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豬肉行情呈上升趨勢,但是生豬存欄量和母豬存欄量卻逐年下滑?
如圖可見,豬糧比從2015年下半年起一直走高,可見養豬行業的是有利可圖的,可是為什麼生豬數量,卻一直下降?是養殖戶的積極性不高?還是什麼原因?求大神解惑
豬價行情基本在歷史最高點上,但養殖規模量沒有快速的跟進,不是養殖企業沒有投資的意願,而是受到很多原因的制約。
首先在政策方面,以往的養豬集中地區,例如我國南方福建等地區被定為限制發展區,,當地政府不再支持養殖業,對於不符合規定的養殖戶予以關停、整改等措施,對當地現有企業的擴產也予以了很多的限制。這主要是因為南方發達地區人口密度大,環境承載能力弱。國家鼓勵養殖業向東北、內蒙、貴州、西北地區轉移。你看看國內大型企業的投資計劃就可以看出端倪。但這種轉移需要時間和大量的資本,以及人力資源的儲備。
在環保政策方面,17年乃至18年對養殖業都是嚴重的非利好。福建,浙江,山東等省份對於環保不達標的養殖企業都堅決予以關停,可以查看一下相關的新聞,這個對養殖業規模的擴張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同時對現有的養殖企業也提出了很高的環保處理達標設備的要求,這點對於大企業是個利好,但對散養戶甚至規模小的養殖企業是個災難。大型企業可以憑藉大的出欄量來消化掉掉這些成本,而後者無法承擔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投資,只能被迫退出。同時環保稅的徵收也已經板上釘釘,對於散戶而言,成本會進一步升高,而大型企業可以通過產業鏈來消化這些成本的增加。
從養殖業生產模式的轉變來看,養豬業從過去的粗放、小規模式飼養轉變為集約化的大規模飼養,生產模式也越來越類似於工業。換句話來說,養殖業的門檻高了,不是誰想進來就進的來,雖然有些跨界的新聞出現,例如網易未央,但這也是在其雄厚的資本和幾乎免費的傳播資源上,其他企業不一定有這種類似資源。還有就是合適的人才,我了解的幾乎所有企業都面臨人才的嚴重短缺,在所有的技術崗位上都面臨極大的人才缺口,結合南豬北進的政策,北方地區原來就缺少規模化的養殖企業,相關的人才儲備少。新的生產基地要有人才能滿負荷生產,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此外還有種豬缺口等因素,種豬的生產必須要有11個月的生產周期,這點無法加快速度。
手機答題,先談這些,晚上還要喝酒,有人願意看接著談。
三個原因,環保,環保,還是環保。
推薦閱讀:
※請問對於健身愛好者 瘦豬肉的健康做法都有哪些?
※常說現在豬沒有豬肉味,那麼豬肉味到底是什麼?
※有優質的豬肉資源,該怎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