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幾十年里取得了資本主義國家用一百多年取得的成就」,這一說法成立嗎?為什麼?
從事實客觀分析一下,而不是讓單純歌頌共產黨的偉大領導。
如果說我們目前還沒有取得資本主義一百多年取得的成就的話,我們距離超過他們還有多遠,或者說我們可以超過美國么?如果可以,為什麼我們可以超過他們,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嗎?還是把最終原因歸結為決策,觀念和人口總量?
這種說法是成立的。事實上,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增長中的收斂問題。也就是落後國比發達國家增長得快。
索羅認為這是由於資本的邊際產出遞減,等於資本雄厚的國家多積累一點資本帶來的產出小於資本不雄厚的窮國,所以人均產出增長率會越來越小,最後等於技術進步率,而在平衡增長路徑上,考慮到技術水平的人均有效勞動產出增長率為0。當然,考慮到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儲蓄率或者技術進步率,具體的穩態值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又有條件收斂的說法。中國是一個高儲蓄率的國家,教育普及情況也非常好,能以高速發展追趕西方國家也不奇怪。
針對技術進步進步率(長期人均產出增長率)發展出了內生增長理論,認為人們可以通過人力資本積累或者研發達到邊際產出的非遞減,也就是所謂的ak模型,這時候的收斂問題就不再是資本邊際產出遞減帶來的,而是技術擴散帶來的。這也是學界經常提的後發優勢。發展中國家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拷貝發達國家的技術,而不用從頭開始研發,自然可以增長的更快。另外一個新技術或者新產品,往往是在反覆試錯中完善起來的,十條路只有一條是對的,發展中國家不用走那九條了,所以即使獨立從頭研發,成本也大大節約了。所以資本的稀少,技術擴散,都使得中國能以飛速走完發達國家走了很多年的路,另外還有制度紅利和人口紅利等,中國便可以出現經濟奇蹟。當然有人說,只要不做錯事,任何國家都會增長。也許如此,但是要做到不做錯事,又談何容易?看看各國發現的現狀就知道中國奇蹟的可貴。最後,我們能否追上他們?等我們的資本積累夠多了,能抄得也抄完了,如果我們的技術進步自然對發達國家亦步亦趨,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模仿成本也在不斷升高。另外,我個人有一個觀點,考慮到結構調整,這個速度會慢得更快,因為已經有實證證明,發展中國家在工業部門追趕發達國家的速度,是遠遠大於在服務業部門追趕發達國家的速度,那麼結構調整和服務業的擴張必然倒是收斂速度的減慢。如何理解這個現象?我認為這是技術擴散越來越難的結果,因為服務業的可貿易度低於工業,本土化程度高於工業,所以接受技術擴散的能力也低於工業。這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實證,不過還不成熟。總之,中國需要自己的科學和自己的創新。高曉松說現在的中國就像一戰前的德國,可是不但人均收入差的遠,科學水平更沒法看,人家已經有了愛因斯坦和整個量子力學,也就是整個現代物理學,而我們只有阿里巴巴。謝謝邀請。題目表述有問題,更合適的說法是,「我朝為何能用較短的時間成為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並在宏觀經濟上實現彎道超車。」。。原問題是一個忽視歷史語境的表述。。
而這個論斷實際上是成立的
這裡普及幾個經濟學和經濟史的東西,其實就很明白了。
1,全球分工體系。
全球工業化建成,到後工業化時代通過全球貿易和產業分層形成的縱向切割的,是一個雖然技術周期和產業積累的一個持續過程,這個分工體系的生產力和成熟度是一個發展過程。而這個分工體系來自於先發工業國的建成。當然這個聯繫是怎麼建構的,從古典時代的赫克歇爾一俄林理論(簡稱H—O理論),約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論,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到20世紀的外部規模經濟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都有逐步解釋。
