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彈鋼琴的人中只有少數出名了?

如題,我見過很多鋼琴老師或者音樂學院的教授,彈得鋼琴都很不錯,這其中不乏有很多從小開始練的,那麼為什麼只有少數像郎朗,李雲迪這樣的成名了呢,鋼琴老師或教授和他們的區別在哪裡呢?


不管是什麼樂器,最後出名的都很少。我覺得要從以下幾點來思考這個問題:

1人性。

不知道這個詞用的對不對,人是有惰性的,要想真正把一條路走穿,需要的是勤奮這個必備品質。克服懶惰,我以前的老師常在我們不練琴時說一句話:「你以為大獨奏家都不練琴?」

我兒時讀的班裡,西洋樂裡面,如果班上三十個人,只有一個人會大早上五點爬起來去練琴,好吧不好意思就是我^^,五個人會7點到琴房,剩下的,9點,10點,下午一點,一周一次。不要小看這個數據,這決定了我們今天的人生。

再來算一件事情,練琴總累積時間,我從來不信天賦(這裡要表明下,就器樂來說,到了Master有四個方向可以讀,教育,獨奏,演奏,樂團,很多朋友不贊成我說的天賦說,我覺得很可能對方選錯了方向,但是相信我,笨鳥先飛,除非老師教的不好,我看過太多沒天賦的例子卻最後還是依舊能繼續從事這個行業的人,雖然牽強。)你練多少你就是多少,我的音樂史老師在講到貝多芬等人時說過一句話:天才都是狂練習的。

2形象。

這個東西我知道會有很多人反對,但是沒辦法,上台你起碼不能嚇到人,獨奏專業是綜合技巧,舞台,視覺效果為一體的職業,每個漂亮的動作都是千萬次練出來才成為自然的,不一定需要你漂亮,但是一定一出場要壓得住整個樂團,如果遇到協奏曲,幾十上百人為你伴奏的時候,你沒有壓得住整個樂隊的氣場,基本上別做獨奏了,這個東西不僅僅是技巧帶來的。如何穿衣,髮型,動作,談吐,走姿,這都是重要的,就比如指揮,好指揮,那個氣質,穿著棉布襯衫坐在那裡都能整個團高度集中注意力以及尊重。獨奏一樣。

3行政

我今年上了一個大師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學院的打擊樂教授。這節課針對的內容就是Business.老師教會我們很多東西,可是就沒教我們如何推銷自己,如何啟動自己的商業模式。你要知道,當你進入行政環境去與各個主辦方打交道的時候,你是一個產品,你要預算你在辦這場音樂會需要自己貼的錢,以及劇院或者主辦方和你自己如何去分收入,會算賬,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免費的,任何一分鐘都是有價值的時候,工作不是個人而是團體,藝術其實是與商業完全掛鉤的時候,你不會繼續困在一個音樂家談錢就俗的困境里。學以致用,你的演奏必須為你帶來收入,這是一定刻進腦子裡的思維。音樂是門精緻的專業,也是要人工費的。

4情商

我兒時的第一個老師,總是跟我說,你演的好不好沒關係,得會做人。音樂圈如果你不出國,你2000年的同學會是你2010年的同事,信譽,以及給人的映像,這決定了10年後大家會對你什麼眼光,所以別仗著年輕,去跟人發生矛盾,但是別人惡意跟你發生矛盾的時候,堅持自己的立場,因為名聲,真的很重要。我這裡指的是職業道德。

5知識

我出國這麼多年,發現有一種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書。從小我就聽一個詞,綜合素質。很多人覺得學音樂就夠了,拒絕去學其他的東西,你跟他講話,那簡直就是像在跟一塊棉花糖講話,你心裡在想你怎麼可以眼光狹隘到這個地步??!要知道,隨著你的社會地位不斷升高,你會跟各種堅持保護文化的人打交道,這群人讀了無數書,才會覺得藝術與文化的可貴,你如果沒文化,是不可能交到精神層次對等的朋友的。總結,知識決定了你的層次。這就是為什麼,懂音樂史一定要看哲學,而哲學,一定得把這件事想透,歷史上許多的音樂家,都是受到當時期的哲學家的理念影響而去作曲的,不要做一個只會彈琴,什麼都不懂的繡花枕頭。

