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動中到底是如何按勞分配的?

例如這次屠先生的獲獎也是褒貶不一,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肯定是無數人的努力,這個獲獎者又是怎麼選出的?


謝邀。

科研工作從來就不是按勞分配的,也不應該是按勞分配的,而是按idea分配的。

屠先生作為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率先提出了利用現代技術從古方中提取青蒿素,並成功拯救無數人的生命,拿個諾獎有什麼可以黑的呢。

退一萬步講,且不說這個成果評諾獎是否過譽(我個人覺得並沒有),但凡是有獎項要頒給青蒿素這項成果,如果只有一個人能作為代表領獎,毫無疑問都應該是屠先生啊。

要不然讓誰代表呢?是負責萃取的實驗員還是負責臨床驗證的學生?

當然有人對屠先生的第一發明人身份有異議,其中具體的利益糾葛我不清楚,不過這跟下面說的並不矛盾。

現在鼓勵挑戰權威,鼓勵得很多人都不會做人了。挑戰權威是思維上的挑戰,而不是稍稍取得了一些成果就不尊重權威,甚至蔑視權威。

要知道,我們每取得的一點點進展是站在多少權威的肩膀上啊。

有人總說,憑什麼那些大教授天天坐在窗明几淨的辦公室里對我們指手畫腳,我們苦哈哈地整宿整宿做實驗,拿到了成果還算到教授頭上?

但你又不想想,不是教授給你指明的實驗方向,你做個甚呢?

教授天天憋到實驗室里做實驗,誰去申項目建立實驗平台,誰去參加各種國際會議交流idea,誰幫你改文章幫你搭框架幫你收拾那些半篇文章都不夠攢的數據的爛攤子。要不你試試這些和做實驗哪個更讓人頭疼?

又有人會說,很多實驗的idea都是我自己想的啊,跟教授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如果真這樣的話,就不用讀研究生了,回家做民科好了。

你課題的具體idea可能是你自己想的,但是你的idea只是整個實驗室研究課題某一環節的一個小小的突破點而已。教授為整個實驗室的運轉指明了大方向,如果他指的方向不對,你每天做48小時實驗也是徒勞。

小時候老師教會了你怎麼查字典,長大了你說我認字全都靠自己,我就是個天才跟老師半毛錢關係都沒有,這是數典忘祖。

當然以上全部建立在我有一個好導師的基礎上,她不僅學術水平高,而且人非常好,對學生的成長甚至生活都非常關心。

頭一天從歐洲飛回來,連時差都不倒,第二天跟學生約一整天的討論,第三天再飛美國。

每個學生的每篇文章都自己親手改,一篇改十好幾遍,根據她每天飛信的在線時間,應該睡眠不超過六小時。

學生手機丟了,她從家拿一個手機給學生。

這種導師當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但是我仍然相信,絕大多數老師能基本做到教書育人,再不濟的,也可以與學生共謀成長,分享利益。

所以這時候少糾結什麼利益分配均不均衡。有這個時間多學學導師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要知道,有多少post-doc做的風生水起,等自己獨立帶學生時候才發現連個成型的點子都想不出來。

那時候才知道,自己苦練的一身實驗本領,跟大教授的一個idea比起來,實在是一文不值。


首先要明確科研分幾種,一是舊式的個人英雄主義的科研,沒有成果分配的問題,但是現在基本上只存在於純數學等少數領域,今天的實驗科學不太可能再這麼搞了。事實上數學的文章從來沒有第一第二作者的問題,大家統統按照姓的首字母排序。

二是現在歐美國家流行的小作坊式的科研,也是現在實驗科學的主流,基本上是一個PI,一兩個博後,兩三個學生這樣,也有極個別規模大到教授要去讀MBA學習怎麼管理實驗室的。一般的規矩是做實驗/寫文章的學生或博後是第一作者,PI做通訊作者。事實上美國實驗學科評tenure數的都是通訊作者的文章,獨立了還和學生搶第一作者是很傷人品的。

三是少數大鍋飯搞運動的科研,比如發現青蒿素就是個典型,參與的機構一大堆,行政領導,學科帶頭人,大小老闆一大堆,親自動手做實驗的幾百上千號人,各種利益盤根錯節。這個,說實話我沒經歷過,讓經歷過的人來談吧。