從經濟史上說, 雖然英國和美國的工業化進程在時間上並不一致(英國是在19世紀上半葉以工業革命為開端掀起工業化浪潮,美國則在19世紀末開始工業化),但是,兩者的工業化的動力機制具有類似性,都是依靠市場方式自發推進工業發展,是在經濟系統內生地實現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轉變的。而美國的工業化不但建立在市場基礎上,而且是以工廠體制和生產組織的內部創新為起點和動力的,形成了「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制」等適合企業發展的大型生產組織,從而在較短時間內聚集資源,實現社會化大生產,以機器工業代替了手工勞動等等成熟模式已經建立了起來。
而1871年德國統一後,僅僅用了30年時間,就完成了工業化,快速持平,並在二次工業革命實現追趕。。而這個追趕過程,是通過首先加入這個全球分工體系,找准自己的角色,完成分工定位,再增強競爭力(當然德國採取了政府主導和李斯特的貿易保護主義),最後再得到這個體系的話事權,促進分工體系重構。
而我朝改革開放面臨的狀況和1871年的德國很像,同樣面臨一個既成的全球分工體系,並走了類似的路子,來完成分工定位和競爭。
2,索羅經濟增長模型(Solow growth model)
模型假設
1該模型假設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即儲蓄-投資轉化率假設為1;2該模型假設投資的邊際收益率遞減,即投資的規模收益是常數;
公式,
兩個公式product function F(K,L)=KαL^(1-α)capital accumulation function. K dot=I-δK K dot就是K上加一個點 表示 K對時間求導。 δ是depreciation rate.故而,發達國家經濟體存在這麼一個問題:即資本的收益存在邊際遞減效應,人均有效產出增長率會開始趨近於0,而此時佔據主要影響的變數就是技術進步率。
用兩個公式體現就在於:
y=(sk/(n+d+g))^(a/1-a)*A
我們引入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後:
y=(sk/(n+d+g))^(a/1-a)*A*h
h=e^k1u
K1為教育回報率,u為教育年限。。
故而,在我朝改開後進行大規模產業,技術引進,內部技術積累開始良性提高,使得技術進步率g強勢上行。而改開初期的經濟實踐創造了大量的實業創業者,而高等教育水平和產出比的提升,使得後備人才增長充足,人才資本密度處於良好的標準。。作為後發國家的我朝發展很快是必然的,只要不犯錯。。
3,內生增長理論。
主要是羅默的ak模型:
假定技術水平A總是一個正數,人口增長率為零,廣義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是決定生產的唯一要素,那麼產出水平就和廣義資本存量成比例。假定資本的邊際產出固定A,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比例固定,:Y=AK
羅默提出技術水平真正內生化的AK模型有三個假設前提:
①經濟增長的基本推動力是技術變動。②技術變動是內生決定的。③知識或思想是指「作為研究新思想的成本一旦投入,以後這些新思想就可以不費成本地重複使用。」三個假設前提的兩個重要意義:①人均知識可以無限積累;②新知識的創造必然涉及利益溢出。這裡就不推導了,總之可反映儲蓄率和產出增長率的關係。而我朝正是高儲蓄率國家。
派生出另一個模型可寫作:
該模型識別了技術進步率-知識科技變數A值 與相關主要變數的函數關係。
A = K* Kμ ……….3.2.2-①
其中,μ為腦力勞動人口占勞動人口總量的比例, 0 &<μ&<1;Kμ定義為人力資本。
即,全要素效率是資本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乘積的函數。則,羅默模型可表達為,△ct = A/L * f(k) – (n + d+ ni )* k≥0…….3.2.1-⑨ A = K* Kμ ……….3.2.2-①故而,以上模型突出了技術擴散因素。。
而對於此時期的我國來說,此模型闡述了我朝增長的三個因素:
