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內地的絕大部份路牌採用全拼音作為英文指示?
經常能看到類似的路牌或其他的交通指示,比如:
北 京 西 路Beijing Xi Lu這樣的指示牌。
我對英文/拼音的那一行指示有些不解:1. 如果這是給國人自己看的,那麼為何不直接使用帶聲調的標準漢語拼音方案?即為何不是:北 京 西 路Běijīng Xī Lù又或者從另一個角度想,如果這一行是給國人看的,這行拼音是否必要?
2. 如果是給不懂中文字的外籍人士看的,那為何不採用英文翻譯?當然,地名因為算是專有名詞所以不必意譯,按漢語拼音拼寫即可,但諸如「路」「街」之類的通用詞是可以翻譯的。也即為何不是:北 京 西 路Beijing Road West但不管怎樣,我相信這種情況普遍存在一定有它的理由。想求教的是:
- 內地路牌英文/拼音的規範是?
- 這些英文/拼音的指示的受眾是?國人或外籍人士?
這涉及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地名拉丁化(羅馬化),一個是地名雙語標註。
地名拉丁化是為了讓使用西里爾字母、阿拉伯字母、假名、漢字等等一切非拉丁字母文字的地名能有一個拉丁化的國際通行形式。沒辦法,拉丁字母就是最通用。地名拉丁化並不保證讓人理解地名的涵義,但至少讓懂得拉丁字母的人容易分清不同的名字,讓他們大致念出名字,方便他們傳抄、錄入、檢索名字。
地名拉丁化有一個方向,叫單一拉丁化,就是說不能同時用兩套不同的拉丁化方案(當然更不能用不同的語言)。《漢語拼音方案》是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推薦使用的方案。用漢語拼音就不能用舊時通行的威妥瑪拼音,否則就違背了單一拉丁化原則,容易造成混亂。關鍵是,威妥瑪拼音是由英國外交官提出來、由外國人推動和舊政府默認而通行起來的,《漢語拼音方案》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來的,然後經過聯合國機構通過逐步成為國際標準的,這表明對中國實行有效管治、在國際上具有中國代表權的是北京這個新政權,所以說用漢語拼音不無政治意義。正因為如此,中國大陸的相關法律法規經常會強調這是國家主權和尊嚴問題。也正因為如此,漢語拼音地名不標調不是什麼大是大非的問題,因為即便不標調也已經滿足了單一拉丁化的要求,反正不是威妥瑪什麼別的就行了。(儘管,我個人認為,標調大有好處,只是因為技術懶政沒有推行,積重難返,法律法規罪不責眾,只好承認不標調也合法。)
而地名雙語標註則是用另一種語言文字來標註這個地名,也不限於英文,還可以是日文、韓文等,也可以是少數民族文字和中文本身,基本上是出於提供公共服務或市場化的考慮,要方便不懂當地語言文字的人理解的。
地名用中英雙語標註能對付很多情況,畢竟英文是國際通行語文。所以,很多大城市、旅遊城市會這麼做,中小城市也學了去。但是,地名用中英雙語標註並沒有非得這樣的道理,也不能代表國際化,不能代表向外國人展示提供了足夠友好的「界面」,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懂英文。所以,很多博物館、名勝古迹很現實地用上了日文、韓文,廣州三元里、深圳華強北有些標牌用上了阿拉伯文、波斯文。
同樣是火車站,地名拉丁化是Huochezhan,地名雙語標註就是中文加上Railway Station或者什麼別的外文。Huochezhan看上去很傻,但實際上自有好處,簡單易行、形式唯一,方便外國人和不懂外語者大致溝通。地名拉丁化是規範的、普適的、政治正確的,還有是低成本的,有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保障。而地名雙語標註,除了在民族自治地方標註民族語言和漢語是法定的之外,是額外的、面向特定人群的福利,做得好的話成本很高昂,只是個別地方個別機構的政策,還沒有法律法規保障,嚴格說來是不規範的。兩者都是對外的、國際化的,只是定位、策略不同。
