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九針十二原》:「…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
這段話描寫了內經時代的針刺補瀉,「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應如何理解?
謝邀。
這段話主要說的是針刺補瀉。
「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 內,同「納」,收入;接受。 瀉法要持針快速刺入,得氣後,慢慢出針,搖大針孔,排開表陽,使邪氣有其出路,隨針外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引針,出針之意。溫,通「蘊」,蘊藏,蘊積。 意為瀉法出針若按閉針孔,邪氣就會蘊積於內而不得外泄。「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 謂補為隨,隨當手法輕巧,若無其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
按, 字誤,當作「悔」。《太素》仁和寺影印本卷二十一《九針要道》作「悔」。楊上善註:「欲去欲作,為行悔也。針在皮膚之中,去來微動,如彼蚊虻,又在皮膚微覺有之也」。「去如弦絕,」 針刺氣至後,迅速出針,其速度之快,如箭離弓弦。「另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屬(zhǔ),連續,接連。右手出針,左手緊接著按針孔,使針孔閉合,經氣留止。這樣中氣就會充實,必無留血之弊,如有皮下出血,應及時除去。
針刺補瀉的操作要領:補法操作是慢進針,快出針,按閉針孔。瀉法要領是快進針,慢出針,搖大針孔。從原文對補瀉的操作要求看,瀉法的操作以「重」為本,而補法的操作以「輕」為本。參考文獻:
[1] 徐平.針灸醫籍選讀[M].背景: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0.
[2] 孟景春.黃帝內經靈樞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6.
題外話:說個最近針灸跟診的例子,某日,老師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予右陷谷,左合谷,右後溪,右翳風四針,待合谷出針時,有出血,於是筆者試圖拿干棉球按壓針孔,被老師制止,說出點血無妨,果然留了幾滴之後出血自止,筆者再拿干棉球擦拭乾凈。事後筆者思考了一下,出血顏色深紅,從取穴上也不難看出,本病屬實證,實證當瀉,按內經上的說法,瀉法出針不可按針孔,可見有一定道理。而另一方面,現如今,臨床上嚴格按照針刺補瀉操作的醫生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進針→運針(提插捻轉)→得氣→留針→拔針,基本上都是這麼個流程,有點良心的醫生中間還會運下針,是不是有點悲哀呢?
感謝邀請。
首先意譯一下原意:九針之法要,最奇妙的是虛實補瀉之道。無論虛證實證,都可以通過不同的補瀉針法來治療。用瀉法的時候,要很快持針刺穴,得氣之後,一邊搖大針孔,一邊旋轉出針,同時要注意旋轉的補瀉方向,順補逆瀉,這樣就能夠排出實結有餘的陽氣,使得病邪之氣無法居留,隨著瀉散出來。如在果出針時候馬上按住針孔,這種手法叫做內溫,可以使血不耗散,氣不出行。當然,瀉邪的時候就不適合用這種手法了。
而補法是指沿著經絡中經氣循行的方向進針,進針的時候要自然輕柔,最好讓患者還沒注意的時候就已經進針了。無論是行針引氣,還是按穴下針,都要像蚊蟲輕輕叮在皮膚上面;進針之後,候氣之時,要有一種既像留針又像出針的若即若離徘徊不定之感;得氣之後,出針要迅速,如同離弦之箭,右手出針,左手跟著急按針孔,經氣就會留止,因為針孔而打開的皮膚腠理之門馬上閉合住了,所以不會傷及中氣。同時要注意不能出現淤血,如果有的話,馬上要破除掉。
然後再闡發一下個人體悟:無論九針還是按硚導引之術,最重要的意會神合。我個人體悟而言,儘可能在施術前半小時打打坐,平定呼吸,默念內經,同時讓患者也要平定下來,這樣才能感知入微,體內氣血也更加容易掌控。真正高手,施術之前,通過子午流注和對患者的辯證,基本上對經氣的往來升降,承轉起合都要有一種「畫面感」,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陰陽構象」的基本功。真正能夠入神知微的時候,不止是補瀉順逆,連寒涼溫熱都會有感覺的,無論九針還是按硚,手指一搭上去,虛實寒熱都會有感覺的,有時候還會感覺出風、濡濕等,有的時候病人吃附子用大黃都會有相應的感覺出來。所以學針灸也好,開方劑也好,開始一定要注重經典學習,同時要修持自身,要靜心,善養神,在實踐的時候,除了手法、七劑十方等技術原則外,更要深入體會其中的「陰陽構象」,持之以恆,必窺門徑!
推薦閱讀:
※代償性出汗做針灸能緩解嗎?
※怎麼理解中醫腧穴的主治?
※黃帝內經常說,取穴是上病下治,左病右治。針灸甲乙經卻是全是取病處周圍穴位?
※中醫史上一些好玩的小故事?
TAG: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