1,發達經濟體工業實體外流,使得具有人口紅利的亞洲國家實現第一波增長,而當亞洲出現諸如四小龍的中生位國家時,大部分下級產業轉移到了初期的我朝,而我朝通過長時間人口紅利換來的產業經驗和成熟的勞工機制,培養了優質,成熟的勞動力,這個因素在模型中影響人力資本。2,新技術的引進,新產業的建成,新時代技術研發的成果在以上模型中影響技術水平。3,而政府主導的技術產業投資又影響第二點。4,後發優勢理論。
Alexander Gerchenkron在總結德國、義大利等國的經濟成就得出了以下闡述:
1)「替代性」的廣泛存在。
缺乏某些系統工業化的前提條件,後起國家能創造性地尋求相應的替代物(山寨),以達相近的工業化結果。其在資源條件,時間成本的節約,在發展模式和制度上有選擇性,適合自身發展,使得後發國家在積累一定時間後起點其實很高。。2)進技術。
引進先進國家的技術和設備可以節約研究費用和時間,快速培養本國人才,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推進工業化進程;資金的引進和集中統籌可以解決短缺問題,並實現最大化配置。
3)工業化經驗。
後起國家設計工業化模式上有靈活性,並且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尤其是反面經驗,簡而言之,彎道超車反而可以少走彎路。從而縮短初級工業化時間,較快進入較高的工業化階段。4)對工業化的普遍需求。
在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發展慾望和落後現實的矛盾,激起國民工業化意願,以致形成一種社會壓力。
來源於1,後起國家出於國家利益必須發展經濟。2,另一方面受制於先發國家,並且在全球分工體系裡面定位不高。雖然分析的是德國,但是和我朝情況基本上如出一轍。。簡而言之,逼出來的成果。
5,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是我朝完成以上四點的核心,產業政策來自於早起的地方政績指標的統籌方案化,產業政策(industrial policy)產業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目標而對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干預的各種政策的總和。
而在我朝發展中,產業政策有效配置資源(尤其是還比較有限);
並通過政策保護與市場內部化來建構新的產業結構,並保護初期發展的我朝企業。通過政府主導,通過產業政策將引資,招商,地區產業規劃統籌安排,建立在龐大的需求市場上來快速建成一個產業集群或推動一個新行業的初期積累,再隨著產業開放,慢慢引入民營企業加入競爭,促進產業生態的變革。發揮後發優勢,積累全球分工體系競爭中的基礎力量和競爭力,因為產業政策的執行力很高。也就是說,產業政策是大趨勢良好的情況下,爭取「盡量不犯錯」的一個時效性的策略。
補充:
當然,面臨的未來挑戰也很多。技術成本提高逼迫我朝需要一個更高階的技術產出,而這依賴著科研的發展產出,和應用技術的全產業提升。
人口紅利等全產業結構利好因素在削弱,我們需要從產業結構上進行改革與提升,來完成新常態下產業品級的逐步發展。
需要繼續開拓新的增長點,包括產業外擴,技術變革和對外投資。
經濟體的初步建設完成,新常態下需要進行內政改革,以提升整個社會機制的成熟度
這需要做更多事情基本上不成立。
首先一百多年這個說法不太準確,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前後用了至少三百年。
其次不同國家之間無法直接比較"成績",我以前說過,地球不是考場,大家的題目不一樣。
更重要的是發展成績不能簡單用經濟社會指標度量,然後去大而化之地講籠統意義的"成就",懶惰慣性思維很容易導致誤區出現。鋼產量、汽車產量、人均糧食消費這些具體指標可以比較,但是社會文明本身的成熟度不僅無法比較,甚至無法定義。
我覺得這個表述的初衷是強調共和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高速超車表現,把"成就"換成"變革",就沒有問題了,確實用六十年經歷了歷史上西方一兩百年完成的變革。
為什麼這樣?一言以蔽之,人都是逼出來的。我在九年義務教育時間裡就達到了人類文明發展百萬年的知識水平,想想真是好佩服自己啊!
