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論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的現象?
看到一個關於紅樓夢的問題里的評論想起來問的,那個答案的評論里有數人表示不想看繁體字(可以理解),有一人態度表示老子才不稀罕看懂繁體字。 讓我想到去年跟一個女生聊天,不知怎麼說到她不認識繁體字,我表示非常驚訝!她肯定的告訴我她就是不認識…而且表情是「這有什麼奇怪的嗎」這樣,(此時周圍幾個同學轉過頭問「真的假的」,我右邊的同學表情驚訝事後還感嘆「沒想到」)表示很鬱悶但是不知道該說什麼,我覺得繁體字還是挺重要的啊,比如有些繁體字才能體現一些字的意義,是很麻煩沒錯,但是又不是讓你寫,認都不認識也太… 所以想問一下(&>^ω^ ———————— 可能我表達不是很清楚,我並不是說繁體字只有表達意義這一個重要性!也沒有上升到文化傳承!那我乾脆說「大家都來用表意文字吧象形文字多落後啊」算了——————————謝謝大家的回答,思考後又稍微修改了一下
我主要是想問,這難道不是隨著年齡閱歷增長之類的自然而然就會了的東西嗎?至於程度,只是閱讀的程度,沒有說寫。就像一些單詞你認識,但不一定能確切拼出來一樣。
1.從小隻接觸簡體字的人,學繁體字確實要花費一些功夫。有的朋友從小喜歡看港台動漫,自然而然就入了門,真是很羨慕他們。對我這種大學因為喜歡歷史才開始看繁豎的人來說,真是要痛苦一段時間。但大部分人沒必要去經歷這個痛苦。2.繁體字缺乏實用性。
大陸人的生活里實在沒有必須用繁體字的地方。
我能想到必須用的地方無非是看港台版圖書,出國,和港台有工作接觸,喜歡看古代典籍。絕大部分人這四項需求一項也遇不到。3.普通人的文化傳承。你說的了解字義也應該是指的這方面吧?但我覺得這個說法真得很牽強。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那些典籍都有不錯的簡體譯註本,不會繁體字根本不是想了解傳統文化的障礙。如果人們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多,不會是因為讀不到哪本書,只是因為人們沒有打算去了解。嘛,這個問題個人認為是一種自然的趨勢,是社會使用的自然選擇,沒有必要上升到文化傳承的層次,這樣上綱上線不論對繁體字還是簡化字都是過責。所謂「民族文化」永遠不是一個接地氣的詞,任何文化的傳承都是在一定社會層面進行的,有人說簡化字會消滅文化傳承,這是絕對偏激的說法。照這個思路,我們下一步語言文字規劃第一應該取消普遍的英語教育,鞏固母語安全,才能在全民開展繁體字教育,進一步傳承文化。
出現這個現象並不奇怪。
即使是雙古專業的學生,可能也並非對繁體字了如指掌,甚至不知道如何定義「繁體字」的概念。首先是因為官方對簡體字的大力推廣,力度實在大了些,從小學課本到高中課本,幾乎看不到有對繁體字的介紹與講解。什麼是繁體字?繁體字怎麼來的?簡體字怎麼來的?怎麼定義繁體字和簡體字?繁體字的靈活性?繁體簡體如何對應的?在官方課本上並沒有很好的解釋,因此受眾多不了解此類文化常識。
其次是應試教育導向,中考高考語文題目出的有時候看的真寒酸,除了字詞、成語、病句等能考察文字語言基本功,其他題目多少有些不合理。文言文「通假字」題目首先就有問題,出題人都不理解何為「通假字」,另外只考人物傳記和少量的其他文本(2014年高考前如此,之後不了解),對豐富的古文文體涉及太窄,極為遺憾;閱讀理解的問題更多,過度闡釋文本等眾所周知;作文看上去考察寫作能力,其實也是八股構架,江蘇的作文題目出的靈活些,但大多裝仙氣內里換湯不換藥,不如老老實實寫個議論文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一切為了最後的考試,故而在課堂里老師是不會留心教學生繁體字的,一方面他們自己都未必真「懂」,另一方面,學生考試把繁體字和簡體字弄混了怎麼辦,更重要的是,考試不考。
再者,我們的社會環境與網路環境限制,可接觸的繁體字太少。除了文化產業在宣傳領域需要繁體字古文來增加古風效果外,其他更多的是需要人們的理解。香港台灣地區用繁體字,雖然並非完全一致。本來在網路社交中大陸年輕人可以通過與他們的交流來熟識繁體字,但無奈現階段還有些阻礙。sigh~
那麼,如何評價現階段的情形呢?