謝邀。

之前回答過一個與此相關的問題,如何看待和對待學術論文的署名問題? - 知乎用戶的回答,無論是發表論文署名,還是分配科研結果(成果?),沒有明文規定誰應得多少,但是一般的準則是:

  1. 項目的負責人和idea的提出者得到最多的的成果,包括獲獎、論文掛通訊、擁有專利權等;

  2. 項目的主要執行人(搬磚的,可能不止一個)得到的次之,比如論文一作,獎金;

  3. 其他參與者,按貢獻大小排名分配。

但是!在實際分配過程中,一般都是以項目負責人(大boss)的意志為轉移!領導說怎麼分就怎麼分,這種情況下,上面說的就不起作用了,老闆為了捧起/打壓某個參與者,有意誇大/抹殺其貢獻的事情也不是沒有的。

而對於評獎這種事,獲獎者一般只可能是項目/團隊負責人,而非具體的執行人。

大概就是這樣吧。


按可替代性進行分配。可替代性越強的重要性越低。

說白了,就是這項目換個人能不能拉到?這idea換個人能不能想的出來?這實驗沒有某人的名譽背書還能不能拉到經費運行?而實驗員嘛。。。


題主邀請了好多人

以下均來自老師們課堂上講的故事:

1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有些的paper都是幾百人署名的,最後也就已經聲明顯赫的項目老大們做一作,主要負責人往後排,大多數螺絲釘應該也就不知道在哪裡能找到名字了。但是本著所謂「按勞分配」還是要寫上的。排前面的沒爭議,排後面的也沒什麼好爭的。

2

#石墨烯的八卦#

36歲的康斯坦丁·諾沃肖羅夫最初在荷蘭以博士生身份與51歲的安德烈·蓋姆開始合作。兩位2010年的諾獎得主就是師徒。而當初使用膠帶粘連的方法獲取二維石墨烯是安德烈最初交給一位中國博士生的課題。由於看不到希望,這位博士生最後放棄,由康斯坦丁接手。撕膠帶撕了幾年才有了石墨烯。

安德烈作為大老闆給的想法和突破口,讓博士生去試,博士生好好乾活,做出革命性貢獻,但是金點子是安德烈的,實驗是康斯坦丁做的,所以兩人一同獲得諾獎。按勞分配,勞有兩個以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科學上最尊重腦力腦洞(勞動)。所以安德烈是排在前面的。(當然啦,設計實驗,研究實驗也需要卓越的腦力勞動,不可否認,但第一個想法更受尊重)

這其中非常弔詭的是如果大老闆腦洞太鬼畜,害得畢不了業也就是蠻醉的。這種東西真是看臉啊,沒有如果。


很遺憾,現實中的科研活動既不是按勞分配也不是按idea分配的,而是按資分配的。


@芝士喵謝邀。關於這個問題饒毅教授和張大慶老師等人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仔細論證了屠呦呦在青蒿素髮現過程中的貢獻。我就不再贅述了吧,貼上鏈接供大家參考。總的來說:雖然由於特色的時代背景造成了一些細節無法考證,但屠呦呦的重大貢獻基本事實是清楚的。文中還對張亭棟在砷劑治療白血病方面的貢獻進行了考證,同樣是意義重大的工作,說不定是中國下一個諾獎。讓我們拭目以待!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A2NTI4Mg==mid=208689947idx=1sn=18223c775d253936ed77b125197a220bscene=2srcid=1005xlZJxtfJKnuxGbrHNL1z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同時向饒教授等人嚴謹的考據作風表示敬佩!


謝邀。

僅回答問題補充中「獲獎者是怎麼選出的」這個問題。

饒毅先生之前就發表過相關文章考究了屠呦呦的貢獻問題,這裡就為什麼是屠呦呦獲獎作出一定解釋。(科學網—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修改版))

這其實涉及兩個科研界的基本理念。

首先,對於一項科研工作,最具突出貢獻的人一般指首先開闢某個領域的,首次提出某種方法等等最具突破性與原創性的人。因為科研,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一項不斷創新、突破原有知識邊界的活動。相應地,在科研界里,創新與突破的重要性遠遠高於其他的貢獻,如具體實現,理論完善,方案改進等等。所以常常戲言科研界中,大牛是挖坑,即開拓某個領域的研究;小牛則是填坑,即促進該領域研究的發展與完善;餘下的,則只能灌水。

