學習和訓練你是可以掌握這個技能的。比如杯測時候,一杯咖啡的干香 濕香 熱的時候,風味 特別棒,一般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給這款豆子高分了,但Q的學員打分會更客觀,他們會關注這隻豆子的一致性和平衡感,有些豆子熱的時候風味很棒,但涼下來以後 風味馬上就垮下來了,而且他們通過魔鬼水的訓練 可能比較清晰的 品嘗出 這款豆子的酸質是愉悅的酸質,還是死酸,或者蘋果酸,除非你的嗅覺味覺天賦異稟,不然肯定是要通過大量的訓練才能達到的。

我身邊很多咖啡師都是幹了三年以上了吧,有的轉行了,去當協警,去海洋館當馴獸師,去國企養老的,但大多數還是在咖啡店的吧台當咖啡師拿著一個月3500-4000左右的工資(二線城市),貌似看不到什麼發展,而那些足夠努力的人,會去打比賽 提升知名度,去精品咖啡店繼續學習,或者去考證書,讓自己得到更好的工作機會和去更好的平台發展,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朋友,干咖啡師4年了,然後自己開工作室兩年多做烘焙,去考了 SCAA的 中級烘焙和高級烘焙認證,然後決定去了北京發展,最近聽說他找到工作了,通過了三輪的面試他才得到這份工作,在北京的一家名氣還不錯的咖啡培訓學院當咖啡講師,我想說的不是因為他考了證書讓他得到了這份咖啡講師的工作,而是在他應聘的過程中,因為有了證書,讓他在眾多應聘者中有了更多籌碼更多的話語權更多的機會。

總結,所以你問我要不要考Q,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越早考越好,你在這個行業的機會越多,我身邊最佩服的一個人,通過三年時間 路費加住宿加學費花了快小十萬吧,把SCA的認證課程全部考完了,只要學分滿了他就有資質考SCA的講師了,只要通過了,他就能自己上課發證了


Poor guy.

也就是點贊最多的答覆說的更實際,其他的就「呵呵」了。這可是一個人一生的職業選擇呀,有那麼簡單嗎?

只是進來表個態,我就不摻和了。


感謝邀請。

Q課這幾年在全球的普及程度足以說明其本身的價值,SCA(SCAA與SCAE)都坦誠Q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咖啡認證項目,因為它對於形勢的把握、需求的把握是精準而深刻的。由於我們鉑瀾咖啡學院是在國內開展Qgrader培訓認證的機構,每年都有數次開課,利用Q的體系為敲門磚,確實對於我們鉑瀾的成長起到了巨大促進,這些認可是發自真誠的。但是為了避嫌,不想更多褒揚Q證的價值和意義。

更加重要的是,眼下是2017年而不是2012年,2012年是我的《咖啡 咖啡》一書出版發行之年,當時我也是熱血上腦,看到了精品咖啡的發展機會,呼喚大家和我們一起積極加入第三次咖啡浪潮,積極從事精品咖啡運動。當時很多老前輩冷嘲熱諷,倍受打擊。但是事實證明,當時(2012-2013年)起步積極從事精品咖啡的一幫人,今天很多已經羽翼較為豐滿了,建廠拿QS有之,電商年銷售額過千萬有之,咖啡連鎖風生水起有之……他們不一定都是《咖啡 咖啡》的讀者,我也不敢胡亂給自己臉上貼金。但是他們都是「一撥人」。

眼下是2017年了,在這波精品咖啡運動發展進入第二階段的今天(小資本逐漸出局、個人干不過企業),在綜合運營成本日漸高企的今天(莫說是實體店,就是網店的門檻也越來越高),在人工智慧(AI)技術越來越多進入咖啡圈的今天(很多咖啡行業的職位將被取代),廣大有志青年都有「真的不想只做一個在下游游來游去的小鯉魚咖啡師」這一發自內心的想法,學習和自我提升是必然途徑。那麼一系列問題來了:我們還有哪些飯碗不會被取代?我們還剩餘哪些地盤可供發展?我們的突破口在哪裡?咖啡師與咖啡品鑒師、烘焙師、評審、尋豆師、培訓師等等新興職位比起來,誰的飯碗和前途更好?