出現有因,自繁體字簡化後,出現現在的情形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了。繁體字簡化對於人口數量龐大的我國來說是個利大於弊的事情,因為如果教育不得到快速有效的普及,科技文化經濟等更難得到發展。目前作為雙古專業學生,本人不反對繁體字簡化,甚至支持,但應該認識到某些繁體字簡化的不盡如人意,二次簡化有很多問題,那難道第一次簡化會十全十美?大多數人,認識常用簡體字,並且不會寫錯,就已經很不錯了;愛好語文、傳統文化的人,在此基礎上能曉得如何繁簡對應,就可以了;至於熟知文字演變,明白什麼是繁體字簡體字古文字正字別字假借字通假字,就交給雙古專業的學生教授吧,術業有專攻。認識繁體字沒那麼難,抄十遍常用字繁簡對照表,高中學歷學生基本都能認識乃至會用繁體字;扔進KTV唱一周粵語歌,小學畢業的人以後估計都認得繁體字了。
別神話繁體字,也無需誇大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的危害,但也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的國家社會應當更加註重對繁體字、傳統文化的普及教育。畢竟,繁體字或者說古文字的每一個符號里,都蘊含了豐富的意義,否定繁體字,則愚不可及。
「聽」與「聽」
「見」與「見」「嘆」與「嘆」只看簡體字,是不會明白老祖宗為何這麼造字的。
以上。說起繁體字來,憂鬱的臺灣烏龜這個段子不得不提..
說實話,不管是「憂」還是「鬱」,單獨拿出來看,至少我一下子是認不出的
但真要說影響閱讀,那是過了,不是真的不能閱讀,而是讀起來費事至於繁體字才能體現一些字的意義那更是無稽之談,好吧,準確的說,對於讀寫來說,通過繁瑣的筆畫體現字的意義完全沒有
同樣以憂鬱的台灣烏龜舉例,200度近視不帶眼睛看屏幕,簡體字我一筆一划都能看清繁體字的話,除了「的」跟「烏」,剩下的字都是通過看邊框來辨認,估計視力再差一點的人,看著就是一團團黑了...(這個是個人猜想,需要視力不好的同學來現身說法)繁瑣的筆畫有必要麼?完全沒有,連字是怎麼寫的都看不清,憑什麼說」繁體字才能體現一些字的意義「...如果把所謂的觀賞價值、學術價值凌駕於文字本身的使用價值之上,那就失去了文字存在的基本意義。再說,自古以來文字就在不斷的由繁就簡,所謂的」繁簡「都是一脈相承,在書籍的閱讀中相互辨認根本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這幅圖裡只有仨繁體字)繁體字認識了,怎麼著草書也要認識吧。啥,篆書也要認識?如果不是非得研究古人的書,沒啥必要非認識。
對大部分人來說,認不認識繁體字,只和人生經驗相關。比如從小看TVB的電視劇,見得多了自然認識不少繁體字。人的興趣愛好都不同,難道因為別人沒做過某些事就要感到不可思議嗎?精通八國語言、見得多了的揚州第一才子笑而不語。
更何況你的「重要」只是一種感性的直覺,談到字的意義,難道繁體字的字形在古代是一成不變的嗎?那麼甲骨文重要還是後世的其他字形重要?那你怎麼不去學甲骨文。你不拿出一個「明確」的標準,談感性的重要,無法與其他人達成共識。
至於那些有使用需求而專門去學習繁體字,就另當別論了。認識。會寫。20歲。但看到繁體字就想拉黑。
那只是你的感覺
一聽就是90後,沒看過台灣版的日本漫畫吧?80後小時候的漫畫全是繁體字,都被訓練到看沒問題,寫不行。
為什麼還要學?????
