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災人禍後的「祈福」有什麼作用?


在災難發生之後,「祈福」是一種越來越常見的行為,不論是在網路上、媒體上,或是自發的集會上。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無法直接參与到面對災難之中,所以我們更多地參與到「祈福」的行為活動中。祈福的心理作用,首先,從表面上來說,祈福是人們在表達他們美好的願望;其次,祈福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們自己宣洩、表達情緒、舒緩壓力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大多數人在面對災難時,並不能提供有效的、實際性的幫助,由此產生了內疚感,需要用「祈福」作為一種代償行為來增加效能感、減少內疚感,使得心理上獲得平衡。


每個人都存在最樸素的靈性一面。我用網上一個流行的句子來通俗的陳述祈福的意義:

「人不是斷氣的時候才真的死了。有人說人會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斷氣的時候,在生物學上他死了;第二次他下葬的時候,人們來參加他的葬禮,懷念他的一生,然後他在社會中死了,不再有他的位置;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的時候,那時候他才真的死了。」

存在主義大師歐文亞隆有一本書叫《直視驕陽》,是介紹人類面對死亡焦慮時的應對方法的一本書,它裡面提到一個概念叫「波動影響」,這與上面這段話十分相似。有些人死了,但是他還活著,他對我們生者的影響依然存在,他曾經的善舉、幫助或者無意的一個舉動,讓我們活著的人有更好的生活,那麼他依然活在我們的身影中。這種波動影響會存在很久很久,從鮑文的家庭系統代際模型來看,我們的行為模式都是深深受祖輩們的影響,而我們的人格特點也會一代代傳遞給我們的後代。這種波動影響就像水的波紋,會越來越擴散,也會越來越小。

所以對於生者,祈福的目的不在於祝福,而是懷念。

當一次災難出現,我們有親友離開,我們用祈福的方式去懷念他們。這不僅僅是一種祝福,不一定需要信仰上帝,認為有天堂,我們祝願他們死後能去天堂這才叫祈福。通過祈福,我們寄託我們的哀思,為的不是他們能夠上天堂,而是為了我們活著的人能夠繼續我們的生活,帶著逝者的那部分影響,更好地去生活。

沒有親自經歷過一次突發的親友亡故,我們就很難理解,突然的喪失,對於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來說,是多麼的難以接受。我曾在專欄中寫到過喪親之後可能出現的哀傷過程:好好說再見 - 心理學的禮物 - 知乎專欄

一個失去親人的個體,是很難在短時期內完全離開依戀的親人的,他們在心理依然會依戀逝者,無法放下對他們的思念和記憶,這會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體現出來。因而以一種積極的祈福的形式,就可以讓他們更好的和逝者告別。帶著逝者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更好地繼續我們的人生前路。

所以,祈福的最直接受益者不是我們每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而是親臨天災人禍,在其中失去親人的倖存者們。

在經歷重大喪失的當下,個體所受到的衝擊是十分強烈的,有許多人是很難馬上接住這樣的衝擊的。所以此時,人們往往會有麻木的傾向,整個人的情緒十分混亂,無法做出一些行動。其中不乏一些可能會因此而失去生活希望的人。那麼需要給予他們力量和溫暖,也給予他們希望。讓他們能夠從十分混亂和慌張的情緒中鎮定下來,逐漸修復難以控制的情緒。讓這種溫暖的情緒去傳遞下去。

祈福,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讓那些喪失親人的受害者們,能夠在當下去和逝者有一個心靈上的聯結,讓他們暫時先不去接受那殘酷的事實,從而保護他們脆弱的內心。當巨大強烈的衝擊過後,災難的親臨者們才有可能漸漸恢復平靜的情緒。然後才能開始去理性思考那些殘酷的現實。

謝邀。


上周集團組織為雲南祈福,找到我組織我們公司參加,被各種吐槽,逼不得已,最後晚上點蠟燭,默哀,到了最後在橫幅上簽名,看到了令我最噁心的一幕,兩個組織者拿著筆諂媚的朝著工會副主席和組織部長說您先簽,全然不顧站在左右參加活動等著簽名的路人群眾,辛虧幾位領導堅決的說你們先簽,到了最後領導簽字的時候幾位攝影朝著不停地咔咔咔,最後扯著橫幅合影的時候還要擺姿勢握拳喊口號。身邊無數人說這樣的活動有多大點用,有這個錢還不如捐給災區。呵呵,這麼做的作用不就是為了給集團的報紙多條新聞嗎,走走過場,趕趕時髦,一句話,形式主義害死人,虛偽至極,如果真有這個善心,有這個活動無可非議,但是只為了應付,走過場,拍馬屁,這種活動少來的好。


我覺得《倚天屠龍記》中這段話很合適回答:

張無忌向空聞道:「方丈,在下有一事不明,要向方

丈請教。人死之後,是否真有鬼魂?」

  空聞沉思半晌,道:「幽冥之事,實所難言。」張無忌道:「然則方丈何以虔誠行法,超度幽魂?」空聞道:「善哉,善哉!