6時間規劃能力。

很多學音樂的人,不懂規劃自己的時間,在我看來是不知道其實時間就是錢,我在教課時,60分鐘,我是拒絕學生跟我任何閑聊的。因為60分鐘內,我得給他上無數的東西,而語言,是效率最低的東西,我在音樂學院常常給那群坐在咖啡廳忙交際的人取了個名字:咖啡公主咖啡王子。

這些人,時間都拿來說話了,期末考試就說不出話了。雖說做人重要,可是你得交有價值的朋友,而不是誰都交,我第一個老師常說一句話:台上見,說那麼多沒用。一個音樂人一定要知道時間的可貴,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講話說重點,時間用在刀刃上。節省自己的精力過純凈的生活。靜心練琴。

7抗壓能力。

在音樂生涯里,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比賽對手,惡意語言攻擊,嫉妒,很多人受不了這個氛圍。而且長期高度體力透支,很多人選擇更輕鬆的生活。我唯一想說的是:經得起多大的打擊就經得起多大的讚美。人別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在工作中,你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你是無性別的,很多時候學習如何理性看待問題而不是去生悶氣。解決方式永遠多過問題本身。

好了講了這麼多,寫的很粗糙。如果有錯別字我打字快,懶得修改,別捉蟲。想起來再慢慢補充吧!^^


我在知乎多次說過,古典音樂欣賞大家都能欣賞,但是對它的理解認知有著極高的門檻。所以很多大家所謂水平還不錯的人,即便是音樂學院的教授,其中絕大多數也是稱不上演奏家的。

即便有一定社會知名度的鋼琴家們,相互之間的水平也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一流的鋼琴家,一定是在某些方面有其他人無法企及的長處,才能稱得上一流。這之下也有一些相對平庸的鋼琴家,足以讓絕大多數古典樂迷無法分辨其真實水準。

還有一些專業人士屬於在台下其實水平很高,上台後心理素質不行發揮不出來的。還有一些鋼琴家本身水平很高,只不過缺少商業上的宣傳,難以在十分有限的資源中分一杯羹。

古典音樂的人才淘汰制度很有意思,由於對這個圈子並不是十分瞭解就不過多深入了。可以肯定的是,相比流行歌手極度依賴商業宣傳,古典音樂人才的知名度和其真實水平基本成正比(當然這只能是一個非常大概的正比,細化到一流和二流鋼琴家之間的差距就完全失效了),在圈子內有一個相當數量的群體決定了一個鋼琴專業人士能否成為鋼琴家。


彈鋼琴的出名的確不多,但能問出「為什麼只有少數像郎朗,李雲迪這樣的成名了呢」這種問題,應該是因為題主對古典音樂了解很少。

首先,「成名」的定義和概念是什麼?

郎朗的確很有名,而且在國際上遠比國內知名度高,說是當今國際上中青年鋼琴第一人毫不為過。

李雲迪國內知名度非常高,但國際上......你能列出近三、四年他和哪個頂級樂團有音樂季套場音樂會合作嗎?沒有吧。更不要說開季音樂會這種重要合作了。

事實上,王羽佳在國際上遠比李雲迪有名得多,說她是當今國際上青年女鋼琴家第一人毫不為過。87年出生的她,繼征服了柏林愛樂後,去年完成了和維也納愛樂的首次演出;而李雲迪只是在自傳和通稿中有跟維也納愛樂合作過,根據自傳中的合作時間和地點,到音樂廳官網查詢到的那場音樂會,沒有李雲迪

但是,王羽佳在國內非樂迷人群中,知名度不足。

於是,是否出名/成名,與是否是「成名鋼琴家」不能劃等號。

這又是為什麼呢?那些彈得很好的鋼琴教授、老師們,為什麼不能成名?