很小就會看了,,根本沒學過,,,,而且繁體字好好看,,,我是天然就會的。只學過簡體字,繁體就自己會了。
正常,一是沒人教,二是自學相比有老師教還略麻煩,人都是懶的。
問題:
如何評論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的現象?描述:看到一個關於紅樓夢的問題里的評論想起來問的,那個答案的評論里有數人表示不想看繁體字,有一人態度表示老子才不稀罕看懂繁體字。 讓我想到去年跟一個女生聊天,不知怎麼說到她不認識繁體字,我表示非常驚訝!她肯定的告訴我她就是不認識…而且表情是「這有什麼奇怪的嗎」這樣,很鬱悶但是不知道該說什麼,我覺得繁體字還是很重要的啊,繁體字才能體現一些字的意義,是很麻煩沒錯,但是又不是讓你寫,認都不認識也太… 所以想問一下
漢字簡化,並非是單純的文字交流工具變革。朱大可先生在《漢字變革和文化斷裂》一文中說到:
(漢字簡化)非只是一種文字自身的變革,而是隱含著更為複雜的政治訴求,它一石數鳥地實現了下列戰略目標:第一,向民眾顯示了文化大一統的威權,成為與嬴政「書同文」媲美的歷史偉績;第二,向斯大林為首的蘇聯陣營表達了「字母共產主義化」的決心;第三,徹底劃清了跟港臺資產階級反動政權的文化界線。
結論是悲觀的:
在21世紀的中國大陸,那些喝簡體字奶汁長大的一代,缺乏對繁體字的文化親情,更遑論對古典文化的熱愛。他們無視簡體字的原罪,也拒不承認它作為漢字滅絕工具的歷史。新簡體字世系甚至公開指控說,「恢復繁體字是對80後的摧殘」。這無疑是一種嚴重的罪名。繁體字一旦無法獲得年輕一代的支持,便註定要在冷漠或聲討中消亡。不僅如此,它還要腹背受敵,被迫面對國家語委的行政威權——繁體字屬於「不規範」漢字;學校教育中禁止書寫繁體字;公共場合禁止使用繁體字,如此等等。這些律令就是文字修正和華夏文明復甦的堅硬屏障。鑒於上述原因,我們只剩下惟一的「救贖之路」——立即追認繁體字為「世界文化遺產」,因為早在50年前,它就已經死於那場大躍進的狂歡。
或者說,為什麼不恢復到鐘鼎文、甲骨文,甚至更早的岩刻圖形文字。說這話的人,多半知道現今小篆幾乎只出現在藝術品中,卻未必知道已被發現的甲骨文直到現在還未完全識別,未必知道兩漢魏晉以降文字字體保持著極其穩定的傳承。更未必知道,漢帝國建立之前的那一次文字斷裂,恰恰也來自權力的粗暴摧殘。
民族傳承,最重要的是什麼?血統嗎?五胡亂華和五代十國之後,陸續有遼金元清,或許生活在羌藏地區的人們才繼承了最多的炎黃血脈。習俗嗎?在辱罵喝早餐咖啡的人們之前,想想玉米、高粱和辣椒什麼時候才傳入華夏大地的吧。
民族傳承的最重要部分,是文化。從《史記》到《資治通鑑》,從「黃河之水天上來」到「明月幾時有」,從蘭亭集序帖到自述帖,一個民族的記憶和瑰寶盡在於此。從這個角度說,不認識繁體字的年輕人是逐漸喪失民族傳承的人們。或許有人會說,不是有簡體版本麼。是的,《史記》有簡體版,《資治通鑑》有簡體版,其他典籍呢?
如果有那麼一天,非得藉助考古學才能讀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我們或許可以站在一個偉大民族的屍骸上歡呼一個新民族的誕生了。
其實由於台灣綜藝節目的流行,這個現象已經比十年前好點了。跟我同齡或者比我稍大的很多非廣東人,的確不會繁體字,或者大學畢業以後來到廣東才學會繁體字的
廣東由於香港的原因,很多人從小就會讀繁體字,甚至會寫一點繁體字。我爺爺輩的人很多甚至不會寫簡體字,所以小時候能看到很多廣告標語、店鋪招牌和餐館菜單是用繁體字寫的。當然小時候沒有在其他省份生活過,不知道為什麼其他地方簡體字能普及得這麼厲害,連70、80歲的老人都只寫簡體字
我對文字的態度更多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去看待的,能熟練看繁體字給我最大的收益就是在FB看港台人寫的文章不會太吃力,到了世界其他地方華人聚居的地方看店鋪招牌、菜單也不會太吃力,其他的東西,倒沒想太多
最後說說對這種現象的評價:繁體字在短時間內是不會退出歷史舞台的,比如港澳台、海外華人都在用著繁體字,很多古迹上的文字也是繁體字。但正如很多方言在普通話的強勢下已經岌岌可危,文字其實也是一樣,我也曾為粵語在廣深用得越來越少而感到惋惜,但現在更多是理解和釋懷,畢竟歷史的洪流誰也阻擋不了
很正常的現象,而且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給他看幾部國語配音,繁中字幕的動畫或者電視劇就可以解決了
很正常啊。
因為這不是大陸的通用文字。而繁體字能夠更好表達漢字的形音義源流,這也是確實的。所以熱愛語言文字知識的人自發識繁寫簡就好。語言學人(特別是漢語史方向的)因專業需求自然會寫繁體字。新華字典里不是有簡繁字體部首對照表嗎?看看那個能解決80%的繁體字啊!
剩下的沒有什麼對照的字多見幾次就好了啊!
你不了解歷史,難道還要穿越回去重新過一遍嗎?不認識就不認識唄
看各種動漫,玩漢化遊戲見多了繁體字就會認了,但是單拿出來不一定認識,也完全不會寫。
「心」字不服!都怪其他漢字不像我這麼有趣,要是都長我這樣,你們怎麼會忘!都是世界的錯!
推薦閱讀:
※漢字簡化中不合理的地方?
※古代文學老師說漢字越來越簡化是丟傳統,古代漢語老師說漢字簡化是趨勢有利於普及漢字,應如何看待二者?
※簡化字會被廢除嗎?
※二簡字為什麼被廢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