回到這次屠呦呦獲獎,可以確定的是在青蒿素髮現歷史上,屠呦呦率先「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首個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也是其研究小組的鐘裕容[1]。儘管青蒿素的發現是基於前人研究之上,雲南藥物所羅澤淵、上海藥物所李英等人、廣西桂林製藥廠劉旭等人也都在後續的「提純、藥理、結構、臨床等部分有重要貢獻」,屠呦呦依然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1]。所以在發現青蒿素這件事上,最具突出貢獻的無疑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小組。

其次,儘管一項工作的真正負責人未必是項目的具體實施者,但其對該工作負責,成功則收穫讚譽,失敗則承擔責任。

以科研界最常見的成果表達交流方式,發表論文,為例,在看待論文作者署名這個問題上,最重要的作者往往不是第一作者,而是通訊作者。第一作者可能是論文撰寫者,可能是該工作的具體實施人,甚至可能是想法(idea)的提出者,但通訊作者則通常是一個科研團隊(實驗室)的負責人,提供該團隊的研究經費,確立研究方向,把握論文質量,也自然是實驗室對外的負責人。所以在通常的老師與學生的合作關係中,老師署名通訊作者,次序是最後作者(last author)的位置較多,學生則往往是第一作者(first author)(不適用於所有學科領域,有些甚至是按名字首字母順序排序的...)。舉個例子,之後若其他研究者對該論文有疑問,學生可能讀完一個 PhD 就離開實驗室,甚至離開科研界,但老師則是該實驗室的長期負責人,自然是聯繫可以尋找的到的老師。像這次存在爭議,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身處文革時期,未能先發表論文,再共享成果,不然功勞的評定應該是一目了然的。

除此之外,正如上文所說,屠呦呦本人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正是在整個青蒿素進程中真正的創新者與突破者。所以將屠呦呦視作其帶領的團隊中貢獻最大的一人,是合理的。

由於諾貝爾獎是授予個人的獎項,當涉及整個團隊的問題時,挑選出團隊中貢獻最大者,是合理的頒獎原則。儘管青蒿素的發現顯然不是屠呦呦一個人的功勞,但將諾貝爾獎授予她個人,卻也是無可爭議的。

當然,屠呦呦在後來出版物中是否忽略其他研究小組及自己小組內其他成員的貢獻,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饒毅先生也未能給出答案。

[1]. 饒毅, 黎潤紅, 張大慶. 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J]. 科學文化評論, 2011, 8(4): 27-44.


這個我也不知道啊,只是知道我們小朋友的文章boss都要通訊甚至一作,所里表彰的時候也會以老闆的名打頭

在我們看來自己算不得獨立的研究者,只是打工而已,真拿了諾貝爾獎,不知道自己能分多少~


謝邀請。

在我看來屠先生獲得諾貝爾獎是無可爭議的,這個獎歷來就是青睞有最原始突破和貢獻的人。

我這裡主要梳理下一般的科研成果(學術論文和專利)的分配方式,這些科研成果一般在少則幾個月長則一兩年完成,比如3-5年的讀博周期內可以做出1-2篇「重要」學術論文(這個數量我在這裡說的非常保守,為了使之合理,我加上「重要」前綴。聽說過博士5年發表30篇學術論文的,但萬變不離其宗,這些論文都是在一個體系內,前期的論文是根本,後期的大多都是衍生出來的)。像國內用來評審省級乃至國家級科技獎的科研成果則需要若干年的積累,不在我的視野能力之內,故未著筆墨。

專利的分配方式直接體現在署名前後上。第一位的一般是導師,因為提供了最起碼的實驗條件,何況Idea一般都是來自導師。第二位是主要進行實驗獲得數據的學生。後面排著的是貢獻稍小的人,比如幫助處理數據,操作儀器等。

學術論文的分配重點是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當然也有第一作者同時是通訊作者的情況。通訊作者是直接對論文負責的(一般用星號*標註),投稿時負責跟編輯打交道,文章發表後讀者會與之聯繫(索取電子版,尋求科研合作,質疑)。可見,通訊作者一般是導師,排在作者列表的後面或者最後面。第一作者一般是主要進行實驗獲得數據的學生。同上,貢獻稍小的往後面排。一些具體情形如下:

  • 組裡有大小導師,小導師具體負責學生的科研進展,大導師負責大方向、申請funding等——小導師作通訊,大導師排在最後(可能不帶星號,可能同時帶星號作為「共同通訊作者」);