  幽魂不須超度。人死業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家行法,乃在求生人心之所安,超度的乃是活人。」


「我不是什麼也沒做。」


安慰祈福者對死亡的恐懼,給同情心一個出口,免得憋壞了。


小我:

完成一次道德成就。

或者說:完成一次成本很低的道德成就。

人們的本性(或者說教育的結果)是追求高尚的,道德的。人人在內心裡某個地方,都或多或少希望做一個道德高尚的有情操的受人敬仰人,而【祈福】這種行為,正好很方便地滿足了這一心理需求。我只要花上幾分鐘,十幾分鐘,便可以完成一次用道德成就感對內心進行洗禮,從而讓自我產生良好的感覺,認為自己的人格提升了,道德水平提高了,自己往所嚮往的高大上形象更近一步了。

類似的具有同等效果的行為還包括微博微信轉發為災難的地方和經受災難的人們祈禱,祝福,出謀劃策等的文章;為他人見義勇為,救援搶險的行為點贊點蠟燭的行為;也包括為災區進行捐款等行為。順手一個轉發,順手一個點贊,少吃頓大餐的200元錢,都可以完成自己的一次道德成就,並且所需要付出的成本相當之低廉。這也是許多人願意在天災人禍後進行【祈福】的一個原因。

大我:

是人們對超脫於自己所控但直接決定生死的事件的虔誠的、畏懼的禮拜。

生與死,一線之間,一念之差,天壤之別。人可以看淡很多事情,但能夠看淡且從容地直面生死,尤其是突發事件引起的死亡,鮮有人可以做到。沒有經歷過生死的人無法體會到那種一別永隔的失去的痛苦。巨大的財產損失,親人愛人的離去,身體變得殘缺不健全,曾經習以為常理所應當的東西瞬間就被毀滅掉。而這股巨大的力量,沒有任何人能夠控制。任何再堅強的人,對其內心都是一次重創,各種滋味只有經歷的人才能明白。

但是我們坐在電腦電視機前,觀看著災難的人也可以稍微體會到這種突然失去的感覺。我們都可能經歷過突然遇到一場交通事故,瞬間想起某個心愛的牽掛的人,但電話打過去很久時間沒有人接聽;也可能前幾次住院都能如願康復,而這一次醫生卻下達了病危通知書;兩個人一前一後走在路上好好的,突然前面的人就被車撞倒;昨天同學還一起有說有笑,歡快地玩耍,今天突然同學就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沒來上學,家長直接來辦理退學手續等等。這種巨大的,突然的,不可預期,不可控的外界力量無時無刻不在讓人們感知著生與死的可怕,和自己的束手無策。

有過這些經歷,再看看巨大的天災人禍面前,就不難理解人們面對這些時的內心的絕望無助和脆弱。那麼進行【祈福】,或者類似的祈禱,默哀,燒香,點蠟等行為就是在向周圍的人,在向正在經歷災難和痛苦的人,表達一種自我的脆弱與關懷。

在向身邊的人表達:「我其實內心很脆弱,我需要你的關心和幫助」 的意願。

在向災難事發地的人們表達:「沒關係,我在關心著你幫助著你,我希望你能好起來」 的意願。

人們會信仰:「這樣的災難,我一個人無法面對,我需要大家團結起來,合為一心,共同面對」,當人們這麼做的時候,是對故人的惜別,生者的安慰,自我的救贖。【祈福】和類似這種可以讓許多人共同完成的行為,是可以很好的團結和凝聚人們內心的方式。在對不可抗力產生敬畏之心的同時,也需要從中獲取堅定的信念和希望,更好地活下去。

我相信人性的複雜性。人性中有小我的一面,也有大我的一面。尋求道德成就也好,敬畏生命也罷,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性不可能完全剝離小我,成就大我,也不應該只關注小我,而捨棄大我。如何讓小我大我兩種意識相通相容,相輔相成,是需要探討的事情。


你們看我多有愛心!你們看我在微博和空間上給災區祈福了哦!我是有愛的人類!你們這群不祈福的人類都太沒愛心了

你真這麼關心災區,不妨就曬你給災區捐了多少錢,或者乾脆就肉身去災區救援,而不是這種廉價的方式,不是么?