利益相關,我自己是國稅公務員。
一言以蔽之,成績喜人,問題很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確實很快,講實際感受,在我20歲的時候,我想不到當我30歲的時候,已經有能力自己買房買車了,30多年來,尤其是近15年來,經濟發展確實飛快。
但是,高中生就知道的常識,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當然了,改革開放初期也可以寫作出口,投資,消費。這裡面排序的變動我就不多說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是很快,但是某種程度上,循環和常態化的能力不足,或者說,抵禦風險的能力不足。高鐵再快,也有極速,21世紀初的10年,宏觀經濟的增量差不多已經被挖到極限了。今後的路怎麼走,決策層必須慎重再慎重。
還有一條,上面高票答案已經說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其實是犧牲了農村,農業,以及農民的利益才達成的,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廉價的勞動力,巨大的原材料與成品價格剪刀差,才帶動了經濟的飛速增長,花的代價真的太大了。
前幾年聽江蘇省委黨校一位先生的講座,一句話,深以為然。
【我們黨這麼些年,其實也只是讓我們中國人活得像人了而已。】
我個人評價的話,很不容易,但是前面要走的路還很漫長。
總之,改革開放這些年,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任美分黨巧舌如簧,這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問題也很多,並且不該被簡單概括為改革的陣痛。本屆政府也確實有大刀闊斧想干一番事業的勁頭。
不管怎麼說,身為中國人,從小到大看著國家一天天強大起來,自己的小日子一天天富足起來,最起碼的民族自豪感,我們是該有的。同樣的,就因為我們熱愛這片土地,我們希望她更美好,所以才會有各種抱怨各種憤怒。
一句話來說,就是小號升級快。
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從幾個方面分析著看,把這個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來問?然後總結一下,結果就比較清晰了。
1.中國近幾十年有沒有取得成就?個人認為肯定是有的,不用舉什麼數據,就拿身邊的例子來看,家鄉的高樓是拔地而起,去看看以前的小學,中學看看早已換了新樓。居民生活水平確實在提高,當然物價也在漲,但不能否認這是成就的一部分。
2.中國近幾十年取得的成就有多大?
中國目前經濟總量世界第二,與同時代的後起國家印度,巴西等相比,屬於排頭兵,甚至在某些領域跟我國都不在一個等量級的。但拿中國近幾十年取得的成就和西方過去百年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是有問題的,如按照這種比法,西方國家是不是可以說「我們用半個世紀所締造的現代文明,你們東方人過去花了幾千年也難以望其項背」。美國人甚至可以說我們用兩百年所取得的成就打敗了你五千年的奮鬥。因此,這種比法,個人認為是沒有意義的,頗有一種邀功請賞,沾沾自喜的意味在裡面。
3.誰的功勞?
所謂時勢造英雄,確實中國盡幾十年的發展跟這個和平時代緊密相連,雖然錯過了西方戰後發展的黃金時代,但趕上了改革開放和西方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大潮。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轉移路線圖很清晰,開始是日本→→韓國台灣→→中國,這是機遇啊!用知友的話說,憑藉著運氣和天賦,傻子都能取得成功。中國政府抓住了機遇,發揮了優勢。如果說這裡面沒有中國政府的因素,那是不可能的。因為與之相對的朝鮮就是鮮明的對比。
4.誰說的這話?
這就不需多了了,呵呵!總的來說,成就是有的,但比較是不成立的!
………………………………………………反過來說資本主義國家一百年間出現的問題,也會在我們這幾十年間集中出現並不斷累積。快速發展也意味著問題的快速集中和累積。先不說人均水平和差距很大這一事實,單說這種說法在類比的時間點選擇上是多麼流氓,這個說法邏輯是這樣的,我朝從四九年到現在六十五年間做了資本主義1840到1990一百五十年間做的事,聽上去速度很快很牛逼有木有!但是這等於拿1990和現在直接對比,那時什麼技術水平?現在什麼科技水平?生產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就像A和B以前都用算盤算賬,後來B先用了計算器,A十年後也用上了計算器,然後A說你看我現在一天能算你十五年前十天的賬,牛逼嗎?一個非民選政府需要執政合法性的來源,比如打敗侵略者,比如推翻了叉叉,但這些「敵人」消失後,政府需要有新的功績來作為其繼續執政的合法性來源,於是改革XX年偉大建設就誕生了。不可否認80年代以來一系列改革政策有利於經濟發展,加上人口紅利,世界環境的有利時機,中國發展速度很快,但這不能說明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因為資本主義國家在我們這個階段時也很快,甚至比我們還快,看一下日本戰後的發展速度就知道了,在一個真正的,開放的市場環境下,經濟發展由弱到強是個什麼速度。後來的發展不能掩飾之前的破壞,現在的成果不能簡單歸結於領導好,數據的對比不能站在不同的時間線上,現在人類一天的創造也許超過原始社會一年,那又如何呢。