香港有英國統治的歷史,英語曾是唯一的官方語言,不存在拉丁化的問題,路牌以往是英上中下的,後來才改成了中上英下,但仍然是雙語標註而不是漢語文(粵語文)的拉丁化。(請參考:香港地方 | 道路及鐵路)所以,Hong Kong(香港)、Kowloon(九龍)、Sheung Wan(上環)和Aberdeen(香港仔)、Central(中環)一樣是英文,不是拉丁化;我們也不會看到Fo Che Cham(火車站),只會看到University Station(大學站)。類似地,澳門有葡萄牙統治的歷史,路牌則是葡中雙語的,中文名往往還是別名,跟葡文名甚至不存在直接的對譯關係,後來改成了中葡雙語,社會有加註英文的呼聲。(請參考:澳門的路牌、澳門:那些藍白色的瓷路牌)正由於有港澳的比照,大陸純用漢語拼音標註——不單拼專名還拼通名——的情況才顯得那麼讓人訝異。但是,港澳的情況還真不能用來比照。
請另參考:地名漢語拼音拼寫淺談「如果這是給國人自己看的,那麼為何不直接使用帶聲調的標準漢語拼音方案?」標牌上將聲調符號省略,大概是考慮到這些附加符號,可能會影響視認性(legibility)。不過目前與其相關的研究,還不足夠。其效果實際如何,仍需進一步研究。雖説這樣可能影響視認性,但是越南語字母,同樣也有大量的附加符號,卻沒有這樣做。越南當地的標牌,不會跟大陸那樣把聲調符號省略。注意:我説了「聲調符號」而沒説「附加符號」,因為大陸標準是不省略「ü」的。不過,現代越南文畢竟使用拉丁字母,本來就不用把拉丁轉寫加上。所以它的情況,不同於非拉丁字母地區的中日韓。大陸的標牌有拉丁轉寫和漢字,所以兩者佔用的空間,需要互相牽就。因此,可能就是這個原因而不標聲調。但是我認為,交通路牌之外的某些街牌,可以嘗試標調。一來為生僻地名注音,二來方便中文初學者,三來兼顧識字不多的國民(較貧窮的地區)。「如果是給不懂中文字的外籍人士看的,那為何不採用英文翻譯?」其實,不只是大陸沒有英文的翻譯,就連巴黎和柏林等城市也一樣。這些城市裡的街牌上通常也不會處處放上英文。當然,交通路標的話,還是有的。
標牌上的「拼音」是「轉寫」不是「英文」。
關於大陸的規範,艦隊街Todd老師已經在他的答案中把相關文件都找出了,還提供了解釋。我建議,先看看他的答案。那麼,以下再介紹一篇文章給題主,希望有幫助。這篇文章是 Mark Swofford 在 Pīnyīn.info 上寫的網文:《Street Signs Styles and Capitalization》。為了讓其他人也看得懂、看得舒適,以下譯文會使用大陸規範。如有翻譯錯誤或翻譯腔,敬請指出。【譯文】《街牌樣式與大小寫格式》※「street sign」譯作「街牌」,「traffic sign」譯作「交通路標」,「signnage」譯作「標牌」。街牌樣式〖Chen Yijun老師的譯文更準,請看他的回答〗信息傳達得好不好很視乎街牌樣式,不過很多人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本頁將呈上不同的街牌樣式作例子,並解釋它們的一些好壞。
大概應該先提一點,我是不認為街牌上有需要用英文的:拼音轉寫已經很足夠了。因此,「Nanjing E. Rd」和「Nanjing Donglu」兩者,我更偏好後者。但是台灣方面,那裡早已接受了羅馬轉寫、英文混寫的樣式,現在如果和大陸一樣地實踐,已經太遲了。所以我希望大陸的城市,趁著目前標牌還大多純轉寫而非轉寫、英文混用,以後也不會開始把英文放到街牌上(但在其他標牌附上英文,是適合的、可接受的)。
