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網路謠言

網路謠言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不能根除


謝邀。要回答謠言產生的原因,得先弄清楚謠言的市場。

筆者從事「闢謠」工作兩年有餘,可謂閱謠無數。每當我看到一些明顯違反常識的謠言被大爺大媽們深信不疑、瘋狂轉載時,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傷感。既痛恨網路謠言的堅不可摧,更痛恨大爺大媽們的「不爭氣」。在對這鋪天蓋地的謠言憤恨之餘,我也常常思考網路謠言的成長發展歷程。起初我一直很好奇「造謠者」的動機,後來時間給了我答案(詳見下文),這根本不是個問題。後來我又開始研究「傳謠者」的心理,我才慢慢發現,謠言滋長的土壤不是造謠者給的,而是傳謠者給的。而傳謠者中絕大部分都是信謠者。所以問題就來了——有些謠言非常明顯、非常低級,甚至光看標題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信?

有網友跟我留言說這源於「信息不對稱」——在某個專業的群體中看似簡單的常識,到了另一個群體中也許就成了高深莫測的東西。「信息不對稱」的說法勉強能說通,但這隻能解釋「少數人信謠,大多數人不信謠」的情況,而目前的實際情況卻是「一個低級謠言點擊過百萬,闢謠文章卻沒人看」,這是一個「全民被忽悠,全民信謠」的時代,這就不能用「信息不對稱」來解釋了。

就拿「北京電視台報道:廢紙箱做包子餡兒」 的假新聞來說,這本是八年前的事情,當時連造謠者——北京電視台都公開致歉、承認錯誤了,而公開致歉的真消息鮮有人知,「廢紙箱做包子餡兒」的假消息倒越傳越真,傳了八年直到今天。這可不是少數人文化程度不高的原因,這隻能用大眾心理學來解釋。

一、群體的特徵

大眾心理學其實就是研究群體心理的科學,當個別的人集合在一起形成群體後,心理會發生很多顯著的變化(下文詳述),所以信謠傳謠的關鍵就在「群體」這個對象上。群體的構成條件有二——首先是每一個個體的個性消失,其次是他們都在關注同一件事。因此,廣大網民雖然在地理空間上不在一起,但當他們在閱讀同一篇網貼的時候,他們就是一個群體。

常上網的朋友可能都有這種體會,看了新聞後看評論,但是某一條或幾條評論經常產生共鳴並且一邊倒,而且你本人的立場很有可能受網友評論的影響而改變。

比如:網上新聞報道我國近年「打老虎拍蒼蠅」的成就——中紀委又公布了落馬高官XX人。這本是一則振奮人心的新聞,但個別人評論說「打老虎關我屁事?我們老百姓要的是看病不要錢、上學不要錢……」老百姓們一看,說的也是啊,「打老虎」我好像並沒有直接受益嘛。於是紛紛點贊,發表類似評論。但如果你單獨採訪某個老百姓,對「打老虎」這件事有何感想?他十有八九是另一種說法。

這就叫「群體中個體個性的消失」,也叫「隨大流」,因為人都害怕被孤立,人都希望融入群體,顯得有安全感。

那麼這還會導致另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群體的智力下降。因為在群體中,突出的才智被削弱,突出的個性也被削弱,最終導致群體只具備基本的甚至更低層次的智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重要的會議人不多,人多的會議不重要」。

群體的特徵說來話長,此處只討論與傳謠有關的,主要是為了解答「為什麼網路謠言有人信?」

1.衝動和易變

因為群體的智力下降,那麼本能反應就會代替理性思考,人就變得特別容易受刺激、衝動。而且一旦引起刺激的條件發生變化,群體的立場也就跟著變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成都女司機被打成重傷」一案,一開始網民都齊聲譴責打人的男司機,第二天就變成了集體拍手稱讚——「打得好,該打。」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全民建議人販子判死刑」,一開始人人都持支持態度,都在轉發;過了幾天,隨著各界專家紛紛發聲表態,部分網民也冷靜了下來,開始認真思考這個「殺無赦」的做法究竟是否合理。加入了群體的個人往往不能冷靜的思考,導致衝動和易變。