  • 工作是課題組間合作的,或者主要貢獻有兩人(比如一人負責實際實驗一人負責計算機模擬),就會出現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的情況。

  • 國內現在流行僱傭一些非學校編製、有一定科研動手能力的人員幫助實驗,他們的名字一般不會出現在作者列表中。

  • 有一些課題組會把組裡所有人員(其實他們並沒有直接貢獻)的名字掛上,現在逐漸為國外導師招國內學生時注意到。

  • 再有一些根本對文章沒有貢獻的人員也因為利益關係被不負責的加到作者中,比如夫妻店,著急畢業等(這也造成國內一些撕逼事件)。

  • 有些作者因為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材料而出現在作者列表中(請聯繫國內近期的撕逼事件)。

公平的做法是把科研活動有貢獻的人出現在作者列表中。這個道理非常簡單,但因為一些利益糾葛而有時候變得複雜起來。

現在課題組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多,怎樣協調好最終科研成果的分配,其實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一些科研工作者自視甚高,不易讓步,會讓文章的接收過程變慢,甚至雞飛蛋打,以後不相往來。如果事先有口頭或者書面協議,事後遵守,雙方或者多方的合作會愉快起來。

最後,學術論文的致謝是最能體現人情味的地方,可以致謝幫忙儀器操作、學術討論、修改語言等的人。

這裡拋出一個開放問題,在學術討論時產生的新想法歸誰所有?


我一同學,他的導師是C60那個工作實際上的第一作者,但是最後諾貝爾獎發給了署名的三個教授(一共五個作者)。雖然這哥們之後依然在nano界呼風喚雨,但在他面前提兩件事情一定會挨揍:前妻和諾貝爾獎。

不要替我的同學擔心,挨揍的是UCLA的一個老教授。


希望不了解實際情況的朋友不要亂灌雞湯。提取青蒿素的科研小組至少有十名核心人員,屠先生並不是發明者,而是十人中一個普通的成員。屠的突出貢獻其實是首次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結果成功了。事實上,這項成果是建立在她的同事余亞剛的基礎上,余亞剛剛剛做完用乙醇提取的實驗,實驗結果不理想。那麼接下來順理成章是採用乙醚提取。就在這個關口,余亞剛被國家調走研究氣管炎,與這項偉大的發現(注意,是發現!不是發明。這些提取法在生化屆早已是常識)擦肩而過。屠隨後提出乙醚提取法,成為第一人。當然,屠成名後隻字不提余亞剛的研究成果,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瀉藥。拿我們實驗室的情況來說。國內985 國家級實驗室。

一個科研項目其實由好幾個部分組成。由PI組長分配任務各個成員完成不同的部分。

但是最終發文章誰掛一作二作乃至N作 完全由PI組長確定。

說實在的碩士博士很多都是廉價勞動力。


科研是一個腦力勞動主導的領域

體力勞動嚴格來講應該出現在acknowledgement 裡面。


謝邀。並不了解一般規則。只能說下自己接觸到的。

國內。

在我還是個小本科的時候,想出國,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我的本科導師。年輕教師,經費有限,人力有限,想法很多。所以我這個小本科就可以在一線挑起一個小課題。印象比較深的一個是調查類課題,從提出問題,查閱文獻,設計問卷,數據處理甚至論文撰寫都是我一個人在做,(不是我去做的調查)很多問題追著老師跑。這是一個在職碩士的畢業課題,調查對象資源來自於她所在的醫院。所以這個性質決定了我是為他人做嫁衣。開始我是挺無所謂的,反正我一個師出無名的本科生,老師願意給我機會應該感謝他,還能美化我的簡歷。老師對我也不錯,每個月發個兩三百的勞務費,還答應除了她的碩士論文之外,這篇可以發核心一作,那位碩士通訊,老師們有沒有這篇無所謂,掛個名就行。

在科研屆有一些事情,比如幫各個合作單位寫論文然後該單位給你的研究工作開綠燈,其實挺正常的。小小年紀的我接受不了,奈何那時候我指著那篇論文發表申請出去讀書,所以幹了很多這種廉價勞動力的事情。事情爆發在後面,論文寫完準備發表我排好作者順序之後那位碩士不樂意了,因為她評職稱只能一作。老師跟我解釋了很多,大意是雖然事情是你做的,但是課題是她的。我沒說什麼,因為覺得自己沒資格說什麼。那個碩士是整個課題出錢的人,還有各種請我們吃飯,版面費等等。私下給了老師禮物也有可能,因為我最後也收到一條A貨絲巾(當時內心是還不如500塊打發我呢)。