1、想要成為職業鋼琴家,彈琴僅僅是一般的「好」,是遠遠不夠的。也許作為普通人,我們聽不出他們和成名鋼琴家相比,到底哪裡有不足,但古典音樂界的真正大佬們的耳朵和音樂審美,肯定是能分辨的。

——我們要承認,學藝術,學音樂,這種拼天賦的職業發展,的確很難成功。鋼琴的人很多,其中能考上專業音樂學院鋼琴表演的就是鳳毛麟角了;鋼琴表演專業的,能成為職業鋼琴家的,又是鳳毛麟角;

2、既然是職業鋼琴家,就要在舞台上給大家演奏,就必須保證在舞台上,在公眾場合能彈得非常好。一遇到人多的場面就怯場,無法正常發揮的人,自稱彈得特別好,或朋友稱讚私下裡彈得再好,也沒有用吧。

3、古典鋼琴的曲目那麼多,既然要做成名的職業鋼琴家,肯定要曲目量大,還要練習不斷。曲目量小的話,彈得再好,沒有新意,人家聽多了,也就聽煩了。不練習造成水平退步,那就更不用說了。

——舉一個也許不是很合身的例子:雖然大家經常嘲笑有些流行歌星,只有一兩首代表作拿得出手,每次出場都唱這一兩首歌。但真正天皇巨星級別的歌手,誰會是經年累月只唱一兩首歌的?

4、即使以上條件有人都滿足了,還有最關鍵的一條,:運氣要好,至少不能太壞!

假設有一個鋼琴家,前三條都滿足了:彈得是真的好,不是一般的好;不僅不怯場,甚至人來瘋,人越多的場合發揮得越好;曲目量大,又有新意,不是照搬照抄前輩的演繹。但就是運氣特別不好,關鍵時候或者自己掉鏈子,身體不好,不能替補;或是其他掉鏈子,航班晚點很多,或突然取消,護照被偷,不能趕過去等等,也很難成為特別出名的職業鋼琴家吧?


為什麼那麼多學聲樂的人中只有少數人出名了

為什麼那麼多學畫畫的人中只有少數人出名了

為什麼那麼多學烹飪的人中只有少數人出名了

為什麼那麼多學播音的人中只有少數人出名了

為什麼那麼多學表演的人中只有少數人出名了

為什麼那麼多學…………

所以這個問題有什麼價值,哪一行不是這樣?


第一個觀點:你沒有了解,所以只知道一點點。

對此,我反問一下:學語數英政史地物化生的何止千萬,出名的你知道幾個?

第二個觀點:你了解的很深,那麼你應該知道有「實力」的人有多少,都是誰。那麼,為什麼出名得少呢。

對此,我不反問,我擺例子,我們聽得很多的例子:

你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什麼嗎?

珠穆拉瑪峰。

很好,那麼第二高峰呢?(很多人開始啞口無言了)

同樣的道理,誰都知道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是誰,那麼第二個呢?

原話我忘記了,不過是《三傻大鬧寶萊塢》里的一句台詞,大意是:

人們只會記住第一名,第二名?誰管它!


可能只是從大眾的角度去看待鋼琴家吧。

傅聰、李名強、鮑蕙蕎、殷承宗、顧聖嬰、許斐平、朱曉玫,這些人在我們眼裡都是一代大師,陳薩、張昊辰、沈文裕、鄒翔、元傑都是青年才俊。

我想學鋼琴的人沒有不認識他們的,但是,他們沒有足夠的運氣被媒體去炒作到眾人皆知。

還有你問鋼琴家與教授的區別,術業有專攻吧,鋼琴家以演奏為主,教授以教學為主,簡單說,鋼琴家能完美彈奏出一場音樂會,學生不一定多,教授能示範完美的片段,整場音樂會不一定能比鋼琴家彈得好,當然有些牛人兩樣都能做好。


因為吃瓜群眾記不住那麼多人啊。


出名(其實這裡指功成名就)只和做的好不好有關,跟做什麼無關。

出名也是有前提的,比如在專業領域知名但是不一定在社會上知名。另外也和人的認知有關,諾貝爾獎獲得者都足夠知名了吧,普通人能說出來幾個?

就拿最為大眾容易接受的文學獎來說不是文學深度愛好者恐怕只能說出來寥寥幾個吧。


中國那麼多非藝術生也沒見幾個諾貝爾獎啊?

難道不出名的都成loser了嗎?