2.容易受到暗示並輕信一些事物

群體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不合邏輯的事情、不存在的事情,他們寧願相信子虛烏有的一切,唯獨不相信真理和邏輯。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肯德基使用長著六隻翅膀的雞」,這則謠言從頭到尾只有一張圖片,根本沒有「六翅雞」被大量養殖的照片(PS難度太大了不是?),但很多人都堅信不疑,因為不法商家濫用激素的事情屢見不鮮,這給人的暗示就是激素能製造奇蹟。

群體易受這些暗示,源於他們在骨子裡就期待暗示、需要暗示,他們期待任何能讓他們行動起來、聒噪起來的東西。由於這些暗示還有較強的傳染性,所以各種謠言能獲得生長的土壤也就不奇怪了。再比如:有人看到日本東京街頭的大屏幕上顯示了「東方之星」號的傷亡人數,就認為那是「文明」「先進」的日本人在悼念我國沉船事故的遇難者,進而又發現我國上海街頭的大屏幕卻在歡慶上證指數突破5000點,於是一則關於「中日兩國在文明上的差距」的謠言就誕生了。其實日本大屏幕上只是在滾動播報新聞而已,造謠者的「哈韓」、「哈日」使他在潛意識裡認為日本社會更「文明」更「先進」。

3.智力泯滅導致集體撒謊

一個人加入群體後,首先是自我意識變得模糊,然後獨立思考的能力下降,緊接著邏輯判斷力受到暗示的影響逐漸喪失,最後殘存的智力水平被徹底吞噬。這就是「集體撒謊」出現的原因,群體中最開始只有一個人編造謊言,但只要有第二個人相信,那麼就會演變成整個群體都相信。你一定見過這樣的標題——「這是真的,我朋友親身經歷的,太恐怖了」,「公安局已經發出告示了,從XX來的犯罪團伙,打著專修樓房漏水的招牌,拐賣小孩」,所有人都這麼傳,所有人都聲稱「此事真的發生在了他的朋友身上」,所有人都聲稱「親眼看到了公安局的告示」,甚至還有社區工作者、社區民警加入傳謠隊伍,實際上根本就沒這件事。但如果你一個一個的去單獨詢問:「你真的有朋友遇到了這件事嗎?」他雖然仍有可能撒謊,但至少他要臉紅了。

4.群體只接受簡單直接的觀念

因為群體的智商在每一個個人的智商之下,所以群體沒有複雜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那麼相對應的,如果你想讓群體相信一件事,只有一個技巧——就是萬萬不可藉助智力和推理,絕對不能用論證的方式,而是越簡單越好。舉個例子:某個「好心的」造謠者想告訴大家「火鍋丸子裡面含有各種添加劑」,要讓大家不要再吃火鍋丸子了。但由於這些添加劑的名字很繞口,而且這些添加劑對人體的危害不大不小,說起來卻費時費力,達不到危言聳聽的目的。所以為了讓人相信、吸引點擊,他採用了這麼一個標題——《火鍋丸子吃一次等於5顆避孕藥10顆搖頭丸》,於是這個謠言就傳瘋了。其實筆者仔細看它的正文內容,說的倒挺客觀,沒什麼嚴重的紕漏——「濫用添加劑」「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某某危害……這話本身就是真理,但如果光這麼說,有誰會認真看完並轉發?

5.群體的偏執和誇張

每一個群體中的人,都認為自己的群體是強大的,他們不承認自己的群體有障礙,更不允許有人有不同的意見。這就導致群體中的個人對於群體所做的事情毫不懷疑,甚至認為自己如果不跟著做就是不對的。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謠言或者「雞湯」帶有下面這樣的文字——「瘋轉」、「看了的人都轉了」、「拒絕冷漠,傳遞正能量」、「分享是種美德,轉發是種善行」等等,好像「看了不轉」是種罪孽,「看了不轉」就不道德一樣。有這樣的心理作祟,每個人都紛紛把看到的謠言分享到朋友圈,以表明自己是個熱心腸的好人。

二、造謠者的動機

剛才我們用大眾心理學解釋了謠言為什麼會有人信、有人傳,下面再來看看編造謠言的人都是出於一些什麼動機?