謝邀!首先支持一下對咖啡充滿興趣和活力的青年吧!咖啡行業的整體推進其實靠的就是我們這些愛學習的年輕一代~感覺題主其實已經說服好了自己要參加Q-Grader了。關於考Q是否必要就不多說了。原來也回答過相關問題簡單聊過:咖啡行業有哪些含金量高的證書?我最近想考Q-grader,怎麼樣? - 大太陽Leo 的回答 - 知乎

那麼,簡單說一說我眼中的「上游」吧。

就目前中國咖啡行業來說,國內生豆貿易公司就那麼少數幾個公司。還有些日韓勢力,有些台灣中小型玩家入局,也有些歐美老牌在參與整個遊戲。為避免廣告or其它不好的影響,就不說是哪些公司了,到了那個程度自然也就會知道他們,他們的銷售會自然找上門來。

單純說本土發展而來的貿易商(其實背後還是海外勢力),撇開中間賺取差價的小代理商,直接海外貿易的那幾家,哪怕規模大到進口量也可以是以成百噸上千櫃來計算,其實品控技術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高。因為目前都還是不成熟市場的2B型企業。

所謂不成熟市場的意思是:大多數企業級買家及消費者都沒有精通的鑒別能力;市場基數足夠大且還在形成階段,誰先佔領市場誰就先勝利,還沒到拼品質的階段。大多數生豆及烘焙相關大型企業(85%+)並沒有完善、科學、有品鑒能力的品控部門。
沒有針對哪一個公司,希望沒有得罪人。樂觀一點,至少3年以內仍會是這樣的情況。

在未曾接觸上游的時候,你理想中的在上游混好的職位可能無非就是:

1- 大型生豆貿易公司品控部門品控;

2- 大型工業級咖啡企業採購、品控、烘焙師、杯測員(往往烘焙師會直接身兼多職)

直接到原產地採購的少之又少。國內總共就那麼些家公司需要品控部門人員,職位稀缺有限,品控部門人數一般都是個位數,且工資也相對其它行業的技術人員並不算高。單純就職業發展來講,雖然這個行業是一個在不斷膨脹和急劇變化的行業,未來這方面職位肯定會越來越多,但是從這裡走向高薪基本暫時無望。只能說你真的喜歡這個行業能夠踏實做的很開心,那就可以。如果在一個較大的平台,你可以接觸到無數的原產地樣品,喝到各種各樣的咖啡最完美、最惡劣、最普通的狀態,迅速的積累與進步。

Q證基本上是這幾年開始普及起來且具有一定知名度,但並不是大多數生豆公司或烘焙廠的入門門檻。福利好的公司會把自己的技術人員送出去進行企業培訓。至於賽事評委,不是你考上了Q就可以,而是要積极參与到賽事主辦方的活動當中去。但是必須肯定是,成為評委的幾率會大大增加。有些時候為了提升自己的個人品牌與知名度,也可以多多申請評委資格積极參与。

和其它行業一樣,擁有踏實肯干、認真負責、有鑽研精神、對自己有一定自我要求、具備較高的忠誠度與穩定性……這些職人應具備的優秀品質,就可以吃一口好飯。


樓主的經歷多少有些同感。

剛接觸精品咖啡時候,我在一間小的烘焙商打雜,做淘寶客服,接待過去工作室的客人,做課程助教,新上架豆子的文案等等。做了快兩年的時候,我打算去考Q,當時(2015)考Q的人已經蠻多,有些機構甚至每個月都能開一次Q的認證課程。本身接觸兩年,平日也常常做杯測,沖煮,對烘焙也有些了解,所以Q涉及的內容對我來說算是熟悉。

但是我當時的考慮,一是想要對這兩年的學到的東西做一個階段性總結,另外一個是方便以後跳槽。現在看來,當然是後一個更實際和有用。隨後沒多久確實我就跳槽了,去到業內名氣更大的公司做培訓,遇到很不錯的同事,在咖啡上有更開放的認識,也接觸了行業內更多的人。我覺得能夠做培訓,一部分原因當然是有考過Q, 至少對咖啡有比較科學和系統的認識。當然在考試過程中最重要的人是pre-Q的老師,如果是個很好的老師,會和你討論目前行業內一些新趨勢和知識本身,考試的各個項目本質上是對你哪些知識和感官做訓練,而不是一直在教你考試技巧。畢竟沒有人會在杯測時候問,「你考Q時候某某項考了多少分?」,

考Q費用即便現在也不算低,當作一個自我提升的投資,面試的加分項,當然可以去考。

Q確實開課更加普遍,除此,有機會也可以去追蹤CoE的課程等訊息。

咖啡業大的趨勢是,會有越來越好的設備提升沖煮,替代一部分咖啡師原本的工作內容,但其實是對咖啡師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懂得做咖啡,對機器的調控,品控的把握,懂得銷售等等,任何時候,你掌握的越多,當然就越有優勢。

以上。


有沒有品鑒能力和你有沒有Q沒必然聯繫

就像你能不能做卡布和你有沒有考AE的咖啡師初中級沒關係一樣

有足夠的品鑒訓練就好 或者學Q的課程不考證


沒有職業規劃談什麼都沒用

有職業規劃不需要談什麼


推薦閱讀:

什麼東西可以代替奶類來製作咖啡呢?
如何看待Wbrc(世界咖啡沖煮大賽)以及類似的比賽?
怎樣把手沖咖啡中的甜味經可能多的萃取出來?
深度探討:咖啡館在賣什麼?
冰滴咖啡和冷萃咖啡的區別?

TAG:咖啡產業 | 咖啡行業 | 精品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