所以在國內,誰出錢誰最需要,成果就是誰的。出力的是最聽話的學生。我還有一些在讀研究生的同學因為這些事情被逼的崩潰。一家之言,不排除有一些很公正的導師和實驗室。

國外。

我只讀了一年,也還沒有什麼論文發表,按道理沒什麼利益衝突。但是導師和合作的博後,在課題開始的時候就會說清楚,這個課題就是你的,而這個是你幫誰誰做的。總之一開始就告訴你你在課題中的角色是什麼,好讓你在安排工作的時候有側重點。只要是你的課題,大部分工作都得你自己做,不懂可以問,但是不能全部讓人幫你。論文肯定是自己寫的,但是合作者會幫你改。一作肯定是你的,但是通訊一般是導師,或視情況而定也可能是博後。

至於經費分配我還沒遇到過,我猜測就算另外拿到了經費我導師也不會另外發錢給我或博後了吧。經費有一定的員工工資比例,博士和博後的工資是固定的。但是我的funding不一樣,可能沒我的份兒(仍然滿懷希望導師拿到經費給我發一點,補貼一下家用也是可以的)。

說我崇洋媚外也好,總之我喜歡這種責權分明的做法,也覺得這種體系才是正常的,知道自己努力了就是自己的,而不是做了半天不知道幫誰做的而最後連個署名都沒有。

至於屠呦呦的科研成果爭議問題,我沒有去考證不發表評論,但是仍然相信在科學方面她是個偉大的科學家。

以上


蟹腰,一般是都是強調開創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獲獎,後面的都是改良,只不過國內的人喜歡爭罷了,大家心裡還是清楚的


@依然頭上霜 的回答,其實已經說出了我的心聲,科研工作是按idea分配,其實比較合理。

以前遇到比較不合理的是老闆強行分配哈哈哈/滑稽


1016-10-16更新:

科研與其他行業無異:

boss--課題組長

中層管理者--青年教師

主管--博後

底層職工--博士、碩士研究生、技術員

越往下可替代性越強。生存法細節則依照職場、政界。

因此,勞動成果(名:學術地位;利:科研經費、職稱)的分配也依照層級,課題組長大頭--中層管飽--底層維持生計。具體到某一項成果,除了boss之外會有一個或幾個骨幹/項目負責人,學術圈通常對這個第一完成人也是比較認可的。

這是通常情況下的情形,至於青蒿素項目,由於歷史的特殊性,前面這些關係有點亂,這也是爭議的根源所在。所以問題出在那段歷史時期。與科研的關係不大。

---------------------------------------更新分割線

居然過了三個月才看到邀請,被其他通知類消息淹沒了。

mark一下,擇日來答。


我經歷的,也是說我所在的組吧。是這樣的,儘管老師名聲不大,不像什麼傑青,長江,千人啥的吹得飛起,當然很多人有能力,不過一般有能力的人絕大多數都願意呆在國外。我的老師是個特例。他手下帶的學生。發paper時都算是按勞分配,誰做的多,誰的思路好,絕對他是一作,老師從沒有搶過學生的成果,不像其他人像放羊的一樣等著收成。基本上可以說是相當的公平了!

屠先生的事,我個人尊重諾貝爾委員會,先生拿這獎是應該的,當年她是項目的第一負責人,堅持了整個研究!注意是整個研究!包括沒錢的時候,那些說屬於別人的,我想問問誰在最困難時跟屠先生一樣一直在堅持????見困難就讓,見榮譽就上,噁心么,知道廉恥二字如何寫么?好在諾貝爾評委會是北歐人,倘若是中國人,呵呵。


我國的科研經費分配原則看上去是按等級分配。


推薦閱讀:

具有文藝哲理氣息的理工農醫科的專業知識有哪些?
第三、第四軍醫大學怎麼樣?提前招生是什麼意思?軍醫大和普通醫科大有什麼區別嘛?
漏斗胸可以通過身體鍛煉矯正過來嗎?
肝硬化怎麼治療?療養嗎?
為什麼西醫治不了腎虛?腎虛的根本是什麼?

TAG:科研 | 研究生 | 博士 | 諾貝爾獎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