良好簡潔易讀—— 只要標牌夠大,能在遠方被看讀,拼音轉寫(Nanjing)和英文(E. Road Sec.)混雜時候,最好用的就是這款樣式。它所佔用的水平空間,比其他樣式少,而在空間可貴的情況下,這是要考慮的大因素。這裡用的字體,沒有長體的下伸部。舉個例子,就是說「j」和「g」等字母不會向下伸長而過分跨越其他字母的基準線。此特徵宜於節省垂直空間,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大陸的標牌,需要兼顧漢字和拼音轉寫。但是很遺憾,我看過一些採用這款樣式的新標牌,用的字體幾乎細小得你要站在牌兒的旁邊才看得見街名。- 全大寫字母,幾乎所有情況下,都是壞事
- 這款樣式,佔用最多的空間,而空間正是考慮採用街牌與否的要素
- 字母之間的區別,用大寫不如用小寫明顯
- 全大寫字母阻礙快速而準確的閱讀
除此之外,我還看過台灣某些標牌設計師,將新街牌的字體做得過分細微了。
很糟糕這款樣式,佔用最多空間,最難閱讀,但很多標牌都用它。先回答一下第一個關於「規範」的問題。2000 年的時候,民政部、交通部等五個部委頒布過這麼一個《關於在全國城市設置標準地名標誌的通知》,沿用至今。這個通知要求在五年時間內,於全國城市設置包括街路牌在內的「標準地名標誌」,其格式標準依照 1999 年頒布的國標 GB17733.1—1999《地名標牌城鄉》(附於鏈接內)實施。這一國標中,鑒於「地名標誌上的書寫、拼寫內容及形式具有嚴肅的政治性,涉及國家主權和尊嚴,涉及民族政策」,因此規定了若干項強制性條款,其中包括:
5.1.1 街牌標示道路漢字名稱和漢語拼音,見圖 1。
街牌上部五分之三區域用於標示漢字名稱,下部五分之二區域用於標示相應的漢語拼音。
5.1.2 巷牌標示巷的漢字名稱、漢語拼音,見圖 2。
巷牌上部五分之三的區域用於標示漢字名稱,下部五分之二的區域用於標示相應的漢語拼音。
5.3.4 ……
g)標牌上的漢語拼音一律大寫;……
k)標牌上的漢語拼音不標聲調。……
規範就是這樣了。題目中提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已經被這個規範定死了。
那麼,「受眾」呢?
我個人覺得,這個國標中這些關於書寫的條款,出發點非常明確:它們完全不是為了方便外國人,而是為了維護其作為「法定的國家標誌物」所具有的「嚴肅的政治性」以及「涉及國家主權和尊嚴」的特徵。採用漢語拼音拼寫而不使用英文翻譯,正是這種「排外性」的一種體現。而使用大寫字母、不標聲調之類的規定,大概是出於規整和簡易性的考慮,不過既然本來也沒有方便英文使用者的意圖,這些也就都不重要了。
至於這個出發點本身以及由此導致的各種舉措是否合理,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這是給外國人看的,方便外國人問路的。比如有一條路叫幸福路,如果用Happiness Road,外國人會問:窩腰曲 嗨皮膩死肉的 腫么肘,被問路的大媽:啥,海皮你死?如果用XINGFU LU,外國人就問:窩腰曲 星腐擼 腫么肘,大媽就可以回答啦:前邊左拐走兩百米就到。就算老外不會拼音,也可以抄寫下來問路,XINGFU LU小學生和大媽都能看懂,而Happiness Road至少得初中以上才能看懂。
這才是真正為了外國人,尤其是向中國人問路。例如上海有南車站路和車站南路,用英語就暈了,south放哪裡?
@圖騰子 的答案很全面,下面補充幾點個人意見。
我認為,方位名東南西北在路名中的作用並不大,「南京東路」究竟是「南京路的東段支」還是「南京路東邊的另一條路」,和南京路是交叉、平行還是其延伸,無論是中文、純拼音還是中英混用,就是北京這種旗盤式道路也很難體現出來。從「東路」中,我們只能稍微猜測出它位於某位置的相對東邊,沒有其他更有用的資訊了。
方位僅僅是眾多命名法的其中之一,有點類似「北門-南門」「京都-東京」,不需要因為它是方位而提升其地位,好像不用英文就對不起洋人。所以,- Nanjing Donglu
- Nanjing Dong Rd.
- Nangjing E. Rd.