屁用都沒有!

整天「願逝者安息,願生者堅強」,看的我都審美疲勞了。災難之後,逝者不會安息,生者更加脆弱;這才是現實。我們應當努力的不是烏托邦式的自我安慰。那些只用嘴祈禱的人都是偽善的大騙子,渴望美好降臨而仍舊不行小善的通通都是矯情病。我們要做的是:立刻安排救助和補償事宜,查清事情原因,歸屬責任。這樣才真的能讓死去的人明目,讓活著的人找到希望。

你可能要問:我一個小網民,我能幹得了什麼?

你能幹的太多了,首先,你可以工作更認真負責,讓你所管理的領域不出現一絲差錯,減少災難的發生。其次,你可以積累每一個不經意的美行,不要讓這些年的雞湯白喝!

是的,祈福只是一種形式,有用沒用完全取決於他是否具有實質。如果我們真的引以為戒,可以加強防範天災人禍,祈福的意義重大。否則,他單純的只是所謂善良市民的「美德」秀。


大概是希望給老天爺一點輿論壓力。


天災後祈福是人類直面痛苦與死亡後,尋求的一個心裡慰借。

大多數答案回答沒有。我們要明確一點,祈福是為了救人還是救己?我認為更多的是拯救自己內心對於死亡的恐懼。祈福,就像當你親人逝世,內心受到的創傷,有些人選擇傷害,有些人選擇祈禱,為了自己的心靈找一個暫時的避風港。

祈福的作用更像信仰,人們在面對完莫大的恐懼之後,尋找一個救贖。我們總把這個事情當成作秀,但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想問題。假如發生在你身邊,你是作秀還是?

面對大自然可怕的災難面前,直面死亡的恐懼的時候,人往往會情不自禁的流下淚水。當我得知512大地震時,當時就流下了淚水,並且我祈禱上帝,我不知道到底想祈禱什麼,但我只想讓心裡好受一些。

面對自己的同胞,同類的死亡,這種感情是感性的。這是米蘭昆德拉所以出的「自然流露的感情」。這是沒有符號化,沒有抽象化,簡單直白的感情。

(完)


關注、同情、思考。


慰藉自己,體現自己對生命的重視,對傳統的遵照,對人與人之間關係幫助的珍惜。

總而言之,通過某種形式達到自我滿足罷了。


「宗教信仰很有意思,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有庇護它們的聖人——腸胃、鵝,甚至禿頭也有自己的保護神。有時我不禁懷疑:既然天下萬物都受到眾神的庇護,為什麼人類還要遭受那麼多不幸呢?接著我才明白,每個人都需要一種力量渡過難關。」——《卡爾》


政治通過媒體進行的群眾焦點轉移。

把災區的受難辦成群眾的祈福,這樣大家就不會去關注災難的成因和前期的錯漏,以及災後的重建及資源的再分配問題。


昨天看到新聞里說有很多年輕人在為天津的傷者和消防員祈福。新聞鏡頭下很多年輕人正聚集在一起把小蠟燭擺出一種特定的他們想要的形狀。他們擺的很認真很認真。到鏡頭最後他們連一個蠟燭都沒點上, 還在擺造型。

而我只想說: 既然要祈福就別整這麼多幺蛾子了, 每人點個蠟燭輪流放中間不就得了.....


社交屬性吧,就跟那些自己爸媽不玩微信還在朋友圈祝自己爸媽節日快樂的人一樣,刷存在感


比事不關己漠不關心要好一點


和圖書館裡面坐一天但是只上網的人一樣,安慰自己。


自媚,

看吧,我也是有愛心的,對於發生的天災人禍我很難過,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不是弱勢群體的人,會為弱勢群體發聲,原因都有哪些?
有什麼方法可以引導別人將他想要的東西說出來?
路不拾遺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越來越多人 30 歲以後結婚,是不是趨於正常?面對現實,沒結婚的你有壓力嗎?
為了幾千塊背叛朋友和為了幾百萬背叛朋友是否有本質區別?

TAG: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