你先要確定的的欣賞水平專業深度已經達到了對比音樂學院教授和國際知名鋼琴家的這個層次先……


鋼琴已經不錯了,還有朗朗、李雲迪被大眾熟知,學其他樂器的成名的更少。比如吉他,學古典吉他的楊雪霏,在國際上已經享有盛譽了,老百姓有幾個知道她的名字?就算是流行音樂圈的第一吉他手李延亮,知道他的人也不多吧。

但是沒必要為他們鳴不平,原因是:

1、人家本來也許就沒太在乎名利。靠玩樂器去收穫名利實在太難了,還不如去做選秀歌手成功率高呢。也許一開始有名利心,但是能堅持到最後的幾乎都是因為真愛,音樂本身給他們的快樂已經遠超名利了,成不成名根本無所謂。

2、得益於互聯網,有能力的人成名的機會更多了。對於音樂人來說,開一個自媒體太容易了,把自己的作品放上去,如果作品是好的,就像磁鐵一樣會吸流量。很多人網民就是通過自媒體認識了很多民間音樂人,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傳統媒體封閉的過濾模式,只會產生少數幾個巨星,而互聯網開放的平台會給每個人機會。

最後,推廣一下自己的吉他自媒體:

http://m.toutiao.com/profile/6185480781/

多多捧場!


為什麼寫小說的有那麼多人,暢銷榜上的始終是那些人


冒昧問一句,哪個行業不是這樣?


還有一點是前人的水平太高,後人很難出新


都是人,為什麼只有少數人可以成功???

同樣的道理


這麼多唱歌的,還不就那麼幾個幾十個出名了。那麼多搞科研的,更是沒倆出名的(雖然一些門類想賺錢也比彈琴容易多了)


是你不知道而已……或者你鋼琴水平不到而已,到了這個水平你就會去了解古代的,現代的鋼琴家, 你問剛學琴的小朋友,撐死和你說bach,貝多芬莫扎特。拉威爾,拉赫瑪尼諾夫若夫之類的還不知道呢。

長江學者這麼多,二院院士也不少,你不百度說出10個看看。


因為國內音樂環境非常差。

大家一說到音樂都是這個歌手那個歌手。

基本不會考慮到什麼樂手,編曲,作曲,作詞,混音,錄音什麼的。

鋼琴演奏也是如此。

一般來講只有特意包裝過,上過類似於春晚這種全國性舞台表演鋼琴獨奏的演奏家或者是有被媒體用諸如第一,最強,驕傲,之類名頭推出去的演奏家才可能被大眾記住。

也就是說,在國內,出名其實與他實際的演奏水準並無很大瓜葛。

舉個例子,龐麥郎寫滑板鞋出了名,可是能說他的作品好嗎。

而國內其實有很多好音樂,好音樂人,但是沒人聽,一點也不出名,能說他們就技術差嗎。

光芒是很耀眼,但是也要看一下光芒後面到底是玻璃還是鑽石。


出名就不可能多好嘛


不知道郎粉為什麼總是急於造謠李雲迪,不黑李雲迪不能答題?

2015年李雲迪和洛杉磯愛樂的好萊塢碗是在樂季中的,2015年李雲迪也去了美國兩個著名音樂節,阿斯本音樂節和郎朗成名的拉維尼亞音樂節,還受邀了德國魯爾音樂節。

今年李雲迪在8月18日的演出,也屬於肖邦和他的歐洲音樂節,今年11月,李雲迪也會和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進行在德國的三場演出,這些也同樣是在樂團的樂季演出中的。

不經任何調查張口就來隨意的傳播一些謠言,是否是郎朗粉的愛好呢?

回主題,成名這件事,實力和運氣缺一不可,能成名的不可能缺少實力,有實力卻不能成名的,往往是缺少運氣。

而運氣里,還包括了智商,情商,外形,性格等等因素,所以就事論事的說,我相信確實有著一些擁有頂尖的實力的鋼琴家被埋沒。但現在這個時代,是可以輕易成名的時代,成名途徑多種多樣,外國有油管網紅鋼琴家,中國同樣有,是金子總會發光。不發光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其實不是金子。


推薦閱讀:

有一個特別活潑的鋼琴學生是什麼感受?
怎麼看計算機可以自學成才,坑要自己爬的說法?
18歲了,如何重新練習長笛?
如何制止或勸阻陌生人的小孩子的不好行為?
你做過最畜生的行為是什麼?

TAG:音樂 | 鋼琴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