只要風格統一,三者應該都是對外的、國際化的。
在台灣推廣漢語拼音地名轉寫十餘年的Mark Swofford先生在網站「http://Pinyin.info」中展示了其認為最佳的路牌風格規範,I should perhaps add that I see no reason to use English on street signs — romanization of Mandarin is quite sufficient. Thus, I prefer "Nanjing Donglu" to "Nanjing E. Rd." But it may be too late for this sort of practice to catch on in Taiwan, which has embraced the mixed style. I hope that cities in China, where most signs have been purely in romanized Mandarin rather than in a mixture of romanized Mandarin and English, will not start putting English on street signs (though English on much other signage would be appropriate and welcome).
[簡譯]我想提一下,我不認為在路牌中使用英文有什麼道理——國語拼音其實足以。因此,比起「Nanjing E. Rd.」[南京東路]我更偏好「Nanjing Donglu」。但對早已採用混寫風格的台灣來說,想這麼實踐已為時太晚了。我希望,那些使用純國語[普通話]羅馬拼音作為路牌轉寫而非同英語混用的中國城市,*不會*開始把英語放到路牌上(但別種指示牌上的英語是合適且受歡迎的)。http://pinyin.info/rules/signstyles.html
其實,題主的邏輯要堅持一致。
為什麼要把街路翻譯為st、rd? 為什麼不翻譯為日文、韓文、俄文?如果是為了方便外國友人,是不是韓國人聚居的青島、北京望京、丹東等地的路牌上應該寫韓文? 滿洲里、綏芬河的路牌得寫俄文?新疆塔城、伊寧的路牌要寫西里爾字母的哈薩克文??廣西憑祥甚至南寧的路牌要寫越南文?
現實是所有這些情形都必須依照法規寫漢語拼音,而不是英文、俄文、韓文、哈薩克語文。這樣外國人學會拼音之後就可以問路了。
上面說這是規定。這等於沒說。問題不是有什麼規定,而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
規定是一定要方便執行的。我認為這麼規定的主要原因還是翻譯人才太缺了。普通人的英文水平太差了。硬要把中文地名翻譯成英文,就會翻譯成各種奇葩。鬧出民族公園翻譯成Racist Park這種笑話。
為了避免丟人,還是直接用漢語拼音吧。至少絕大多數人都會漢語拼音。路名,地名通常直接用拼音。不然寶雞就譯成鳳凰城了,蚌埠就譯成珍珠港了,石家莊譯成滾石之鄉了,新鄉就譯成紐約了。還有東四十條該譯成啥好呢?題主太認真了, 我為自己胡說感到羞愧,也請題主了解。於是我查了一下資料,資料這樣顯示:
另外,《中國地名委員會、民政部關於重申地名標誌上地名書寫標準化的通知》有這樣的規定:2009 公共標誌英文譯法規範
A.1 警示提示信息
A.2 功能設施信息
A.3 基礎設施信息
A.4 道路信息
A.5 交通設施信息
A.6 車輛信息
...