如果把「成就」僅僅理解為經濟總量、基礎設施這些就太狹隘了我理解的成就還包括:1.成熟的公民社會和NGO組織。2.開放的輿論環境和理性的討論氛圍。3.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如搭扶手電筒梯左行右立、車輛禮讓行人等)4.對文化多樣性以及個體行為選擇的尊重和包容(如同性戀不受到歧視)。5.較為公平的社會階層垂直流動機制。6.高效廉潔的行政機構以及公共服務。7.社會保障完善。8.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可協調。9.位居產業鏈上游。(designed by apple made in China)……就算我們很快地把高鐵建起來了,還是有女人抱著小孩在座位上拉尿,城市路很寬敞但還是擁堵。這樣看來,若要實現發達國家用一百年才實現的成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個問題真的看不下去了,好多吐槽不答題。請好好按照題主說的
從事實客觀分析一下
行么?雖然我水平初中生,但是迫切希望答題能切題。
中國在幾十年里取得了資本主義國家用一百多年取得的成就。
這句話,本來的意思是:讓中國這個國家,由完全的農業體系國家進化為工業化國家。
抱歉,我的語文不好,如果不理解請見諒。 而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一說民國黃金十年)一直到現在的這段時間,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前進。資本主義國家用一百多年取得的成就
這段話的意義,我是這樣理解的 :「成為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
讀題完成了,接下來拋個磚,希望能引出良玉答案。要和其他國家工業化進程比較,那麼首先就要對中國自身的工業化進程有一個足夠的了解。我這裡引用溫鐵軍關於1949-2009這段時間,中國所經歷八次(經濟)危機的講堂。(1)方法論與八次危機視頻這個微講堂一共6個小節(6個視頻),以一個經濟學的角度,詳細地解構了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以及原始資本積累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如果有一些耐心的話,相信看完這個微講堂,能讓你對「中國的成就」這個詞予以充分的理解。以及「方法論」如何切上題主的問題。略。
最後回答題主的幾個疑問:我們距離超過他們還有多遠?
按照個人的時間概念來說,有段時間,足夠讓人從青年成長到壯年。按照國家的概念來說,很快。
我們可以超過美國么?
可以,按照螺旋上升的歷史進程來說,不會很難。
如果可以,為什麼我們可以超過他們,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嗎?
因為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在相同的工業化程度下,我們本就應該超過他們。
還是把最終原因歸結為決策,觀念和人口總量?
請認真看一遍講堂。
慈禧太后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舊中國幾千年沒有取得的工業成就。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引戰,我這裡也不說個人具體的觀點和結論,只是說一點思路,希望能對題主有所裨益。首先西方發達國家(為了避免某些名不副實的,我們這裡只包含大國和強國)一百多年到底取得了什麼成績?我們假定這個一百多年是一百五十年左右,那麼倒退回去大概是十九世紀中葉。那時候的世界格局是怎樣的呢?中國剛剛遭受了鴉片戰爭,清帝國開始走向末路。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馬克思主義開始站上歷史舞台,英國召開了第一次工業博覽會,成為了世界上殖民地最多,工業能力最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意志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開始橫掃歐陸,法國繼續著帝國和共和國的更迭,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搭上了二次工業革命的末班車。那麼再到現在,世界變成什麼樣了呢?第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社會正在信息化,美帝成為人類燈塔,拔劍四顧心茫然。世界經過數次經濟危機和社會革命,平民社會地位和資源有所提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沒落。那麼,西方發達國家取得了什麼成就呢?本人略懶所以沒有具體的數據,但可以說下思路。第一是生產成就,這包括一二三產業的生產總值。第二是社會組織結構,絕大多數的人民擁有了怎樣的地位,權利和福利。第三是政治制度上的變動,一百多年前很多發達國家還是封建帝國,大多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換過一次皮,毛子甚至換了三次。