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為什麼在 NBA 里,攻強防弱的隊伍往往不能贏得比賽?


先看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這句話存在嗎?當然存在!這是德國軍事家克勞維賽茨提出的一句名言,但這句話是用在戰場上,而不是籃球場。

戰場上,這句話當然有道理——兩軍對壘,短兵相接,在你沒打倒我之前我先發力不斷攻擊你,最好是在你還沒對我造成任何傷害前就把你幹掉。類似七傷拳的打法雖然也能勝利,但畢竟還要對自己造成損耗。戰場上你沒見過哪支軍隊天天高喊「防守贏得勝利」的口號的——誰火力越猛,往往誰就能克敵制勝。

體育場尤其是NBA賽場就不一樣了,體育比賽是講規則的,是為了競技,而不是殺死對手。籃球比賽是有回合的:你這個回合用勢如潮水的進攻進了一個球,下一個回合球權就是對手的了。所以前面有人提到了禪師的名言:進攻贏得觀眾,防守贏得冠軍。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球迷(尤其是看球時間較短的那部分球迷)更喜歡看水銀瀉地的流暢進攻、更喜歡看自己喜歡的球星在進攻端展現十八般武藝,所以進攻贏得觀眾。而防守相對進攻來說更穩定,也更容易讓球隊凝聚成一個整體。進攻端你就算再努力,遇到手感不好的情況時誰也沒轍,防守端就不同了,只要球隊養成好的防守習慣,基本就能保證穩定的發揮。通常來說,防守比進攻更依賴於身體天賦——那些身高臂長、運動能力強的球員只要態度端正,很容易就可以成為優秀的防守者。另外,身體天賦除了傷病沒有誰能偷走,所以防守好的球員想保持防守端穩定的發揮是很容易的事。進攻則不然,投籃是大多數球員依賴的進攻手段,當對手防守加強、身體接觸增多時,投籃容易陷入「靠天吃飯」的窘境。而現代籃球中,通過防守打反擊是成功率最高的進攻方式,所以「防守贏得冠軍」是很有道理的。

另外,每個球員的體力是有限的,攻防兩端合理分配體力是非常重要的。但現實情況就是進攻更容易在技術統計上體現出來,防守則相對比較困難,而技術統計是球員贏得球迷和大合同的重要法寶,這也是為何很多球員會非常「自私」的選擇不斷出手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合同年。

但最終我覺得,在大多數情況下,天賦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時候你技巧再好,在對手的天賦碾壓面前也會顯得頗為無助——身體接觸更多的季後賽尤其如此。這也是為何詹姆斯馬上就要年滿33周歲,卻依然稱霸聯盟的最重要原因——是,他年紀確實不小了,但是他沒傷沒病,在速度、力量、身高、彈跳、臂展等身體素質綜合指標方面,聯盟甚至沒人能接近他,所以最終球場的表現不如他也很正常了。

所以我的結論是:攻防都很重要,攻防均衡的球隊才是總冠軍的最有力的爭奪者。本賽季符合這一特質的球隊就兩個:勇士(進攻效率第一,防守並列第五)、火箭(進攻效率第二,防守並列第五)。而攻防均衡的前提是:天賦!


其實題主這個話說的有失偏頗,攻強守弱的球多不是不能贏得比賽,而是很難贏得系列賽和總決賽。

歷史上有名的進攻球隊,比如納什時期的太陽,上一版本的勇士,阿里納斯時期的奇才等等;他們都是當時的強隊,進攻打起來完全不講道理;常規賽都會有不錯的表現。但是季後賽瓶頸比較大,大家普遍不認為他們有奪冠潛力。

進攻好的球隊,意味著有較快的節奏、較好的個人能力、天賦或者合適的運轉模式。這些能力在常規賽都會很好用,NBA的常規賽是一周三賽、「背靠背」、「十連客」,旅途十分漫長、節奏非常的緊張。各個球隊更關注自身的狀態和節奏。故而無論是球員也好、球隊也好,那種一招鮮在常規賽還是很好用的。

但季候賽完全不同,在7場的系列賽中,比賽往往持續2周,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對對方球員和球隊做了及其細緻的研究、針對每一個主要得分手都會制定對策,並且這些對策都會在實踐中反覆驗證。一個球員,一旦套路被吃透,自身又不能突破瓶頸,那很快就被人針對性防守,之後泯然眾人矣。這點上原來國王的泰倫斯-埃文斯是個典型,當他不擅長投射、突破節奏過於單一的問題暴露,技能又長期得不到提高後,他就從勒布朗級別的潛力新人,變成替補了。

除了針對性防守外,進攻型球隊還有個手感的問題。手感是個玄學,受心理啊、氣場啊、環境之類的影響。常規賽實際上是較為放鬆的,心理壓力較小。季後賽這種針尖對麥芒的比賽,對進攻球員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就連詹姆斯都曾經在和小牛的季後賽中「迷失」。

相比較而言,防守就比較穩定。防守只考驗紀律、延續性、主觀態度。這些特徵在季後賽是加強而不是減弱的。防守好的球隊,即使把比賽搞得支離破碎,比分也是較為緊張的;比如最典型的活塞。

套用一句老話,「防守決定下限,進攻決定上限」。


除了「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以外,nba還有一句話:「防守贏得總冠軍。」

這是菲爾-傑克遜的話,當然那個年代的nba規則是利於防守的,不允許聯防(協防就很受限制),還沒有防守三秒,允許「hand check」,所以那個時代防守是立命之本。

但是這句話就算放在現在,也是有它的道理。因為進攻可能會更依賴個人天賦,但防守靠的是全隊五個人的默契、專註與執行力。如果一支隊伍防守水平較弱,那這支隊伍大概率存在:運動能力有限、不夠專註、隊員溝通不暢、態度不認真、防守細責不夠明確等問題——大家盡可以往那些防守弱隊身上套。

抱著「防不住沒關係,進攻端打回來就好」這種態度的隊伍,一般來說都很難走遠,因為「我們的跳投可能會失准,但防守永遠不會背叛我們。」當你的進攻手感不好,或者進攻端被別人防住的時候,憑這種態度,還能在防守端保持原本就不咋樣的水平嗎?如果你在防守端屢屢被對手打進,你還有繼續打下去的心氣嗎?

場上的攻防是相互關聯的,靠著防守反擊打出優勢的比賽比比皆是,當年的熱火,現在的勇士都是專精此道的強隊。他們比那些防守弱隊更有態度,更有專註度,更加投入,而這些都是一名球員最基本的比賽素養。

所以防守好的隊伍往往有著不錯的下限,他們的上限只取決於進攻水平。而防守弱的隊伍,他們的下限連自己都不知道在哪裡。


瀉藥。

「防守贏得總冠軍」這句話從有些角度來講是對的,其根本原因在於,防守往往體現的是這支球隊的意志,團結性以及對比賽勝利的渴望程度,更體現態度。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這句話,也沒有毛病。畢竟籃球比賽比的是誰的得分更多,誰就能贏得比賽。但進攻這個東西,相比防守,更需要「天賦」的支持。說直接點,就是要有巨星,任何進攻體系架構都圍繞於巨星的個人能力。而防守好不好,並不太依賴於巨星存在,只要一群有鬥志,韌勁的藍領組成一隊,都不會出現差的效果。「04年的活塞」並沒有一個巨星級球員,但他們的防守已經成為佳話。

可以這麼理解。防守好的球隊可以決定球隊的下限不會很低,但未必能夠決定球隊的上限能有多高。 同等級別進攻水準的球隊,拼的是防守和巨星carry。而進攻水準不在一個層次的球隊,指望純靠防守能徹底鎖死對方,幾率很低。尤其是當面對巨星能力很強的球隊時。 而且巨星雲集的球隊,進攻超神的同時,防守並不會差。因為超級巨星,都是攻防兼備,不存在嚴重偏科,否則沒法稱為超級巨星。(比如當今的勇士)

到了季後賽,巨星作用開始真正主導比賽勝負,防守等級提升之後,強強對話之間,往往就成了誰的進攻成功率更高,誰就能贏得勝利。

我再舉個例子:

如今的勇士,有誰敢說我靠防守防死你們,贏得比賽的?就算有一場兩場,真的做到了把勇士四大巨星全防得失准,一個系列賽呢? 所以大多數球隊在和勇士對陣的時候,戰略往往就變成了:「反正我沒法防死你,我就和你們拼進攻。」

所以,「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往往適用於進攻能力強大,但防守能力偏弱的球隊的一種選擇。而「防守贏得總冠軍」則往往是在進攻擁有保障的情況下,拼的比賽態度,提高防守強度,造對手失誤,從而製造分差,帶走比賽。 多年來,NBA的總冠軍大多數都擁有同樣的特點:均衡的進攻和防守,均屬於一流以上,有超級巨星能夠carry。

嗯,就這樣。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這話有道理,同樣的,也有它的適用範圍。

在籃球領域,就不那麼適用,因為籃球的規則不滿足這句名言的大前提。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需要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我的進攻可以減少你的進攻,甚至因為我的進攻而導致你喪失進攻能力」。

你都喪失進攻能力了,我還防守什麼?

比如說拳擊,又比如說兩軍對壘,打得你毫無還手之力,打得你無瑕進攻,豈不就是「最好的防守」?

可是籃球是「回合制」的啊,任你進攻再兇猛,你進球了之後,裁判還不是得把球給我?

所以你進攻強,並沒有降低我的進攻能力,這就不滿足「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所需的大前提。

大前提都不滿足,你還把這話往上套,那能對嗎?


其實單純靠防守贏得總冠軍的也不多,大多數都是攻守都很強。


因為還有攻防俱強的


進攻和防守都要強才能總冠軍,進攻每弱一點,你的防守就必須更強一點。

07年太陽大戰當年的冠軍馬刺,前四戰,在雙方人員齊整的情況下兩隊打的難分難解。並不存在在季後賽中防守壓制了進攻的情況。

可以說是進攻對防守的經典大戰,後兩場各種複雜狀況就不提了。

只能說防守更穩定,而進攻更容易有運氣和手感的影響,稍不穩定一些。

近些年把防守做到極致的球隊就是灰熊了,任何球隊都不想在季後賽面對灰熊,可是灰熊這些年季後賽也只能說差強人意,得總冠軍更是想都不用想。

戰爭中,防守和進攻是同時進行的,雙方交戰,對方的火力太強大,我就必須比對方更強大,如果做不到那我就必須防守。

同樣的,兩個武林高手對決。你若全力進攻,對方無法招架,為了不被擊倒就要去防守,或者你全力進攻讓對方只能防守而無力進攻,所以說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是有道理的。

而在籃球比賽中,進攻和防守是回合制的,球在誰手裡誰才能進攻,而對方必須防守。一個回合結束球權轉換,進攻方變成防守方,防守方變成進攻方。所以對於其中任意一方來說,進攻和防守不能同時存在,所以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就不存在了。而什麼防守贏的總冠軍,聽聽就好了。

籃球最終的目的是把籃球放進籃筐,而阻止對方把球放入籃筐。如果你的防守強大到能讓對手每場只得70分,但自己的進攻一塌糊塗,只能得69分,你也贏不了。

任何技術和能力的提升都是一個曲線,越到優秀越難進一步提升。從普通提升到優秀很簡單,而從優秀提升到頂級就很難了,何不把防守和進攻都做到優秀呢?

太遠的數據無法考證,近十年的總冠軍球隊,哪一隻不是白回合得失分都在聯盟前半段的,進攻和防守只要有一項太低,你都得不了冠軍。


不懂防守,怎能進攻!


因為現代籃球里為了比賽更合理更好看,限制進攻的手段太多了,

沒有三秒區你試試,別說巔峰大帥,奧尼爾,霍華德這些巨怪了。就現在大帝什麼的坐在三秒區里等接球直接拉起你看看這比賽還能看么?

其他什麼24秒內必須完成攻籃啊,上籃不能走六步啊,甚至罰球時守方離籃板更近都是限制進攻的規則。

而現代戰爭里,誰管你這個啊,是不准你用五代機踹門了,還是不准你無限火力洗地了?要知道蘇聯鼎盛的時候,制定的戰略就是戰術核彈徐進開路,成千上萬(真的上萬)T72一擁而入,打得就是不講理!

而且,籃球里有一個重要的,大家看習慣了都忘了它存在的規則:進球後要交換攻守方!!!而戰爭里強調「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是可以一波推到底的!德三閃擊戰,正面撕開一個缺口,裝甲部隊就擁進去各種捅你屁眼了;美帝蛙跳作戰一步步跳過去根本不給日本人把快餓死的昭和男兒撤走的機會;蘇聯紅軍1944年氣壯山河的十次打擊,哪一次不是乘敵立足未穩寬正面大縱深的突擊?難道說坦克追著敵人跑一半突然掉頭:嘿嘿嘿,現在輪到你追我了。

那不神經病么?!

當然,籃球里偶爾也有「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靠兇猛不斷的進攻打得對手爬不起來滿地找牙的情況。那就是不斷衝擊內線,體毛級接觸裁判就哨響判防守方犯規,這樣要不了幾個回合對面主力全罰下去,進攻方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不過,這樣的話,你們又要拍著大腿狂罵:「這哨子真黑!」了吧?手動滑稽.Jpg


籃球的本質是個得分遊戲,換句話說,只要你比對方得的分更多你就贏了。

所以當然進攻比防守重要。

但是贏得總冠軍的隊伍,通常都是不光進攻犀利,防守也牛逼。

通過防守降低對方得分,這樣更容易得到「得分比對方多」的結果。

但是回到最開始的那句話——籃球的本質是個得分遊戲。

防守只是確保自己進攻的結果比對方更好,終歸你還是要靠進攻去解決問題的,你投不進球,別說防守了,連裁判都幫不了你。


這是由籃球規則的特殊性決定的

籃球的規則,是一個壓制進攻性的規則,他不是拳擊,你可以打的對手無法還手,你進攻就二十多秒

進不進的去,球權都歸對面

然後換對面進攻

你來我往,一直打到最後算總分

誰多誰贏

這種規則下,你再最好的防守是進攻,那不就是一條腿走路了嘛

辛辛苦苦拿了一百多分,然後讓對面輕輕鬆鬆得分更多,最後一算總分,人家得分更多,不還是輸嗎?

而且籃球發展到今天,明顯防守比得分難

哪個強隊沒幾個有絕招的明星?

打到季後賽,你還想和對面對轟,憑什麼?

憑你倆個球,人家一個球?

都是一個球好不好

你沒有球的時候,就成了最難的時候

解決最難的問題,就是贏的那支球隊


其實我覺得挺簡單的道理:就是進攻還不夠好......


你們見過打王者不守塔的嗎?


因為這句話應該是源於軍事領域,也主要適用于軍事領域。而戰爭和籃球賽是巨大不同的。

戰爭作為體系的對抗,成功的進攻帶來的對敵人有生力量的打擊、指揮後勤系統的打擊、士氣民心的影響等等收益是全方位的。換句話說進攻的順利一般會降低防守難度。

而籃球,雖然進攻好可以少被反擊可以耗對方體能可以造犯規,但這項運動的形式還是回合制的。要想像戰爭一樣適用「最好的防守是進攻」這句話,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得是己方每個進球不僅能夠得分,還能捆住對手對應數量的手指(有生力量)、灌對方教練一杯紅酒(戰場感知)、驅趕五十名對方球迷(士氣)、每領先十分可抽取獲得對方一名球員(俘虜)。

你看這樣的話這句話成立的概率就大多了。

PS: 評論區幾位對我的腦洞升級了更準確的描述。


因為場均得分多不見得等於進攻能力強。

折算成百回合得分結合出手數和命中率看才有意義。

拉著進攻效率低的對手打亂戰跑反擊看著熱鬧。真碰上進攻效率高失誤少的球隊拉低節奏減少回合數和你打陣地的時候,才是檢驗進攻靠譜不靠譜的時刻。潮水退了才知道誰是在裸泳。

即使在反人類反籃球的05奪冠賽季,馬刺的進攻效率依然是聯盟名列前茅的,但是馬刺給你的印象肯定不是「進攻好」吧,那隻不過啊因為人家場均回合數少,不代表人家進攻「不好」。


因為籃球勝利的本質不是進攻,也不是防守,而是比對手得更多的分.

所以有時候攻弱守弱也能贏,因為還有裁判嘛(手動微笑)。


拜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好不好,你告訴我攻強守弱的隊伍在NBA裡面有哪些?好像所謂的攻強守弱的隊伍的進攻其實只是自身進攻&>自身防守吧,跟聯盟進攻強的隊伍比一下看看……


當年如果不是霍里那一肩膀………


體育競技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他不是教條的,任何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觀點,尤其是位高權重的、會被當作真理放大。

但其實呢,體育競技是看結果的,成王敗寇,誰贏誰就對、哪怕你沒做對什麼事。


推薦閱讀:

當今 NBA 第一雙能衛是誰?
NBA 聯盟為什麼不上市?
如何看待騎士管理層對勒布朗詹姆斯的擺布無可奈何?
為什麼nba要在2004年取消hand-check?是為了鼓勵突破從而增加觀賞性?
2017 年在 NBA 有哪些值得回顧的賽事和事件?

TAG:NBA | 籃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