本標準由廣州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提出。
本標準起草單位:
廣州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廣州市標準化研究院、廣州市地名委員會
辦公室、廣州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4 行政區劃與市政交通部分細則
4.1 行政區劃類
4.1.1 中國
中國譯為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PRC / China。
4.1.2 省
省譯為Province,如廣東省Guangdong Province。
4.1.3 市
市譯為City,如廣州市Guangzhou City,從化市Conghua City,汕頭市Shantou City。
4.1.4 區
區譯為District,如越秀區Yuexiu District,羅湖區Luohu District,斗門區Doumen District。
4.1.5 街(街道辦事處)
街(街道辦事處)譯為Sub-District,如大塘街Datang Sub-District,南石頭街Nanshitou Sub-District。
4.1.6 鎮
鎮譯為Town,如太平鎮Taiping Town,江高鎮Jianggao Town,沙頭角鎮Shatoujiao Town。
4.1.7 村
村譯為Village,如太石村Taishi Village,翠亨村Cuiheng Village。
4.2 江河等實體類
4.2.1 江(河)
江(河)譯為River,如石井河Shijing River, 深圳河Shenzhen River,前山河Qianshan River。
4.2.2 水道
水道譯為Watercourse,如瀝滘水道Lijiao Watercourse,蓮花山水道Lianhuashan Watercourse。
4.2.3 涌
涌譯為Stream,如沙河涌Shahe Stream,東濠涌Donghao Stream。
4.2.4 湖
湖譯為Lake,如流花湖Liuhua Lake,白藤湖Baiteng Lake。
4.2.5 島
島譯為Island,如二沙島Ersha Island, 南澳島Nan』ao Island,荷包島Hebao Island。
4.2.6 山
山譯為Mountain /
Hill,如白雲山Baiyun
Mountain, 梧桐山Wutong
Mountain,鳳凰山Fenghuang
Mountain,西樵山Xiqiao
Hill。4.3 交通設施類
4.3.1 公路、高速公路
4.3.1.1 公路譯為Highway,如廣花公路Guanghua Highway,廣汕公路Guangshan Highway。
4.3.1.2 高速公路與快速路均統一譯為Expressway,如廣深高速公路Guangshen Expressway,廣園快速路Guangyuan Expressway。
4.3.2 橋
4.3.2.1 過江橋譯為Bridge,如海印大橋Haiyin Bridge,虎門大橋Humen Bridge。
4.3.2.2 立交橋譯為Interchange
/ Flyover,如客村立交Kecun
Interchange / Flyover。4.3.2.3 高架橋譯為Elevated
Bridge,如東濠涌高架橋Donghaochong
Elevated Bridge。4.3.2.4 人行天橋譯為Footbridge。
4.3.2.5 隧道譯為Tunnel,如珠江隧道Zhujiang Tunnel,板障山隧道Banzhangshan Tunnel,人行隧道翻譯為Underpass。
4.3.3 地鐵、公交車站名稱
地鐵、公交站採用漢語拼音拼寫。場館、景點等作為站名時,採用英文翻譯。
4.4 基礎設施信息
4.4.1 「站」的譯法
各類「站」的譯法如下:
a) 一般的公共電/汽車中途停靠站譯為Stop;
b) 公共電/汽車終點站譯為Terminal;
c) 公交樞紐站譯為Transport Hub;
d) 地鐵中途停靠站譯為Station;
e) 地鐵終點站譯為Terminal;
f) 地鐵換乘站譯為Metro Transfer Station;
g) 飛機換乘站譯為Transfer;
h) 計程車上下站譯為Taxi。
4.4.2 其他基礎設施
採用英文翻譯,如機場Airport,火車站Railway Station,醫院Hospital,體育館Gymnasium等。
中地發[1992]4號1992年6月30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名委員會:1987年中國地名委員會與國家有關部委就地名書寫標準化問題,曾發出《關於地名標誌不得採用「威妥瑪式」等舊拼法和外文的通知》和《關於地名用字的若干規定》。幾年來,各地在貫徹執行這兩個文件精神方面,基本情況是好的。但是,近來發現在一些地方設置的村鎮、街巷及道路、橋樑等地名標誌上,地名書寫仍存在不規範的現象。這對推行標準地名及逐步實現我國地名標準化不利。為適應對外開放,便於國際間的交往,充分發揮地名標誌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人們日常生活服務的作用,各級地名機構要把地名標誌設置和管理作為加強地名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嚴格做到地名標誌書寫的標準化。為此,現將有關規定重申如下:一、地名標誌上書寫的地名,必須是經當地人民政府或地名管理部門批准的標準名稱。
二、要按國家確定的規範漢字書寫地名,不得使用繁體字、自造字。漢字書寫要清晰,不得使用難以辨認的行書、草書書寫。三、地名的羅馬字母拼音,要堅持國際標準化的原則。地名的專名和通名均應採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不得使用「威妥瑪式」等舊拼法,也不得使用英文及其他外文譯寫。各地接此通知後,要對本地區已設置的地名標誌進行一次檢查,對那些書寫不標準的地名標誌必須進行更換或改寫。
說白了,用漢語拼音翻譯是規定,不是合不合理的事兒。
這事兒就得這樣。除非再來個規定,把上一個規定改了。不盡然吧,濟南的公交報站的時候,路名中的「路」和方向是用英文的,其餘部分是漢語拼音。但是我認為全拼音更合適,簡便,不會出現翻譯錯誤。而且james的答案說的情況也很典型,入鄉隨俗,用拼音溝通更方便。
沒有啊,因為內地教育水平低,老外問路的時候如果說:「Beijing Road West?」我想估計天朝人民會暈,但如果說:「Běijīng Xī Lù?」估計就都明白了。
求一堆人能不能不要強答,不懂地名翻譯 「專名音譯,通名意譯」方法and「名從主人」原則的少說兩句可以嗎?動不動就說漢語拼音作為標準,忽略了漢語聲調變化和同音異字嗎?漢語地名單一羅馬化翻譯不合理之處早就有學者探討過了,麻煩去知網看看相關文章再說好嗎?這時候就開始扯民族自信了?語言最重要的交流功能就忽略了?上海地名翻譯算是中國大陸比較標準的,畢竟有《上海市道路名稱英譯導則》規範指導,除了海天一路海天三路和烏魯木齊北路西藏南路的類似的翻譯…
如果外國人問路是說beijing xi lu好呢?還是說Beijing Road West好呢?