對於大多數發達國家而言,基本是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的走上過巔峰又退居幕後。那麼我們總結下,變動無非是從這幾方面,政治更為民主,更為公開透明,人民權利和資源更高更多,剝削更低。龐大的工業產值,甚至改造了這個世界很多(都是和過去相比而言)那麼我們最後看中國。也倒退一百五十年左右,我們剛剛度過鴉片戰爭,等待我們的是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和一大堆不平等條約以及列強對我們的殖民佔領。我們甚至可以直接跨過一百年,來到建國初,其實這時候的情況並好不到哪去,百分之九十幾的文盲率,全國患病人數超過百分之七十(可不單單是感冒),工業能力基本為零!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的是大部分。說得不好聽點,那時候的中國人民,除了對領袖的崇拜和建設激情以及種田技術外基本一無所有。然而我們用兩次五年計劃建立了國家基本的工業體系,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干倒了大部分疾病。(當然這中間也有很多急功近利的錯誤)。一直到改革開放前夕,中國在國防軍工,輕重工業,衛生醫療等方面已經有了基本的體制。然後進入改革開放數年之後,基本就是火箭式上升,每年百分之十幾的GDP增長。三十多年就在經濟上和美國並駕齊驅,政治上用了一套相對其他最適合我們的制度。很多人可能會說中國走錯了多少路,出現了多少問題,存在多少缺陷。然而我們討論的是成就,既然是成就,那就看人家用一百多年做到的很多事,我們用了多少年達成或者接近甚至是超越。計算中國,很多很多東西都需要從七十年內算起,然而西方發達國家,有的東西可能得從文藝復興算起。
雖說有西方科技注入,走別人的路,有捷徑
但是也不能否認,在全球的後發國家來看,中國算髮展快的不能只關注那幾個明星,譬如韓國新加坡全球有兩百多個國家呢我覺得韓國算是發展最快的
台灣香港新加坡其實在二戰前就有點底子了,人口又少日本就更不用說了,二戰前就是發達國家了還有一點也要看到這些都是沿海國家和地區中國內陸省份太多國家的發展是相對,新中國在一個落後的土地上建立的了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並在改革開放後利用社會資本和外資而不是像西方國家血腥的原始資本積累而取得了經濟騰飛,你怎麼說這比不上歐美國家百年呢。
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宣傳語——你聽了會不會覺得好振奮啊?那就對了!
同樣是這套邏輯,你猜英國人會怎麼說?美國人會怎麼說?
你猜猜看嘛!我用人生的前22年就學了大部分人類積累了幾千年的知識呢. =w=
「中國知識界的刻薄加淺薄對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出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金燦榮 演講——中美關係新特點
1,亞里士多德,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百度
可是,我花了一節課的時間就知道他提出的「重物較輕物下墜快」的觀點是錯的。不過那已經是中學的事了,「深藏功與名,千里不留行。」我喜歡這樣的詩。2,再往前,也許只是小學一節自然課的時間,我就輕鬆掌握了多少先哲苦苦追尋甚至窮盡一生才明白的道理,可是我沒有驕傲,而是按捺躁動的心,繼續和班裡同樣超越先哲的小夥伴們激烈角逐,爭取多一枚小紅花。
3,瞎賣倆萌,轉入正題:
中國在幾十年里取得了資本主義國家用一百多年取得的成就?不可以這樣說,兩類事物對比得先放在同一個參考系。而現實中,像國家的興衰這類問題簡直找不到同一個參考系,而且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有執政黨的執政水平這一項。今天剛巧聽了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在TED上的一個演講:文明社會為何走向崩潰
雖然沒有直接回答此題,但其中的觀點放在此處也較為合適(當然演講本身也非常有趣),從反面闡明了「多因素影響」,僅摘抄如下:a,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些社會會崩潰,只有一個方面的原因。「那麼你應該立刻反應過來,這人是個傻子。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b,正如托爾斯泰所言: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樣的道理,每一個崩潰或者行將崩潰的社會都是不同的。它們的崩潰各有各的原因。4,我們可以超過美國么?請拐至中國綜合國力會超過美國嗎?為什麼?,那邊大神們已經皇皇巨著起嶺成峰,咱就不在這另立山頭(土堆)了。自己寫作業和抄作業總是不一樣的。
樓上一堆人太逗。編個段子就能解釋一切了。沒發現有任何乾貨。希望拿出點有說服力的。阿門
推薦閱讀:
※歷史上王道士真的像道士塔里寫的那樣嗎?
※為什麼說「擁有世界級的博物館或美術館要比擁有原子彈的難度大不知多少倍」?
※《1984》中描述的集權社會和歷史上出現過的集權統治有什麼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