以筆者從事「闢謠」工作的經驗,縱觀天下謠言,造謠者無非有以下幾類:

一是以廣告營銷為目的的微信公眾號。它們用極具吸引力的標題,加上各種誇張的、匪夷所思的內容來博眼球,引誘用戶關注,從而賺取廣告費。有八萬粉絲的微信公眾號「營口自媒體」,他的頭條廣告報價2000元一條,它因傳播「六翅雞」的謠言正面臨著肯德基的450萬元索賠;

二是以自我推廣為目的的個人微博。典型案例就是秦火火們,它們雖不像公眾號是為錢,但也是為博眼球,想引起關注,想滿足他那微不足道的個人成就感。在娛樂圈裡,這就叫「炒作」。有的造謠者辯稱自己是「善意提醒」,比如看到小孩失蹤的消息,就編造「當街搶小孩」的謠言,辯稱是善意提醒大家看管好小孩,這只是個借口。真正以「善意提醒」為目的的是那些無辜的、傳謠的大爺大媽們,造謠者如果要善意提醒,根本無需誇大事實,直接提醒「請大家看管好小孩」就行了。喜歡誇大事實是自卑心理的表現,造謠者深知他不誇大事實根本就沒人會關注他。

三是惡性商業競爭。這樣的例子也比較多,比如:金龍魚被誣陷為轉基因;康師傅、青島啤酒被傳為日資企業;凈水器廠商說自來水有毒;側暖廠商說地暖有輻射;肥皂廠商說沐浴液致癌等等……

四是境外分裂勢力在民間製造敵對情緒。最有名的謠言有:《兒子要參軍,親爹與兒子史上最經典對話》一文說「三聚氰胺害了那麼多兒童,最後抓了幾個養奶牛的;央視大火燒掉10幾億,抓了幾個運煙花的;上海靜安大火燒死53人,大火是4個電焊工的責任!」;《令人震驚的新國恥》一文說「我國衛生醫療公平全球倒數第四、大學收費是世界最高水平的3倍以上、有8億人口遊離社保之外」等等;還有說「美國護照幫國民撐腰,中國護照告誡國民少在外面惹事」的;還有說「活到87歲才能拿回所繳養老金的本金」的;等等等等……

三、結語

6月24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5年「新媒體藍皮書」指出,近六成假新聞首發於微博,而在微信上,假新聞的傳播速度雖比不上微博,但由於微信的封閉特性,部分假新聞也會造成很大影響。藍皮書指出,微博用戶多為「三低」人群(低學歷、低年齡、低收入),且微博是一個公開的信息交流廣場,部分網友對真假信息的辨識力不夠;而微信用戶,大都有一個熟人圈子,礙於「人情」、「面子」,即使知道對方在傳謠,可能都不會義正詞嚴地指出來。何況微信中傳謠的往往是長輩,闢謠的往往是晚輩。

其實針對上面四類造謠者,我國都有直接或間接的法律手段來制裁他們,難就難在謠言的製造速度大大領先於媒體的闢謠速度,而且只有當謠言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造謠者才會被追責。所以真正因造謠被抓的人只是鳳毛麟角,造謠犯罪的犯罪成本實在太低。

微信平台現在平均每天都要攔截謠言兩百多萬次,這說明媒體和網民已經看穿了謠言的「嘴臉」,謠言的生存空間正在縮小(筆者順便吐槽下:我發表的闢謠文章也常常因為含有謠言的關鍵詞而被屏蔽),如果此時再有政策層面的手段出台給予謠言「致命一擊」,造謠者必將成為過街老鼠、人人自危。

雖然從大眾心理學的角度講,謠言自古以來就有,並且不可能被消滅,甚至還有合理利用謠言讓戰爭轉敗為勝的案例。但對於有負面影響、容易引起老百姓恐慌、製造敵對情緒的網路謠言,我們決不能採取姑息容忍的態度——對於長輩,我們可以不針對、不批評、不發聲,但我們一定能做到「你傳謠、我闢謠」。筆者相信,有智慧、有良知的人畢竟是大多數,就算沒有人為我們點贊、為我們轉發,起碼我們表達了立場、表明了態度——我們與謠言的鬥爭是持續的、堅決的、永不妥協的。地球就那麼大,我們的土壤越多,謠言的土壤就越少!


推薦閱讀:

2016 年有哪些影響廣泛的謠言被證偽?
遏制網路謠言主要靠打擊還是預防?
為什麼始終有人相信網路謠言?

TAG:網路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