這種情況各個地方有差別,我個人看不出全國有所謂統一標準。像上海英文標翻譯的較為準確,專屬地名用拼音,一般性用詞如方位,建築,街道等則從外文。懷疑有些地方全標拼音可能是地方文化水平低且財力有限,也有可能是領導腦子一熱拍馬決定的。鐵道部盛光祖上台後全國火車站名的方位詞也改成了拼音,比如 杭州東站 本應為 Hangzhou East Railway Station 現在則變成Hangzhoudong Railway Station。我感覺很不可思議。若是從維護本國文化尊嚴的目的來看,我個人覺得把方位詞寫成拼音或英文並不能增減任何榮譽感。既然要拉丁化,就是對漢語地位的不自信,因為拼音也不是漢語的一部分。單純從吸引外國人,促進旅遊經濟發展來講,east顯然要比dong親切得多。
給認真說規範這回事的兩位點贊~
關於路、街沒有必要翻譯成road和street,一是問路真的不方便,二是外國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直接念拼音的。
也就是說如果非要翻譯了,會給生活上帶來不方便。
舉個栗子,北京地鐵有一站叫大望路,我們也都會說dawanglu,要是說dawang road多奇怪啊……
其實在中文裡也是這個道理,有很多公交站、地鐵站會以街道名命名,這一整個詞算是一個固定搭配,在大家眼中算是約定俗成的用法了,一般也不拆開的。——————————————我是吐槽的分割線——————————————-
1.有答友說什麼內地教育水平低的真是夠了,什麼都要黑一黑內地,真是夠了。雖然是以一個玩笑的語氣說的,但是看了就是不爽啊,很多玩笑說多了思維模式就固定了,說完這種調侃的話博得身邊人哈哈一笑,似乎還能給自己帶來一些優越感。
2.全英文就是殖民地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國標也好,行政法規也罷。最關鍵的是外國人拿著寫著漢語拼音的紙條問路你中國人甭管老幼都能大概猜出來,你拿著英文問中國人?呵呵了。
對某些長篇大論嗤之以鼻,承認中國大陸英語水平普遍低很難嗎?
是給學拼音的小朋友們看的嗎??亂猜的,哈哈
也可能要考慮到本國的語言環境吧……
如果一個外國人在有人引導的情況下去一個地方 他也許可以靠記憶 比如做哪一趟交通工具然後幾站路下車後怎麼走
但是如果要憑自己去找的話 那些英文就有用了
但是要考慮 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能知道一個地名的準確翻譯的 外國人照著拼音式地名向路人請教時可能比那些翻譯過的地名更好 畢竟會拼音的比會英語的多 而且對著拼音讀出來對於一些外國人應該不算難
舉個例子吧 我表述太差比如天安門 大家都會說 Tian"an Men 而不是Tian"an Gate之類的 作為外國人特別是會英語的外國人 讀出Tian"an Men相近的發音不會很難 但是你要中國人理解Tian"an Gate就真不好說了推薦閱讀: